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第五十六卷高聪转翻译

2024-04-29

1. 魏书 第五十六卷高聪转翻译

高聪,字僧智,原本是渤海人。他的曾祖父高轨随慕容德迁至青州,因而在北海剧县定居。

  高聪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祖母王氏将他抚养。魏军攻克东阳,高聪迁至平城,与蒋少游同为云中的兵户,因贫苦穷困,什么事情都干过。本族的祖父高允看待他像自己的亲孙子,不断给予接济。高聪涉猎经史,很有文才。高允十分喜欢他,多次称赞他,并举荐给朝廷,因此,他与蒋少游一同任中书博士。又升任为侍郎,为高阳王元雍的老师,渐渐被孝文帝所赏识。

  太和十七年(493),高聪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出使南齐。后又兼任太子左率。他早年多少学过些弓法骑术,便以将才自许。孝文帝下决心南讨,专门向王肃询问军事方面的事情。高聪向王肃请托,愿意以偏将的身份为南征效劳。王肃报告给了孝文帝,所以孝文帝便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受王肃的节制,一同援救涡阳。高聪性情浮躁胆怯,缺少勇猛和威严,与敌兵交战,便望风败退。孝文帝饶恕了他的死罪,将他流放到平州。路经瀛州,刺史王质捕获一只白兔,准备献给朝廷,托高聪替他写一份奏表。孝文帝看到奏表,问王肃:“王质那里怎有这种人才?我却不知道。”王肃答道“:高聪流放到北边,大概是他写的。”孝文帝忽然明白,说:“一定是他。”

  宣武帝初年,高聪偷偷回到京城,劝说高肇废去京城附近的六个郡。宣武帝亲自管理朝政,任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后又加封为散骑常侍。宣武帝巡游邺地归来,在河内的怀地,用箭射了一里零五十步。侍中高显等人奏称这是件盛事奇迹,应该大加表彰,请立石刻铭,存于射宫,以永远光大陛下高超的射术。便在射箭的地方立石,高聪写下碑文。赵修受到宣武帝的宠幸,高聪与他深相依附,并结成朋党。朝廷下诏追赠赵修的父亲,高聪为赵修的父亲起草碑文,和赵修一同坐车出去,寻找立碑的石头。高聪每见到赵修,又迎又送,极尽礼节。高聪又代替赵修起草奏章,陈述当时对他有利的事情,还教给他自保的方法。因此,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赵修被处死,甄琛、李凭都被罢黜,高聪深感危急。他先用同姓疏房远族的感情,曲意侍奉高肇,竟然安然无事,完全依靠高肇的保护。赵修得势时,高聪倾身奉迎;他被处死后,高聪言必诽谤他。茹皓获宠,高聪又献媚依附,每次见茹皓,都称赞他的才识远非赵修能比得上的。凭借着茹皓的地位请求朝廷给他田宅,都被批准。茹皓犯罪被杀,他又说茹皓死得太晚了。他的薄于情义都像这样。

  侍中高显任护军,高聪代替他兼任原来的职务。高显与兄长高肇怀疑高聪从中间做手脚,想谋取这个位置。高聪兼任高显原来的侍中职务,出入于国家机要重地,说话直白,缺乏远虑,攀附权贵,沉缅于声色之中。收受贿赂的舆论,远近皆知。中尉崔亮知道高肇怨恨高聪,当面陈说高聪的罪状。高聪被调出朝廷,任并州刺史。高聪善于趋炎附势,知道高肇嫌弃自己,仍委身巴结奉承,高肇对他又如当初。高聪在并州几年,行事多不遵守法律典章,他与太原太守王椿有矛盾,再次被御史奏报。高肇常因宗亲的缘故私下里帮助他,事情才被压了下来没有爆发。宣武帝末年,封他为散骑常侍、平北将军。

  孝明帝继立,因为高聪过去依附高肇,让他出任幽州刺史。不久,又因为是高肇的党羽,被中尉元匡弹劾。高聪被罢官,闲居在家,断绝一切人事往来,专心管理自家的果园,种的梨被人们称为高聪梨,成为珍品。他仍以声色自娱。

  高聪蓄养妓女十多人,不管生没有生孩子,都被纳为妾,以愉悦自己的感情。他病后,不想让这些小妾在他死后再嫁给别人,让她们自烧手指,忏罪献身,吞炭尽忠,出家为尼。

魏书 第五十六卷高聪转翻译

2. 三国志魏书卷十八翻译

许褚生性谨慎守法,刚毅木讷。曹仁从荆州(今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东南、贵州省东北、广西省全县、广东省东北部等地)来谒见曹操,曹操还没有出来,曹仁于是直接进入,在殿外碰见许褚;曹仁很亲热的招呼许褚坐下一起谈话,没想到许褚只说:“王就要出来了。”于是转身入殿。曹仁非常生气,有人责备许褚说:“征南将军是王室宗族,又是国家重臣,他肯屈意招呼你,你为什么推辞不理呢?”许褚说:“他虽然是王室亲族、国家重臣,但是驻守在外藩;而我是内侍的大臣,在大庭广众地方谈话就可以了,何必入室单独私谈呢?”曹操听了对他更加宠爱,升他为中坚将军。曹操死,许褚大哭吐血;曹丕登帝位,封他为万岁亭侯,升武卫将军,率领中军宿卫禁兵,对他特别亲切。当初许褚所率领随他一起征讨的虎士,曹操认为他们都是壮士,在一天之内,都任命为部将。后来因为战功升为将军并且封侯的有好几十人;升为都尉、校尉有一百多人,都是剑客。曹睿即位,封许褚为牟乡侯,赐给他七百户封邑;封他一个儿子为关内侯。许褚死,朝廷谥号壮侯,他的儿子许仪继承职位。许褚的哥哥许定也有战功,封为振威将军,率领负责警卫的勇士。太和(魏明帝年号)年间,明帝(曹睿)思念许褚的忠、孝,于是下诏表扬;又赐给许褚的子孙二人为关内侯的爵位。许仪后来被钟会杀死,泰始(晋武帝年号)年间,他的儿子许综继承他的职位。

3. 魏书 五十六卷 翻译

高聪,字僧智,本是渤海蓚人。曾祖父名轨,跟随慕容德迁徙青州,因此定居在北海的剧县。父

法昂,刘骏车骑将军王玄的谟甥也。年轻时少跟随玄谟征伐,因军功升至员外郎。英年早逝。
    聪刚一出生母亲便去世,祖母王氏将其抚育成人。大军攻克东阳时,聪迁入平城,与蒋少游为云中兵户,窘困无所不至。族祖允视之若孙,大加周给。聪博览群书,非常有文才,允嘉之,
数称其美,言之朝廷,说:“青州的蒋少游与从孙僧智,虽然是家庭贫寒,孤苦伶仃,但他俩都有文情。”
因此事高聪与少游同时拜中书博士。十年后,升为侍郎,以本官为高阳王雍友,很被高祖欣赏。
    太和十七年,兼员外散骑常侍,使于萧昭业。高祖定都洛阳,追诏聪等曰:
“比于河阳敕卿,仍届瀍洛,周视旧业,依然有怀,固欲先之营之,后乃薄伐。且
以赜丧甫尔,使通在昔,乘危幸凶,君子不取。是用辍兹前图,远期来会,爰息六
师,三川是宅,将底居成周,永恢皇宇。今更造玺书,以代往诏,比所敕授,随宜
变之,善勖皇华,无替指意。”使还,迁通直散骑常侍、兼任太府少卿,转兼太子左
率。

