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信号:细化房地产因城施策 首提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2024-05-13

1. 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信号:细化房地产因城施策 首提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次会议标志着自上而下房地产政策目标的统一,向行业释放了更明确、更积极的政策信号。
具体来看,“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因城施策是主线,在此基础上,各地政策优化空间已开启。与此同时,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首次在政治局会议被提及,需求端与供给端政策形成合力,有助于市场企稳恢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需求端两个支持
因城施策一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监管层寻求平衡的精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邹琳华认为,因城施策和“房住不炒”一起构成了楼市调控政策与长效机制的基石,对于地域差异极强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因城施策可以提升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在本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上,因城施策有了更具体的指向,即“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
“从当地实际出发,意味着地方上调整政策的权限增加。”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各地优化调控政策的空间已开启。
实际上,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稳楼市措施持续优化。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截至4月29日,全国年内已有近100城出台房地产政策百余条。
调整内容主要涉及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调低房贷利率、发放购房补贴、为房企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近期,以限购、限售为代表的“五限”政策,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
房地产“五限”指的是限购、限贷、限售、限价以及限商,这是我国目前最严格的限制性购房政策,“五限”叠加也被认为是上一轮楼市调控的重要标志。分析人士认为,“五限”政策的调整,体现出调控政策对需求从抑制到支持的微妙转向。
4月以来,优化调控密度更大、力度更强、高能级城市开始出现,其中包括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也加入调整行列。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如果说之前地方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在本次会议后,有更多的城市会优化楼市政策,力度也会更大。”
“预计后期地方调控自主性更强,更多大中城市的限制性政策包括限购、限售、限贷等有望松绑,房贷利率、交易税费等购房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刚需和改善住房需求得到释放。”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宇嘉同样表示,政策优化扩大到热点城市,未来或将是限制性政策的松绑,但监管层继续强调“房住不炒”,也意味着政策调整要符合实际,也要有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也强调了对需求端的另一种支持,表述从“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完善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进入2022年,支持合理需求成为各地楼市政策中的主旋律之一。其中,除刚性需求外,改善性需求也迎来利好。近期备受关注的鼓励老年人投亲养老、取消“认房又认贷”、二孩和三孩家庭放松限购等措施,均是着眼于对改善性需求的支持。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住房需求比较旺盛。但从需求分层的角度看,部分大城市已经进入改善性需求为主的阶段。这些需求的满足,对稳定楼市意义重大。
“一季度以来,定向支持改善性需求的政策较少,政治局表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也说明了二季度政策支持或向改善性需求倾斜。”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举例说明,如缩短增值税的年限,放松限售,加强二手房市场的流动性等,她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好转需要改善性需求的撬动,政策支持改善性需求值得肯定。
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会议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表态被认为是顶层定调的亮点,“充分说明预售资金监管的工作也受到重视”。
今年2月,住建部已出台《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并下发各地,从总体原则的角度规范了预售资金监管政策,而具体细则和执行情况仍是各地因城施策进行落实。
预售资金监管制度本意是保障预售资金安全,适度的重点监管资金可以保障项目顺利竣工交付,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张大伟指出,各地目前执行的政策基本都是按照一定建安标准预留整体项目的预售资金。他举例说明:“一个2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按照5000元每平米建安预留预售资金监管,需要10亿元,所以前期如果开盘销售少,很可能卖掉几百套房开发商一分钱都不能动用。但这是保证购房者权益的合理政策。”
只是在行业下行阶段,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应在保障资金安全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在“保交楼”监管与资金使用效率间寻求新平衡,因企施策,合理释放预售资金,以缓解房企短期资金压力,同时保障上下游供应商合法权益,稳定市场信心,实现行业良性循环。
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自2022年以来,佛山、南京、烟台、南平、常德等城市相继调整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分别从加快审批效率、放宽资金监管比例、银行保函等额替换等方式提高预售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房企重点监管资金沉淀压力。
陈文静认为,短期来看,“保交楼”仍是政策底线,但本次会议强调了“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政策导向,预计部分城市预售资金监管规则有望边际放松,有助于缓解房企短期资金压力。
张大伟也表示,本次中央明确了预售资金监管政策优化,预计将有更多城市释放宽松政策,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都是利好。“对于资金链紧张企业来说,影响不大,反而是对于资金链相对宽松企业可能有一定奖励措施。”他分析道。
