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外交部门有什么?

2024-05-14

1. 中国古代的外交部门有什么?

宣政院是司法部门

先秦和秦时有官职,但尚未专设部门,如秦代负责外交的官员名称是典客和典属国。
古代外交部门从汉代以来大体如下:
汉代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为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管外交的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客曹尚书;
三国承汉制,魏、蜀、吴三国皆有大鸿胪;
隋代负责外交的机构谓鸿胪寺和谒者台;
唐代由鸿胪寺和尚书主客负责外交;
明代负责外交事务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行人司;
清代前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鸿胪寺建制,又设立理藩院、会同四译馆管理外交事务,
清代后期,先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鸿胪寺与理藩院的外交职能相应转向国内。

中国古代的外交部门有什么?

2. 谁能告诉我清代都有哪些外交官啊 要详细的

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人。1847年中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 湘勇」。1856年任南书房行走,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1891年病逝。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随曾国藩参赞军务。在任福建按察使时,向清政府上《条陈海防事宜》折,阐述自己开办洋务的主张。在官场倾轧中,秉性耿直的他得不到清政府重用,於1860年,辞职还乡闲居。在赋闲两年后,郭嵩焘入幕淮军。不久应李鸿章之邀,於1882年春再度出山,任苏松粮道,后又升任两淮盐运使。由於曾国藩、李鸿章的全力支持,郭嵩焘在两淮理财顺利,卓有成效。1863年秋,他又升任广东巡抚,诏赏三品顶戴。但在任职期间,他又因耿直招怨,与前后两任同驻广州的两广总督矛盾重重。在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之中,郭嵩焘在1866年6月解任,再次开始归乡闲居,而这次长达8年之久。郭嵩焘於1876年12月在上海等船赴欧,对沿途所记,编为《使西纪程》。由於在驻英期间,参观各地的工厂学校和政府机构,使他的观念产生根本变化,发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於学」的惊乎。郭嵩焘抵达英国伦敦后不久,於1877年10月16日应英国工厂主的邀请,访问了在伦敦附近的电力厂。在参观过程中,英国工厂主特意请郭嵩焘参观刚刚发明不久的电话。这是他首次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话。电话安装在相隔数十丈的上下楼内,郭嵩焘让随从张德彝到楼下去接听,自己在楼上与其通话。「郭问『听闻乎?』张答到『听闻。』郭又问『你知觉乎?』张应曰『知觉。』郭又说『请数数目字。』张依言而数曰『一、二、三、四、五、六、七。』」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其语言多者亦多不能明,惟此数者分明。」由此可见,这次通话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郭嵩焘还向清政府大力介绍外国先进的管理概念和政治措施,导致保守派人士的仇视,在官场倾轧和污蔑中,被召回。郭嵩焘把使英途中见闻写成《使西纪程》,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对中国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但他把书寄回中国后,希望总理衙门刊印,却被满朝士大夫误解,要求将其撤职查办。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於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语,郭嵩焘被清廷申斥,书稿毁版。而后又遭到他的副手刘锡鸿的诬陷,於是郭嵩焘因病请辞,清政府同意辞职后派曾纪泽接任。郭嵩焘於1879年5月5日乘船抵达长沙。由於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郭嵩焘被污蔑为「勾通洋人」,遭到不明事理的百姓和乡绅帖大字报来侮辱他。他赋闲期间曾在湖南开设禁烟会,宣传禁烟。曾筹备成立船厂,未能实现。郭嵩焘病逝的时候,虽有官员请旨按惯例赐谥立传,被清廷否决。 清代第一个外交官——索额图欧阳兆庭(1858—1941年),号庚,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大岭村。出身书香世家,系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第五十二代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第二十二代孙。光绪十七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在清朝历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巴拿马总领事,被封为资政大夫,花翎布政使司街。