魏书 五十六卷 翻译

4. 《周书●卷三十八》翻译

明史《周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十 译文: 铁铉,邓州人。洪武年中,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官职名)。曾经审判疑难案件,案情立即清楚。太祖很喜欢他,赐给他字为“鼎石”。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之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白沟河,一个人逃到德州,守城部队都望风而逃。铁铉与参军高巍感慨涕泣,从临邑赶到(奔向)济南,和盛庸、宋参军等人誓死守城。燕兵攻打德州,李景隆逃跑来依靠铁铉。德州被攻陷后,燕军收缴了城中储存的上百万财物(不能翻译成军队),势力更加强大。于是攻打济南,景隆又被打败,向南逃跑。铁铉与盛庸等人登上城墙抵抗敌人。燕兵筑堤(不能翻译成“决堤”)挡水(不能翻译成“黄河”。1855年以前,该河流叫大清河,现在的黄河部分地走了大清河的水道),水灌济南城,又布下长长的包围圈,昼夜不停地攻击。铁铉用计焚烧了燕兵攻城的器械,并不时地出兵攻击。又派遣一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士兵都欢呼。铁铉在城墙上埋伏下精兵,等燕王进城后,放下铁闸攻击他。又另外设下伏兵和断桥之计。不久发生了意外,燕王还没有进城铁闸就突然落了下来。燕王大惊而逃,伏兵出击,而桥在仓促之间也没有断掉,燕王策马逃走。燕王很愤怒,千方百计进攻济南。一共经过三个月,终于因为铁铉牢固的守卫不能攻下(济南)。在这个时候,平安将军率军二十万,将要收复德州,来断绝燕军的粮道。燕王害怕了,于是解围回到北方。
  燕王从发兵以来,攻打真定两天没有攻下来,就马上放弃离开。唯独认为得到济南,就可以截断南北相通的道路,就可以划定版图,金陵也就不难图谋了。所以乘着大破李景隆的锐气,全力攻打,期待一定会攻打下来,却竟然被铁铉等人挫败。(惠文)帝听说后很高兴,派官员慰问犒劳,赐铁铉以金币,分封了他的三代后人。铁铉入京谢恩,皇上赐他赴宴。凡是铁铉所建议表述的都予以采纳。后又提拔他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晋职为兵部尚书。让盛庸代替李景隆做平燕将军,命令铁铉参与军务。这年冬天,盛庸在东昌大败燕王,斩杀了他的大将张玉。燕王逃回北平。从燕兵进犯开始,在中原南北每天都要挑起战事,但是王师取得的大捷,没有像东昌之战一样的重大。从此燕兵南下进军经由徐州、沛县,不敢再取道山东。
  等到燕兵步步紧逼时,皇上命令辽东总兵官杨文率领他所指挥的十万大军与铁铉会合,采断绝燕军的后路。杨文的军队到了直沽,被燕将宋贵等人打败,没有一支抵达济南的军队。四年四月,燕军向南尾随王师到了小河,铁铉与诸将不时地取得胜利。连续交战直到灵璧(今河南灵璧),平安将军的军队被击溃,平安被捕。不久盛庸也遭遇败绩。燕军渡过长江,铁铉驻兵淮河边上,军队也被击败。
  燕王登上皇位后,将铁铉抓至京城。铁铉背对着燕王坐在朝堂上大骂不止。让他回头、最终也没有做到,最后就在街市上被凌迟而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PS:不知道我有没有找错.??

