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融资有何偏好

2024-04-29

1.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融资有何偏好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此后证券市场也成为我国各类企业的最主要筹资平台之一。中国上市公司在所有筹资方式中对股权融资更是爱不释手。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的原因分析:(一)公司上市的信号作用1.在中国由于公司众多,且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短时间内想要全部上市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证监会只有限定条件优先批准各方面情况较好的企业上市交易。这样致使如果能够上市就说明该公司各方面较优秀,所以各家公司才会花大力气上市交易。2.相反,在国外,由于资本市场已经足够成熟,若公司想要发行股票引进新股东中有三种情况:一是公司缺少资金又不能够通过债权融资时;二是当公司价值被高估时;三是该公司前景不被看好时。这三种情况下发行股票均会使股价下跌。所以国外公司并不会盲目追求上市而上市。(二)成本相对较低1.前述股权筹资成本应该是很高的,为什么此处又说成本相对较低,两者是否矛盾呢?当然不是!由于前面假定公司股利支付率是正常水平,但是在中国2000年以前,上市公司是不发放股利的,也就是说股利发放率近似0,既然这样那么股权融资的成本就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低于债券融资利率也低于银行借款利率,这也是众多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趋之若鹜的最大原因。(三)股权融资是软约束,不会造成管理层的压力1.普通股是否分红、分红多少都直接取决于公司的业绩,同时公司管理层也有决定分红多少的权利。而公司如果债务融资,不仅会使管理层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且会提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法律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特别事项的通过】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百分之三十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融资有何偏好

2. 我国现在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是怎么样的?还是股权融资偏好吗?请详细作答

我国现在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是怎么样的?还是股权融资偏好吗?
 
上市公司现在融资一般有几个方向,
一个是增发【分为定向增发和非定向增发】
二是扩股分红【这是一种变相的扩大公司股本的行为,说是分红其实是文字游戏,投资者账面一分钱不会增加或者减少】
三是通过新股上市圈钱。
中国的上市公司一般就按照这几个步骤圈钱。首先一般都是上市的时候圈一次钱。然后上市后达到一定标准了。就开始增发或者扩股分红。总之,上市和上市后中国的上市公司都有相应的圈钱手段。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3.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分析

1.上市公司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熟和较为完善,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也较为谨慎,通常情况下都会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来进行融资,即先内部融资,然后再考虑债权融资,最后才会对股权融资进行考虑,这种融资方式的选择较为稳妥,风险性相对较小。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公司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资本利得更为重视,而对现金回报则较为忽略,这样就导致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时,往往会利用较低的融资成本、低于市场利率甚至是恶意零融资成本来进行股权融资。根据一份对上市公司融资统计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远远大于债权融资规模,而且股权融资的增长速度也远远在高于债权融资的增长速度。
2.上市公司负债结构缺乏合理性。对上市公司负债结构进行分析,主要需要对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和资产总额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可以利用公式来进行表示:
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其所反映出来的是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负债率,也可称为上市公司的投资安全系数,其是对投资者对负债偿还保障程度进行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负债总额越高,自有资金负债率则越大,这样债权人所得到的保障则越小,反之则债权人得到的保障越高,当债权人得到的保障越大时,上市公司股东及企业外的第三方则会对上市公司的信心越足,则愿意借款给上市公司。当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处于相等情况时,这是企业的自有资金负债率则处于最佳值。
资产负债率体现的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公司负债总额越少,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公司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资产负债率还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在不断的递减,这也间接的表明了上市公司借款安全程度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想通过银行借款或是发行债券进行融资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分析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有什么偏好

