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ipo发行规定不低于总量25%情况下,而操作上都接近25%和10%,不多发呢,谢谢

2024-05-16

1. 为什么ipo发行规定不低于总量25%情况下,而操作上都接近25%和10%,不多发呢,谢谢


为什么ipo发行规定不低于总量25%情况下,而操作上都接近25%和10%,不多发呢,谢谢

2. 为什么ipo发行规定不低于总量25%情况下,而操作上都接近25%和10%,不多发呢,谢谢

发行时计算是按照总股本来计算的,操作上是按照流通股本计算的。发行股本不能低于总量的25%,而流通的股本可能只占发行股本的1%到80%,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募集资金总量计算公式:募集资金量=每股股价x发行量。
募集资金量=市盈率*每股净利润。也就是说,发行人发行前最近一期末的净利润乘以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就是募集资金总量,和发行量完全无关。
发行量变大,每股股价也会变小,乘积是不会变的。因此券商只负责在市场上取得较高的市盈率,发行人利润已经固定,市盈率越高圈的钱就越多。但发行量是要合规的,因此规定是多少,贴着线发就行了。

扩展资料:发行要求
1、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核准已公开发行。
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
3、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
4、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公开发行的比例为10%以上。
5、公司在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首次公开募股
百度百科-募集资金

3. IPO首发多少比例的股份,有没有上限规定。如发行前股本4亿,可不可仪IPO发行1个亿股本?还是只能发10%以上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
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一种获得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允许私人公司将它们的股份向公众销售。
这些股份被认为是“自由交易”的,从而使得这家企业达到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要求条件。 大多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对上市公司在拥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数量的股东人数方面有着硬性规定。

扩展资料: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监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估值模型
就估值模型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
所谓收益折现法,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估计出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并选择恰当的贴现率与贴现模型,计算出上市公司价值,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现模型(DDM)、现金流贴现(DCF)模型等。
贴现模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正是体现承销商的专业价值所在。
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选择同类上市公司的一些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P/E即股价/每股收益)、市净率(P/B即股价/每股净资产),再结合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来确定上市公司价值,一般都采用预测的指标。
市盈率法的适用具有许多局限性,例如要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要稳定,不能出现亏损等。而市净率法则没有这些问题,但同样也有缺陷,主要是过分依赖公司账面价值而不是最新的市场价值,因此对于那些流动资产比例高的公司如银行、保险公司比较适用此方法。
在此次建行IPO过程中,按招股说明书中确定的定价区间1.9~2.4港元计算,发行后的每股净资产约为1.09~1.15港元,则市净率(P/B)为1.74~2.09倍。除上述指标,还可以通过市值/销售收入(P/S)、市值/现金流(P/C)等指标来进行估值。
通过估值模型,可以合理地估计公司的理论价值,但是要最终确定发行价格,还需要选择合理的发行方式,以充分发现市场需求,常用的发行方式包括: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竞价方式。
一般竞价方式更常见于债券发行,这里不做赘述。累计投标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新股发行方式之一,是指发行人通过询价机制确定发行价格,并自主分配股份。
所谓“询价机制”,是指主承销商先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区间,召开路演推介会,根据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信息对发行价格反复修正,并最终确定发行价格的过程。一般时间为1~2周。
例如此次建行最初的询价区间为1.42~2.27港元,此后收窄至1.65~2.10港元,最终发行价将在10月25日前确定。询价过程只是投资者的意向表示,一般不代表最终的购买承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首次公开募股 (IPO)

IPO首发多少比例的股份,有没有上限规定。如发行前股本4亿,可不可仪IPO发行1个亿股本?还是只能发10%以上

4. IPO首发多少比例的股份,有没有上限规定。如发行前股本4亿,可不可仪IPO发行1个亿股本?还是只能发10%以上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
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一种获得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允许私人公司将它们的股份向公众销售。
这些股份被认为是“自由交易”的,从而使得这家企业达到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要求条件。 大多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对上市公司在拥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数量的股东人数方面有着硬性规定。

