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

2024-05-16

1.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这一理论提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以此类推,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看,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环境的暗示与诱导作用随处可见。
  
 今年夏天为避暑去东北游期间,在火车站前的酒店门前一侧,不但痰,还有小便迹一片,实在有伤大雅。当时就写了一篇随记,分析其原因:没有及时才去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后来人随之就不觉得那么自责。
  
 想想在一个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的场所,就没人会大声喧哗,或“噗”地突出一口痰来;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倒是时常看到吐痰便溺、大声喧哗、打闹等不文明现象。
  
 当前,全国都在创建文明城镇,都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作为一个管理者,更要从“破窗效应”中吸取教训,这个“破窗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要高度警觉最先破碎或可能破碎的环璃窗,从而将一系列不利影响的事情“察于未萌、止于未发”!

破窗理论

2. 破窗理论

 今天学习到的一个概念是:破窗理论。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中国有句话叫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和破窗理论说的意思是一样的。
    破窗理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表现,你肯定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
   以上“破窗理论”的表现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和行为表现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人会被环境影响,同时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止也会受到影响。
   那么,怎么破解破窗理论呢?
   这个理论被提出的时候,是有前提的,一是出现“破窗”,二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效应’,才会应验。
   所以,要破解破窗理论,就要 ”对症下药“:

3. 破窗理论

人是一种需要秩序感的生物,整天在凌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良久,会变得暴躁焦虑和易怒。而在多年以后,他自己的房间会弄得一团糟,工作上也称心不到哪儿去。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破窗理论”:有一栋空置的房子,几个熊孩子经常玩掷石子的游戏,一天一扇玻璃窗被石子砸碎了,熊孩子看没人找过来,就天天朝着玻璃窗扔石头。没多久,这栋房子的所有玻璃窗都被砸碎了。后来房子换了主人,玻璃窗都修好后,熊孩子又来光顾,当第一扇窗户被砸碎后,主人及时把它修好了,看到崭新的玻璃窗,熊孩子很羞愧。自此,这栋房子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被砸碎的玻璃窗。
  
 我们都知道,一件坏事一旦有人开了头,后面的坏事就像开了阀的自来水一样止都止不住,因为惯性会让他觉得无可挑剔,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同理,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凌乱的环境里,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会禁锢他一辈子,因为从一开始就没人告诉他是非对错。这样的孩子做事会毫无章法,因为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如同对面凌乱的房间一样。想要的东西找不到,没有头绪,只能想到哪做到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久入兰室不闻其香,久住脏屋不觉其乱”。看似一场简单的体力劳作,实则饱含深沉的人生智慧。

破窗理论

4. 破窗理论的介绍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5. 什么是破窗理论


什么是破窗理论

6. 怎样运用破窗理论?

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当然,这是从犯罪心理考虑问题的,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即使角度不同,道理却十分相似。
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的场所,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噗”地吐出一口痰来;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打闹、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的眼光而贸然插队?与之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干干净净的墙上,突然有人贴了一张广告,不出几天,这面墙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许多广告;住宅区的草地上本来并没有路,后来有人从上边抄近路走,时间不长,这片草地就有了一条不少人都走的路;大街上摆放了很多的鲜花,很好看,也没有人去动。
可是有一天,不知是谁搬走了几盆。于是一个、两个、三个,仿佛大街上的花盆,谁都有权利把它搬走。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纽约曼哈顿13号地铁站的墙壁上,画满了地图。有关于抢劫的,有关于凶杀的,总之是关于各种各样的犯罪的地图。地图上标出了许多个圆点,每个点代表一个犯罪事件。地图每天都会更新,在大街上非常醒目。与这种犯罪地图有关的最有名的追捕是逮住了考克斯。考克斯被控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制造了70宗抢劫案。手法很简单,在电梯里用匕首威胁单个乘客。13号站的地图显示出了一些规律。警长达比安排一个特别行动小组专门关注这宗案例。结果终于在28号街东31号的电梯口把他搞定,当时他最后一次作案的受害者还没来得及打911报警。
如果是三年前,纽约的警察也许从来都不会去关心那些导致考克斯落网的犯罪手法,更不会去老老实实一个一个把那些犯罪规律归纳出来。因为他们的上司从不肯低下他们高贵的脑袋去察看每个星期的地铁犯罪记录。但是这一改变发生在1994年,前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上任以后。布拉顿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推行以扫荡街头犯罪为中心的一项改革。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结果是.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开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转。布拉顿在他给《法律与政策》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地铁无序和地铁犯罪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蔓延。那些长期逃票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无家可归骂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销的、墙壁上涂鸦的……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个地铁里弥漫着一种无序的空气。我相信,这种无序就是不断上升的抢劫犯罪率的一个关键动因。因为那些偶然性的罪犯,包括一些躁动的青少年,把地铁完全看成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在许多别的城市,警察部门也同样对“破窗理论”引起了重视。但是他们选择的目标大多是一些市容环境的治理,比如说修路灯,拆旧楼,把那些废弃的汽车全都拖走。结果效果并不理想。比如达拉斯的警察局就有一种非常望文生义的想法:修好窗户,犯罪就会减少。可是往往是维修工人前脚刚走,“咣当”一声就又给砸破了。可见,真正的城市垃圾并不是那些破烂的东西,而是以往被人们掉以轻心的形形色色的小奸小恶。
在“破窗理论”的指导下,纽约市的治安已经大幅好转,甚至成为全美大都会中,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
同样,在日本,有一种叫“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论”相通。比如,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上“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场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破窗理论”,我想到了另一个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讲到的“护花原理”。
原来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然而,让人烦恼的是,游客中总是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她的美丽,就被折了下来。这些花朵有些被游客带走了,有些就被抛在了花园里,好不让人心疼。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的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等,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视若无睹,照折不误。
后来,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向他诉说了苦衷。威尔逊说:“你何不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变,折花的人也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说:
“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付之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之为“护花原理”。
“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原理”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7. 如何理解破窗理论


如何理解破窗理论

8. 如何理解破窗理论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正如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效应告诉这样一个道理:在生活中,要高度警惕那些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不能对这些“不良”的细节置之不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古语有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任何事故灾难的发生,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事件进行预先分析而不是事后的亡羊补牢。见微知着、防微杜渐,才能把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我行我素,肆意妄为,这样只能导致不可挽回的过失。
对于个人而言,注重生活、工作中的细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对于一个国家,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谨记“破窗效应”,事事认真对待,做一名工作态度严谨,忠于职守的工作人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