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2024-05-14

1.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十五”发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情况

及2006年工作安排

贵州省中小企业局

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十五”贵州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1—11月,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实现工业增加值3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63%和62%;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总额654.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19.4%和9.7%。在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生力军,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

至2005年三季度止,全省工商注册企业总户数已达93632户,个体工商户47.71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和10.2%;我省符合企业新划型标准的大型企业仅有23户,中小企业占99.98%以上,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亏损,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重组、联合、“退二进三”、兼并、租赁、承包经营、托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同时,随着贵州省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批省外、境外、国外企业落户贵州,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随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66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1.04%,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并形成了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老干妈、北京华联、星力百货、大昌隆、市西路小商品市场、遵义苟家井市场、三桥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西洋肥业、神奇集团、益佰制药年销售额都已超过10亿元,西洋肥业销售额达13.5亿元,进入全省23家大型企业行列;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老干妈公司纳税额达到7800多万元;红华家电营业额超过5亿元,并把经营业务拓展到了邻近省区。

(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贵阳的制药业、遵义的辣椒、仁怀的白酒业、赤水的竹业、余庆的苦丁茶、湄潭的米、福泉和开阳的磷化工、六盘水的煤及煤化工、铜仁地区的电解锰等。全省3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如“老干妈”公司的辣椒制品,其生产原料每年就带动了20万农户增收;信邦制药公司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了罗甸、施秉等县的农民致富;“牛来香”公司生产牛肉制品,带动了1万多农户养牛致富;遵义县虾子辣椒市场2003年交易达5万多吨,交易额3.5亿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县的农民致富;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公斤、交易额13亿多元,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州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州特色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州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就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还有一点就是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很多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必须从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及培训、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2005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局主要工作情况

2005年,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按照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指导下,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促进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认真部署各项工作。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还分别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座谈会”“全省典当行业工作会”和“全省担保行业工作会”,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并通过电视台和在《贵州日报》开辟专版等,邀请省领导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广泛宣传,为我省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组成《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起草小组,完成了省人大的立法调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按省政府要求和省经贸委党组的指示,组成调研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发函征求意见稿等形式,完成《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已于10月26日报省政府审议批准。

(三)加大了对我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扶持了一批优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实施,共拉动投资13.97亿元,共计安排项目104项,其中,贴息36个项目758万元,补助68个项目1242万元。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项目申请指南》。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0项,安排资金630万元。另外,组织了500万元额度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共计26个项目。初步建立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库,第一批有500多个项目入库,为项目跟踪、项目服务创造了基础条件。

(四)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5年2月初,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点击率已超过了25万次。配合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启动“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对各类人员进行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举办24期培训班,共培训3224人。指导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建立13个县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联系、指导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服务。通过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诉中心,受理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些投诉,帮助协调,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开展法律咨询、维权服务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

与省统计局联合作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建设方案》,已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并撰写出《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初稿)》。

(六)积极开拓市场并加强交流合作。

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贵州代表组织了51家企业参展,共设42个展位,总成交额达4.5亿元,省中小企业局还获得中博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组织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第三届全国中小企业网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招聘活动”。截止6月活动结束,我省已有160余家企业在网上招聘,设立360个工作岗位,招聘了近1500人,在全国排名第15位。

(七)帮助、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

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帮助担保机构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合作开发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典当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服务,使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起到积极补充作用。

三、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6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加快发展的方针,强化服务为宗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建好服务平台,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着力解决贵州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企业活力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抓紧《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草稿)》的地方法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2006年进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力争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切实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做好“十一五”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组织,加强协调,扎实推进,认真制定好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省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负担。

(三)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筹备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拨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对全省重点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素质。

(五)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银河培训工程”等项目,在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反响很大、很好。但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数额太少,希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积极与各省(市、自治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二)建议国家继续扩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途径。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要求各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提高工作效率,开发适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三)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现行统计体系中没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口径,难以获得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完整数据。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以便系统、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鉴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普遍存在总量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业辅导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及培训、考察上给予倾斜,适当从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加大中、东、西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交流的组织力度,促进各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2. 会根据国家环境

论无区域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晁钢令 

   

(一) 

  

企业从其本质意义上说是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通过将资本投入一定的产业运作而使其增殖的利益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本来就同地理上的区域概念无关。因为企业所在的位置及其所介入的市场都应当根据其利益目标来决定,而不应当受到任何地理区域的限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企业的区域概念却是十分明显约。从企业名称上看,许多企业的名称前面必然冠有其所在区域的地名,如“上海××公司”、“浙江省××厂”,等等;从市场概念上看也常常有所谓“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之分;甚至在经营思想上,也经常可以听到所谓将产品“打出去”和将资金“引进来”之说。我国企业所具有的这种强烈的“区域归属”意识,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影响了企业的市场拓展。当甲地的企业试图将产品销往乙地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原因是乙地也有同类企业,生怕被甲地的企业抢了市场(哪怕乙地企业的比较优势远不如甲地企业);其次,使得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实力强大的企业“巨人”难以形成。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之间的所谓“强强联合”,都是在区域内进行的,极少有不同区域的同类强势企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如国内贸易局曾试图将全国一批同名的百货公司(商店)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商业集团。结果由于“以谁为主”和“总部设在哪里”等问题确定不下来而不了了之。其结果是,我们充其量只能组成一些区域性的垄断性企业,其根本不可能同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抗衡;再次,其难以实现全国各地区在产业上的合理布局。企业的区域归属性过强,便会使各地区为了追求地区经济的自主发展而不注意根据全国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来规划区域内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而造成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合理的产业布局难以形成。如各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时,就曾出现过20多个省市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的不正常现象。由此可见,如果赋与企业以过于强烈的区域概念,不仅会限制企业的发展。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打破区域界限,促进企业跨区域联合与发展,实际上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初期就已经提了出来。1980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就明确指出“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是调整好国民经济和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组织联合,不受行业、地区和所有制、隶属关系的限制。”1986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横向经济联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是对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有力冲击”。并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和引导企业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特别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企业之间的经济联合,不得从本位利益出发加以干涉。”次年,国务院又采取了对大型工业联营企业实行“计划单列”的做法,促使实行横向联合的大型企业进一步摆脱行政区域的束缚,让那些实行横向经济联合的企业联合体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当时,首先实行“计划单列”的解放、东风、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都是由跨五六个省市以上的相关企业联合组建而成的。1987年底,国家体政委和国家经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更是从组织层面上明确了企业可实行跨行业和跨地区联合的组织形式,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跨区域联合的发展。 