一、引言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此后证券市场也成为我国各类企业的最主要筹资平台之一。中国上市公司在所有筹资方式中对股权融资更是爱不释手。
二、各种主要筹资方式比较与分析
(一)普通股筹资优缺点
优点: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普通股是否分红、分红多少都直接取决于公司的业绩,同时公司管理层也有决定分红多少的权利:有利于增强公司的信誉,企业筹集大量权益资本就会使企业的信誉增强风险降低,各种财务指标向有利方向转化;筹资风险小,由于普通股没有定期支付股利的规定,即使公司出现短暂的现金流不足也不致使公司一泻千里;由于普通股的预期收益较高,并可以一定程度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普通股容易吸收资金。
缺点:资金成本高。
资金成本率=固定股利或利息\[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在国际上股票的股利较利息而言一般都较高,同时筹资费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筹资方式,这就造成资金成本率自然很高。而如果不是固定股利率则还在上述公式后再加上一个年固定股利增长率,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股权筹资的资金成本:容易分散公司控制权:新股东分享公司未发行新股前累计的盈余,盈余会降低普通股每股净收益,从而可能引起股价下跌。
(二)企业债券筹资优缺点
优点:资金成本低。
据公式,资金成本率=固定股利或利息/[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在债券筹资中一方面债券利息较低另一方面筹资费率也较低,所以资金成本低于股权筹资:且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且不分散公司的控制权:有利于调整资本结构,当发行各种可转换债券时,筹集的资本可由债权资本转化为股权资本,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本结构。
缺点:财务风险较高。
由于债券筹资存在固定利息且到期须如数偿还,负责公司将面临巨大的信誉风险;限制条件较多,公司发行债券必须符合证监会的各种限制条件才可以上市交易:筹资数量有限,在制定债券筹资伊始就必须制定筹资总额,且不能随意变更。
(三)银行借款的优缺点
优点:不分散公司控制权,筹资费用较低。
由于银行借款所需手续远少于发行证券,所以筹资费用较低资金成本较低,银行借款利息低筹资费用低;有一定的还款弹性,当借款到期,借款人与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商讨延期还款,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缺点:风险大。
虽然银行借款有一定的弹性,但是这种弹性是有限度的,到达最后期限的时候就必须偿还,这就给企业造成短时期还款的压力,容易形成较大风险。
(四)差异分析
综上,在国际上,上市公司结合各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及难易程度和其他因素为各种筹资方式排序,结果如下:
内部留存收益筹资>银行借款>债券筹资>股权融资
但是据OECD《非金融企业财务报表》的融资顺序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我国完全违背了上述国际筹资惯例,这是由我国的特殊环境及管理理念所造成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的原因分析
(一)公司上市的信号作用
在中国由于公司众多,且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短时间内想要全部上市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证监会只有限定条件优先批准各方面情况较好的企业上市交易。这样致使如果能够上市就说明该公司各方面较优秀,所以各家公司才会花大力气上市交易。
相反,在国外,由于资本市场已经足够成熟,若公司想要发行股票引进新股东中有三种情况:一是公司缺少资金又不能够通过债权融资时:二是当公司价值被高估时;三是该公司前景不被看好时。这三种情况下发行股票均会使股价下跌。所以国外公司并不会盲目追求上市而上市。
(二)成本相对较低
前述股权筹资成本应该是很高的,为什么此处又说成本相对较低,两者是否矛盾呢?当然不是!由于前面假定公司股利支付率是正常水平,但是在中国2000年以前,上市公司是不发放股利的,也就是说股利发放率近似0,既然这样那么股权融资的成本就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低于债券融资利率也低于银行借款利率,这也是众多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趋之若鹜的最大原因。
(三)股权融资是软约束,不会造成管理层的压力
如前所述,普通股是否分红、分红多少都直接取决于公司的业绩,同时公司管理层也有决定分红多少的权利。而公司如果债务融资,不仅会使管理层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且会提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
(四)股权融资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扩大管理者手中的资源,扩大寻租的范围。股权融资的资金没有数量限制,一般都可获得巨额资金,当公司管理层获得大量资金时,他们可以寻找适当的机会投资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四、总结
综上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对于股权偏好是由我国的特殊环境和特定时期决定的,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并不容易,必须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公司意识的培养才能使上市公司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5. 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深度解析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时普遍首选股权融资,而较少采用债务融资,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例如,中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首次公开发行、过度使用配股额度与价格等。股权融资偏好虽然是企业融资行为的一种,但却是一种极端的融资行为,而且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已经对其健康成长乃至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这似乎表明股票融资比债券融资更有利。但是从传统的融资结构理论来讲并非如此,企业发行债券的综合成本应该更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上市公司如此偏好股权融资呢?这构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之迷”。   制度因素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主要背景的渐进式经济转轨,其实质是一场复杂的制度变迁,而证券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本身就是这场制度变迁中的一部分。因此,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属于一种筹资制度而非投资制度安排,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反常行为则可以解释为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所致。上市公司理所当然利用一切制度许可的方法来合理合法地筹集资金,而置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进一步从制度性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原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股权融资软约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相当低,即使这个很低的成本也没有硬约束。因为上市公司具有充裕的权益资金,在现有资本市场弱有效与投资理性不足的情况下,股权融资成本是一种软约束而带来的软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零成本。这些与政府关于股利的政策与规定的缺陷,以及会计制度的不严格有关。相比之下,债务融资成本是一种硬约束,而且债务融资中的长期负债成本比流动负债成本又高得多。   第二,股票发行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发行体制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原来的“额度控制,行政选择”的审批制过渡到现在的核准制,股票市场的发行体制已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中国的核准制过多地强调人为因素,而非市场因素,而且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实质性加强。这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许多问题,如扭曲资源配置、诱发违规行为、增加交易成本等。由于制度惯性的存在,上市公司把配股、增发新股等当成管理层对其经营业绩好的一种奖励。因此,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不顾融资成本,不创企业价值,而只是为了获取额度“制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或增发新股的业绩。   第三,对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使公司不注重优化融资结构。上市公司的管理目标应该是实现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及投资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依然习惯以企业的税后利润指标作为主要依据。企业的税后利润指标只考核了企业间接融资中的债务成本,未能考核股权融资成本,即使考核也很低,甚至为零。因此,上市公司总是厌恶债权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这种以利润为中心的效益会计核算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管理及经营业绩。   产业因素  企业的产业特征也是影响其融资偏好的重要因素,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的竞争不同,而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影响上市公司收入来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融资选择。   产业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   按照生产配置资源原则,资金理所当然地会流向那些经营能力高、业绩成长性好的公司。但在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属于相对成熟、成长性有限的公司,却符合增发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给予他们增发资格,显然并不是资金的有效率配置。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使用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符合法律法规与信息披露的要求下,原则上,募集资金的使用属于上市公司自主权的范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以及资产结构的调整要完全取决于股东的意愿。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过于宽松的增发约束容易导致上市公司对广大投资者的欺诈或其他违规行为,管得多了又违背市场经济的准则,如上市公司由于激烈竞争导致行业的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即使有好的投资项目也不能融资是一种很大的效率损失。同时,过多地强调募集资金主营业务方向的使用比例,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固化的结果等。因此,在转型期的证券市场监管应该持有一个动态调整的政策以适应转型期的产业组织变化。   中国的产业组织在激烈变化之中,表现出一种利润率随企业规模增加的现象。从融资的角度来看,大企业的融资条件更为便利,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这表现为大企业可以有足够资金进行研发、市场开发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组织与融资结构之间的互动是影响融资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例如家电行业,一方面,由于竞争的加剧,利润率越来越低,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利率,如果采用债务融资,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而且收益不稳定,面对着包括需求不足、消费偏好转换和同类产品竞争,以及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技术进步加快,企业要保持竞争力,需要加大研发的投入,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因此企业需要持续投资,开发新产品,升级产品及制造工艺,提高制造效率降低成本,争夺市场份额。