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普查

2024-05-13

1. 安徽省当涂县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普查

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普查项目为安徽省地勘基金项目,普查区依次由泉水湾、太平山、下垾和船村四个矿段组成。
本次普查共圈定75个铁矿体,其中泉水湾、太平山的①号矿体为区内主要矿体。探矿权内共探获(333)类铁矿石资源量1.28亿吨,TFe:35.43%(工业铁矿石1.22亿吨,TFe:36.06%);探矿权内新增铁矿石资源量1.21亿吨,TFe:35.37%(工业铁矿石1.15亿吨,TFe:36.04%)。各矿段资源储量结果分述如下:
泉水湾矿段圈定铁矿体25个,累计查明(333)类铁矿石量0.79亿吨,TFe:36.66%。其中,探矿权内0.79亿吨,TFe:36.66%。①号矿体矿石量0.75亿吨,TFe:36.93%,占该区的95.14%;②号矿体矿石量0.04亿吨,TFe:31.29%,占该区的4.86%。
太平山矿段圈定铁矿体41个,累计查明(333)类铁矿石量0.47亿吨,TFe:33.31%。其中,探矿权内0.44亿吨,TFe:32.76%;探矿权内新增0.38亿吨,TFe:32.16%。①号矿体矿石量0.25亿吨,TFe:30.75%,占该区的53.92%;②号矿体矿石量0.22亿吨,TFe:36.30%,占该区的46.08%。
下垾矿段圈定铁矿体5个,累计查明(333)类铁矿石量0.03亿吨,TFe:39.85%。①号矿体矿石量0.02亿吨,TFe:47.32%,占该区的54.19%;②~⑤号矿体矿石量0.01亿吨,TFe:31.01%,占该区的45.81%。
船村矿段圈定铁矿体4个,累计查明(333)类铁矿石量0.02亿吨,TFe:39.58%。①号矿体矿石量0.0077亿吨,TFe:47.03%,占该区的47.65%;②号矿体矿石量0.0078亿吨,TFe:33.00%,占该区的47.87%;③~④号矿体矿石量0.0007亿吨,TFe:30.69%,占该区的4.48%。

安徽省当涂县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普查

2. 当涂县姑山铁矿()

姑山铁矿床位于当涂县城南13公里处,距马鞍山市31公里,西南距芜湖18公里。矿区有铁矿专用线与宁芜铁路毛耳山车站相接,相距10公里。公路交通更为方便,每日有定时班车自南京、芜湖、马鞍山、当涂驶至矿区或经矿区往返。
地理位置处于扬子江下游南岸,属皖南丘陵地带,矿区东北为起伏的丘陵,西南为大片的冲积平原,标高8—9米,青山河流经矿区西部。
姑山铁矿是一座有70余年历史的老矿山。据史料记载,1912年徐静仁在姑山创办私营福民采矿公司;1913年桐城方履中租大姑山及其附近的钓鱼山、钟山等,创办振冶炼矿公司。至1936年共采出矿石50余万吨,尽销日本。1938年9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本区,先后对小姑山、大姑山、钓鱼山、钟山等铁矿进行掠夺性开采,到日本投降止,共掠夺本区铁矿石100万吨以上。
姑山矿区的矿产资源,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的注意,自1912年到新中国成立,先后参与调查本区铁矿资源的有:德国的梭尔格,瑞典的丁格兰,日本的小林仪一郎、松冈辨治朗、池田早苗、中野岳三等;国内有谢家荣、章鸿钊、张景澄等。其中1923年,丁氏在北平地质调查所专报上发表了专著《中国铁矿志》,这是当时论述中国铁矿较为详细的著作,它以省分章,每章中以县分节,在安徽省一章中对《当涂铁矿》姑山矿区的铁矿储量及品位作了如下估计:
大小姑山:储量约190万吨,品位50%;
钟山:储量约300万吨,品位50%—55%;
钓鱼山:储量约120万吨。
1935年4月,谢家荣、孙健初、程裕淇、陈恺根据调查结果合著《扬子江下游铁矿志》,该著作登载在《地质专报》甲种第十三号上。谢家荣等人认为扬子江下游铁矿位于江南沿岸,交通便利,矿质优良,铁矿储量占全国储量的4.2%,是我国重要富铁矿资源之一,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对于姑山矿区的铁矿成分,调查人员曾取样化验,结果如下:
中国矿床发现史