然而,由于当时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且大多数企业的联合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引导下实现的,所以,当时所谓的“联营企业”和“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产权关系尚不明晰,企业间联合实际上并不是资本的联合,而主要表现为一种生产协作关系;二是联合的目的并不明确。有相当部分的联营企业成企业集团,只是维持了或加强了其成员企业之间原有的业务联系,企业性质上并未有新突破。甚至有些企业集团干脆就是原行政性公司的翻版,以维护其对下属企业行为的直接干预;三是企业的区域属性仍然十分明显。大多联营企业集团的“龙头”企业都受到所在区域地方利益的严重牵制。跨区域的联合主要表现为“一主多仆”的形式,区域间的“强强联合”十分少见。九十年代开始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及而后出现的企业间的资产兼并与重组,使企业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具有了谋求资

3. 国2号文件对贵州开发主要任务是什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
若干意见 国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贵州发展既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制约,又拥有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既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和困难,又面临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既存在着面广量大程度深的贫困地区,又初步形成了带动能力较强的黔中经济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有利因素,正处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加强交通、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着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彻底改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城乡面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后发赶超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始终把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始终将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摆在全局工作首位,让发展改革成果进一步惠及城乡居民,保护、调动和发挥各族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改革开放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自力更生,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充分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依靠自身努力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中央支持和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力度。
  (四)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内对外大通道,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认真落实民族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森林覆盖率达到45%;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2020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0%,环境质量良好;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六)空间布局。
  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黔北经济协作区,积极推动毕水兴(毕节、六盘水、兴义)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三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黔中经济区。建设以贵阳 安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推进贵阳 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黔北经济协作区。以遵义、铜仁为节点城市,以黔北、黔东北为腹地,积极构建连结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重点发展航天等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特色轻工、旅游等产业。推进武陵山地区经济协作和扶贫攻坚。
   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节点城市,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钢铁有色、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
   “三州”等民族地区。加快推进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其他民族自治地方跨越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交通瓶颈制约。
  (七)推进铁路建设。加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建设,提高运输能力,扩大路网覆盖面。加快干线铁路建设,打通与外部区域的快速通道,尽快开工建设成贵、渝黔铁路,与贵广、长昆铁路共同构成通往省外的快速大能力通道,加快实施南昆、黔桂、渝怀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提高既有铁路通行能力。完善路网结构,规划建设隆昌至百色贵州段、织金至纳雍、昭通至黔江贵州段等铁路,规划研究毕节经水城至兴义、黔江经贵阳至河口、都匀经凯里至黔江、兴义至永州等铁路,逐步形成新的对外通道。继续实施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和改造贵阳、六盘水、毕节、安顺等一批铁路枢纽,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协调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八)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贵州境内路段,推动银川至龙邦、都匀至西昌、毕节至兴义、成都至遵义等公路项目建设,打通连接周边地区的公路通道。完善省内干线公路网络,建设松桃经铜仁至黎平、赤水经正安至沿河、贵阳至瓮安、清镇至黔西、安康经南川至麻江、赤水经罗甸至百色等路段,力争相邻市(州)通高速公路。扩大国省道路网覆盖范围,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力度,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标准公路。到202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加快重点城镇、重点工矿区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专用公路建设。推进重要节点客货站场和农村客运站场建设。
  (九)促进民航和水运发展。推进贵阳龙洞堡西部地区重要枢纽机场建设,发展临空经济,适时建设三期扩建工程,新增和加密直达日韩、东南亚及国内大型枢纽机场的客货运航线航班。加快支线机场建设,改扩建铜仁等机场,建设遵义、黄平等机场,研究建设仁怀茅台机场,开展黔北、威宁、罗甸等机场前期工作。鼓励和引导航空公司开辟和增加航线,加大航班频次。支持航空公司在贵州设立基地,扩大机队规模。支持支线航班和支线机场运营。积极发展通用航空,适时试点开放低空空域。积极发展水路运输,规划研究打通西南地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水运通道,重点推进红水河龙滩、乌江构皮滩等水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支持都柳江干流航电结合梯级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库区航运特别是旅游客运。
  (十)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加快实施500千伏独山至桂南电力外送新通道建设。完善省内500千伏主网架,加快建设毕节 大兴北部通道、兴仁 独山南部通道,形成覆盖全省的坚强电网。依托中缅天然气管道、中卫至贵阳天然气管道,建设支线管网,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支持建设成品油储备设施。
  (十一)推动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提高电话、互联网普及率,加快城市光纤宽带接入,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和重要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施电子政务提升工程和“三农”信息服务工程。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建设。
  三、全面实施“三位一体”规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以下称“三位一体”综合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消除工程性缺水和生态脆弱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二)加大水利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夹岩、黄家湾、五嘎冲、马岭等大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项目,到2020年全省工程供水能力达到159.4亿立方米。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改造工程。推进小水窖、小塘坝、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等“五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到2020年灌溉供水保证率达到7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5万亩,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715万亩。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强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防汛抗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加强岩溶地下水和地下暗河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应急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加大对贵州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支持贵州如期完成“三位一体”综合规划提出的水利建设目标。
  (十三)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珠江防护林、速生丰产林、水土保持等工程,加强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增加造林和抚育任务。对生态位置重要的陡坡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草山草坡治理力度,扩大退牧还草重点县范围。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支持贵州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十四)突出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石漠化防治力度,提高单位面积治理补助标准,到202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覆盖工程小区。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推进封山育林(草),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解决好农民长远生计结合起来,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花椒、金银花、猕猴桃、火龙果、核桃等经济作物。抓紧研究论证生态搬迁工程。
  (十五)加强环境保护。继续推进乌江、赤水河和南北盘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草海等湖泊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推进城镇和产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危险废物处理以及锰汞等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加强矿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农村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转型升级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六)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加强煤炭资源勘查,推进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稳步推进矿业权整合,提高资源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加强“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电源点建设,加快建设六枝、织金、安顺三期、清江等一批大型坑口电厂和路口电厂。合理布局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支持产业园区和城市发展热电联产机组,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大用户直供电。积极推动煤电联营。稳步推进乌江和南北盘江、红水河等重点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积极推进龙滩二期工程研究论证。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新能源。2015年贵州电力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加强天然气和石油勘查勘探力度,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
  (十七)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认真组织实施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力度。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基地。加强磷矿资源整合,建设织金 息烽 开阳 瓮安 福泉磷煤化工产业带。积极推进铝、钛、钡、钒、锰等资源精深加工一体化,建设清镇 黔西 织金煤电铝、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积极推进贵阳城市钢厂搬迁和水城钢厂升级改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支持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在资源富集区推进煤炭深加工,建设毕节、六盘水煤制烯烃和贵阳乙二醇等项目。优化发展高载能行业。鼓励发展非金属精细化工,在安顺、铜仁建设全国精细碳酸钡生产和研发基地。积极发展氯碱化工和橡胶加工,扶持发展林化工。优化发展传统建材,积极开发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
  (十八)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鼓励地方科研单位和军工科研院所合作,促进军工、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和科研机构资源共享,发展壮大军民结合产业,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能矿产业装备和工程机械。巩固壮大精密数控装备和关键基础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铁路车辆及备件等产业。培育发展冶金、风电、农业机械等特色装备。支持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建设通用飞机、无人机、教练机等生产和试训基地,配套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依托贵阳、遵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航天产业。
  (十九)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利用赤水河流域资源和技术优势,适度发展名优白酒,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推动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努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提升黔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做强做优特色食品工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二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重点开发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电子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建设贵阳、遵义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软件、混合集成电路等产业,支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产业。在贵阳、遵义、安顺、黔南等地培育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产业,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和环保产业。建设光伏产品研发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二十一)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国家大型科研单位、重点高校在贵州设立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支持建设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快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支持贵阳、遵义建设创新型城市。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搭建企业孵化器、产业园区等促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合作平台,鼓励支持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科技成果的宣传及普及,通过技术转移带动产业转移。

