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毛姆——《刀锋》《月亮和六便士》

2024-05-14

1. 我读毛姆——《刀锋》《月亮和六便士》

  
  
                                          
 
  
  
 
  
   一年前读《刀锋》的时候第一次读到毛姆,被他的语言深深吸引,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之后满怀希望的读了《月亮和六便士》,感觉有些失望,又失去了兴趣。一年中陆续读了他的其他长短篇和文学评论集,相比一年前过山车般的感受,此时此刻应该比较理智全面了。(废话好多==)
  
        相比于同时为思想家哲学家的可称的上伟大的作家,和深陷精神泥潭有些近乎病态的作家,毛姆的形象更接近于普通人——一个经历丰富、非常精明的普通人。
  
  作为一个非常聪明的普通人,他把我们作为普通人的微妙的、不露痕迹的内心活动刻画的及其精准,有些甚至连我们自己都难以言明。他把人普遍存在、以至于我们都忽略的性格中的矛盾洞察的非常清晰。他语言之生动,讽刺之幽默,真的让我不得不献上膝盖><
  
  这一点在《刀锋》中体现的很明显。书中他对伊莎贝尔的描写,第一次唤起了我的双重感官:眼前浮现的明明是一个理智、美丽而优雅的女人,但那一股俗气的、让人别扭的气息扑面而来。本来想要摘录一段,但是发现通篇都很精彩,摘出来反而会因为破环完整性而失去乐趣。
  
  与其他作品对比,《刀锋》《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主题是比较接近的,其中我认为最值得读的是《刀锋》。在对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处理上,《刀锋》比另两本都要好。特别是对伊莎贝尔这个形象,每一次描写都与前文处处呼应,阅读愉快感爆棚。
  
  《月亮和六便士》是我比较失望的一本,写作技法上本就不如《刀锋》成熟,除此之外,作者在里面发表的对于女性的成见性的看法读起来实在让人别扭,几个例子:
  
  “当时我还不明白,在女人的生活中,他人的看法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这种态度,给她们最深厚的情感蒙上了一层不真挚的暗影。”
  
  还有后面什么“大多数女人将男人的爱怜和生活的安逸误以为是爱情”之类的等等(说的好像大多数女人都很蠢似的,女人当然知道那不是爱情==)。
  
  这些看法当然和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然而我不太能理解的是,为何生活在现代,有如此多的人对《月亮和六便士》有如此高的评价,难道读者就没有女人吗=.=看了这些频繁出现的“女人如何如何……”的文字,难道不会觉得很别扭嘛=.= 不过,这本书的语言还是一贯精彩,很多金句。
  
       再来谈谈内涵。作者的思想内核有些单一了,在三本书探寻的都是人生的意义,但是反复表达的几乎是相同的东西。而且十分唯心,缺乏对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不过这对于各路网红、电视名人、青年作家都在争先恐后的兜售“成功学”的今天,确实也是一股清流了。
  
       但是不能否认,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超越普通人的存在,当渐渐接触到他们的人生观和所作所为之后,只能在肃然起敬的同时暗自羞愧。
  
      读毛姆的小说,还是以娱乐性为主吧。正如他在自己的文评集中所说的,小说的目的是娱乐不是教育。毕竟人生的意义这种如此哲学的问题,也不是读了一本小说就非要找到答案的。

我读毛姆——《刀锋》《月亮和六便士》

2. 毛姆的慈悲:从《月亮和六便士》到《刀锋》

把《月亮和六便士》与《刀锋》合在一起看,蓦地发现,差不多同样的一拨人,在两个平行世界,走过殊途同归的人生。所不同的,《月》成书时毛姆四十五岁,正在热血旺年,而《刀》成书时毛姆七十岁,已经看尽人世繁华巨变。于是,身为作者的毛姆对待这同一拨人的态度也从尖刻转为慈悲,这些人在《月》中剧本化的尖锐、偏执个性,到《刀》里已经柔化成圆润而庸常的舞台外现实人生。
  