在民国时期历任驻爪哇总领事,驻英国使馆一等秘书、驻智利国公使等职。同治十一年(1872年)兆庭公仅十四岁即随其兄辉庭公赴美留学,同时赴美留学的有梁敦彦、詹天佑、唐绍仪、周长龄先生等120人,这批留学生大都学成回国,作出贡献。 索额图,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出生年代推算当在崇德元年(1636)前后,生于盛京(沈阳)。他生活在满族贵族夺取全国政权,进而统一全国的时期,即为满族从马上得天下,转变为统治天下的时代。索额图先世原隶哈达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努尔哈赤灭哈达,他的祖父硕色、叔祖希福携带家口归附。努尔哈赤获悉硕色、希福兼通满、蒙、汉文字,命同值文馆,赐号“巴克什”,并屡次遣使蒙古诸部。崇德元年,希福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进二等甲喇章京,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卒,赠太保,谥文简。索额图之父索尼在天命年间(1616—1626)为一等侍卫,其后屡立战功。天聪五年(1631)升任吏部启心郎。崇德八年(1643),晋升为三等甲喇章京。皇太极病逝,他以拥立皇子福临继位,成为维护八旗内部稳定局面的重要人物。顺治八年(1651),累进为世袭一等伯,擢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顺治帝曾褒奖他“克尽忠义,以定国乱,诚为荩臣。”顺治十八年,福临病逝,新君玄烨即位。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为辅政大臣,又授世袭一等公。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谥文忠。索尼的长子噶布喇曾任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四年,太皇太后挑其第二个女儿,册立为皇后。十三年,皇后生皇二子允礽后不久便去世,谥称孝诚仁皇后。次年,允礽被立为皇太子。索尼的第五子心裕“尚公主,遭遇之隆,古今罕觏”,先袭一等伯,后又世袭一等公,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六子法保袭一等公。索额图乃索尼第二子,他正是以其皇亲国戚的特殊地位而跻身于朝廷。索额图初为侍卫,康熙七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八年五月,辞去侍郎职务,任一等侍卫。当时,身为四辅臣之一的鳌拜,广植党羽,“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把他的心腹之人安插在内三院和各部院担任要职,随意罢免他不中意的大臣。鳌拜的专权跋扈,引起康熙帝的强烈愤怒,索额图也十分不满。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采取突袭的方式,逮捕鳌拜,惩其党羽,康熙帝始得真正主持朝政。八月,索额图升任国史院大学士。九年恢复内阁制,索额图改为保和殿大学士,一直到十九年八月离任。在这十年中,他成为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大臣,在平定“三藩之乱”,稳定全国动荡的局面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南巡到德州,皇太子得病,召索额图至德州侍疾。留居月余,皇太子病愈,一起回北京。这次康熙帝突然召索额图到德州的原因,表面上是令探视皇太子,其真实含意并非如此。索额图为皇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太子与索额图关系又很密切。后来康熙帝逐渐对太子行事不满,索额图也被牵连在内。先是,康熙三十九年即有人告发索额图,康熙帝没有处置。倾陷索额图的人,首先令人注目的是高士奇。高士奇家道贫困,但长于诗文书法,被推荐给索额图。索额图常以“椒房之亲,且又世贵,侍士大夫向不以礼,况高是其家奴狎友,其召之幕下也,颐指气使,以奴视之”。以后高士奇被康熙帝破格提拔,高官显贵,但见索额图时,“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称为高相公,索则直斥其名,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索额图有时还“切齿大骂,辱及父母妻子”。为此,高士奇怀恨在心,“遂顿忘旧恩,而思剚刃于其腹中”。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随驾北上,这时他已背叛索额图,投靠明珠。明珠与索额图“权势相侔,互相仇轧”。康熙帝回京后,于四十二年(1703)将索额图处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曾对大臣们列举了皇太子的“种种恶端”,又说:“从前索额图助伊(皇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皇太子)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据礼亲王昭梿说:索额图在狱中时,曾有“客潜入狱馈饮食,及公伏法,客料理丧殓事毕,痛哭而去,不知所终”。索额图的同党多被杀,被拘禁、被流放;同祖子孙都被革职,其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被处死。康熙帝对索额图一生所参与的重要军政大事,除与沙俄在尼布楚的谈判外,全面给予否定,并说“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极不公正的评价。