对于姑山矿区的铁矿储量,《矿志》上亦作了概算,小姑山216万吨;大姑山36万吨。
由于姑山矿区资料丰富,交通便利,日本帝国主义窥视这块宝地达20余年之久。对这里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频繁的调查,在姑山矿区普查时,采取了打钻、平巷勘探、物探等手段,进行了反复勘查,掌握了该区地形、地质、水文、交通、铁矿分布及储量、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为掠夺姑山矿区资源作充分准备。1945年11月,国民党经济部战时生产局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派员接管了由日本人经营的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姑山、钟山等矿山,但一直没有开采。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4年前,没有矿产开发、勘查部门的人员涉足本区。
由于姑山矿区的铁矿资源埋藏浅甚至裸露地表,被发现年代久远,究属何人首先发现,难以考证,其开采历史已历70余年。然而真正彻底揭露本矿区铁矿资源情况,是50年代至60年代完成的。从1954年起,对本区的勘查才陆续展开。
1954年10月,重工业部地质局南京分局派出地质技术人员胡承诚、袁凤山等四人来姑山矿区进行踏勘,编制了地质详查设计。由八○四队组成姑山勘查分队,进行矿区地质测量和轻型山地工作,至1956年5月地质勘查工作结束,肯定大、小姑山有进一步勘探价值。6月提出大、小姑山初步勘查设计,开动钻机4台,1957年1月提交了姑山铁矿1956年度勘查总结报告,在小姑山求得铁矿石储量2791.1万吨,由于矿床构造及水文地质均未研究清楚,未获上级批准。
在进行矿区勘探工作的同时,姑山分队派出以地质技术员蔺雨时等组成的普查小组,在当涂—芜湖间进行1∶5万的区域地质普查工作,填制了1∶5万地形地质图约500平方公里。当时杨永瑾任八○四队队长兼总工程师,杨源昆、曹执庸任地质师,沈聪祥、丛志化先后任姑山分队队长,杨永相为技术副分队长,向缉熙任地质负责人,成员有朱长兆、王达、张广民、乔兆光等。
1957年3月,重工业地质局华东分局八○八队,接收八○四队全部工作,在该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表工作计划,同时填制1∶1000地形地质图1.80平方公里,并进行地质研究和水文地质勘探。1958年8月提出《姑山铁矿水文地质勘探专题总结报告》,通过水文地质勘探工作证明矿区内水文地质问题不大,其深部矿体可进行开采。1959年初即正式转入全面详细勘探阶段,通过综合研究结合少量钻探工程证实大姑山矿体不但与小姑山矿体相连,同时有向西北与西南发展的趋势,而且大姑山不但有可供选别利用的贫矿,还蕴藏有不少富矿,扭转了前人所谓大姑山矿都是贫矿和西部无矿的认识。1964年9月完成了全部野外施工。
1965年7月提交了《安徽省当涂县姑山铁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当时八○八队隶属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南京),队长宋洪章,地质队长高原,地质负责人蒋志模,报告主编蒋志模,主要编者邱传珠、张永良等。参加报告编写人员还有于景林、于敬国、陈佐周、王思才、顾魁振、万长溥、刘乐山等。当时华东公司还派蔺雨时来队协助地质报告的编写工作。
姑山铁矿历年勘探总投资为369万元,主要勘探工作量:钻孔133个、钻探总进尺2.54万米;槽探4592立方米,井探58米。探求铁矿石总储量1.28亿吨。全铁平均品位43.73%。平均每吨矿石勘探成本0.03元,勘探经济效益是好的,勘探报告于1972年由冶金部储委批准。
1954年5月16日,在姑山矿区打响了马鞍山矿山生产的第一炮,姑山矿场作为马鞍山铁厂的下属车间正式宣告成立。30多年来,姑山铁矿从一个手工开采的小矿山建设成为采掘、运输、选矿及生活福利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矿山,对马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建矿35年(1988年末),共生产铁矿石1534.26万吨(原矿),生产入炉矿石830万吨,入选矿石727万吨,生产铁精矿354.8万吨。产品品种由建矿初期的单一原富矿发展到今天的高炉富块矿和铁精矿。1988年工业总产值2215.42万元,是马钢第二大原料基地,现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
姑山铁矿体主要产于辉长闪长岩侵入接触内带及其附近,成似穹窿状,其长轴方向为北东70°,长1100余米,短轴宽880米。矿体向四周倾斜,一般北部倾斜角在40°—60°;南部近似水平。地表出露矿体标高75米,垂直延深为481米。分布范围0.745平方公里,主要矿体厚度10—140米,平均厚度为60.6米。矿体边缘有呈分叉尖灭现象。此外,火山沉积岩层中分布有沉积型铁矿,长140米,厚40米,呈透镜状。
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主要有赤铁矿、假象赤铁矿、半假象赤铁矿、磁铁矿、穆磁铁矿、镜铁矿、褐铁矿等,并以前四种为主。矿石自然类型有:致密状赤铁矿石、磁铁矿石,角砾状赤铁矿石,网脉状赤铁矿、磁铁矿石,浸染状赤铁矿、磁铁矿石。伴生有益组分五氧化二钒含量为0.11%,与铁含量呈同消长关系。有害杂质硫一般含量为0.05%左右,平均含量0.38%
矿体围岩蚀变有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青盘岩化、硅化、角页岩化。高岭土化主要发育于近矿的辉长闪长岩中,其蚀变程度,随着与矿体距离的远近有由弱到强的规律,主要是斜长石被高岭石交代,保存了斜长石的残形;碳酸盐化主要见于矿体附近高岭土化辉长闪长岩的外缘;硅化和角页岩化主要见于近矿的页岩、灰岩中,其次在侵入接触带的页岩、灰岩中。蚀变强度不一,次生石英成微晶细粒交代灰质岩及页岩。
据本矿床地质特征,本区主要矿体可能属于岩浆期后中(偏高)温热液矿床,出现在火山岩中的矿体也可能属火山喷发沉积矿床。也有人认为属于宁芜型玢岩铁矿或矿浆型铁矿。
矿床负300米以浅矿体的勘探程度,可以满足矿山设计、生产需要,西北端负300米以下矿体尚缺乏工程控制。另根据矿区构造与成矿特点,矿区南面可进一步寻找同类型热液矿床;同时注意,在姑山外围火山岩分布区寻找与火山岩有关的铁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