 第一次读《月》时,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主角斯特里克兰,而是斯特洛夫,那个圆圆肥肥红脸膛的“贱骨头”。我想,毛姆塑造这个人物到底怀了多少的恶意啊,把他踩在烂泥里,每次他刚一冒头想喘口气,就又被踩回去。斯特洛夫是那么地与人为善,却活成人间笑柄,他的善良只为他招来无尽耻辱和灾难。
  
 而《刀》里,我最喜欢的人物艾略特则活脱是升级版的斯特洛夫:有着同样的艺术鉴赏力,同样的热心肠,被人利用的同时被人嘲笑。只是毛姆非但没有去踩艾略特,还安排他成功地钻入上流社会,功成名就,死得其所。艾略特终身未娶,就也免去了斯特洛夫式的悲剧。
  
 《月》和《刀》的主角,斯特里克兰冷漠无情,身败而死,却名垂后世; 拉里温柔体贴,与人为善,最后泯然于世。两个人无论是个性还是人生轨迹都全然不同,但这两个人,都是毛姆人生思考所寄托的幻像,是毛姆心目中追索人生意义的人的形象。
  
 当年纪气盛时,我们往往相信,只有特立独行才能摆脱一干庸众的羁绊,只有冷酷无情才能砸烂尘世的枷锁,最终解放我们的精神世界,一飞冲天。然而,这一飞,仍然抱着俗世的“成功”信念,哪怕不能在当世拥有,留到死后,更添悲壮。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毛姆似乎也看淡了俗世的成功,毕竟他自己已经相当“成功”,这也更利于他反思俗世对“成功”之执拗。拉里有着温暖的笑容,从不与人为敌却又从不妥协。他的毅力和执着与斯特里克兰并无二致,只是后者身上贴着“无耻”二字,他身上则是“仁慈”。
  
 试想想,如果斯特里克兰并没有身后成名,那么,他的故事还值得写出来吗?即便写出来,会是如今这个“偶像”的形象吗?反过来再想想,拉里这个人,如果切实地活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会真的高看他吗?我们大概也会跟《刀》里其他庸人一般认为他不可理喻吧。
  
 毛姆的小说总是试图打破传统的道德观念,探究人性的本质。两部小说的“我”也总是努力地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但事实上,“我”虽不言,毛姆的价值观却清晰了然。

3. 请结合《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简要评价毛姆

1、《刀锋》
这部作品让我爱上毛姆。读完这本书,会不自觉的思索“我要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面对一生为追寻的又是什么?”。在本书中毛姆塑造了典型的极端理想主义、极端现实主义,平常人性选择、歧途少女,各种精彩各自悲惨,命途多舛又积极向荣,自我的坚持从不因他人的看法给动摇和改变。
他们无疑是最成功的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一生,让人不由得羡慕又嫉妒,而他们一举一动又那么的真诚坦然,像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朋友,敬佩又欢喜。
在我看来,唯一的缺点就在于太过完美,一切都那么的恰如其分,连结局都给得刚刚好。

2、《月亮与六便士》
这是最早读过的毛姆作品,故事本身不喜欢,一个典型艺术家的创作故事。但在这本书中毛姆的文笔锋利,语言犀利辛辣,尤其是对女性的心理描写方面特别细腻,很多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小心思都被他二三笔的描绘出来,真是令我大吃一惊,甚至想要去怀疑他的性别。

3、《人性的枷锁》
这是我刚刚读完的作品,是一部半自传体传统式成长小说。相较于其他作品对话不够出彩,而且废话多,如果能适当的删节部分片段,无疑是最棒的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到“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然而如何区分哪些是不可跨越的而哪些是不必要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本书便谈及了关于宗教、人生、爱情、道德等各方面的人性枷锁。看完之后不自觉反问“你的枷锁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你感到束缚和窒息?”。
除了这三本之外,《面纱》短篇小说合集等都没有太多的出彩表现。

请结合《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简要评价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