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2024-05-14

1.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
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2. 黄梅戏有哪些

有《天仙配》、《王小六打豆腐》、《夫妻观灯》、《打猪草》、《罗帕记》等。
1、《天仙配》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
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
1953年陆洪非改编了全本,形成了《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后来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为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
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王小六打豆腐》
《王小六打豆腐》是黄梅戏传统小戏中的经典之作,历经数十载,久演不衰。它讲述的是腊月廿四一个平常百姓家打豆腐过年时发生的趣事。
小六将买豆子的钱赌输掉了,老婆让买豆子回家打豆腐,他交不了差,只好装了一袋子的河沙滥竽充数。自然,豆腐就打不成了。
怕老婆的王小六,被老婆拽着耳朵,直叫唤的王小六就成了怕老婆的代名词!又好气又搞笑的王小六自此叫开。
3、《夫妻观灯》
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正月十五,家住安庆怀宁大桥头镇的王小六夫妻和众邻居上街看花灯,只见人山人海,花灯各异,热闹非凡,在看灯的过程中发生了有趣的小插曲,整个戏欢歌载舞,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生活情趣。
4、《打猪草》
《打猪草》是安庆黄梅戏的小戏,也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
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
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
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5、《罗帕记》
《罗帕记》黄梅戏传统剧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讲述举人王科举,娶妻陈赛金告老还乡陈老尚书之独生爱女。
陈赛金嫁时陪有祖传宝物金丝九龙罗帕。婚后一年,王科举赴京赶考,陈老尚书特追管家姜雄陪送前去。在花亭饯别之时,姜雄却趁机将罗帕盗去。
赴京途中投宿双合镇。姜雄调戏店姐,露帕引诱,谎说陈赛金与他有私情。并赠为罗帕以为信物,店姐不受其诱,姜雄事败逃走。店姐立即将其情告诉王科举。
科举怒返回家,令陈赛金取出罗帕宝,果见空盒无帕,盛怒斥妻,赛金虽已经身怀六甲,王亦将其赶出府门,并暗送休书与陈老尚书,害得赛金以遭父逐。
赛金走途无路野地生子,恰又飘流至双合镇。遇见店姐,店姐热情体贴地收留了这患难中的母子,并将其子抚养成人,陈赛金亦为富人帮工,挣得银钱供子求学,盼望儿子将来挣得功名好洗清她这不白之冤。
十八年后,王科举父子同科。科举又恰子锦龙治下为官,双合镇再演戏文。陈赛金冤情畅诉,王科举悔恨难生,王锦龙代母洗冤,最后在店姐的撮合下,全家团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3. 什么是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什么是黄梅戏

4. 黄梅戏是什么

黄梅戏: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该省中部,因基本曲调由湖北黄梅传入而得名。也叫黄梅调。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6]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
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6. 黄梅戏有哪些

问题一:世界上所有的黄梅戏有哪些  1959 2部 
  《女驸马》(黄梅戏) 海燕、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导演:刘琼 
  摄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安徽戏曲集锦》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江南电影制片厂协助 
  导演:郭筠 
  副导演:乔志良 
  摄影:张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闹学》(黄梅戏)、《拾棉花》(泗州戏)、《借罗衣》(庐剧) 
  1963 2部 
  《牛郎织女》(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 
  特技摄影:周诗穆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柳(槐)荫记》(黄梅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长虹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桑弧 
  艺术顾问:严凤英、王少舫 
  导演:顾而已 
  摄影:吴蔚云 
  美工:卢景光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庆市文化局,汪存顺、王寿之执笔 
  导演:邓一民、徐纪宏 
  摄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 
  《红霞万朵》(黄梅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徽省安庆地区文化局《红霞万朵》创作组 
  导演:陈岗、李鸣 
  摄影:黄永湖、姚梅生 
  美工:罗声繁 
  演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 
  1984 2部 
  《杜鹃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沙丹 
  导演:沙丹 
  摄影:李永福 
  美术:潘姚根、程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龙女》(黄梅戏)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式平、朱士贵、许成章 
  导演:舒适 
  副导演:冯笑 
  摄影:陈晨祥 
  美工:黄洽贵、黄剑锋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86 4部 
  《孟姜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冠亚、渐知 
  导演:沙丹 
  摄影:瞿金楼 
  美术设计:赵金声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余治淮 
  导演:王枫 
  副导演:曲长科 
  摄影:冯秉镛 
  美术: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县黄梅剧团 
  《香魂》(黄梅戏)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刘云程 
  艺术顾问:傅超武 
  导演:张鸿眉、王金声 
  摄影:王文锡 
  美工:张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张亚非、潘忠仁 
  导演:陈怀皑 
  副导演:骆航民 
  摄影:黄心一 美工:屠居华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1991 1部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 湖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文礼 
  导演:李俊岩 
  副导演:姬鹏 
  摄影:李俊岩 
  美术:隋壮基 
  演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2000 1部 
  《山乡情悠悠》 安徽省电影公司 
  编剧:李光南、邓新生 
  导演、摄影:黄乔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金芝、草青 
  导演:王好为、李晨声 
  摄影:李晨声、尹其武...>> 
  
