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槐荫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2024-05-14

1. 济南市槐荫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极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在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奋力前进,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活力槐荫、富裕槐荫、宜居槐荫、幸福槐荫、平安槐荫”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加快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坚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上水平、增后劲相结合,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预计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82亿元,增长1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17.5亿元,增长8.7%;实现外贸出口100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90万美元,超额完成区人代会计划.――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区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传统商业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了11处社区放心菜市场,汽车配件、茶叶、小商品等规模特色市场档次不断提升,全区贸易业限额以上企业达186家,比上年增加111家,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九阳、二机床、新峨嵋、轨道交通、重汽特种车等骨干企业继续膨胀发展,九阳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小家电品牌”称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1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0家;科技创新型城区迈出新步伐,全年申报专利2143件,在全省14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三位,并被评为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农业产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管护、美国白蛾防治、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等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明显改观;突出抓好节能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3%,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加大区级财政向办镇倾斜力度,投入资金3589万元对办镇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增强了办镇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调动了办镇发展经济和加强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招商引资日趋活跃,中国保利、上海绿地等知名企业纷纷来我区考察投资,全年引进过千万元项目58个,总引资额达78亿元,增长20%。积极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企业总部、研发和结算中心落户我区,老城区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特色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园区经济增势明显,济南槐荫工业园区发展驶上快车道,九阳生产基地即将投产,中信医药和美里路拓宽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紧实施,园区发展主要指标在省商务厅组织的工业园区综合评比中名列前茅;槐荫工业科技园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已有7家企业入驻,累计实现投资4.3亿元。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强化城市功能,区域形象快速提升。始终把城市建设管理作为造福群众、支撑发展的重要手段,强力推进,集中攻坚,区域面貌呈现质的变化。——老城提升明显加快。坚持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贯穿环境综合整治的全过程,将老百姓“脚底下走的、眼睛里看的、身边实用的”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投入资金1.8亿元,深入开展迎全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八大行动”和“百日会战”,圆满完成了39条主次干道的立面整治任务,修缮人行道花砖3.2万平方米,整修路面40.1万平方米,经四路和经十西路被评为泉城十大最有魅力道路,经六路和辛西路被评为全市优秀道路;绿化美化成效显著,修建了南辛中街绿地、前卫街社区广场等一批街头游园,全区新增绿地面积55.2万平方米,新栽植各类乔灌木198万余株;超额完成156栋夜景亮化楼体建设任务,44条背街小巷路灯全部安装到位,泰山大厦被评为全市夜景亮化优秀楼体;实施了经四路基督教堂、国民政府山东交涉公署旧址、阜诚信棉花行等老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以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百年商埠风情区”建设初见成效。切实抓好棚户区改造这一最大的民心工程,全区11个棚改集中片区有7个正式启动改造,发祥巷片区拆迁居民在全市实现首批回迁安置,振兴街三角地、省委党校西片区安置楼主体封顶,经一纬九、裕兴里、中大南片区安置楼正加紧建设;后屯村在全市率先走出了通过棚改实施“城中村”改造的新路子。完成了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槐荫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和3.2万平方米的地面广场改造,成为展示我区形象和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新区建设全面展开。举全区之力,打响了槐荫乃至全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无证旧村改造楼集中拆除攻坚战,45天内集中拆除了片区内145栋、116万平方米的无证旧村改造楼;在全市率先完成了20个村居、100余万平方米的高铁正线、联络线和场站一体化拆迁任务,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同时也为济南西部新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客站场站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高铁正线线下工程基本竣工,市政道路一期基础施工全面完成,热源厂、污水厂工程进展迅速,腊山河一期水务工程全面展开,安置区一期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的55栋村民安置楼全部封顶。在西客站片区开发建设、腊山分洪、小清河及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中,区人大和区政协相关领导亲自参与,区直有关单位和办镇通力协作,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腊山南片区37栋村民安置楼全部竣工,4200余名村民顺利入住,“活力新区”展现美好前景。——城市管理切实加强。深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步调协同、整体推进,全区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力抓好交通秩序专项治理,健全部门、办镇协管交通机制,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突出抓了经十西路绿化、亮化、安全等设施的改造,大大提升了道路综合功能。大力发扬“敢为人先”的环卫精神,积极推进“观念、管理、机制、技术”创新,在全市建筑渣土整治评比中连续9次排名第一;进一步提升环卫管理全覆盖标准,实现了“无管理盲区、无垃圾死角”目标。依法整治违法违章建设,切实加强户外经营整治,南辛庄街道办事处“疏堵结合”整治经验在全市推广。深入开展经常性土地执法检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加大了对在建工程、拆迁工地、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环保宣传一条街”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实施了南大明沟河道整治、北大槐树街改造等重点防汛工程,城市防汛水平进一步提高。拆除了阳光新路废弃铁轨,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一年来,经过全区上下持续深入的整治与建设,区域整体面貌大幅度提升,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观,极大地提升了我区的对外形象。(三)高度关注民生,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牢固树立民生理念,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民生工作持续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幸福槐荫”建设取得新成果。――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多方筹措资金500万元,开展了“走千家、进万户、扶危济困送温暖”行动,救助困难群众5000余户。同时,区财政投入资金3624万元,妥善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率先启动了“金桥筑基工程”,帮助1859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我区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全年安置城镇就业8339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扎实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工会二职专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工会就业培训基地”。社会保障明显改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投资435.2万元,完成了2.4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屋改造,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槐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在我省设立的第一家培训基地。进一步扩大新农合报销范围和比例,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大力实施惠民医疗和大病救助工程,不断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居民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文明创建日益深入。