国2号文件对贵州开发主要任务是什么

4. 1984年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1月6日至12日,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工作会议,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强调用“放”字闯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路子,要搞活企业,搞活流通,搞活城市,搞活侨乡,搞活人才,灵活对外。福建省政府据此制定了《福建省近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对全省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10个方面35条具体意见。这些政策主要围绕着企业的自主权、所有制、股份制、用工制度、厂长负责制、横向经济联合、市场流通体制、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到以城市为中心以后,借鉴了农村改革把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成功经验,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年3月22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联合致信省委、省政府,呼吁给他们“松绑”放权。《福建日报》、《人民日报》很快刊登和转载了这封信,在省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同年5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在这以后的一个时期,福建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在继续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
  1985年4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搞活企业的十条措施》,在推行厂长负责制、工资改革、扩大生产销售自主权、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系、禁止对企业不合理摊派、继续企业下放和实行承包、租赁、转让等方面进一步放权让利。到1985年,全省下放省属工交、财贸、农林水、文教、军工企业594家,占全省省属企业的73.2%。 http://www.fangzhiguan.com
  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是这一时期搞活国营企业的一项主要措施,也是深化企业扩权改革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承包经营使企业同国家形成一种责任关系。它要求企业在几个方面对国家承包,主要是包上缴国家利润,包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企业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的,实行超额分成;企业应得的利益,由财政部门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同企业结算,拨给企业,作为企业留利处理。这种办法是把农村“大包干”责任制的经验,引进到工业企业的改革中,以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
  福建大中型企业和一部分行业先后实行了这种承包制。一是批准三明钢铁厂实行投入产出承包制,确定该厂1985年至1990年的上交利润和上调产品基数,超出部分归企业留用。这一承包制实施的当年,三明钢铁厂的钢产量就比上年增长7.5%,总产值增长10.8%,实现利润增长69.3%,上交利润增长40%。二是批准煤炭企业实行6年投入产出总承包,即“包产量、包盈亏、包基建总投资、包开工规模和投产能力,企业不得亏损,盈利全部留用”。实施当年,全省煤炭行业提前40天完成生产计划,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8%,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原煤万吨坑木消耗降低8%。
  由此可见,企业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当时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前进过程中比较成功的选择。在1984年至1988年的实践中,尽管存在有不足之处,但确实大幅度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搞活国营企业作出了阶段性贡献。 方志馆网
  (二)实行股份制试点。这个时期福建经济体制改革除了在国营企业扩大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制之外,另一个大胆的举措是在一些企业中试行股份制改革。因为这已不只是经营制度改革,而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尝试。
  1984年4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总结江苏常州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经验以后,提出进一步搞活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同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提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这就在政策上允许和鼓励股份制的试行。
  福建省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指导下,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始实行股份制试点。为了指导股份制企业有秩序地发展,福建多次召开股份制经济研讨会,省政府先后批准制订了《股份制企业暂行办法》、《福建省股票、债券管理试行办法》。至1986年,全省股份制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中的试点单位,如福州东街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二是集体所有制中的试点企业,如福州侨光服装厂、永安纸箱厂、漳州兴华电焊机厂、南平电子仪器厂等。福州市还成立了以福州水表厂为骨干企业的福州仪器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参股单位既有集体企业,也有全民企业。三是乡镇企业中的合作经济,主要是个人集资合股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这类股份制企业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泉州地区很普遍。 方志馆网
  (三)推进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过程中,为了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使企业通过成熟的市场相互交换各自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产品,从而促使整个经济的繁荣活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开展商业体制与价格体系改革和在横向联合中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任务。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1984年至1988年,福建在商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下放商业企业,给企业更多自主权,在主要国营商业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小型国营商业企业实行租赁为主的放开式经营,发展企业的横向联合,进行股份制试点。在商品购销和价格政策上进一步放开,以放为主,以调为辅,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商品流通。
  改革国营商业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是这一阶段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点。1984年后,福建将省属41家企业批发机构下放给所在城市管理,并采取联合、联营办法搞活批发经营。省商业厅下属的百货、纺织品、五交化、副食品等专业公司逐步由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有的城市将下放的二级公司与市公司合并,组成新的批发公司。这样不仅减少了流通环节,而且减少了流通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国营商业企业大力推行租赁和经营承包制,开展股份制试点工作,改革的成效日益显现出来。 方志馆网合作电话:13756887699
