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羊群效应的生活实例

2024-05-13

1. 有关羊群效应的生活实例


有关羊群效应的生活实例

2. 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压力是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可以创建区域品牌,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利大于弊的较佳效果。寻找好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不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3. 羊群效应的羊群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操持一致。以后,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羊群行为也可以称为群体心理、社会压力、传染等,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对于投资者行为的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对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研究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意义的方向。Asch是最早研究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家,他于1952年在以美国的大学生中为被试对象进行实验发现了一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他将这种行为称为同类压力现象。他让真正的被试进入一个新的班级,而让该班级的其它人先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两条线段长度比较),这些人被告知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被试最后回答。结果,有1/3的被试受到错误答案的影响。而在独立回答问题的情况下,回答错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来自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羊群行为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 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于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发现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因此,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羊群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羊群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传染、信息不确 定、信息成本过大、对报酬、声誉的需要、对集体的忠诚、社会中存在禁止偏离群体共同行为的机制(如社会准则、法律和宗教)、组内成员面对同一公共信息集合 (如经纪交易所、受欢迎的投资专家的推荐)、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典型观点进行分析。从众的本能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人们具有的与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本能。研究发现,这种心理特征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自然界中,动物们也具有明显的从众行为。例如,动物之间在居住地域选择、交配,觅食等方面存在模仿的行为。自然界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类社会中,群体行为确实具有一定的优点,集体狩猎成功的概率大于单独狩猎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人们同时也观察在某种条件下出现的羊群行为却存在着局限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Asch实验中的被试,他们因为从众的心理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通过人群中的沟通羊群效应是经常接触、 经常交流的人群中的现象。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Talking Analysis)和社会认识(Socio-- Cognition)两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对某种话题的限制。人们在谈话时有情绪的反映,并试图保持礼貌。羊群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利用医学疾病传染模型和心理学家关于谣言流行的模式,Shiller(1990)建立了兴趣传染模型来理解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某一特定资产产生兴趣的原因。设感染者(指信息接受者或者感兴趣的人)人数为It,感染率为b,愈合率(忘记或者失去记忆)为g,可能受到感染的人群为St,Ut为误差项,It的变化率dIt\dt=(b-g)It+Ut对该模型的讨论有:1、如b<g,Ut为瞬时项,则对某股票的总兴趣It服从指数衰减方程;2、如果总需求对It存在一个按照某种形式分布的时滞,即投资者在产生初始兴趣后要考虑一段时间后再作决策,则总兴趣It也服从指数衰减方程;3、如果h比b稍小,Ut是与时间无关的白噪声,总兴趣It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这可能是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基础;4、如果b大于g,总兴趣It服从指数增长方程,表示某种行为在人群中得以扩散、蔓延和传染。1、2、3种情况下都不产生羊群行为。如果第(4)种情况成立,感染率b大于愈合率g,羊群行为在人群中发生。Shiller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了计算b和g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在金融市场中,感染率占确实大于愈合率g。在人群中沟通产生羊群行为的假设基础上,Bikhchandani等(1992)建立了十分著名的信息流模型。不过他们模型中的沟通并不是采取对话等交 流方式,而是采取了“观察”这种单向沟通方式,所有的参与者可以观察到在他之前的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这个假设和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因为虽然不排除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对话,但是市场参与者太多了,不可能形成完全的透明的双向沟通机制。对报酬、声誉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某种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获得某种报酬。羊群行为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酬(Pay off)或者声誉 (Reputation)模型。由于提高声誉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报酬。因此,其实可以将两者理解为同一原因。这种羊群行为的根源是代理关系的存在,即决 策者自己并不是拥有投资资产的所有权,他们趋向于使得自己的利益(代理人)最大化而不是使得被代理人的收益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金融市场中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自己,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下面涉及的声誉羊群行为。“共同承担责备效应”(Blame Sharing Effect)的存在导致了羊群行为。