3. 谁能告诉我清代都有哪些外交官啊 要详细的

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人。1847年中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 湘勇」。1856年任南书房行走,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1891年病逝。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随曾国藩参赞军务。在任福建按察使时,向清政府上《条陈海防事宜》折,阐述自己开办洋务的主张。在官场倾轧中,秉性耿直的他得不到清政府重用,於1860年,辞职还乡闲居。在赋闲两年后,郭嵩焘入幕淮军。不久应李鸿章之邀,於1882年春再度出山,任苏松粮道,后又升任两淮盐运使。由於曾国藩、李鸿章的全力支持,郭嵩焘在两淮理财顺利,卓有成效。1863年秋,他又升任广东巡抚,诏赏三品顶戴。但在任职期间,他又因耿直招怨,与前后两任同驻广州的两广总督矛盾重重。在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之中,郭嵩焘在1866年6月解任,再次开始归乡闲居,而这次长达8年之久。郭嵩焘於1876年12月在上海等船赴欧,对沿途所记,编为《使西纪程》。由於在驻英期间,参观各地的工厂学校和政府机构,使他的观念产生根本变化,发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於学」的惊乎。郭嵩焘抵达英国伦敦后不久,於1877年10月16日应英国工厂主的邀请,访问了在伦敦附近的电力厂。在参观过程中,英国工厂主特意请郭嵩焘参观刚刚发明不久的电话。这是他首次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话。电话安装在相隔数十丈的上下楼内,郭嵩焘让随从张德彝到楼下去接听,自己在楼上与其通话。「郭问『听闻乎?』张答到『听闻。』郭又问『你知觉乎?』张应曰『知觉。』郭又说『请数数目字。』张依言而数曰『一、二、三、四、五、六、七。』」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其语言多者亦多不能明,惟此数者分明。」由此可见,这次通话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郭嵩焘还向清政府大力介绍外国先进的管理概念和政治措施,导致保守派人士的仇视,在官场倾轧和污蔑中,被召回。郭嵩焘把使英途中见闻写成《使西纪程》,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对中国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但他把书寄回中国后,希望总理衙门刊印,却被满朝士大夫误解,要求将其撤职查办。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於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语,郭嵩焘被清廷申斥,书稿毁版。而后又遭到他的副手刘锡鸿的诬陷,於是郭嵩焘因病请辞,清政府同意辞职后派曾纪泽接任。郭嵩焘於1879年5月5日乘船抵达长沙。由於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郭嵩焘被污蔑为「勾通洋人」,遭到不明事理的百姓和乡绅帖大字报来侮辱他。他赋闲期间曾在湖南开设禁烟会,宣传禁烟。曾筹备成立船厂,未能实现。郭嵩焘病逝的时候,虽有官员请旨按惯例赐谥立传,被清廷否决。 清代第一个外交官——索额图欧阳兆庭(1858—1941年),号庚,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大岭村。出身书香世家,系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第五十二代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第二十二代孙。光绪十七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在清朝历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巴拿马总领事,被封为资政大夫,花翎布政使司街。在民国时期历任驻爪哇总领事,驻英国使馆一等秘书、驻智利国公使等职。同治十一年(1872年)兆庭公仅十四岁即随其兄辉庭公赴美留学,同时赴美留学的有梁敦彦、詹天佑、唐绍仪、周长龄先生等120人,这批留学生大都学成回国,作出贡献。 索额图,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出生年代推算当在崇德元年(1636)前后,生于盛京(沈阳)。他生活在满族贵族夺取全国政权,进而统一全国的时期,即为满族从马上得天下,转变为统治天下的时代。索额图先世原隶哈达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努尔哈赤灭哈达,他的祖父硕色、叔祖希福携带家口归附。