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壁画讲述的故事

2024-05-12

1. 敦煌石窟壁画讲述的故事

在塞外荒漠那片小小的绿洲上,敦煌以丝路重镇、佛教圣地的独特身份,延续着它的传奇历史与辉煌文明。特别是坐落于山谷断崖上的石窟群,穿越千百年风沙,依然用艳丽的色彩、壮观的造型,向每一位过客讲述着尘封的往事。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艺术,从兴起之初,便达到了一个教人叹为观止的高峰。北朝时期,满室彩绘的壁画,既有庄严的佛陀,也有祥和的菩萨,既有天国的乐舞飨宴,也有俗世的人间百态。他们寂静无言,却又顾盼生辉,状如脱壁,用超越国界、语言和文字的艺术之美,将佛法娓娓道来。
  
 在那些精美而古朴的壁画中,有一类叙事性的画作占据很大比例,包括经变画和佛教故事画。画匠们以鲜活的笔触,将深奥的佛经化作一幅幅雅俗共赏的图画,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凡俗之人,亦能感受佛法,通往证悟的大道。
  
 从内容和题材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叙事性壁画以佛传、佛本生、因缘故事等题材居多,展现了佛陀舍身普救众生以及慈悲度化世人的神迹。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世人能够更深刻地体悟到正信的力量与佛法的威德。
  
 割肉救鸽:尸毗王的普救宏愿
  
 在北魏的莫高窟第254窟的北壁有一张单幅式的巨型壁画,讲述的是佛陀前世乐善好施、舍己救人的善行。古印度有一位尸毗王,心好佛法,发愿普渡众生。神明帝释天和毗首羯摩欲试炼其心志,分别变作老鹰和鸽子。老鹰紧紧追赶鸽子,一心要吃掉它,鸽子走投无路,只好逃到尸毗王处求救。
                                          
 尸毗王怀救度众生之心,要保护鸽子,老鹰却说,自己吃不到鸽子也会饿死。尸毗王为救老鹰,愿意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喂食老鹰。老鹰又要求,割下来的肉必须和鸽子同样重。尸毗王一边割肉,一边让人称量。然而王肉将尽,重量仍然不如鸽子,王索性整个人坐在了秤盘上。其行其心感天动地,帝释天恢复本相,用神力恢复尸毗王的身体。
  
 在这幅壁画中,尸毗王居于中心,左手如立掌状,右掌托起鸽子作庇佑状。他左腿盘坐,任由狰狞凶悍的屠夫割腿上的肉;右腿自然垂下,旁边王后带着两妃子下跪劝阻,抱着他的膝盖悲痛地哭泣。虽然身体上承受着极度的痛苦,尸毗王的神态却镇定自然,反映出割肉舍身的坚定信念。
  
 画作上部偏右的一小块位置是故事的开端,老鹰追赶鸽子,从天上来到人间,引发了尸毗王援救鸽子与老鹰的行动。
                                          
 画面上方,有飞天降临;画面中部,王的左侧是官员百姓,右侧是天国诸神。天上人间、神明世人,都围绕在尸毗王周身,或合十或哭泣,或作散花状,对王的行为表示感佩和赞叹,营造出可歌可泣的感人氛围。
  
 画作右下角,表现的是尸毗王坐在秤上,愿用生命保全鸽子和老鹰的性命,因居于次要地位,王的身形更小。
  
 这幅壁画以最重要的“割肉”情节为主,采取“异时同图法”的对称构图,把鹰逐鸽子、鸽子求救、后妃劝阻、举身坐秤、天人赞叹等其它情节布置在周边位置。欣赏顺序从画作右半部开始,自上而下大致成“C”形,接下来壁画的左右两侧共同表现天人赞叹的场景,整个故事犹如一台大戏,在恢宏的气势中收束。
  
 整幅画面,既有突出的主体,又有完整的情节,信众在读懂故事的同时,更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尸毗王牺牲自我的崇高品德。
  
 九色神鹿:善恶有报,莫忘初心
  
 敦煌石窟中,一图一景、一图多景(如“尸毗王本生故事”)的故事画,借鉴了西域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此外,还有一种场景更丰富、情节更复杂、形式更宏阔的大型横幅故事画,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连环画”。魏晋以来,汉地也有了横幅画卷式的画作,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皆是惊世杰作。
                                          
 由于横卷式的连环画突破了单图的局限性,在展现跌宕起伏的佛教神话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逐渐成为画匠们热衷的表现手法。横幅画卷也从一段式,发展成两段式、三段式,形成规模更壮大、视觉表现力更强烈的大型故事组图。
  