展望后市,许小乐认为,购房需求将逐步释放,市场去化加快,房企流动性风险出清,消费者对购买新房担忧缓解,市场预期得到改善,供需两端有望形成正反馈。与此同时,销售端的好转将提高房企投资开工的信心,拿地积极性也将恢复。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助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信号:细化房地产因城施策 首提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2. 政治局会议: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其中,44字定调房地产市场。会议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这也是在去年末政治局会议不提房地产后,今年4月19日与7月30日,连续两次政治局会议重申“房住不炒”,同时直指“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分析称,此次会议专门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并将其作为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可能意味着在经济出现了一定下行压力下,政府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情况也较难出现了。今年二季度,一些地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回暖,土地拍卖溢价率较高,随后关于房地产企业的非标、信托融资有所收紧,也体现出了这一政策方向。房地产调控思路仍是房住不炒,短期不会放松一二线调控政策。
自2013年以来,中央政治局每年有三次会议专题研讨经济,分别为4月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7月讨论半年形势并部署下半年工作,12月初定调来年经济工作。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同时强调,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回顾以往多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仅2018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中未提及房地产相关表述。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此次会议首次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第一次由官方正式提出去房地产工具化的思路。1998年房改适逢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当时房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拉动住房建设投资,对抗金融危机的冲击,房地产市场在诞生之初便埋下了刺激经济增长工具的基因。之后20年时间里,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每当经济增长出现下行压力之时,房地产总会被拿来刺激内需,刺激后房价便会大幅上涨。这种工具性属性制造了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让住房脱离了居住本质,使住房生产建设与城市真实住房需求相背离。
许小乐指出,在宏观经济承压的当下,会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明确否定了房地产的工具属性,给当下市场预期一颗“定心丸”。一方面让地方政府不要再有规避调控的冲动,另一方面也让炒房投资者断绝政策走回头路的幻想。在当前市场比较平稳的基础上,当前的调控政策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连续和稳定,一些房价仍有较快上涨压力的城市还会有进一步的措施。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未来的市场会朝着城市住房需求基本面的方向回归。一些前期由于货币化补贴或者居民加杠杆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未来可能会因为增量需求持续力不足而向下调整。靠投资住房来赚钱未来将会越来越难。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7月份房地产各种收紧政策继续频繁出台,包括个别城市宽松政策一日游,房企资金链收紧措施,地方的限售加码,乱象整顿。截至日前,7月单月房地产调控已经超过40次,继续维持高位。
在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看来,整体经济环境、房地产融资环境、需求侧调控力度是影响楼市基本面的主要因素。房地产融资环境则直接对房企形成明显影响,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对房地产形成全局性影响,但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即表明了不会因经济环境变化而改变对房地产调控的方向,加之下半年需求侧的调控不放松的趋势下,楼市出现过热的机率极小。
此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及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等补短板工程。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列入“补短板工程”,即属于供给侧改革内容,延续着2018年以来供给侧改革由破到立的转向思路。
其认为,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城镇老旧小区大力改造提升以来,4月住建部、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6月19日国常会再次部署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由此来看,老旧小区改造除了稳投资外,本次政治局会议更加强调其补短板作用,该领域中央可能加大融资支持。

3. 政治局会议:细化房地产因城施策 首提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次会议标志着自上而下房地产政策目标的统一,向行业释放了更明确、更积极的政策信号。
具体来看,“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因城施策是主线,在此基础上,各地政策优化空间已开启。与此同时,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首次在政治局会议被提及,需求端与供给端政策形成合力,有助于市场企稳恢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需求端两个支持
因城施策一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监管层寻求平衡的精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邹琳华认为,因城施策和“房住不炒”一起构成了楼市调控政策与长效机制的基石,对于地域差异极强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因城施策可以提升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在本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上,因城施策有了更具体的指向,即“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
“从当地实际出发,意味着地方上调整政策的权限增加。”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各地优化调控政策的空间已开启。
实际上,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稳楼市措施持续优化。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截至4月29日,全国年内已有近100城出台房地产政策百余条。