  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但要改革商业体制,疏通流通渠道,还要求进行价格改革。这一时期福建在价格改革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继续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逐步开放生产资料贸易市场,实行市场调节;对企业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部分产品允许企业加价自销,对生产资料价格执行“双轨制”,如1985年放开集体木材收购价格。继续调整、放开部分生活消费品的零售价格,继1979年提高猪、牛、羊、鲜蛋、家禽、牛奶等8种副食品零售价格,适当提高相关食品零售价格后,1985年再次调整猪肉、蔬菜等副食品零售价格,分别实行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1988年又放开彩电和名优烟、酒价格,并进一步放开肉、蛋、菜、水产品的零售价格,还调高了粮、油、糖销售价。
  价格改革激活了商品经济,使商品短缺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变。当然,这一阶段的价格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管理不配套,一些不法分子乘机进行投机活动;有的价格改革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未出台就引发了抢购风潮和通货膨胀,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共福建省委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于1986年提出了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横向联合中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任务。省政府和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先后制定并推出一系列鼓励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优惠政策,并从财政、税收、金融、物资、计划、工商等方面进行小配套改革,初步冲破条块分割的旧管理体制,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促进了经济发展。

  方志馆网


  1986年8月,国务院批准福建加入上海经济区。另外,福建加强与甘肃、辽宁等省际合作,与外省签订了各种技术经济协作项目400项。建阳、龙岩两地区与江西、浙江、广东省的毗邻地区,分别成立闽浙赣、闽粤赣协作区,加快对内开放步伐。与此同时,省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和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两市为中心,以北部4地市和南部3地市为依托的横向经济联合的格局,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各种联合群体也有较大发展。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福建省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在财政方面,对地市实行“划分收支、定额补交、增收分成、分级包干”的新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在税收方面,进入全面改革阶段,一方面对国营企业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另一方面从1985年起先后开征国营企业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等新税种,以改革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体制。在金融方面,着重于改革金融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节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开拓金融市场,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等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福建全省的经济带来显著的变化。1987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国民收入2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增长速度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和2.8个百分点。全省现汇收入6.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3%;全民所有制企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达到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为福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
  版权所有@方志馆网

5. 工业企业的分类

(一)按工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分此中又有多种分法。如按生产过程可分为:原料工业企业、加工工业企业、装配工业企业,又如按行业和产品可分为:重工企业、轻工企业。……(二)按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复杂程度分1、单一企业。(单厂企业)即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企业。它由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在生产技术工艺上有密切联系的若干车间、工段、班组所组成,全厂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盈亏、统一对外联系。2、联合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同或生产、劳动、技术、工艺过程密切相联的工厂企业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因其组织结构的紧密程度和法律主体资格不同,联合企业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还可能不是法人。现行法律、法规有两种分法:(1)根据国务院1986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分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三种。(2)1986年的《民法通则》联营一节中规定了三种形式:法人式联营(51条);合伙式联营(52条),合同式联营(53条)。(三)按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分可分为大型工业企业;中型工业企业;小型工业企业。以什么标准区分大中小型,各国规定不一。我国主要采用生产规模(生产能力)标准,同时兼用投资额标准。1988年4月5日,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共同发布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根据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产品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将工业企业划分为:特大型;大型(大型一档,大型二档);中型(中型一档,中型二档);小型。此外,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批转的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仍为有效,按原规定执行。京津沪三市,凡固定资产原值不超过400万元、年利润不超过40万元者,为小型国营工业企业;其他省、自治区,凡固定资产原值不超过300万元,年利润不超过30万元者,为小型国营工业企业。符合上述规定的盈利企业,均按新八级超额累进税缴纳所得税。(四)按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在我国,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三者实不同,前两种如中方为国营企业,应属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后者为资本主义私营企业)。

