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出现背景

2024-05-14

1. 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出现背景

周期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表现为经济周而复始地由扩张到紧缩的不断循环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增长在年度间的波动仍然比较频繁和剧烈,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是一种随机波动,还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周期波动的形态又是怎样的?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以便为国家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参考。

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出现背景

2. 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度量标准

对经济周期进行准确的度量是周期研究的基础。目前我国经济学界普遍用总体经济指标的增长率来度量,这种方法具有简明直观的优点,但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消去长期增长趋势法来度量经济周期。实际经济运行轨迹是增长因素和波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波动因素中包含内在波动和外部经济扰动两个方面。应用加法模型,总体经济指标Y[,t],可分解为:Y[,t]={f10o723}+YC[,t]+u[,t],其中,{f10o723}表示总体经济的增长趋势,YC[,t]为总体经济的内在波动,u[,t]表示外部环境造成的随机扰动项,t表示时间。如果总体经济指标是一个季度或月度变量,等式右边还要加上季节波动因素。一般来说总体经济增长趋势是稳定的,可以假设Y[,t]沿着一条平滑的指数曲线增长[1][2]。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2002)得到1978—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样本资料,利用SAS程序进行指数拟合[3],得:LN(DI[,t])=-2.744213+0.093781t,t=78,79,…,101 (1)(-27.014) (82.872) (t-值)R[2]=0.9968 DW=0.55 F=6867.834括号内数字表示回归方程t-值。Ln(DI[,t])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对数值,将式(1)化为指数形式:{f10o724}I=e[-2.744213+0.093781t],t=78,79,…,101 (2)式(2)所表示的曲线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成长线。由此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约为9%。现在我们根据GDP的平均成长线度量总体经济的波动。GDP在第t年的波动值△DI[,t]=DI[,t]-{f10o724}I[,t],第t年的波动率{f10o724a}=△DI[,t]/{f10o724}I[,t]。对△DI[,t]进行3年移动平均后,可以从总体经济中分离出中期波动趋势,具体做法是:△IL[,t]=(△DI[,t-1]+△DI[,t]+△DI[,t+1])/3,△DIS[,t]=△DI[,t]-△DIL[,t]其中,△DIL[,t]表示GDP的中期波动,△DIS[,t]表示总体波动中剔除了中期波动的剩余波动,它可以度量总体经济的短期波动。中期波动的时间跨度一般较大,更适合作为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参考。本文重点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短期波动进行研究,从而为宏观调控部门能及时实施有效的调控措施提供参考意见。由消去长期增长趋势方法得到的波动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样,都可以描述经济总体的波动状况。两者在波动趋势上是一致的,只是达到波峰和波谷的时间有些差异。一般来说,波动率曲线的波峰与波谷相对后移,相差时间有时长达1~3年。比如,1981年GDP的增长率为5.2%,是个波谷,但该年的GDP波动率为-4.6%,还高于1982年的-5.3%;1984年是GDP增长率的波峰,该年GDP比上年增长了15.2%,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从波动率曲线上看,1984年还不是经济的高峰,因为该年GDP的波动率为0.24%,低于1985年3.57%的水平。另外,1992年是经济增长率的高峰年,而波动率的高峰年直到1995年才出现,后移了3年;1999年是经济增长率的低谷年,波动率的低谷年出现在2001年,后移了2年。出现这种差别是合乎逻辑的。当GDP增长率走出了最低谷,但仍然没有达到平均水平时,GDP的实际水平与其趋势水平之间的差距仍然加大,在GDP波动曲线上表现为波动值的继续下降,波动率也会因此下降。而当GDP的增长率经历了波峰后开始下降,只要增长的速度仍然快于平均增长的速度,GDP的实际水平与其长期趋势水平之间的差距仍然加大,在GDP波动曲线上表现出波动值的继续上升,波动率也可能因此而继续增加。下面我们进一步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根据表1中计算的数据,可以做出经济周期波动图。按照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的说法,确定一次完整的经济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或者按周期中同样状态(波峰、波谷或整个周期)一些年的平均值到另一些年的平均值来衡量[4]。本文按照“峰—峰”法划分。自1978年到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共经历了5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980—1985年,历时5年;第二个周期:1985—1988年,历时3年;第三个周期:1988—1994年,历时6年;第四个周期:1994—1997年,历时3年;第五个周期:1997—2001年,历时4年。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均每4.2年发生一次短周期波动,除1988年、1990年和1991年外,经济波动幅度都不很大。每个波峰后都紧挨着波谷,波峰的波动率越高,相继低谷波动率就越低。例如,1988年波动率为5.64%,波动值为6,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波峰,随后的1991年,波动率低到-5.92%,波动值为-5,是1978年以来最大的波谷。经计算得波峰序列和波谷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5,这表明两者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原因在于,每一国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过高的经济增长必然造成总量和结构关系的失调,在人为刺激下,经济发展越快,造成结构失调的程度就越严重,最后进行调整时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经济波动的破坏力也就越大。所以宏观调控也必须依照经济运行规律办事,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3. 