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有寒暑假吗

2024-05-13

1. 支教有寒暑假吗

法律分析:有的,支教老师的假期与一般老师是相同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支教有寒暑假吗

2. 好多大学生在假期时去支教,但支教当地的学生夏天不放假吗?

可以负责任地说,当地的学生夏天是放假的,而且不少地方明文规定,假期不允许学校补课。但是每到暑假,还是能看到不少大学生到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而且学生几乎都集体参加。
暑期支教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部分边远地区的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了解未知的重要方式。每年暑假,我也会随学生一起到某山区的学校支教半个月。从出发到正式成行,前后准备差不多三个月,并非短短半个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返回学校后,学生会继续保持与当地学生的联系,也可能会结对子进行各方面的支持和援助。学生还搭建了慕课网站,将暑期的课程以及一些科普的课程录制成视频放在网上,当地的学生随时可以观看,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支教方式。

大学生要去支教,必然离不开对方学校的支持。一方面大学生的食宿需要对方学校帮忙联系解决,很多时候是借住在学生宿舍,吃饭由大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有条件的学校可能帮忙联系学校食堂在支教期间开放。
学生也需要学校帮忙组织,但这个不会做要求,而是学生自愿选择,会有不少学生会感兴趣而参加,也有不少家长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提供教室和备课的场所。支教队员会进行部分家访,送课上门。

关于学生暑期支教的课程,包括科学(科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听力、口语、趣味游戏等,还有一些同学个人擅长的知识或项目,所教课程与课堂所教内容基本没有关系,一方面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不打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每年离开的时候,都有学生跟着车追着送出来好远,部分支教的同学也哭得稀里哗啦的,在短时间内确实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当然,支教也会给当地学校带来一些困扰,比如帮忙组织学生,比如安排支教人员的食宿,帮忙处理生活垃圾等,特别是去的人比较多的情况下,还有就是学生以及支教人员的安全等,学校都肩负着一些责任。对于当地的学生来说,一方面牺牲了自己的暑假,参加了暑期的课程学习,但并不一定能给自己的学习成绩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与之前的期望值可能会有落差,对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会觉得有些失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短暂的与支教队员接触后,会结下深厚的友谊,也能够见识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会给他们带来目标和方向,但是短暂的希望之后,很难有相应的资源来继续支持他们,等一切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后,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变化。
当然,如果大学生是诚心认真地去支教,确实能够影响到当地的一些同学,哪怕是带来一点改变,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仅仅是为了体验生活,或者拿社会实践的学分,这是把当地的学校和孩子当成了实践的对象,带去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多。

3. 如何看待暑假支教的学生?

 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果然不容乐观:近73%的大学生把支教当作一堂必修课来看待,但就是很难联系到愿意接受的学校;近62%的校长坦言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些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不得不找借口来推脱;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
  就支教大学生团队而言,在支教前期,团队准备往往不足半月;团队的支教地点变更快,有80%的团队每年更换支教地点;有55%的支教团队每次支教超过15人,造成学生少、大学生志愿者多的情况;支教的具体内容是临时决定的,有80%的团队采用的是边教边备课形式;支教大学生团队主要以在校的本科生为主体,90%的支教大学生团队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社会实践经验尚浅。
  就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而言,近80%支教大学生在支教前没时间准备支教内容,其中大多数由于寒暑假支教前期准备与准备期末考试相冲突造成,缺乏准备给支教大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使他们无法适应从一个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站在三尺讲台难以开口、不知道教什么、控制不了课堂纪律等等;支教大学生近90%只参与一次支教,并且支教后再不过问;86%的支教大学生不明确支教的内容;65%的支教大学生对当地环境不适应、与当地受教学生和其家长沟通不畅等,在偏远山区及高原地表现尤为突出。

如何看待暑假支教的学生?

4. 为什么还要利用假期去支教

第一:大学生在假期支教是对社会感恩的一种表现,是热爱公益事业;
第二:大学生假期支教是对自生的一种实践;尤其是对专业为教育类专业的学生;
第三:国家对大学生假期义务支教大力支持,也包含一些社会团体。
第四:参与国家的一些资格评定,特殊职位,对志愿者活动经历有要求(如选调生)
第五: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独立性木强、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5. 暑假支教学生不放假吗

法律分析: 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果然不容乐观:近73%的大学生把支教当作一堂必修课来看待,但就是很难联系到愿意接受的学校;近62%的校长坦言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些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不得不找借口来推脱;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条 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暑假支教学生不放假吗

6. 为什么不要在假期去支教?

