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力学竞赛一等奖与优秀奖的区别

2024-05-16

1. 周培源力学竞赛一等奖与优秀奖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1、优秀奖:竞赛成绩没有及格,但是表现不错,由竞赛组颁发。
2、一等奖是常见的奖项之一,一般奖项设置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一等奖属于第一层次的奖励,高于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含金量不同:
1、优秀奖是次于“等级奖”,根据不同情况与场合,级别高于或同等于“鼓励奖”。
2、一等奖,奖项设置中处于第一层次的奖励,一等奖比优秀奖含金量高。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教育部委托主办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发现和选拔力学创新的后继人才。

扩展资料:颁奖: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将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上给全国竞赛优胜者授奖。
经费:参赛单位按有关规定向赛区组委会交纳竞赛报名费。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优胜奖

周培源力学竞赛一等奖与优秀奖的区别

2. 周培源力学竞赛一等奖与优秀奖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1、优秀奖:竞赛成绩没有及格,但是表现不错,由竞赛组颁发。
2、一等奖是常见的奖项之一,一般奖项设置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一等奖属于第一层次的奖励,高于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含金量不同:
1、优秀奖是次于“等级奖”,根据不同情况与场合,级别高于或同等于“鼓励奖”。
2、一等奖,奖项设置中处于第一层次的奖励,一等奖比优秀奖含金量高。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教育部委托主办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发现和选拔力学创新的后继人才。

扩展资料:颁奖: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将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上给全国竞赛优胜者授奖。
经费:参赛单位按有关规定向赛区组委会交纳竞赛报名费。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优胜奖

3. 周培源力学竞赛个人赛奖三等奖与优秀奖的区别

1、奖项设置数量不同
三等奖获奖人数少于优秀奖设置的名额。
2、含金量不同
三等奖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奖项,而优秀奖是鼓励性质的。
3、级别不同
三等奖高于优秀奖的级别。
个人总决赛就是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力学学会颁发的,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一般指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标志着这项竞赛活动发展到了它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三个重要变化是:
(1)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理论创新能力同样的高度,将在第六届竞赛决赛中进行基础力学(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团体实验竞赛,以促进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2)将赛制改为两年一次,使所有本科生都有机会参赛。同时将竞赛安排在在全国力学大会上颁奖,以促进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了解和接触高水平的力学前沿研究。
(3)申请并已被批准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更好配合我国的本科教学。
扩展资料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竞赛章程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简章(修订版)
一、宗旨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教育部委托主办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发现和选拔力学创新的后继人才。
二、组织
本项竞赛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
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与一所高校协办,并委托《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协办高校每届轮换。
竞赛有关信息,包括竞赛报名通知、简章、获奖名单等在《力学与实践》杂志及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公布。
竞赛设领导小组与组织委员会,领导小组由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会与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竞赛的全盘安排和协调工作,组织委员会具体负责竞赛的动员、报名、竞赛监考与授奖工作。
命题及评奖工作由上届团体冠军学校负责组织,命题学校不参加该届竞赛。命题小组成员不得参加任何与该届竞赛相关的辅导与答疑。
竞赛的分领导小组与分组织委员会由协助承担竞赛活动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力学学会组织成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大学生_周培源力学竞赛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周培源力学竞赛个人赛奖三等奖与优秀奖的区别

4.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怎样才能获奖

竞赛与评奖
1. 力学竞赛的基础知识覆盖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着重考核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采用个人闭卷笔试方式,团体赛采用团队课题研究方式。
3. 个人赛试卷由组委会按保密信函寄达各省(市)竞赛分组织委员会,由分组织委员会就近安排考场,全国同时进行考试,各分组织委员会聘请有经验的力学教师集中阅卷。
4. 各省(市)提交本赛区的优秀个人名单(前5%,至多50位)和优秀团队(至多5个)及其成员名单。以学校为单位组队,每个学校至多一队,每队由3人组成。不能单独组队的学校可以在本地区跨校组队一次。并将名单中所涉及的参赛者试卷用特快专递寄达组委会。组委会根据成绩选拔出20个团队参加决赛。
5. 由竞赛组织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进行最终评定,根据个人赛成绩评定出全国竞赛个人特等奖5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优秀奖人数分别为赛区参加人数的5%,15%。
6. 团体赛集中于一地进行,团体赛方式由命题学校确定。根据团体赛成绩最终评出团体竞赛一等奖1队、二等奖3队和三等奖6队。
7. 各省(市)可自行评出本赛区优胜奖,可命名为“第*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省(市)、自治区名称)*等奖”。