哪些因素导致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这是个从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到马克思主义学者,到奥地利学派,以及凯恩斯和货币主义等现代经济学家一直试图解释并找出应对之策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种种观察、统计归纳、数理分析和学术纷争,将经济学不断向前推进。上世纪60年代,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普及和推广,使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能已经成为历史。也许对此唯一心存疑虑的就是凯恩斯本人。凯恩斯认为,如果你有一个思想,即使仍需完善,也要公之于众以启迪他人。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他本人则对此有所保留。有趣的是,凯恩斯在出席一次华盛顿的“通论”研讨会后说,他发现在会上只有他一个人是非凯恩斯主义者。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全球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各主要经济体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伴随以经济的停滞和失业率的上升。由于凯恩斯关于政府支出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理论无法解释“滞胀”这个现象,一时之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根基动摇。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开始倍受关注并一举确立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弗里德曼用货币数量的增长来解释通货膨胀现象,并更加重视“预期”在价格波动中的作用。他重新改造了“菲利普斯曲线”,并推导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实历代经济学家都对预期在经济波动中的作用进行过研究,凯恩斯通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长期预期状态决定投资边际效益”,即投资不是靠对未来的理性分析,而是靠信心来决定的。只不过凯恩斯及其之前的经济学家,较少遇到通胀而较多遇到通缩,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统计数据相对有限,无法用数理分析方法加以明证预期与通胀的紧密关系而已。虽然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试图革凯恩斯主义的命,并影响了很多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比如英国撒切尔夫人政府的经济自由化,但从结果上来看,其实它只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框架的有效补充,并推动了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的完善。除弗里德曼外,另一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理论,对经济周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奖。卢卡斯的理论,使各国政府在执行反周期的经济政策时,更重视对于投资者和消费者预期的管理。预期管理终于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一环。
预期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如果对经济前景预期乐观,则信心高涨,消费和投资增长都动力十足;与之相反,预期悲观,则信心丧失,于是消费和投资增长下降导致经济下滑。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上的参与者就是实体经济中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所以,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期,会影响到投资者信心,进而会影响到股票的估值。如果说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信心和实体经济中的信心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在于,股票投资者可以不持有股票或融资持有股票,而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大部分是稳定的必须消费,投资也有延续性。所以,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的GDP变动相对缓和而持续,而股票市场则会剧烈波动并时有反复。
所以,研究一个股票市场的未来趋势,必须研究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的信心如何演化,并时刻记住,这个信心的变化会在股票市场上被放大。股票市场中反映投资者信心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市盈率。而从历史数据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市盈率的大幅度周期性波动。对于很多坚信买入并持有策略的人来说,要接受信心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远大于理性分析这个观点的确有点难。不过,这个观点至少在短期内是对的。(凯恩斯说,长期我们都死了)。为研究投资者信心,各种信心指数开始大行其道。其中,既有反映实体经济的消费者信心指数,PMI(采购经理人指数),OECD领先指数等,也有反映货币供应和金融市场环境的货币供应指标体系,还有专门针对股票市场的悲观指数等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变化,因此也具有良好的预报经济波动的功能。有趣的是,历史经验表明,股票指数就是非常好的一个领先经济的指标。通常股票市场领先于GDP1-2个季度见顶或见底。所以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仅仅关注经济领先指标远远不够,能够领先股票市场的指标才尤为重要。比如,新屋开工率可以领先GDP,但常常滞后于股票市场上房地产股票的表现。
能够领先于股票市场的指标有哪些?可以说很多。正统的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毕竟金融环境变得宽松是实体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另一个指标是国债收益率,当国债的收益率快速下降直到变得毫无吸引力时,一方面表明金融系统流动性改善,另一方面代表风险溢价的被动上升,从而提升风险资产相对于无风险资产的吸引力,等等。至于草根的指标就更多了,比如前几年有人数证券营业部投资者的人头来看人气,也算是一种平民文化。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草根指标中最有趣的就是卖方分析师对于上市公司未来一年盈利的预期变化。当分析师们开始连续大幅下调盈利预测时,证明分析师们变得越来越悲观,一旦其预期达到最悲观的时刻,通常市场就见底了。
投资者如果利用上面提到的几个指标来试着判断一下市场未来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开发一套指标体系并有效运用于市场,则还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尽管很难。将这些指标运用到目前的A股市场,我的判断是A股再创新低的几率较小,未来指数会在政府政策刺激和经济运行下行趋势两股力量的对抗下展开区间震荡,行业间分化相对较大,聪明的投资者会赢利。只有当政策和宏观经济趋势变化两股力量方向一致时,股市才能重新走牛。不过,那可能要等到2009年中期以后了。

