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怎么转型升级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4-05-13

1. 房地产企业怎么转型升级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您好!
  一、转型

  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向综合服务商模式转型,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从传统的拿地、盖房子、卖房子不可逆转地向“产品+服务”升级转型。

  从2013年始,中国服务业占GDP的产值超过了制造业,从宏观环境看,中国经济呈现整体转型的趋势,一方面以投资和生产为特点诸如传统的房地产、工业经济企业的衰落,日渐艰难,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传统行业中提前完成产业改造升级的企业,发展极为迅猛,变化如此之快,让很多房地产行业内的人至今还看不明白为什么彩生活会比花样年更为值钱?

  中国经济结构发展的另一个变化是以消费为代表的服务业需求扩张的服务业经济,包括文化传媒、教育、医疗等产业的兴起和扩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过往五年来的相关产业在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这也将成为资本市场下一阶段的主流趋势。所以,你会看到,这几年来,“房地产+服务产业”这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非常具有竞争性,产生了诸如华夏幸福、联东U谷、曲江文投等类型的长价值链的产业服务型房地产企业。产品越来越向细分化,健康养老、休闲度假、体育、文化社区等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者在变得挑剔时,市场整体的产品力在大幅提升。

  什么样的“房地产+服务产业”模式具有竞争持续性?

  一是全球化布局的产业视野,能够将全球性的优势产业服务于中国消费升级的模式构建。以中国酒店业为例,中国高端酒店业得益于早期的开放,国际一线品牌酒店进入中国提升了该行业的整体水平,目前,可以看到,在养老、健康、体育、娱乐等国际型高端资源不断被中国资本猎取,这些高端产业的进入,将会大提升该领域的竞争力。过往,中国很多企业开发了诸如游艇、高尔夫等设施,纷纷出现困难,这时才发现收购世界知名游艇、体育赛事的开发企业更胜一筹。

  二是围绕产业价值链延伸来构建竞争优势,以金融和后端服务双向发展综合服务模式。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进一步分化,“专业开发商+金融服务”是比较好的选择,其本质是发挥专业开发能力驾驭资本,特别是房地产金融产品证券化的快速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开发类企业为消费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消费模式迅速成为可能。

  受中国资本市场大势影响,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在于改变融资结构,即增加直接融资,尤其是风险类证券市场,而突破点在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资本没有大幅上升的预期下,直接融资能力替代了以往间接融资的发展需要。

  从中国企业借助资本完成转型升级路径来看,一个明显产业趋势就是以上市公司和领先企业为龙头的并购和整合,成为典型的商业发展升级策略。这几年来,国内房企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管制,贴上了房地产主题的上市公司估值低,增发、借壳之市、再融资等资本市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房企+产业基金这种模式,金地、万通、首创置业等一些房地产企业也在采用,但效果普遍不理想,其中一条根本因素就是房地产基金运作的极度不成熟,过度追求短期效益,以致经营变形。

  与以往社会资本进入房地产行业相背离,当前资本呈现出从房地产行业离场的态势,2014年全国房地产投资缩减了21%左右,在大量资本选择以上市公司为主体,以“并购基金+上市公司”为主要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时,房地产行业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压力下,以另一种形式进一步深化。2014年全年销售额TOP10、TOP20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17%和23%,较2013年提升3.5个和4.3个百分点。TOP10的销售金额门槛也由2013年的554亿提升至658亿。去库存的压力与疲弱的市场,能够以并购方式退出的都是幸运的企业,大量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退出市场,房地产企业已经完成脱离了以往大幅扩张带动存量优化的增长方式,特别是在一方面市场供很大,另一方面购买能力成为制约瓶颈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金融必将迎来革新式的发展机遇,房地产企业构建资本能力,必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重要趋势。

  对于以住宅产品为核心业务的开发类企业,“房地产+住宅消费金融服务”也将成为在政策放宽下的新热点,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加速推进背景下,投资商、项目管理商、服务商将加速分化。

  第三是以互联网和创意为代表的世界新经济浪潮的引领和对传统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改造和升级,“房地产+互联网(大数据)”,一些企业开始呈现完全颠覆传统开发模式,诸如小米、京东、腾迅这样的企业,收购或投资于房地产业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二、方向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早期以量为主,在上一轮周期中,体现的是量与质并存的局面,现在则完全质的内容纵深发展,呈现以产品深化为主线,向外求开拓的局面。

  方向一:建立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在55%左右,如果按“全面小康”的2020年目标来看,城镇化率将达到约62%的水平,那么2020年城镇居民住宅将到达314亿平米,与现在全国城镇所有的存量房保守差距在130多亿平米以上,这是非常庞大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4年,全国城镇新竣工的新建住房总面积不过近90亿平米。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房地产内容中,重点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是城镇化布局的直接明确选择。

  方向二:定位于结构化机会。目前市场上结构性的热点有两方面,一是基于人口结构的产业机会,面向大健康类特别是“银发经济”的市场机会,二是旧城改造与棚改机会。

  大健康及养老地产市场是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各类进入者起点差不多,有机会出现新的王者。2013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61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9.67%。慢性病与亚健康人口比例增加,“亚健康”人群占人口比例的70%,分布于各个年龄,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段增长而显著提升。城市气候与环境不断恶化,以空气质量为例,2014年上半年,按照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161个城市的年均值进行评价,仅舟山、深圳、拉萨等9个城市达标,其余15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标,其中京津冀13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63.6%。