未来展望
在新的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给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标志着这项竞赛活动发展到了它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三个重要变化是:
(1)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理论创新能力同样的高度,将在第六届竞赛决赛中进行基础力学(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团体实验竞赛,以促进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2)将赛制改为两年一次,使所有本科生都有机会参赛。同时将竞赛安排在在全国力学大会上颁奖,以促进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了解和接触高水平的力学前沿研究。
(3)申请并已被批准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更好配合我国的本科教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5. 周培源力学竞赛个人赛奖三等奖与优秀奖的区别

1、奖项设置数量不同
三等奖获奖人数少于优秀奖设置的名额。
2、含金量不同
三等奖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奖项,而优秀奖是鼓励性质的。
3、级别不同
三等奖高于优秀奖的级别。
个人总决赛就是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力学学会颁发的,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一般指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标志着这项竞赛活动发展到了它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三个重要变化是:
(1)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理论创新能力同样的高度,将在第六届竞赛决赛中进行基础力学(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团体实验竞赛,以促进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2)将赛制改为两年一次,使所有本科生都有机会参赛。同时将竞赛安排在在全国力学大会上颁奖,以促进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了解和接触高水平的力学前沿研究。
(3)申请并已被批准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更好配合我国的本科教学。
扩展资料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竞赛章程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简章(修订版)
一、宗旨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教育部委托主办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发现和选拔力学创新的后继人才。
二、组织
本项竞赛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
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与一所高校协办,并委托《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协办高校每届轮换。
竞赛有关信息,包括竞赛报名通知、简章、获奖名单等在《力学与实践》杂志及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公布。
竞赛设领导小组与组织委员会,领导小组由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会与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竞赛的全盘安排和协调工作,组织委员会具体负责竞赛的动员、报名、竞赛监考与授奖工作。
命题及评奖工作由上届团体冠军学校负责组织,命题学校不参加该届竞赛。命题小组成员不得参加任何与该届竞赛相关的辅导与答疑。
竞赛的分领导小组与分组织委员会由协助承担竞赛活动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力学学会组织成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大学生_周培源力学竞赛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周培源力学竞赛个人赛奖三等奖与优秀奖的区别

6.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参赛办法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2011年为第八届。参赛对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年龄在30周岁(含)以下(竞赛当年12月底不满31周岁)的在校大学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均可报名参加。报名方式:由高等学校(研究所)直接向所在省、市、自治区或特区竞赛分组织委员会报名。具体报名事宜见当年通知。