努尔哈赤获悉硕色、希福兼通满、蒙、汉文字,命同值文馆,赐号“巴克什”,并屡次遣使蒙古诸部。崇德元年,希福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进二等甲喇章京,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卒,赠太保,谥文简。索额图之父索尼在天命年间(1616—1626)为一等侍卫,其后屡立战功。天聪五年(1631)升任吏部启心郎。崇德八年(1643),晋升为三等甲喇章京。皇太极病逝,他以拥立皇子福临继位,成为维护八旗内部稳定局面的重要人物。顺治八年(1651),累进为世袭一等伯,擢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顺治帝曾褒奖他“克尽忠义,以定国乱,诚为荩臣。”顺治十八年,福临病逝,新君玄烨即位。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为辅政大臣,又授世袭一等公。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谥文忠。索尼的长子噶布喇曾任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四年,太皇太后挑其第二个女儿,册立为皇后。十三年,皇后生皇二子允礽后不久便去世,谥称孝诚仁皇后。次年,允礽被立为皇太子。索尼的第五子心裕“尚公主,遭遇之隆,古今罕觏”,先袭一等伯,后又世袭一等公,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六子法保袭一等公。索额图乃索尼第二子,他正是以其皇亲国戚的特殊地位而跻身于朝廷。索额图初为侍卫,康熙七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八年五月,辞去侍郎职务,任一等侍卫。当时,身为四辅臣之一的鳌拜,广植党羽,“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把他的心腹之人安插在内三院和各部院担任要职,随意罢免他不中意的大臣。鳌拜的专权跋扈,引起康熙帝的强烈愤怒,索额图也十分不满。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采取突袭的方式,逮捕鳌拜,惩其党羽,康熙帝始得真正主持朝政。八月,索额图升任国史院大学士。九年恢复内阁制,索额图改为保和殿大学士,一直到十九年八月离任。在这十年中,他成为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大臣,在平定“三藩之乱”,稳定全国动荡的局面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南巡到德州,皇太子得病,召索额图至德州侍疾。留居月余,皇太子病愈,一起回北京。这次康熙帝突然召索额图到德州的原因,表面上是令探视皇太子,其真实含意并非如此。索额图为皇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太子与索额图关系又很密切。后来康熙帝逐渐对太子行事不满,索额图也被牵连在内。先是,康熙三十九年即有人告发索额图,康熙帝没有处置。倾陷索额图的人,首先令人注目的是高士奇。高士奇家道贫困,但长于诗文书法,被推荐给索额图。索额图常以“椒房之亲,且又世贵,侍士大夫向不以礼,况高是其家奴狎友,其召之幕下也,颐指气使,以奴视之”。以后高士奇被康熙帝破格提拔,高官显贵,但见索额图时,“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称为高相公,索则直斥其名,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索额图有时还“切齿大骂,辱及父母妻子”。为此,高士奇怀恨在心,“遂顿忘旧恩,而思剚刃于其腹中”。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随驾北上,这时他已背叛索额图,投靠明珠。明珠与索额图“权势相侔,互相仇轧”。康熙帝回京后,于四十二年(1703)将索额图处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曾对大臣们列举了皇太子的“种种恶端”,又说:“从前索额图助伊(皇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皇太子)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据礼亲王昭梿说:索额图在狱中时,曾有“客潜入狱馈饮食,及公伏法,客料理丧殓事毕,痛哭而去,不知所终”。索额图的同党多被杀,被拘禁、被流放;同祖子孙都被革职,其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被处死。康熙帝对索额图一生所参与的重要军政大事,除与沙俄在尼布楚的谈判外,全面给予否定,并说“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极不公正的评价。