  各类机构纷纷进入养老及大健康类地产投资、开发、运营领域,其中,传统房地产开发商、产业投资者、保险公司、政府及国外投资机构成为主力。传统的地产商秉承住宅开发的思路,多采用销售模式;产业投资者则多采取长期持有运营以获取回报的方式;保险公司则发挥产融互动的优势快速进入产业地产领域;政府及外资多在养老地产领域有所涉猎,但仍处在尝试阶段。

  有数据说,到2030年仅养老市场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其中房地产占比还不得而知,但巨大的市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

  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作为国家战略,其市场规模前已述及,其业务特性成为有实力的房企竞争重点,政策性业务可规避调控风险,多是受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工程,尽管前期资金有些压力,但政策性项目获取土地成本低、利润高,作为政府重点推进项目融资环境优越,而且政府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获取项目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些政策性项目一般位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周边配套成熟,升值潜力大,产品溢价率会很高,企业参与这样的项目,有利于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三、优化

  传统开发业务的土地升值红利消失,企业必须将原有存量业务资产盈利能力全面优化,提升运营效率。建立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物业管理一体化的产业链管理能力是最基础的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商业管理与运营,成本优势等差异化能力,在品牌战略、产品战略、营销战略等方面,在规模化战略之后,开始向细分市场纵深发展,越来越有特色的小众市场会被关注。

  四、拓展

  传统房地产企业的拓展指的是企业突破原有的产业格局思维,向科技化、社区化及金融化多业发展的跨界混搭,建立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协同拓展策略,即明确战略方向,向移动互联化、社区化、金融化拓展。

  内容上,突破传统房企以前擅长的住宅与商业的双重业务格局,在战略规划上,未来不仅仅是投资规模上的外延,更需要在产业内容上,从移动互联科技战略上,逆向建立价值链分工与协同,重塑产业发展能力上的构建;资产上,原来房地产是资产,现在是重点布局大数据、人才、内容等;服务上,将传统的经营形态完成改造,将传统服务、社交服务等等实现互联网化、社区化趋势。

  将整体业务模式拓展扩大到现代服务业,有效使用有三个工具,即金融、互联网、产业部门等,三者内部之间以及跟其他任何产业可以发生关系,包括开发、运营、金融三大环节的全面系统化思维:

  1、所有产业的移动互联网化。所有地产、运营业务的偏内容化和体验化改造,既有物业运营的移动互联化,大数据应用带来的业绩增值;

  2、本地化、社区化。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基于互联社区社交的相关内容的服还没有供给出来,基于区域布局社区化,以及与传统服务业的衔接;

  3、金融化。基于服务的金融创新、小微金融等发展类似于创投和孵化器功能的新型金融化业务格局与产品形态,过程中生成的服务和内容能够有效带地产板块的金融化发展。

  五、再组织

  房企的合伙制等体制化的变革,其本质是释放组织活力的人才战略,房企适应未来周期下的商业长远发展的体制性变化机遇,是基于体制变化完成的文化重塑、业务结构、组织结构的再组织。借助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机会完成人才战略的战略布局,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的战略机遇,是国有房地产企业完成转型的最后一次战略机遇期。

  如何看待万科合伙制?其实万科并不是第一家推出合伙制的房企,但在当期环境背景下,其一经推出,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整体行业增长放缓的大势下,规模不再是房企竞争的主要战略,合伙制一经推出,其对人才的吸引是极具诱惑力的,放眼全国市场,最优秀的项目总经理,城市总经理及集团型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是非常有限的,在众创时代,发挥人才的创新创业的能动性,辅之以组织平台战略,企业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和组织再造的深度改造,包括建立激活企业内部人才机制,形成内部创业机制,打造市场化团队、形成独特的适应新经济的企业文化结构和组织结构,通过人才战略进而完成企业组织的平台化战略。

  六、总结

  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十三五”战略规划期,要借助中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格局,创新性发展,找到驱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包括文化、结构、人才等等,其根本是完成一次系统的对企业再发展的革新式再认识再思考。

