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预习笔记

2024-05-16

1. 高一历史必修二预习笔记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 石斧 石犁 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4、表现
(1)冶金业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
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高一历史必修二预习笔记

2.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农业的起源    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 
                          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生产工具的变革     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曲辕犁
精                     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耕    水利设施的完善: 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细                     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作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     生产方式的变化 千耦其耘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生                                  原因  私有土地出现
  产                                  产生: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特点  男耕女织,自己自足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形成:商周时期
                 特点:   有公田、私田之分
                          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井田制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  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
中               瓦解         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国                            大量公田抛荒
古                     表现   部分“私田”逐渐私有
代                  时间:战国时期
的                         私田逐渐私有
土     私有制确立   原因   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地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度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宋初: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   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
                 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中               出现:东汉时期
  国    田庄经济   特点:1.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2.聚族而居
  古                     3.拥有私人武装  4.自给自足
  代               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土                      秦朝:产生
  地    租佃关系   发展   汉代:较普遍
  制    日益普遍          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
  度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原因  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区                            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域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
经                      特点  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济                            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和                                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
重                      经济地位  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
心                                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
的                  原因:主要是战乱
的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南  中原人口的南迁  过程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
移                         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影响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原因    南方政局比较安定
                         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过程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
农               青铜冶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耕               炼技术  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时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代               钢铁冶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的   金属冶炼    炼技术  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手   术的演变              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工               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业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丝织技术  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农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耕             棉纺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
时                                   手工业部门
代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的           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手                东汉末年:青瓷
工           制   南北朝:白瓷
业  从烧陶   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到制瓷   技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术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产生:西周时期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特点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官营手工业         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手工业经营               优势与  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方式的变化                 不足        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兴起: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
                                经营方式             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
的变化     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
                                            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农               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耕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时                      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代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商  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业                      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与               发展         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城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市                      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第21页)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周秦至唐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农   城市的繁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耕              宋代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代              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商               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       
业                         集权的思想
与                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23页)
城   重农抑商          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
市               演变         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
                       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
近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代                        商业  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前                              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夜                       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的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                  条件   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展    资本主义生产         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与    因素的萌芽    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迟                         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滞                  概况   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 
      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
措施 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
抑商       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
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抑商与禁海         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
禁海        反清斗争
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1.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清朝   2.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
                              化专制
      近代前夜的危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西方   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
                      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篇幅所限,不能详述,如觉得有价值,可告知邮箱或QQ,我将原版发给你。

3. 高一历史必修2

1.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还有广州十三行呢政府管理的)
2.C.铁制农具的出现      (注意时间条件是春秋战国)
3. D.男耕女织的形成(看书上自耕农出现的时间就好了)
4.D“依军功行田宅
5.B 好像不可以私自买卖
6.B仔细揣摩,其他几个都有点牵强附会
7.C不是基本,应该是初步形成吧
8.D怎么可能是根本,绝对错误

高一历史必修2

4. 高一历史必修2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下一题
社会现象: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粮食成为商品;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 高一历史必修2的必考知识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
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
(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
(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2)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
▲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高一历史必修2的必考知识点

6. 求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表现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方法、技术与制度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基本模式
原始农业
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种(经常迁徙)
水稻、粟
 
集体劳动
商周
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
“耜耕”或“石器锄耕”、懂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走向定居)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
铁犁牛耕、垄作法
 
都江堰
个体劳动、小农经济
两汉
耦犁、犁壁,耧车(改进和普及阶段)
代田法、一年一熟
引进棉花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进行轮作和绿肥种植
 
翻车
隋唐
曲辕犁(完善阶段)
普遍育秧移栽
 
筒车
两宋
 
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引进占城稻
高转筒车
明清
 
 
引进玉米和甘薯等
风力水车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基本特点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牛耕
农业的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①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
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7. 高中必修2历史

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国家采取通过人民公社体制优势实施“以农养工”和“用农民集体力量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策略,顺利实现了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以集体优势建成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业化基础的建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今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人民公社在那个阶段的积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长期执行一种体制甚至僵化,那必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从意义上来说,其实“人民公社”就是现在的乡政府机构,其作用就是起到政府督导作用。那时响应毛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一般人民公社都会有规模不一的防空洞以及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备战备之需。