扩展资料: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监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估值模型
就估值模型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
所谓收益折现法,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估计出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并选择恰当的贴现率与贴现模型,计算出上市公司价值,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现模型(DDM)、现金流贴现(DCF)模型等。
贴现模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正是体现承销商的专业价值所在。
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选择同类上市公司的一些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P/E即股价/每股收益)、市净率(P/B即股价/每股净资产),再结合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来确定上市公司价值,一般都采用预测的指标。
市盈率法的适用具有许多局限性,例如要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要稳定,不能出现亏损等。而市净率法则没有这些问题,但同样也有缺陷,主要是过分依赖公司账面价值而不是最新的市场价值,因此对于那些流动资产比例高的公司如银行、保险公司比较适用此方法。
在此次建行IPO过程中,按招股说明书中确定的定价区间1.9~2.4港元计算,发行后的每股净资产约为1.09~1.15港元,则市净率(P/B)为1.74~2.09倍。除上述指标,还可以通过市值/销售收入(P/S)、市值/现金流(P/C)等指标来进行估值。
通过估值模型,可以合理地估计公司的理论价值,但是要最终确定发行价格,还需要选择合理的发行方式,以充分发现市场需求,常用的发行方式包括: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竞价方式。
一般竞价方式更常见于债券发行,这里不做赘述。累计投标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新股发行方式之一,是指发行人通过询价机制确定发行价格,并自主分配股份。
所谓“询价机制”,是指主承销商先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区间,召开路演推介会,根据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信息对发行价格反复修正,并最终确定发行价格的过程。一般时间为1~2周。
例如此次建行最初的询价区间为1.42~2.27港元,此后收窄至1.65~2.10港元,最终发行价将在10月25日前确定。询价过程只是投资者的意向表示,一般不代表最终的购买承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首次公开募股 (IPO)

5. IPO发行问题

1、高管和大股东也是股民,他们持有的也是流通股
2、全流通之后,高管和大股东持股变身为有限受条件的流通股,虽然可以流通,但是受到某些限售条件的制约,比如上市之后大股东股票锁定3年,高管锁定1年,且达到锁定条件后,每年减持不超过所持股份的25%等等。
3、相对于原先的流通概念,原先的部分国有股、控股股东股份、法人股、内部职工股都是不流通的,不存在限售条件的问题,是什么条件都不能流通的。

IPO发行问题

6. IPO筹资额在加大,意味着IPO发行在加速吗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IPO之际,市场对于再融资的关注度明显下降。在不少机构眼中,IPO承销家数与金额,俨然成为评判券商投行实力强弱的唯一标准。
  再融资筹资金额屡超IPO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A股市场的IPO融资金额为2720亿元,再融资(含公司债,不包括资产类的重大资产重组)则达到了3909亿元,后者较前者超出了43.7%。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A股再融资不仅在总量上远超IPO,平均单笔融资规模(16.92亿元)也明显高于IPO(9.82亿元)。
  事实上,A股市场近几年的再融资筹资金额均超过IPO,而这一点在2011年则表现得更加明显。业内人士指出,A股市场IPO的“大单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再融资的“大单时代”却正在降临。对于券商投行而言,是继续在IPO的“红海”厮杀,还是在再融资的“蓝海”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成了必须尽早抉择的战略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全年,A股市场共计有706家企业发行证券,分别涉及IPO、公开增发、上市公司债、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以及企业债,共计筹得资金10057亿元。其中,IPO企业277家,共计筹资2720亿元;公开增发10家,共筹资289亿元;定向增发119家,共计筹资1576亿元;配股13家,共计筹资372亿元;上市公司债80家,共计筹资1259亿元;企业债198家,共计筹资3428亿元;可转债9家,共计筹资413亿元。此外,另有55家企业还实施了单纯向大股东或其他股东发行股份认购资产、不筹资的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行为。
  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IPO筹资额为2720亿元,仅仅占到上年同期融资额4911亿元的51.70%。“IPO筹资额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发行市盈率滑落造成的单位融资效率下降。”上海某大型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指出,2010年IPO平均筹措资金为14.15亿元,而2011年则骤降至9.82亿元,下降幅度高达30.6%;其次是发行数量下降,2010年IPO发行数量为347家,2011年则为277家,下降幅度约为20%。
  两份排名
  如果仅仅考虑IPO融资的承销情况,平安证券无疑是2011年的最大赢家,而曾经长期垄断券商投行霸主地位的中金公司,过去一年则遭遇了滑铁卢。
  2011年,主承销金额在100亿以上的投行有6家,平安证券与国信证券分别以298亿元和260.4亿元占据前两位,其承销上市公司数量也雄踞前二。承销金额紧随其后的依次是中信证券、安信证券和中信建投。
  中金公司在IPO承销上的“陨落”出人意料,历史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0年,按国内IPO主承销商募集资金排名,中金公司除了在2008年和2010年排名第二,其他年份始终稳居榜首,但是2011年全年,中金公司仅有两单入账,承销金额为63.2亿元,按主承销金额排名第15,按主承销数量排名第41。
  如果综合考虑IPO与再融资的情况,券商投行格局则又是另一番天地。从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股票、可转债、公司债和企业债)总体筹资情况来看,中信证券笑到了最后,其以承销总金额720.5亿元、占据7.40%市场份额的业绩排名第一;位列第二名的是国泰君安证券,其承销总金额为673.1亿元,占据了6.91%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三的是平安证券,其承销总金额为631.7亿元,占据的市场份额为6.49%;国信证券紧随其后,以 563.6亿元的承销金额位列第四;排在第五位的是中信建投,其承销金额也达到了527.7亿元。
  与2010年的承销情况相比,变化较大的莫过于中金公司和中银国际,中金公司的股票承销金额由2010年的1497.96亿元降至去年的439.6亿元,其排名也由第一位下滑至第六位;中银国际的承销金额从2010年的936.55亿元降至2011年的296.7亿元,其排名也由第三位滑落至如今的第十二位,跌出前十。与之相反,部分券商排名逆势增长,影响力不断提升:中信证券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国泰君安由第四位升至第二位,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也分别由2010年的第七和第八名升至2011年第三和第四,可谓老牌劲旅业绩常青,新锐券商更进一步。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是券商投行战略选择的主要方向。”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平安、国信正是依靠自身在中小企业项目上的独特优势,得以在投行界迅速崛起,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券商投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老牌券商为例,凭借在再融资市场上的出色表现,依然能够在投行界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7. 如何确定IPO的发行数量,以及这么估计能预计到多少资金

