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怎么理解

2024-05-13

1. 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怎么理解

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中,抓住属于我们自己的机会

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怎么理解

2. 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怎么理解啊?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 地利、人和”之说来总结企业成功的因素。基于这种传统观点,结合现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所见所闻,我们对“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试作如下粗浅分析论述。
“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因为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而广为人知,书中提到,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实际上,稍作分析即可看出,魏蜀吴三方都是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各有侧重。
曹操不仅得天时,同样也有地利、人和。曹操的地利表现在他占据的是当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方便的北方地区;同时,曹操手下的一大批谋士和将领对他忠心耿耿,各尽其才。这些因素决定了魏国在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中处于最强的优势地位。曹操的这种战略优势,即便是历经赤壁之败也没有动摇过。
刘备与孙权也并非不得天时。乱世出英雄,如果他们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就不可能形成独霸一方的势力。只不过他们得天时比曹操稍晚了一些,在战略发展时机上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不得不依靠地利、人和与曹操相抗衡。在“地利”方面,刘备与孙权一样,占有军事防守上的地利,而不是像曹操那样占有经济上的地利;在“人和”方面,孙权在赤壁之战前没有形成人和,内部分裂成主战主和两派,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终促成了东吴内部团结一心。
魏蜀吴三国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各具特色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然而到了三国后期,吴蜀两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败在失去“人和”。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予以借鉴,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如下观点:
第一,“天时、地利”是企业创业时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成功的创业者,都是擅长把握机遇和利用环境的具有强烈进取心的冒险家、实干家。以“三国演义”初期的形势为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较早地得到“天时地利”的各路诸侯不仅有曹操、还有袁绍、袁术、刘表等等,但是除了曹操之外,其他人都不具备强烈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只能相继灭亡。
第二,“人和”是企业成长后期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没有“人和”就无法实现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天时、地利”往往不能被一家企业所独享,“人和”则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我们公司的管理咨询客户中,有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得 “天时地利”,成功地完成了创业阶段的原始积累,可是在“人和”方面,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别是组织与人才建设落后于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成为企业在成长阶段的瓶颈。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来予以描述。企业发展业务的能力反映了生产力,人力资源管理反映了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人们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权利分配关系,在企业管理中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与流程、授权与控制、薪酬与激励等等。因此,“人和”实际上就是要求生产关系和谐,需要通过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业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从而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3. 天时地利人和怎么理解?

古人曾说:人定胜天。此言想必今天亦有拥劢。然则,不论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角度,还是从当今物理...不过从反面来说,若人类不承认人定胜天,则人类每天岂不都生活在悲观当中,从此角度来说,人定胜天是人类的一大思想... 

“人定胜天”,这个成语常被解释成“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人”即指人类,“定”是一定能够的意思,“胜”为战胜,“天”是指自然,“人”是句中的主语,“定”是助动词,“胜”为谓语动词,“天”为宾语,其断读就应该是“人/定/胜/天。” 

其实,“人定胜天”这个成语的正确断读应该是“人定/胜/天。”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有:“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兮”为语气词,这样,“人定”是一个词,是句中的主语,“人定”中的“定”就没有“一定能够”的意思,也不构成句子中的助动词。 

与“人定胜天”相仿,但出现的较早的成语是“人众胜天”。《史记·伍子胥传》:“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人众胜天”这个成语就不可能被断读成,“人/众/胜/天,”因为这样读不通,只能是“人众/胜/天,”“人众”是句中的主语,不能断读。《史记·伍子胥传》“人众者胜天”中的“者”字和“人定兮胜天”中的“兮”字一样,都是语气词,它告诉人们,“人众”两字不能断读,“人定”两字也不能断读。正如《史记·伍子胥传》中的“天定亦能胜人”,“天定”是一个词。“天定亦能胜人”中的“定”字,不可能是助动词,也不能作“一定能够”的意思解释。否则,这个“一定能够”和后面的“亦能”二字重复,有画蛇填足之举。 

那么这个“人定”是什么意思呢?“天定”又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人认为,在军事较量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即天地人,常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可理解为机遇或是气候条件,地利为有利的地理条件。天时地利都是军事较量中取胜的重要因素,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百万大军,就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 

