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 怎么解释

2024-05-14

1. 塔西佗陷阱 怎么解释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政治学术语得到了普及,那就是“塔西佗陷阱”,其大概意思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遭到民众和舆论的质疑。
当今中国出现了一个称之为“塔西佗陷阱”的怪现状,“塔西佗陷阱”是什么意思呢?古罗马的执政官塔西佗说过一句话,他说: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同样会得罪人民。一个专制社会也是这样,当它从根本上逆历史潮流而动不惜以掠夺作为立身之本的时候,这个政府不论做好事和做坏事,其结果最终也都是一样的,就是:乱世。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A.D.55~120年】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此外还先后干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行政长官和外省总督等,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可以解读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塔西佗陷阱 怎么解释

2. 塔西佗陷阱的介绍

“塔西佗陷阱”即Tacitus Trap,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

3. 谁的“塔西佗陷阱”

时评人总喜欢说“普及常识”,给人一种职业成就感,但“普及常识”四个字有时却像绝对正确的红宝书,有几分蛮不讲理。什么常识?给谁普及?谁来普及?都是问题。 近来不知谁先用了“塔西佗陷阱”一词,于是后面跟着一长串,批铁道部时用,批官德时用,批邵阳沉船时用,批红十字会时用,批信息不透明时用,甚至批天气预报时也用。还有自称学者的人写时评时引用这个“陷阱”,说是“著名论断”,还是“西方政治学的著名定律”。 再看这些时评对塔西佗的介绍,说到身份时,有说是著名历史学家,有说是政论家,有说是哲学家,还有人将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两个身份并列。此外,为增添论据的权威性,谈到官职时,有说是当过财政官、执政官,有说多次当过执政官,还有说当过古罗马最高统治者执政官,按这些说法的指引,似乎指向的是那个写过《历史》和《编年史》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 考虑到他也写过《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及《阿拉利可拉传》等政论文,说他是政论家未尝不可。但说这位历史学家兼政论家是一位哲学家,却违背了他的意志,因为他终其一生都无意伪装成哲学家,他对哲学家的轻视态度,还招致威尔·杜兰特的强烈批评。 这些资料大多来自百度的词条,词条还说,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错误。罗马帝国被屋大维以“奥古斯都”之名统治之后,执政官就不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历史学家塔西佗当政的岁月,执政官不过是个摆设。 按一些时评的版本,所谓的“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然后再引伸为:“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有专家说,这是他的“执政解释和思考心得”。 为此,我翻检手头有限的资料,比如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没有发现这句话(不是“发现没有”),在有关罗马的史料林林总总大约30多本专著中,也没有找到相关表述。后来又特意请教了两位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政治学的学者,请求他们帮我找到出处。他们一头雾水,说这个“塔西佗陷阱”让人晕眩,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 疑惑来自于“最高领导人”、“执政思考”等字眼。果如此,那么,这个论断就有可能出自另一个塔西伦——即自称是历史学家老塔后裔的小塔。可是,悖论出现了。提出那个“陷阱”的,如果是最高领导人,那就不是历史学家;如果是历史学家,那就不是最高领导人。又似乎,老塔小塔各占了半边身份。 小塔在75岁高龄,被元老院推举为皇帝,他本无意于此,但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他不得不临危受命,在帝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之时,当了6个月零20天的皇帝。 小塔被后世的史家怀念并感佩之处,在于他的统治忠实了自己的原则。史家记载,小塔有一套成熟的治国之道。比如,他强调要节制帝王的权力傲慢,要克服内政的紊乱,要整治军纪。这些治国理念来自于他对老塔著作的精研,对共和理想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执着,与那个著名的“陷阱”所传达的戒慎恐惧、维护权力公信可说是一脉相承。 但就此认定“陷阱”是小塔的专利还欠缺史料支撑。同样,在小塔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发现相应的出处,但处处可见类似的思想火花。而无论老塔还是小塔,“塔西佗陷阱”也是一个陷阱。以文风而论,像是历史学家的老塔所说;以职权而论,只有小塔才有资格发出治国的感慨。 究竟“塔西佗陷阱”是哪个塔西佗的陷阱,我也晕了。

谁的“塔西佗陷阱”

4. 谁的“塔西佗陷阱”