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品牌”等迎全运系列主题活动,成功推出了一批省、市、区道德模范和文明品牌,全社会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不断深化社区建设,“贴心民政”服务品牌成果丰硕,我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共建共享先进城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建立了人防军政联席会议制度,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双拥共建活动富有成效,全区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医保范围,军政军民更加团结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学水平,成功承办了全国青年地掷球锦标赛和全市“京剧进校园”现场会,特色教育继续保持了全市领先水平;完成了济微中学教学综合楼、济南30中学塑胶操场和新世界阳光花园配套小学建设任务,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建筑面积分别为10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的段店镇、吴家堡镇两个综合文化站通过了达标验收,新增“农家书屋”50余个,全区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区体育局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强化人口计生管理,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认真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我区被命名为“全国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示范区”。审计、统计、物价、档案、史志、老龄、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四)坚持执政为民,政府工作务实高效。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政府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建立了区政府领导集体学法制度,成立了区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确立了专家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和议事制度,出台了政府机关单位和办镇合同审查管理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做到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按法律办事、按规则办事和按规矩办事成为区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常态。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区,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加强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满意率均在95%以上。――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不断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着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防控能力,“平安槐荫”建设扎实有效。强力保障西客站片区拆迁稳定工作,突出抓好国庆60周年和十一运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进一步完善区级领导公开接访制度,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省、市交办件结案率达到100%。组建了机关青年应急队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区安监局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我区被评为“全省消防平安创建先进区”;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我区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创建成功的“国际安全社区”。――廉洁勤政建设积极推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公务用车管理、工程招投标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热情帮助驻区企业和单位解决实际困难,机关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突出清理“小金库”,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共处结各类违法违纪案件15起。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税源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升级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仍需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加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充分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畏艰险、敢打必胜”的新槐荫精神,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经受了异常严峻的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区上下呈现出团结一致、步调协同、奋发有为、和谐向上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倾力支持、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是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热情参与、积极作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槐荫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向关心支持槐荫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济南市槐荫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2. 济南市槐荫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能否抓住我区当前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确保我区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走在全市前列;能否全面承继并超越槐荫建区以来几十年所取得的成果;能否使我区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最关键、最基础的根本所在。素质立业,实干兴邦。我们将按照“为民、务实、真干、清廉”的要求,全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监督下,艰苦创业,合力攻坚,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全力开创槐荫区更加美好的明天和未来。(一)提高素质能力。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科技、法律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全面提高履行职责、服务社会的本领。着力强化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培育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政府对经济的推动力和调控力。切实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争先创优意识,做到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一流标准,努力在加快发展中争创一流业绩。(二)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抓好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管理职能,优化机构设置,更好地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规范政府决策程序,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行政问责等制度,积极发挥区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的作用,继续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进一步增强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确保区政府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法律法规、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符合区情特点、更加符合群众意愿。(三)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对重要决策、重要工作,做到反应迅速、推进有力、一抓到底,真正做到在矛盾面前勇于向前、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在困难面前不言难、不言败、永不气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和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高度,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多说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话,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事,努力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透,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四)切实反腐倡廉。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切实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加大对关键人员、关键岗位的监督制约力度,健全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和政府资产规范处置等制度规定,规范、完善和加强审计监督监察,杜绝不良现象,铲除腐败温床,让健康、文明、清廉、务实之风在槐荫的土地上大行其道、开花结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重于泰山。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肩负着全区38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重托。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为民而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我们将始终坚持从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最大的热情、超强的素质、不懈的努力和一流的业绩,来争取全区人民最大程度的认可和满意。各位代表!槐荫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形势催人奋进,使命艰巨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努力夺取今年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新胜利!