而且研发的投入数量大,风险大。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这些行业的企业为了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必然减少债务的融资量。   在竞争激烈、价格战频繁的行业,企业当前资本结构将影响后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高财务杠杆对企业后续投资能力与价格战的财务承受能力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使得公司处于经营与战略上的劣势。仅经营效率高并不能保证企业生存,只有经营效率高兼备与财务资源充足,即财务杠杆低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当前选择股权融资有助于在盈利能力与现金流下降时,保持再投资能力;更进一步,如果竞争对手选择股权融资,选择债务融资可能会促使竞争对手发动价格战、营销战来逼迫企业退出。而垄断性行业,例如公用事业,产品不存在研究开发、更新换代和市场营销问题,收益的风险主要来自需求不足,而不是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比较稳定,利润率较高而且稳定,债务融资一般不会导致财务困境。所以这些行业可以用债券融资来支持企业的发展。   产业分布与企业融资行为关系①   以1995-2003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除了另有说明外,均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研究(CSMAR)数据库。在研究不同行业的融资结构是否存在差异时,选用的数据是2000-2003年的加权平均资产负债率,样本行业中剔除公司数少于20家的行业。为了使计算结果不受异常值的影响,除了另有说明,我们把总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和被列为“ST”和“PT”公司,以及数据库中资料不详的公司剔除在样本公司之外。   表1显示,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行业有房地产业、建筑业、批发及零售贸易业,其平均资产负债率均在50%以上;而近几年的数据在50%以上的行业有信息技术业;总资产负债率较低的行业有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社会服务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这些行业的年平均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采掘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最低,这是由于前五个行业为固定资产需求很高、经营稳定的传统行业,因而负债比率也较低。后两个行业为投资需求较少的服务业,因而负债较低;其他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介于两者之间,即在40%-50%之间。可见,各个行业的负债水平都与其行业特征相一致。各行业负债的相对水平也大都和Bradley等(1984)对美国的研究相一致,但其中公用事业在美国属管制行业,负债率较高,而中国的水电煤气生产供应业却负债率很低,原因可能在于中国这些行业受管制较少而利润较高,稳定的高利润使公司负债较少。   不同行业总负债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进一步检验不同门类总负债率间的差异性时发现,除了农林牧渔业与社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与综合类、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制造业与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水供应业与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与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与综合类、批发和零售贸易与综合类、房地产业与综合类之间的资产负债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他部门之间的资产负债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在不同产业结构下、不同财务杠杆下,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差异性显著。公司所属行业是决定公司融资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特征因素或是行业因素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   股权结构因素   上市公司融资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股权结构相当复杂。上市公司的股份除了公开发行与交易的社会公众股外,还有内资股与外资股,流通股及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及转配股,A股、B股、H股及N股等区分,且呈现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状况。表2显示,1995-2003年中国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且还略有下降。在总股本中还有近三分之二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股权过分集中。   我们用上市公司前三大股东持股比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情况。表3、表4显示了1995-2003年间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1998-2003年间实施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状况以及同期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1995-2003年,配股公司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率普遍高于上市公司的整体水平,并且大部分配股公司的前三大股东持股比率要高于40%,有的年份的最高值甚至达到90%以上,这表明实施配股的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1998-2003年间实施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的前三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平均值普遍要高于上市公司的总体水平,显示出其股权的高度集中,大股东有绝对的控制权,增发流通股对公司的总体控制权影响不大。总之,配股和增发行为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也就是股权结构有一定的关联性,公司的融资决策显然基本上由大股东操纵。   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影响到其融资行为。因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流通股与外资股各自有着不同的目标函数,故融资方式偏好也不尽相同,进而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国有股股东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根据其自身的目标函数来进行。当与其他股东目标函数冲突时,其控股地位使它们常常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性,其利益所在不是股票市场价格的上升,而是账面价值,即每股净资产,而社会流通股股东只能通过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或股利来获利。非流通股的转让以净资产为基础确定,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政府机构,其目标多重化,行为方式没有市场化,非流通股股东的财富最大化是以净资产的大小来衡量的,而发行股票融资的高溢价必然导致净资产的成倍增加,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务融资则有定期还本付息的“硬约束”,这将会对它们的经营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国有控股公司对债务融资呈现出较为厌恶的态度,再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国有控股处于绝对地位,因此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偏好也就不足为奇。   结论与政策建议   股权融资偏好是我国上市公司在其融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共同作用的非常复杂的综合结果,影响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制度因素、产业因素及股权结构因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最直接,抑或最重要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驱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通过前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强烈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自身与资本市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股权融资对上市公司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更不能因此抑制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及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   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上市公司融资的内外环境,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纠正其不合理的股权融资偏好,将宝贵的股市资金配置到真正需要资金而又能带来良好效益,同时给投资者以丰厚回报,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调整股权结构。这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股权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国有股从大多数企业退出或减少,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但是,股权也不能太分散。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在类似中国这样的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不健全的国家,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而且股权应该集中在以非国有股权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手中,并使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能够流通,这既是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需要,也符合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要求。   第二,完善证券市场退出机制。发挥证券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上市公司不仅有进,更要有出,通过不断的吐故纳新来优化上市公司的结构,从而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   第三,完善投资者结构。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的力量无法与机构投资者相抗衡。在相关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机构投资者利用资金优势和掌握的信息优势操纵市场价格,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必须努力将中国资本市场改造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券商实力、构造多元化的投资基金群体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   第四,健全法制、法规与政策环境。具体工作包括:完善新股发行、配股及增发规则。如规定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只有发放股利的公司才有资格再融资等;加强信息披露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管理,构建信号传递机制,是降低融资结构优化成本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在制定时的条件所限,所涉及的内容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部分条例在新的时期已迫切需要重新修订。