7.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竞赛范围

 一、基本部分(一) 静力学(1) 掌握力、力矩和力系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2) 掌握力偶、力偶矩和力偶系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偶矩及其投影。(3) 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掌握汇交力系、平行力系与一般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掌握重心的概念及其位置计算的方法。(4) 掌握约束的概念及各种常见理想约束力的性质。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刚体系受力图。(5) 掌握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能熟练地求解单个刚体和简单刚体系的平衡问题。(6) 掌握滑动摩擦力和摩擦角的概念。会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单个刚体和简单平面刚体系的平衡问题。(二)运动学(1) 掌握描述点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坐标法,会求点的运动轨迹,并能熟练地求解点的速度和加速度。(2) 掌握刚体平移和定轴转动的概念及其运动特征、定轴转动刚体上各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法。能熟练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3) 掌握点的复合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并能应用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4) 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的概念及其描述,掌握平面运动刚体速度瞬心的概念。能熟练求解平面运动刚体的角速度与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三)动力学(1) 掌握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的方法。了解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2) 掌握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了解刚体惯性积和惯性主轴的概念。(3) 能熟练计算质点系与刚体的动量、动量矩和动能;并能熟练计算力的冲量(矩),力的功和势能。(4) 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对固定点和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并会综合应用。(5) 掌握建立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方程的方法。了解其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6) 掌握达朗贝尔惯性力的概念,掌握平面运动刚体达朗贝尔惯性力系的简化。掌握质点系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 ,并会综合应用。了解定轴转动刚体静平衡与动平衡的概念。二、专题部分(一) 虚位移原理掌握虚位移、虚功的概念;掌握质点系的自由度、广义坐标的概念;会应用质点系虚位移原理。(二) 碰撞问题(1) 掌握碰撞问题的特征及其简化条件。掌握恢复因数概念(2) 会求解两物体对心碰撞以及定轴转动刚体和平面运动刚体的碰撞问题。 一、基础部分材料力学的任务、同相关学科的关系,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截面法和内力、应力、变形、应变。轴力与轴力图,直杆横截面及斜截面的应力,圣维南原理,应力集中的概念。材料拉伸及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胡克定律,弹性模量,泊松比,应力-应变曲线。拉压杆强度条件,安全因数及许用应力的确定。拉压杆变形,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剪切及挤压的概念和实用计算。扭矩及扭矩图,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的应力与变形,扭转强度及刚度条件。静矩与形心,截面二次矩,平行移轴公式。平面弯曲的内力,剪力、弯矩方程,剪力、弯矩图,利用微分关系画梁的剪力、弯矩图。弯曲正应力及其强度条件,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挠曲轴及其近似微分方程,积分法求梁的位移,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应力状态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下应力分析的解析法及图解法。强度理论的概念,破坏形式的分析,四个经典强度理论。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的概念,临界荷载的欧拉公式,临界应力,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疲劳破坏的概念,影响构件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拉伸与压缩实验,弹性模量或泊松比的测定,弯曲正应力测定。二、专题部分杆件应变能计算,莫尔定理及其应用。简单动载荷问题。材料力学若干专题实验。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竞赛范围

8.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竞赛章程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简章(修订版)一、宗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教育部委托主办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发现和选拔力学创新的后继人才。二、组织1. 本项竞赛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与一所高校协办,并委托《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协办高校每届轮换。2. 竞赛有关信息,包括竞赛报名通知、简章、获奖名单等在《力学与实践》杂志及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公布。3. 竞赛设领导小组与组织委员会,领导小组由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会与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竞赛的全盘安排和协调工作,组织委员会具体负责竞赛的动员、报名、竞赛监考与授奖工作。命题及评奖工作由上届团体冠军学校负责组织,命题学校不参加该届竞赛。命题小组成员不得参加任何与该届竞赛相关的辅导与答疑。4. 竞赛的分领导小组与分组织委员会由协助承担竞赛活动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力学学会组织成立。三、参赛对象与报名方式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年龄在30周岁(含)以下(竞赛当年12月底不满31周岁)的在校大学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均可报名参加。2. 由高等学校(研究所)直接向所在省、市、自治区或特区竞赛分组织委员会报名。具体报名事宜见当年通知。四、竞赛与评奖1. 力学竞赛的基础知识覆盖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着重考核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采用个人闭卷笔试方式,团体赛采用团队课题研究方式。3. 个人赛试卷由组委会按保密信函寄达各省(市)竞赛分组织委员会,由分组织委员会就近安排考场,全国同时进行考试,各分组织委员会聘请有经验的力学教师集中阅卷。4. 各省(市)提交本赛区的优秀个人名单(前5%,至多50位)和优秀团队(至多5个)及其成员名单。以学校为单位组队,每个学校至多一队,每队由3人组成。不能单独组队的学校可以在本地区跨校组队一次。并将名单中所涉及的参赛者试卷用特快专递寄达组委会。组委会根据成绩选拔出20个团队参加决赛。5. 由竞赛组织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进行最终评定,根据个人赛成绩评定出全国竞赛个人特等奖5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优秀奖人数分别为赛区参加人数的5%,15%。6. 团体赛集中于一地进行,团体赛方式由命题学校确定。根据团体赛成绩最终评出团体竞赛一等奖1队、二等奖3队和三等奖6队。7. 各省(市)可自行评出本赛区优胜奖,可命名为“第*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省(市)、自治区名称)*等奖”。8. 为了确保竞赛的公正性,竞赛组织委员会将任命仲裁小组,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裁决。五、颁奖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将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上给全国竞赛优胜者授奖。六、经费参赛单位按有关规定向赛区组委会交纳竞赛报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