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鼓励政策的其他政策

2024-05-13

1. 出口鼓励政策的其他政策

除了以上一些政策为,我们也可以了解其他方面的政策。 1、外汇留成制,又称外汇分红。是指为了调动出口商的出口积极性,扩大出口,一些国家的政府允许出口商从其所得的外汇收入中提取一定百分比的外汇。对这部分外汇出口商可自由支配,既可用于进口,也可以在外汇市场上按较高的汇率出售。2、外汇转移证制,又称外汇转让证制。在这种制度下,出口商按官方汇率向外汇银行结售外汇时,除取得相应本币外,银行还另行发给外汇转移证。这种外汇转移证,既可以在企业需要进口时凭此证向外汇银行购买外汇,也可以把此证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给需用外汇的客户(该证上记有出售金额)。出售外汇转移证的收入,实际上是对出口商的额外汇价补贴,是一种变相的复汇率。3、复汇率制。一国货币对某一外国货币的汇率规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即为复汇率制。其目的之一是对某些商品的出口给予鼓励。 没有约束的出口鼓励政策造成了贸易的非理性增长。由于出口鼓励政策很难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上得到约束,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的非理性增长。首先,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升高,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但是由于税收的减免,地方政府并没有在产业升级中得到多少利益。其次,我国务类产品的总量的增长幅度很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出口价格的持续下降厂商严重依靠数量扩张而非质量竞争。最后,我国出口的增长大部分来自加工贸易的增长,在带动了国内就业增长的同时,其他效果并不明显。比如一般认为加工贸易出口除能够带动本地就业以外,还会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分享国外技术,但是实践证实多年来我国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因此而提高,依然处在产业链中创造价值最少的一环。  沿海地区一开始就有国家的倾斜政策,很快就以出口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口补贴的资源也流向发达地区。但是,内陆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已经沦为沿海地区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提供者。这种状况使人不禁想起国际贸易中的“中心一外围”学说,唯一不同的是在国内“中心”是沿海,“外围”是内地。

出口鼓励政策的其他政策

2. 鼓励出口措施的简介

出口鼓励措施主要有: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等。

3. 鼓励出口措施的介绍

出口鼓励措施主要有: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等。

鼓励出口措施的介绍

4. 鼓励出口措施的措施

 为了扩大出口,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出口商的积极性。 如建立经济特区 具体形式有:自由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等。

5. 出口鼓励政策的介绍

出口鼓励政策无论对于实施保护主义还是实施自由贸易的国家都是其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会通过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扩大进口能力,所以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此外,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还需要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出口鼓励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倾销政策、资本政策、组织政策等等。

出口鼓励政策的介绍

6. 促进出口有哪些主要措施?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GDP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兆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超过30%。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si"现实汰徦 回答采纳率:16.9% 2008-08-03 10:21 检举

7. 国家对出口政策有哪些

出口鼓励政策和出口限制政策。
出口鼓励政策无论对于实施保护主义还是实施自由贸易的国家都是其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会通过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扩大进口能力,所以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此外,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还需要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出口鼓励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倾销政策、资本政策、组织政策等等。
出口限制政策是指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对出口进行限制的政策。绝对禁止出口是指国家颁布有关法规,对某一类产品或技术的出口(有时是针对特定的出口国)绝对禁止,目前这种政策措施很少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第一条 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法对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防范核恐怖主义威胁,规范出口管制意义重大。对两用物项、军品、核以及其他管制物项与技术的出口统一确立出口管制政策、管制清单、管制措施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框架和规则。

国家对出口政策有哪些

8. 出口鼓励政策的财政政策

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各种类型的出口补贴(ExportSubsidies)。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降低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又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方式。 直接补贴是指出口商品时,政府直接给予本国出口商品以现金补贴。出口补贴主要是为了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增强本国出口商的积极性,扶持本国产业。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禁止对工业品出口进行直接补贴,因此这种形式主要存在于农产品贸易中。美国和欧盟农产品出口量巨大,双方的农产品都大量过剩,需要到国外寻找市场。为了扩大出口,往往压低农产品出口价格,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更多地占领国外市场。但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采取保护措施,维持一个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国内市场价格,这样按较低价格出口农产品时,出口商就会发生亏损,而亏损的部分通常由国家直接给予出口商现金补贴来弥补。如1995年,美国和欧盟对出口小麦和玉米的补贴总额高达230亿美元。美国是通过由政府办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对农产品出口因国内外售价差异而遭受的损失,给予无偿的现金补偿。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一开始并非以出口补贴的形式实施,但从70年代以来,由于欧盟内部过高的支持价格造成了各国政府大量农产品库存积压:1985年末,欧共体各国共储存了78万吨牛肉,120万吨黄油,1200万吨小麦。为避免储存量的继续增长,欧盟转而使用出口补贴形式促进出口。但这种补贴后的出口却更压低了世界价格,也就更加大了欧盟内部对补贴的需求,加大了其财政负担——每年大约150亿美元的预算压力,此外,也增强了与美国的农产品贸易冲突。 间接补贴是指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主要有以下几种:1、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是指政府对出口商品的原料进口税和其在国内生产及流转过程中已缴的国内税税款全部或部分地退还给出口商。出口退税有利于出口商降低销售成本和价格,提高竞争能力。出口退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出口商品没有在国内消费,因而不应和一般商品征收同样的国内税,甚至就不应征收国内税;其次,出口商在进口国可能会被征收各类国内税,因此如果出口国也征收国内税就可能造成重复征税。出口退税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退还出口商品所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进口税,因为这些进口货不是为了本国消费,而是通过改制、修理或加工以后再出口。例如,英国曾对进口人造纤维加工成衣服、台布等产品,在出口时退还人造纤维进口税。二是退还出口商品的各种国内税,包括销售税、消费税、增值税、盈利税等,以减轻出口商的业务负担。如欧共体市场对钢铁等产品的出口采用退还增值税的办法,巴西政府对出口工业品免征工业产品税和商品流通税。我国也一直采取出口退税制。2、出口减税。出口减税是指政府对出口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减免各种国内税和出口税。出口减税也是为帮助出口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它主要包括:(1)减免各种国内直接税和间接税;(2)免征出口税;(3)对出口收入实行减税,如新加坡、巴西、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都规定对出口收入大幅度减税,减税幅度有的高达90%。出口减税和出口退税不同,前者发生在出口商品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后者是发生在出口过程中或出口后的一段时期。相对来说,出口减税使出口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每一环节的生产投入下降,便利了资金周转,因而有利于出口商。3、出口奖励。出口奖励是指政府对出口商按其出口业绩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其目的在于鼓励出口商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增加创汇能力。出口奖励一般采取现金奖励,也有外汇分红和出口奖励证等其他形式。外汇分红指政府从出口商的创汇收入中提取一定外汇奖励给出口商。出口奖励证是指政府对出口商颁发一种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或凭以进口一定数量外国商品的证书。出口奖励一般是按出口商在一定时期内的总出口额或总创汇额的一定比例对出口商予以奖励,而不论出口商是盈是亏。4、其他形式。间接的出口补贴目前发展得更为隐蔽和多样化。例如:政府对出口商品的国内运输减免收费或提供低价运输工具;通过允许加速折旧等措施来减税、免税,比如马来西亚规定出口值占其产值20%以上的出口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制度,以促进其扩大投资,实现设备和技术现代化;对出口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给予援助或政府直接组织有关研究工作;对出口产品开发国外市场提供补贴,如澳大利亚规定企业开发国外市场,尤其是新市场时,其费用的70%由政府提供,加拿大政府则为企业开发市场的经费提供50%的补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