谁能告诉我清代都有哪些外交官啊 要详细的

4. 古代外交的官职部门有哪些?

周代叫“大行人”,秦朝叫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
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
鸿胪寺主事的有:卿、少卿、丞、主簿。主官为鸿胪寺卿。 
鸿胪寺是朝廷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及凶丧之仪的机关,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外交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及办公厅的一部分

5. 古代外交的官职部门有哪些?

周代叫“大行人”,秦朝叫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x0d\x0a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x0d\x0a鸿胪寺主事的有:卿、少卿、丞、主簿。主官为鸿胪寺卿。\x0d\x0a鸿胪寺是朝廷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及凶丧之仪的机关,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外交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及办公厅的一部分

古代外交的官职部门有哪些?

6. 外交部部长相当于古代什么官职

古代的外交范围很小,一般指与边疆游牧部族交涉的管理机构,而自清末才正式出现有关国际事务的外务部。
古代外交部门和称呼从汉代以来大体如下: 
汉代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为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管外交的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客曹尚书;
三国承汉制,魏、蜀、吴三国皆有大鸿胪;
隋代负责外交的机构谓鸿胪寺和谒者台; 
唐代由鸿胪寺和尚书主客负责外交; 
明代负责外交事务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行人司;
清代前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鸿胪寺建制,又设立理藩院、会同四译馆管理外交事务;
清代后期,先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鸿胪寺与理藩院的外交职能相应转向国内。

7. 清朝各国在中国的外交人员为什么是公使而不是大使

因为外国人根本看不起清政府,清政府外交人员根本没有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美国特使顾盛正是以进京为要挟(这违反所谓朝贡体制),换取了清廷对包括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利权的让步。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斤斤计较认为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因为公使驻京是对清朝体制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产生了危机意识。在受到鸦片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可惜的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在中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此时期清朝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彻底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承认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此必须重新认识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也意味着对外政策的变化。《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干涉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管理一切对外事务。中国洋务派开始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大办洋务。 


19世纪中期以来,清政府主要依靠传统的驭夷之术处理中外关系,主要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但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必须以利益为诱饵,是以丧失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只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者而已,结果只能是一次次的丧权辱国。 


第四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一次图强变法的失败和逐渐丧失抗拒外强的信心。中国人民反抗外强的方式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大清帝国竟败在“东夷小国”日本手下,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既使中国人感到奇耻大辱,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它还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进化论的传入使中国人的危机意识愈加强烈。康有为发起保国会,以恢复主权为目标。他研究了各国变法的历史经验教训,最后选择了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彼得大帝改革的道路,指出“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他还断言:“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殊不知中日国情不同,戊戌变法由于守旧势力远远超过维新势力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告失败,中国失去了19世纪最后一次主动变革、选择独立自主发展方向的机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廷彻底放弃了对抗外强的决心,只是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猜忌勉强维持。而伴随国际法的传入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反抗外强的手段和方式有所改变,即由以暴力驱逐外人、全面排拒西方变为以国际法为依据的文明的理性的方式。如1905年收回路权和抵制美货活动,开启了中国收复主权、利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进程,表现了对外主权意识的觉醒和文明、理性的对外精神。

清朝各国在中国的外交人员为什么是公使而不是大使

8. 清朝与哪个国家拥有真正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俄国的关系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首先它区别于清与朝鲜、越南(安南)的封贡关系,朝、越是清的属国;其二它区别于清与英国、荷兰等国的通商关系,这些西洋国家是清的互市国,清廷以“怀柔远人”的心态与其通商,是为了让这些远人得以获得清的物资,是对远人的恩赏。俄国不同于这二者,它是清的“与国”,也是清中前期唯一承认的与国,乾隆帝称“俄罗斯乃我朝与国”,双方地位平等,是真正的国交。
清、俄的国交关系建立于尼布楚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后者又被恰克图条约所确定。这种国交关系的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1.清廷在战场上的优势和蒙古厄鲁特部的威胁尤存,俄国不愿与清交恶,而又有能力间接支援噶尔丹及其继任者;2.俄国幅员辽阔,与中国陆上接壤,清帝国感受到了其强大实力,不能以“属国”对待;3.漫长的陆上国界线使得交往成为必然。
在这种“与国”关系下,俄国在清享受的待遇也与其他国家不同。首先俄国不同于其他的“属国”,在享受会同馆中“使节团贸易”的同时,可以在指定的陆界边贸市场与清进行贸易,尼布楚、库伦、恰克图先后为中俄边贸市场。双方约定,互市贸易不课交易税和商品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俄国在北京的贸易带有鲜明的国营贸易特征。

恰克图今景
除了免税特权之外,俄国被允许在北京设立一个货栈,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显示了两国关系的非同寻常。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曾向乾隆皇帝提出仿照俄国先例,在北京设立一家英国货栈的请求,被乾隆帝以“不合天朝体制”为由拒绝。这也反映了在清的观念中俄国与其他西洋国家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