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顿公爵在打败拿破仑后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说 滑铁卢的胜利只不过是伊顿公学操场上的胜利 如何解释

2024-05-14

1. 威灵顿公爵在打败拿破仑后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说 滑铁卢的胜利只不过是伊顿公学操场上的胜利 如何解释

  这句名言可以理解为强调伊顿公学教育制度的完备,学校体育课等课程对威灵顿的自身素质有很大提高,通过伊顿公学的精英教育使得他赢得了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对战役结果轻描淡写,展现威灵顿的自信和骄傲。当然这句话属于茶余饭后炫耀性的话语,不必深究,

  伊顿公学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以培养名人数量之多而闻名。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成绩大都十分优异,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了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演员汤姆·希德勒斯顿等名人。威灵顿公爵作为伊顿公学的校友,在滑铁卢战场一举击败拿破仑,威灵顿在会战决策、选择阵地、组织防御和协调联军作战方面显示了统帅才能,其专业素养和军事指挥能力确实非凡,而且不能不说与其本人完善充实的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
  但是伊顿公学作为贵族学校,是平民高不可攀的,滑铁卢战役时英军只有以威灵顿为代表贵族高级军官才能受到高等教育,平民的教育程度很低,英军士兵乃至低级军官,受教育水平可说是一塌糊涂,威灵顿曾抱怨在英军中找不到一个曾读过规章或命令的人,因此滑铁卢战役的胜利不能单单归咎与教育水平的高低。滑铁卢战役反法联盟有70万大军,拿破仑只有12万,而且法军对抗的是英军和普鲁士军队,关键是拿破仑指挥失误、决策不够果断、兵力悬殊最终导致失败。

  第一威灵顿公爵( 1769年5月1日—1852年9月4日),本名阿瑟-韦尔斯利,别名铁公爵,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最初于印度军中发迹,西班牙半岛战争 (1808~1814)时期建立战功,并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1815)中分享胜利。最终更成为了大英帝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兰西王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和荷兰王国六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

威灵顿公爵在打败拿破仑后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说 滑铁卢的胜利只不过是伊顿公学操场上的胜利 如何解释

2. 在滑铁卢战役中,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军打败了拿破仑的法军,这能说明威灵顿公爵的军事才能比拿破仑更强吗?

不能,从整体来看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比威灵顿公爵要厉害很多。拿破仑的战争已经不是一场场具体的有限战争,而是可以全面开展的战争。欧洲专制君主国组建的“反法同盟”,早期几次的全方位、多角度、多空间的进攻,被拿破仑士兵揍的鼻青脸肿。当时的拿破仑,军神一样的存在,打遍欧洲无敌手。即便是在1812年夏季,拿破仑发动对俄国的战争,他的军队也是一路凯歌打进莫斯科,最后是被俄军的避战、供给的切断、酷寒的冬季给拖垮。处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一个充满血雨腥风的历史时期,拿破仑似乎命里注定一生要与打仗为伍,他曾率法军先后7次反击以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组织指挥过一系列战斗,仅大的战役就达60次左右。
然而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威灵顿公爵,只要一与拿破仑交战,则必败无疑,而且很多次败得都很凄惨、很狼狈,因为最后都只有威灵顿公爵自己一个人活着逃出来了!直到滑铁卢战役才一举成名。在1815年6月,威灵顿公爵率领的6.7万人的反法联盟军队,在滑铁卢彻底打败了拿破仑率领的7.3万人的法军。



3. 威灵顿曾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为什么威灵顿被人遗忘,而人们永远记住拿破仑?

