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看寺庙求财求等?? 有些人去寺庙求能找到好工作,升官发财,被重用,你们怎么看?

2024-05-14

1. 你们怎么看寺庙求财求等?? 有些人去寺庙求能找到好工作,升官发财,被重用,你们怎么看?

升官发财,被重用,,是平时的努力,或是,有特铁的人缘关系。。主要还是他命里有这个注定!,,求财的原理是:有舍才有得,必须多做善事,多多的去帮助大众,这样才会积攒财富,,如是因,,如是果!

你们怎么看寺庙求财求等?? 有些人去寺庙求能找到好工作,升官发财,被重用,你们怎么看?

2. 为什么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富贵?主要内容是什么?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大概多少字?

字数我没有研究,楼下的回答了,我不知道准确不准确,研究字数有点像孔乙己问“回”字有几种写法了。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教富贵,是因为《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被大乘各教派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所说的富贵不是说有多少钱,而是说,《华严经》中有佛教最完整的世界观的阐述,这是其他经籍中没有的,回答的也包括了你问的主要内容了。

3. 法华经是干嘛用的和华严经有什么不同

两本都是佛教典籍,两者宣扬的佛教思想有所不同,但在佛教都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 (梵文 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 Mahāvaipulya Buddhāvataṃsaka Sūtra),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法华经是干嘛用的和华严经有什么不同

4. 念诵华严经有什么好处

首先,佛教讲诵经的话有很大的功德,比如诵《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功德就如下。
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
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属恩爱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财宝不受他人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得以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十五种恶死是指:(1)饥饿困苦死,(2)枷禁杖楚死,(3)怨家仇对死,(4)军阵相杀死,(5)虎狼恶兽残害死,(6)毒蛇阮蝎所中死,(7)水火焚漂死,(8)毒药所中死,(9)虫毒所害死,(10)狂乱失念死,(11)山树崖岸坠落死,(12)恶人厌魅死,(13)邪神恶鬼得便死,(14)恶病缠身死,(15)非分自害死。另外,《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记载,若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清净。


诵《华严经》自然也有很大的功德
但需要了解的是,经典讲的是道理。代表的是智慧。如果仅仅为求功德而诵经,那么功德反而微乎其微了。
重要的是,通过诵经,学习知识,开发智慧,通过了解经典所言,去明白道理,然后去行持。
《华严经》作为大乘经典,如果能读懂,感悟很深,自然很好,诵经就是要认真去读,去理解,去学习。
祝你吉祥。

5. 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求什么灵验

第一座: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我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九华山是皖南三大山系之一,山峰众多、怪石古洞,其中最高峰为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峰间自然景观优美,且古刹遗迹、文物珍藏众多,其中古刹近80座,佛像1500多尊,有着“东南第一山”的美誉。
九华山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是佛教圣地,佛教在此处的形容融合儒道文化,相传这里为地藏菩萨道场,在这里供奉有地藏王菩萨的露天铜像,地藏菩萨象征着“大愿”,普度众生的意思,所以在这里求祛病除灾身体健康是比较灵验的。

第二座: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境内,为国家级5A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共有五座山峰,且五峰高出云表,山峰顶端比较平坦开阔,如一座座平台,故名五台山,山间林木茂密,寺院众多,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朝佛的圣地。
五台山最高峰为北台降雪峰,海拔3058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在五台山上不仅有青庙,也有黄庙,是我国唯一一处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共处的佛教圣地。在五台山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萨,象征着“大智慧”,所以登五台山求聪明智慧是比较灵验的。

第三座: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峨眉山所处地区地形非常复杂,有四座山峰组成,山势陡峭,风景秀丽,其中最高顶为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独特的地质地貌著称,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据说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到了峨眉山,近2000年的发展让此处成为了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同时这里是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有报国寺、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普贤菩萨象征着“大行”,坚持不懈的意思,所以在峨眉山求能力恒力比较灵验。

第四座: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一处海岛旅游胜地,这在我国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普陀山的海景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非常美丽的。古时繁盛时期,这里的寺庵数量达近百座,来此游览除了可以看到山间石壁上的佛文化雕刻外,经常可看到游走的僧人。
山上寺庙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另外还有许多的石洞景观,比如潮音洞和梵音洞等。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观音菩萨之“大悲”,即大慈大悲,所以在这里求没有烦恼和求子是比较灵验的。