3.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介绍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8日在济南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济南市市长 张建国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介绍

4. 济南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省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共济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在克服困难中推进省会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10.8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6.1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5.5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26.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8%。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了扩内需促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向好。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7.3∶45.9∶46.8调整为5.5∶41.9∶52.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4.6%,比“十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金融、信息、旅游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会展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优化提升,形成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3个过千亿元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跨上2千亿元新台阶,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5%,比“十五”末提高11.4个百分点,新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着力增加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社会民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2010年,现代服务业和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25%和47.8%;民间投资增长30.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创新驱动能力增强,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等试点工作,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五年来,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0家、工程技术中心133家、创新型企业104家,专利四项指标居全省首位。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在全国排名明显前移。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五年来,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40万吨,完成任务目标的148%;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5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83万吨,完成任务目标的100%;关停小火电40.2万千瓦,完成任务目标的104%;削减化学需氧量3.01万吨、二氧化硫4.44万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城市发展跨越提升。把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作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抢抓筹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七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重大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发展载体,提升了城市功能形象。五年来累计投入2000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一番。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实现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突出抓好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改造。启动三大新区建设,东部新区奥体文博片区初具规模,西部新区西客站片区建设全面展开,滨河新区小清河综合整治工程扎实推进,16个城市综合体招商建设顺利,拉开了城市发展新框架。奥体中心“一场三馆”、园博园荣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京沪高铁济南段铺轨完工,济菏高速、绕城大北环、北园快速路、二环东路高架、济阳和建邦黄河大桥等工程竣工。建成“两横三纵”快速公交网,城市公共交通年客运量达到8.64亿人次。五年来累计投入131亿元加强市政“四供两排”设施建设,是“十五”时期的2.9倍。升级改造67个供水低压片区管网,完成济西应急供水一期工程,新建及改建热源厂13座、污水处理厂7座。济南电网完成投资107.7亿元,供电能力达到450万千瓦,比“十五”末提高70%。大明湖扩建改造完成,护城河全线通航,趵突泉连续7年喷涌,泉城特色更加突出。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开展城管“十大行动、百件实事”活动,以“八乱”治理为抓手,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完成108座破损山体治理,市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三)“三农”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市级财政“三农”支出6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加大了支农惠农政策力度。2010年粮食总产289.4万吨,连续8年丰产丰收。建设都市农业园区和特色品牌基地77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全面完成,基本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车、通有线电视和新农合全覆盖,自来水入村率超过95%,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5.8%。完成38个小城镇建设任务,启动农村整村改造迁建项目326个,新建农村住房16.4万户、改造危房2.6万户。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项目210个,基本消除年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百库除险”工程全面完成,治理水土流失4.2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1.266万公顷。防治美国白蛾、秸秆利用禁烧工作成效显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章丘连续6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市,商河等县经济社会和城区建设发生新变化。
  (四)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321元和8903元,年均增长13.3%和13.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采取积极政策促进就业,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67.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财政五年投入社保资金83.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企业退休养老金从“十五”末月均782元提高到1520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2万,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7.2万和54万。启动38个集中片区和34个零星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安置房290万平方米,解决了6万户18.3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一大批长期居住在低矮潮湿环境的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启动沁园新居等6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向7339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11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151亿元,连续3年完成为民办实事33件。
  (五)社会事业全面加强。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推进“5150引才计划”,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9人,16人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努力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对农村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惠民医疗工程”,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建成236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25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效防控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疫病。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8‰以内。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启动“3810”工程,完成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3400个农家书屋建设。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和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府学文庙修缮工程竣工,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创作推出《天下泉城》等一批优秀作品。圆满完成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济南主赛区各项筹办工作,充分展示了省会现代化建设成就和济南人民团结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我市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比赛中获金牌79枚,实现历史新突破。