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背后隐藏着什么

2024-05-14

1. 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背后隐藏着什么

      银行理财产品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无疑是巨大的风险,据相关消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民生银行拔得头筹,82%的产品达到了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而招商银行则以仅有6%的产品实现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成绩垫底。      这个结论着实让人吓一跳,一向给用户好印象的招行这次怎么了?好规划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其中原委。目的不是为招行正名,只为给大家以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提个醒。发现一:没有达到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结构性理财产品      很多人都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但你知道,理财产品也有不同种类吗?招商银行这次的成绩单之所以这样不好看,究其原委是因为它发行了大量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什么是结构性理财产品?      结构性理财产品把你投入的资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资金用来投资银行存款、债券这些低风险产品做保障,另一部分资金用来挂钩外汇、股票、指数、汇率等高风险产品博取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通过两部分资金的分布比例以及挂钩产品的回报率设计,博取一定几率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机会。      简单来说,其实是放大最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减小了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的概率。      理论总是让人难以理解,我们以招行现在正在发行的一款产品为例吧。产品的名字是“焦点联动系列之股票指数表现联动(沪深300期末双向连续型带触碰条款)非保本理财计划”,估计大家只看明白了非保本这三个字。不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揭开它的面纱。      门槛:5万元(常规门槛,不足为奇)      风险:R2级别,非保本(正常,符合我们购买理财产品的标准)      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12%!(这么高,那抓紧买吧!先等等......)      达到12%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条件:结算日(2014.7.4)沪深300指数的收盘价是该产品成立日(2014.4.11)沪深300指数收盘价的112%或者是88%。也就是说,这款产品跟踪的是沪深300指数,只有该指数在投资期间涨了12%以上或者是跌了12%以上,我们才能拿到12%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水平。如果涨跌幅低于12%,我们实际拿到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水平可能就是0.5%,甚至是-0.5%。发现二:除了招行,其它银行也有类似产品      除了招行的“焦点联动”系列之外,建行的“汇得盈”系列、农行的“汇利丰”系列等都是挂钩股票指数、汇率、黄金或其它标的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这种产品达到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方法和上面提到的如出一辙。发现三:实现高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概率其实很低      这种产品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利用杠杆实现以小博大的效果,只有跟踪的标的和当初判断的走势一样,我们才能拿到吸引人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但是现实中实现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概率是极低的,我们以今年一季度招行吻合度6%为例,这6%中有一部分是保本型产品或非结构性产品,那么结构性产品达到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比例就更低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这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是怎么回事了吧。因此,好规划建议:如果你愿意以较低的概率去赚取12%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你可以选择这种产品;如果你只想赚取银行理财产品正常5%-6%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水平,就要避开产品名字或者是投资范围里有“结构性、跟踪、挂钩、触碰、联动股票指数(也可能是黄金、汇率等标的)”这种词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了。      在投资银行理财时不能只看到银行理财产品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同时要看到银行理财产品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背后的本质,了解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风险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投资。

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背后隐藏着什么

2. 现在银行推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真的那么高吗?真的没有风险吗?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未来理财产品均不能承诺保本保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当然不承诺保本保息并不意味着理财产品就有很大的“风险”了,也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就不靠谱,主要还是看产品背后所投资的资产标的的风险等级,例如一些“低风险”的投资于国债、金融债、货币市场工具的产品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收益率就会低一些。
您也可以关注“银行智能存款”产品,按照存款保险保障制度,50W以内100%赔付。度小满理财APP(原百度理财)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银行存款产品,如活期产品“三湘银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随时存取,当日起息,节假日无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当日实时到账,无交易日限制,无限额限制;如定期银行存款产品“振兴智慧存”,满期收益率在4.8%左右。
具体您可以在应用市场搜索“度小满理财APP下载链接”或者关注“度小满科技服务号(duxiaomanlicai)”了解详细产品信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哦!

3.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真的那么高吗

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真的那么高吗

4. 银行理财有陷阱吗 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哪些陷阱

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风险点:1、信用风险:若因市场变动、债务人发生信用违约事件而未偿还本金、利息,投资者将蒙受损失,在极端情况下,前述信用风险可能导致理财本金部分或者全部损失。2、利率风险:理财产品存续期内,该产品的投资标的的价值和价格可能受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而波动,可能会使得投资者收益水平不能达到客户参考年化收益率。3、流动性风险:由于客户不得提前赎回理财资金,在理财产品到期前,客户不能够使用理财产品的资金,也因此丧失了投资其它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或资本市场产品的机会。4、提前终止风险:当相关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投资标的提前到期或发生其他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认为需要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等情况时,银行有权部分或全部提前终止该期理财产品,投资者可能无法实现期初预期的全部收益,并将面临再投资机会风险。5、延期支付风险:在本理财产品的正常到期日,如理财产品所投资的投资标的出现未能及时变现或其发行人未能及时兑付或投资标的项下相关债务人违约等情形时,本理财产品期限将延长至全部资产变现之日止。6、法律与政策风险:因法规、规章或政策的原因,对本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7、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风险::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致使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本期理财产品的受理、投资、兑付等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本期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安全。

5.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真的那么高吗

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真的那么高吗

6. 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真的那么高吗?