如果某决策者逆流而动,一旦他失败了,这一行为通常被视为是其能力不够的表现, 并因此而受到责备;但是如果他的行为与大多数人一致,即使失败了,他会因看到其他许多人与他有相同的命运而不那么难过,而他的上级(委托人)也会考虑到其他的人也同样失败了而不过分责备他。这样,决策者具有与别人趋同的愿望,以推卸自己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决策者模仿他人的选择,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虽然这种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无效率的(这里的无效率表因羊群行为的存在,信息和决策之间的联系而被削弱),但从关心个人职业声誉的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却是理性的(这里的理性是指决策者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Scharfstein和Stein(1990)建立了声誉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中有A,B两个决策者,依次作出决策。他们可能是聪明的(Smart),也可能是鲁笨的(Dumb)。聪明的决策者接受到关于资产价格的信息,而鲁笨的决策者只能接受到噪音。委托人,包括决策者本身并不知道A,B的类型,但在A,B做出决策后,委托人可以根据结果和决策修改。是外界估计决策者具有较高能力的概率,是外界在观察到决策者的决策结果后,对决策者具有较高能力的概率的再估计,并由此决定他将来的工资。A先根据自己的信息作出决策;B也拥有自己的私有信息(SG-高收益信息或 SB-低收益信息),在观察到A的决策后,作出决策。然后结果出来,收益率高的结果XB。以概率。出现,收益率低的结果XL以概率1-α出现。如果B是聪 明的(出现的概率为θ),则出现高收益的结果时而他的私有信息为利好的概率大于出现低收益时而他的私有信息为利空的概率,即:Pr(SG\XH,smart)=P,Pr(SG\XL,Smart)=q<p如果B是鲁笨的(出现的概率为(1—θ)),他收到的信息为噪声,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概率相等Pr(SG\XH,dumb)=Pr(SG\XL,dumb)=z决策者以maxθ为决策目标,而不是以当期的利润期望值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平衡状态为:A接受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B则是模仿A的行为,而不管他作出的决策是否与自己的信息吻合。对于这种现象的直观的理解是:如果B作出与A一致的选择,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很可能获得了信息,从而更可能是聪明的;如果他采取与A相反的策略,他很可能被认为没有受到任何信息,因而更可能是鲁笨的。对于多个决策者,该结论可以扩展。第三个人面临与B相同的情况。信息不确定或者信息成本太高信息不确定能够导致羊群行为。投资者如果能掌握市场中的所有信息,那么他是不必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决策的。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的, 而且不断有信息流入市场中,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信息变得十分不确定。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跟风行为,而且市场条件变化越快,羊群行为越容易产生。信息成本过高也将导致羊群行为。在理想的市场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获得任意想获得的信息。但是在实际市场中,信息却是必须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 有时,这种成本太大,以至于投资者虽然认为该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该价值并不一定超过必须支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采取一种他们认为的“简捷”方式,从他人的交易行为中获取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羊群行为。对羊群行为控制对策以上的研究指出,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的沟通传染、出于对于声誉和薪金的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成本过高都可能导致了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产生。这些理论对于人们掌握和控制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而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羊群行为与从众、缺乏创新思想联系在一起,参与羊群行为的人 一般都持有一种保本不亏就可以的态度,他们最多只能获得不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要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必须在“人云亦云”的格局中(如市场大涨或者大跌)保持一种独立和创新的精神。要维持独立和创新,需要充分了解所投资的资产,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传闻,在市场极端不稳定,信息极端不确定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到各种潜在的风险。从监管部门来看,羊群行为对于市场稳定具有消极的作用,全市场范围的羊群行为还将引发深层次的金融动荡。因此,要减少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产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开展理性投资教育;2、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3、降低各种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组织方面的限制;4、修正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在衡量业绩时还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如考虑创新性、设置工资水平下限、对赢利者设置额外奖赏。这种方法对于基于声誉产生的羊群行为将十分有效,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对于基金管理人员的报酬标准单一化,导致了各种基金投资风格的趋同性,使得大部分基金在大市上涨时,都采取了增长型的投资策略,平衡型的投资策略在市场中没有立足之地。如果一旦市场反转,这种策略相同的投资基金将陷入极大的风险之中。如果适当地修正报酬结构,将鼓励基金投资风格的多元化,降低基金整体的风险。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投资基金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基金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股票的超额需求对股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基金净卖出股票时,将使这些股票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跃;当基金净买入股票时,则使这些股票在当季度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股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第二,如果“羊群行为”是因为投资者对相同的基础信息作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快了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市场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如熊市),盲目的杀跌,只能是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造成了股价的较大波动,使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 “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羊群效应的羊群行为