近期“南京大学支教团在云南遭游民性骚扰”的事情在互联网闹得沸沸扬扬,事情原委是南大彩云尖山支教队到达山顶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但在期间却出现多起女队员被当地游民骚扰的事件,包括言语骚扰、行为骚扰、偷看换衣、偷内衣裤等。更有当地游民偷拍女队员洗澡,并将偷拍视频传播,当地公安机关已正式立案并处相关惩罚。为了避免此类性骚扰事件再次发生,并考虑到队员的安全问题,支教队决定提前结束本次支教项目。
本来善意的行为,却遇到人性的丑恶,让人唏嘘不已。
正所谓“富生善,穷生恶”,在一些偏远经济落后地区,淳朴的民风后面不免暗藏着人性的黑暗,早些年听说有女大学生到偏远山区支教,被当地的地痞流氓强迫,受到严重的人身和精神伤害,这样的案例,对于怀着热情去给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的年轻人来说,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再次审视这一可能的情况!
另外,很多大学生趁着暑假/寒假进行短期支教,内心出发点是好的,但建议还是不要在假期去,因为你可能没考虑周期以下这几点:
1、支教老师对当地教学环境,学生家长老师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根本来不及了解,怎么针对孩子们的需要提供知识传播?对小朋友而言,好不容易建立起感情老师就走了,感觉好像是被消费一样。对支教的人来说是一次体验,对小朋友来说会很难过。
2、短期的支教,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往往上不了正课(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多是流于表面的游戏,美术,音乐,体育课,很难从世界观,根本性地给孩子们一些影响。
3、支教学生和当地老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不一致,容易打乱原有学生的学习规律,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网友有评“短期伪善举,长期真功德”,想为孩子们传播知识,帮助他们成长,长期的驻地支教才是最有效的。如果不能,就请尽力提供书籍、用具等学习用品,这也是一种帮助,也能表达你的关心善意。莫不要以支教的名义,最后仅仅感动了自己,谁也没有帮助上。

7. 美丽中国支教两年后工作如何安排?

可以选择留下来接着支教;

用我之前在美丽中国支教的同事的话来讲,美丽中国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平台,你能做什么,两年支教当中你能收获什么,既要考虑机遇,但更多的是你自己决定的;
回到你的问题,两年之后会不会失业,我身边往届的老师,如果想在公益或者教育领域发展的,基本都能找到不错的平台。而如果你想找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可能需要自己努力了。我挺赞同@圆月超人的观点,做公益嘛,就不要太考虑自己的眼前的得失;
工作之后再来支教的身边也有不少,所以如果你工作后,还有着教育的梦想或者做公益的决心,还想来美丽中国,也是挺好的!

美丽中国支教两年后工作如何安排?

8. 对暑期西部支教的看法

针对我们这个假期所要专注的事情——支教,我们给个人都会事先思考通过这件事我们能获得什么,或是这件事有什么意义。看看上一届同学的支教经历和感受,大概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支教能够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一下贫困地区的生活,召唤心中潜在的那份珍贵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以大学生的身份回报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下工作经历,为步入社会奠定些基础。这些益处都是显而易见的,但针对我们这次的行动我认为应该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首先我们获得了玉佛寺方丈的慈善基金的帮助,这样我们便把一项公益活动与宗教事业联系了起来,曾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与宗教相联系时,他的信仰将被调动起来,他会获得全新的动力”。此行我们是去传承知识与理念以协助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并不是为弘扬佛法(虽然方丈对此善举怀抱这样一种愿望),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我们都在为信仰而活。佛教同仁以慈悲之心去渡化众生,而我们都坚信知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信仰,唯知识可以改变人生,创造美好的生活。我有所愿,彼亦如此,在边疆生活的孩子,必我们更拥有强烈的知识欲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差,更希望改变自己的人生。有人或许会说,我们能给与他们帮助,那么我们的帮助是在知识上吗?是在世界观上吗?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仅仅靠一星期的接触是不可能给与多少知识,也不可能改变他们多少的世界观的。唯一的明显作用就是让他们更坚定自己的信仰,因为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正是在这个信仰下走到了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