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圈规划

2024-05-14

1. 成渝经济圈规划

法律分析: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强化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重点,增强人口经济集聚能力。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第二条 《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强化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培育发展中小城市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强化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重点,增强人口经济集聚能力;以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抓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双向开放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形成城市间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分工合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格局,充分发挥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作用,拓展发展新空间。

成渝经济圈规划

2. 成渝经济圈的介绍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其北翼、中轴和南翼,分布着成都、遂宁、南充、合川、简阳、资阳、内江、永川、自贡、宜宾、泸州、江津、重庆等城市,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

3.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也进入了快车道。“川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不管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名称如何、具体措辞怎样,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城市的名字越来越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重庆市的一名官员说:“两座城市的发展确实是关系中国广阔西部未来的严肃话题,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将是标志性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项关于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确定了西部开发的四个一级经济带(区),其中之一就是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报告中说:“在未来5~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顺提出,以重庆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成德绵”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产业经济高地。而成都和重庆距离300多公里,交通便利,两地之间又有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城市,在区域经济战略匹配上呈现出互补和联动态势。2004年2月,由重庆市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的近百人的高规格代表团赴成都,与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会谈,签署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统称为“1+6”川渝合作协议),并对“成渝经济区规划”给予高度关注,对课题组的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这样,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和规划,已从学术界的研究、国家发改委的倡导,深入到两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专家田代贵说:“重庆和成都各自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重庆可侧重于发挥西部地区制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应侧重于发挥金融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在成都与重庆中间,地理上还隔着资阳和内江两个地级市。“如果四川省不积极协调好这些地区的工作统一性,所谓成渝合作最终只能停留在会议上和文件上。”当地有官员表示担心。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将类似情况总结称为“双龙头城市”。这些“双头龙”城市,从级别上分别属于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项目和投资均在国家计划单列,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由于体制的制约,省级政府对副省级城市不能通过投资施加影响,因而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无力协调;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要素流动受限,甚至互设壁垒,以致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上重复建设、闲置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为中国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区、经济活跃地区和带动周边经济健康发展的地区。”英国BBC驻重庆工作的一名西方观察家认为,成渝共同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注定其城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相当高,一方压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携手实现共同繁荣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不久前的一个事实证实了这一看法: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该行已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将重庆和成都代表处同时升格为分行。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方向

4. 成渝经济圈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同时,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1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第四十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 建设工程 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5. 成渝经济圈的具体概况

成渝经济区涵盖了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约1.58万亿元。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南充、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宜宾、达州和广安。重庆31个区县除了包括万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等23个区县在内的1小时经济圈外,还包含了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等8个区县。按照规划,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在具体发展中,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将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成渝经济圈的具体概况

6. 成渝经济圈的丰富资源

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1.8%,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较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7. 成渝经济圈的基本信息

 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却至今尚待进一步成长,成渝这一对双子星城始终难以融合为一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渝两市并未凭借地理相邻、优势互补、交通顺畅的有利条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竞争远大于合作,离散远大于聚合。经济上的分离使成渝两市只能孤军奋战,彼此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圈的特征和优势不够突出有其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渊源、人文差异、行政冲突往往成为人们议论的重点,然而另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原因则在于其区域形成机制上的缺陷。经济区域的形成机制源于两方面:一是政府组织协调。在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组织、规划、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行政区域的界线有可能导致行政要素和经济要素的冲突,这种冲突只能通过政府之间的协调来化解。二是区域经济之间的自组织的充分发育,即通过经济活动在大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及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之间的空间聚集与扩散,使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和经济腹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实现结构调整、功能转换和空间形态的变化,自我诊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于其不断增强的区域经济自组织功能。而成渝地区在形成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十分孱弱。一方面,成渝地区从未被高层政府设定为一个特定的规划区而实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调控与统一规划,以促进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成渝两市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弱,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虽然重庆、成都的城市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前列,对中小城镇及区域的辐射影响最大,但成渝两市之间毕竟相隔300多公里,两市的影响力范围也还远未强大到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或呈连续分布。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人口与物资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可移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间运输成本,但时间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铁路线要花10小时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虽然大大降低了两地的空间距离(成渝高速公路全长340公里)和时间成本(只需3至4小时),但公路运输在准时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费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使其难以成为城际快速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由于空间可达性尚不足以保证在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定的通勤流,进而沿成渝交通轴线形成密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两市以物质、人员、服务以及信息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还有,成渝交通轴沿线上城镇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成渝两市之间难以形成中介作用。空间距离较长、交通轴线的等级不高、轴线上点的规模偏小,导致成渝一线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能力弱。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辐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富经济活力和增长潜能的区域。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显示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发展潜能。国家发改委将川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意味着成渝经济圈首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成渝两市经济的融合终于纳入了政府的规划,这为两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必将进一步推动成渝两市的合作与发展。成渝两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求得更大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补,形成要素市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发展。 (1)高层政府的规划组织。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必然跨越现有的行政区域范围,因此,成渝经济圈的构建显然不能离开城市政府之间的协调组织,尤其是高层政府的介入。(2)成渝两市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两市经济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程度,直接取决于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可达性,以及从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3)在成渝两市空间相互作用中承担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发育形成。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成渝两市的中间地带。当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城市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影响和改变成渝一线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整合以及货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动,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空间相互作用。

成渝经济圈的基本信息

8. 成渝经济圈绕开了哪个城市

成渝经济圈绕开了遂宁。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却尚待进一步成长,成渝这一对双子星城市始终难以融合为一体,两地互相交流,优势互补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基本信息


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