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业逐渐显现“金融化”苗头,如何保证老人不上当受骗?

2024-05-14

1. 养老行业逐渐显现“金融化”苗头,如何保证老人不上当受骗?

养老行业越来越金融化,为避免老人不上当受骗,需要老人们加强相关法律意识,更需要相关部门对于过度金融化的养老行业予以制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特别是退休后的养老生活,这也就促成了很多养老行业的诞生,但是让大家比较担忧的是养老行业逐渐体现“金融化”的苗头,不得不说商业化操控的市场经济下,这种苗头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性,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不受骗,保证老人不受骗。
一、提高法律意识,保障自我权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养老生活,养老行业也相应的推出了各种养老保险的政策条款,同时也催生了新一批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众多养老行业百花齐放,推出层出不穷的养老方案时,很多老人迷了双眼,难免上当受骗。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帮助老人提高法律意识,在充分保障自我权益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养老保险的险种和缴纳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看到了养老行业理论上推出的各项福利和津贴,就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缴纳各种养老保险。这样做到头来非但没有得到养老行业所承诺的各种待遇,反而让自己上当受骗,多花冤枉钱。
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有效控制养老行业金融化趋势金融化是养老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养老行业已经出现了金融化的苗头,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诱导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对于养老行业的发展,我想很多人都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养老保险都是合法的,正规的,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予以把控。养老行业的蓬勃发展,看似为老年人们提供了可靠的生活保障,但是过度催生出来的金融化的养老企业,其相关体制并不完善,需要相关部门予以制止。同时对于养老行业金融化的控制,从本质上讲也是更有利于养老行业发展的。
“养老”这两个字,不知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从本质上讲,人们开始关注养老,确实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之一,但是养老行业过度金融化却是我们并不想看到的。希望不管是现在的老人们,还是将来的我们,都能看到养老行业发展的优势和弊端,并合理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

养老行业逐渐显现“金融化”苗头,如何保证老人不上当受骗?

2. 黑心养老金融骗局围猎老人,你见过哪些“养老骗局”?

养老骗局--700万元的房子 只卖了1000元 
随着老龄化不断增长, 困扰老年人的除了病痛外, 更让他们担忧的是会成为儿 女的负担。如果此时有人向 他们推荐抵押住房赚高息, 到期后再拿本金赎回房子的 政策,相信很多老人一定会 心动。这可是高利息“理财 项目”,而且是“政府的以房 养老政策”。 可事实上,这并不是什 么理财项目,也不是以房养 老。而是真真正正的骗局。 
王大爷的房子值300万, 骗子说现在有个“以房养老” 的项目,只要用房产证抵押 3个月给所谓的“银主”借款 180万,再把这180万交给骗 子理财,即可每个月按照年 化10%到15%的利率给老人支 付利息,等3个月拿到本金后 再去赎回房子。但在支付了3 个月的利息后,王大爷发现 本金并没有回来,骗子说会 帮王大爷把这180万还给“银 主”。可实际上,骗子和“银 主”本来就是串通好的,“银 主”发现王大爷没钱还,就 会根据当初签的合同强制处 置房产。 
直到这时,王大爷才知 道,当初自己签的合同根本 不是什么“以房养老”的项 目合同,而是一份包含公证 书的借款合同。 
也就是说,王大爷亲 手签下了将自己房屋抵押、买卖、产权转移、纳税甚至 是收取放款等权利通通委托 给“银主”处理的公证书。 “银主”拿着这份合同和公证 书,以老人未还款为理由向 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再通过 委托将老人的房子以超低价 转手。最后,王大爷不仅丢 了房子,还背上了100多万的 欠债。最夸张的是,受骗的 老人中,有个老人价值700万 元的房子只卖了1000元! 
整个过程中,高额利息 是真的,借款合同是真的, 公证书也是真的,骗子占据 “合法”的位置,而老人却 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这个骗局,就是骗子利 用高额利息欺骗老人签下全 权委托代理合同以及房产抵 押合同,最后利用时间差的 手段把老人的房子骗走。 

