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显伟的主要学术成果

2024-05-17

1. 戴显伟的主要学术成果

代表性著作 : 《外科学》专升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五版《外科学》七年制 第一版、八年制第一版《外科学》五年制 第一版《临床局部解剖学》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局部解剖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腹部外科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当代胆道外科学》代表性论文 : Genistein 对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EJ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5 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对外科手术切口的止血效果,中国新药杂志, 2005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技巧,消化外科, 2006

戴显伟的主要学术成果

2. 戴伟华的介绍

戴伟华,教授,文学博士。男,1958年出生,江苏泰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7年在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2000年起,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重点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带头人。

3. 戴伟立的个人成就

 作为全球排名前五的半导体公司,Marvell于1995年诞生在戴伟立家的客厅里,最初的草创者是3个年轻人:戴伟立、她的丈夫——印尼华侨周秀文及其胞弟弟周秀武。他们三人都是伯克利毕业的高材生,有技术背景,但从未接受过工商管理和金融财务方面的培训。当时美国IT的产业环境并不乐观:“我们的第一个产品做的是存储,当时很多我称之为‘大象级’的公司都已在市场上了,比如像TI(德州仪器)、National松下、 IBM等等。而我们不过刚起步,别人都以为我们疯了。”最初的35万美元启动资金来自父母和朋友,请了4位工程师,为了确保工程师有不错的报酬,在创业阶段,戴伟立等3位主创不拿薪水。大家都认为夫妻俩人“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失去了收入,但戴伟立和她丈夫并不担忧。他们坚信他们所掌握的新技术,代表了未来科技的潮流。“时机也很重要,当时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好是混合信号开始了,以前的信号是模拟的,而后来模拟、数字加上DSP混合在一起,整合在单晶硅的芯片上。我们正好在技术转折的关口创业,这给我们开了一扇很好的时间窗口。”从第一桶金到公司可以立足,Marvell用3到4年的时间实现了盈利。2000年,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承销价格为每股15美元,上市当天即涨到了56美元,顺利筹资1亿美金,并创下了两项纪录:一是原始股价达到了14亿美元,为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的最高;二是上市当年股价上涨278%,为华尔街全季度之最。3位创始人同年即登上《财富》40岁以下富豪榜,公司的原始员工中有数百人成了百万富翁。而现在,Marvell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100亿美金,戴伟立、周秀文夫妇也成了各种富豪榜上的“熟面孔”。“当时因为在财富榜上我的排名超过了乔丹,他们开玩笑说我是‘使乔丹甘拜下风的女人’。”身高1米68的戴伟立也曾经是半职业的女篮运动员。 17岁随父母从上海移民到旧金山的戴伟立,父亲曾是浦东造船厂的总工程师,母亲是护士长,两人都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戴伟立和两个哥哥,是改革开放后伯克利大学迎来的第一批中国学生。“当时招生老师还特地面试我,他们说在伯克利看到从中国大陆去的留学生很不寻常,那时的中国学生大多来自港台。”从9岁到14岁每天都投身于篮球训练的戴伟立格外钟情理化,一直是优等学生,虽然中学没有念完就跳级去了美国,但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系的入学考试对她来说宛如小菜一碟。“题目本身不是问题,语言是一个关卡,数学物理考题我得借助字典,翻译成中文,才搞得清题目的意思。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普遍选择理工科,也是因为可以规避掉一些语言上的壁垒。”戴伟立跟两个哥哥选择了同样的专业。有趣的是,她的两个哥哥也是优秀的创业者,大哥戴伟民创办了芯原微电子,二哥戴伟进创办了Silicon Perspective,后被凯登斯收购。但戴伟立的创业热情却并非受到兄长们的激发,“小妹很有主见,喜欢有自己的主意”。她在同一座教学楼里,结识了高年级的华裔留学生周秀文,这是一位特别有创见的科技工作者。“他从小就喜欢设计东西,13岁小学6年级就已有了自己的设计,并在印度尼西亚得了奖。”戴伟立对这个内秀的年轻人说:“你好像很喜欢做自己的产品,我支持你读完博士学位,等你准备好的时候,我愿意帮你一起开公司。”相同的志愿让两个人走到一起,成为事业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伴侣。各依所长,他们的分工很明确:他负责技术与产品,而她负责客户和业务。

戴伟立的个人成就

4. 戴宏伟的成就及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国际产业转移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家发改委招标项目《“十二五”期间利用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课题10余项;出版《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发展》等著作8部(含合著),在《财贸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2010-2011年度富布赖特项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生产力学会优秀成果特等奖、省级“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5. 戴伟华的人物评价

戴伟华教授致力于学术创新,在重要作家和重要文学现象研究上寻求突破。首先,开拓研究的新领域,唐代幕府与文学、地域文化与文学、强弱势文化与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前瞻性,居于领先地位。其次,注重文献考据,甄辨材料的真伪,充分挖掘文献资料的价值,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文学史上的遗存问题;强调对出土文献的利用,如利用唐代墓志、出土简册。再次,提倡学术研究需要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在交叉学科中关注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其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学、宗教学、音乐学、音韵学、文化地理学等诸多学科,并在这些领域做出富有成效的探索。材料来源:《学术研究》2013年第10期封二《当代学林》。

戴伟华的人物评价

6. 戴伟华的人物简介

戴伟华,1978—1982年在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并留校任教,1985—1988年在扬州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4—1997年在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93年获“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年连续三届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2月由江苏省学位委员会评审、批准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2000年起,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重点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2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1项、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2项、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1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