5. 魏书卷九十三文言文

 1. 明史*列传第九十三(文言翻译)   1、你已经在内心归附了朝廷,吴淞江一带恰好有贼寇作乱,为什么不攻打他们来立下战功呢?
  2、胡宗宪解开捆绑麻叶的绳索,让麻叶写信给陈东谋取徐海,并且暗中把这封书信泄露给徐海。
  3、徐海磕头服罪。胡宗宪摸着徐海的头顶,安慰他。
  附:选段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贞,是安徽绩溪人.他是嘉靖十七年的进士。
  嘉靖三十三年的时候,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当时徽州府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座岛屿煽动日本倭寇攻打明朝,并且徐海、陈东,麻叶等人以拓林、乍浦、川沙洼为巢穴,每天扰乱海边的郡邑。皇帝任命张经为总督,任命李天宠为浙江巡抚,又命令侍郎赵文华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着宰相严嵩在朝廷内部的援助,非常骄横。张经和李天宠不依附、听从他,只有胡宗宪听从他。赵文华非常高兴,因此两人一起大力排挤张经和李天宠两人。日本倭寇侵犯嘉兴,胡宗宪用毒酒的计策杀伤敌人,杀死数百人。等到张经在江泾打败倭寇的头目。胡宗宪援助很有力。
  当初,徐海入海做海盗,焚烧掉自己的舟船,向士卒表示自己没有反悔之心。到了沿海,胡宗宪派人对徐海说:“你已经在内心归附了朝廷,吴淞江一带恰好有贼寇作乱,为什么不攻打他们来立下战功呢?况且可以抢夺他们的船只,来为将来发生危急事情做打算。”徐海认为很有道理,回头在朱泾一带攻打贼寇,杀掉三十多人。胡宗宪命令属下俞大猷偷偷烧掉徐海的船只。徐海心中害怕,把自己的弟弟送来作为人质,献上自己佩戴的飞鱼冠、坚甲、名剑和其他的玩赏之物.胡宗宪于是(趁机)优厚地对待他,让徐海捉拿陈东、麻叶等人,答应封他永世的爵位。徐海果然捆绑着麻叶来进献。胡宗宪解开麻叶的蝇索,让麻叶写信给陈东谋取徐海,并且暗中把这封书信泄露给徐海。徐海大怒。
  徐海的小妾接受了胡宗宪的贿赂财物,也说服徐海。于是徐海又用计谋捉着了陈东来进献,率领自己的部下五百人离开了乍浦,驻扎在梁庄。官军焚毁了乍浦的老巢,斩首三百多人,烧死淹死的到处都是。徐海于是约定日期请求投降,约定之期前突然来到,留下士兵在平湖城外,率领手下一百多首领,穿戴着盔甲入城。赵文华等人害怕,打算不答应徐海,胡宗宪强行答应了他。徐海磕头服罪。胡宗宪摸着徐海的头顶,安慰他。徐海自己选择平湖之外的沈庄驻扎自己的部队。沈庄分东西各一处,以黄河作为护城河。胡宗宪令徐海居住东庄,在西庄安置陈东的党羽。胡宗宪命令陈东写信给他的党羽说:“督府给徐海下达文书,晚上的时候将来捉拿你们了。”陈东的党羽恐惧,趁着夜晚将要攻打徐海.徐海携带着两个小妾逃跑。在小路上被槊射中。第二天,官军围住了他,徐海跳海自杀。两浙的倭患渐次平息了。
  胡宗宪喜好功名、权术,通过赵文华结交严嵩父子,每一年都给严嵩送大量的金帛、佣人、美女,珍奇罕见、非常精巧的东西.赵文华死后,胡宗宪与严嵩结交得更加密切,威名权利震动东南。然后他创立了“编提均瑶”的方法,在百姓的正常缴纳的税收之外,加收赋税。百姓因此困顿不堪,并且他侵吞的府库的钱财、聚敛的富人的财物也无法计算。
  第二年,江西农民起义,胡宗宪又同时掌管了江西。还没有到达,总兵官戚继光已经平定了作乱。九月胡宗宪上奏说:“贼寇进犯宁、台、温等地,我们的军队前后俘虏斩首一千四百多人,贼寇全都荡平了.”皇帝非常高兴,加任胡宗宪为少保。在两广平定大盗张琏,也判定为胡宗宪的功劳。
  2. 宋书卷九十三沈道译文   【沈道虔传译文】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少年便非常仁厚,喜爱老、庄哲学,居住在县城北边的石山之下。孙恩之乱后发生饥荒,县令庾肃之迎接他出来到县城南边的废头里,为他建起小屋,前临小溪,那里有很美的山水。沈道虔不时地回到石山旧舍,和那些成了孤儿的兄长的儿子们共用破旧的家物,不管多么困难,都不改变节操。从戴逵那里学会弹琴,王敬弘深深地敬仰他,本郡和本州一共十二次征用他,他都没有应命。
  一次,有人偷了道虔家菜园的菜,沈道虔回来看到了,他自己便躲了起来,等偷菜的人拿够走后,沈道虔才出来。有人拔他家屋后的竹笋,他便叫那人不要拔,说:“我希望竹笋长成竹枝。我另有更好的给你。”于是叫人买更大的竹笋送给那人,那位盗笋的人非常惭愧,坚决不要。沈道虔叫放在那人的屋里才出来。他常常以拾稻麦过日子,跟他一起拾麦的人抢麦穗,道虔劝他不要这样,那人不听,道虔便把自己的全部给他,争抢的人非常惭愧,以后每次争抢时总是说:“不要叫沈先生知道了。”他冬天没有夹衣,戴..听说便把他接来,为他做好衣服并送给他一万钱。道虔回去之后,把自身的衣服和钱都送给了侄子中没有衣服的。乡中少年,成群地当他的学生,道虔常常没饭吃,无法建立学舍。武康令孔欣之便周济了他很多物资,使他的学生得以成就学业,太祖听说,派人慰劳他,赐钱三万,大米二百斛。沈道虔把它们全部用作为兄弟孩子们嫁娶的费用。道虔接着被征调为员外散骑侍郎,他未应征。沈道虔家好几代信奉佛教,他便把祖父父亲原居住的故宅作寺庙,每年到四月初八,都请佛像,请像的那一天,他们便全家感叹悲痛。沈道虔年老,吃的是素食,常常一天不能吃饱,他却以弹琴写字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令本郡县随时供给。元嘉二十六年(449)去世,时年八十二岁。
  他的儿子沈慧锋,继承父亲的事业,被征为从事,他都没有从命。
  3. 求《 宋书 . 卷九十三 》译文   【原文】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孙思乱后饥荒,县令庾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小宅,临溪,有山水之玩。时复还石山精庐,与诸孤兄子共釡庾之资,困不改节。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敬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等窃者取足去后乃出。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借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常以捃拾以自资,同捃者争穗,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恧,后每争,辄云:“勿令居士知。”冬月无复衣,戴颙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即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年少,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太祖闻之,遣使存问,赐钱三万,米二百斛,悉以嫁娶孤兄子。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道虔年老,菜食,恒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
  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
  【译文】
  沈道虔,是吴兴武康人。少年时便非常仁厚,喜爱老、庄哲学,居住在县城边的石山之下。孙思暴乱后,百姓遭受饥荒,县令庾肃之把他接到县城南边的废头里,为他建起房屋,那里前临小溪,有很美的山水。而沈道虔却还不时地回到石山他心仪的房舍里,和那些成了孤儿的兄长的儿子们共用家传的器物。不论多么困难,他都不改变节操。他跟随戴逵学会弹琴,王敬弘深深地敬仰他。本郡和本州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命。
  一次,有人偷了沈道虔家菜园的菜,沈道虔回来看到了,自己便躲了起来,等偷菜的人拿够了离开后,他才出来。有人拔他家屋后的竹笋,他便派人让那人不要拔,说:“我打算让这片竹笋长成竹林,另有更好的竹笋给你。”于是便叫家里人买更大的竹笋送给那人,那位盗笋的人十分惭愧,坚决不要。沈道虔便让人放在那人的屋里再离开。他常常以拾稻麦过日子,跟他一起拾麦的人抢麦穗,道虔劝他们不要这样做,他们不听,道虔便把自己的全部给他们,争抢的人非常惭愧,以后每次争抢时总说:“不要叫沈先生知道了。”他冬天没有夹衣,戴颙听说便把他接来,为他做好衣服并送给他一万钱。道虔回去之后,把自身的衣服和钱都送给了侄子中没有衣服的。家乡的少年,都愿当他的学生。道虔常常没有饭吃,无法建立学舍。武康县令孔欣之便周济了他很多物资,使他的学生得以成就学业。太祖听说后,派人慰劳他,赐钱三万,大米二百斛。沈道虔把它们全部用作兄弟孩子们嫁娶的费用。道虔接着被征调为员外散骑侍郎,他未应征。沈道虔家好几代信奉佛教,他便把长辈们原居住的故宅改为寺庙。每年到四月初八,都敬请佛像。请佛像的那一天,全家人总是触景生情,感叹伤心。沈道虔年老,吃的是素食,常常一天不能吃饱,他却以弹琴写字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令本郡县令随时给他帮助。元嘉二十六年去世,时年八十二岁。
  4. 卢叔武的文言文翻译   阳斐,字叔鸾,北平渔阳人也。
  [一]父藻,魏建德太守,赠幽州刺史。孝庄时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383362,斐于西兖督护流民有功,赐爵方城伯。
  历侍御史,兼都官郎中、广平王开府中郎,修起居注。 兴和中,除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梁。
  梁尚书羊侃,魏之叛人也,与斐有旧,欲请斐至宅,三致书,斐不答。梁人曰:"羊来已久,经贵朝迁革,李、卢亦诣宅相见,卿何致难?"斐曰:"柳下惠则可,吾不可。
  "梁主乃亲谓斐曰:"羊侃极愿相见,今二国和好,天下一家,安得复论彼此?"斐终辞焉。使还,除廷尉少卿。