   问题二:经典黄梅戏有哪些  01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02对花 
  03民女名叫冯素珍 
  04甘泉水清又甜 
  05杉木水桶 
  06扮皇帝 
  07送香茶 
  08别歌 
  09明眸皓齿青丝发 
  10今夜夜长长可恨 
  11谁料皇榜中状元 
  12一弯新月挂满天 
  
   问题三:黄梅戏比较有名的曲剧有哪些?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 
  
   问题四:黄梅戏有哪些好听一点的  《女驸马》《天仙配》《雷雨》《绩龙戏风》《墙头马上》《六尺巷》《半把剪刀》《柳荫记》《春香传》 
  《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桃李无言》《青铜之恋》等。 
  只是个人的看法,其中《雷雨》《墙头马上》《六尺巷》应该更好听一点,舞台背景也会好很多,很有看头。 
  
   问题五:有哪些好听的黄梅戏呢,要名字,越多越好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 其他: 红楼梦、西厢记、梁祝、寒窑托子、夫妻观灯、打猪草、打金枝、春香传、、刘三姐、蓝桥会、柳树井、何氏劝姑、送香茶、小辞店、西楼会、纺棉花、秋千架。。。 
  采纳哦 
  
   问题六:有哪些经典的黄梅戏电视剧  严凤英仅存的三部片子:《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潘�Z�P的《春香闹学》 
  还有《春香传》 
  小戏如:《夫妻观灯》《打猪草》 《孔雀东南飞》 
  四大经典曲目黄梅戏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姜女》。 
  
   问题七:超好听的黄梅戏有哪些?  正在发送,请查收采纳。衷心祝愿听戏愉快,天天开心,事事如意! 
  直接将我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绍兴莲花落、淮剧、扬剧、越调、老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泗州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名为115点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 
  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照样可以让你接收我的戏曲资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网盘,才能接收,如果没有,上网搜索如何免费注册115网盘,一分钟搞定,这种事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成功后,一分钟就能把我发给你的存到你的网盘上,永远成为你的东西了 
  邮箱附件戏曲和115网盘戏曲分享权已发到你邮箱。如果没有收到,请检查邮箱名是否错误,检查邮箱名后缀,检查邮箱垃圾箱,检查订阅邮箱。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朋友,你一点分都没有,就请先采纳吧。采纳后一定给你发。不勉强,如果不愿意,请其他网友帮忙 
  给邮箱 
  
   问题八:黄梅戏电视剧有哪些  黄梅戏电视剧: 
  《桃花扇》《鸳鸯配》《女驸马》《小辞店》《孟丽君》《黄山情》《龙凤奇缘》《诗仙李白》《二月》《彩云坪》《潘张玉良》《家》《生死擂》《桂小姐选郎》《天仙配后传》《夷陵好人》 
  《玉带缘》《非常如意》《半把剪刀》《郑小姣》。 
  
   问题九:黄梅戏有哪些好看啊?  1.杜十娘 
  内容提要 
  江南名妓杜十娘自幼被卖,不幸落入红尘。浮一次与李甲相会二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李甲久往不归。 
  鸨儿见李财尽逼其拿钱,十娘使计鸨儿要李拿出三百两,最终李与杜成亲,没想到杜十娘离开妓院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2.《牛郎织女》、《槐荫记》、《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 
  3.琵琶词,夫妻观灯,孟丽君,唐伯虎点秋香

7. 黄梅戏是什么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皖、鄂、赣3省交界地区,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黄梅戏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黄梅戏的历史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7] 。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黄梅戏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是什么

8. 黄梅戏介绍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黄梅调”也叫“采茶戏”。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本剧院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