调整内容主要涉及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调低房贷利率、发放购房补贴、为房企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近期,以限购、限售为代表的“五限”政策,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
房地产“五限”指的是限购、限贷、限售、限价以及限商,这是我国目前最严格的限制性购房政策,“五限”叠加也被认为是上一轮楼市调控的重要标志。分析人士认为,“五限”政策的调整,体现出调控政策对需求从抑制到支持的微妙转向。
4月以来,优化调控密度更大、力度更强、高能级城市开始出现,其中包括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也加入调整行列。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如果说之前地方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在本次会议后,有更多的城市会优化楼市政策,力度也会更大。”
“预计后期地方调控自主性更强,更多大中城市的限制性政策包括限购、限售、限贷等有望松绑,房贷利率、交易税费等购房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刚需和改善住房需求得到释放。”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宇嘉同样表示,政策优化扩大到热点城市,未来或将是限制性政策的松绑,但监管层继续强调“房住不炒”,也意味着政策调整要符合实际,也要有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也强调了对需求端的另一种支持,表述从“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完善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进入2022年,支持合理需求成为各地楼市政策中的主旋律之一。其中,除刚性需求外,改善性需求也迎来利好。近期备受关注的鼓励老年人投亲养老、取消“认房又认贷”、二孩和三孩家庭放松限购等措施,均是着眼于对改善性需求的支持。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住房需求比较旺盛。但从需求分层的角度看,部分大城市已经进入改善性需求为主的阶段。这些需求的满足,对稳定楼市意义重大。
“一季度以来,定向支持改善性需求的政策较少,政治局表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也说明了二季度政策支持或向改善性需求倾斜。”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举例说明,如缩短增值税的年限,放松限售,加强二手房市场的流动性等,她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好转需要改善性需求的撬动,政策支持改善性需求值得肯定。
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会议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表态被认为是顶层定调的亮点,“充分说明预售资金监管的工作也受到重视”。
今年2月,住建部已出台《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并下发各地,从总体原则的角度规范了预售资金监管政策,而具体细则和执行情况仍是各地因城施策进行落实。
预售资金监管制度本意是保障预售资金安全,适度的重点监管资金可以保障项目顺利竣工交付,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张大伟指出,各地目前执行的政策基本都是按照一定建安标准预留整体项目的预售资金。他举例说明:“一个2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按照5000元每平米建安预留预售资金监管,需要10亿元,所以前期如果开盘销售少,很可能卖掉几百套房开发商一分钱都不能动用。但这是保证购房者权益的合理政策。”
只是在行业下行阶段,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应在保障资金安全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在“保交楼”监管与资金使用效率间寻求新平衡,因企施策,合理释放预售资金,以缓解房企短期资金压力,同时保障上下游供应商合法权益,稳定市场信心,实现行业良性循环。
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自2022年以来,佛山、南京、烟台、南平、常德等城市相继调整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分别从加快审批效率、放宽资金监管比例、银行保函等额替换等方式提高预售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房企重点监管资金沉淀压力。
陈文静认为,短期来看,“保交楼”仍是政策底线,但本次会议强调了“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政策导向,预计部分城市预售资金监管规则有望边际放松,有助于缓解房企短期资金压力。
张大伟也表示,本次中央明确了预售资金监管政策优化,预计将有更多城市释放宽松政策,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都是利好。“对于资金链紧张企业来说,影响不大,反而是对于资金链相对宽松企业可能有一定奖励措施。”他分析道。
展望后市,许小乐认为,购房需求将逐步释放,市场去化加快,房企流动性风险出清,消费者对购买新房担忧缓解,市场预期得到改善,供需两端有望形成正反馈。与此同时,销售端的好转将提高房企投资开工的信心,拿地积极性也将恢复。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助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政治局会议:细化房地产因城施策 首提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4. 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分化 政策更应因城施策精准调控

后疫情时代,随着基建项目快速推进,挖掘机和重卡销量连续两月增速60%以上,房地产销售增速延续2020年5月回升态势,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增长9.4%,显著高于4、5月,对内需支撑明显。
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CMF主要成员、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秦虹表示,在市场恢复的过程中,头部企业、大型城市优势明显,资源聚集效应进一步加剧,房地产市场的超级分化格局进一步得到强化。这种市场格局下,结构性风险更加凸显,调控的定力和对精准度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和促进房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要求。房住不炒是大基调,因城施策则充分考虑到了超级分化的市场格局。这充分表明了,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行业将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出‘市场超级分化’与‘政策坚定调控’并存的特征。”秦虹表示。
市场结构待调整
当前房地产市场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基本同步,但此前两者相差6%-10%,反映出当前总量的恢复主要依靠打折促销、购房补贴,以及核心地段、核心城市的一二手房价倒挂,通过降价推动了销量增长。