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震、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经济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市、县、镇(乡)三级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深化政府资金、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集中17项财政专项资金,98户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一运营管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成运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非公经济比重达到42.6%。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开放型经济深入发展,累计实际到账外资37.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02.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和2.6倍,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达到61.8%和11.8%,比“十五”末提高27.3和8.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2.3亿美元。服务外包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新亮点,占全省比重40%以上。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缔结友好合作城市关系17对,开通济南至大阪包机、台北直航,口岸设施功能不断完善。
  (七)和谐社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平安济南建设,重点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四级信访网络和维稳工作制度建设,认真协调处理群众信访问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管理,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管理服务都实现新的提升。广泛开展“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泉城义工、贴心民政、阳光大姐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和郑承镇、刘振华、刘延宝等先进道德模范,历下、市中、槐荫、章丘荣膺国家、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我市在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次大幅前移。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成效显著,荣获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圆满完成擂鼓镇、北川县城灾后重建和对口援藏、援疆、帮扶重庆的各项任务。
  (八)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公示、评估和听证制度,“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五年来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08件、政协委员提案2526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网上办事扎实推进,大力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市级行政审批由436项减少到93项,压减审批环节236个、办理时限1332个工作日,废止政府规章15件、规范性文件105件。建立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梳理规范了4326项处罚事项。推进采购代理机构竞争制度和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建设,五年来节约资金11.1亿元。连续四年面向市民和社会各界开展“我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活动,开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展“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执政为民、廉洁高效”和“创先争优”活动。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科技防腐,组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为工程招投标、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医药采购等提供统一的交易平台。加强监察审计监督,严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节约资金11亿元。支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五年来全市共处理机关工作人员319名,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巨大变化,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复杂局面,我们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些成绩极大地增强了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五年来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方方面面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全体市民,向关心支持地方工作的人民解放军驻济部队、武警部队官兵和中央、省驻济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向为济南发展作出贡献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向来济兴业的广大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不断提升城市整体素质。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着力创新思路,优化环境,改善服务,以思想境界大提升推动各项事业大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品位,为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提供支撑条件。五是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些深刻体会,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仍然面临许多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发展质量效益还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协调;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更多考验;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需要提高,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思想境界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自身建设、廉政建设还需大力加强。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精心谋划发展思路,主动应对环境变化,奋发有为,科学发展,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我市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优势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努力打造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基本建成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中共济南市委九届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根据《建议》的精神,市政府制定了《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查。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过程和特点
  市政府于2009年12月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各方面专家,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面向社会开展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提出了许多建议。《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纲要(草案)》力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体现战略性和政策性,并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责任。在指标设置上,强化科学性、导向性和约束性,调整完善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指标体系,增加了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约束性指标。在规划实施上,突出内生增长和要素保障,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注重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发展成果、客观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紧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和富民惠民战略,着力实现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一是关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这个目标比“十一五”低,主要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要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留有空间,把发展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资源消耗下降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这个目标是积极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纲要(草案)》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氮氧化物排放量、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约束性指标。这些指标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实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必须保证完成。
