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启示录》读书心得

2024-05-14

1. 《资治通鉴启示录》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启示录》是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是本值得一读的书。书中主要介绍了一些叱咤风云历史人物,他们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是怎么处理国家事务和个人情感的,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毛主席曾说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主要讨论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得失,司马光有大才,所以能写出好书,不得志,所以能写得深刻。
  
       我认为整部书用一个个历史人物为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四个字,谦卑和克己。
  
       谦卑,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要放下身段,谦虚谨慎的生活。周易八卦中,只有“谦”卦是唯一没有灾咎的卦,正所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战国时期的吴起,指挥作战很勇敢,也很有智慧,在两千多年期就开始训练特种兵,在魏国,魏卒天下无敌,在楚国而北却三晋,楚国国富民强,只是他性格太倔强,目标性太强,加上有了功劳后,便放不下自己,最后被楚国贵族所杀。北魏的崔浩,会看星象,口才极好,也给皇帝出了很多很好的主意,可也是身居高位,而自大无比,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唐朝的长孙无忌,在太宗时期是个好宰相,但是当高宗坐天下的时候,他却张口闭口先皇,以老臣自居,收受贿赂,高宗在窝囊也会心中不高兴,最后被武则天所杀。祖宗留给我们太多这样的启示,人一定要谦卑的活着,在其位,谋其政,为了达到目的,也可以换个方法去做。
  
         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臣子反复讨论隋炀帝为什么亡国所得出的结论,隋炀帝所做的事情,唐太宗也想做,但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广开言路,最终成为千古一帝。  晚唐政治家李德裕,被梁启超称为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和管仲,诸葛亮齐名,历史学家称赞他时,首先说的就是他当了宰相后并没有纸醉金迷,依然生活朴素,坚持读书。被康熙皇帝表扬过三次“卓异”的于成龙,到哪里都是青菜萝卜,他时时刻刻都在克制自己的欲望。
  
         听了很多的历史故事,也看了一些历史书籍,我一直想怎样做,自己才能走的更远,读完这本书,我有了答案,我应该时刻记住这四个字,谦卑,克己,任何时候都应该谦虚谨慎,放空自己,因为人外有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被自己的欲望牵着走,更不能不求上进,自甘堕落。

《资治通鉴启示录》读书心得

2. 《资治通鉴》摘读1

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细微。一切事物没有不是从细微发生而至显著见成效的。
  
 圣人考虑长远,所以能谨慎地在事态隐微时就治理它;众人的见识浅近,所以必然待到事态显著了之后去挽救它。在隐微时着手治理它,那么用力少而功效多;在它显著时去挽救它,那么竭尽力量而不能奏效。《周易》里面说:“当践踏到地面的白霜时,意味着大地凝结坚冰的严寒就要到了。”
  
 还记得《平凡的世界》中的开头。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结合当时的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应该说也是在细微处见变化,但前景的美好又要通过曲折的长途来实现。

3. 《资治通鉴》阅读札记

在详细叙述三家灭智之后,司马光写下一大通精彩评论,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和智慧,抄录如下。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在全面客观的分析了三家灭智的原由及经验教训之后,作者又生动活泼的叙述了一位名叫“豫让”的义士的故事,十分的引人入胜。文字篇幅不长,也抄录如次。
  
  
 “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
  
  
 “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在上面这个叫豫让的义士的故事叙述完后,紧接着,就是一个继承人的问题。襄子体现了高风亮节,把他的地位,传给了他哥哥的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虽然后来,被他的弟弟夺位,可是,最终还是顺利传承下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嫡长子的地位,多么看重。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
  
 “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
  
 “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

《资治通鉴》阅读札记

4. 《资治通鉴》读记1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编撰者是北宋的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国家工程,司马光只是主编,还有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工作,主要有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恕(1023—1078,北宋史学家)、范祖禹(1041—1098,进士)。
  
 司马光希望通过编写一部简明完备的通史,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资治通鉴》记载了自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到后周周世宗显得六年(959年)五代灭亡,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
  
 《资治通鉴》具有很大的史书价值、史料价值和史著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顾炎武称之为“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王夫之说读《资治通鉴》可“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藏否”。
  
 今天开始读《资治通鉴》,以线装书局出版的《文白对照•精注精译资治通鉴》为主。
  
 为了读有所记、读有所得,特借平台记录每天的阅读内容,希望能坚持下去。

5. 【阅读笔记】《资治通鉴》

梦寐以求买到这本书了,疫情期间家里没有书,很想买这本书来看。原因有这本书是国家的第1部编年体书籍,也是中国古代为官理政,治世省身制是的必修教材。它是皇帝为了让自己能阅读到每个皇帝的所思所想而专门安排人编辑的此书。《资治通鉴》一书,取材精审,结构完整,考证详密,文字舒畅,博约得宜,是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前古未有”之书,梁启超誉之为,“天地一大文”,一代伟人毛泽东也称阅读圈点《资治通鉴》达17篇之多。邓小平也特别爱阅读,可见很多伟人对这本书推崇至极!
  
 今日阅读大快人心,里面的故事有情节有画面,难以忘之,而里面的金句名句,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沸腾不已。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些:
  
 1.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句话出自《周书》,在资治通鉴讲的是智伯的,骄兵轻敌,最后失败了,而别人对他就是用这句话,送给他城池,这是一种战术思维。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看得出才和德互为重要。有才,是德的锦上添花;有德,是有才的核心,没有德行,再多的才也无济于事。
  
 3.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才和德都一起用,就是圣人,才得不兼容,就是愚人。而这两者当中得更重要,好的德行就已经是君子。这就话告诉我们在选拔干部或者交友的时候,不要被人家的才能蒙蔽了双眼,核心重视的是对方的德行。
  
 3.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善无不至,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君子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善事会不断的发生在他身上。挟才去做坏事,坏事会不断的在他身上发生。这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以贫贱者骄人,而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家待之者也。贫贱的人才会骄傲,富贵之人不会有骄傲之心。国君骄人会失去国家,大夫骄人会失去家庭,况且失去国家失去家庭的人没人敢接待。所以告诉我们一定要戒骄,特别是在有才华或财富是,这个都不能有。
  
 5.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好理解。给我感觉这是一种有准备的思维,做任何事情不能到发生的时候需要救急才来想,而应该在平常就要去准备。
  
 好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推荐大家也一起阅读这本书。

【阅读笔记】《资治通鉴》

6.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
  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
  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
  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
  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
  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
  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
  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
  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
  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
  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
  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
  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
  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
  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
  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
  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
  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
  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亲,如果满意的话,请采纳哦,谢谢亲

7. 《资治通鉴》简介 读后感


《资治通鉴》简介 读后感

8. 《资治通鉴》上起: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记载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