4.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980年,菲利普斯(Phillips )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的社会学家。他当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当电视里出现自杀新闻报道之后,未来几天车祸死亡的人数会高很多,为什么呢?
  
 你可能会觉得有人自杀可能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经济形势不好大家就很郁闷,开车的话也会受影响,所以导致车祸更多,这可能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当你看到这种自杀报道之后心情比较郁闷,因为这个新闻非常地让人难受,导致走神,就出现了车祸。
  
 当然这都有可能是原因,但是菲利普斯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车祸的性质变了,比如说以前致命的车祸,很多时候是车撞车,好几个人都在这个车祸里面。但现在发现很多致命的车祸都是单个人造成的,更容易撞到树上,或者是同一类车祸死亡的概率会高出4倍,这听起来就有点奇怪。
  
 菲利普斯还发现,如果新闻报道的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自杀了,你会发现出车祸死亡的也是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如果新闻报道的车祸是一个60岁的妇女,你会发现车祸里面更加容易出车祸的也是60岁的妇女。
  
 最后菲利普斯觉得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说的维特效应。什么叫做维特效应呢?大家肯定听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维特,他最后自杀了。这本书当时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看了这本书之后很多人都很郁闷,自杀率提高了很多,最后导致在欧洲一些国家这本书变成了禁书,这就叫做维特效应。
  
 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怀疑看见别人自杀这种报道之后,那些车祸其实是自杀。自杀会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有宗教的原因,而且自杀也没有保险。如果是一起车祸的话,由于有保险,还会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
  
 其实菲利普斯也研究了一些自杀的数据,发现平均每个自杀报道会导致未来两个月自杀的人数增加58个人,也就是说一个自杀报道本身可能导致更多的死亡人数。所以你看,人们连自杀都会模仿,可见羊群效应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羊群效应?为什么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羊群效应曾经帮助过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呢?
  
 举个例子,以前欧洲是没有玉米的,它是从美洲引进过来的,后来玉米在欧洲非常流行,尤其是穷人会吃很多玉米,因为玉米容易生长。穷人很多时候90%的食物都是从玉米来的。但是玉米里面缺少一种维生素,叫维生素B3。如果你长期只吃玉米的话,可能就会由于缺少维生素B3导致一种糙皮病,当时欧洲就有很多人得了糙皮病,上百万人死了。
  
 那为什么美洲人没事呢?在美洲,那些原住民是怎么做玉米的?他们在做玉米之前,会加一些树皮的灰烬或者是贝壳类的灰烬,然后再去做玉米。加了这些奇怪的东西之后,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就会产生维生素B3,这个时候再去吃这些玉米就不会导致糙皮病。
  
 但是后来有些科学家去问那些原住民,为什么你们做这么奇怪的事情?那些原住民就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没有人知道是由于维生素B3的原因。如果当时一些特别有批判精神的原住民说这些东西完全是封建迷信,我就不用这些东西,那可能他就会被淘汰掉。
  
 所以很多时候,尤其在远古时期环境简单,你跟着你的祖先、长辈盲从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是最适合生存的。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环境复杂了,你如果盲从有可能会犯错,这就是错配,但是当时犯错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你特别有批判性反而不好。
  
 那你可能会说,我不盲从,我把这些知识记载下来,一代一代往下传不就完了?其实这在远古时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那个时候语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记载就更不行了。所以说那个时候盲从就是一个最好的机制,你的祖先、长辈做什么你就直接跟着做什么。
  
 而且那个时候环境简单,就像前面说的,犯了错带来的成本没有这么高。所以你能想象,那个时候没有盲从心理的人反而不容易存活下来,这也导致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还是有盲从的冲动。

5. 羊群效应

非典时抢醋抢板兰根,地震后抢盐,羊群效应可以说无处不在。
  
 很久以前,有新闻媒体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从来没人排队、总是一窝蜂抢公交的站台,安排了三个志愿者,这三个志愿者充当了领头羊,整整齐齐地排着队。主持人通过监控观察后面过来的乘客的行为。
  
 只见,后面过来坐车的人,看到志愿者在排队,也都纷纷老老实实地排在了队伍的后面。之前一直混乱不堪的场景消失了。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领头羊效应的存在。一群人中,只要前面的人都在遵守着规则,后面的人也就不会破坏规则。而只要有一个人破坏了这个规则,后面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不再遵守规则。
  
 这个现象,在过红绿灯时,尤为明显。一群人在等红灯,只要有人开始闯红灯,后面的人也会跟着闯,这就是我们戏称的中国式过马路。
  
 以前在安徽的时候,在火车站,有一路公交是开往大学城安徽大学的,学生们排着几十米长的队伍,有序地上着车,与旁边开往其他学校争抢上车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场景也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羊群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
  
 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很多会议,是低效的,其原因也是与羊群效应有关。前面人提出的观点,很容易被没有观点或立场不坚定的人跟从。所以,有的企业,在开会前会要求每个人写下自己的观点然后交给会议主持人,主持人进行汇总。
  
 之后的会议就围绕着大家提交上去并汇总的观点进行讨论。有效地防止了大部分人会出现的从众现象,使会议上讨论的观点更有差异性。
  
 投资上这种跟风随大流情况的发生更明显,在我的观念里,只要人扎堆的地方,总没好事,所以从不跟风投资。另外,设置止盈点和止损点,一来见就收,二来规避风险,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羊群效应

