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2024-05-13

1. 试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在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问题。特点:以相关对外投资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既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又明确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核心内容是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并指出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各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投资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章还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具备的条件与潜力。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三个阶 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假定世界有三类国家,一是 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 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 品随其产生、成熟到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 是:在母国生产并出口——转移到较发达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减少生 产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改 为从海外进口。 虽然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直接讲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 题。但实际上,该理论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其生产在不同类型国 家之间转移的情况,间接提出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根据其 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选择不同投资产业的思想。 (三)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 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 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 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 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 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 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由于普 遍存在的外汇短缺和收支逆差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各 种限制进口和鼓励进口替代的措施,这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探 寻用本地投入来替代特殊进口原材料的技术。一旦拥有了这类技术, 它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东道 国拥有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3)拥有低价产品 营销战略优势。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 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提出了两个基本命 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 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 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 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 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 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 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维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 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在地理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 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 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 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 达国家投资
对外投资--经济全球化之必然趋势
1),对外投资相关理论
2),对外投资的重大意义
3),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
4),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概况
5),对外投资取得的成绩
6), 对外投资的特点
7),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8),对外投资的条件与潜力
9),入世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0),世界成功的跨国公司给中国的启示
11),实证分析:摩托罗拉和德国大众
1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得到的启示
1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4),对外投资战略选择
15),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
16),政府的作用及企业的措施

试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2. 试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在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问题。特点:以相关对外投资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既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又明确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核心内容是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并指出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各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投资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章还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具备的条件与潜力。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三个阶 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假定世界有三类国家,一是 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 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 品随其产生、成熟到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 是:在母国生产并出口——转移到较发达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减少生 产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改 为从海外进口。 虽然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直接讲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 题。但实际上,该理论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其生产在不同类型国 家之间转移的情况,间接提出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根据其 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选择不同投资产业的思想。 (三)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 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 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 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 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 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 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由于普 遍存在的外汇短缺和收支逆差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各 种限制进口和鼓励进口替代的措施,这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探 寻用本地投入来替代特殊进口原材料的技术。一旦拥有了这类技术, 它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东道 国拥有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3)拥有低价产品 营销战略优势。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 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提出了两个基本命 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 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 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 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 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 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 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维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 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在地理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 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 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 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 后,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 达国家投资
对外投资--经济全球化之必然趋势
1),对外投资相关理论
2),对外投资的重大意义
3),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
4),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概况
5),对外投资取得的成绩
6), 对外投资的特点
7),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8),对外投资的条件与潜力
9),入世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0),世界成功的跨国公司给中国的启示
11),实证分析:摩托罗拉和德国大众
1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得到的启示
1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4),对外投资战略选择
15),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
16),政府的作用及企业的措施

希望能帮到你~!

3. 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历程与改革开放进程是基本同步的,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起步、发展、膨胀、调整的过程。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2年9月底,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累计6849家(不包括金融类企业),中方投资91亿元,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早期海外投资扩张的背景不同,中国的对外投资自始至终就属于非资本过剩型海外投资,综观其发展历程,明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
中国的海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仅有20年的发展历史,但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
高,中国海外投资在数量方面发展迅速。虽然,与同期的对外贸易、外汇储备、GDP总量等相比,境外投资规模不大,但从自身纵向比较,总体上还是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
2、投资地区比较集中,海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分布情况看,虽然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投资额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香港、泰国、俄罗斯、秘鲁、新西兰、南非、澳门等,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都分别超过了1亿美元,其相加之和占总投资额的80%。
从投资结构(主要指地区产业结构和币种结构)看,中国在投资地区的选择上,过分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集中在港澳地区,这除政治因素外,与中国总体的海外投资战略有关。在产业结构上,海外投资偏重初级产品产业,忽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应强的产业投资;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多,而生产性企业少。所有这些,一方面使投资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导致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档、分割,致使海外投资风险加大。另外,在投资币种的选择上,美元所占的比重过大,币种过于单一,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加大了中方投资的外汇风险。
3、投资方式以合资为主,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中,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较少。从投资主体看,专业外贸公司的海外投资进入萎缩、调整期,而工贸公司、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迅速。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显著增强,民营、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踊跃,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兴力量,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4、进入国际市场方式单一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跨国经营,目前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出口贸易多,三角贸易少;商品贸易多,许可证贸易少;海外分公司(办事处)多,海外企业少;海外销售多,海外投资、生产少。四多四少现象的存在,限制了海外投资质量和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5、投资规模小、效益差
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少得可怜,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资料显示,中国非金融类海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为13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如果按中方投资不超过50%计算,绝大多数海外企业的中外双方投资也超不过200万美元,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即便以国内中外合资企业的规模衡量,也多是属于小型海外投资企业。另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海外企业盈利户数约占35%,亏损户数约占65%,海外投资整体效益较差。

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

4. 国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性?