工业企业的分类

6. 珠海市人民政府1992年第20号文件

珠海市发展对内经济联合的规定
(1992年6月20日珠海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更好地推动我市对内经济联合(以下简称内联)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内联企业,是指国内各地的国营、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与我市的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合资、合作生产经营,以及内地企事业单位在我市独资生产经营的企业。
第三条发展对内经济联合必须坚持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企业、职工以及联合各方的关系和利益。
第四条内联项目主要围绕以下目标进行:   一、高科技项目;
二、外向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项目;   三、出口创汇的农牧渔业项目;
四、旅游业项目;
五、内地的名优产品向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移植,内地的原材料、半成品到特区进行精加工增值出口的项目;   六、内地企事业单位用国内先进技术设备或工艺到特区开发新产品的项目;   七、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
第五条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下简称市经协办)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市内联企业的审批、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各县(区)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负责各县(区)的内联企业的审批、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内联企业的设立和终止
第六条内联企业可采取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具体形式由投资者自行确定。
第七条申报设立内联企业的程序:   一、备齐申报企业的所有文件;
二、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名称核准;
三、上报待业管理部门审查;
四、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审批。
经协办审批内联企业必须在收到全部文件之日起,七天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并通知申请单位。
第八条设立内联企业须提交的文件(一式两份):
一、内地与珠海联营的企业(含内地多家企业联营的企业):
(一)联合各方共同签署的申请书及联合各方县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联合各方共同编写的可行性报告、合同书、章程;
(三)联合各方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影印本(加盖发照工商部门的印章);   (四)联合各方财务部门出具的投资证明及开户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五)内联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名单;   (六)珠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定企业名称登记表。 
受字数限制,待续。

7. 贵州经济发展怎么样?