哪些因素导致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4. 经济波动和周期

A不对在如果某个期货产品主要是国内的生产和销售,如郑州绿豆,它和国际经济周期就没有什么关系
d不对在这个是通涨造成的危机的开始,而出现通缩的危机就不是这样的

5. 经济波动和周期

A说的是期货价格波动,没有说经济周期。
D的主张经济周期是从供小于求,也就是物价上涨或叫通货膨胀开始的。而经济周期的四个环节哪一个是起点谁能说清楚?就像“鸡生蛋,蛋生鸡”哪个是起点一样。

经济波动和周期

6. 经济的波动周期你知道吗?

奥肯法则(奥肯,1962)是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实际产出水平就会超过潜在生产水平而增长越两个百分点,这样就将完成了就业与增长的替代,构造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理论假定了“现实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这一偏离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的缺口和物价上涨压力。从而也计算了潜在增长率,并以此模拟了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内,即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在实现充分就业和不引发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国所能达到的可持续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上升偏离,物价上升,回落亦是相同原理。

7. 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统计检验

为了说明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们首先用数学方法计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周期的平均长度。用二阶差分方程进行拟合,计算△DIS[,t]-2△DIS[,t-1]+△DIS[,t-2]对△DIS[,t-1]的回归方程,得:△DIS[,t]-2△DIS[,t-1]+△DIS[,t-2]=-1.4841△DIS[,t-1]+0.47 (3)(-6.23) (2.83)R[2]=0.7,DW=1.949,F=38.815括号内数字表示回归方程的t-值,判定系数为0.7,表明GDP的波动与它的二阶差分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式(3)是一个二阶差分方程,特征方程为:λ[2]-0.5159λ+1=0解得特征方程的根为:λ[,1,2]=0.26±0.97i=1.0085(cos74.995°±sin74.995°)其中r,近似等于1,说明△DIS[,t]是近似的等幅波动。ω=74.995°,则可求得短周期平均长度为:T=360/74.995≈4.8(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平均长度为4.8年,同前面测算的4.2年基本一致。为了进一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们再运用转折点数检验和自相关系数检验两种统计方法对1978—2001年间GDP波动数列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检验前先对△DIS[,t]数列进行3年移动平均,以消除3年内的随机波动。 数列的转折点指上升转为下降的点(峰值点)和下降转为上升的点(谷值点)。数列的转折点数多表明数列只有随机变动,转折点数少表明数列存在有规律的变动,即可能存在周期性波动[4][5]。判断数列转折点数多少的标准是转折点数的标准化值。设,n=数列项数,m=转折点数,则随机数列转折点数的数学期望{f10o728}和标准差σ分别为{f10o729}可以假设转折点数服从期望为2×(n-2)/3,方差为(16n-29)/90的正态分布,转折点数m的标准化值M为:M=(m-{f10o728})/σ[6]。对于3年移动平均处理后的△DIS[,t]数列,有如下计算结果:m=5,{f10o728}=13.3,σ=1.89,|M|=4.39>1.96(取显著性水平为0.05)由此可知,z的绝对值远大于1.96,表明经济增长率数列缺乏随机性,可能存在周期性波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转折点数检验法只能检验数列的随机性,不能确定数列的变动规律。下面用自相关系数对经济波动数列做进一步检验。 自相关系数指一个时间数列与其不同滞后期数列的相关系数,它可以有效地量化数列不同时期数值间的关联程度[3][6]。检验步骤为:先计算出经济增长率数列滞后1-12期的自相关系数r[,k](k=1,2,…,12),再用下式求出每个自相关系数的标准差{f10o730}最后,检验r[,k]的绝对值是否大于1.96s[,k](显著性水平为0.05),以判断其是否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r[,k]|>1.96s[,k],则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否则,不能通过[6]。