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6. 我国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融资成本低且风险小  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的方式时,最先考虑的就是融资的成本。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成长发展期,可能无法承受债务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所以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尽管可能债务融资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但是相比不能偿债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选择了更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应的,股权融资虽然也有自己的风险,比如会导致母公司的控制权下降等等,但是不必每年都分红的弹性规则还是被众多上市公司青睐。但是根据我国特有的国情,我国上司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实则是比债务融资成本高的,相关学者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量:  1.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少。在我国,不分配股利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分配股利也是以股票股利居多,现金股利很少,因此,股利支出并不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形成太大的成本。  2.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形成“一枝独秀”的股权结构,所以传统上认为的股权融资控制权削弱成本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几乎为0。  3.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偏高。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普遍高于股票自身的实际价值,股票的市盈率(P/E)维持在高水平,因此公司通过股票融资能获得更多的可用资金,进而降低了融资成本。  我们再来讨论债务融资,一方面债务人对债务的融资有诸多使用用途的限制,使融资方在公司诸多发展方面都会显得蹑手蹑脚,银行对于贷款的很多限制性条款,让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旦融资方没有及时偿还借款,比如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等原因,银行出于利己的角度,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债权保全,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股权融资使得公司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自由支配的资金,股权融资的这种“软约束”特征实际上也降低了资金成本。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股票种类过多,有内资股和外资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和职工股,A股、B股、H股和N股等;第二,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的股权基本上由前三大股东控制,控制权达到40%以上,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故而融资决策显然由大股东操纵。由于股票发行造成的高溢价会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所以被大股东所偏好,而债务融资造成的经营性约束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压力,这也导致了大股东对债务融资的厌恶态度。  (三)内部人控制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部人控制”,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控制着公司,而股东的权力受到削弱甚至被架空。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股独大”,由于所有者缺位和代理链过长,国有股难以有效的行使股东权利。同时,我国的股市波动性比较大且通常不符合情理,实质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股权融资的投资方大多也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不会对公司的实质性经营提出建议,而只是选择用脚投票,即一旦被投资企业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考量,就会选择抛出股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决策很多时候是由管理层一手决定的,企业的决策丧失了所有权人的监督,管理层的目标难免会与公司利益相悖,即会出现代理人问题。由此会导致公司可支配的现金流减少,损害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利益等,而且债务融资会加强债权人对管理层的监督,一旦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利息并最终导致破产时,管理层的利益将会消失殆尽,所以管理层在本质上是厌恶债务融资的。相比之下,股权融资则赋予管理层更多自由支配现金的权利。  (四)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不发达  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融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股票市场门槛低且进出自由化程度高,政府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也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决策者可以通过内部消息赚取超额收益。与此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的发行相当严格,审批程序复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政府对商业银行利率的干预性强,商业银行对长期借贷十分谨慎,公司为了筹集长期资金,就不得不求助于股权融资了。  拓展资料: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同时使总股本增加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 

