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是什么?

2024-05-15

1.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是什么?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是: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二者又是对立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价值,为此他必须让渡使用价值给购买者。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他必须付出价值给生产者。③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正确理解“货币”的概念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只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正确理解“纸币”的概念和发行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不是商品,自身没有价值,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数量(正比)、商品价格水平(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反比),这个关系叫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发行权在国家,一般由国家的中央银行负责发行。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发行量,但决定不了纸币实际代表的直接量(纸币的实际购买能力、币值)。

4、正确理解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可以促进商品生产者实现优胜劣汰。
5、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直接因素。居民收入包括居民的当前收入、过去收入、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及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价格高低影响消费水平。一般来讲,价格上涨,消费水平下降;价格下降,消费水平上升。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影响消费水平。居民家庭人口数量、消费观念等影响消费水平。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是什么?

2.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有如下知识点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1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②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3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表现形式:商品一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4.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经济生活是政治必修1的内容,高中学生需要理解哪些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  生活知识  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一) 
  1、市场调节 (1)配置资源
  ①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
  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 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  配置有限的资源。)
  ②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计划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及优点:(略)
  (4)市场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及优缺点。
  ①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优点:A.市场能够灵活地反映出供求变化
  B.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C.能够给市场主体以压力和动力,调动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实现优胜劣汰。
  ③缺点:即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即市场失灵):
  a. 不能调节: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b. 不让调节:  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B、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a.自发性。由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不 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可能会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经济
  现象。
  b.盲目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不可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决策必然带来盲目性→结果必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c.滞后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市场调节的一般过程是: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有一定的时间差→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村及大型建设项目上影响更大)
  注:导致后果、表现及联系
  ①后果和表现
  A、自发性[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不正当市场行为的发生,造成经济混乱,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B、后两者[资源浪费,经济波动,社会经济不稳定]
  ②联系:都是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都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 补充:关于市场经济,我们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①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二)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含义,主要目标。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①经济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  措施  。
  B、表现:a.经济政策和计划, 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此还有购销政策,产业政策等。
  b.经济杠杠: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
  C、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②法律手段:
  A、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B、作用: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③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协调,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否则不利于市场信用的发挥)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三) 
  1、市场规则:
  (1)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①没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①含义: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③市场交易原则:
  A.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B.a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任何一桩商品、服务交易的成功,都必须以自愿为前提。强买强卖,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的矛盾,使交易不能实现。
  b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交易双方都是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市场主体。销售者与销售者之间,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因此,买者与卖者应相互尊重。  c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实价,秤平尺准,童叟无欺。公平原则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的试金石。
  d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相关  文章  :
  1.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2.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3.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 
  4.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修1知识点 
  5.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重点知识点 
  6.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7. 2020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8. 高一期末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与学习方法 
  9.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 
  10. 高三政治之经济生活知识 

5.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经济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模块,也是新课程高考必考的重点模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3)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目前是5%)
         (4)储蓄存款的分类
         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含义: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类:
         其一,存款业务。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其二,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从贷款对象看,主要有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银行会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效益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其三,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2)特点:①股票售出不返还。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②可转让,流通性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一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交易,这种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所在。③高风险、高收益。
         (3)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和红利。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投资股票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这种收益有时很高。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4)股票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债券
         (1)债券的含义: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的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2)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较小。与此对应,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3)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由于企业主要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与此相对应,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3、保险。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购买保险,正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1)商业保险的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2)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3)作用:投资理财的方式;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将风险转移是减少危害、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3)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实现的途径(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3)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6.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点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1 
  第一课:货币
  (一) 货币的本质
  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5:货币与财富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三句话):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考点6:结算与信用工具
  1.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考点7: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则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②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③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②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将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2 
  第二课: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考点8:价值与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少,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小,则处于不利地位。反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大,则处于有利地位。→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考点9: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二者成正比关系
  考点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改动的地方)
  考点11: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注意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考点12: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价格由市场形成)
  1.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2.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考点13: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商品价格的变动,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变动,这种消费者收入的变动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购买量的变动,从而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改变,这被称为收入效应,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考点1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改动的地方p16)
  1.调节产量。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就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的使用量;反之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考点15: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 (1)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2)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3 
  第三课:消费
  考点16:影响消费的因素
  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亦然。
  (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会减少消费量。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还有物价的变动、居民的消费观念等。
  考点17: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18: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我国恩格尔系数降低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2)影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考点19: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考点20:消费行为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必修知识点复习 
  ★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修1知识点 
  ★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修1常考知识点 
  ★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重点知识点 
  ★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7.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在政治的高考试题中,经济生活部分的知识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经济  生活知识  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一)商品
    1、什么是商品?
    (1)商品的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产生及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即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包括
    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与自然经济有区别)。
    (3)如何判断商品?(判断商品的条件)
    ①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②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③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④注意:馈赠的礼品、救灾物资、退出流通领域的物品不是商品。
    (4)商品、物品、劳动产品的关系
    物品的范围最广,它包含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包含用于交换和不用于交换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
    2、商品两个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质量等):自然属性、基本属性、共同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本质属性、特有属性、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共同属性
    (3)二者的关系?辩证统一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强调产品质量)。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者为了获得(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  总结   
    货币
    1、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2)扩大的物物交换;(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货币与商品不是同时产生,但将同时消失。
    (2)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等价物用来充当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例如,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价值关系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斧子就是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就是从  其它  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3)金银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原因:
    第一、交换发展的需要;第二、贵金属货币自身的优点(P5)。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它本身是一种商品,有价值。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
    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货币和其他商品: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和一般商品的主要区别在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和一般等价物有别:①产生时间不同;②特征不同;③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职能是指: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
    包括: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价值尺度(含义、原因、货币单位、价格、特点)
    a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大小高低决定价格的大小高低。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 
    (一)价格
    1、什么是价格(略,见前)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最终是由其价值决定的。
    价值大小高低决定价格的大小高低。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来判断?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当时在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②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关系如何?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个别劳动时间越短,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处于行业优势地位。
    ②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2.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3.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 
  4.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5. 2020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6. 2017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7.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点归纳 
  8.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 
  9.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知识点总结 
  10.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8. 高中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

   如何学好政治生活的内容?关键还是要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将每堂课学过的知识点都归纳好,巩固好,如此循环,政治一定会拿高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政治  生活知识  点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中政治生活知识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  其它  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8、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9、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0、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11、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1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14、内容:
    (1) 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15、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  文化  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稳定;
    (5)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 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否则相反。
    (2)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  措施  :
    ①发展  教育  、科技和文化事业(重要途径);
    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途径)。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
    1、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市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 不同的民主决策方式
    3、 公民通过各种  渠道  、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4、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1)有助于决策者:
    ① 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② 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片面性。
    (2)有利于促进公民:
    ① 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②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