   石济河溢,桥坏,斐修治之。又移津于白马,中河起石潬,两岸造关城,累年乃就。
  东郡太守陆士佩以黎阳关河形胜,欲因山即壑以为公家苑囿。遗斐书曰:"当谘大将军以足下为匠者。
  "斐答书拒曰:"当今殷忧启圣,运遭昌历。故大丞相天启霸功,再造太极;大将军光承先构,嗣绩丕显。
  国步始康,民劳未息。诚宜轻徭薄赋,勤恤民隐,诗不云乎:『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古之帝王亦有表山刊树,未足尽其意;下辇成宴,讵能穷其情。正足以靡天地之财用,剥生民之髓脑。
  是故孔子对叶公以来远,酬哀公以临民,所问虽同,所急异务故也。相如壮上林之观,扬雄骋羽猎之辞,虽系以隤墙填,乱以收□落网,而言无补于风规,祗足昭其愆戾也。
  " 寻转尚书右丞。天保初,除镇南将军、尚书吏部郎中。
  以公事免,久之,除都水使者。显祖亲御六军,北攘突厥,仍诏斐监筑长城。
  作罢,行南谯州事,加通直散骑常侍,寿阳道行台左丞。迁散骑常侍,食陈留郡干。
  未几,除徐州刺史,带东南道行台左丞。干明元年,征拜廷尉卿,迁□大将军,兼都官尚书,行太子少傅,徙殿中尚书,以本官监瀛州事。
  抗表致仕,优诏不许。顷之,拜仪同三司,食广阿县干。
  卒于位。赠使持节、都督北豫光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中书监、北豫州刺史,谥曰敬简。
  子师孝,中书舍人。 卢潜,范阳涿人也。
  祖尚之,魏济州刺史。父文符,通直侍郎。
  潜容貌伟,善言谈,少有成人志尚。仪同贺拔胜辟开府行参军,补侍御史。
  世宗引为大将军西合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机事强济,为世宗所知,言其终可大用。王思政见获于颍川,世宗重其才识。
  潜曾从容白世宗云:"思政不能死节,何足可重!"世宗谓左右曰:"我有卢潜,便是更得一王思政。"天保初,除中书舍人,以奏事忤旨免。
  寻除左民郎中,坐讥议魏书,与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会清河王岳将救江陵,特赦潜以为岳行台郎。
  还,迁中书侍郎,寻迁黄门侍郎。黄门郑子默奏言,潜从清河王南讨,清河王令潜说梁将侯瑱,大纳赂遗,还不奏闻。
  显祖杖潜一百,仍截其须,左迁魏尹丞。寻除司州别驾,出为江州刺史,所在有治方。
   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潜与琳为南讨经略。
  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二]与陈寇邻接。潜辑谐内外,甚得边俗之和。
  陈秦、谯二州刺史王奉国、[三]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后入寇,潜辄破平之,以功加散骑常侍,食彭城郡干。迁合州刺史,左丞如故。
  又除行台尚书,寻授仪同三司。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
  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
  依所请。由是与琳有隙,更相表列。
  世祖追琳入京,除潜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 潜在淮南十三年,任总军民,大树风绩,甚为陈人所惮。
  陈主与其边将书云:"卢潜犹在寿阳,闻其何当还北,此虏不死,方为国患,卿宜深备之。"显祖初平淮南,给十年优复。
  年满之后,逮天统、武平中,征税烦杂。又高元海执政,断渔猎,人家无以自资。
  诸商胡负官责息者,宦者陈德信纵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县征责。又□送突厥马数千疋于扬州管内,令土豪贵买之。
  钱直始入,便出□括江、淮间马,并送官□。由是百姓骚扰,切齿嗟怨。
  潜随事抚慰,兼行权略,故得宁靖。 武平三年,征为五兵尚书。
  扬州吏民以潜戒断酒肉,笃信释氏,大设僧会,以香华缘道,流涕送之。潜叹曰:"正恐不久复来耳。
  "至邺未几,陈将吴明彻渡江侵掠,复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尚书。五年,与王琳等同陷。
  [四]寻死建业,年五十七,其家购尸归葬。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兖州刺史。
  无子,以弟士邃子元孝为嗣。 士邃,字子淹,少为崔昂所知,昂云:"此昆季足为后生之俊,但恨其俱不读书耳。
  "历侍御史、司徒祭酒、尚书郎、邺县令、尚书左右丞、吏部郎中,出为中山太守,带定州长史。齐亡后卒。
   潜从祖兄怀仁,字子友,魏司徒司马道将之子。怀仁涉学有文辞,情性恬靖,常萧然有闲放之致。
  历太尉记室、弘农郡守,不之任,卜居陈留界。所著诗赋铭颂二万余言,又撰中表实录二十卷。
  怀仁有行检,善与人交,与琅邪王衍、陇西李寿之情好相得。曾语衍云:"昔太丘道广,许劭知而不顾;嵇生性惰,钟会过而绝言。
  吾处季、孟之间,去其泰甚。"衍以为然。
  武平末卒。 怀仁兄子庄之,少有名望。
  官历太子舍人、定州别驾、东平太守。武平中都水使者,。
  5. 旧唐书褚亮文言文翻译   褚亮,字希明,唐代大臣,唐朝阳翟(今禹州)人,又说为钱唐(今杭州余杭)人。
  少年时机警敏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在陈隋时已有显名,十八岁仕后陈,陈至德元年(583),访尚书左仆射徐陵,受到赏识。
  陈后主闻而召见,命即席赋诗,在座诸人皆频首称许,任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
  大业中,炀帝嫉才,诬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人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
  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入唐后为秦王府文学(如同教官),后唐太宗每次征伐,亮常随军参预密谋,侍从征战。唐立国之初,褚亮常对内外大政提出建议,曾劝止唐高祖冬猎,以免扰民。
  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馆内轮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贞观九年,任员外散骑常侍。
  后迭有升迁,又改任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
  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征,出兵突厥。唐统一全国后,他为文学馆招聘贤才,与杜如晦等人以本官兼任学士,共十八人。
  唐太宗曾命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绘像,并让亮为这些像作赞,号称《十八学士 *** 图》,题上名字爵位,收藏为朝廷档案,是当时极高荣誉。后辞官归里,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还不断派人慰问。
  年九十三卒,著有文集二十卷。
  6. 高考语文试卷颜含传全文翻译   含,字弘都,琅邪王莘人啊。
  年轻时有操行,以孝闻名。双亲已经结束,两个哥哥相继消失,第二个嫂嫂樊氏因病丧失视力,含税鼓励家人,尽心奉养,每天从曾省医药食品,察问停止消耗,一定要买鞋腰带。
  医生开了个药方,应须髯蛇胆,但是到处都找遍了。有胆量,药成,嫂嫂的病立即就好。
  因此著名。本州辟,不去。
  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为太傅参军,出京补阴阳令。元帝初年镇守下邳,又任命他为参军。
  过江,以含为上虞令。转任王国郎中、丞相东阁祭酒,出任东阳太守。
  太子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任太子中庶子,升任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历任散骑常侍、大司农。参与讨伐苏峻功,封为西平县侯,任命侍中,任吴郡太守。
  王导问含说:“你现在参加郡名,我要怎样?”他说:“王每年动,编户空虚,南北权贵争相招募游手好闲,家丰国弊端,执事的忧虑。而且该征的权势,使反田桑,几年的时间,想让人家给人的脚,至于振兴礼乐教化,等他明白宰。”
  含所历简而有恩惠,聪明而能决断,然而以统治下。王导感叹说:“颜公在事,吴人收手了。”
  没有的官员,又为侍中。不久授任国子祭酒,加授散骑常侍,升任光禄勋,因年老退位。
  成帝称赞他的行为一向被加授右光禄大夫,门设置行马,赐床帐被褥,命令太官四时导致膳食,坚决推辞不接受。当时议论的人认为王导皇帝的师傅,名位高贵,百官应当为降礼。
  太常冯怀就此向含,含说:“您虽然重,管理无偏地,从礼的话,或是你们的事应该。乡下人老了,不识时务。
  后来告诉别人说”:“我听说攻打他国不询问仁人。向冯祖思问讨好我,我有奸邪的德行呢?”人曾评论少正卯、盗跖这坏谁深。
  有人说:“正日虽然奸诈,不到剖人放弃饮食,盗跖为严重。”含说:“为恶暴露出来,人思加杀戮;隐藏的邪恶,不是圣人不杀。
  这样说的,少年正是非常。”大家都佩服他。
  郭璞曾遇到含,想为他占卜。含说:“年在天,位置在人,修身而上天不给的,命令了;坚守道义而别人不知道的,特性。
  从有生命,不必占卜。“恒温求婚于含,用这个盛满含,不允许。
  只有与邓攸深交。有人问江南士人优劣,他回答说:“周伯仁的正,邓伯道的清,卞望之的节,我我就不知道了。”
  他很重行实,压制浮伪像这。退休二十多年,至九十三岁去世。
  遣命素棺薄敛。谧号为靖。
  丧事出殡,邻居家失火,移棺绳索断,火快到就消失了,大家都认为他淳真的感动了。
   

