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工程院士

2024-05-13

1. 全国有多少个工程院士

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中国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是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的称号。资深院士不担任院及学部的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议及咨询、评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享受资深院士津贴

全体院士(802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17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14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2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07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5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7人)

农业学部(74人)

医药卫生学部(115人)

工程管理学部(50人,其中27 人为跨学部院士)

外籍院士名单(42人)

全国有多少个工程院士

2. 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目前有多少?

如下图。1994年中国工程学院聘任了30名中科院院士担任工程院院士,1995年聘任了4名,此后没再继续,这34名“双院士”也成了“绝版”。
目前34名双院士已经有一部分人去世了,目前还有健在两院院士15位,其中一直在一所高校的有清华大学的吴良镛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的沈志云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的王越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的陈俊亮院士、中南大学的王淀佐院士、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旭院士等人。健在的这些双院士都是这些学校的“瑰宝”,许多基本上曾经都当过学校或者合并前学校的校长、副校长。


进军科学: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机构调整:原“办公厅学术行政工作”与原秘书处合并成学术秘书处,原办公厅撤销。成立管理局。成立联络局。成立科学干部培养部。原人事局改称干部局。撤销原编译局,将其部分工作并入科学出版社。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原四个学部名称及职责均不变。

3. 工程院院士有多少人

据2019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892人,包括资深院士439人;另有外籍院士91人。已故院士252人、已故外籍院士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工程院院士有多少人

4. 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是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王泽山,侯云德
  王泽山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又于1996年和2017年两次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屠呦呦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空缺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于敏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程开甲 张存浩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郑哲敏 王小谟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良镛 谢家麟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谢家麟院士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振义 师昌绪

  王振义院士,血液学专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师昌绪院士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孙家栋 谷超豪

  孙家栋院士,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徐光宪 王忠诚

  徐光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征镒 闵恩泽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李振声

  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孟超 叶笃正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5. 这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你知道吗?

今天,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年过八旬的王泽山,一生专注于研究火炸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

年近九旬的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主要奠基人,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这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你知道吗?

6. 这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你知道吗?

今天,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年过八旬的王泽山,一生专注于研究火炸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

年近九旬的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主要奠基人,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7. 2011年度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院士

根据科技部2012年02月14日公布的结果,2011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院士分别是:
 
谢家麟院士

    谢家麟,男,1920年8月出生于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1项奖励。    谢家麟院士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5年在芝加哥医学中心,他担任首席物理学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电子束治疗癌症的新领域。    1955年回国开展加速器研究,他带领团队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奋斗八年,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该加速器建成即投入国防建设使用,为两弹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发展了大功率速调管、加速管和微波管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带动了我国加速器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设。他组织数十次研讨,反复权衡比较质子打静止靶和正负电子对撞,最终确定2.2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和“一机两用”的方案,既为高能物理提供实验装置,也为同步辐射提供了应用平台。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他提出六条原则成功指导了对撞机设计,指导完成速调管、加速管、能量倍增器、正电子源和高频腔等加速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性研制。谢家麟和工程指挥部带领工程团队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于1988年高质量完成了建设任务,创造了国际加速器建设史上的奇迹,我国从此在τ-粲物理研究领域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他提出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的863项目建议。他科学决策,选用经过考验的先进技术,制定热阴极微波电子枪注入器、波荡器和光学谐振腔等核心设备的技术方案,提出采用“前馈控制”,提高直线加速器的束流稳定性,带领团队突破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为亚洲第一台产生激光并实现饱和振荡的装置,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及西欧后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奠定了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发展的基础。    2000年,谢家麟院士提出速调管同时作为微波源和电子源的紧凑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创新性构想,将电子直线加速器几十年沿用的三大系统精简为两个系统。经过四年努力,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他十分重视和关注我国加速器发展战略,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谢家麟院士爱国敬业,求实创新,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毕生奉献于粒子加速器研究,培养了一大批加速器技术专业人才,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仍活跃在加速器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为我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事业的持续发展做贡献。
吴良镛院士
 

    吴良镛,男,1922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以及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他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以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发展了区域协调论、有机更新论、地域建筑论等创新理论;以整体论的融贯综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该理论发展了整合人居环境核心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方法,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在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中得到充分体现。    他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主持开展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对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天津总体规划修编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取得的创新方法,被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力推进了城乡建设的科学发展;主持完成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转变,为达成从“个体保护”到“整体保护”的社会共识,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设计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建筑,创造出一批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整体性相统一的建筑。    吴良镛院士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六十五年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呕心沥血,勤耕不辍,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2011年度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院士

8.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院士评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院士的评选是根据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以及参选人的品格平行来评选的。只有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才可以作为候选人。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第二条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其分配,由主席团研究决定。主席团可针对在西部边远地区(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9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累计20年(含)以上的候选人预留定向名额。

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其他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第七条候选人可单独通过院士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也可以同时通过以上两种渠道提名;不受理个人申请。特别通道提名是院士提名的特殊形式,通过院士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的候选人,不得同时作为特别通道候选人。

第八条院士提名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3位候选人。院士要对提名行为负责。增选前一年12月31日未满80周岁的院士享有当年提名权和选举权。

候选人获得3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3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2位。年龄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4位。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