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

2024-04-29

1. 八股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

 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一起看下去。
  明代科举的另一个发展便是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从明代开始,成为文人入仕的“敲门砖”。
  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所谓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即考生要代圣人立言,围绕题目按照八股文格式进行写作,除此之外,还要严格遵守字数和声律的要求。如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一篇好的八股文不仅要立意明确,有逻辑,行文之间还要有气势。
  关于八股文产生时间不少人根据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的记载而认为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成化年间。
  实则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其实八股文的来源最早与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取士方式由重诗赋改为重经义有关系。
  在科举制度以前,中国主要实行察举制。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所以有种说法是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实际上,隋代选官办法是两汉分科察举办法的沿袭。
  客观的说,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代。
  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就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空,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或许这也是唐宋诗词大热的一个原因,写诗作词是考试必备之技。
  从考试难度而言,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生需要发挥思维方能有机会考上,因而进士科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所以当时流传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到了宋代王安石为相时期,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 、论(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
  当然,老王的这个改动惹恼了很多宋代大词人,比如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 *** 。
  《明史选举制》记载:“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由此可知,八股被规定为科考文体是在明太祖时期。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所规定,但在明朝前期,八股文格式并未完全固定,其定型一直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时期。
  当时很多读书人就对八股直接展开了批判,如顾炎武就认为八股文之危害远过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清代的徐大椿则更是感叹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八股),烂如泥。”
  尽管批评很多,但八股却很难被取代或者废除,这是因为首先八股文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在明清历史上,很多读书人因八股取士变成了只会作八股的书呆子,他们只顾埋头四书五经与八股,知识面狭窄,不光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正如《时文叹》中说的,他们往往“辜负光阴,白白孚迷一世。”哪怕“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尽管这种现象存在,但毕竟不是全部。
  八股文死板僵硬,内容空疏,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没什么帮助,这一点统治者也很是清楚。之所以沿袭不改,是因为八股取士的精髓不在于通过八股文治国安邦,而是通过设定考试难度,从众多应试者中选出可堪造就之才,由国家进行下一步培养。明清时期殿试出榜后,总是选进士入翰林院进行学习培训,使翰林院成为国家养材之处便可说明这一点。
  要想作出一篇好八股,应考的读书人不光要把经典熟记于胸,还要有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这对于作者的才学和能力是一个考验。若能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中取得成功,也很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
  明清名臣中张居正、王阳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通过八股脱颖而出,从而走上了名臣之路。
  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就曾对清代著名的谏官安维峻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之阶耳。”
  他的意思就是读书还是要学一些经世致用的真本事,但八股文章,四书五经是一块敲门砖,没有不行。
  所以他后来没考中进士一直耿耿于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度是古代帝制时代中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方式。
  无论它有多少弊端,它给下层,尤其农民阶层进入上层提供了机会,从而让很多农家子弟迈入仕途,给帝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把很多读书人束缚于笔墨之间,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所以古代一直把科举当做重要大事来抓。
  所以有明一代除了因外族入侵、重大政治事件导致科举延迟外,都是三年一次按时进行科考。
   

八股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

2. 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是哪些?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3. 科举考试,为什么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八股文是什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这一块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高考盛行制度,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到现在更加完善了,让人人都有了可以获得知识的机会。那么你知道,科举考试,为什么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八股文是什么?为的是消弱支持阶层内部的反抗力量,八股文就是将文章分为八个部分。

从统治者和政治角度来看,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与当时的封建政治相适应,所以才成为明清两代推行的科举制度,视若神明。而在当时的社会情况背景下,如果想要出人头地,就只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八股文在后人看来,文商没有一点的韵味,起承转合也没有,更别说特有的标准了,所以文章内容一直让人捉摸不透,把握不到它的精髓。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形式,指的就是文章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题目是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八股文也称之为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由宋代开始,到了清末后期废除,八股文就是在那个封建时期的一种产物。而八股文的形式,就相当于默写某一本书一部分内容的注解,跟唐代的“帖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
不管未来的教育事业如何发展,考试是必须的,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一定特别高而且我们目前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人的优异程度的,所以不管它是以哪种方式来考试,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就像明清时期考八股文一样。

科举考试,为什么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八股文是什么?