3. 银保监会:警惕“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实质是非法吸收社会资金,扰乱金融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三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自身权益。
手法之一:以投资养老为名诈骗养老钱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投资养老名义,承诺高利率回报且提供预留养老床位、预定养老房间等服务,向老年消费者非法筹集资金。
抓住老年人特点设计骗局。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
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不法分子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
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这些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被不法分子诈骗。
手法之二:用以房养老名义诈骗老年人资金
不法分子所称的“以房养老”为假。正规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这种保险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且比较小众,其准入门槛高、法律关系复杂、风险因素多,对机构业务开展和销售管理都非常严格。
不法分子所谓的“以房养老”风险极高,且暗藏陷阱。不法分子以国家政策名义掩盖非法集资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口袋。
用“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人抵押房产,诈骗资金。不法分子所宣称“以房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只是其假借国家政策、为非法集资活动造势宣传的手段而已,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力,往往是“以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有的参与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房产被抵押,最终失去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上述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恶劣,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此提示消费者,做到以下两谨记、两注意。
一、谨记投资是有风险的,不宜有赌博心理而冒险入局。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要记住投资是有风险的,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
二、谨记选择正规机构。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揽客行为。
三、注意提防集资诈骗套路。集资诈骗多有“击鼓传花”和“庞氏骗局”特点,往往是以新还旧,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容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
四、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银保监会:警惕“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

4. 银保监会:警惕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实质是非法吸收社会资金,扰乱金融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三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自身权益。
手法之一:以投资养老为名诈骗养老钱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投资养老名义,承诺高利率回报且提供预留养老床位、预定养老房间等服务,向老年消费者非法筹集资金。
抓住老年人特点设计骗局。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
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不法分子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
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这些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被不法分子诈骗。
手法之二:用以房养老名义诈骗老年人资金
不法分子所称的“以房养老”为假。正规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这种保险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且比较小众,其准入门槛高、法律关系复杂、风险因素多,对机构业务开展和销售管理都非常严格。
不法分子所谓的“以房养老”风险极高,且暗藏陷阱。不法分子以国家政策名义掩盖非法集资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口袋。
用“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人抵押房产,诈骗资金。不法分子所宣称“以房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只是其假借国家政策、为非法集资活动造势宣传的手段而已,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力,往往是“以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有的参与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房产被抵押,最终失去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上述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恶劣,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此提示消费者,做到以下两谨记、两注意。
一、谨记投资是有风险的,不宜有赌博心理而冒险入局。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要记住投资是有风险的,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
二、谨记选择正规机构。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揽客行为。
三、注意提防集资诈骗套路。集资诈骗多有“击鼓传花”和“庞氏骗局”特点,往往是以新还旧,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容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
四、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5. 黑心养老金融骗局围猎老人,要怎样教老人防骗?

现在很多老年人轻易上当,其实都不是因为不懂新兴技术或者手段什么的,经历过特殊时期、大风大浪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他们有什么不懂的?数据显示,现在很多老年人被骗,都是因为骗子愿意花时间陪伴老人。虽然骗子的本质是为了骗钱,但是老年人需要陪伴,又缺乏陪伴,宁愿被骗。特别是身体不好、丧偶的老人,被年轻人嫌弃多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他们想着自己大限也快到了,宁愿把自己的钱花在最后愿意陪伴自己的人身上。而随着孩子们渐渐把老人的钱控制在手,老人也会紧紧地把钱抓着怕被自己的孩子背叛。所以最重要的是让老人信任自己的孩子们,就算出了事,也愿意交给孩子们处理。而得到信任最重要的就是不离不弃的陪伴和关爱。
 
为什么说防诈骗来对上当的老人为什么劝说无效?其实就是两个字“固执”——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更加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固有知识体系,尤其是当他已经对某件事有了认识,你再告诉他一个完全相反的内容(即使这才是真理,之前他的知识都是错误的),他是万万不会改变的。同样道理,用在保健品上,老人已经相信保健品是灵丹妙药了,你再告诉他这些都是假药,骗钱的,他反而会认为你是别有用心的;老年人已经相信骗子是亲人了,你再告诉他,这是骗子,骗你钱的,你觉得他不会跟你起矛盾吗?
所以还是这句话,一定要从根源上阻断骗子骗钱的机会,有空多陪陪家里的老人,多跟老人聊聊天吧。

对于原生家庭合睦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多给老人一些关怀和陪伴可以减少他们被骗的概率。但对和父母从来都无法和谐相处的人来说,陪伴和关怀只会为彼此增加伤害。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你母亲一直都合不来,彼此也没信任可言,你发现她被骗之后苦口婆心地劝她,她会说你才是真正想骗她的人,甚至会说她自己赚的钱想怎么花、花给谁是她的事…这样的话不投机让你们可能走向互相伤害,直至渐行渐远。

黑心养老金融骗局围猎老人,要怎样教老人防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