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直接取决于这种投资在加强经济的国内联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自198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产量和贸易的增长速度。除其他方面外,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包括,形成了制造业国际生产网络和现代服务业、取消了资本流动限制以及发展中国家开展了私有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年平均流入量增加了10倍。但是,多数(三分之二以上)外国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很集中,80%以上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入了仅仅十来个(主要是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
  外国直接投资带来资金和技术,因此,大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然而,很显然,收入较高和市场、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本较发达的国家吸引了大多数外国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直接投资似乎对经济增长差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并非所有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国家都增强了经济增长力度。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与其国内总产值相比,所有主要拉丁美洲国家和一些较大非洲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份额都增加了;然而,总投资率却停滞不前或者下降。而且,在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采矿活动,很少有其他联系,对就业影响很小,因此,没有惠及经济其他部门。
  各国国内公司和机构必须具备必要的吸收能力和技术能力,国家才能从外国直接投资中受益。那些进行大量投资建设本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创业能力的国家(例如,新加坡和爱尔兰)在发挥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杠杆作用方面也最为成功。反过来,如果以重大税务奖励措施或扭曲贸易政策(例如纺织品和成衣配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没有同时建设本地能力,没有使外国分公司与地方公司发展联系,那么,外国直接投资的长期惠益的余地似乎很有限。

政策问题
  在最近几十年里,贸易自由化是主要政策趋势。在世界多数地区,这促进增加了出口量,但不一定提高了经济增长率。有能力实现多样化和改变生产结构、包括从事生产力较高的活动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明显地提高。促使经济和出口更加多样化是一项重大挑战。发展中国家既需要制订积极的国内政策,也需要为比较有利的贸易环境。

  第一,发展中国家政府有理由制订积极的生产部门发展战略。成功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曾采用过取积极的工业政策,支持经济多样化,促进经济技术升级。在发展中国家中,获得成功的国家采取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战略是综合采用以下措施:制订支持性宏观经济政策(见下文)、有选择地保护新生工业、提供出口补贴、制订定向信贷计划、制订当地含量规则和进行大量人力资本投资以及与多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支助措施往往明确地与具体出口业绩标准挂钩。在多边贸易协定范围内,实施这种生产部门积极发展政策的空间缩小,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协定)和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特别和差别待遇。但是,在实践中,除最贫穷的国家外,发展中国家必须与发达国家实施同样的规则,只是可以延长执行期和保护程度较高而已。

  第二,发展中国家将需要一个较好的多边贸易环境。发展中国家较好贸易机会应包括改善其出口农产品和轻工业制成品的市场准入、发达国家市场上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助,尤其是消除扭曲贸易的农产品国内和出口补贴。较好的贸易机会还意味着增加参与世界服务市场的机会,包括参与需要低技能劳工流动的服务市场的机会。最不发达国家必须能够免关税和无配额,进入工业国家市场。此外,所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适应较自由贸易秩序过程中失去贸易优惠的国家——都需要获得援助,以找到办法,解决调整适应这个秩序的成本问题。

  第三,发展中国家还需要较大空间,采取旨在建设供应能力的政策,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这种能力也会鼓励经济进行积极的结构变革。穷国所需的政策空间受到的限制则略小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各种规则,这些规则促使生产多样化,为出口市场生产抢手的原料,更重要的是,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此外,还需要更加重视制订各项政策,促使这些行业与国内其他活动建立联系,而且,更广而言,鼓励国内市场整合。这可能需要制订特别措施,扶植新生出口行业。此外,还需要更大空间,使关于知识产权的协定更侧重发展。因此,多边贸易协定在界定给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时应该更加重视这些问题。更广泛地说,正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在2004年6月第十一届会议上通过的《圣保罗共识》(TD/412号文件,第二部分)所强调指出,必须使国家政策空间与国际规章制度和承诺取得适当的平衡。

5. 外国对我国对外投资现状的研究

1.从投资绩效追赶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巨大的潜力。前面的分析中指出,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较低,OND仅为0.15。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增强所有权优势,积极利用全球的区位优势,提高投资绩效,则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当然,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经济大国,中国的OND不可能太高,例如美国作为头号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其OND为0.64,也没有达到1。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份额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的OND能提高到0.5的水平,则即使全球直接投资流量规模保持在2002年的水平,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能扩张到目前水平的3.3倍。



  如果每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实现这一目标需要25年的时间,如果增长速度为8%,需要15年,如果增长速度高达10%,仍需要12年。进一步考虑到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以及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则这一时间将更长。



  2.从直接投资阶段过渡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巨大的潜力。按照邓宁的划分,直接投资进入第三个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将超过吸引外来投资的增长,直接投资净流出负数将减少;到第四个阶段,净投资流出转为正数,成为国际资本输出国。按照这一标准,如果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投资阶段能够实现顺利过渡,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相当,那么,即便中国利用外资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将扩张近20倍。