  公司股票发行数量一般根据计划的募集资金金额和预计股票发行价进行测算,并应符合以下要求:公司股本总额不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的股份应达到发行后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应达到发行后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十以上。
  如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金风科技,发行前股本是4.5亿股,首发5000万股,公开发行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刚好达到10%。

如何确定IPO的发行数量,以及这么估计能预计到多少资金

8. 减少ipo批文发行数量是什么意思

7月5日晚20时,《第一财经日报》获悉,新一轮IPO将暂缓发行、已完成申购的新股将退回申购款的。当晚22时后,28家拟上市公司通过沪深交易所发布暂缓发行的公告。

虽此前市场已有呼声,IPO暂缓仍事发突然。多位业内专家和学者对《第一财经日报》强调,作为特殊时期的非常规应急措施,此次IPO暂缓发行是“不合理的必然之举”,其意在于短期内稳定市场情绪、扎紧金融风险扩散链条。

“对于一个急症重病患者,首要任务是救活,再去考虑药品是否有副作用。当前的股市,就是先吃药再去谈健康。”
7月4日晚,28家已获IPO批文的公司集体发布公告称,因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决定暂缓后续发行工作,7月3日完成申购的10家公司将退回申购资金。业内人士透露,缴款或于下周退回到户。投资者在网络上不断炮制段子,各种情绪复杂交织。

大盘在近三周急跌近30%。暂缓甚至叫停IPO的呼声已在市场蓄势已久,但一直没有任何苗头出现。即便是在7月2日的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针对暂缓IPO救市的建议仍回应称,“将相应减少发行家数和筹资金额”,7月上旬拟安排10家企业IPO,筹资金额也会较6月份减少。

“证监会并没有与上市公司、发行机构提前有过沟通,就是突然说暂缓发行的,我们之前已经有预期可能会暂缓,但绝不会想到会涉及到已申购的新股,史无前例。”此次申购作废的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行内部人士说。

该投行人士还介绍称,消息发布后并没有与线下配售机构做过多沟通,“大家都知道,就直接退款”。暂缓发行之后,拟上市公司不用再重新拿批文,等待具体通知后再启动上市发行。其还预计称,上市公司已经准备补充中报材料了,“预计7月份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