望采纳,谢谢

房地产企业怎么转型升级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2. 如何做好房地产行业

原标题:2019年7月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行业规模增速放缓,二线城市或将迎来投资良机下半年房企直面三大难题:融资收紧、拿地竞争、销售乏力
2019年被房地产行业普遍视为市场“小年”,那么,前7月房企业绩如何?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1-7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均值达636.7亿元,规模破千亿元的房企增加至15家。同时,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TOP100房企累计业绩同比增速在4%左右,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较2018年显著放缓,房企各梯队销售金额门槛较去年同期都略有提升。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整体下半年对于房企来说都是压力颇大的阶段,面临的融资收紧、拿地竞争、销售乏力的压力甚至会明显高于上半年。
销售过千亿房企达15家
房地产资源继续向龙头企业集中。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1-7月,房企销售额稳步增长,共有15家销售额突破千亿元。
具体来看,2019年1-7月,销售额超过千亿元的企业均值为2043.7亿元,TOP10房企销售业绩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2.7%。碧桂园、万科、恒大、保利、融创销售额超2000亿元;中海、绿地、新城等10家房企销售额超1000亿元位列第二阵营;500亿~1000亿元、100亿~500亿元的企业分别为23家、62家,销售额均值分别为693.2亿元、275.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前7月各梯队房企的的销售金额门槛均有提升,TOP100房企门槛提升至155.6亿元。
从销售面积来看,房企销售面积TOP100均值达461.0万平方米。2019年1-7月份,销售面积超千万平方米的企业达9家,碧桂园、恒大、万科销售面积稳居前三,保利、融创、绿地分列其后,其中碧桂园销售面积最高为4786.1万平方米。
2019年1-7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TOP10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指研究院认为,前7月房企销售业绩稳步增长,行业进入精细化竞争阶段,企业在融资、拿地、产品打造等均面临挑战。在融资方面,国家严控房地产金融风险,房企资金压力不减,在此情形下,房企积极通过多渠道进行融资,融资规模保持增长。
张波告诉记者,整体下半年对于房企来说都是压力颇大的阶段,面临的融资收紧、拿地竞争、销售乏力的压力甚至会明显高于上半年。以往三季度由于处于暑期,天气炎热,往往是传统意义上的淡季,而四季度的销售量往往会占据上半年乃至全年的三分之一强。而今年则有所不同,房企的冲刺阶段已经从四季度前置到三季度,三季度能否抓住机遇快速拉动销售,成为房企全年能否完成即定目标的重要一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前7月百强企业集中提升再次趋缓,其中TOP10和TOP20集中度提升速度均较2018年提升1个百分点,而TOP30之后集中度提升速度明显下降。
“虽然大型房企同比增速放缓,但是仍高于全国成交总量,增长的绝对数仍处于较高规模,因此对于集中度的提升仍是主要力量,但提升速度将会放缓。”亿翰智库研究总监于小雨表示。
房企如何完成全年目标?
实际上,规模房企中如龙湖、世茂在7月已有意放缓脚步。从土地端可见,7月有近6成百强房企单月拿地金额远低于前6个月平均值,建业、合景泰富等甚至本月尚未拿地。当然,也有万科、中海等现金流充足、融资成本低、抵御风险能力强的规模房企,拿地热情继续高涨。
“在上半年积极补充土储之后,放缓投资节奏有助于这些房企控制风险。”有机构人士分析指出。
克而瑞认为,在房企投资布局方面,一线城市由于供给有限,基本处于稳定水平,三四线城市需求释放见顶,热度不再,房企正撤离。在“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调控基调下,土地市场回归理性之时,二线城市或迎来投资良机。
相较拿地,或许“促销售、抓回款”是大多数房企下半年主要把持的策略。结合典型房企的销售目标来看,大部分企业有60%以上业绩目标需要集中在下半年完成。
于小雨指出,7月单月房企销售增速掉头继续下行,但基于前期销售目标完成情况,预计全年完成企业销售目标压力不大。“主要因为2019年初,全国销售规模增速大幅下降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下,2019年企业销售目标增速大幅下调,普遍维持在20%~30%。然而2019年上半年行业实现超预期增长,因此全年的业绩完成压力并不是太大,但也难以实现高增。”
张波告诉记者,对于负债率过高的房企,当下重点必然还是将企业的负债率降到合理水平,适当牺牲一些规模化速度,甚至是通过将部分项目转让的方式来快速实现资金回流都是非常理性的做法。对于非正常事件影响的房企,本质上社会还是会更多关注于企业本身,只要企业的产品本身具有竞争力,长期来看企业的美誉度还会持续提升,因此更为重要是的将焦点放到企业自身经营上来,这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举措。
张波认为,对于增速放缓的房企而言,在冲销售的同时,控风险依然是重点。如已有部分城市郊县区域地块流拍,热度分化显著,房企投资就需更加谨慎,策略上聚焦二线城市优质地块,不拿高价地,警惕土拍过热核心城市未来的调控风险。可关注有产业支撑部、人口导入的三四线城市。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 调控升级地产股走势疲弱 房企剑指管理要效益