  三是关于改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纲要(草案)》提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8床等,这些指标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转方式、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取得新的进展。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纲要(草案)》提出,城市化率达到75%,坚持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把增创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主体功能区作为“十二五”工作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规模膨胀和功能提升,推进老城区和东部新区、西部新区、滨河新区规划建设,构建“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格局。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优化城镇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北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发挥省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二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纲要(草案)》提出了“54321”的发展思路,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4∶38∶58。把服务业打造成省会首位经济,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构建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任务,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们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三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10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担负着在全国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纲要(草案)》对此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部署,主要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强创新平台、园区建设,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纲要(草案)》根据“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纲要(草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规划了五个生态功能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十大工程”和济南市水系生态环境区域布局,制定了加强节能降耗、推进资源节约及削减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强调要制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做好这些工作,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文明城市。
  六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大力度,在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更大进展。《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构建民生改善八大体系,推进城乡、区域、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经过五年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美好!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开放面临新的情况,稳增长、调结构、抗通胀、保民生压力很大。对我市来说,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我们要清醒把握形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发有为地推进省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着力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5.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各项任务最繁重的一年。在中共济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350亿元,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2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5.4亿元,增长20.3%。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一)保增长取得积极成效。及时出台实施3600亿元投资计划、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项目推进年”和帮扶企业活动,全市经济逐季回升向好。坚持把扩内需作为着力点,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200个、资金4.7亿元,省调控资金24.1亿元,其中前三批178个项目实现开工率、资金配套率和问题整改率“三个百分之百”。“项目推进年”233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79亿元。工业投入完成541.8亿元,增长24.8%,吉利轿车、青年商务车等一批项目投产见效。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3.7%、8.8%、42.4%、26%。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5亿元,增长19%。大力培育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67个棚户区片区改造,建设安置房210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6.4万户,改造危房1.1万户。商品房销售面积439.8万平方米,增长18.5%。家电下乡销售收入增长3.2倍。努力稳定外需市场,实现进出口总额55亿美元,其中出口30亿美元,降幅逐步收窄。实际到账外资9.7亿美元,增长12.1%。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迅速到位,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由5.8:44.1:50.1调整为5.5:43.5:51。农业、建筑业、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85亿元、220亿元、1154亿元和1710亿元,增长5%、17.4%、11.2%和1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2.5%,提高1.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9.6%,软件、旅游、会展、物流等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6%、22.1%、26.4%、13.7%,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3.7%。引进浙商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全市金融机构达到156家。新增上市公司2家,市域上市公司、股票总数分别为26家和28只,数量居全省之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余额分别为6422.7亿元和6200.6亿元,增长25.2%和27.9%。高新技术企业达20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9.5%,提高2个百分点。高新区和8个省级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31.2%,成为新的增长点。“数字泉城”建设取得突破,部、省、市共建中国软件名城试点正式启动,信息化惠民、强政、兴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30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8家、50家。企业技术中心18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2家,分别增加23家和31家,中国重汽集团获准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达7家,占全省的30%。制定《济南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继续居全省首位,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48件。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电力输入能力提高5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成为全国首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淘汰立窑水泥熟料产能89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三)城市功能形象全面提升。抓住筹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历史机遇,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迎全运80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和90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成以“东荷西柳”为代表的奥体中心等一批全运场馆工程,东部新区初具规模。加快以西客站片区为中心的西部新城建设,西部地区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着力打造泉城特色标志区,大明湖扩建改造及护城河西线通航工程完成。加快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二环东路高架路、奥体中路、经十西路等一批重点道路建成通车,舜耕路南段、顺河西街、玉函路等市区主要道路整修改造相继竣工。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新增公交车415部,其中新能源环保车100部,开通6条大运量快速公交线路,成为国内第一个形成快速公交网络的城市。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及工商河、东泺河等市区河道治理竣工,城市防汛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扩大水、电、气、暖管网覆盖面,城市燃气气化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7.8%、49%,提高0.2个、3个百分点。加强燕翅山等地质灾害治理,完成58座破损山体整治,新增城市绿地60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4%,提高0.8个百分点。机扫保洁率达62%,提高7个百分点。垃圾日处理能力由2600吨提高到2900吨,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实施重点废气污染源限期治理工程和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市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效化解一大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成效显著,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23个国家、86个城市参展,建成108个展园,创造了参展城市、展园数量历届之最。