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2024-04-27

1.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首先不得不谈的是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的因素。从数据上看,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政府的比重为7.5%,而德国超过55%,美国超过30%。

  简单点讲,中国政府对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太少,导致社保体系和欧美国家相比还很薄弱,普通百姓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老了也缺乏足够保障,使得老百姓根本不敢消费。这才是导致中国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根本原因。

  贫富差距拉大
  另外,收入差距拉大也是造成中国消费率走低,储蓄率走高的重要原因。富人和穷人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低收入者拿到100元花掉88元,高收入者同样拿到100元只花掉64元。而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钱集中到了20%的富人手中。

  消费信心低迷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费信心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消费?金融危机使得老百姓对经济前景悲观,那么自然就会倾向于银行储蓄,从而减少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过大
  与此同时,不断飙涨的房价、卫生、教育等花费,也在进一步打击老百姓的消费能力。

  传统文化因素
  抛开这些因素,也要承认,中国人爱存钱有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因素。中国的高储蓄率与东亚地区“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而许多拉美国家并不富裕但储蓄率却很低,居民们拿到工资后很快就消费了,这就是其中的文化因素。

  家庭结构制约
  另外,也有家庭结构的原因。中国人普遍家庭结构紧密,家庭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大量社会责任,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型社会,家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这就决定了中国老百姓是看着收入来决定花钱的数量,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财富的增量来花钱。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2.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3. 为啥中国人更爱存钱了?

并不是说中国人现在更爱存钱了,而是存钱这种东西在我们的思想当中是根深蒂固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未雨绸缪,不能够把钱都花光。其实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思想跟国外的人思想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比如说中国人会更加注重思考以后,但是对于很多的外国人来讲,他们觉得过好现在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会觉得以后的情谁都说不准,万一哪天我就不在了呢。所以我就要在有限的时光里面过最好的生活,让我自己过得更加的开心。
但是中国人就不一样了,因为以前吃过苦,过了很多的苦。所以他们非常的节约,也非常的喜欢给自己留后路,万一把手上的钱都花光了,哪一天自己不能动了,或者是突然一下失去赚钱的能力了,那么又该怎么办呢?难道指望社会的救助指望别人的救助吗?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中国人一般都喜欢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但是很明显国外的人就不会这样做。在他们的思想当中是没有存钱这样的一个概念的,通常都是有多少花多少,基本都是月光族。
不过中国人这个传统优良的品质,到了现在一代的年轻人这里可能就没有那么的强烈了,因为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享受生活,他们希望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的开心一点。所以基本上是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不会像老一辈那样子执着于存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比较好吧,新一代的年轻人,他是没有吃过那种苦的,他们也不知道没有钱的日子有多么的难熬。因为现在只要你没有钱,愿意好好努力工作,就能够吃饱饭,但是以前那个年代,就算你好好工作,也不一定能够吃饱饭。

为啥中国人更爱存钱了?