名气不是光靠军事指挥能力捧的。关键是影响力。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横欧洲的法兰西帝国皇帝,然后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家。
而且我们不能说拿破仑在一场滑铁卢战役中败给威灵顿就说它的军事能力不如威灵顿,这并不是纯正的量化比较,军事中存在很多概率,而且刚刚回国的拿破仑手中的筹码并不如威灵顿多。要论世界军事地位,拿破仑的地位在威灵顿之上也是毋庸置疑的。
拿破仑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的思想。这使当时欧洲各民族的民族与民主意识空前提高。
拿破仑留下了《拿破仑法典》,他死前说过:我一生的战绩在滑铁卢一战中全部失去的了,但我有一项无人可拿走的功勋,那就是我的法典。
拿破仑在战略(谋略)上更胜一筹,而威灵顿在具体战术(谋略)上更精彩。在1815年战役上两人都运用的很出色,拿破仑出色的欺骗了威灵顿使他浪费了一天的时间布防,而威灵顿也在滑铁卢战役用后坡欺骗了拿破仑的主攻方向。
1850年世界第一艘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

威灵顿曾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为什么威灵顿被人遗忘,而人们永远记住拿破仑?

4. 关于在滑铁卢之战中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的历史如题 谢谢了

英国统帅,公爵。毕业于法国昂热军事学校。  1787年入英军服役。1794~1795年参加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战争。  1796~1805年在印度率英军进行了征服印度王公部队的战争。  1808~1813年在伊比利亚半岛指挥英、西、葡联军同拿破仑·波拿巴一世军队作战,灵活地运用防御战术,多次主动撤退和适时进攻,抗击并打败了数量占优势的法军。  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任英国驻巴黎大使。  1815年指挥英荷联军对法作战,在滑铁卢会战中抗击了法军优势兵力的进攻,最后,在普军的配合下击败拿破仑·波拿巴一世,进军巴黎,统率盟国的驻法占领军。战后,多次参加反法联盟各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会议。  1828年后,历任首相、外交大臣和不管部大臣,并长期任陆军总司令。  曾反对“改革法案”,镇压1848年宪章运动。威灵顿对于建设具有较高战斗力的英国陆军作过一定贡献,发扬了英军擅长防卫作战的传统,培养了部队的勇敢坚定精神,但在政治上反对改革,在军事上也坚持旧的观点和制度,要求按门第选拔军官,并主张棍棒纪律。  历史留名: 滑铁卢战役: 1815年6月18日,以拿破仑·波拿巴为统帅的法国军队和以英国人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欧洲联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14万多人,战局几经反复,厮杀异常激烈,田野一片血红。这场决战持续了大约12个小时,第二天清晨,一只皇家信鸽衔着报捷信飞进了伦敦的白金汉宫,欧洲各国的君主们此时此刻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知道自己的军队战胜了那位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大战以战线短、时间短、影响大、结局意外而著称。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说,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争,而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至于其中的原因,维克多·雨果也在《悲惨世界》滑铁卢一卷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大战的前一天突降大雨,整个滑铁卢田野变成一片泥沼,拿破仑·波拿巴的作战主力火炮队在泥沼中挣扎,迟迟进不了阵地,所以进攻炮打晚了。失败由此成为定局。如果没有那场大雨,进攻炮提早打响,大战在普鲁士人围上来之前就结束,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  这一战,不仅彻底结束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使这一大片堆满了六万多具将士尸骨的土地永远载入史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凭吊的古战场,“滑铁卢”这三个字也从此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而流传下来,并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胜利未使胜利者名利双收  威灵顿公爵当年的总参谋部就设在滑铁卢镇上,那是一座两层的小楼,现在是威灵顿纪念馆。这个纪念馆里至今保存着比利时国王关于威灵顿的“授封书”:授予威灵顿滑铁卢亲王一世称号,并将滑铁卢周围1083公顷的森林和土地同时封授。此称号和封地永远有效并可世袭。  遗憾的是,威灵顿虽然获利不小,但却没留下什么威名。对于前来凭吊古战场的各国游客来说,寻找威灵顿将军纪念馆并不难。但奇怪的是,游客中对于这位得胜的将军似乎并不感兴趣,去过他纪念馆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威灵顿为何许人。前来滑铁卢的人只知有拿破仑·波拿巴,不知有威灵顿,这着实是桩耐人寻味的怪事。  在今天的滑铁卢,除了威灵顿公爵住过的这幢作为联军统帅部的纪念馆以外,再也找不到一处关于这位凯旋将军的纪念地、纪念碑或者别的什么纪念物。滑铁卢镇上有许多出售纪念品的小商店,这些纪念品无论是图片还是纪念章几乎都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头像和名字,却很难见到与威灵顿有关的东西。惟一能听到或见到威灵顿名字的地方,是铁狮峰下的滑铁卢战争纪念馆,那里有许多图片、实物以及音像制品,它们向游客再现了这场大战的经过,其中自然要提到交战双方军队的统帅。许多游客就是在这里才第一次得知拿破仑·波拿巴在滑铁卢碰到的对手原来是个英国人,他的名字叫威灵顿。

5. 威灵顿曾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为什么威灵顿被人遗忘?

