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

2024-05-15

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

 美元地位因其持续的贬值遭遇严重挑战,其地位正逐渐弱化。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美元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但是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已成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货币成为美元的替代选择。

  “脱钩”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的建议。日前,有些国家已付诸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欧元等货币比重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3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已经降至十年以来最低水平的62.8%,而欧元所占比重则创下历史新高的27%。这表明在美元汇率不断走低的状况下,各国央行已经开始了货币储备多元化的进程。

  9月20日,伊朗政府宣布,该国将使用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外汇储备货币。伊朗中央银行已经调整了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大幅减少了美元资产。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也纷纷表示,减少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

  另外,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也遭到“脱钩”的挑战。拉丁美洲左翼联盟“玻利瓦尔美洲国家联盟”的九个成员国10月16日在玻利维亚开会,同意创立地区货币“苏克雷”,作区内贸易之用,从而逐渐减少使用美元。

  为推动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中国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而近日在中俄经济贸易对话中,双方还讨论扩大贸易结算中本国货币的使用份额。

  “弱”美元的背后推手

  尽管美国财长多次强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但美元下行已令美元地位遭遇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美元“避险需求”减弱、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及美国“双赤字”问题,都制约美元走强。更需注意的是,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稳定经济注入的大量资金增加了政府财政赤字,其造成的宽松政策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目前正成为美元贬值的背后推手。 

  套利交易也严重打击美元,加大其贬值压力。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指出,从全球资金流动角度来看,危机之后,部分短期国际资本将撤离美国国债市场,重新流入风险资产市场。美元套利交易的勃兴,自然加大美元贬值的压力。

  不过从维护美元世界储备地位和维持美元购买力的角度考虑,美元持续大幅下挫的可能性也不大。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大幅贬值对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无异于毁灭性打击,但是趋势性、有节奏、小幅的贬值既能达到削减真实债务的目的,又保持了美元自我调整的主动性,实现了美国“经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多极货币与美元的博弈

  对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法国总统萨科齐、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都纷纷表示,多极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迟早要在货币层面上得以体现,多极化的世界不能建立在单一国际货币的基础上,未来将有更多货币成为美元的替代选择。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国际储备货币格局的嬗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某种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稳定的币值、较低的交易费用和较高的透明度。眼下除了美元,没有更为切实的主导性货币选择。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协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美元短期价格波折是一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并不代表美元投资长期价值的消失。美国式金融危机将强化美元主导货币地位,美元一直独霸趋势将难以改变,并将继续持续。美元危机论将滞后发生,并非短期或中期来临。未来10-20年的美元市场机制、份额比例以及作用影响难以根本消除和替代。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认为,尽管欧元被广泛看好,欧元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统一财政货币体系难以实现等仍然让欧元能否真正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未来蒙上云雾。在日本经济真正走出持续近20年的低迷之前,日元的前景依然黯淡。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本国货币首先成长为区域性货币则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

2.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发展演变
  1880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   条件:   (1)自由铸造   (2)自由兑换   (3)自由输出入   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2)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其含金量决定   (3)国际收支由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   主要内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   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   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 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   基本内容:(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   (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只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   (4)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   优势与劣势: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   解体: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虚金本位制度瓦解。   混乱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   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②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相关内容
  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   4、确定固定汇率制。   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   优势和劣势    优势:1、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黄金短缺)。2、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   劣势:以一个强大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衰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借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权。   2、“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有大量顺差,黄金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况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荒:二战后,欧洲各国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急需从美国进口商品。但购买美国商品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支付,而各国黄金数量有限,无力向美国出口换取美元,这使美国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其他国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上涨,美元供不应求。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   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灾:指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通货的现象。1960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开始,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使西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流入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多的黄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国境,国际收支出现逆差。(3)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样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经常成为被抛售对象。1960年10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表现是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68年3月,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圆、并  多元化货币体系
  进而抢购黄金的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的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事实上,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国际货币体系
  具体内容   (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   (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   (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优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  国际货币体系
  (3)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缺点:(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   (2)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3)调解机制多样化不能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