4.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在《财富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谈到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医疗保险、退休养老保险等金融品种对缓和储蓄压力的作用,这些金融品种可以降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可以帮助平衡个人一辈子的消费水平,关于这些本文就不再重复了。
但是,金融发展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相当程度上,由于中国金融的不发达,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是根据已到手实现的收入决定消费多少,由“过去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钱。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个人的消费预算取决于当前以及过去已到手储蓄的收入,等收入到手才消费,甚至到手后还有46%留到今后消费。相比之下,美国人的消费预算由当前和未来收入的总折现值来决定,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实际上是个人财富在今天的总值,这样一来,即使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低,但只要未来的收入期望增加得足够多,财富的增长照样可以让你不仅把今年的收入都花费掉,而且还敢借钱花,即提前消费。换句话说,中国人是根据“收入流”来花钱,而美国人是根据“收入流”加“财富存量的增值”来花钱。
以2005年为例,中国新增储蓄1.8万亿元,居民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大约1.75万亿美元),存钱很多。而同年美国人没存钱,总体上还借钱。可是,美国私人资产的年终总价值为51万亿美元,净增5万亿美元(是中国居民存款余额的2.8倍),人均财富存量净增约2万美元,这些私人资产包括私人房地产、生产性资产、证券和基金,还不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美国人没存下一分钱的新收入,可他们的财富存量却照样上涨5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如果个人消费预算的基础不仅包括当年的收入,而且包括个人资产的增值部分,那么美国人2005年人均可消费金额约为5万美元,因此,虽然他们把当年3万美元的收入全部花完,但实际上还存了2万美元,占可花费金额的40%。所以,他们还是在存钱,只不过存的不是当年的收入,而是资产增值部分。考虑到人们对未来收入信心的增加,2005年美国人的人力资本也升值不少,如果把这部分也算进去,美国人2005年还是存下不少财富。
当然,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美国人花钱时会把收入和财富增值放到一起来算,而中国人可能只考虑实际收入的多少,不能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土地价值、房产以及其他资产价值不是也升值了吗?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费呢?答案在于三方面:所有制、市场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
对于多数美国家庭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流动性财富或说资产是其私人拥有的土地和房产,财产的私有使每个人很具体地感觉到这是自己的财富,有非常具体的财富感。相比之下,在中国,土地是国有或者集体所有,没有任何中国人会因为某块土地的升值而感到自己“更富了”,原因是那些土地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人,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所以在人们考虑到底可以多花还是少花钱时,不会受到土地升值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今天中国城市的房产终于变成私有了,中国人的财富感得到了一种本质上的变革,房价的涨跌和租金的升降终于进入越来越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中。
按照同样的道理,美国的企业都是私有的,这些企业价值的涨跌当然直接反映到众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上。中国却不然,许多企业还是国有,中石油、中国电信、宝钢等企业的价值是上涨还是下跌,利润是100亿元还是1000亿元,对中国家庭的财富感没有影响。实际上,由于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靠垄断增收,它们的盈利越多,意味着老百姓为垄断支付的就越多,对老百姓的开支预算是负效果,不是正效果。
因此,国有制占一国经济的程度越高,老百姓就越是只能根据实际收入决定消费的高低。反之,像美国那样的国家里,人们的消费水平就可以跟土地等资产价值的涨跌挂钩。
但是,仅有土地私有、资产私有化还不够,土地和其他各类资产还必须得商品化、市场化,必须可以自由买卖流通,否则这些财富只能是死财富,还是不能完全地进入个人消费预算里。没有流通性的资产是不能轻易变现的,如果是这样,资产价值的涨跌只是名义上的,不能被立即消费。因此,活跃的土地市场、房产市场、资产市场是关键。在美国,不仅什么资产都可以自由买卖,而且都有很活跃的交易市场,许多种资产的流通性都接近现金。在中国,虽然农民和其他人现在可以转让、购买某些土地的使用权,但其交易范围严格受限,交易程序和手续非常漫长。乡镇与农村的房产基本没有被商品化、市场化,其交易市场基本不存在,并且也不能被用作抵押到银行贷款。因此,这些资产都缺乏变现途径,是死财富,这就大大抑制了乡镇与农村的消费需求。在大中城市,虽然商品房市场越来越火热,但时下要求进一步限制房产交易的呼声很强,要求加强管制,增加交易税和房产税,为交易设置各种障碍。如果真的这样,那必然把中国目前最具流通性的资产又变成死资产,割断消费跟这部分财富的联系,压低城市的消费水平。
发展金融业减少储蓄压力
当然,即使实现土地等资产的私有,并且也放开实物资产交易,可能还是无法完全把中国老百姓的财富变成他们消费预算的一部分。毕竟,除了土地、房产这些实物资产外,其他诸如人力资本这样的资产或说财富是无形的,不便于直接交易。
1998年之后,中国先在50个大中城市推出住房按揭贷款,在此前后又推出汽车贷款,这些当然缓和了城市家庭的部分储蓄压力,让他们的消费预算大大拓宽,能够将一部分人力资本提前变现,并能很快买到房子、汽车,也能有更多的现金让小孩上更好的学校等等。但到目前,这些金融品种对广大小城市、乡镇和农村是不开放的,他们没办法提前享受到人力资本的好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北京等大城市的储蓄率远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
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市场非常发达,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美国人都可用土地、房产、汽车作抵押将未来的收入流变现。任何个人和企业的稳定收入流也可用来作质押贷款。美国有1亿多人拥有信用卡,而且不用先交钱就能使用。此外,企业股票上市也很容易,没有行政审批限制,美国工业产值80%以上是由上市公司生产的。所有这些发达的金融证券市场使美国的各种资产具有充分的流通性,使几乎所有的资产都能很快地变现。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在决定要花多少钱的时候,没有理由只根据当年的收入多少来计划,他们当然应该把其资产的升值部分考虑进去。
我们中国人只花今天和过去的钱,而且还花得不情愿,花得心惊胆战,总想着省钱。美国人正好相反,他们不仅把今天挣的花掉,还把未来的收入预支过来花。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失业保险、消费者金融品种等等都还很欠缺,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敢不多存钱。在美国则是另一幅图景,其金融、保险都很发达。另一方面,中国的生产性资产仍然以公有制为主,土地是国有,甚至连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单位所有。在众多管制下,许多资产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生产资料的市场化程度仍很低,这些制度安排使人们无法从资产升值中感受到好处,人们的财富感觉里不可能包含任何土地、国有企业等国有资产的成分,这些资产的升值自然不会影响老百姓的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在美国,几乎所有资产和土地都是私有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像商品一样自由交易。特别是通过资产票据化、证券化的交易,而不是实物交易,美国的证券与金融市场让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具有很高的流通性,这不仅使美国家庭的财富感很“活”,各种财富都不是“死”的,而且使他们感到更富,所以就更愿意提前消费。

5. 为什么中国人爱存钱?