1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被欧洲其他国家(包括法国波旁王室)视为“全世界头号大祸害”,而号称“铁公爵”的英国元帅威灵顿公爵则被欧洲各国(法国除外)捧为“世界的拯救者”,因为他“为民除害”,打败了拿破仑,并以闻名全球的经典决战——滑铁卢战役彻底终结了拿破仑的军事生涯。

	这位爵爷原名阿瑟·韦尔斯利,与拿破仑同龄,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贵族家庭,毕业于法国昂茹军事学院。和另一位英国历史上的大牛人丘吉尔一样,韦尔斯利小时候也是一不成器的孩子,成绩特差,排名倒数,就连在运动场上也只配给别人当“拉拉队”,家人和老师都认为这家伙是个笨蛋,甚至连他老妈都认为他只配当“战场上的炮灰”,别无出路。但他自己认定,只要在军队坚持干下去,就一定能够出人头地。
25岁时,韦尔斯利成为一名陆军中校,说到这,有人要赞扬啦,这小伙子果然有出息啊,还真当上军官啦。您别急,这个军衔可不是因为他立有什么战功而被授予的,而是他花钱买来的(失望吧!)。后来他哥当上了印度总督,他终于获得了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1799年,通过关系才获得指挥权(唉,不是靠钞票就是靠关系啊,现在要干成功点事有时候也是如此啊)的韦尔斯利统领英军打败并杀死了印度迈索尔王国的苏丹,洗劫了该国首府色林卡布坦。四年后英国又对中印度马拉特联盟发动侵略,韦尔斯利又“欺负”了一下印度人,以配备22门大炮的四千英军击败了配备100门大炮的四万印度大军,再次取得“辉煌战绩”,为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立下汗马功劳。韦尔斯利在印度的表现使他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回国后就被晋升少将,还当选为国会议员和爱尔兰事务大臣。这时再也没人认为他是个“笨蛋”了。

19世纪初,拿破仑的崛起闹翻了整个欧洲,韦尔斯利战争发达的机会来临了。当一大批所谓的欧洲名将被拿破仑打得找不着北的时候,当诸多英军“德高望重”的贵族将帅都不敢率军与拿破仑挑战的时候,资历尚浅的韦尔斯利自告奋勇,挺身而出,于1808年受命担任英、葡联军总司令,率领一万两千人开往葡萄牙大战法军(即“半岛之战”,1807——1804年)。当时在整个欧洲,敢于和拿破仑法军过招的只有韦尔斯利和奥地利元帅卡尔大公,所以当时欧洲舆论界都充满期待地说,整个欧洲的命运,全系于这俩将军的身上了!
	韦尔斯利不负众望,开仗第一年就在维米耶罗之战中击败了拿破仑麾下朱诺将军率领的一万法军,次年在波尔图之战打败了号称“欧洲最好战术家”的法军名将苏尔特元帅(此人后来又成了“大元帅”,是法国历史上仅有的四位大元帅之一),接着追击法军攻入西班牙。1811年,韦尔斯利在韦特斯-德奥尼奥罗之战中打败了拿破仑麾下另一名将——号称“胜利宠儿”的马塞纳元帅。1812年,又一位法军名将马尔蒙元帅栽在了韦尔斯利的手里——仅“一节课”的时间就在萨拉曼卡战役中打得稀里哗啦。1813年,连挫法军的韦尔斯利发动了最后的反击,攻克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维多利亚之战中击败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被拿破仑为封为西班牙国王)率领的七万法军,1814年在图尔兹之战中再次打跑了法军名将苏尔特元帅,率军杀入法国境内,至此盘踞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法军全部被韦尔斯利扫地出门。不久巴黎就传来了一个令欧洲各国君主为之欣喜若狂的好消息——“祸乱天下的恶魔”拿破仑摘下皇冠,退位了。
	虽然在半岛战争中韦尔斯利并未与拿破仑直接交锋,但他能数次挑落拿破仑麾下多位名将,也是甚为了得!要知道拿破仑麾下的那位元帅们也不是吃素的(虽然也有个别庸才),尤其是马塞纳元帅和苏尔特元帅,更是拿破仑麾下少数几个独立指挥能力超强的名将,曾在一系列战役中痛狠扁过奥地利军队、俄国军队和西班牙军队!可如今,他们在碰到了韦尔斯利,却是威风大跌,黯然失色。其实韦尔斯利对付这些法军名将的办法也不太复杂(当然对外行来说难度还是相当大的):集中比他们更多的兵力兵器、在最佳地段设置最坚固防御、忽悠敌军攻击自己防御最强的部位、保护自己的补给线并毁灭敌军的补给线……反正哪条都够法军喝一壶的了。由于韦尔斯利在半岛战争立下显赫战功,声望急剧飙升,英王喜出望外,加封他为威灵顿公爵和陆军元帅(打这开始就可以称韦尔斯利为“威灵顿”了),韦尔斯利一跃成为英国军界最显赫最耀眼的巨星!