高中必修2历史

8. 高一历史必修二笔记,要详细的,发往:zixin1995@163.com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 农作物品种
(l)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西周时期, 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3. 耕作方法和技术
(l)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2) 商周时期: 懂得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3)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4)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 西汉: 实行二牛三人耦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6)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耕耙耱 技术形成 ,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 耕作工具
 (1) 刀耕火种:①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②用石犁翻土播种。③神农氏创制耒耜。
(2) 石器锄耕:①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农具, 但很少使用。②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 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②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 后来又出现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③东汉: 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安装了 犁评, 可调节犁耕的深浅。
4. 耕作制度
(1)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 宋朝以后, 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制, 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 水利灌溉
(1) 水利工程:①战国: 都江堰。②汉朝: 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 灌溉工具:①曹魏: 翻车。②唐朝: 筒车。③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④明清: 出现风力水车。
6. 经营方式
(l) 集体劳作:①原因: 工具简陋, 生产力水平很低。②表现: 商周时期, 土地国有, 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 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③条件: 农民有一定土地、农具或耕蓄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④困难: 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⑤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l) 冶金业:①原始社会晚期, 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代,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③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④两汉出现高炉冶铁和炒钢技术 ,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⑤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 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时烧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远销欧非。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出现了五大名窑。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法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 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 我国已有丝织品。②商朝已有织机, 能织多种丝织品。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中国丝绸远销亚欧。⑤唐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⑥宋朝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⑦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 技艺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 春秋战国和秦汉的不断发展。
(2) 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3) 隋唐得以恢复和发展。
(4) 两宋以后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5) 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6) 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纺织业中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江南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7) 清朝时, 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开始,中国向亚欧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此其对外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l)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③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以来: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②商人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隋唐时期:①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时期:①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②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时期:①城镇上也依然呈现繁荣景象。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③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 出现了“商帮”,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①宋朝以前: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凿, 经济重心的南移。②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l)概况:①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设有市舶使, 专管对外贸易。③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⑤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只开广州一处通商, 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是一种朝贡贸易, 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1.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 所有。
(2)夏商周时期: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家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 受封者世代享用, 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①公元前 594年, 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
2.“重农抑商”
(l)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根本原因:适应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需要。
(2)根本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3)产生:战国时期, 商鞅在秦国首倡。
(4)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②明清: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危害: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①原因: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危及统治, 明太祖下令实行 “海禁”。②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 清代“闭关锁国”
①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②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 抑制资本的 原始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一、开辟新航路
l. 背景
(l) 原因:
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社会根源: 欧洲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记》的诱导。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路。
④政治需求:葡萄牙、西班牙统治者掠夺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⑤思想动力: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 条件:
①主观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②客观上: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优越的地理位置。
2. 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 开辟的新航线
l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先向南后转向东抵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向西横渡大西洋到中美洲
l497-1498年 达迦马 葡萄牙 欧洲→沿西非沿海到好望角→再到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 西班牙 欧洲→向西穿越大西洋→渡过太平洋
→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3. 结果
(l)西班牙、葡萄牙从海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成为欧洲的富国。
(2) 荷兰、英国法国等也加人海外探险的行列。 
(3)欧洲人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为 “地理大发现”。
4. 影响
(1) 对欧洲:
①贸易中心由原来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发了“商业革命”。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对世界: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交流会合,日益连成一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 荷兰的殖民扩张
(1) 表现
①成立殖民机构:政府特许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机构。
②参与殖民掠夺: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夺取大量的殖民地。
(2) 结果17 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海上马车夫。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1) 殖民战争
①1588年, 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 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改名为纽约。
③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从法国手里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新法兰西,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
(2) 结果:英国形成“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
3. 世界市场的拓展
(l) 途径
①抢占殖民地和进行殖民掠夺。
②屠杀印第安人, 掠卖黑人奴隶
(2) 影响 
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知识梳理】
1. 背景:
前提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条件 市场 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 海外 市场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资本 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
 技术 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 过程: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 英国棉纺织业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2)主要发明:①纺织领域: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克隆普敦发明骡机;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②动力领域:1785年, 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③交通运输: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
(3)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 英国的大机器工业 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3. 影响:★
(1)生产方式: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作用。
(3)生活方式: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4)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5)上层建筑:工业资产阶级为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纷纷进行社会变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意识形态: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7)世界市场: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19世纪中后期, 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8)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方面欧美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把越来越多的亚、非、拉美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条件
(1)欧美各国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 
(2)19世纪中后期, 科学家把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
2. 成就及表现
成就 表现
电的广泛使用 发电机、电动机、发电厂,以及电灯、电报、电话等
内燃机的创制使用 内燃机问世;汽车和飞机研制成功
化学工业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3. 影响
(1)工业部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2)生产结构: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3)生产组织形式: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形成了垄断组织。
(4)思想领域:经济危机后,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三十年代出现凯恩斯主义。
(5)世界市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l)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②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2) 表现:
①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
②亚非拉美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运往工业化国家, 工业化国家的产品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 影响:
①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 原因:(1)鸦片战争后, 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表现: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
3. 影响:(1)外国商品涌入,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使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2)列强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新思想的萌发与洋务派的形成)。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概况: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4.主要活动:
(1)创办军事工业:①旗号:“自强”;②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③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①旗号:“求富”;②目的:为, 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③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5. 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根本原因:只学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6. 作用:(l)引进西方近代科技,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 (3)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4)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剌激。(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概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种人物:官僚、地主、商人;地域:东南沿海
3.企业: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和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影响:(1)标志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2)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4)使中国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第10 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知识梳理】列表
阶段 时间 条件或原因 表现 结局或影响
1、夹缝中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①地点 :东南沿海 ②著名企业 :发昌 、继昌隆 、贻来牟;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①民间出现办厂热潮。②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③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资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发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3、短暂春天:1912-1919年;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扫除障碍 (政策、团体)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③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①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②厂矿企业增多。③涌现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结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基础。
4、曲折发展:1927-1936年;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国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制碱工业还出口朝鲜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5、沉重打击:抗战期间; ①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②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统制经济,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日趋萎缩。 沦陷区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6、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①为内战出卖国家主权;②美国商品涌入,排挤国货;③官僚资本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④ 苛捐杂税,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民族企业受双重压迫而陷入绝境。
篇幅所限,后边的清查看我在文库上发表的内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