第一部分  贵州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开发带动战略,使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幅度基本上保持在9%左右,全省生产总值(注:国家统计局规定,自2004年开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改称“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6.6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344.31亿元,增长28.8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16元增加到2003年的3600元,增长23倍多。从纵向比较,贵州经济发展快速,成绩很大。从横向比,我省与周边省市及邻国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奋发努力。  第一,以2003年为例,贵州除人口总数居第15位外,其余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仍居全国挂末地位。  第二,由于贵州区位偏离对外开放前沿地带,长期饱受对外开放区位劣势之苦,至今仍是我国西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第三,近年来经济增长幅度虽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但好些主要经济指标越来越落后。  第四,在全国31个省(区、市)新经济“座次”排序中也位居滞后地位,但比人均生产总值排序前进4位,表明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还会给落后的贵州带来新的希望。  其次,将贵州与东盟10国进行比较,贵州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东盟的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与越南不相上下,比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略高。第二部分 贵州省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迫在眉睫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贵州是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内陆近海省份之一,资金和技术缺口尤为突出。为了加速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更需要大力发展外贸,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及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力度不够,以开放带动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大。应当看到,贵州经济的较快发展主要是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发展。  由于受制于内需主导型经济弊端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开放度低,致使贵州经济的地区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弱  这里,以2003年为例分析贵州经济开放度。经济开放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即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程度。为近年来一些欧美学者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专家所提出。测量这一指标的要素主要是市场准入。在国家对关税与非关税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壁垒等政策统一实施的情况下,分析考察经济开放度的指标体系主要有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和服务开放度等3个重要指标。(一)贸易开放度(即对外贸易依存度)  贸易开放度指一国(或一个省区)在一定时期的对外贸易总额与其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率。贵州2003年的贸易开放度为6.03%,同期全国的贸易开放度为60.27%。按照国际划分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是开放经济的起码标准,贸易开放度大于10%者为开放经济,小于10%为封闭经济的话,贵州至今乃属封闭经济。在改革开放已达20多年的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内需主导型经济为好。  贵州贸易开放度很低,表明对外贸易在贵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小,地位低、尚未将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开放带动战略尚未落到实处。我们用定量方法,计算出2003年贵州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13%,进口对GDP的贡献率为1.53%,仅相当于全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GDP贡献率的15%(二)资本开放度  资本开放度,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外资总额占其GDP的比率。2003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535亿美元,同期贵州仅为0.56亿美元,约占全国利用外资的0.1%。全国资本开放度为3.8%,贵州为0.34%,约相当于全国的1/10。  从开放经济学的定量方面进行分析,贵州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很小,其作用不很明显。  一个省(区、市)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该省(区、市)利用外资的流入量占全国外资流入量之比除以该省(区、市)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如果指数值等于1,表明该省(区、市)利用外资的比例与其占全国GDP的比例相当;指数大于1,表示该省(区、市)利用外资高于其GDP规模,业绩大;反之,业绩小。根据上述利用外资业绩指数含义,得出利用外资业绩指数公式:式中:K为利用外资业绩指数;       fdi为该省(区、市)利用外资流入量;          FDI为全国外资流入量;           gdp为该省区的生产总值;          GDP为全国GDP总量。  据以上公式计算,贵州在1995年的业绩指数为0.140,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列23位;1998年贵州业绩指数为0.089排列28位;2003年贵州业绩指数为0.053,排列第29位。可见,贵州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接连下降,确实值得认真反思!  为了分析研究贵州利用外资的前景,我们引入了利用外资潜力指数这个开放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指标。所谓利用外资的潜力指数是指一个省(区、市)未来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和潜力。这里选择7个变量作为评价吸引外资的潜力指标,它们是:人均GDP,过去10年GDP增长率,出口依存度,每千人拥有电话数,人均电力消费量,研究和发展占GDP的比例,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通过计算,得出1995年贵州吸引外资的潜力指数为0.062,在全国排名29位,2003年为0.050,在全国排名31位。贵州在我们绘制的全国务省(区、市)利用外资业绩和潜力指数分布图中属于落后省份。  贵州不可能对所有行业和项目的投资都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应该找准贵州在利用外资中的比较优势,积极吸引适合贵州投资环境的外资,才能提高自己利用外资的业绩和引进外资的潜力。(三)服务开放度  一般以反映国际化水平指标较高的国际旅游服务外汇收入占其GDP的比率表示。它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其GDP的比率。  由于2003年遭受非典的严重影响,不能反映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客观现实,特选择2002年的指标来分析我国和贵州旅游业的开放度。2002年全国实现国际旅游对外汇收入203.85亿美元,国际旅游服务开放度为1.65%。同期贵州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795亿美元,国际旅游服务开放度为0.59%,即仅相当于全国国际旅游服务开放度的1/3。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28位。为了对贵州国际旅游,服务开放度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引入了开放经济学的国际旅游服务率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业绩指数两个指标。  所谓国际旅游服务率,是指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从事国际旅游职工人数同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之比率。由于资料可获得性的限制,一般采用国际旅游接待率和人均创汇额这两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2002年为例,计算出全国的国际旅游服务接待率为413%,即每位职工接待外国旅游者4人以上,人均创汇22.9万美元。同期,贵州国际旅游接待率为315%,即每位职工仅接待3人,人均创汇只有10.98万美元。  一个省(区、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业绩指数,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比率除以该省(区、市)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率。指数大于1,表示该省(区、市)收入了相对于其GDP规模更多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其业绩优秀;反之,其业绩差。我们据此,分别计算出1998年和2002年两个不同时期全国各省(区、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业绩指数。贵州业绩指数1998年为0.358,排名15位,2002年为0.1739,排名下降到22位,说明贵州虽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比较优势,但由于投入不足,经营管理不力等原因,致使旅游竞争力越来越低下。  通过上述经济开放度三个主要指标的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研究,说明贵州经济开放度很低。开放经济学(Economic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认为,贸易开放度必须大于10%以上(2003年贵州只有6.03%,经修正调整后低于2%),资本开放度和服务开放度都必须大于1%(贵州2003的资本开放度为0.3%,2002年服务开放度只有0.55%),才算开放经济。可见,贵州至今还算不了开放经济,而属封闭经济范畴,在我国经济正融入世界经济的今天,我们还是叫其为内需主导型经济为好。    所谓内需主导型经济,是指经济活动和各类企业的建立都是为了满足国内,特别是本省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几乎没有或很少考虑产品面向国际市场,通过国际交换实现价值增值等问题。因此,贵州经济的地区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都弱,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贵州省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第三部分  对贵州省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建议一、全省上下要提高对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全面、准确地理解省委和省政府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总体部署,并将其落到实处。二、提高贵州经济开放度是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关键和具体内容。1.提高贸易开放度,就是要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使外贸总额占贵州GDP的比率达20%以上(相当于修正调整后的10%以上)。2.提高资本开放度,就是要大力引进外资,使利用外资总额占其GDP的比率达1%以上。3.提高服务开放度,就是要加快国际旅游服务业等的发展,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贵州GDP的比率达1%以上。三、认真分析入世后的新形势、熟练利用WTO的原则,规章、例外条款和保障机制,将入世后的机遇变为现实,化解风险,应对挑战。四、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贵州带来的发展机遇,将其作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国内、省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全面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含义,认真贯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外开放的三个层次。六、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已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要认真研究它给贵州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冲击,积极探寻应对措施。七、全面贯彻落实2004年3月1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和2003年8月《贵州省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八、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九、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层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涉外人才,为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贵州经济发展怎么样?