根据3年移动平均处理后的△DIS[,t]数列,采用SAS Program计算得r[,k]、s[,k]以及1.96s[,k]见表2。表2 自相关系数统计检验结果滞后期k 自相关系数r[,k] 标准差s[,k] 1.96s[,k] r[,k]的绝对值 r[,k]是否大于1.96s[,k]1 0.668 0.170722 0.334616 0.668 大于2 0.094 0.234659 0.459931 0.094 大于3 -0.267 0.233731 0.458112 0.267 大于4 -0.455 0.222623 0.436341 0.455 大于5 -0.462 0.228991 0.448823 0.462 大于6 -0.248 0.258912 0.507468 0.248 小于7 -0.034 0.27719 0.543292 0.034 小于8 0.219 0.281668 0.552068 0.219 小于9 0.276 0.2898 0.568008 0.276 小于10 0.226 0.308046 0.60377 0.226 小于11 0.171 0.328424 0.64371 0.171 小于12 0.028 0.353415 0.692693 0.028 小于由表2可知经济增长率数列与其滞后一期、四期、五期相关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这几个数值也落在随机区间外面,这表明我国经济波动峰或谷每隔4-5年左右重现,这与前面用消去长期增长趋势法计算的周期平均长度(4.2年)基本吻合。通过以上3种统计方法的检验,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增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周期性波动,周期平均长度大约是4-5年。综上分析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确实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长度大约为4-5年。而且90年代以来的周期波动特征与8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收缩速度由快转慢,收缩期明显变长,形成了持续时间较长的短扩张性经济周期,收缩深度也变浅,谷位相对升高,经济波动趋于平缓。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国家宏观调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程度将明显地由剧烈转向缓和,经济运行将愈来愈稳定。所以说,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价值判断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只有详细分析和深入认识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才能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减弱其危害程度,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统计检验

8. 经济周期性波动,通常由什么引起的

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有: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而言,投资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投资增长较快,会导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投资增长缓慢,也会带来经济增长的下降。当然,投资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取决于投资的效率。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进而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从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3,技术进步的状况。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打来一个新的产业,有时会带来整个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较高;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增长就比较缓慢。
4,预期的变化。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和判断往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
5,经济体制的变动。
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