日前,地产板块多只龙头股表现疲弱。截至7月8日上午收盘,万科A报23.87元/股,金地集团报10.54元/股,保利地产报11.97元/股,相比上周有所回调,但股价仍处于较低水平。就当前估值来看,A股132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市盈率为12.69倍,位列申万一级28个行业板块倒数第三。国信证券新近研报指出,当前地产板块估值仅高于银行和建筑装饰板块;纵向来看,目前板块估值仍处于近10年较低水平。
为了稳定股价不少房企开启大规模回购股票行动,统计显示,2021年以来,已有包括华侨城A、美好置业、宋都股份、中国金茂、中国奥园等在内的超20家房企先后发布了股份回购或拟回购方案。同时,也有房地产相关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增持或股票回购计划,仅5月份就先后有九龙仓集团、美凯龙、建业地产、时代邻里等多家房地产相关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增持或股票回购计划。
盈利下滑拿地意愿降低
从房地产行业整体来看,平均毛利率从高点35%下滑至目前的23%,平均归母净利率从高点10%下滑至目前的4%,而且从近期拿地来看,部分房企甚至做好了1%-2%净利率的准备。
盈利能力下滑叠加资金链紧张,房企在拿地上渐趋于谨慎,2021年1-5月,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7.5%,当月同比下降31.6%。拿地金额方面也出现明显下滑,2021年1-5月拿地金额累计同比下降20.5%,当月同比下降0.3%。
另一方面销售端依然火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663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3%;比2019年同期增长19.6%。商品房销售额70534亿元,增长52.4%;比2019年同期增长36.2%。销售端火热与拿地端乏力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房企销售高增长、资金来源充足,但仍不愿意加大力度拿地。
调控升级行业发展迎来变局
2021年上半年,各地政府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因城施策、综合施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湖州、西安、合肥、嘉兴、绍兴等24个城市相继升级调控,主要涉及升级“四限”、增加房地产交易税费、设立二手房参考价格、新房积分摇号等内容。上海更是上半年房地产调控的风向标,上半年连续7次加码调控。
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效果日渐显现。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5%,增速创8年来新低,6家大型国有银行全部实现集中度下降。核心一、二线城市以及热点三、四线城市,纷纷出现房贷额度紧张、放款周期拉长现象。
信贷资金用途合规性审查趋严,谨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截至6月份,北京、上海和厦门自查发现违规流入房地产金额超25亿元。而重庆、内蒙古、广州、深圳等多地监管部门,就“过桥贷”、“赎楼贷”等业务约谈相关部门,监管对象扩展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受信贷收紧影响,2月开始,全国房贷利率止跌回升,并趋势性上移。5月份,全国首套房平均房贷利率5.33%,较2020年底上涨11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5.61%,较2020年底上涨8BP。
房企要向管理要效益
房企从告别土地红利、金融红利时代,进入管理红利时代,市场的转变倒逼着企业向管理要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1月份到7月份,TOP50房企中仅有10家房企进行了组织架构变革,但自8月份三道红线发布以来,有17家房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整体来看,房企组织变革主要围绕总部精简、区域优化、多元化业务条线调整三大主题;精简、聚焦、降本为房企变革的目的。
总部层面,万科地产、正荣地产、新城控股均沿着精简架构、扁平化管理的思路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
比如,近日万科将集团职能部门即“研究与开发专业工会”部门迁出深圳总部,与此同时总部员工减少30人,将近集团总部员工的五分之一;正荣地产将营销中心从总部剥离出来,单独成立营销公司;新城控股则是将总部相似职能部门进行合并,合并后成立四大新职能中心。
区域公司方面新增、裂变与合并并行,动态调整是当前行业变革主题。2020年8月,中梁控股宣布将原中梁地产南方区域集团升级为中梁粤港澳发展集团,2020年末,中梁控股相继成立长三角发展集团、京津冀发展集团。
2020年10月,碧桂园启动新一轮组织人事调整,将73个区域公司裂变成100个左右,祥生控股将苏宁皖区域调整为连宿、苏南、宣城、合肥4个事业部;华润置地将华南大区将拆分为深圳大区和华南大区。
整体来看,随着土地、金融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叠加宏观层面不断收紧,房地产行业进入低增长、低利润的长周期。行业销售利润下滑,提高人均效能、向经营管理要效益成为房企新的突破口,诸多房企开始从“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管理”。司马岩

调控升级地产股走势疲弱 房企剑指管理要效益

4.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大疫之下,20多个城市紧急推出楼市“救市”新政。如河南驻马店下调首付比,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从30%下降到20%,这相当于将购房的杠杆放大到了五倍。这种加杠杆的楼市宽松政策,在去年是万万不敢出台的。毕竟,守住高首付比是中国防控楼市风险的关键政策。但是,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次突发的现金流“事故”。疫情信息公开后,房地产销售、建设、投资及土地拍卖全面停止,房地产的韧性备受考验。疫情中断了房企高周转,现金流压力大增及负债率上升。疫情对楼市的打击,“颗粒无收”事小,终结高周转事大。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高周转对房地产的重要性,高周转可以说是大型开发商的“生命线”。高周转模式,极限压缩从拿地、建设、去化到资金回笼整个周期时间。开始是万科提出来的,即万科5986高周转模式:拿地5个月即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六成产品必须是住宅。后来,因担心施工安全及房屋质量,万科放弃了高周转模式。但是,碧桂园继承了这一模式,并在近些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地产业高周转提速,大概在2015、2016年开始。当时,中国刚刚全面启动“供给侧改革”,全国房地产进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关键阶段,楼市调控升级,市场走势扑朔迷离。


三年下来,高周转给中国地产业带来什么?一、中国地产规模快速膨胀,三四线城市价格普涨。房地产,是一个地方性极强的行业,地产商只能避重就轻,攻击三四线城市,借棚改货币化之势,在三四线城市攻城拔寨,全国房价应声上涨。二、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家庭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快速上升。房地产高周转,是一种“大而不倒”的商业逻辑,本质上是一种金融逻辑。这些年,高周转放大了房企的杠杆,加剧了房地产的脆弱性,银行风险更大、土地财政依赖度更高。目前,中国经济杠杆率属于什么水平?


2019年,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1%,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2%,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4.5%。目前,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美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未富先“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债务。再看土地财政到了什么程度,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有广州、武汉、南京、杭州、昆明、南宁、太原、长春。所以,政府救楼市,表面上救开发商,其实是在救银行、救财政。综上所述,这次疫情,政府必须对经济施以援手。政府救市的目的是,修复企业及家庭资产负债表,帮助市场恢复正常的供给系统,帮助企业主重构市场预期及信心。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考虑,楼市应该救,也必须救。