7. 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融资成本低且风险小  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的方式时,最先考虑的就是融资的成本。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成长发展期,可能无法承受债务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所以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尽管可能债务融资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但是相比不能偿债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选择了更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应的,股权融资虽然也有自己的风险,比如会导致母公司的控制权下降等等,但是不必每年都分红的弹性规则还是被众多上市公司青睐。但是根据我国特有的国情,我国上司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实则是比债务融资成本高的,相关学者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量:  1.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少。在我国,不分配股利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分配股利也是以股票股利居多,现金股利很少,因此,股利支出并不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形成太大的成本。  2.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形成“一枝独秀”的股权结构,所以传统上认为的股权融资控制权削弱成本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几乎为0。  3.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偏高。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普遍高于股票自身的实际价值,股票的市盈率(P/E)维持在高水平,因此公司通过股票融资能获得更多的可用资金,进而降低了融资成本。  我们再来讨论债务融资,一方面债务人对债务的融资有诸多使用用途的限制,使融资方在公司诸多发展方面都会显得蹑手蹑脚,银行对于贷款的很多限制性条款,让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旦融资方没有及时偿还借款,比如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等原因,银行出于利己的角度,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债权保全,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股权融资使得公司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自由支配的资金,股权融资的这种“软约束”特征实际上也降低了资金成本。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股票种类过多,有内资股和外资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和职工股,A股、B股、H股和N股等;第二,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的股权基本上由前三大股东控制,控制权达到40%以上,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故而融资决策显然由大股东操纵。由于股票发行造成的高溢价会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所以被大股东所偏好,而债务融资造成的经营性约束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压力,这也导致了大股东对债务融资的厌恶态度。  (三)内部人控制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部人控制”,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控制着公司,而股东的权力受到削弱甚至被架空。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股独大”,由于所有者缺位和代理链过长,国有股难以有效的行使股东权利。同时,我国的股市波动性比较大且通常不符合情理,实质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股权融资的投资方大多也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不会对公司的实质性经营提出建议,而只是选择用脚投票,即一旦被投资企业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考量,就会选择抛出股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决策很多时候是由管理层一手决定的,企业的决策丧失了所有权人的监督,管理层的目标难免会与公司利益相悖,即会出现代理人问题。由此会导致公司可支配的现金流减少,损害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利益等,而且债务融资会加强债权人对管理层的监督,一旦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利息并最终导致破产时,管理层的利益将会消失殆尽,所以管理层在本质上是厌恶债务融资的。相比之下,股权融资则赋予管理层更多自由支配现金的权利。  (四)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不发达  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融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股票市场门槛低且进出自由化程度高,政府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也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决策者可以通过内部消息赚取超额收益。与此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的发行相当严格,审批程序复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政府对商业银行利率的干预性强,商业银行对长期借贷十分谨慎,公司为了筹集长期资金,就不得不求助于股权融资了。  拓展资料: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同时使总股本增加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 