8. 党和政府如何协调各地区间的发展关系

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政府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 对这一问题思考,基本经 历了初步探索,有效突破,继续发展和不断创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理 论认识和实践侧重点.对 其进行回顾与分析,有利于政府间关系的完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府间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57(2010】03—0005—05 政府间关系是指政府之间在垂直和水平上的纵 横交错关系,形式上主要包括纵向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和横向上地方各政府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如何处理政府间关系,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分析总结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处理好政 府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政府间关系的探索 建国伊始,面对着巩固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挑 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政府 间关系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进行 了的艰辛的探索. (一)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关于国家结构形式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 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无产阶级只能采取单一而不 可分的共和国的形式""实行瑞士式的联邦制,那就是 倒退一大步"r1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这一思想为指 导,结合我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历史传统,以及我国 多民族的现实国情,最终选择了单一制国家结构形 式.1954 年《宪法》现定我国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单一 制,全国各地都必须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 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为今后政府间关系的协 调,改革和完善奠定了制度前提.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及对地方分权的探索 建国初,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对于中国共 产党人而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巩固新 兴政权,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因此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选择了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以 高度的党和中央权威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实问 题.比如在财经上,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采取 计划经济;在政治军事上,撤销大区制,将大区领导人 上调入京等.可以说,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对于维护国 家稳定,巩固新生政权,短时期内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的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在随后国家建设中,这 种"中央统得过死","地方缺乏积极性"的政府间关系 又给国家经济建设带了严重的消极后果. 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 严重性.1956 年党中央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上取 得了重大突破.1956 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中第五个问题 专门分析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嘲毛泽东首先指出"处 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 收稿日期:2010—03—1 作者简介:高轩(1982 一)男,山东泰安人,中共中央党校 2008 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朱满良 (1951 一)男,江苏无锡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体制 改革.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次对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指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 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 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 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 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第三, 对于中央与地方的侧重点上,毛泽东还是比较强调中 央权威,有明显的集权倾向.毛泽东认为为了建设一 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 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 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他还坚持立法权要集中在 中央.周恩来也明确地指出:"适当分权给地方就会更 好地集权于中央"[31.在当时的中央领导人看来,国家 利益,中央的集中统一是主要的,地方权力的存在,地 方管理权力的给予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巩 固中央权力.最后,对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方式,提倡 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凡是同地方有关的事情,都 要先同地方商量,商量好了再下命令.这种商量办事 的作风实质上是一种非制度化,随机化的方式,带有 浓厚的人治色彩. 从理论意义上讲,毛泽东提出的充分发挥中央与 地方两个积极性符合了现代国家处理央地关系的基 本思路.但由于在毛泽东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尚 处于探索阶段,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还缺乏 经验,不同时期对中央集权地方分权重要性认识的左 右摇摆以及根本上的非制度化方式和人治色彩,中央 与地方关系在随后的时间里非但没有步入正规,反而 陷入了集权一分权一再集权一再分权的循环之中. (三)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阻隔 建国初,大行政区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拥有 较大的自主管理权,因此有利于对其所辖地方政府间 关系的协调.1954 年大行政区撤销以后,原来属于大 区的权力逐渐收归中央,逐步形成了条块结合,条条 为主的集权式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层 层设置了与中央各部门一一对口的单位和部门,地方 政府的"块块"被中央各部门的"条条"所肢解,地方政 府间横向联系就逐渐被阻隔.为了解决地方政府间横 向关系被阻隔的问题,1960 年中共中央又决定成立东 北局,华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和西北局,加强 地区内协调.但是由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 形成并巩固,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被阻隔的问题未能 根本解决. 虽然制度上的僵化设计不可能使功能不全的地 方政府去主动发展的横向关系,但中央政府的巨大权 威还是使得地方政府间发展了一定的联系.在《论十 大关系》中,毛泽东涉及到了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问题.他强调"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 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还指出,"省市和省市 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地方和地方的关系,也要处理 得好.我们历来的原则,就是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 让".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 区,并设立协作区委员会负责协调区内工作.此外中 央政府还组织了地方政府间对口支援活动,如干部相 互交流,物资相互调运以及技术人员的互动等,也在 定程度上促进了横向关系的发展.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政府间 关系的突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改革高度集权体制和实 行改革开放,以xl~tJ,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 了列政府间关系的改革,取碍了政府间关系的重大突破. (一)维护中央权威 邓小平认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 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 也会失掉".而维护中央权威则是维护稳定的根本保 障.1988 年邓小平专门做了《中央要有权威》的讲话.[51 首先指出:"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 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的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 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 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党中央,国务院 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其次在谈到沿海先对外 开放和内地后发展的两个大局时明确指出:"这一切, 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 台,统一不起来.谁能统一?中央!中央就是党中央,国 务院."第三,此外在经济宏观管理领域,他也强调中 央权威,指出"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 领导下深化改革""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 算数".陈云更是明确指出:"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 央的经济权威作为基础.没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中央的 政治权威是不巩固的."【6】从政治权威到经济权威说明 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维护中央权威的认识更加深刻和 全面. (二)尊重地方利益,向地方放权 针对政治体制高度中央集权这一事实,从政治体 制改革的高度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 .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71.他还根 据国情分析指出:"我国有这么多省,市,自治区,一个 中等的省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有必要在统一认识, 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下,在经济 计划,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圈. 实践上,第一,推行行政性放权,扩大省市地方政 府的事权,财权,立法权.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央与地方 关系改革的核心问题.1980 年,开始在各省市实行"划 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 年国务院决 定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新模式.包 干制给予地方极大的财权,这样财力分配由"条条"为 主变为"块块"为主.事权方面,扩大了地方固定资产 投资项目审批权,外汇管理权,物价管理权,物资分配 权等.立法权方面,1979 年重新修订的《地方组织法》 就已经赋予了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的权力;1982 年的五届人大通过修改宪法进一步扩大 了地方立法的权限.第二,实行经济性放权,赋予企业 自主性.以前的地方分权只是行政性分权,不是经济 性分权,也就是说,中央下放权力只不过是管理企业 的权力从中央转移到地方,企业只不过又成了地方的 附属,这样也不会发挥企业的自主性,积极性.1984 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决定"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使 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 和商品经营者".1987 年,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指出:"下 放权力必须以扩大中心城市和企事业单位的权力为 重点.凡是规定下放到城市和企事业单位的权力.各 中间层次一律不得截留." (三)实行"一国两制",设计中央与地方关系新形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 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处理香港,澳门回归,以及台湾 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 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使得在保持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同 时,又妥善处理了这一特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四)逐步加强地方政府问横向关系 放权让利的改革在促进了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尤其是横向经济联系发展.