5.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房地产行业未来可期

编者按 房地产业素有“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说法。一般来讲,房企进入一个新的城市,除了要了解当地的经济规模和居民收入外,还要研究当地的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情况。那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房地产行业将产生什么影响?房地产行业发展潜力如何?未来将呈现哪些趋势?针对这些热点话题,《中国消费者报》策划了“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房地产行业趋势”系列报道,将一一为您解读。
记者 孙蔚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那么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还会增长吗?房地产行业还有发展前景吗?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一致表示,对此大可不必担心,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大有可为,新增住房需求仍有较大潜力。
人口基数大,购房需求仍在“在本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中国人口呈现老龄化、东移化、城镇化及高素质化等特点,未来将会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产生深刻影响。”戴德梁行首席政策分析专家、北区研究部主管魏东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本次人口普查意义重大,通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理清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机遇、风险及挑战。”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人口总量年平均增长率虽然比上一次人口普查低,但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哪怕是微幅的增长,也是巨大的绝对数量,人口红利仍在。加上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过60%,而国人在任何年龄段的买房需求都很旺盛,这有助于稳定楼市的基本面。
此次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李宇嘉认为,后者是购房主力人群,前者是未来住房主要需求者。
同策研究院分析师汪恒赞同李宇嘉的观点。他表示,2020年0-14岁人口比重明显高于2011-2019年平均水平,对于房地产业而言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人口总数和儿童数量的增加都意味着市场需求的扩张。
城镇化率上升明显,未来潜力巨大
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下,10年来城镇化率上升明显。“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至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在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下,未来10年城镇化水平仍将提高,房地产市场需求整体仍有释放空间。
魏东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城镇化率在过去10年中从49.7%上升至63.9%,平均每年有超过2000万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将会在消费、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动力来源。“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离70%这一国际公认的达标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李宇嘉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直言。
李嘉宇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家政策的大方向,包括就近城镇化、大城市化、都市圈发展、县域城镇化、郊区新城等,多种形式的城镇化还有巨大的潜力,政策方面也会大力引导,预计由此带来的新增住房需求还很大。
流动人口、老旧小区改造是新增长点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的日益便捷以及落户门槛的逐渐降低,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被明显拉近,流动人口的规模也在明显提升。
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长69.73%。
记者发现,这一数据远超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2.4亿流动人口的总规模,说明流动人口规模还在持续上升。
魏东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庞大的流动人口规模也带来了巨大的居住需求,尤其是刚需人群有望增加。卫健委对流动人群的调研数据显示,约有三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拥有住房,也就是说有1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拥有自购房,这一规模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受制于购买力、个人居留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还要靠租房来解决,这也意味着巨大的租赁市场发展空间。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提出,除了人口红利带来的住房需求外,现在存量住房的供应情况也有不少可以提高的空间。比如,有的住房不成套、没有独立厨卫阳台,很多老旧小区亟须改造,拆迁需求也较大,这部分人群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诉求也很强,也会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房地产行业未来可期

6. 宁波房地产市场形势,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决策?