(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全年粮食总产289.5万吨,连续7年实现丰收。都市型、城郊型农业初具规模,集中打造章丘大葱、商河瓦西冬瓜等15个特色品牌基地和月亮湾、长香源等30个都市农业园区,推出胜源梨花节、仁风富硒西瓜节等6大类观光休闲农业精品项目。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300家和2011家,增加30家和912家。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累计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369个,推广新技术41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南水北调济南段、腊山分洪等重点水利工程,完成48座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润玉泉、八里峪等18条小流域。村村通油(水泥)路率、通客车率、通自来水率和通有线电视率分别达99.3%、99.5%、95%和100%,完成283个电气化乡(镇)、村建设,农村用电量增加20%。防治美国白蛾、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显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落实“四项补贴”资金5亿元,增长31.6%。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完成荒山绿化47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8.9%,提高1.1个百分点。修编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编制完成《南部山区保护发展规划》、38个城镇总体规划和500个新农村规划,重点扶持10个小城镇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5113公顷,土地流转积极稳妥推进。落实加快商河发展的18项扶持政策成效显著。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项目30个,带动10.8万低收入农民增收。(五)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去年承诺的为民办9件实事全面完成。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2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7770元,增长8.2%。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保持在100.33。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安置就业再就业14.8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8万人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68家敬老院建成达标。4489户家庭享受到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增加1155户。棚户区改造动迁居民15.3万人,顺河街等片区8000户居民陆续回迁。推动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105个村庄整体搬迁项目启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和校舍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卫生强基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到222所,基本实现城区居民全覆盖。完成2377所村卫生室建设改造,新农合参合率达98.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加快市属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步伐,启动文化产业“3810”工程创建活动,完成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800个农家书屋建设,全市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创作推出《天下泉城》、《北方有佳人》等优秀电视作品,儿童剧《我和我的影子》获全国优秀演出奖。我市运动员在十一届全运会获金牌17枚,创历史最高水平。推动群众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全民健身设施达299.4万平方米,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六)和谐济南建设扎实推进。以开展迎国庆60周年、迎全运系列活动为契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解难题、察民情、办实事,解决了一批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组织实施十大文明行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涌现出泉城义工、公交温馨服务、贴心民政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和历下区、市中区等一批国家、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依法、民主、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全面推进,“法律六进”工作不断深化。深入推进平安济南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开展交通秩序、暂住人口、网络环境等专项整治,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加大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大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稳妥做好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疫病防控工作。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食品药品源头、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综合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积极推进双拥共建工作,国防教育、征兵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不断加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防震减灾综合评比第一名,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事业和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主赛区的各项任务。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建设了一流的比赛设施,提供了高效文明的服务保障和富有创意的赛事组织。动员11.4万名志愿者开展全运服务,全运村接待运动员、裁判员和媒体记者1万多人,实现零失误、零差错的目标。出动警力36万人次,组织1.8万名安保力量,确保了火炬传递、开闭幕式和700多场赛事圆满成功,为举办富有特色、平安祥和、人民满意的全运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中央领导、省委省政府、参赛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也收获了丰厚的物质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市民自信心、城市美誉度全面提升。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关心帮助省会工作的驻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为济南发展作出贡献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们,向来济兴业的广大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济南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外需萎缩局面未有大的改变,民间投资增幅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部分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尚未摆脱困境,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的压力仍然很大。城市承载功能不足,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难以满足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民生保障体系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腐败现象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一、2009年工作回顾

6. 济南市槐荫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开场白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7.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握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在稳定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发挥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抓好支撑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在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新上项目。加快重汽产业园、鲁能产业园、北车风电工业园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把西客站片区、魏家庄片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作为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服务业发展的龙头,高起点规划建设。推进城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加快轨道交通、沿黄湿地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强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加强项目审计监察,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完善重点项目分级联系制度,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绿色通道制度。抓好项目筛选储备,重点增加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社会民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三是拓展培育消费增长点。落实好家电汽车下乡、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小排量车辆购置税减征等促进消费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拓展便民消费和服务性消费领域。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群众消费预期。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工程,建设600个标准化农家店,增设39处10万平方米便民菜市场和250个社区便民网点,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业街。