这时候中央政府也通过各 种政策性努力来适应这一变化.1980 年,国务院发布 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的规定》,提出要"扬长 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的方针.放权让 利同时也导致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抬 头,各种市场分割大战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上阻 碍了地方政府间横向联系,特别是企业之间的联合. 中共中央多次要求国内各地区之间要打破封锁,根据 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协 作,促进横向经济联合.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问横向联 合的组织也逐步建立起来.如中央政府1983 年出面 组织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省和上海市建立了 上海经济区;1984 年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组 成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政府间 关系的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经 济,政治,法律等方面,对政府间关系作了较大调整, 政府间关系取得较大发展. (一)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论述了发挥 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意义.他指出:"充分发挥中 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 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 的团结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新形势下,必须更 好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总的原 则应当是: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 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 权力."【9J 可以说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脉相承的思 (二)加强中央宏观调控,提高企业自主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 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必须以中央政府的 权威作保证.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中央的 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删.为此在经济领域, 1994 年中央决定实行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基础上 的分税制;1997 年中央决定对中央银行以及商业银行 实行垂直管理;1998 年中央撤销中国人民银行的省级 分行,跨省区设置9 家分行.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 央的经济权力和宏观调控力度. 企业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实行经济性分 权的关键.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说:"通过理顺 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 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 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l】1(p288)十四届三中全会决 定将中国国企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 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 制度的确立最终让企业从中央与地方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进一步改善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三)依法处理政府间关系,实现政府间关系的法 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也包括政府 间关系的法制化.《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江泽民要求:当前应抓紧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事 权,财权和决策权,做到权利和责任相统一,并力求规范化,法制化. (四)区域合作趋势加强,横向竞争日益激烈 1991 年的八五规划中提出继续完善和发展区域 合作,以省,区,市为基础,以跨省区市的横向经济联 合为补充,发展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经济协作区. 1996 年,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在全国建立七 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1.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2.环 渤海地区;3.东南沿海区;4.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5.东 北地区;6.中部五省地区;7.西北地区.1999 年国务院 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随着国家实施对 西部的大开发,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东西部之间以 多领域合作和互相支援为主要内容的横向关系将进 步发展,同时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合作必 将成为地方政府横向间关系发展的新亮点."[12](1o2)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地方政府横 向间的竞争也El 趋激烈.以GDP 增长为中心的思维 方式指导下,各个地方之间的原料,产品,项目,政策 大战接连不断.但这些行为缺乏有力的调控,约束和 引导,不断演变成为一种恶性竞争态势,进一步导致 了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引发的地方 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等负面后果.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政府 间关系的创新 进入新世纪,面临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新形 势,新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深 入思考政府间关系这一问题,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 重大创新. (一)以理论创新来指导处理政府间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科 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 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 发展观尤其是统筹兼顾方法的提出为政府间关系提 供有力的指导.坚持统筹兼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 是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 理利益关系的能力.要深入分析研究改革发展中出现 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 地方和地方,部门和地方,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Il3I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处 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善于发挥两个积极性,既坚持 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支持地 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 重要目标.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 战略任务作了具体部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 面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政府间关系 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社 会的真正实现,必须包括政府间关系的和谐.像我们 这样一个大国,如果中央政策不能顺畅地贯彻落实, 各个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各个部门不能相互协调,是 不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角度指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 义,就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 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 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化, 法制化. (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务权责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权责.按 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 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 理,公共服务的管理权责.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事务,由中央管理,以保证国家法制统 ,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 本,增强行政活力.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 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 任.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责的划分,逐步理顺中 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 工和职责."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三个层次的事 务:全国性和跨省事务,地方性事务以及共回管理的事 务.这成为以后中央与地方权限戋分的—个基础. (三)政府间横向关系更加协调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 视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多次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 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 部地区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其中就蕴含着区域政府间 横向关系的协调. 区域政府间合作进一步升级.区域一体化,成为 国家和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共识,大融合的态势已经全 面展开.2008 年国务院先后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 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下转第11 体.这些领导干部的腐败直接影响或决定着该单位或部门的工作作风,把不适于当带头人的干部从领导岗 位上拿下来,不仅仅是对腐败分子本人的惩处,也是 从根本上解决单位工作作风的手段,更能警示继任 者.人事部门采取降薪等手段对腐败分子进行经济处 罚.通过多手段的惩处,加大惩处的力度,提高腐败的 成本,从而有效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提升惩处的威慑力 腐败分子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偏好,有的爱权,有 的贪财,有的看重名誉地位.单一的惩处方式,往往难 以达到严惩腐败的目的.只有构建惩处机制,多种惩 处手段相结合,多个职能部门相配合,形成惩治腐败 的合力,使腐败分子不仅在经济上受到严惩,也要失 去名誉,地位和权力,最大限度增加腐败分子的心理 成本,博弈成本和受惩处成本,提升惩处的威慑力,达 到使腐败分子"不敢"腐败的效果. (四)严密惩处工作的程序 在惩处腐败机制的框架下,制定严密的制度规 范,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 合法,手续完备的要求,通过联席会,协调会等形式, 集合多方智慧和力量,使对腐败分子的惩处程序更严 密,更合规合法. (五)发挥惩处的治本功能 惩处的根本目的是预防.惩处机制的各职能部 门,通过对所处理案件的剖析研究,发现管理中存在 的问题,吸取教训,堵塞制度漏洞,从而达到惩处一个 腐败分子,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的目的.在工 作实践中,各职能部门综合运用教育的说服力,制度 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建设拒腐防 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控 机制,使反腐倡廉建设更有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和 实效性,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根本上预防腐 败现象的发生. j,窜kr 夸rjk:Ij'trjk-夸kjkjk}—}—窜k—9'}业,9j 鼗99 业I9 业毒krjk (上接第8页)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明确提出"一体化 发展","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长三角一体化" "珠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长三角,珠三 角区域内各政府也在诸多方面开始了一体化区域协 调,如金融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环保一 体化,社保一体化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