 更特别的是,横卷式的故事顺序也并非单一自左而右(或许和右旋绕柱观像有关),而是表现出从两端向中心的聚合式,在画幅的中间出现故事的高潮或结局场景。最典型的要属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画。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多次降生为圣人贤者、仁禽祥兽,积累无数善行,终于修成正果。九色鹿因其美丽的形象和仁爱的胸怀,成为流传甚广的本生故事。
  
 九色鹿也叫鹿王,鹿角洁白如雪,皮毛有多种奇妙的颜色组成。九,不是真的有九种颜色,是丰富多样的意思,表现鹿王的神圣与美好。相传,鹿王常在恒河边饮水,与鸟兽作伴。有一天,鹿王在河边散步,见到有人溺水呼救,便奋不顾身跳到河里将人救出。溺水人跪在地上,愿作奴仆终身侍奉鹿王以表达救命之恩。鹿王谢绝了他,只希望他保守秘密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
  
 这个国家的王后有一夜梦到了九色鹿,醒来后就央求国王捕捉九色鹿,要用鹿皮做大衣、鹿角做拂柄。国王只好拿出一半的国土和财产悬赏捕捉鹿王。溺水人见利忘义,带领国王和军队来到恒河边。鹿王发现后,向国王诉说搭救告密者的经过,国王非常感动,下令任何人不得再伤害九色鹿。而告密者惨遭恶报,身上长满毒疮,口中发出恶臭;王后也因为贪欲落空,失去国王宠爱,悲愤而逝。
  
 第257窟西壁中部的下段壁画,就用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鹿王传奇。画卷共分五个场景、八个情节:
  
 左起是恒河边的场景,表现鹿王在河边散步时,有人落水呼救;鹿王入河驮着溺人上岸;溺人下跪谢恩,鹿王嘱咐他为自己保密。
  
 右起是王宫的场景,王后与国王并肩而坐,要求捕捉九色鹿;溺人见到悬赏告示后,见利忘义前来告密。再往右便到了郊外,溺人带领国王和军队寻找九色鹿的踪迹。
                                          
 画卷中段的上部,是鹿王安然熟睡的情景,乌鸦赶来叫醒他,要他赶紧逃离;下段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也占据画作最中心、最醒目的位置,鹿王与溺人相遇,向国王诉说溺人背信弃义的经过,溺人遭受恶报。
  
 壁画的主题与“话分两头”的情节布局相对应,展现出画匠非凡的匠心以及对佛法的理解。左边是救人与慈悲,右边是占有和贪欲,善与恶两种力量从两端汇聚,在中心交锋,最终善恶有报、邪不胜正,以巧妙的形式传达出深刻的寓意。
  
 这幅画在人物的表现方面同样细腻而传神。刻画王后,让她一条手臂搭在国王肩上,翘起一只脚,尽显妩媚风情;展现鹿王与国王相遇的场面,丰润健美的神鹿昂首挺立,自诉经历,表现出尊贵与威严的一面,国王却低眉颔首,静静聆听,表现出惭愧与关怀之情。几处细节,就将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跃然于丹青之上。
  
 五百强盗复明得救度
  
 古印度有一个憍萨罗国,国中有五百强盗占山为王,经常拦路抢劫、滥杀无辜,切断了国家对外交流的道路。国王派出精兵强将征剿,强盗寡不敌众,激战后兵败被俘。国王审讯后对其处以酷刑,强盗都被剜去双眼放逐山野。
                                          
 强盗不住地痛苦哀嚎,佛陀听到后非常怜悯,施展神通将雪山香药吹进强盗眼中,使其复明。佛陀为他们讲经说法,强盗们忏悔罪过,剃度出家,隐居山林潜心修行,最终修成五百罗汉。
  
 佛法普渡众生,教化人心、使人修成正果远比单纯的暴力惩治更有意义,这也是佛陀救度强盗的目的所在。这个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的佛教因缘故事,被绘制在莫高窟第285窟和第296窟的墙壁中段。
  
 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由六组画面组成。左起便是激烈的强盗与官兵的大战,官兵披铠甲、骑骏马,士气高涨,强盗以弓箭、长矛、盾牌抵御,很快败下阵来。下一个场景是强盗跪在宫殿前,经国王亲自审讯,遭受剜眼酷刑。在宫殿顶上,还有一对雄鸡相斗的点缀画,它们引颈昂首,竖毛振翼,做进攻状,烘托出国王镇压强盗的紧张气氛。
                                          
 接下来,强盗被驱赶至山林,他们身体残缺、衣食无着,捂着眼睛奔跑抓狂,悲观绝望地哭嚎。天空出现漩涡状暴风雨,地下潜伏着一只瘦削的饿虎,暗示了强盗们所处的凄惨无助的绝境。
  