魏书卷九十三文言文

6. 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志二十二桓阶 陈群(子)泰 陈矫 徐宣 卫臻 卢毓
桓阶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任郡功曹。[魏书曰:桓阶的祖父桓超,父亲桓胜,都当过管理州郡的官。桓胜当过尚书,在南方很著名。]太守孙坚推举桓阶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父亲去世后返回故乡。恰逢孙坚攻击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险去见刘表,请求要回孙坚的尸体,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后来太祖和袁绍在官渡相对峙,刘表带领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做事情不用道义为根本,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带领诸侯尊奉周王室,晋文公驱逐叔带而护送周王返回都城。现在袁绍违背道义,而刘牧响应他,这是白取祸患的做法。明府您一定想建立功劳,申明大义,要保全幸福,远离祸患,就不应该和他同流合污。”张羡说:“既然这样,那麽我能倾向谁呢?”桓阶说:“曹公力量虽然弱小,但他主持正义而起兵,解救朝廷的危难,奉行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您带领四郡守护三江,等待曹公到来,做他的内应,不也可以吗?”张羡说:“好。”於是带领长沙以及邻近的三郡抗拒刘表,派遣使者去见太祖。太祖非常高兴。恰逢袁绍和太祖接连交战,太祖的军队不能南下。而刘表加紧攻打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陷,桓阶於是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徵召他做从事祭酒,打算把妻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说自己已经结婚,拒绝而不接受,於是藉口有病辞官回家。
太祖平定荆州后,听说是桓阶为张羡出谋划策,很看重他,徵召他做丞相掾主簿,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刚建立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没有确立,而临菑侯曹植受到宠爱 。桓阶多次向太祖说文帝品德优秀,年龄也大,应该立为太子,公开规劝私下进谏,前前后后态度非常诚恳。[魏书说桓阶上谏曰:“当今太子仁义超过所有您所有的子,名声在全国显扬,仁德圣明,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全天下没有不知道的;而大王您刚才却拿曹植来问臣子我,臣实在感到迷惑不解。”因此太祖知道桓阶专一于恪守正道,更加敬重他。]又毛玠、徐奕因刚强正直,朋友很少,被西曹掾丁仪所反感,丁仪多次说他们的坏话,全靠桓阶帮助才得以保全。桓阶顺应情势扶正挽救,大多是像这样的。升任尚书,掌管选举。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派遣徐晃援救他,没能解围。太祖打算亲自南征,向大臣们徵求意见 。大臣们都说:“大王不赶快出征,就会失败了。”惟独桓阶说:“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能够判断局势吗?”太祖说:“能。”桓阶又说:“大王担心他们二人不能尽力吗?”太祖说:“不。”桓阶又说:“既然这样,那麽为什麼要亲自前往呢?”太祖说:“我只是担心敌人太多,徐晃等人形势不利罢了。”桓阶说:“现在曹仁等人处在重重包围中而拼死防守,毫不变心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大王在远处摆出增援接应的声势。处在生命极其危险的境地,一定会有拼死争斗的决心;内心怀着拼死争斗的决心,外面有强大的救兵,大王控制六军来显示自己还有充足的兵力,何必担心失败而要亲自前往呢?”太祖认为他的话很对,将军队驻扎在摩陂。贼军於是就撤退了。
文帝登皇帝位后,桓阶升任尚书令,封为高乡亭侯,加授侍中。桓阶得病,文帝亲自去探视,对他说:“我正要把我的儿子托付给您,把天下的命运寄托给您。您要尽力保重!”转封安乐乡侯,食邑六百户,又赐给桓阶三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桓佑因是嫡长子没有进封,后因病死,又追赠关内侯。后来桓阶病重,文帝派遣使者当即授任太常,桓阶去世,皇帝为他流下眼泪,谧号称贞侯。儿子桓嘉继承爵位。任命桓阶的弟弟桓纂做散骑侍郎,赐给关内侯的爵位。桓嘉娶升迁亭公主,在嘉平年间,以乐安太守的职位和吴国在东关交战,军队被打败,桓嘉战死,谧号称壮侯。儿子桓翊继承爵位。[世说新语曰:桓阶的孙子桓陵,字元徽,晋武帝时代很有名气,官做到荥阳太守去逝。]
陈群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很有名望。[陈寔字仲弓、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魏书曰:陈寔在当时德行出众,陈纪、陈谌一齐在当时名气很大。陈寔做太丘长时,遭到党锢之事,去了荆山隐居,不论远近的人都尊崇他,以他为师。汉灵帝去世,何进辅朝政时,引荐任用天下的名士,征召陈寔,想让他做参军,他因为老病,于是没有屈节(降低身分相从)去当官,陈谌当了司空掾,很早就去世了。陈纪当过平原相、侍中、大鸿胪,著书几十篇,当时世人称他为陈子。陈寔死时,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一起制作缌麻,行子孙礼。四面八方到的车有几千乘,自太原郭泰等没有不到此的。傅子曰:陈寔死了,天下人都来吊唁,参加他葬礼的有三万人,制缞麻的人有一百多。先贤行状曰:大将军何进遣人来吊祭,谥号叫文范先生。当时,陈寔、陈纪高名一并有名,又配上陈谌,世人称为三君。每次宰相府征召,总是同一时间到,送征召的礼物羊羔大雁的人成群地来,丞掾之类属官一齐来到。豫州百姓都用图画着陈寔、陈纪、陈谌的肖像。]陈群还是个孩子时,陈寔就经常对他的才智感到惊异,他对同族父老说:“这孩子一定会使我们宗族兴盛。”鲁国的孔融才气大,非常高傲,年纪在陈纪、陈群之间,他先和陈纪交友,后又和陈群交友,就改拜陈纪作长辈,陈群因此扬名。刘备掌管豫州时,徵召陈群任别驾。当时陶谦病死,徐州的官绅迎接刘备去掌管本州,刘备打算前往,陈群劝阻刘备说:“袁术还很强大,现在东去徐州,必定会和他相争。吕布如果袭击将军的后方,将军即使得到徐州,事情也一定不能成功。”刘备还是去了徐州,和袁术交战。吕布果然袭击下邳,派遣军队援助袁术,把刘备军队打得大败,刘备后悔没有采纳陈群的意见。陈群被推举为茂才,授任柘令,他没有就职,跟随陈纪到徐州避难。等到吕布失败,太祖徵召陈群任司空西曹掾属。当时有人推荐乐安人工模、下邳人周逵,太祖徵召他们。陈群退回太祖徵召这二人的教令,认为王模、周逵道德败坏,最终一定会败亡,太祖不肯听从。后来王模、周逵都因为非作歹而被杀,太祖因此向陈群道歉。陈群推荐广陵人陈矫、丹阳人戴乾,太祖都任用了他们。后来吴人反叛,戴乾坚持忠义,为国殉难,陈矫终於成为很有名望的大臣,世人都认为陈群善於识别人。陈群被授任萧、赞、长平令,因父亲去世离开官任。后来任司徒掾时在官员考核中被评为优等,担任治书侍御史,转任参丞相军事。魏国建立后,升任为御史中丞。