  2005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极不平静的一年,在2004年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2005年上半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涉及行政法规、金融信贷、土地政策,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陕西远离调控核心区域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但在市场反应上也有所波及;但是,长期平稳有序的楼市,依然被省内外开发商所看好。
  下半年以来,西安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外埠资本强势进入,对土地的激烈争夺已近白热化。对于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休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实现本地的快速成长和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的想法是:整合资源优势,升华品牌价值,共同迎接地产新时代。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基于房价上涨过快、市场需求偏大,供求矛盾突出、部分地区房地产势将增长仍然偏快、市场供应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下发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3月下旬国务院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老“国八条”);4月底国务院再次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8条措施(新“国八条”);5月11日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稳定信访价格工作的意见》,这些新政及旧有政策的影响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更显“冷峻”,对市场各方而言,越来越多政策规范下的房地产市场也因此出现了短期的“不适”症状;5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建设部发文《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理顺房产交易中营业税的征收体制,确定了营业税的征收细则;争监会10月出台《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12号文),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开发投资以信托方式融资标准。
  (一)房地产新政实质背景是
  1、 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即:楼市、股市、汇市;
  2、 和谐社会的问题,即住房结构问题,这与中低收入家庭、下岗工人和三无农民有关系;
  3、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将房地产业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二)2005宏观调控的效果
  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冷却楼,加温股市,跳高汇市。根据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出的最新数据充分说明宏观调控的效应初步显露,从房价、供给、需求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是有成效的。
  1、 地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2、 部分地区需求偏大的状况有所缓解;
  3、 居民住房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4、 商品住房平均价格涨幅继续回落;
  5、 房地产信贷增幅放缓。
  (三)2006年宏观房地产发展趋势
  1、明年宏观经济总体上好,GDP可增8.5%,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使内需增长后劲充足。
  2、继续适度投资增长速度、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仍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房地产行业实现“软着陆”。重点是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重新确立住宅消费和投资理念;加快完善房地产发展制度和政策,建立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变和完善住宅生产销售方式。同时,在保证在建重大项目投资的同时,要加强对电力、原材料等重化工业投资的调控,防止未年几年出现较明显的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
  因此,在总体上预计2006年将会是政策的消化年。
  1、价格调控仍将是主旋律: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供应乖方面的全面调控;强调中低价房的供给和需求;加大对市场违规行为的打击;
  2、紧缩性的信贷政策仍会持续;
  3、建设有地供应仍会严、紧。
  二、陕西房地产业的发展回顾
  陕西房地产业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在国内相对落后。而且省内总体发不均衡,西安市房地产发展相对突出,在省内房地产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2004年,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同比回落29.8个百分点;其中,西安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63.4亿元,占全省的84%,增长30.9%。我想以大家熟悉的西安市场为例,回顾陕西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
  (一)史前时代
  关键词:福利房、分房
  时间区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房地产市场从结合旧城改造进行综合开发,由企事业单位集资统建逐步进入到商品房开发建设阶段,住房分配制度由实物形式的福利分配进入到商品形式的货币分配。这一时期,社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市场上的商品房大多是房改公房,由开发商销售的全产权房屋逐步开始被社会接受,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仅仅是满足居住空间本身的要求,房地产市场处于改革和探索的史前时代。
  (二)萌芽时代
  关键词:房改房、商品房
  时间区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
  当住房成为市场上自由买卖的商品之后,伴随着沿海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西安楼市躁动起来,特别是在产品上体现尤其强烈和明显,较有规模的楼盘相继诞生,西安的房地产开发处于探索阶段。
  代表楼盘:雅荷花园
  (三)青铜时代
  关键词:概念、品牌、户型、绿地
  时间区段:9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
  时代特征:随着西安高新开发区改善园区投资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套建设,推动西安市场一大批房地产企业开始市场化运作。广州、深圳等外地地开发模式和先进理念被逐渐引入,西安房地产走上了品牌化道路。市场快速成熟,房地产开发竞争加剧,开始注重市场定位、规划设计,注重功能与环境质量,探索创新,忆经迅速从单纯建造房屋发展到对建筑、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市场中的客户对房屋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要求工程、功能、环境、管理等质量全面提高。这期间,紫薇地产在成功开发紫薇花园之后,紫薇城市花园被建设部评为西北首家“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标志着西北最高科技含量小区的建成。
  代表楼盘:紫薇花园、紫薇城市花园我、锦园小区
  (四)黄金时代
  关键词:大盘、景观、政策调控、外来房企
  时间区段:2000年-2004年
  时代描述:房地产开发已经深入到对生活方式、居住理念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对新的地产文化、质量标准、居住方式的解读和营造。投资市场活跃和,市民购房多目标选择,对细节要求越来越高。
  代表楼盘:紫薇田园都市、绿地世纪城、中海华庭、枫林绿洲
  这一时期,房地产开发已经深入到对生活方式、居住理念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对新的地产文化、质量标准、居住方式的解读和营造。大社区开始在西安出现。投资市场活跃,市民购房多目标选择,对细节要求越来越高。期间,宏观政策调控使市场得以规范化发展,2003年以来,随着珠江投资、绿地、中海、和记黄埔等众多外地房地产商的进入,市场越发活跃与理性。这期间的产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住宅部品成套,物业管理文明,充分反映了超前性、导向性、舒适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等综合特点。
  (五)白银朝代
  关键词:新政、新产品主义、产品附加值、双节住宅
  时间区段:现在起到未来3-5年时间
  时代描述:进入2005年,西安市场风云变幻,经过房地产新政洗礼后,市场得以振荡和调整,留下的企业会有更好的机会,市场也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品牌化;作为需求方的消费者将更加理智,对产品的要求会更高,要求房地产商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产品个性的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创造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临近年底,大量外部资本进入市场,更多的国内强势房地产企业开始抢占市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激烈厮杀已经初见端倪。经过房地产新政洗礼后,市场得以振荡和调整,竞争加剧,市场的成熟和行业的成熟,让房地产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趋于合理。专业化公司将依据自身实力降低开发成本,获取利润。
  代表楼盘:紫薇臻品、融侨、紫薇馨苑
  这是一组商品房开发情况表(2005年10-12月数据为预测指标):
  2000-2005年西安市商品房开发情况
  新开工(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销售面积(万平方米)2000年 126.24 144.89 121.8 150.752001年 164.82 183.51 187.88 205.772002年 195.73 212.34 236.97 227.912003年 302.97 320.6 286.64 329.162004年 541.41 537.04 524.67 488.162005年 524.02 498.78 500.61 460.62
  可以看出,国家宏观调控已见成效。2005年的开发量比2004年已有所回落。
  三、2006陕西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产业,任何金融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房地产的发展。同时,包含金融政策变化、土地政策变化在内地楼市新政,都将对房地产发生难以忽视的作用。政策规范下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短期的“不适”症状,对于西安的房市而言,从四月份开始,西安的房地产市场便出现了明显的观望态势,市场销售量也明显放缓,一直到九月份,伴随着政策的明朗化及对政策的进一步适应,市场才开始有所恢复,销售开始上升,同时对于开发商而言,新盘的推出也无疑会促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运作,由于西安商品房消费地以“自住型”占绝对比重,有着实际的购买支撑,因此楼市的平稳恢复也将是必然。我们预测:2006年,西安房市将有以下发展趋势:
  1、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2006年西安房地产将谨慎前行。主要表现为行业淘汰加剧和企业兼并加快。前一段时间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开发商,如控制土地供应量、公开招标拍卖土地、提高开发商项目自有资金比例、对开发商贷款实行浮动利率等。这样一来,意味着那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将被断粮,一些企业将被淘汰,如:银色拒绝一些小型企业的贷款请求,导致这些企业的一些土地交易无法进行,项目进度受到影响。行业展开淘汰赛的时候,也将出来一些副产品,那就是烂尾楼;一些实力较弱但拥有实物资产、土地资产的企业,由于缺乏现金流,经营开始变得困难,但由于其资产优势,将可能受到本身有扩张冲动地大型企业的青睐,兼并和被兼并将开始成为房地产行业的热门现象。房地产业内少有的兼并和被兼并,这种情况可能因为新政的未来影响而发生变化。
  2、群雄逐鹿、兵临城下、西安地产界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房地产企业的“征讨”和“杀伐”才刚刚开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使一批公司积累了相当的资本,一些区域的市场在某一阶段相对或即将饱和而导致资本利益下降,这使具备了异地开发的条件和动力。区域市场之间的不平衡和陕西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为一线城市房地产商的资本提供了流向,同样也为他们异地开发创造了条件。
  随着绿地、和黄、中海外,珠投、深鸿基等巨头陆续进入西安市场,片用大幅土地进行开发;上海大华、福建融侨、上海复地、深圳金地、首创置业、顺驰中国等国内知名公司也把目光瞄准了西安市场,最近,富力集团又在长安区征用了大幅土地,市场面临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近期,一宗土地的持牌吸引了近百家企业的关注。
  3、资源供应紧张:
  土地资源:在政府与开发商、开发商与开发商之商已经开了博弈的大幕。
  2006年国地资源部仍旧会整顿土地市场,从严从紧控制建设用地总量。2006年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土地政策的核心思想是严格保护耕地,陕西省在2005年计划使用的建设用地指示为3万亩,预计陕西省2006年的建设用地指标不会有大的突破,西安市的建设用地需要仍然紧张。(加上图标)
  开发资金:显然外来企业通过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票、债券、甚至外资引入行装 渠道很好的解决资金问题,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这方面比我们更具优势。
  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的地域性使得外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而其良好的企业背景、丰厚的待遇也令本地专业人士趋之若鹜。作为立足之本的土地资源成大家的焦点;本地开发商面临缺乏资金优势、面临人力资源的争夺。
  4、 随着项目的逐步开发,西安的区域板块将各显风采。
  西高新板块成熟气质、曲江板块文化魅力、经开发区发展潜力、产灞渭的独具生态等都彰显各自价值。
  5、竞争将带来开发水平整体提升,加之土地稀缺,价格会稳中有升。购房者对于商品房的重视也将回归到它原有的本质,即适于安身居住、功能配套、设施齐全、高性价比。
  6、经济适用房两极分化:现有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是让中低收入者买房,使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增加;也存在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优质的土地资源会逐步向商品房转化,而售中部分土地以廉租房的形式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一旦有利用土地利益的驱动,就有悖于解决中低收入住房的初衷。解决中低收入住房严格来说应以出租为主要的手段。
  7、质量、品牌和资本竞争将成为房地产企业竞争的基础,企业的洗牌重组将大量出现:一些缺少土地或者资金支撑的中小开发商或者走联合开发的道路,或者为大公司所兼并;一些高负债公司有可能在这一轮竞争中出局;本地将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和外来房地产商抗衡,并在3-5年后的又一轮洗牌中继续壮大。
  8、房地产金融正走向融资模式多元化之路。传统的房地产金融格局被打破,以银行贷款为主、阶段性组合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创新新格局必将使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房地产逐渐进入资本时代,越来越多的资金将来源于国内外的资本市场。
  首创置业与新加坡RZP合资成立“万科星地产投资公司”;复地集团与荷兰国际上海举行了合作开发签约仪式,金地集团操作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信托融资计划“平安信托·武汉金地格林小城信托计划”也已完成销售。(其中:外资在中国房地产活动的规模,占到中国房地产规模的资金供给比例是12%-15%)
  9、市场将越发理性,消费者更加审慎,土地开发定位更加严谨。土地放量有限导致地价持续升高,为提高利润空间,均衡楼面地价,楼盘容稷率会有所提高,房地产的项目定位将从市场角度寻求差异化。
  10、产品创新成为竞争亮点。政府会地建筑节能方面加强管理,对未来的房屋建设,在深入分析资源环境可承受条件和合理居住需要的基础上,必须走产品创新之路,既要节能节地,也要开创产品新卖点。当前的情况是:外来地产巨头占据高端产品市场、本土国企割据天下,一些企业开始以产品创新赢得市场(东尚)、“景观先行”逐渐成为趋势(豪盛时代华城),另外,大众精品也为大家所接受(世家星城、枫韵蓝湾等),对此,本地企业需要认真而审慎的面对。
  四、2006年,本地企业应对和发展的主题是“稳健中发展”
  随着今年美光集团等一批国际著名企业相继投资西安,世界古迹遗址大会等国际性会议在西安召开,说明西安具备了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环境,市政府已明确提出西安要大建设、大发展和大招商,这对正在经历严峻考验的房地产行业也是一个发展契机。发展仍然是今年 西安地产的主旋律。房地产企业任重道远,需要从多方面完善自己,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1、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土地资源。没有土地,房地产开发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随着国家政策的规范,土地获得的渠道越来越少。土地资源不足的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寻求合作、转让、收购等方式、整合资源、发展壮大。
  2、加强融资创新能力。在当前宏观调节形势下,紧缩性的信贷政策不会放松,有可能会进一步收紧。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政的要求,调整企业融资策略,由原来的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向以银行贷款为主、私募和创新融资为辅,建立阶段性组合融资安排,实现低成本融资、确保项资金链安全的策略转变,走多元化融资模式之路。