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8.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

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之受到各种融资方式融资成本差异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往往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融资方式的选择进行优化,在优先对股权融资进行选择的同时,还要适当的降低股权融资的比例,增加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融资结构的优化。特别是上市公司需要增加内-源融资比例,这就需要上市公司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有效的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为企业提升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有效的运作企业内部的资本,加快资本的流通速度,确保企业现金流量的增加。通过内-源融资由于不需要进行利息、股息的支付,也没有融资费用,这对于降低融资成本十分有利。另外增加外源融资中债券的融资比例,有利于融资风险的降低。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分析
1.上市公司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熟和较为完善,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也较为谨慎,通常情况下都会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来进行融资,即先内部融资,然后再考虑债权融资,最后才会对股权融资进行考虑,这种融资方式的选择较为稳妥,风险性相对较小。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公司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资本利得更为重视,而对现金回报则较为忽略,这样就导致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时,往往会利用较低的融资成本、低于市场利率甚至是恶意零融资成本来进行股权融资。根据一份对上市公司融资统计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远远大于债权融资规模,而且股权融资的增长速度也远远在高于债权融资的增长速度。
2.上市公司负债结构缺乏合理性。对上市公司负债结构进行分析,主要需要对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和资产总额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可以利用公式来进行表示:
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其所反映出来的是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负债率,也可称为上市公司的投资安全系数,其是对投资者对负债偿还保障程度进行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负债总额越高,自有资金负债率则越大,这样债权人所得到的保障则越小,反之则债权人得到的保障越高,当债权人得到的保障越大时,上市公司股东及企业外的第三方则会对上市公司的信心越足,则愿意借款给上市公司。当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处于相等情况时,这是企业的自有资金负债率则处于最佳值。
资产负债率体现的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公司负债总额越少,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公司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资产负债率还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在不断的递减,这也间接的表明了上市公司借款安全程度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想通过银行借款或是发行债券进行融资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完善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途径
1.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目前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实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机制,所以进一步对职业经理人市场进行完善,从而增强经理人之间的竞争,努力提高经理人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为上市公司进行融资,保证公司股东的利益。
2.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场。目前股票市场还存在着内部人控制、虚假信息、操纵市场和价格等一些现象,所以需要加强对股票市场的完善,证监会应完善各种制度和措施来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加大对股票投资者的宣传和教育,强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合理性,确保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机制,由市场来主导股票的价格,从而实现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完善,可能有效的防止上市公司融资的盲目性和非理性,确保上市公司融资策略的理性化。
3.向内-源融资方式倾斜。内-源融资主要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由于在公司内部进行融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上市公司应充分挖掘内部资金,通过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效益等手段增加留存收益。向内-源融资方式倾斜。
4.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家应制定制度,减少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限制,减低发行债券的门槛,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研发新的债券品种,扩大债券上市规模,增强债券流动性和安全性,提高债券平均收益率,吸引投资者投资。最终促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共同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