当时太祖提议恢复肉刑,下令说:“哪裏能得到通晓事理,了解古今的人,让他评议恢复肉刑这件事呢?以前陈鸿胪认为死刑比笞刑好,可以显示朝廷的仁爱恩惠,正是说的这件事。御史中丞能申说你父亲的见解吗?”陈群回答说:“臣的父亲陈纪认为汉朝废除肉刑而增加笞刑,本来是发自仁慈恻隐之心而死的人更多,这就是所谓名义上减轻而实际上加重了。名义上减轻了,那麽老百姓就更容易犯法,实际上加重了,那麽就会伤害老百姓。《尚书》说:‘希望慎重地使用五刑,以成就三德。,《易经》提到劓、刖、灭趾的刑法,是为了用来辅佐政事、帮助教化,惩治邪恶、停止杀人。况且杀人偿命,合乎古代的制度;至於伤害人体,或者毁坏身体、剪去头发,就不合情理了。如果使用古代的刑法,使淫乱的人受宫刑送入蚕室,偷盗的人受刖刑砍掉双脚,那麽就永远没有淫乱放荡和穿墙偷窃的丑行了。古代的三千条刑法,虽然不能全都恢复,像以上这几种,是当时人所害怕的,应该先施行。汉朝刑律规定要杀的罪大恶极的犯人,是仁爱所不能给予的,其他涉及死罪的犯人,可以使用肉刑。如果这样做,那麽犯人受到的刑罚和得到的性命就可以相互抵消了。现在用鞭笞致死的刑法代替不杀的肉刑,这是重视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生命。”当时钟繇和陈群的见解相同,王朗和参加议论的人大多认为不能施行肉刑。太祖非常赞同钟繇、陈群的意见,因战事没有停息,考虑到众人的意见,所以恢复肉刑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下来。
陈群转任侍中,兼任丞相东西曹掾。在朝中不偏不倚,不分厚薄,仰仗名节道义,不将不合道义的事情强加於人。文帝在东宫为太子时,对他十分敬重,用朋友交往的礼节对待他,常感叹地说:“自从我有了陈群,就像孔子有了颜回,门人对我一天比一天亲近。”等到文帝登魏王位,封陈群为昌武亭侯,转任尚书。制定九品官人的法令,是陈群建议的。文帝登皇帝位后,陈群升任尚书仆射,加授侍中,又转任尚书令,晋升为颍乡侯。文帝征讨孙权,到达广陵,派陈群兼任中领军。文帝返回时,授给陈群符节,统领都督水军。回到许昌后,任命陈群做镇军大将军,兼任中护军,总领尚书事。文帝病倒在床,陈群和曹真、司马宣王等一同接受遗诏辅佐朝政。明帝继位,进封陈群为颍阴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和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一同设立官署,自置属官。不久,任司空,仍旧总领尚书书。
这时,明帝刚刚亲理朝政,陈群上疏说:“《诗经》称‘只有效法周文王,万国诸侯才会信服’;又说‘先做妻子的表率,再推广到自己的兄弟,然后才能治理好宗族和国家,。治国的道理也一样,先从近处开始施行,然后才可以在天下普施教化。自从战乱以来,战争没有停息,老百姓不懂得国家教化的根本,恐怕它已经衰败到了极点。陛下正值大魏的兴盛时期,继承太祖、高祖的基业,天下人向往大治的局面,只有推崇德政,施行教化,体恤百姓,那麼老百姓就幸运极了。而臣子们随声附和,是非不分,是国家的大患。如果臣子们不和睦就会形成敌对的集团,形成敌对的集团就会没有根据地进行诋毁或赞誉,没有根据地进行诋毁或赞誉,事情的真假就会失实,这不能不严加防备,想办法杜绝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太和年间,曹真上表打算兵分几路讨伐蜀国,从斜谷攻入。陈群认为“太祖以前到阳平攻打张鲁,多收豆子麦子补充军粮,可是张鲁还没攻破,军粮还是不够。现在军粮的筹措既没有依靠,而且斜谷险要,难以进退,运送粮草一定会被敌人劫夺拦截,多留士兵把守要地,就会减少参战的士兵,这不能不深思熟虑”。明帝听从了陈群的意见。曹真又上表要从子午道进攻蜀国。陈群又陈述这样做不合适,并说了关於作战费用的建议。明帝下令把陈群的表章交给曹真,曹真按陈群的建议率领军队出发。恰逢连日下大雨,陈群认为应该诏令曹真返回,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后来明帝的女儿曹淑去世,追封谧号为平原懿公主。陈群上疏说:
寿命的长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生死是有定数的。所以圣人制定礼制,或者抑制,或者放开,以求适中。孔子对设在防地的父母合葬墓不加修饰,表现出俭朴的风尚,延陵季子将儿子葬在嬴、博之间,远离家乡。圣人一举一动合乎天地的法则,给后世留下楷模,而且人在重大的节操上不能超越礼义的界限,这是由於他们的举动要成为后人师表的缘故。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了,不具备丧葬的礼仪,何况不满月的孩子死了,却要用成人的礼节送葬,加上制作丧服,满朝百官穿上白衣,早晚号哭哀悼,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而且陛下还要亲自去察看陵墓,亲自参加祭祀路神、抬棺上车的仪式。希望陛下放弃这种无益有害的事情,只需完全听任大臣们送葬,乞求车驾不要出行,这是天下臣民的最大愿望。听说陛下要去摩陂,实际上是到许昌,两宫的上下人员,全都要东去,满朝大小官员,没有不感到奇怪的。有的说这是想藉此避灾,有的说这是想在方便的地方迁移宫室,有的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臣认为吉凶有命数,祸福靠人为,通过迁移求得平安,这也得不到益处。如果一定要迁移避灾,修缮清理金墉城西宫,以及孟津别宫,都可以暂时居住。可不必把整个皇宫的人暴露在旷野裏露宿,不致农忙季节裏荒废损害养蚕务农的大事。而且吴、蜀两地听说这件事,以为是皇帝崩逝。加上迁徙的耗费,不可计数。况且吉士贤人,遇上盛衰的时期,处在安危的境地,都能坚持正道,信从天命,不靠迁徙家室求得安宁,乡邑百姓跟随他们改变了风气,不生恐惧之心。何况帝王是万国的君主,静则天下安定,动则天下纷扰;行踪举动,难道能够轻率吗?
明帝不肯听从他的劝告。
青龙年间,营建宫室,使老百姓错过了农作时节。陈群上疏说:“禹继承唐尧、虞舜的盛世。仍然住简陋的宫室,穿粗劣的衣服,何况现在是在战乱以后,老百姓人口极少,和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相比,不超过那时的一个大郡。[臣松之考证:汉书地理志说:元始二年,天下户口数最多,汝南郡是个大郡,有三十多万户。那么文帝、景帝的时候不能像这个时侯多了。又查证晋太康三年有关地理的记载,晋朝户数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户不可能占一半。拿这个来说明,魏即使开始承受了时势政局动乱,比起晋朝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长文这翻话,因此是说得太过分严重。]加上边境有战事,将士很辛苦,如果发生水灾、旱灾的祸患,就会成为国家极为忧虑的事情。况且吴国、蜀国没有消灭,国家不得安宁。应该趁他们没有出兵进犯,讲习武事,鼓励农耕,做好准备来对付他们。现在放弃这当务之急而先营建宫室,臣担心老百姓会更加困苦,将靠什麽来对付敌人?以前刘备从成都到白水,修建了很多传舍,耗费大量人力,太祖知道他这样做是使老百姓疲惫。现在我们魏国役使民力,也正是吴国、蜀国所希望的。这是关系安危的重要事情,希望陛下慎重考虑。”明帝回答说:“建立王业和营造宫室,也应该同时完成。消灭吴、蜀贼寇以后,只应当结束防御,难道能再兴起劳役吗?因此您的职责,和萧何监督建造未央宫差不多。”陈群又说:“以前汉高祖只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灭以后,宫室都烧毁了,因此萧何修建武库、太仓,这都是那时急需办的重要事情,然而汉高祖还是指责修建得太壮观华丽了。现在吴、蜀二虏还没平定,实在不该和古代相同。[孙盛曰:按照周礼,天子的宫室,有斫蹐[砍削磨光]之规定。但是质朴与华美的之装饰,随着时代一起变化。汉承接了周、秦之弊害,应当推崇简约之风俗,而谴责装饰宫室,向后继者显示奢侈。这正是汉武帝修了千门万户的缘故,真是原来的不能再有所增加说法吗?况且魏国正有对付吴、蜀之困难,四海正受到涂炭之艰辛,而引用萧何之有过失建议,将其作为好的规定,难道不是在正确的道理上疑在辨别得失时糊涂吗?致使百代君主,都在奢俭上迷惑,这是为什么呢。诗云:“(白圭上面有了污点,还可以把它打磨干净;)人的语言要是有了错误,那就难办了啦!”这是说这个吧!]人想要做的,没有不说个理由的,况且您是天子,没有谁敢於违抗。以前想拆掉武库,说是不能不拆掉;后来又想建造武库,说是不能不建造。如果一定要营建宫室,自然不是臣下的言辞就能使您改变主意的;如果稍稍留神,卓越不凡地回心转意,也不是臣下所做得到的。汉明帝打算修建德阳殿,钟离意劝阻,汉明帝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才又修建它;大殿完工后,汉明帝对大臣们说:‘钟离尚书要是还在,就不能建成这个大殿了。,帝王岂能害怕一个臣子,这是为了百姓。现在臣却不能使陛下稍稍留意倾听臣的意见,比起钟离意差得远了。”明帝於是减少了宫室的营建。
