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2024-04-29

1. 信用风险管理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管理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2. 什么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信用风险计量。
信用风险计量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3. 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演变

近20年来,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发布关于修改1988年《巴寒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该协议对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现实的选择。一方面,对现有方法进行修改,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计算资本的标准方法,并且对于某些高风险的资产,允许采用高于100%的权重。另一方面,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摩根等国际大银行使用的计量信用风险模型。但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信用风险模型还不能在最低资本限额的制定中发挥明显作用。委员会希望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后,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将成为可能。2、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Credit 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和承付书;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如贸易信贷和应收账款;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如掉期合同、期货合同和其他衍生产品等。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业风险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金融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继摩根银行推出Credit Metrics之后,许多大银行和风险管理咨询及软件公司已开始尝试建立新一代的风险测量模型,即一体化的测量模型,其中有些公司已经推出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软件(如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并开始在市场上向金融机构出售。全面风险管理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银行需要测量整体风险,但只有在具有全面风险承受的管理体系以后,才有可能真正从事这一测量。4、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逐渐成为金融界人们关注的对象。简单地说,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被从标的金融工具中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虽然最早的信用衍生产品早在1993年就已产生,当时日本的信孚银行为了防止其向日本金融界的贷款遭受损失,开始出售一种兑付金额取决于特定违约事件的债券。投资者可以从债券中获得收益,但是当贷款不能按时清偿时,投资者就必须向信孚银行赔款。但只有最近几年,信用衍生产品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底,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金额只有1700亿美元,1998年底的这一数字为35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底,这一数字更是增加到了7400亿美元。

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演变

4. 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

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

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关系复杂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

信用风险类型多样

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

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

项目投标阶段

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

合同签订阶段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

建设实施阶段

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

1
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
2
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项目完工阶段

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

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5. 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柳传志有句话:跳出画中看画。做管理需要经常进行全面的考虑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做一做旁观者,超越事物本身去看待事物,这样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一项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计划通常包括了风险本身的管理与非风险本身的管理,有时候,非风险本身的管理甚至要重于风险本身的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是艺术。然而很少有企业充分探讨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原则,在战略层面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在策略层面没有积极应对,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少系统思考做事情的方式和方法,始终没有形成有效的方法论和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应该经常系统性的思考风险管理的基本战略,对案例进行多层面的回顾,复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出积极有效的执行策略,避免重复发生错误,在执行层面确定可实施的战术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经常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冷静的管理头脑。

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6. 信用风险管理的介绍

信用风险管理(Credit Risk Management)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

7.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信用风险有四个主要特征: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4、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由于信用风险会对公司或个人的利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变成很重要的工作,较大的公司常有专门人员,针对各个交易对像的信用状况作评估来衡量可能的损益以及减低可能的损失。信用风险的特点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8. 企业信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

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

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关系复杂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

信用风险类型多样

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

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

项目投标阶段

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

合同签订阶段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

建设实施阶段

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

1
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
2
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项目完工阶段

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

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