  3、对目前实力较强的企业,一方面可以趁外来开发企业尚未立稳之时,壮大自己,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发挥优势资源,将积累多年的品牌输出,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资源或者资金上寻求合作、联合开发,借鉴外来企业在理念、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扩大实力,以求更快更大的发展。
  4、加快内部管理,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向成本要利润、向管理要效益、向细节要品质。新政实施以来,一些开发企业放慢建设进度,开始自觉注重加强品质和环境建设。包括:一是自律、避免社会对开发商的负面声音;二是加紧内功修整,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三是提高信誉度,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四是端正企业心态,调整发展战略;五是规范自身行为,改善服务水平,甚至延伸到物业管理企业。
  5、针对要,开发多种适销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商品住宅市场趋于成熟,层次供庆、层次消费的需求日益突出。这种市场需求要求我们对住宅开发的目标定位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我们将通过发挥项目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空白点,寻求项目差异化和独特性,以此减少竞争, 降低风险;同时,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开发多元化物业类型的产品,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6、顺应政府倡导节约型社会的潮流,建议建设节能型住宅,引入最新的节能建筑设计,使得居住成本降低,节约电费、节约物业费等,同时,可以创造出“节能、节水、节约居住”,“节能建筑”,“环保建筑”等新概念。
  新政以来,紫薇地产积极应对。一方面,苦练内功,充分发挥产品策划、成本控制及客户服务三个中心的作用,加强在产品设计研究、建筑质量保障、成本控制体制以及物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倡导品质成就生活;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紫薇在进一步谋求品牌的战略扩张和再度升级。
  紫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品牌,对西安的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文化内涵都非常熟悉,依照现有实力完全可以在承担城市发展任务的同时,继续其自身良性发展;然而,面对今天的市场格局以及大量外埠资本的攻城略地,对于选择单打独斗还是强强联手、快速发展的战略问题,紫薇更愿意在西安整体发展模式的变局中,为市场指出一条新的模式和思路,为西安打造更高水准的住宅产品,实现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的作为。
  其实,在多年的品牌发展过程中,紫薇地产一直在寻求一种品牌发展的新模式,即通过强强联手,实现项目品牌、土地和资金的双向合作。基于这一思想,2004年8月,紫薇并购了龙腾房地产公司、联手开发紫薇龙腾新世界以及紫薇·臻品项目。紫薇·臻品是造一座富含建筑与文化双重价值的全新作品,完美诠释了“现代中国、人文院落”的思想理念。项目推出以来,好评如潮,在高出同区域20%的价格基础上,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这些很大程度利益于企业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前不久,11月2日,“理念决胜千里、共启楼市伟业”,紫薇地产和来自福建的融侨增达成签约,共同开发融·紫薇馨苑项目,这除了品牌发展的相互选择和市场战略的机遇外,也基于双方共同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站在行业的角度讲,此次合作对于资金和资源的合作模式带来了新的启示,同时,也是一次观念突破和思维方式的创新。
  2005年的硝烟还未散去,我们已经听到了2006年的战鼓声,竞争让市场规范、消费者收益;竞争让产品创新、价值提升;竞争将带来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竞争也将带来强者更强、品牌提升;竞争更将带来精彩世界、魅力生活……总之,2005年是房地产发展阶段性的转折点,在经历了新政洗礼之后,市场在成长,行业在成长,城市在成长,紫薇地产愿意和大家一起开创西安乃至陕西地产的新时代,去迎接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未来!我们期待着在历史与现代、古老与时尚、传统与文明、民族与世界之间、在陕西广袤的土地上篆刻出最美丽诉画卷,抒写出最诗意的生活!