俗话又说,办事在人,成事在天。这里的“人定”是指三个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就如《史记·伍子胥传》中的“天定”是指三个重要因素之一的天。中国成语词典中人定胜天一条,将“人定”解释为人谋,并引用《喻世明言》和梁启超《新罗马》为实例。《喻世明言》卷九:“却又犯着恶相的,却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反祸为福。此是人定胜天,非相法之不灵也,”从这段文章中可以看出,人定胜天并无“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而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因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比天命更为重要.梁启超《新罗马》六出:“小生每念物极必反,人定胜天,怯大敌者非丈夫,造时势者为俊杰,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文中的人定胜天也无“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的意思。“人定胜天”中的“胜”字,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比……更为重要”的意思,而不是“战胜”的意思。

天时地利人和怎么理解?

4. 天时地利人和怎么理解?

有两种理解:
1、《荀子·王霸篇》:“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1)让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不要太疲于奔命,则不会错过农时,也不会失去肥沃的土壤。所有做事的人都这样专心的尽职尽责,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会荒废。
2)荀子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2、《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1)意思是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
2)孟子所指的“天时”是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向背。
拓展资料:

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向左转|向右转


2、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向左转|向右转

5. 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x0d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x0d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x0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x0d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 地利、人和”之说来总结企业成功的因素.基于这种传统观点,结合现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所见所闻,我们对“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试作如下粗浅分析论述.\x0d“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因为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而广为人知,书中提到,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实际上,稍作分析即可看出,魏蜀吴三方都是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各有侧重.\x0d曹操不仅得天时,同样也有地利、人和.曹操的地利表现在他占据的是当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方便的北方地区;同时,曹操手下的一大批谋士和将领对他忠心耿耿,各尽其才.这些因素决定了魏国在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中处于最强的优势地位.曹操的这种战略优势,即便是历经赤壁之败也没有动摇过.\x0d刘备与孙权也并非不得天时.乱世出英雄,如果他们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就不可能形成独霸一方的势力.只不过他们得天时比曹操稍晚了一些,在战略发展时机上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不得不依靠地利、人和与曹操相抗衡.在“地利”方面,刘备与孙权一样,占有军事防守上的地利,而不是像曹操那样占有经济上的地利;在“人和”方面,孙权在赤壁之战前没有形成人和,内部分裂成主战主和两派,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终促成了东吴内部团结一心.\x0d魏蜀吴三国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各具特色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然而到了三国后期,吴蜀两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败在失去“人和”.\x0d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予以借鉴,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如下观点:\x0d第一,“天时、地利”是企业创业时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成功的创业者,都是擅长把握机遇和利用环境的具有强烈进取心的冒险家、实干家.以“三国演义”初期的形势为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较早地得到“天时地利”的各路诸侯不仅有曹操、还有袁绍、袁术、刘表等等,但是除了曹操之外,其他人都不具备强烈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只能相继灭亡.\x0d第二,“人和”是企业成长后期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没有“人和”就无法实现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天时、地利”往往不能被一家企业所独享,“人和”则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x0d在我们公司的管理咨询客户中,有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得 “天时地利”,成功地完成了创业阶段的原始积累,可是在“人和”方面,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别是组织与人才建设落后于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成为企业在成长阶段的瓶颈.\x0d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来予以描述.企业发展业务的能力反映了生产力,人力资源管理反映了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

6. 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指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有时会用到。
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扩展资料:常见惯用语
1、挨黑枪:比喻遭暗算。黑枪:乘人不备暗地里发射的子弹。
2、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3、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4、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5、背黑锅:比喻代别人承担过错、罪名,泛指受到冤枉。
6、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7. 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

