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哪些,他们运行的机制和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2024-05-13

1.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哪些,他们运行的机制和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也有一定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产生“告示作用”。此外,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防止金融恐慌,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在运用此项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而且再贴现率的调整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并可能会引起公众误解;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在于: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自己控制;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操作迅速,不会有延误。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强制性影响比较微弱。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哪些,他们运行的机制和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局限性有哪些

1、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这无异在流通领域增加了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之,当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LM曲线就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
2、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则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一个过程,利率上升以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是反衰退,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有限的。

3.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它们的运行机制和优点分别是什么?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缺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由于对经济具有极大冲击力,因而中央银行使用时一般比较慎重。在世界范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现降低趋势。
再贴现政策优缺点:再贴现政策具有影响货币供给量、调整信贷结构、政策告示和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再贴现规模不能完全被中央银行所控制。



扩展资料: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
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也有一定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产生“告示作用”。
此外,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防止金融恐慌,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在运用此项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
而且再贴现率的调整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并可能会引起公众误解;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存款准备金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它们的运行机制和优点分别是什么?

4. 问近两年央行实行的一项货币政策,试分析其背景及施行效果?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中央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庞大的投资计划拉动内需以防经济过度下滑,从2008年第三季度末就开始相继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政策.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针对宏观金融形势的变化,中央及时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整,从2007年末的"双防"转变为2008年年中的"一保一防",目前重心又转变为"保增长,促发展".同时将前期执行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一,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二,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三,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第四,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5. 跪求 中央电大《货币银行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 作业1-5!全部!

