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2024-05-29

1. 国际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出一个重要特征,世界金融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国际化对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出了客观要求。随着电讯技术的普及和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跨国银行空前的海外扩张,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发达国家积极开拓、控制新兴市场等等,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迅速。此外,各国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国际投机活动的加剧,以及为逃避各国政府种种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举措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国际金融一体化一个高潮,对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出了国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世界范围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或者说,是指世界各国均参与全面的经济合作并到任何一国或经济领域的变动均会引起世界经济整体动状态。世界金融一体化是指各国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赖、影响而产生的逐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表现是: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重点是离岸金融市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证券投资国际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体系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世界金融一体化使得主权国家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际金融一体化加深了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内的相互依存,各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和国际储备的管理营运,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已经成为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共同处理的问题。其次,国际资本力量的强大于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冷战后,国际市场的统一、金融自由化的加快、技术革命的促动,使国际资本空前扩张。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下,资本力量已经超越了国家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巨额资本高速游走,瞬息万变,资本的扩张和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改变了政府发挥作用的环境,增加了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被严重削弱(如国际资本流动的“溢入溢出效应”对主权国家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这些巨额流动资本完全是在任何单个民族国家的管辖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而民族国家,包括是最发达的国家,无论从实力、理论、法律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做到防范于未然,都无从控制国际游资的冲击。最后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升了国际金融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权力地位,在特定的时期对于民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提出了挑战(如IMF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由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之间的矛盾加剧,呼唤全球性的金融体制,监管体系与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这必将导致各个民族国家金融决策主权的某种弱化,必须肯定,从长远看来,这种弱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是这种主权的让渡必须是相互的和对等的,不能被某种强权,尤其是金融霸权所利用和滥用。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游资的存在对于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了挑战。表现在①巨额资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对于主权国家经济的巨大影响。②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战略上的失误及经济结构上的缺陷,成为易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对象。其次,金融创新促进了世界金融一体化,也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挑战。①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于国际金融传导机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国家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国际金融风险。②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对主权国家进行冲击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直接掠夺一国的财富成为可能。再次,国际金融体系内的权力分配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操纵着国际金融体系中游戏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内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不断加深。在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缺陷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将始终面临着金融风险对于经济安全的挑战。 二战结束以来,金融霸权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冷战时期,两弹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强国争霸的战略领域。在冷战之后,特别是在实际之交的今天,信息业与金融业则成为全球战略的基础。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无不力图抢占现代金融的制高点。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部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都与国际金融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冷战后,由金融霸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发达国家内部对金融权力的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权又联合起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控制。70年代末,以格拉斯为首的一批美国左派经济学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权”的概念,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家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金融寡头及其政治代表,通过控制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并以此牟取暴利或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金融霸权理论认为,金融霸权的权力主要在于①控制货币资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业趋于垄断。金融霸权控制企业的两种工具是控制资本流动并设置金融市场各种参数。金融霸权对国际关系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国际资本流动,二是进行国际金融投资,三是操纵各种国际经济组织。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霸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日趋凸现。从对国内经济结构影响来看,金融霸权通过控制资本流动,不仅可以改变左右一国的产业结构对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还会促成泡沫经济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并影响政府的行为。从对国际经济影响看,金融霸权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后果是加剧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权会以通过各种形式从发展中国家抽走极为稀缺的资金,同时又会扭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使其经济与社会失衡加剧,最终导致南北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保罗·克鲁格曼在最新出版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指出,我们不应以短期的救火态度来看待1997年以来的危机,而应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两难选择的三个方面,即“三难选择”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特性。所谓“三难选择”,即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个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克鲁格曼认为欧洲货币联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中国大陆则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克鲁格曼认为,“三中择二”是国际经济体系内在的“三难选择”的体现,可追述到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定理。因此,不顾其它两个目标,单追求一个目标(如发达国家近年来向发展中国家所推销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在理论上是占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在1973年以后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个目标呢?克鲁格曼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大,而这又是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发达国家的信心较大,使发达国家贬值幅度可以恰到好处,不至于过度。相反,国际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信心不足,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贬值往往在资本外逃压力下过度。因此,克鲁格曼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三中择二”,应是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而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近来连续降低利率的政策,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其他亚洲危机国家所不具备的,其原因正在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帐户”,没有实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他说,中国的选择,对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

国际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2. 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