起初,在太祖还健在时,刘虞因弟弟和魏讽谋反获罪,应当处死。陈群向太祖为刘废说情,太祖说:“刘虞,是有名望的大臣,我也想赦免他 。”於是恢复了刘虞的职位。刘虞非常感激陈群,陈群说:“议论刑罚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私情;况且赦免你是明主的意图,我知道什麽呢?”他心胸坦荡开阔,不自夸,都像是这样的。青龙四年陈群去世,谧号称靖侯。儿子陈泰继承爵位。明帝追思陈群的功德,分出陈群的食邑,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魏书曰:陈群前后多次秘密上言得失,每次上书封事章奏,马上就削毁他的草稿,当时的人和他的子弟都不知道。议论的人有的讥讽陈群占着官位拱手沉默无所事事,正始年间皇上下诏编撰群臣的上书奏章,将作为名臣奏议,当朝士人才见到陈群所谏之事,都叹息不己。袁子曰:有人说“前少府杨阜难道不是忠臣吗?见到君主的不是,就勃然发怒正色触犯君主,与别人说话话语没有不说的,这难道不是所谓的‘作为帝王的臣下,办事不是为了一己之私’的人吗!”答曰:“这可以叫做正直之人,忠诚那我不知道了。仁爱的人爱护他人。对君主施行的话又叫作忠,对于亲人施行叫作孝。忠与孝,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有仁爱的人,君主和亲人有过失了,上谏内容而没有不提的,重复再三去求,不得已才说的,不忍心宣扬。现在的人臣,见到人主的过失,直接谴责他的不是而传播宣扬他的不好,可以称得直士,未必称得上忠臣。前司空陈群就不是这样,他与人谈论一天,也不曾尝说人主的不是;上书超过几十次但外人不知道 。陈群就是君子所谓的长者吧。”]
陈泰
陈泰字玄伯。青龙年间,授任散骑侍郎。正始年间,转任游击将军,任并州刺史,加授振威将军,授给符节,任护匈奴中郎将,安抚夷族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京城有很多达官贵人寄来钱财,托付陈泰购买奴婢,陈泰把钱财都挂在墙上,不启封,等到他被徵召入京任尚书时,将这些钱财全都归还。嘉平初年,代替郭淮任雍州刺史,加授奋威将军。蜀国大将军姜维带领人马依托麴山修筑了两座城,派遣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把守这两座城,聚集羌胡的人质等侵扰边境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和陈泰商议抵御敌人的办法,陈泰说:“麴城虽然坚固,但离蜀国遥远,路途艰险,必须运送粮草。羌夷担忧姜维加给他们的劳役,一定不肯归附他。现在包围攻取这两座城,可以刀不沾血地拿下来;虽然他们有救兵增援,但山路险阻,不是行军作战的地方。”郭淮听从了陈泰的计策,派遣陈泰带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人进军包围这两座城,截断敌人运粮的道路和城外的流水。句安等人挑战,陈泰也不答应应战,城裏的将士陷入困境,靠分配少量粮食和积聚雪水来拖延时间。姜维果然前来救援,从牛头山进军,和陈泰相对峙。陈泰说:“兵法贵在不用交战就使敌人屈服。现在截断牛头山,使姜维失去退路,他就会成为我们的俘虏。”下令各军各自坚守营垒,不要和敌人交战,又派遣使者告诉郭淮,打算自己南渡白水,沿着河边向东,让郭淮直奔牛头山,截断他的退路,这样可以一并打败姜维,不仅仅是句安等人而已。郭淮赞同他的计策,带领各军前进驻扎在洮水。姜维害怕,逃跑了,句安等人孤立无援,於是全都投降。
郭淮去世,陈泰代替他任征西将军,持符节统领雍州、凉州各军事。后年,雍州刺史王经禀告陈泰,说姜维、夏侯霸打算分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进攻,要求进军为翅,派凉州的军队到袍罕,讨蜀护军向祁山进军。陈泰估计贼人的兵力一直不能分为三路,而且兵力忌讳分散,凉州的军队不宜越境作战,就答覆王经说:“要弄清敌人的确切消息,知道他们的去向,等到我们东西两面的军队会合后才能进军。”当时姜维等人带领几万人马到达枹罕,直扑狄道。陈泰下令王经进驻狄道,等大军到后,再商议攻打敌人的办法。陈泰进军陈仓。恰逢王经带领的各军在故关和贼人交战失利,王经便渡过洮水。陈泰认为王经不能坚守狄道,一定有其他变故,就同时派遣五营军队先向前进军,陈泰带领各军随后跟进。王经已经和姜维交战,被打得大败,只得带领一万多人退守狄道城,其余的入都逃散了 。姜维乘胜包围了狄道。陈泰驻扎在上邽,分兵把守要地,又日夜向前推进。邓艾、胡奋、王秘也到达了,陈泰便和邓艾、王秘等分为三军,进军到陇西。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精兵在西边战败,贼军士气很旺盛,乘胜的军队不可抵挡,而将军带领乌合之众,跟在战败的军队后面,将士们丧失了斗志,陇右动荡不安。古人有这样的话:‘蝮蛇咬了手,壮士就砍掉自己的手腕。’《孙子兵法》说:‘军队有时不去进攻,地方有时不用把守。,这是在小的方面有损失而在大的方面得到保全的缘故。现在陇右的灾难,比毒蛇还要过分,狄道这地方,不只是不能把守的问题。姜维的军队,这是我们应该避开的锋芒。不如分割险要防守,观察敌人的破绽,等待敌人疲惫,然后再进军救援,这才是获胜的计策。”陈泰说:“姜维带领轻装的军队深入我方,正想和我们在野外交锋,以求一战取胜。王经应该加固壁垒,挫败敌人的锐气。现在就和他们交战,致使贼人的计策得逞,打败了王经,把他围困在狄道。如果姜维凭藉取胜的威势,进军向东,占据梁阳储存的粮食,派出士兵收纳降卒,招引羌、胡部族,又向东争夺关、陇,向四郡传送声讨的文告,这正是我们所忌讳的。可是姜维带领取胜的军队,在高城下遭受挫折,我方锐气正盛的士兵,尽力拼命作战,攻守的事态已经改变,客主的位置已有不同。兵书说‘修治大盾牌和攻城的战车,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筑起土山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完工’。这确实不是轻兵深入,凭姜维的诡计所能仓猝办到的。姜维孤军深入,粮食供应不上,这是我们迅速进军打败敌人的时机,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是必然的形势。洮水环绕在外,姜维等处在裏面,现在我们占据高处,依仗有利形势,进逼敌人的要害,他们必定不战而逃。敌寇不可放纵,包围不可持久,你们怎麽说出这样的话?”於是进军越过高城岭,隐密行进,夜间到达狄道城东南方的高山上,燃起许多烽火,鸣响战鼓号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到救兵到来,都振奋欢跃起来。姜维起初认为魏国的救兵应等到大军会合后才出发,可是现在听说救兵已经到了,认为发生了意料不及的变化,是对方预先策划好的计谋,全军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惧。自军队从陇西出发时,陈泰认为山道深险,估计贼人必定设下埋伏。陈泰假装要经由南道,姜维果然布置埋伏了三天。[臣松之案:此传说“认为魏国的救兵应等到大军会合后才出发,可是现在听说救兵已经到了,认为发生了意料不及的变化,是对方预先策划好的计谋,全军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惧。”,此处说救兵到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如果不知道救兵到了,那为什么在深险的地方设伏兵才三天?设置埋伏在那等候,那就不是不知道了。此处语句就说不通了。]陈泰使军队镇静,隐密行进,突然出现在狄道的南面。姜维於是沿山很快赶来,陈泰和他交战,姜维后退撤走。凉州的军队从金城以南到达沃干阪。陈泰和王经秘密约定日期,将要一同攻向敌人的退路,姜维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就逃走了,狄道城中的将士得以出城。王经感叹地说:“粮食已维持不到十天了,如果在这关键时刻得不到接应,全城的人都会被屠杀,一个州就会沦陷丧失了。”陈泰慰劳将士,先后将他们调遣返回,另派军队镇守,同时修治城墙壁垒,然后返回驻守上邦。......
太长了,应该留个邮箱才行。