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切实改善消费环境。(二)着力建设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工业体系。把转方式、调结构与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结合起来,抓好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一是推进工业振兴。落实中央和省、市扶持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光伏发电产业化、半导体照明新材料、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和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入,力争北车风电产业园等24个项目上半年竣工,加大鲁能电工电气等32个重大项目推进力度,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85%以上。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冶金钢铁、石油化工、食品饮料、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做优品牌,实现优化提升,努力打造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二是增强园区集聚配套能力。省级以上园区和重点企业要率先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力军,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集聚。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山东信息通讯研究院和齐鲁软件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创新基地,8个省级园区也要实现较大突破。三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对企业服务,加大增值税转型、技改贴息、金融信贷、企业减负等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监测跟踪,稳定煤电油运供应,积极组织产销衔接和各类银企对接活动,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和特色产业提升“四项计划”。四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进入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动力,完善提升“六大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高校院所自主创新计划,鼓励科技成果进园区转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节能减排、光电风电、新材料、高性能服务器等方面取得一批技术成果,推进千万亿次计算平台落户济南。办好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第五届信博会和第六届科技展交会。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50家以上,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和30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推动社会研发和技改投入较快增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使用和保护,培育发展一批自主品牌、优势产品和骨干企业。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开展“5150”工程,引进扶持一批海内外领军人才及创业团队。五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继续抓好百户耗能企业和十大节能工程,严控“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完成小火电关停任务,实施早期脱硫设施再提高工程,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等大气环境综合防治。(三)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把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拓宽领域、增强功能、扩大增量、提升层次,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做强区域性金融中心,以魏家庄片区改造和西客站片区建设为契机,推进金融商务中心区和后台服务区建设,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信息中心,加强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建设,推广3G网络应用,加大软件产业扶持力度,加快齐鲁外包城建设,在国家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中国软件名城和“数字泉城”创建上取得新进展。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用好我市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优惠政策,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会展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二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按照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加快文化创意及动漫游戏、旅游会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业发展,推进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园区建设,扶持一批具有泉城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项目。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大型旅游集团,构建大旅游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和经营模式,增强服务业的辐射带动力。挖掘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扶持发展特色餐饮服务业,统筹规划一批社区商业、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项目,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满足群众生活和就业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调节和引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三是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建设历下、市中等7个重点集聚区和盖家沟国际物流园、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等30个重点园区,培育100家重点企业和100个重点品牌。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税源经济发展,筹划、引进和建设一批服务业项目,发展财务、法律、咨询等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积极发展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花卉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现代渔业,培植壮大鲍家芹菜、商南彩椒等30个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园区,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企业35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家。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搞好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科技、标准等支撑体系建设,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南水北调济南段、东湖水库和腊山分洪工程建设,完成卧虎山等3座大中型水库和3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田山、邢家渡、胡家岸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抓好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8000公顷,完善农村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加强黄河堤防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用好建设用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城镇化建设提升工程,促进供水、供电、公交、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道路畅通提升工程,加快市、县(市)区、乡镇、村路网建设。解决2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0%以上。五是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分类指导,立足产业实际和长远发展,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推进市区工业和基础设施向县域延伸,鼓励经济强县(区)增强发展质量与效益,继续支持商河等远郊县加快发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五)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把城市建设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好,着眼于增强承载功能,进一步拓展空间、完善配套、加强管理,在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各类专业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提升东部新区、西部新城、小清河区域和老城区改造的规划策划,深化《济南市城市综合体发展布局规划》,完善《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严格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奥体文博片区重点强化生活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科教研发、体育休闲等产业,带动210平方公里东部新区加快发展。西客站片区围绕“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加快6平方公里核心区、26平方公里中心区建设,带动120平方公里西部新城快速发展。小清河两岸重点搞好综合整治和连片开发,逐步将沿岸120平方公里打造成宜业宜居的新城区。三是改造提升老城区。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群改造,把老城区打造成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服务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四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新区拓展还是老城提升,都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适度超前,支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实施二环西路等道路建设改造和张庄路等50条道路大、中修工程,规范地下管网设施。