1:资本集中不会产生新的价值,是指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加资本总额; 
资本积累实质上是资本家用无偿占用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它可以产生新的社会价值。这上面是简答的,下面是比较详细,会比较难看懂!我也打出来!自己理解吧!1.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又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区别与联系: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资本积聚和集中,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而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在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增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第二题 答案:商品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首先,商品的生产价格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的;其次,就全社会而言,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的价值总额是一致的;最后,它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价格围绕商品的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价格形成之前,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题答案:由于社会资本再生产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只能是社会总的商品资本,即社会总产品,要运用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即W'…W'来考察。因为,“在W'…W'运动中,正是要通过说明总产品W'的每一价值部分会变成什么,才能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条件”(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3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社会资本的周转或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它包括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两个方面。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应当指出,在分析单个资本再生产时,我们假定在企业之外存在一个很大的市场,资本家可以先通过销售把他的商品顺利地转化为货币,从而得到价值补偿,然后又用货币顺利地购买到生产要素,从而实现物质补偿。这就是说,假定有购买他的商品的其他资本家存在,也有出卖生产要素给他的其他资本家存在。因而分析单个资本运动时,只着重考察价值补偿,而假定物质补偿是不成问题的,可以暂时予以抽象。在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时,上述假定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再生产过程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工人用工资和资本家用收入购买消费品,都是社会总产品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这里,资本家生产的商品在价值上得到实现即补偿后,资本家如何和从哪里购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如何和从哪里购买到维持自己生活的消费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物质补偿就是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了。马克思说,在社会总资本运动场合,“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37~43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需要研究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从物质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资料则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生活消费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Ⅱ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即W=c+v+m。其中,c是转移的旧价值,v和m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就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两个基本原理或基本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论述,已被西方经济学者广泛采用了。不过他们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改为“投资品”与“消费品”,并没有说明其理论的渊源,这实际上是盗用了马克思的研究成果。  谢谢采纳!

3. 政治经济学里的几道题 请帮忙回答下

一、1.答: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的连续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②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2.答:价值规律的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①基本条件:|(v+m)= || c
②第一个派生条件:|(c+v+m)= | c+ || c
③第二个派生条件:||(c+v+m)= |(v+m)+ ||(v+m)
(2)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v+m)>  || c
4.答: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5.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利润总额/社会总资本*100%.
平均利润率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的,是指社会各部门利润率的一种平均化趋势。
①资本的逐利性使资本不断从历任低的部门流向历任率高的部门,新增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②资本的流动改变了各部门产品的供求状况,使低利润部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高利润部门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③当各部门利润率相等时,资本才停止流动,故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内在趋势,不是绝对平均化。
二、1.错。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有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以个别资本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的,故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即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
3.错。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而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4.错。均不相同。级差地租形成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形成条件是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
5.对。它们均是工人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三、解:1.剩余价值=商品社会总价值量 - 固定资本 - 可变资本
即m=500*120-44000-100*50=11000元
答:该企业每天生产11000元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m'=m/v 即m'=11000/5000=220% 答:剩余价值率为220%。 

正好在复习政经~~ 顺道了~

政治经济学里的几道题 请帮忙回答下

4.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点是什么?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点:
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2、经济全球化挑战
(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和饥饿问题,同时要正视和妥善处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带来的冲击。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3、经济全球化对策: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4、联合国的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
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5、亚太经合组织宗旨
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建设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鼓励经济技术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
6、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亚太地区举足轻重,是APEC的重要成员。自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参加了历届部长级会议和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参与各层次领域合作,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请帮帮忙!谢谢 简述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两种发展趋势。

两种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
既然是简述那就要具体分析这两点。
1】首先是成因:一方面是经济方面,另一方面是国家政治、安全方面的考虑。
2】其次是2者的关系
这些书上都有的,把内容答完即可。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请帮帮忙!谢谢 简述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两种发展趋势。

6.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点是什么?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点是:
1、国家的产生: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国家的构成要素: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3、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现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4、国家的本质:从国家的本质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5、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6、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7、民主与专政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也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8、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专政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我国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9、国家的类型: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

10、国家的职能:国家具有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其中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7. 结合国际经济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认识

太多只能给你提供一个思路
现代金融和实体经济二者在大多数而不能说是全部的行业是相陠相承的
原因: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为我国经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即市场竞争的多元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这种竞争模式的日益完善,实体经济利润必然会日趋减少,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人工等成本的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为因为竞争而逐渐下降的销售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必须寻找一种新利润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第一考虑对象必然是金融模式。主要为相应的租赁、分期、按揭等新经济形式下的销售模式,而随着金融销售模式的到来而相应需要随之发展的风险等学科内容。
同时金融销售模式的发展又必然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离开了实体经济的依托而仅仅的去玩钱,其结果必然导致经济的虚增长泡沫,像最近出现崩盘模式的房地产行业
你可以围绕这一主题中心展开一下论述

结合国际经济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认识

8. 政治题: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经济学依据.

思维路径】本题以金融危机为载体,考核考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回答第一问要抓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并正向实体经济侵袭。”的重要信息,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经济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造成的。回答第二问,运用演绎方法,先写出因果联系,再从材料中找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正确认识这种因果联系对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和意义。回答第三问,要把目光从国际转向国内,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如何保证这些措施的落实呢?从政治常识回答,就是要求国家认真履行职能、国家机关要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参考答案】(1)①生产、贸易和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经济特征。全球金融危机产生是经济全球化链条中资本市场环节矛盾恶化的结果。(3分)②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是它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失衡和它的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累积的结果。(3分)
36.(1)市场调节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4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