3.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1、国际金本位制度
  主张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出入。
2、金本位制
政府停止铸造金币。
不许金币流通,代替金币流通的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只能兑换金块,并且有兑现的最低限度。
黄金仍可自由输出输入。
3、布雷顿森林体系
  “双挂钩”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4、牙买加体系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4.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格局

国际货币体系即将发生变革。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面临多重挑战。然而,各方面仍在激烈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格局。   OMFIF认为,世界(或多或少)正朝着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组成的稳定的多储备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美元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将与更多的其他货币分享它的角色。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依然最具弹性。虽然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特别是在财政方面,但是美国总体上在恢复平衡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成功。结果之一便是,对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大部分设想中,美元均是走强的。这将减少外汇储备的累积。如果美元强势,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必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让自己的货币贬值。

5.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发展演变
  1880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   条件:   (1)自由铸造   (2)自由兑换   (3)自由输出入   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2)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其含金量决定   (3)国际收支由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   主要内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   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   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 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   基本内容:(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   (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只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   (4)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   优势与劣势: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   解体: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虚金本位制度瓦解。   混乱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   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②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相关内容
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   4、确定固定汇率制。   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   优势和劣势    优势:1、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黄金短缺)。2、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   劣势:以一个强大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衰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借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权。   2、“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有大量顺差,黄金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况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荒:二战后,欧洲各国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急需从美国进口商品。但购买美国商品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支付,而各国黄金数量有限,无力向美国出口换取美元,这使美国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其他国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上涨,美元供不应求。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   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灾:指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通货的现象。1960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开始,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使西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流入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多的黄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国境,国际收支出现逆差。(3)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样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经常成为被抛售对象。1960年10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表现是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68年3月,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圆、并  多元化货币体系
进而抢购黄金的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的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事实上,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国际货币体系
具体内容   (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   (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   (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优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  国际货币体系
(3)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缺点:(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   (2)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3)调解机制多样化不能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6. 国际货币体系的体系特点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相继实施了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直接加速了资本的跨境流动并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金融资本在高速的流动中迅速增值与膨胀,并部分表现出与现实的脱离。而美国则凭借美元在货币金字塔中的顶端位置,成为“惟一完全可以根据国内目标(就业、外贸出口)而不论美元汇率的浮动情况如何来推行某种国内政策的国家”,因此,与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相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一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本的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使得全球区域经济协调与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使得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本与现实的脱离、汇率不稳定、美元为中心与国际收支不平衡、区域货币合作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资本的跨国流动与金融全球化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实现资本全球扩张的动力,而浮动汇率的实施与伴随之的西方各国金融自由化政策,则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一位拥护在法国建立养老基金的议员在《世界报》上清楚的描述了向国外进行金融投资的重要意义,“养老基金的真正益处在于能够部分地分享别国经济增长的利益。”