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求什么灵验

6. 《华严经》主要说什么,我看写了一大堆佛菩萨的名字,辞藻浮华,释迦摩尼说话论理的方面却很少,为何说这

为啥说华严经说胡论理的很少呢,我到现在独到58卷,大菩萨们把他们修学的方法都告诉了我们,该学的好多好多,华严经详细展现了华严的法界观。整部经典品目可以用信、解、行、证,四个字划分。就是从对华严境界的信入开始,理解,修行,证入的示范过程。
不过你用闲的慌的心态打算看这部经,当然你也就只能看出点小说的味道喽。

7. 佛教的《华严经》讲的什么?

普贤行愿品浅释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相信这一部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最长,但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华严大经。 这部经的品数和卷数,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从原本中十万偈颂,只译出四万五千偈,不过已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而这部经并没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而是被龙王请到龙宫供养。在释迦牟尼佛入涅盘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将世间所有的文章、论议和经典统统读完,便发心到龙宫看藏经,在龙宫里他看见有华严经。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个世界微尘已经无量无边,何况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其数目更大了。何谓大千世界?即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便是一个世界。积聚成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月,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的微尘你想想有多少?已经数不过来了,何况现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数偈颂,更是不可悉知其数。 华严经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四天下是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个洲合起来加上一个须弥山。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把下本牢记在心里,回到印度后,才把它写出来。由印度传入中国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还有十一品没有传入中国。华严经有七处九会,即是在七个地方讲说,共有九次法会。在佛教里,如果能明了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少之又少,有人学佛法学了一辈子,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华严经七处九会有一首偈颂: ‘菩提场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过。’ 佛最初在菩提场成道,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宣说华严经六品十一卷;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第三会在忉利天,说经六品三卷;第四会在夜摩天,说经四品三卷;第五会在兜率天,说经三品十二卷;第六会在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第七会重在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也是在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第九会在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何谓‘逝多林’?‘逝多林’是坟场。下本四万五千偈传到中国,还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而没有传到中国来。虽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均已全备。所以中国唐朝清凉国师弘扬华严时,认为这部经可作为全经。 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他专讲华严经。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建中四年时,写华严疏钞。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后夜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 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便问他们:‘往何处去?作甚么呢?’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这位和尚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禀明这段经过,开龛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大牙。这个境界是妙不可言,华严菩萨也到中国来,所以他有奇特的相貌。 依据清凉国师的判法,这部华严经前五卷是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后十九卷半是流通分。这部经虽没有全译成中文,但已具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在中国弘扬华严经的都是大菩萨。若不是有菩萨的境界,是不能讲说华严的境界,而华严境界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不可思议! 在讲经听经前,先要认识清楚这部经是大乘或是小乘。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大小乘之事。印度有位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他俩是兄弟。世亲菩萨学习小乘教义,而无著菩萨却是学习大乘教义。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总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请他弟弟来探病。弟弟来后,哥哥说:‘弟弟,我现在快死了,你能否诵一遍大乘经典?’弟弟本不愿意,但为满足哥哥最后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经典,读到华严经时,他越读越感到不可思议,才知道华严境界是妙不可言的,犹如太阳在空中遍照万物一样。他知道自己错了,乃叫人取宝剑来,要割去自己的舌头。他觉得以前用这个舌头来赞叹小乘法而毁谤大乘经,故欲割舌来赔罪。他哥哥便说:‘何用割舌呢?你现在可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世亲菩萨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乃入山修行学习大乘华严经,而造了一部十地论。论成那天,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国王便来问他:‘是否证得阿罗汉果?’世亲菩萨说:‘因年轻时,学习小乘而毁谤大乘,现在改过学习华严经。造了一部十地论因而感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并非证果。’国王说:‘原来华严经是如此微妙!’ 本经前八十卷翻译者是实叉难陀。实叉难陀意谓‘喜学’。他将华严经译成中文后,由贤首法师讲解,当讲到华藏世界刹海震动之时,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最初翻译经典时,唐朝皇帝武则天作梦,梦见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降雨而且是甘霖,象征翻译这部华严经是非常重要。所以译完后,贤首法师讲这部经时,大地六变震动,于是武则天下诏书赞叹实叉难陀。所以华严经不可思议的境界有很多。 节选自宣化上人的《普贤行愿品浅释》

佛教的《华严经》讲的什么?