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

7. 银行理财除了有哪些陷阱 银行理财产品陷阱盘点

1、 银行标语上面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真实的收益率。
如果你购买了理财产品之后,没有到达宣传上面的收益率,银行也只会告诉你那是宣传语,并不是承诺。
2、 收益率≠年化收益率
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会故意模糊这两者的区别,虽然名字看起来差不多,但钱数会差很多。收益率指合同到期后,本金的收益水平。例如1万元本金,5%收益率,理财期限是30天,则30天后的收益为10000*5%=500。而年化收益率,指一年到期后的收益,则1万元本金、年化5%、理财30天后的收益率为(5%/365)*30*10000=41.096。
所以在购买前,大家要问清到底是收益率还是年化收益率。
3、 银行态度在销售后变了样
很多人发现购买理财产品前,理财经理态度热情的向你推销各种理财产品,当你购买理财产品后与银行出现纠纷时,银行都是一副冷冰冰、高高在上的样子,丝毫不会顾及客户的感受。
记住,很多理财经理要靠理财产品完成销售任务,所以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要非常谨慎,多学习理财知识,将理财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合同一定要看清,买理财产品最好买100%保本的,先估算风险,再看收益才是正确的顺序。
4、 购买理财产品,存续期内银行说停就停
银行按照合同规定,需向购买理财产品的人支付全额本金和固定收益,客户不是无条件地获得固定收益,监管层规定银行不能无条件地承诺固定收益,以防银行高息揽储。
所以,在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中,合同规定银行在特定时间或特定条件下拥有提前终止产品的权利,而投资者并没有。也就是说没到期之前,我们是不能随意将钱取出。大家作为投资者,主要关注产品的提前终止风险,但这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
5、 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到位
有些商业银行盲目进入金融信托领域,经营金融信托产品,而这些产品很可能并未经过法律授权,经营行为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一些商业银行还不会明确向理财者说明从事哪方面的投资、遵循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施行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措施等重大信息,导致理财者财产受损。
在目前我国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不完善的前提下,理财者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商业银行也未能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原则设计理财产品,导致了很多的纠纷发生。
所以在决定选择银行理财的时候,大家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要盲目相信银行,一定要做好理财方面的功课。

银行理财除了有哪些陷阱 银行理财产品陷阱盘点

8. 购买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如今,银行理财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已受到许多投资者的追捧,有时候银行新推出的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一上午短短几小时就会被抢购一空,这样的购买热情一方面反映出老百姓们理财意识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普通投资者的盲目性。
  很多客户在购买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时只询问理财收益是多少,有时还讨价还价,哪家银行给的利息高就去哪家,根本不关心起息日、理财资金投向、存在的风险等问题。理财毕竟是家庭的大事,怎么也不能像买白菜那么简单。那么,买理财的投资者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呢?
  计息时间不可小瞧
  宋太太在看到A银行推出了5.2%,90天的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后,果断放弃了B银行同样90天收益率为5%的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在A银行购买了10万元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
  可是,回家后仔细想想,宋太太觉得有点不对劲,B银行的收益率虽然比A银行低0.2个百分点,但是B银行的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明天就起息了,而A银行还要再等10天的募集期过了才能计算利息,其间的10天只能按活期计算,那在A银行购买的这个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是不是真的比B银行的划算呢?
  于是,宋太太拿出计算器算了一下,A银行产品总利息收入应该为90天年收益5.2%加上10天的活期利息,大约为1296元,仅相当于4.5%的年化收益;而B银行明天就起息,假如在到期后立刻再购买购买类似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那么与A银行相比B银行的总利息收入应该为100天年收益5%的利息,约为1369元。还是B银行的产品上算啊!
  因此,募集期对于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投资者在购买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时要问清楚哪天计息以及到期日是否会延迟支付利息。
  产品接续也很重要
  张先生是一位标准的“追高”理财购买者,只要哪有高收益理财,他立马将自己的钱转到哪个银行去。表面上看来,张先生是一位勤劳而且精明的投资者,可其中的苦楚只有张先生自己知道。
  张先生不仅要时刻关注每个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信息,而且每次都要跑好几家银行,排队办业务也把张先生折腾的够呛,最气人的就是,有时候有的银行只是这次理财收益较高,这个产品到期后并没有推出新的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