	就在维也纳会议欧洲各国的大腕们兴致勃勃地讨论如何处理法国的时候,拿破仑竟然又从流放地逃回了巴黎,欧洲各国君主惊恐万状,好似天塌地陷一般,差点集体晕死,他们把希望再次寄托于威灵顿的身上,威灵顿重返沙场,担任英荷联军总司令,挥师决战拿破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对这位肩负重任的元帅说:“这一次又将由你来拯救世界啦!”
1815年6月7日,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会战之一——滑铁卢战役在比利时境内打响。率领六万七千人英荷联军(150门火炮)的威灵顿与率领七万四千人法军(240门火炮)的拿破仑展开了决定欧洲命运的对决!拿破仑玩了命似的轮番上演“士兵突击”,但每次突击都被威灵顿防守严密的战阵打退。两军杀了个天昏地暗、尸横遍野!拿破仑损失惨重,威灵顿也渐渐不支!在此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威灵顿的盟友布吕歇尔元帅率领的三万普鲁士援军突然赶到战场,大大帮了威灵顿一把,而拿破仑苦苦等待的格鲁希元帅率领的法军援兵却连个鬼影都不见到!威灵顿就像失血过多的病人及时得到大量新鲜血液一样,精神大振,立即挥师反击,已精疲力竭的法军顿时大乱,全线溃败,拿破仑逃离战场,10多天后,这位曾经的“欧洲霸主”再次退位,作为囚徒被流放到孤岛,法兰西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神话彻底破灭。威灵顿作为“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从此成为欧洲各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铁爵爷”,绝对达到了“为人不知铁爵爷,纵称英雄也枉然”的地步。
	与拿破仑的倒霉悲凉结局截然相反,威灵顿在战后春风得意,继续辉煌。内阁首相、外交大臣、英国军队总司令这些权倾朝野的煊赫职位纷纷落到了他的头上(1828—1830年任英国首相,1834—1835年任外交大臣,1842—1852年任英军总司令),直到1852年去世之前,他一直都是在英国乃至全欧洲都享有巨大威望的军政巨头。
	威灵顿公爵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人物”,他性格异常坚毅,冷静无畏,严于律己,治军之才不在拿破仑之下(这可是拿破仑自己说的噢)。在战术上,他最擅长防守作战,堪称史上最出色的防御战高手之一,他喜欢在最有利于防守的地段排兵布阵,而不喜欢主动出招,一般情况下他都是用优势兵力来对付敌军,给人的感觉是谨慎有余,大胆不足(有点像他后的后辈名将蒙哥马利)。虽然他的显赫战绩离不开他手下士兵们的浴血奋战,但他却极其鄙视士兵,称他们是“地球上的渣滓”、“一帮流氓”,这点就太不厚道啦。威灵顿的总体军事才能并不如拿破仑,滑铁卢战役中也险些失败,但他最终还是以他的坚毅、沉着和勇气成了拿破仑的战胜者,也使自己的名字永远和战争史上的经典——滑铁卢战役连在了一起。

威灵顿曾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为什么威灵顿被人遗忘?