 佛陀听到了强盗的哀号,送来神药助强盗复明。之后佛陀亲临山谷,讲经说法,也启迪他们内心的光明佛性;强盗决定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在“听法图”中,强盗身边出现了吃着树叶的野鹿,嘴角还有一丝微笑,以及随风摇曳的垂柳,展现出其心境的转变;佛陀面前有一方池塘,水禽浮游、莲花飘香,整体环境更变得清平祥和。
                                          
 最后,五百僧人在山林中禅定修行,功成圆满。整体壁画由动到静、由恶向善、由争斗归于禅定,折射出佛法归正人心、普渡众生的慈悲,堪称敦煌石窟中故事画的经典之作。
  
 从整体构图来说,横卷式的连环故事画,多用树木、建筑物、土坡等隔开作为情节或者场景之间的“标点符号”,让整个故事连续不断而又层次分明,这种样式在隋代以前都非常盛行。

敦煌石窟壁画讲述的故事

2.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JxqpklmolnpLI23gb8k8g
 提取码: er5q      
作品相关简介:
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

3.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本生故事画,表现“舍己救人”为题材的作品,在壁画上占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传说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鹿王本生”是说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古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波斯商人的骆驼队因遇风沙袭击
而迷路,忽然出现一头九色神鹿给他们指点方向。九色鹿回到林中,听见有人呼救。原来一个弄蛇人在采药时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将他驮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尽,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它的事告诉别人,弄蛇人连连答应,还对天起誓。波斯商人到了古国皇宫,与国王谈起沙漠中的奇遇,谁知王后听了,执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国王无奈,张贴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给予重赏。弄蛇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设计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当他假装再次落水,神鹿闻声赶来救他时,守候的武士们就万箭齐发。谁知九色鹿发出神光,利箭都被化为灰烬。九色鹿向国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国王深为不安。弄蛇人吓得胆颤心惊,连连后退,跌进深潭淹死,恶人终究得到应有的惩罚。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4.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XwU67fs74R_LR8PP_bFug
 提取码: 7ru7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出发啦! 敦煌

5. 敦煌石窟的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

敦煌石窟的敦煌文化

6. 神奇的敦煌石窟


7. 谁能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1、曾逗乐总理的  “东方微笑”
"东方微笑"指的就是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小沙弥"。
小沙弥身著衲衣,头颅略向右下倾,面露微笑,那笑容显得那么单纯、毫无机心,甚至有些顽皮,他动人的笑容非常具有的感染力。
据说,当年朱镕基总理在游览麦积山石窟时,当看到微笑的沙弥时,也被逗得笑了起来。能够看到"东方微笑"真身的人不多,但美的吸引力是不可低估的。
2、割肉贸鸽
古代有位尸毗王,发誓救护一切众生,证菩萨道。帝释天得知后,想要试试王的诚心,就命令毗首羯摩天变成一只鸽子,帝释天自己变成一只饿鹰,追逐鸽子直至尸毗王前。
他为了救助一只被鹰追逐的鸽子,不惜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并将自己的身体全部献出,以喂鹰换取鸽子的性命。他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3、半夜逾城
这幅图是佛祖释迦牟尼本生故事。这幅画描绘了释迦牟尼做太子时,为寻求“解脱”之道,立意出家,不听父亲的再三劝阻,趁其宫里所有人昏昏入睡之时半夜骑马出城,而城门紧闭,正在为难之际,突然四大天王从天而降,各自抬起一只马蹄腾空而起,迅速越过城门的情景。
4、九色鹿救人
九色鹿在河边救起一位溺水人,名叫调达,调达发誓,感激不尽永不泄密。王妃梦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衣服,重赏知情人,调达见利忘义告密九色鹿的住地。九色鹿逐被国王围困,在危机之中,向国王讲述了救人经过,国王深受感动放弃射杀九色鹿,而调达顿时满身生疮。
5、胡商遇盗
丝绸之路中,一群高鼻深目,头戴白皮小毡帽的胡商,突然遇到悬崖幽谷中窜出三个手执长刀的强盗拦劫货物,胡商们惊恐万状,被吓的呲牙咧嘴。胡商放下钱袋与丝绸,口念观音名号,最后盗匪竟然被感化。

谁能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8. 谁能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有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一路西行寻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处皆是沙石,时间已是黄昏,饮食和住宿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太阳渐渐落下了山,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头赶路,蓦然间他抬头一看,眼前出现了奇景,只见对面的鸣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
乐尊佐和尚被这圣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这是佛祖对他的提示。于是,他停了下来,用尽个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之地开凿佛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