金融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快速扩张。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流动速度显著提高,流动方向也出现巨大调整,逐渐由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改为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资本流动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动成为这一时期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形式。而美国则逐渐由资本输出国转变为资本输入国家,在资本的跨国流动中,美国凭借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本国的公共赤字和个人赤字提供融资。其次,资本的跨国流动还引起了各个国家金融市场的逐渐统一。这种市场的统一,一方面表现为作为资本价格的利率的波动,在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渐呈现出明显的联动性,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金融监管、金融制度等交易规则的逐渐趋同,即金融资本“逐渐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筹资者”。最后,金融全球化具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在金融市场逐渐统一,利率联动性加强,金融制度逐渐趋同过程中,哪个国家的利率变动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主导作用,采用谁的金融制度和“游戏规则”也使得金融全球化有了等级之分。美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这是由美元的地位和美国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规模所决定的。金融全球化并没有否定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发展不平衡,上世纪90年代后新兴市场国家加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既标志着金融全球化的范围得以扩大,也标志着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发展不平衡。尽管人们对于全球化是否会发生逆转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革命已经将爆发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两次全球化大潮的涨落带来了19世纪以英国霸权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和20世纪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表现为国际经济秩序更迭下由扩张走向停滞再到危机然后再周而复始的过程的变化。在这过程中,世界贸易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升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轮全球化更表现出深度与广度远非1914年前的全球化可比,而以政府磋商代替战争的协商机制,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国际经济秩序的更迭也必定会以一种相对温和与持久的方式进行。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脱离货币作为公共产品,其价值的稳定为我们提供了重大的社会效益,但货币又始终具有固有的私人商品特性,货币的这种矛盾性必然要求对货币进行谨慎的管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前,货币与黄金储备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关系,迫使经济主体执行某种货币纪律。“信用货币属于社会生产过程的最高阶段,受完全不同的法则所支配”。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意味着货币与黄金储备的脱钩,各国发行的纸币从此再也不用与实物之间保持某种转换关系,国际货币体制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这也为金融资本的膨胀,尤其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膨胀提供了前提条件。自由化经济政策的实施为金融资本的膨胀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首先是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带来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这就产生了对衍生金融产品的需求。其次是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带来偏高的利率,高利率使生产资本也向金融资本转变,从而引起金融资本的膨胀。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2007年外汇市场日交易额就达到3.2万亿美元,而与之对应的“现实”国际贸易日交易额只有774亿美元,占日外汇交易额的2.4%。伴随着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各国金融数量急剧膨胀,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资产数量也都大大超过了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清算银行2008年3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十多倍。其中,一半以上即近300万亿在美国。这样,国际金融的发展是根据自身的逻辑,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性投资不再有直接的联系,政府债券成为投机性金融的主要支柱。汇率的不稳定性由于国际金融的发展是根据自身的逻辑,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性投资不再有直接的联系,汇率的不稳定就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弗里德曼是197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浮动汇率的鼓吹者和支持者,在论述汇率问题时,弗里德曼曾经将汇率与夏令时——起做比较,认为“实行可变汇率的理由与实行夏令时的理由几乎是非常相同的……即使所有的人都希望改变其对时钟的反应模式,但改变指导所有人的时钟要比让每个人分别地改变其对时钟的反应模式要简单得多。在外汇市场上情况也完全如此。让一种价格发生变动,也就是说让外汇的价格发生变动,要比依赖于构成国内价格体系的众多价格的变动简单得多”。实行浮动汇率所要达到的目标,一个是“汇率在自由变动的同时,事实上是高度稳定的;汇率之不稳定,是作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不稳定的征兆”。并且弗里德曼认为,“通过对汇率的冻结管理来消除这一征兆,不会解决任何根本性困难,而只会使这些困难所作的调整更为痛苦”。而实行浮动汇率的一个前提就是“不受限制的多边贸易,在这种制度中,不存在对进口或出口的直接数量控制;在这种制度中,关税及出口补助金是相当稳定的和非歧视性的,而不会受到操纵从而影响收支平衡;在这种制度中,国际贸易的相当大一部分是处于私人的(非政府的)控制之下”。这也就是说,实行浮动汇率必须存在的两个前提,一是汇率的波动必须反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二是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完全自由的贸易体制,不存在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而实行浮动汇率不仅能够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国际货币合作,达到货币稳定之目的。但是实行浮动汇率之后,不仅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波动性远远大于弗里德曼所认为的“反应基础的经济结构不稳定”,作为国际交易中占主导地位的硬通货美元、欧元、日元之间的汇率也极其不稳定。同时,1985年美国因巨额国际收支赤字迫使日本签定《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广场协议》是国际货币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人们不再相信浮动汇率可以自动达到所希望的均衡”。克鲁格曼通过对沉淀成本模型的分析,揭示了汇率与贸易的隔离,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会使汇率远离合理的水平。克鲁格曼认为汇率是如此重要的—个价格,不能完全将它交给外汇市场。因此政府策应该为汇率预期确立一个中心,并保卫这个中心,甚至不惜以货币政策的一定变化为代价。“世界经济的不完全—体化既是汇率不稳定的根源,又是汇率不稳定的结果”。正是由于资本自由流动并在相互依赖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集中,导致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仍然处于分割状态的不同国家的货币依然存在,成为汇率不稳定的真正根源。

7.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国际货币体系包含以下内容:(1)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样的货币----金币还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安排,是钉住某一种货币,还是允许汇率随市场供求自由变动;(3)各国外汇收支不平衡如何进行调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8.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 
  (2)黄金非货币化. 
  (3)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并建议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储备资产。 
  (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参见教材P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