8. 佛教的《华严经》讲的什么?求解答

普贤行愿品浅释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相信这一部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最长,但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华严大经。 这部经的品数和卷数,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从原本中十万偈颂,只译出四万五千偈,不过已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而这部经并没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而是被龙王请到龙宫供养。在释迦牟尼佛入涅盘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将世间所有的文章、论议和经典统统读完,便发心到龙宫看藏经,在龙宫里他看见有华严经。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个世界微尘已经无量无边,何况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其数目更大了。何谓大千世界?即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便是一个世界。积聚成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月,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的微尘你想想有多少?已经数不过来了,何况现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数偈颂,更是不可悉知其数。 华严经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四天下是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个洲合起来加上一个须弥山。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把下本牢记在心里,回到印度后,才把它写出来。由印度传入中国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还有十一品没有传入中国。华严经有七处九会,即是在七个地方讲说,共有九次法会。在佛教里,如果能明了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少之又少,有人学佛法学了一辈子,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华严经七处九会有一首偈颂: ‘菩提场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过。’ 佛最初在菩提场成道,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宣说华严经六品十一卷;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第三会在忉利天,说经六品三卷;第四会在夜摩天,说经四品三卷;第五会在兜率天,说经三品十二卷;第六会在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第七会重在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也是在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第九会在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何谓‘逝多林’?‘逝多林’是坟场。下本四万五千偈传到中国,还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而没有传到中国来。虽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均已全备。所以中国唐朝清凉国师弘扬华严时,认为这部经可作为全经。 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他专讲华严经。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建中四年时,写华严疏钞。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后夜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 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便问他们:‘往何处去?作甚么呢?’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这位和尚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禀明这段经过,开龛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大牙。这个境界是妙不可言,华严菩萨也到中国来,所以他有奇特的相貌。 依据清凉国师的判法,这部华严经前五卷是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后十九卷半是流通分。这部经虽没有全译成中文,但已具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在中国弘扬华严经的都是大菩萨。若不是有菩萨的境界,是不能讲说华严的境界,而华严境界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不可思议! 在讲经听经前,先要认识清楚这部经是大乘或是小乘。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大小乘之事。印度有位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他俩是兄弟。世亲菩萨学习小乘教义,而无著菩萨却是学习大乘教义。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总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请他弟弟来探病。弟弟来后,哥哥说:‘弟弟,我现在快死了,你能否诵一遍大乘经典?’弟弟本不愿意,但为满足哥哥最后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经典,读到华严经时,他越读越感到不可思议,才知道华严境界是妙不可言的,犹如太阳在空中遍照万物一样。他知道自己错了,乃叫人取宝剑来,要割去自己的舌头。他觉得以前用这个舌头来赞叹小乘法而毁谤大乘经,故欲割舌来赔罪。他哥哥便说:‘何用割舌呢?你现在可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世亲菩萨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乃入山修行学习大乘华严经,而造了一部十地论。论成那天,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国王便来问他:‘是否证得阿罗汉果?’世亲菩萨说:‘因年轻时,学习小乘而毁谤大乘,现在改过学习华严经。造了一部十地论因而感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并非证果。’国王说:‘原来华严经是如此微妙!’ 本经前八十卷翻译者是实叉难陀。实叉难陀意谓‘喜学’。他将华严经译成中文后,由贤首法师讲解,当讲到华藏世界刹海震动之时,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最初翻译经典时,唐朝皇帝武则天作梦,梦见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降雨而且是甘霖,象征翻译这部华严经是非常重要。所以译完后,贤首法师讲这部经时,大地六变震动,于是武则天下诏书赞叹实叉难陀。所以华严经不可思议的境界有很多。 节选自宣化上人的《普贤行愿品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