  按照汇率法折算,达到这个阶段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将为现在的近5倍。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则需要30年时间达到第四阶段的转折点;如果对外直接投资届时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水平,则增长速度必须为10%以上。



  3.从储蓄投资缺口和外汇储备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储蓄-投资=国际收支表经常账户差额”这一恒等式,以及1990年以来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在绝大多数年份为顺差的事实,可知中国在总体上不再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这就给中国转变为一个资本输出国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另外从外汇储备来看,截至200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外汇储备大国。近5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支持进口的月份数都在10个月左右,在世界各国中处于最高水平。适度的外汇储备可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但储备规模过高则会对物价和汇率等形成加大压力,而且盈利性较差。此时放松企业用汇限制,释放一定量的外汇储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释放出1/10,对外直接投资就有约600亿美元的扩张空间。

外国对我国对外投资现状的研究

6. 中国对外投资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我国在海外投资创办企业所遵循的原则是“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其基本政策是:1.产业政策:其一是鼓励机电产品走出去,其二是在海外举办加工装配型企业,其三通过海外投资开发资源;2.资金政策:举办海外投资较多的生产性企业,国内投资者出自筹部分资金外,可向国家银行申请优惠贷款;3.税收政策;4.原材料供应政策:在设备材料供应上,鼓励用国产设备材料作为海外企业的中方投资,凡属统配、部管产品的订货生产,可纳入国家计划;5.销售政策:凡属国内需要进口的,在同质同价的条件下可申请纳入国家计划,优先安排进口。

7. 中国对外投资趋势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据预测,今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接近
8,00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净债权国,且净公共对外债权将直追日本。同时惠誉信用评级公司估计,中国可能于2007年成为第一个外汇储备超过
10,000亿美元的国家。
而这一数字的背后则是中国受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影响,经常项目连年顺差,储蓄相对过剩,其结果是大量进行国外投资。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流入,中国成为净债权国已经渐无悬念。而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主渠道是国家外汇储备投资和国有银行的海外资产运作。随着人民币升值,按照2005年7月21日汇改前8.2765计算,人民币已累积升值2.52%。按7690亿美元来算,汇改前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缩水近194亿美元。
净债权国低收益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绝大多数投资于发达国家高信用等级的债权。相比之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小得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只有370亿美元,远远小于5600多亿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对外直接投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目标的准确定位。一般而言,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主要是获取海外销售渠道、规避贸易壁垒、获取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获取重要原料或能源来源、降低生产成本等等。
就投资海外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适当的投资时机、形式、环节和东道国,从源头上降低政治性风险的概率。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04年前11个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8亿美元,其中流入采矿业近10亿美元,占总投资金额的一半以上。
不过,初级产品跨国开发投资的成本和政治性风险取决于东道国企业和政府的谈判地位,而东道国企业或政府的谈判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该种初级产品行情。该种初级产品行情低落时,东道国企业或政府谈判地位相对虚弱,往往不惜从股权转让价格、税收、持股比例等方面制定多项优惠条款吸引外来投资者参与;该种初级产品行情高涨之时,东道国企业或政府谈判地位增强,奇货可居,加之此时东道国朝野反对廉价出卖国家资源的思潮抬头,东道国企业会为股权转让索取更高的价格,东道国政府也往往强烈希望修订与外商的经营合同条款,直至制定对外商更加严厉的新法律法规。
2001年末、2002年初至今,国际商品价格处于新的上升周期,石油价格更是数次突破每桶60美元大关。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石油企业股权转让价格高涨,海外石油开发的政治性风险也明显上升。因此,当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之时,中国参与有关资源开发项目步伐不宜太大,也不宜过分高调。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之时才是我们大举参与的好时机。因此,中石油收购优尼可失败未必是坏事。
净债权国并不意味着境外投资收益的优良。如果一国的对外投资是以直接投资、私人性质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为主体,那么它的债权国地位可以称之为私人债权国地位;如果一国的对外投资是以储备资产或官方贷款为主要形式,则债权国称为官方债权国。
从1992年起,中国的收支结构开始向新债权国转型,但中国的对外债权更多地体现了官方债权,其债权主要有流动好的债务类证券和银行存款,特点为期限短,收益率低。相对于私人债权而言,它缺乏股权式投资,因而缺乏对东道国经济的控制权。因此,中国1992的以来的经常项目顺差是一种积累储备资产、应付国际流动性的防御型顺差,而不是真正取得国际投资主动权的顺差,因而是形成官方债权国的顺差。

中国对外投资趋势

8. 简述中国对外投资的必要性

中国对外投资的必要性:我国发展对外投资会对国内企业和国内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概括的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利用国外资源弥补我国资源短缺。2,带动中国经济增长。3,扩大出口,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4,有助于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5,深化对外开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最优配置。(换行)除此以外,对外投资还可以是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入世后的机遇和权利,巩固和扩大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成果,及时了解和把握国际经贸信息与动态,有助于培养跨国经营所需人才等。
自考的吧?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