6. 威灵顿在滑铁卢是怎样击败拿破仑的?

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的公爵


威灵顿公爵出生于一个成就显赫的家庭,从小就读于伊顿公学,但成绩很差。母亲为了攒钱送他弟弟上学,让他中途退学。以后,他跟随一个律师学习。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所显露出来的唯一才能就是拉提琴。母亲一气之下,便把他推上了从军的道路,并告诉他除了做“战场上的炮灰”外,别无任何出路。但威灵顿从此刻苦学习军事,最终成为英军的最高统帅,并使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1815年,威灵顿指挥英荷联军对法作战,在滑铁卢会战中阻击了法军优势兵力的进攻,最后在普军的配合下击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率兵10万抵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威灵顿所率的6万兵马相遇。拿破仑判断,英军阵地的弱点在中段。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重点攻中段。上午11时,法军开始攻击英军右翼的乌古蒙堡,形成对峙。午后1时,正当拿破仑想以主力猛攻英军中段阵地时,忽然获得布吕歇尔集结的普军赶来增援英军的消息,纠破仑被迫从总预备队中抽出两个骑兵师阻滞普军。同时,火速传令原负责追击普军的格鲁希立即回师支援滑铁卢。英军顽强抵抗,双方伤亡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占领了中段的圣拉埃村。由于争夺战异常激烈,威灵顿开始支持不住,但是法军也难以再扩大战果,双方都等待援兵。最后,威灵顿盼来了布吕歇尔的3万援兵,而法军的援军却没来,于是战局急转直上,英普联军重创拿破仑。在这个战役中,法军损失3.2万人,联军损失2.3万人。滑铁卢战役后,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战后,他多次参加反法联盟各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会议。1828年后,历任首相、外交大臣和不管部大臣,并长期担任陆军总司令。

7. 为什么在滑铁卢拿破仑会败给威灵顿?

滑铁卢这场战役,是以拿破仑为首的法国军队独力抵抗以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为首的联盟国。拿破仑是个自信而又轻视敌人的人。
他从未和惠灵顿交锋过,他相信惠灵顿不会在滑铁卢进行顽强抵抗。他期望一次进攻就能将惠灵顿赶下山脊,逼他後退。因此他根本没有料到会有一场大规模的战斗。


扩展资料:
战争背景
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15年6月18日,发生了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的滑铁卢的决定性会战。
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由厄尔巴岛返回法国,迅速聚集旧部,进军巴黎,重新称帝,并立即组建军队。反法联盟计划调集70万大军,分路进攻法国。最早集中的英荷联军和普军首先进驻比利时。
拿破仑一世为各个击破敌军,于6月15日率军约12万人进入比利时。16日,进行利尼会战,打败布吕歇尔统率的普军,并随即派兵3.3万人进行追击。
18日,威灵顿公爵率英、荷、比利时和汉诺威联军(6.7万人、150余门火炮)在滑铁卢附近占领阵地,阻击法军。拿破仑一世于上午11时以优势兵力(7.4万人、252门火炮)率先发起进攻,佯攻联军右翼,主力猛攻联军左翼,但遭到联军顽强抵抗,被迫逐次投入兵力。
由于拿破仑一世对联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未能突破联军左翼,又把主要突击方向转向敌军中部,多次组织正面突击,并逐次投入预备队,未有明显进展。在此期间,法军骑兵虽曾两次突入英军阵地,但因缺乏步兵支援而被击退。
傍晚,布吕歇尔率普军赶到战场,联军兵力转为优势,并立即开始反击。拿破仑一世这时已无后备兵力,预定的援军未能赶到。法军难以抵御,从而全线崩溃,拿破仑一世逃离战场。

为什么在滑铁卢拿破仑会败给威灵顿?