国古代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知晓这句话的人不少,而明白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却未必多。这句由儒家“亚圣”孟子说出来话,与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它关系着当代中国新文化能否真正扎根于民族传统的重要问题。从字面上讲,“人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同心同德、共御外侮的良好社会关系。从历史文化上讲 ,由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治国方略和“不知礼,无以立”的立国根基,孟子“君臣相对论”和“人和至上”论,联系到中国数千年专制社会所形成的政治实用主义传统,可以推知,“人和”就是社会政治的核心内容。自古以来,“政通人和”与“民心向背”是相互联系的,分明是就社会政治因素而言的。“人和至上”论就是政治核心论,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和”、“人道”、“王道”,就是指政治方面。由此可见,十年“文革”期间的“政治挂帅”论,毕竟还是没能完全脱离中国儒家文化的范畴。其次,“地利”从字面上讲就是指地方上的种种便利,包括适于战争方面的地势、城池、险要等,适于工商贸易方面的道路交通、水力资源等,适于农业方面的日照、温度、水土、物产,等等。总之,就是由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而获得的种种便利。从历史文化上讲,由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韩非子的“奖励耕战”的主张,联系到秦始皇帝国的大一统赖以建立的强大经济实力,可以推知,“地利”就是社会经济的核心内容。自古以来,地利与财物是相互联系的,分明是就社会经济因素而言的。因此,“地利决定”论就是经济基础论,这是中国墨(法)家文化的传统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利”就对应于“地道”、“帝道”,特指经济方面。所谓“王霸之争”、“帝国主义”等,就是指这种基于经济实力上的横行霸道和以势压人。《易传》曰:“地道卑而上行”。就是强调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着“舜禹治水”的传说。从理性上说,“水”者,能生力、生物、生利也;“洪水”者,经济泛滥文艺象征也。因此,“治水”者,总是与“贤者善天下理财”的社会经济管理者形象相通的。实际上,“舜富甲天下”的古代文献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倘若一味执迷于“洪水”的表象认识,试问,今之人治服天下洪水灾害尚且如此艰难,古之人夏禹又有什么超级本领呢?所谓“愚昧”,不就是暗昧于“愚”(表象认识)吗?其三“天时”从字面上讲就是指社会所遭遇的种种福祸灾祥等,包括“天灾”即自然灾害、“人祸”即社会动乱。从历史文化上讲,老子对“自然道德”的大力弘扬、庄子对“仁义礼智”的激烈抨击,联系到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在汉唐时代的辉煌实践,可以推知,“天时”就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最高领导权。现当代的“文化”术语,一般包含着“理论”(指导思想)和“文艺”(宣传工具)两方面内容。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时”主要是针对“理论”而言的,对应于“天之道”、“自然之道”、“君子之道”、“天地之道”。古人所谓“屠龙之技”,就是从文化“理论”方面来说的。关于“文艺”方面,则对应于“鬼神之道”,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新闻、宣传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易传》曰:“天道亏而益谦”、“鬼神害盈而福谦”。显然,作为“天之道”的文化,与作为“鬼神之道”的文艺是有大不同的。这里使用的“文化”一词,特指理论方面,与现在“文艺”一词是有区别的。《老子》曰:“王(人)法地,地法王,天法道,道法自然”。应用现当代哲学术语讲,政治稳定总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总是以新文化建设为指导的,新文化建设总是以客观实践为标准的,客观实践总是以自然世界为依据的。显然,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等基本原理的。由此可见,“天时”、“地利”、“人和”的现代含义,与文化(理论)、经济、政治的概念是对应一致的。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政治实用主义错误观点。可以说,十年“文革”期间的极左的“政治挂帅”的错误,正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社会中的不良反映。因此,“打倒孔家店”、“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任务还任重道远,伟大的五四精神还需要我们一代代地继续发扬下去!这就是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

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

8. 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汉语词语。
读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释义:
指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引申:
成功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示例:
(清·刘璋《斩鬼传》第八回):咸渊想了一会,道:‘行兵须要天时、地利、人和。为今之计,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是要讲天时了。’
白话文:都深想了一次,道:‘用兵要天时、地利、人和。为今之计,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这是要讲天时候了。’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得天独厚:
读音:dé
tiān
dú
hòu
。
释义:
意为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
解释:
 天:天然,自然,厚:优厚。
出处:
清·洪亮吉《江北诗话》卷二:“得天独厚开盈尺,与月同园到十分。”
白话文:“得天独厚开盈尺,与月亮一样园到十分。”
示例:
端木蕻良《曹雪芹》十八:曹沾进园,草草看了,便觉这“南园”得天独厚,就在它有一片好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天时地利人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得天独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