时评人总喜欢说“普及常识”,给人一种职业成就感,但“普及常识”四个字有时却像绝对正确的红宝书,有几分蛮不讲理。什么常识?给谁普及?谁来普及?都是问题。 近来不知谁先用了“塔西佗陷阱”一词,于是后面跟着一长串,批铁道部时用,批官德时用,批邵阳沉船时用,批红十字会时用,批信息不透明时用,甚至批天气预报时也用。还有自称学者的人写时评时引用这个“陷阱”,说是“著名论断”,还是“西方政治学的著名定律”。 再看这些时评对塔西佗的介绍,说到身份时,有说是著名历史学家,有说是政论家,有说是哲学家,还有人将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两个身份并列。此外,为增添论据的权威性,谈到官职时,有说是当过财政官、执政官,有说多次当过执政官,还有说当过古罗马最高统治者执政官,按这些说法的指引,似乎指向的是那个写过《历史》和《编年史》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 考虑到他也写过《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及《阿拉利可拉传》等政论文,说他是政论家未尝不可。但说这位历史学家兼政论家是一位哲学家,却违背了他的意志,因为他终其一生都无意伪装成哲学家,他对哲学家的轻视态度,还招致威尔·杜兰特的强烈批评。 这些资料大多来自百度的词条,词条还说,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错误。罗马帝国被屋大维以“奥古斯都”之名统治之后,执政官就不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历史学家塔西佗当政的岁月,执政官不过是个摆设。 按一些时评的版本,所谓的“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然后再引伸为:“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有专家说,这是他的“执政解释和思考心得”。 为此,我翻检手头有限的资料,比如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没有发现这句话(不是“发现没有”),在有关罗马的史料林林总总大约30多本专著中,也没有找到相关表述。后来又特意请教了两位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政治学的学者,请求他们帮我找到出处。他们一头雾水,说这个“塔西佗陷阱”让人晕眩,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 疑惑来自于“最高领导人”、“执政思考”等字眼。果如此,那么,这个论断就有可能出自另一个塔西伦——即自称是历史学家老塔后裔的小塔。可是,悖论出现了。提出那个“陷阱”的,如果是最高领导人,那就不是历史学家;如果是历史学家,那就不是最高领导人。又似乎,老塔小塔各占了半边身份。 小塔在75岁高龄,被元老院推举为皇帝,他本无意于此,但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他不得不临危受命,在帝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之时,当了6个月零20天的皇帝。 小塔被后世的史家怀念并感佩之处,在于他的统治忠实了自己的原则。史家记载,小塔有一套成熟的治国之道。比如,他强调要节制帝王的权力傲慢,要克服内政的紊乱,要整治军纪。这些治国理念来自于他对老塔著作的精研,对共和理想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执着,与那个著名的“陷阱”所传达的戒慎恐惧、维护权力公信可说是一脉相承。 但就此认定“陷阱”是小塔的专利还欠缺史料支撑。同样,在小塔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发现相应的出处,但处处可见类似的思想火花。而无论老塔还是小塔,“塔西佗陷阱”也是一个陷阱。以文风而论,像是历史学家的老塔所说;以职权而论,只有小塔才有资格发出治国的感慨。 究竟“塔西佗陷阱”是哪个塔西佗的陷阱,我也晕了。

5.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什么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遭到民众和舆论的质疑。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在中国的美学家潘知常的《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塔西佗陷阱"这五个字,由此便成为了一个源于塔西佗,但并非塔西佗提出的,描述社会现象词汇。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什么

6.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生活在古罗马时代。
  
 塔西佗陷阱的来源,就是他所写的一本书,《塔西佗历史》。
  
 塔西佗陷阱实际上来源于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皇帝说的话时,这样说道:
  
 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现在,塔西佗陷阱更多地应用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
  
 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无论在哪个国家,政府公信力都是需要下大力气去建设和维护的。
  
 塔西佗所说的原意,并非只是批评当时的皇帝,也指向群众的主观好恶。
  
 群众在具体事件上对政府的态度,实际是在对政府整体看法的语境中产生的。

7. 塔西佗陷阱是什么意思?

“塔西佗陷阱”就是社会主体(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失去社会“信任”的特定条件下,其一切社会言行均不被社会接受的状况。
塔西佗是古罗马的执政官,也是古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罗马皇帝尼禄死后,被选为下一任皇帝的迦尔巴下令杀了一个叛军将领,后又要杀一个可能发动叛乱的将领卡皮托时,命令未达之前他就已经被处决了。
有人认为卡皮托没有这样的野心,对迦尔巴的做法产生了不满,随后买通了近卫军,并处死了迦尔巴。塔西佗因此总结说:外界对这两次的处决的反应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塔西佗陷阱”的价值
从心理层面上讲,“塔西佗陷阱”之所以能够引起反思,并非是其表面陈述符合因果报应常理的部分,而是陷入困境后,“好人也没好报”的这部分。
也就是即便做好事(有利于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情)或者好政策(有利于结束坏事、规避坏事重现的决策、规定等)也都无济于事,会在危机应对的当下或者危机应对政策实施中受到大众的否定甚至抗拒,这才是“塔西佗陷阱”最糟糕、最要警惕的情况,如同陷入泥潭,越挣扎越不利。
这种困境中的无力感和严重的心理失衡,正是心理学上的社会“认知失调”现象,它促使人们要去认真面对、深度思考,以期获得超越性的思维,防患于未然或稳妥地脱离险境。

塔西佗陷阱是什么意思?

8. 塔西佗陷阱的应用实例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情绪的蓄积,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公众不信任官方公布的数字,是因为既往的无数事实都让我们多了一分警觉之感,也因为在那些数不清的矿难、地震甚至流行病害中都有太多至今未明的真相,同样还因为那些与公众耳闻目睹相去甚远的官方数据已经让我们读不懂真实的中国。理清这一点,就不难发现,“不明真相”的公众和媒体恰恰是在以理性平和的方式倒逼真相,维护公道和人心。2、稍有智慧的主政者都应该明白,将公共事故遇难情况抽象为一个冰冷的数字,虽已成为地方政府危机善后的惯常模式,但绝不是值得效仿的模式,更非能赢得民心的模式。总是以这种被动的姿态应对汹涌的舆情,总是以捂盖子的做法来糊弄民众,一旦公信力跌破底线,势必会遭遇更为棘手的危机。3、一些地方官员若想正确化解危机,走出“塔西佗陷阱”,也并非没有可能。最简单易行就是尽快向社会透露正确真实的信息,而不是隐藏和掩饰。4、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曾站立着一个生命,在不久之前,他们还在这个世界行走,或精彩或卑微地活着;每一个生命,都不该被轻易剥夺,我们不相信活着没有证据,更不能容忍死无对证。只有翔实的名单,才能将每一个遇难者从冰冷的数字还原为生动的人,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打消公众对官方说辞的质疑,进而挽救一些地方政府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公信力,让他们免于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威胁。 在网络时代,“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网络舆论事件频发,已成为民意聚散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塔西佗陷阱”有可能因漠视民意,信息淤塞而急速放大,也会在及时合理的应对中逐渐消弭。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正是网络语境中社会管理的一项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