做好省会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支持京沪高铁西客站、石济客专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济商高速公路,实施国道220线平阴段、104线黄河北段改造。启动1000千伏济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鹊华、玉清水厂升级改造,加快第二垃圾处理厂和水质净化四厂、中水处理站建设,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排水体系,加强雨水收集设施建设。加快莲花山、西客站热源厂建设和供暖管网建设改造,完善城区天然气输配系统。优先发展大公交体系,搞好大型公交停车场站和换乘中心建设,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推进柳行河、龙脊河等4条干线河道、8条支线河道的截污改造工程。五是推进生态建设。完善“增雨、置采、控流、补源、节水”综合措施,继续做好保泉各项工作。做靓泉城特色标志区,深化明府城改造规划策划,启动百花洲片区改造试点,推进东护城河通航改造工程。严格落实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抓好城区绿化,加快西郊森林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区级公园、街头游园和绿地广场,整治完成第二批50座破损山体。六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提升迎全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加大建筑渣土、违法违章建设、违法户外经营和城市脏乱差回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整治力度。继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切实把区街工作重点转到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上来。整合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构建管理与执法高效统一的“大城管”格局。(六)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扩大开放赢得发展机遇,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通过改制上市、股权多元化改造等有效形式,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积极推进12户困难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资监管风险管控机制和惠民生保稳定长效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三是推动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开展用电大户与企业直接交易试点,推进部分基础产品价格改革。四是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集体林权制度和水管体制改革。五是抓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落实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扩权强镇和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支持、规范面向“三农”的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六是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完成市属艺术院团转企改革任务,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会事业,优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把外经贸工作重点转到拓市场、保份额、促平衡上来。一是扎实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深度开拓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抓住与台湾直航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台经贸合作,引导企业用好在线广交会等对外贸易平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有出口潜力的中小企业建设自主营销网络。优化出口通关流程,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建设。二是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做好项目策划包装,组织实施产业招商。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资,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研发环节。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优惠贷款,做好国外贷款项目筛选储备工作。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大政策扶持、法规保障、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扩大日韩外包业务,拓展欧美市场,推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市”建设,力争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收入翻番。四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收购国际品牌、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矿产资源。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20亿美元,营业额12亿美元。做好外事、侨务工作,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和领域。(七)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重点,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完成为民办12件实事。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挖掘政策投资和大项目带动就业的潜力,大力发展就业型产业,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抓好就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建设。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职工、就业困难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1万人,“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4万、243万、84.9万、111万、68万,做好中断缴费人员社会保险接续,实现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搞好新农保试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大病救助和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加快公益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三是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和棚改安置房建设,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住房7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覆盖率和使用率,惠及更多职工群众。四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政府助学体系,实现困难学生助学金全覆盖,确保适龄青少年全面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新建改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加大中小学校房屋改造力度,推进盲、聋残疾儿童集中免费就读,解决好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以实施“1610”工程为主线,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五是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基层卫生队伍及服务能力建设,新农合筹资保障标准提高到120元。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保持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六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创作精品。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按时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七是探索全运会后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和管理运作方式,搞好运营维护,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重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高度重视平安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法治城市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二是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探索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推广“五位一体”管理模式,解决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问题。提高村(居)民自治水平,搞好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强民主管理。抓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三是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地震和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防范,强化公共避灾场所和人防工程建设管理。继续做好援川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甲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四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做泉城文明人、争创全国文明城”为主题,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创造更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品牌,引导市民从自我做起,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做好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8. 2010年11月20日,济南市政府启动“我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活动,济南市政府网、济南日报等媒体相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2)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