在秦虹看来,疫情之后,房地产市场在市场占有率、融资成本、土地储备格局、企业盈利能力以及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均出现了超级分化的格局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在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仍是负增长的情况下,按全口径销售额计算,排名前3大房企的门槛提高了8.9%,前10大房企提高了6.2%,头部房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在防控地产过度金融化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政策下,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收紧,融资难度普遍增大,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都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差别,“马太效应”越加凸显。
同时,企业的土地储备也越来越拉开差距。土地储备是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企业规模越大,获地的能力越强。2020年1-4月,仅排名前30的房企拿地数量占到前50名企业拿地数量的84%。2020 年 1-5 月,前10 企业拿地总额3415 亿元,占TOP50 企业的 36.9%。房地产大企业在复产复工、增加投资的能力方面远远高于中小企业。
不仅拿地数量多,大企业在地价方面的优势也很明显。从楼面地价均值看,前10企业的土地成本显著低于排名11-50企业,前者约为后者的30%-50%。2020年1-4月,前10大房企拿地的平均楼面地价也远远低于其他规模房企,说明了土地成本在企业间的分化。
地级以上城市,大企业覆盖率远高于中小企业。这为后期更高的盈利水平留足了更多的空间。
报告显示,这种分化不仅只在企业间,也反映在城市层面。由产业和人口的集聚特点所决定,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格局差距很大,部分城市供求关系紧张,仍需采取限价控价的措施。而另外一些城市,由于经济活力不足和新增人口减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减弱,交易低迷,房价面临下跌压力,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都市圈的三四线,还需依靠打折优惠,以价换量获得销售回款。
这也导致了库存的差异化。截至2020年3月末,一线城市短期库存去化时间为12.6个月,较去年四季度末提升0.1个月;二线代表城市短期库存去化时间为10.6个月,较去年四季度末提升0.6个月;三四线代表城市短期库存去化时间为13.6个月,较去年四季度末提升0.9个月,自2018年6月以来持续提升。
在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看来,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分化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存在很多积极影响,比如,一些经营不善的弱小房地产企业被淘汰出了市场,使得市场结构更加合理,这对整个市场抗风险能力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同时这种分化有助于降低行业成本;此外有了一些比较大的规模企业之后,可以更加有规模地进行管理,便于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调控应该因城施策
由于房地产对货币政策高度敏感,因此在当前宽松货币政策下,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坚定的,为防止投机炒房仍坚持了比较明确的金融抑制政策,严查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从今年两会关于房地产政策也可以看出,高层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过去很多年房地产市场被认为会出现下跌,但是这种预期并没有实现,目前看来,当前房地产市场即便处于顶峰状态,很多城市还会出现上涨,这也显现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
在他看来,房子本身不是一个一般的消费品,它具有投资品的功能。这种性质影响了房地产价格规律的运行。短期来看,房地产出现大幅快速下降的风险是非常小的。然而在某些人口和产业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在四五线城市,房价下行存在非常大的可能性。
“在这个时点研究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方向,要考虑到货币扩张给资产市场带来的一些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城市化率也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当城市化空间在与基本面相吻合时,一旦货币环境相对宽松,往往会在资本市场首先体现出来。”新时代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说。
不过,在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看来,房地产市场通过总量带动的时代早已过去,房地产市场面临更多的是结构性调整。尽管2020年房地产再次显示了非常强的韧性,但未来房地产对宏观经济支柱产业的贡献可能会越来越弱,此外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是走弱的。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动力更多来自结构性的转变。
“当下我们改革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农村土地改革、户籍改革和新一轮城镇化的改革,从宏观来讲未来中国可能会寻找一些新的支柱产业来取代房地产产业,这对房地产市场是最大的一个挑战。”朱海斌说。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的调控应该因城施策,不要一刀切,不同的城市未来的走势不一样,面临的困境也可能不一样。在进行房地产调控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房地产本身考虑,还要看到房地产跟地方债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旦房地产发展起来,地方政府可能会有扩表的冲动。这需要各地政府把握好度,不能透支未来,埋下一些风险隐患。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质上是行政性管控市场,不能简单地把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与整个国民生产的成本完全联系起来;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超级分割的多元化隐性的、房地产市场,表现在还有许多住房无法进入二手房市场。目前建立在房地产市场基础上的衍生品链条不是很长,主要是以房地产和土地为核心的资产证券化以及证券化之后的衍生品,风险波动性较小。中国是成长型经济体,房地产市场与日本、欧洲这种成熟型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有本质的属性差别。”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
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秦虹表示,仍然要以稳房价为目标,因城施策,把握好房地产开发节奏。同时,以都市圈为范围,统筹房地产发展与调控。此外,要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引导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以控制风险为底线,储备各类相机决策的政策措施;以量、价、金融等指标为核心,进行系统性市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