8. 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是惠灵顿公爵和谁

  英国将军威灵顿(惠灵顿)
  俄、英、普、奥等组成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终于打败了拿破仑,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
  逐到他的领地厄尔巴岛上,波旁王朝复辟。
  但拿破仑并不甘心自己的这次失败,他仍然在关心着时局的发展。1815年初,反法
  联盟在维也纳开会,由于分赃不均而大吵大闹,以至于剑拔弩张、横刀相向。同时,法国人
  民由于封建贵族的残酷统治,越来越不满意波旁王朝的统治而更加怀念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见时机已成熟,便决定东山再起。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率领105
  0名官兵,分乘6艘小船,巧妙躲过监视厄尔巴岛的波旁王朝皇家军舰,经过三天三夜的航
  行,于3月1日抵达法国南岸儒昂湾。拿破仑感慨万端、兴致勃发,立刻在岸上发表了热情
  洋溢的演说:“士兵们,我们并未失败!我时刻在倾听着你们的声音,为我们的今天,我历
  经重重艰辛!现在,此时此刻,我终于又回到了你们中间。来吧,让我们并肩战斗!胜利属
  于你们,荣誉属于你们!高举起大鹰旗帜,去推翻波旁王朝,争取我们的自由和幸福吧!”
  士兵们在拿破仑的鼓舞下,热血沸腾。部队开始进军巴黎。沿途所到,不少人欢呼雀
  跃。波旁王朝派出的阻击部队,因多是拿破仑旧部,所以纷纷归附,这样,到3月12日,
  拿破仑未放一枪一弹,顺利进入巴黎。此时,他的部队已发展到1.5万人。路易十八看到
  大势已去,仓皇逃出巴黎。3月19日,拿破仑在万民欢腾声中,重登王位。正在维也纳开
  会的反法联盟各国首脑,惊恐万状,立刻停止争吵,并马上拟定了临时宣言,称拿破仑是世
  界和平的扰乱者和敌人,他“不受法律保护”,与此同时,他们迅速集结兵力,到3月25
  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并有重兵70万。联军准备分头
  进攻巴黎:巴克雷指挥17万俄军和25万奥军集结在莱茵河方面,向洛林和阿尔萨斯推
  进;弗里蒙指挥奥——撒丁联军6万,集结于法意边境,准备随时向法进军;普鲁士的布吕
  歇耳元帅率12万普军、300门大炮在沙罗瓦和列日之间集结;英国的威灵顿将军指挥一
  支由英、德、荷、比人组成的混合部队约10万人、200门大炮,驻扎在布鲁塞尔和蒙斯
  之间。另外,联军还有一支30万人的预备队。
  联军约定在6月20日左右开始行动。
  法军方面,拿破仑也在加紧备战,到6月上旬,已有18万人集结在鹰旗之下,他希望
  到6月底能有50万人上阵。但令拿破仑遗憾的是,过去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已不愿再为拿
  破仑效力,这对法军非常不利。
  对于联军的强大阵容,拿破仑认真地进行了分析,他决定要化被动为主动,以攻为守。
  他认为威胁最大的是比利时方面的英普军队,所以要集中主要兵力对付,而莱茵河、意大利
  方面的联军,只要派少量兵力进行牵制就行了。同时,他还决定,要趁联军尚未会齐的时
  候,争取战机,率先击溃英普联军,打败了威灵顿和布吕歇耳这两个老将,其他联军便好应
  付了。
  计划已定,拿破仑便于6月12日派12.5万法军(其中有近卫军2万人)、火炮3
  00门,悄悄移动到比利时边境,驻扎到离普军只隔一片密林的地方。
  6月16日下午2时,战斗打响。法军主力7万人在林尼附近同普军主力8万人交战,
  拿破仑另派5万兵力牵制英军,他希望能够把英、普军队切开,然后各个击破。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又加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枪炮声、雷雨声相互交加、轰
  轰作响,一直到傍晚雷雨过后,布吕歇耳才发现,法军已占领林尼村,普军防线已被切断。
  而且,法军迅速包围了普军,布吕歇耳也被摔伤。普军见形势不利,四散溃逃。拿破仑认为
  普军败局已定,令法军休息一日,然后才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军残兵。这样,坐失了歼灭普
  军的大好时机,逃散的普军在瓦弗方面重新集结,对法军构成了新的威胁。