7. 北齐书.卷三十三翻译

暴显,字思祖,魏郡斥邱人啊。祖父长长,北琅邪太守、朔州刺史,由于家里北方边境。父亲生日,魏恒州刺史、左卫将军,乐安公。显年轻时,见到一个僧人指着他说:";这孩子有一副好相貌,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将领,贵极人臣。";对最终失去僧,没有人知道去哪里。
显年少时就从军,善于骑马射箭,曾跟随北魏孝庄帝出外打猎,一天之中,手捕获禽兽七十三。孝昌二年,任命他为羽林监。中兴元年,授任襄威将军、晋州车骑府长史。后来跟随高祖在信都起义,授任中坚将军、散骑侍郎、帐内大都督,加任安束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屯留县开国侯。天平二年,任渤海郡太守。元象元年,任云州大中正,兼任武卫将军,加授镇束将军。二年,任北徐州刺史、当州大都督。跟随高祖和西军在邙山大战,高祖命令显守卫河桥镇,据中潭城。武定二年,任征南将军、广州刺史。侯景反叛在河南,为景的进攻,冯显率领手下二十多名骑兵突破敌营,脱逃回国。当时高岳、慕容绍宗等人讨伐侯景,即使配备兵马,随高岳等人攻破侯景在涡阳。武定六年,任命为太府卿。从周世宗平定王思政于颖川,为颖州刺史。七年,转任郑州刺史。八年,加骠骑将军,进侯为您,连同以前的食邑一千三百户。天保元年,加封大将军,刺史照旧。三年,与清黄河王高岳攻取历阳,取的。为贪污受贿,解决郑州,大理禁止。还没有处理完,作为合肥被包围,派和步萨、慕容俨等一起攻打梁朝北徐州。擒获刺史王强。与梁朝秦州刺史严超达战在泾城,打败他们。五年,被授任为仪同三司。这一年,又舆高岳南临汉水,攻克后梁西楚州,俘获刺史许法光。当时梁朝将领萧沿与侯填等人包围慕容俨在郢州,再以显为水军大都督,从代理口入江救他。老师回来,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赏赐帛五百匹。十年,享受塑业范阳郡干。干明元年,授任车骑大将军。皇建元年,转封为乐安郡开国公。二年,任赵州刺史。河清元年,迁任洛州刺史。二年,又授任朔州刺史,期满回家。天统元年,加授特进、骠骑大将军,封为定阳王。四年去世,六十六岁。
皮景和,琅邪下邳人啊。父亲尉庆宾,北魏淮南王开府中兵参军事。正光年间,通过使怀朔,遇上世道混乱,因家广宁的石门县。景和从小聪明,善于骑马射箭。首次以亲信事奉高祖,后补亲信副都督。武定二年,步落稽征。世宗怀疑敌人有伏兵,让皮景和带领五六名骑兵深入山谷中,遇到敌兵一百多人,就共同抵抗,景和射杀几十人,无不应弦而倒。高祖曾经命令景和射杀一个野猪,一支箭而获得的,深受赞赏,为库直正都督。天保初年,授假节、通州刺史,封永宁县开国子。后来随从攻打库莫奚,加上左右大都督。又从越过黄龙,征讨契丹,平定稽胡。不久随从征讨茹茹族首领庵罗辰到陉岭以北,又跟随平定茹茹国残余。景和矫健敏捷,有武艺,常有战功。十年,享受安乐郡干。干明元年,任武卫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肃宗作相,以本官兼任大丞相府从事中郎。大宁元年,任命仪同三司、散骑常侍、武卫大将军,不久加授开府。二年,出任梁州刺史。三年,突厥围困晋阳,让皮景和乘驿马到京城,率领后军开赴并州,还没到时间,敌人已经退。又任领左右大将军,食物是干,又任并省五兵尚书。天统元年,升任殿中尚书。二年,任侍中。
皮景和在武职的中,兼长吏事,而且秉性公平,所以经常有美职。北周和好的后面,车马往来,经常让他去接待,每次和使人同射,百发百中,很受推崇。武平年间,下诏狱多派中黄门等监督管理,恒命令景和复核,据执法公正,因此没有冤假错案。
后来授任特进、中领军,封为广汉郡开国公。又跟随斛律光率领部众向西讨伐,攻克姚襄、白亭二城,另封永宁郡开国公。又任领军将军。又随从大军攻克宜阳城,封开封郡开国公。琅邪王杀了和士开的,进兵西边网,内外惶恐,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景和请后主出千秋门从号令。事平,任命尚书右仆射、趟州刺史。不久升任河南行台尚书右仆射、洛州刺史。
陈将吴明彻入侵淮南,让皮景和率领军队抵抗的,拜任领军大将军,封文城郡王,转吃高阳郡干。军队到达祖口,正遇上当地人陈暄等叛乱,景和平的。又有阳平人郑子饶,谎称皈依佛教,设置斋会,用米面不多,供养的却很广,秘密从地藏渐渐走出饼饭,愚蠢的人认为精神力量,见信于魏、卫之间。将成为叛乱,阴谋泄露,掩杀讨伐漏逸。于是悄悄渡河,聚集数千,自称长乐王,攻破乘氏县,又想袭击西兖州城。景和从南兖州派遣数百骑兵打败他们,斩杀两千多人,活捉了郑子饶,送京城烹的。到昊明彻围困寿阳,皇上命令景和与贺拔伏恩等人救援。景和因为尉破胡的军队刚刚失败,胆怯懦弱不敢前进,屯兵在淮口,朝廷屡次派人催促,然后开始渡过淮河。属寿阳失陷,狼狈撤回,器械军资,大多遗失。陈国将领萧摩诃率领步兵、骑兵在淮北仓陵城截击的,景和整顿军队迎战,萧摩诃退回。当时抗击吴明彻的增多导致倾覆,只有景和保全军队而返回,因此得到奖赏,任命尚书令

北齐书.卷三十三翻译

8. 《旧唐书》卷九十,翻译

1、元忠和张说一直以忠正著称,而且无罪入狱(坐:犯法;无名:没有正当理由)。如果令他们获罪,岂不是让天下人失望?2、经过了几个月,洎代到了,回到乡里,却没有淮南的一件东西,只有自己所骑的一匹马,所有的孩子、侄子等都是徒步跟随自己而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