为什么中国人爱存钱?

6.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爱存钱

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首先不得不谈的是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的因素。从数据上看,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政府的比重为7.5%,而德国超过55%,美国超过30%。

简单点讲,中国政府对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太少,导致社保体系和欧美国家相比还很薄弱,普通百姓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老了也缺乏足够保障,使得老百姓根本不敢消费。这才是导致中国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根本原因。

贫富差距拉大
另外,收入差距拉大也是造成中国消费率走低,储蓄率走高的重要原因。富人和穷人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低收入者拿到100元花掉88元,高收入者同样拿到100元只花掉64元。而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钱集中到了20%的富人手中。

消费信心低迷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费信心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消费?金融危机使得老百姓对经济前景悲观,那么自然就会倾向于银行储蓄,从而减少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过大
与此同时,不断飙涨的房价、卫生、教育等花费,也在进一步打击老百姓的消费能力。

传统文化因素
抛开这些因素,也要承认,中国人爱存钱有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因素。中国的高储蓄率与东亚地区“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而许多拉美国家并不富裕但储蓄率却很低,居民们拿到工资后很快就消费了,这就是其中的文化因素。

家庭结构制约
另外,也有家庭结构的原因。中国人普遍家庭结构紧密,家庭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大量社会责任,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型社会,家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这就决定了中国老百姓是看着收入来决定花钱的数量,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财富的增量来花钱。

7. 为什么中国人爱存钱

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首先不得不谈的是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的因素。从数据上看,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政府的比重为7.5%,而德国超过55%,美国超过30%。

简单点讲,中国政府对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太少,导致社保体系和欧美国家相比还很薄弱,普通百姓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老了也缺乏足够保障,使得老百姓根本不敢消费。这才是导致中国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根本原因。

贫富差距拉大
另外,收入差距拉大也是造成中国消费率走低,储蓄率走高的重要原因。富人和穷人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低收入者拿到100元花掉88元,高收入者同样拿到100元只花掉64元。而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钱集中到了20%的富人手中。

消费信心低迷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费信心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消费?金融危机使得老百姓对经济前景悲观,那么自然就会倾向于银行储蓄,从而减少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过大
与此同时,不断飙涨的房价、卫生、教育等花费,也在进一步打击老百姓的消费能力。

传统文化因素
抛开这些因素,也要承认,中国人爱存钱有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因素。中国的高储蓄率与东亚地区“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而许多拉美国家并不富裕但储蓄率却很低,居民们拿到工资后很快就消费了,这就是其中的文化因素。

家庭结构制约
另外,也有家庭结构的原因。中国人普遍家庭结构紧密,家庭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大量社会责任,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型社会,家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这就决定了中国老百姓是看着收入来决定花钱的数量,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财富的增量来花钱。

为什么中国人爱存钱

8.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存钱

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首先不得不谈的是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的因素。从数据上看,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政府的比重为7.5%,而德国超过55%,美国超过30%。

  简单点讲,中国政府对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太少,导致社保体系和欧美国家相比还很薄弱,普通百姓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老了也缺乏足够保障,使得老百姓根本不敢消费。这才是导致中国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根本原因。

  贫富差距拉大
  另外,收入差距拉大也是造成中国消费率走低,储蓄率走高的重要原因。富人和穷人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低收入者拿到100元花掉88元,高收入者同样拿到100元只花掉64元。而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钱集中到了20%的富人手中。

  消费信心低迷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费信心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消费?金融危机使得老百姓对经济前景悲观,那么自然就会倾向于银行储蓄,从而减少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过大
  与此同时,不断飙涨的房价、卫生、教育等花费,也在进一步打击老百姓的消费能力。

  传统文化因素
  抛开这些因素,也要承认,中国人爱存钱有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因素。中国的高储蓄率与东亚地区“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而许多拉美国家并不富裕但储蓄率却很低,居民们拿到工资后很快就消费了,这就是其中的文化因素。

  家庭结构制约
  另外,也有家庭结构的原因。中国人普遍家庭结构紧密,家庭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大量社会责任,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型社会,家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这就决定了中国老百姓是看着收入来决定花钱的数量,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财富的增量来花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