4. 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

八股文很难,准确点来讲是写好特别难,无论是对现代人来讲还是古代人来讲,八股文想要写好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明清时许多古人蹉跎一生,钻研八股,最终考上举人成为进士的也是寥寥。在明清时期那些当大官的大多都可以写出一篇特别优美的八股文。

想要写八股文,我们首先得了解什么是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只是民间的称呼而已,官方正经称呼为“经义”。八股文的文章主题由八个部分构成的,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最后再加上一段总结性文字结束。八股文实际上考得就是四书五经里面的东西,它的考题全部都是由四书五经中而来的。

八股文最难的地方就是破题,也就是用一句话阐述你对题目的理解。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却是相当的难,因为很多考官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根本不当人,随意从四书五经之中找两句话组成题目,有点甚至毫无关系,被人称为无情截搭题。如果你破题出现了错误或者并不符合考官心意,那么你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戏了。

紧接着就是承题,也就是进一步阐述你前面所写的话,一般来讲能够很好地破题的话,那么承题的难度不会太大。之后的起讲和入题都是紧接着开始写出自己的议论,这部分一般要写一百来字。最后就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考生必须要用八个排比对偶的句子写出自己的见解,这八个句子被称为八股,这也是八股文的由来。最后再写一段总结性文字,这样一篇八股文就完成了。

5. 明朝科举为何采用八股文,八股文是哪八股?

八股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都来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与如今阅读题的格式差不多 。我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共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其中,明清两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八股文”的文体。所谓八股文简单的说就是要将文章分为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文章的格式、语气、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八股文最主要的弊端。
八股文在历史上并非一无是处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八股文确实有很大的弊端,当时的统治阶层其实也是十分清楚的。从康熙到乾隆,关于八股文的存废之争从未间断过。可是最终,清朝的统治阶层还是决定坚持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啊,八股文虽然很死板,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却是选拔人才的良策。
1.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角逐,让寒门学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否则,如果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那在当时书籍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势必就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2.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3.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

有人说八股文学的内容都空泛无用。但事实上,考八股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天下学子中,挑选出最肯努力的人。至于具体工作方面的能力,等考上以后再慢慢培养也来得及。只要是愿意付出努力、能吃得苦中苦的学子,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学会具体工作业务。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其实和我们今天的高考也很类似。虽然今天我们读书学习的知识很多,但绝大多数是永远用不到的知识。之所以要高考,就是从中选拔出最努力的学子,而非最聪明的学子。

明朝科举为何采用八股文,八股文是哪八股?

6. 中国古代科举中的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7.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须作八股文,“八股”分别指的是什么?

在明清时期特别注重科举考试,通过科举考试来筛选人才,有许多举世闻名的人物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科举考试和现在的高考非常相似。给予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科举考试通过不断地改善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氏族的垄断,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必须考试内容包含八股文,今天介绍一下八股文分别指的是什么。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因为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主要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全部来自四书五经当中的原文,与现在的课内阅读非常相似。所谓八股文就是将文章分成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当中的原文。原文的格式与其内容都有严格规定。以上的这八个部分在文章当中一定要体现出来,重点在考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指定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对策,体现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从这八个部分对于所面对问题进行解释形成确定格式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形式以及语言选择和逻辑表达方面,一定要按照这八股顺序以及过程来进行书写。要求观点明确、论证严密,八股文当中的八股可以说是严格限制了参考人员的创新,因为八股是科举考试当中已经明确要严格遵守的规定,考生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禁锢的读书人的思想,这也是八股文当中八股形式最主要的弊端。虽然当时选拔方式非常死板,但是却选择了许多人才,因为对八股的严格要求,对许多人来说就已经相当于告诉他们考试的格式,只不过在考试内容方面需要自己进行理解,所以说科举考试相当于对当时任何人来说都已经明确了考试内容,相当于告诉他们按照这样形式进行考试就可以取得成绩,所以说通过这样的考试来进行区分人才,总体来说就可以找到一些独具特色和思想的人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须作八股文,“八股”分别指的是什么?

8. 明知八股文不好,为什么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坚持采用八股文?

在我国历史中,科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担负着为国家选择人才的重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将八股文定为考试的形式,但是由于八股文比较死板,很多人都讨厌八股文,可是这些都不能改变朝廷坚持使用八股文来招揽人才。其实,统治者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对八股文的弊端也都清楚,他们坚持用八股文,我想也是他们权衡了利弊的结果。我认为在当时用八股取士,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让寒门学子也能通过科举入仕



不论是哪个朝代,寒门学子永远是弱势群体,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实在是太少了。八股文的考试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这几本书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比较普及了。寒门学子们很容易就可以买到这些书籍拿来学习,而且八股将考试范围限定在这几本书里面,也使得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在科举中考中。试想,如果科举换了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科目,那么寒门学子是怎么也比不上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的。
二、便于评判



八股文是比较固定的形式,考官在批改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按照标准给考生评分,如果考试内容比较开放,那么这给考官赋分带来了困难,由于主观原因的存在,对考生也很难做到公平。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就算八股文有这些缺点,明清的统治者还是坚持使用八股文选拔人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也不能只单单看到八股文的缺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