货币银行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货币银行学作业1
一、解释下列词汇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当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广义的外汇是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的外汇则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
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因此也称为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因此也被称为应收标价法。
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征信: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作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跨国的借贷活动,即债务人和债权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居民。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收益资本化:是指对于有收益的事物,可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计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判断正确与错误
1.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铸币。  (错)
2.货币作为计价单位,是指不仅用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使货币成为计算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惟一现实标准。    (对)
3.货币具有降低产品交换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的作用。    (对)
4.在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上,世界各国大体相同而且长期稳定。    (错)
5.虚金本位制是指本国货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银币或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国家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这样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货币制度。 
  (  对  )
6.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  对  )
7.牙买加体系是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  对  )
8.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市场上的实际汇率则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其波动的幅度不超过黄金输送点。    (  对  )
9.国际借贷说从商品市场的角度研究货币的长期汇率水平的决定。(错)
lO.贴水表示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  错  )
11.在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风险和收益是相匹配的。    (  对  )
12.从本质上说,社会诚信系统就是信用调查系统。    (错 )
13.商业信用的工具是银行承兑汇票。    (  错  )
14.银行信用既可以货币形态提供.也可以商品形态提供。    (错 )
15.赊销是消费信用的独有形式。    (  错  )
16.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它终将取代商业信用。(错)
17.从本质上看,支票实际上是一种即期汇票。    (错)
18.利率有多种分类法,比如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以期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错)
19.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违约风险相同,但期限不同的证券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即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 (  对  )
 20.利率市场化并非指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是指政府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遵循价值规律,确定利率水平。 (  错  )
三、单项选择题
1.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量指标中的货币增长率指标反映了(  C   )的状况。
 A.货币存量    B.货币流量
 C.货币增量    D.货币总量
2.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和存款货币的乘积就是(  B  )。
 A.货币存量    B.货币流量
 C.货币增量    D.货币总量
3.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  D  )。
A.银行活期存款    B.居民储蓄存款
C.银行定期存款    D.现金
4.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表明(  D  )。
 A.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产物
 B.货币是先哲为解决交换困难而创造的
 C.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创造的
 D.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A  )。
 A.货币形式    B.纸币     C.扩大的价值形式   D.一般价值形式
6.货币在(  A  )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A.商品买卖    B.缴纳税款
 C.支付工资    D.表现商品价值
7.贝币和谷帛是我国历史上的(  C  )。
  A.信用货币    B.纸币
  C.实物货币    D.金属货币
8、美元与黄金内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是(  C  )的特点。
    A.国际金本位制    B.牙买加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国际金块本位制
9、牙买加体系的特点是(  C  )。
  A.保持固定汇率         B.国际收支可自动调节
  C.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D.国际储备货币单一化
10、市场人民币存量通过现金归行进入的是(  C  )
    A.发行库    B.国库    C.业务库    D.金库
11、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  B  )。
  A.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固定汇率制
  B.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C.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盯住汇率制
  D.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弹性汇率制
12、在汇率制度改革中,目前我国实现了(  D  )。
  A.资本账户下人民币自由兑换     B.经常账户下人民币自由兑换
  C.资本账户下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D.经常账户下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13、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C  )。
  A.平等的价值交换                   B.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C.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     D.无偿的赠予或援助
14、在我国,企业与企业之问普遍存在“三角债”现象,从本质上讲它属于(  A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
15、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信用仍然是最重要的融资形式。以下对银行信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    B.银行信用不可以由商业信用转化而来
 C.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D.银行在银行信用活动中充当信用中介的角色
四、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货币层次中,狭义货币量包括( AE   )。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E.现金           
2、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是指(  BCDE   )。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E.其它存款
3、关于狭义货币的正确表述是(  AD   )。
   A.包括现钞和银行活期存款      B.包括现钞和准货币
   C.包括银行活期存款和准货币要性就越小
   D.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慢,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小
   E.金融产品越丰富,货币层次就越多
4、贵金属不能自由输出输入存在于(  DE   )条件下。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E.金块本位制
5、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AB   )。
  A.各国无法通过变动汇率调节国际收支
  B.要保证美元信用就会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C.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
  D.浮动汇率为主加大了外汇风险
  E.无法满足各国对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
6、人民币货币制度的特点是(  ACE    )。    
    A.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
    B.人民币主币无限法偿,辅币有限法偿
    C.人民币采用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
    D.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发行
    E.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7、若其他条件不变,一国货币贬值将引起该国(  BC   )。
  A.进口增加    B.出口增加    C.进口减少   D.出口减少   E.国内物价水平降低
8、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具有以下性质(  ACE   )。
  A.汇率制度是以信用货币本位为基础     B.可以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C.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                 D.以固定汇率制为主导
  E.无法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9、高利贷信用的特点是(  ACE  )。
   A.具有较高的利率
   B.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
   D.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E.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10、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信用形式可以分为(  AB  )。
  A.债务信用    B.股权信用
  C.直接信用    D.间接信用
  E.银行信用
11、以下对现代信用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BD  )。
  A.现代信用活动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B.信用关系成为观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C.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风险与收益并不经常匹配
  D.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E.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独立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
12、下列属于社会征信系统子系统的有(  ABCDE  )。
  A.信用档案系统    B.信用调查系统
  C.信用评估系统    D.信用查询系统     E.失信公示系统。
13、以下对商业票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BCE )。
  A.商业票据是一种所有权凭据     B.商业票据可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
C.商业票据的流通转让有一定的范围    D.商业票据只可以转让一次
    E.商业票据又称商业货币,它包括在广义的信用货币范畴之内
14、银行信用的特点是(  ABE  )
 A.银行信用可以达到巨大规模       B.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C.银行是作为债权人的身份出现的   D.银行是作为债务人的身份出现的
 E.银行信用具有相对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贷款人的需求
15、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表现为( ABCE )。
  A.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
  B.银行信用推动商业信用的完善
      C.两者相互促进
      D.银行信用大大超过商业信用,可以取代商业信用
      E.在一定条件下,商业信用可以转化为银行信用
五、分析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逻辑的角度看,货币是源于商品的,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没有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就不可能有货币,因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货币主要是媒介商品交换的,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所以说,货币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历史的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从简单价值形态到扩大价值形态再到一般价值形态、货币形态。价值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其结果是推导出货币。所以说,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根本上说,货币起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成于价值形式的发展。
2、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
  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但具体货币层次的划分均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
  我国货币层次3个口径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3、现行信用货币制度有何特点?
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贵金属非货币化;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现实经济中的货币均通过金融活动投入流通;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统一管理与调控成为金融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4、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
汇率的决定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也不同。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汇率是由其含金量的大小决定的,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外汇汇率的波动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下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上下波动。
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初期,各国参照过去金币含金量规定纸币的法定含金量,汇率主要是由纸币法定含金量的对比决定的。1944年国际货币制度采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在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情况下,各国货币根据与美元所规定含金量的比例确定汇率,中央银行负有稳定汇率的责任;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主要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因此,当前凡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就成为影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状况、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等,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动都能引起汇率的变动。随着金融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进,决定和影响汇率的因素变得日益复杂,于是许多经济学家又从其他角度来解释汇率的决定。例如货币分析法认为导致货币市场失衡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而最终决定汇率水平;金融资产说则认为金融资产的供求对汇率的决定性影响;我国学者提出的换汇成本说主要把考虑贸易品的价格对比作为决定汇率及其变动的因素,我国一直依据出口换汇成本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重要依据。
正确理解和看待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约束。教材上分了四个阶段来描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过程。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口换汇成本。1994年以后至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本制度框架:银行结售汇制度与银行周转头寸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银行间市场撮合交易制度;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管理.
考虑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特殊国情及其变化。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绩效是显著的。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了稳定,即使在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坚持不贬值,不仅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好评,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首先是促进了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发挥了汇率对外贸的调节功能。其次,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10年来,人民币汇率的稳中有升,不仅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威信,还降低了进出口交易的成本。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币汇率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因为现实中实行的是无条件地售汇和有条件的购汇。同时,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打击了企业创汇的积极性,扭曲了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表现出虚假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第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一方面规定外汇指定银行应持有的外汇头寸限额,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在上海外汇交易中心设立外汇交易室直接进入市场从事外汇买卖。当外汇指定银行在办理结售汇业务过程中出现超过限额的头寸后,必须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抛补。这使得外汇指定银行仅成为中央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柜台,而不是真正的市场交易主体。同时中央银行被动地服从市场吞吐外汇和人民币,这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初衷相悖,一定程度的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第三,现行结售汇制造成了国内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的分割,迫使企业只关注国内的结售汇价,而无需理睬国际市场汇价的变动。从而削弱了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和加强风险管理的能动性。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这一命题显得格外重要和充满魅力。
5、何谓利率市场化?结合我国利率改革的进展情况论述其必要性。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利率市场化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能真实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利率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要充分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作用,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与重要内容。我国已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思路,确定了改革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稳步推进。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既是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向,也是对世界的承诺,更是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本质要求。

跪求 中央电大《货币银行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 作业1-5!全部!

6. 论述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2.一般而言,票据贴现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  
贴现是指客户(持票人)将没有到期的票据出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一般工商企业向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就属于这一种。  
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人民银行的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信用业务,是中央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而运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3.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7. 中央银行使用实施怎样的货币政策,可以使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当代各国的货币政策一般可以概括为五项:  
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5、金融稳定 

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intermediate target) 又称远期指标,是处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的中介性政策变量.如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三个主要环节: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和金融市场。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和金融市场到、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 行为 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中央银行使用实施怎样的货币政策,可以使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最终目标

8. 简述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其各自的劣势。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一、作用机理: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二、效果和劣势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