6. 羊群效应

 最近刷新了“羊群效应”这个概念。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形,在一个新修的岔路出口,有一长串车子都不知道该往左边拐还是右边拐。这时候,第一辆车里边的司机做了一个随机的决策,他往左拐了。第二个司机,往左往右拐是等权重的,但是第一个司机的左拐,使得第二个司机向左的信号取得了优势,权衡过后,第二个司机也选择了向左拐。前面两个司机的左拐给第三个司机传递了更强的向左的信号,使得他向左的概率更高。
   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到第十辆车的时候,向左的信号已经非常强,强到向左的这个信号已经完全占据了优势,基本上后面的车都会往左拐,而且越往后,向左拐的这个信号就会越强。跟着大部队左拐,比独自一个人右拐要保险。有点像“往左拐往右拐”的贝叶斯定理。大家都这么拐,我也这么拐肯定没问题。
    从众是个减少探索成本,增加效率的行为,因此演化中成了许多动物的本能,包括人类!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Leonard Bickman等人作了个实验。他们在街角安排一个人盯着什么都没有的天空看,时长一分钟,果然就有少许的路人停下来,看看天上有什么。第二天,安排了五人,停下来的路人暴增了4倍。等到安排15人一起看天,有45%路人会驻足。再增加人数,竟能吸引到80%路人停下来看看空空如也的天空。
   看过瀑布的人都知道,瀑布越往下,水量越大,冲击力越大。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是如此,越往后,第一个行动所传达的信息会逐渐地加强,形成信息瀑布,排山倒海而来。这就是羊群效应的理论——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
   形成羊群效应有两个条件:你能看到别人选择的结果,但是看不到别人的心理。也就是说你看得见别人做的结果,但是不知道比人为什么这么做。
   头羊行动的方向就是整个羊群的走向,是悬崖还是草原,全靠头羊。但是你看不到他的心理,不知道他是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胸有成竹,还是随意为之,你不得而知。
   鉴于这个情况,你要学会悬崖勒马,学会边走边看,情况不对,和你的目标越来越远,则赶紧退出来。当年东施就是没有弄清楚大家为什么喜欢西施而落得个笑话。
                                           元旦假期,全家人一起去小逛,看见喜茶店门口排队转了好几道弯。看的心痒痒:肯定是好东西。我还给儿子说,你以后会为你女朋友排队买喜茶吗?他笑而不语。一会儿儿子要上厕所,我们再次从喜茶门口路过,看见人少了些。儿子说,我们排队给妈妈买一杯吧。我说好吧,打电话告诉妻子,告诉他儿子的打算。此时刚好下起了大雪,她赶过来,心里有些小感动。大约20来分钟,我们排到门口,得知点餐后还得等30分钟,好不容易说动儿子,同意后撤了。
   我们这两头小羊跟着羊群走了一段,还没有看清楚前面是草原还是悬崖就撤了,但在我们心里,都还想看看前面到底是什么。

7. 羊群效应

         生而为人,最是迷人的地方在于我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让思想走得很远很远,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人,我们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因而,这个世界变得精彩纷呈起来。
  
                                                        ——题记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羊群效应”,就是说一个集体里人们往往会盲目从众在集体的运动中会丧失独立的判断。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羊群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男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谚语所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有时候,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的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的用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老猎人圣地亚哥最喜欢听狼嚎的声音。在月明星稀的深夜,狼群发出一声声凄的哀婉的嚎叫,老人经常为此泪流满面。他认为那是来自天堂的声音,因为声音总能震撼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老人说:“我认识这个草原上所有的狼群,但并不是通过形体来区分它们,而是通过声音,狼群在夜晚的嚎叫。每个狼群都是一个优秀的合唱团,并且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以区别其他狼群,在很多人看来,狼群的嚎叫并没有区别,可是我的确听出了不同狼群的不同声音。”
  
          狼群在白天或者捕食时很少发出声音,他们喜欢在夜晚仰着头,对着天空嚎叫。对于狼群的嚎叫,许多动物学家进行过研究,但不能确定这种嚎叫的意义。也许是对生命孤独的感慨,也许是通过嚎叫表明自身的存在,也许仅仅是在深情歌唱。
  
         在一个狼群内部,每一匹狼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这声音与狼群内其他成员的声音不同。篮球虽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是最注重整体的物种,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展示,即使是拥有最大权利的阿尔法狼,也没有权利去要求其他的狼模仿自己的声音和行为,每一匹狼都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和保留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同样,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终归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始终得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别人,别人的生活方式只供我们参考,而不是去复制它。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并且一定有能力可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过好属于我们的生活。
  
 
  
  
                                                        

羊群效应

8. 羊群效应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1只羊跳了过去,第2只第3只也会跟着跳过去。
  
 这时如果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个位置时,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
  
 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它是指由于对信息缺乏了解,往往很难对真相作出合理预期。
  
 只能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获得信息,在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许多人得到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晴果悟书:任何一种心理行为的产生,都由外部环境和人性特质互相作用产生的特定结果。
  
 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心理效应不分好坏,关键看你如何应用。多了解人性与心理,正向合理利用,才是智慧之道。#心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