7. 今年房地产行业怎么样?举几个例子

1、大环境。分析一下:今年受到大环境影响下,全国失业率飙升,在4月复工后,大部分的大型房地产公司(比如恒大、融创等)变相裁员,中小型更有倒闭的,各行各业呈现萧条景象,经济颓废。
2、因为失业率增高,变相等于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降低,导致房子很难出售,房地产行业市场继续萧条,这也导致很多地产公司都搞全民营销,甚至压迫让自己的员工买房,说白了就是通过自己公司的员工缓解公司本身的资金压力。
3、房价,房价不是地产商能定的,它是由土地采购价格+楼盘建设价格(含材料费、取证费、劳务费、员工工资等等一堆费用)+房地产公司的利润(不低),所以商品房的价格一般有增无减,为什么?人民币贬值,材料费上涨,建设土地越来越紧俏,所以房价会稳中上涨(这里指省会以上城市,如果是3-4线城市房价必然下浮)。
4、人口问题,人口依然是向大中型城市涌入,今年工作不好找,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导致大城市人越来越多,小地方人越来越少,所以城市越大房价一般不会下浮,只会稳中上涨。
5、总的来说,房地产行业处于白银末期,早已没有黄金期的红利,如果你是毕业生建议慎重考虑入此行,如果你是地产老同志,还可以再坚持3-5年。
6、以上为一个10年地产老同志所写,字字手码!
望采纳!(觉得有道理可以点赞支持)

今年房地产行业怎么样?举几个例子

8. 房地产行业的前景如何?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住房需求的日益增加,使房地产问题成为我国主要社会问题。近年来,房价逐年攀升,房地产行业发展运营过程中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国家和政府要对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现状进行明确了解,并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走向进行评估和分析,有效避免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的不可控性,推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投资;未来走向
1、前言
房地产投资在我国投资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风险,制约了房地产行业发展。政府和相关从业者要结合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发展现状,对房地产开发投资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并对房地产投资金额进行合理控制。近年来,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加,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形势也更加严峻,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2、房地产开发投资现状
2.1 企业融资困难
房地产的投资和收益都比较高,发展周期也相对较长,其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来源,对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资金要求。房地产开发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必须筹措大量资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房地产开发。但是,由于金融层面的制约,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难度。无论是前期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