  击溃了普军的拿破仑,亲率大军转攻英军,威灵顿听到布吕歇耳战败,害怕孤军作战,
  便迅速撤退到滑铁卢方向。法军将领内伊受命拦截英军,但内伊优柔寡断,英军顺利撤走。
  拿破仑气愤异常,也尾随英军至滑铁卢附近。
  这时,被拿破仑击溃的普军重新集结,兵分两路,一路增援滑铁卢附近的英军,一路直
  接围攻法军右翼。
  威灵顿率6万余英军、大炮156门,在滑铁卢村南布阵。阵地后方是圣让山,前面地
  势低洼,左侧是几个小村和沼泽、灌木林,右侧有坚固的乌古蒙堡垒,阵地中央是圣拉埃
  村。威灵顿号称“铁公爵”,在战术上长于防守而短于进击,所以在与拿破仑交战之前,他
  更加谨慎,着重防守,这一正确战术原则为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滑铁卢总决战之前,拿破仑只率7万士兵、270门大炮,但这些大炮因为天下大雨而
  只有一小部分进入阵地。拿破仑将总预备队置于中央后方,并正确判断出英军弱点在其中
  段,所以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而重点攻击中部。
  6月18日上午11时决定历史进程的时刻到来了。法军抢先开炮,向英军右翼乌古蒙
  堡垒射击,形成对峙。中午1时,拿破仑按照计划,准备进攻英军中部,但情况发生了重要
  变化,布吕歇耳率普军一部分及时赶到,拿破仑不得不从预备队中抽出2个骑兵师迎击布吕
  歇耳。同时,拿破仑急速传令格鲁希元帅让其增援,然后率部猛攻英军中部阵地。威灵顿顽
  强抵抗,双方互相争夺,伤亡都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令内伊元帅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英
  军中部,内伊不愧为“勇士中的勇士”之称,经过奋勇拼杀,终于完成任务,占领了圣拉埃
  村。英军无力支持,法军也疲惫不堪,双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军,谁先到达一步,谁就会左
  右历史进程,这才是极其关键的历史时刻。
  黄昏时分,终于从远处飞驰过来大队人马,双方都在祈祷上帝:来的是自己人!终于那
  支部队走近了,双方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飘扬的是普鲁士军旗!
  顿时,英军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威灵顿立即命令部队作最后反击,英普联军热血沸
  腾,疯狂地扑向少气无力的法军。
  拿破仑见状,内心暗骂格鲁希“死在了何处!”此时此刻,他也深感大势已去,但仍然
  在作最后的决战。他立即命令近卫军投入战斗,拼死抵挡联军的进攻,但已无回天之力,终
  因腹背受敌而全军溃败。拿破仑乘马逃出战场,仓惶离去。关于格鲁希元帅增援拿破仑一
  事,后世颇多传说,有人说是格鲁希元帅存心背叛拿破仑所以迟迟不予发兵。更具诱惑力与
  传奇色彩的说法是,格鲁希接到了拿破仑让他增援的命令,但他理解为增援别部,所以尽管
  他听到了近在咫尺的隆隆炮声,仍然不为所动,如果他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立刻在眨眼之
  间来到战场。也有的说,战前,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原地待命,以便增援。在双方激战过程
  中,格鲁希及其将领都感到有点不对劲,不少将领劝格鲁希赶快开往开炮的地方,以便随机
  应变。但格鲁希却无动于衷,尽管在这种变幻莫测的形势之下,他已很长时间没有与拿破仑
  取得联系了,可是他仍然在遵照拿破仑的命令办事,那就是:原地待命!他不顾部下的竭力
  劝说,一直在等待、等待,直到拿破仑全军覆没!
  不管怎么说,拿破仑大败于滑铁卢,格鲁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15年6月21日,拿破仑败归巴黎,百万反法联军也长驱直入进入法国边境。7
  月7日,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宣布退位,结束了他的“百日执政”。不久,他被流放到位
  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直到1821年5月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