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么起源的?

2024-05-16

1.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么起源的?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
徽州文化,总带着一种风韵!带着一种传奇!究竟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是怎样发展的?
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
山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虽然山川秀丽,风景绝佳,但“其地险狭而不夷,其土驿刚而不化”。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
徽州人,世世代代勤于山伐,不畏险阻,艰苦劳作。徽州人愈发坚忍不拔,培养了气质,缔造了精神。
水
徽州山水的灵性,化为徽州人的品格。南宋休宁知县祝禹圭说,“山峭厉而水清激,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习尚不能不过刚而喜斗,然而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义为羞”。
“地理环境对徽州人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者,即是赋予了徽州人一种刚性气质。或负豪使气,争为长雄;或刚而喜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其为官者,刚正不阿,多为御史谏官;其为学者,空所依傍,独立思考,多有创见。正是山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人的骨骼,成就了徽州人的性格。
文化的融合铸就徽州文化
秦汉以前,生活在徽州的主要是山越人。山越人以伐山为业,刀耕火种,勇悍尚武,是为山地游耕文化。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属于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南方越文化。另一方面,徽州区域自秦置黟、歙二县,中原汉文化开始渗入。
至东汉初年,即有中原大族迁徙徽州。中国历史上每逢朝代更替,常常发生动乱。人民被迫举家迁徙。如历史上有名的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以及宋金战争等,这些大动乱都引起了,北方士民大举迁入徽州。迁徽后的世家大族仍聚族而居,重视教育,崇尚儒雅,带来了中原文明。
随着人口繁衍与族群扩大,迁徽士民反客为主,而成为徽州的主要居民。
在此期间,一些担任郡守的文人名宦,如南梁之任?P、徐?ぃ?瞥??︾摺⒑榫?诘龋?即罅ν菩欣褚堑嘉难а拧保?晌?罩莸纳缁岱缟小S谑牵?性?幕?ソフ季萘酥鞯嫉匚弧H欢?⒉荒芩担?性?何木腿〈?说钡厣皆轿幕??/p>唐人吕温说:歙州“地杂瓯骆,号为难理”;瓯骆,即指越人;难理,指徽人争强好胜、健讼喜斗而言。徽州难治是出了名的,直到明清仍有此类记载。这说明山越文化的影响一直是存在的。在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中,免不了碰撞和冲突,但更多的是交融与汇合。
这种融合是双向的。中原文化强有力地影响了山越文化,促其益向文雅;而山越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原文化之中,使之趋于刚健。
徽州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中,重视教育的儒家传统,崇尚儒雅的社会风气,维系族群的宗族观念,都明显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质;其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等,皆反映出山越文化的元素。
徽州文化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儒雅风范,又渗透着山越文化的刚强气质。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从秦汉至隋唐五代,经过长期的交汇融合,结果演绎成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等,构成了徽州文化的主体,形成了徽州文化的核心。
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十分繁荣,海外贸易颇为兴盛。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徽州的地位随之大幅提升。
徽州虽不处于江南三角洲的核心地带,但距离杭州并不遥远,“其地接于杭睦宣饶,四出无不通”,宋南迁后,“中兴实为辅郡,四朝涵育,生齿日繁,地利日辟,人力日至”。辅郡,即畿辅之郡。徽州无疑属于当时江南最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圈之内。其后,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徽州在全国经济文化发展坐标中的地位愈益突出,更加重要。
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局限于徽州本土。正如胡适所言,对徽人来说,有所谓的小徽州与大徽州。小徽州即指徽州本土,大徽州则指徽州以外的华夏大地乃至海外的广大空间。徽州文化既发达于徽州本土,又活跃在华夏大地。徽州本土的狭小促成了徽人的向外扩展。
最初当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而后则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徽人通过经商、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
明清时期达到高潮
这种交流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在这种交流中,徽州于经济上聚天下之财富,文化上得五方之风气。徽商置业四方,称雄宇内,徽人出仕、游学,遍及各地。富有特色、独领风骚的徽州文化也随之传播四海,在各地开花结果。
徽州成为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交汇之地与辐射中心。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繁荣,乃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徽州这个广阔的舞台,有赖于此者至大矣。
自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至宋代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宋统治者大力开科取士,使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徽州人以其文化优势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科举出仕者大增。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两宋时期徽人登科总人数为861人,而在唐五代时期徽人登科者仅10人。宋代徽人担任过四品以上官职者达30余人,所谓“宋兴,则名臣辈出”是也。徽州人首先在政治上实现了崛起。
宋代理学的兴盛,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阶段,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之意义。理学起于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朱熹为其集大成者。朱熹理学甚至影响东亚,远播欧洲。以徽州为故里的朱熹及其理学,对徽州本土影响至深至大。
经过元代的发展,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徽州人成为践行理学的典范。而徽州本是“程朱桑梓之邦”,“婺源之有朱子,犹邹之有孟子、继曲阜之有孔子也”。自南宋“咸淳五年(1269)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之后,向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即徽州乃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发祥之地,其所处地位不言而喻。
宋代以后,徽州迎来的另一个历史发展机遇,则是商品经济的兴盛繁荣。宋元以降,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显著发展。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其显著特点是:主要民生用品商品化程度增大;长距离贩运贸易发展;商路增辟和新兴商业城镇增加;大商业资本兴起,等等。总括起来即是全国性市场形成。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一个客观条件,它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机会大致是相同的。
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徽州人,最后是徽商称雄四海呢?这与徽州文化有密切关系。在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的时代,外出经商首先要克服死守故里的观念。徽州人能够做到“十三十四,往外一丢”,勇于外出经商,并且成为一种风尚,是很不简单的。这种向外拓展的开放精神,正显示了徽州文化的特色。当然,徽州人外出经商有地理条件这个因素,由于山多田少而不得不外出谋生。但明代各地因饥荒徭役而外出逃生者极为众多,这些人沿街乞讨者有之,为人帮工者有之,充当奴仆者有之,更多的人则是四处流浪,难以控制,史称“流民”。
终明之世,流民一直是无法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而徽州人外出则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因为,徽州文化崇文重教,教育十分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莫不有学有师。
正是教育的普及为经商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无需赘言,目不识丁是难以外出经商的,即使中小商人,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至于那些在全国性市场环境下从事商贸活动、进行大商业资本运作的富商巨贾,更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徽商许多人本来就是儒者,他们以儒家理念来指导其商业活动,贾而好儒,而被称为儒商。正如戴震所言,徽人“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富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在徽商崛起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而徽州宗族也有开放的一面,对徽商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他们筹集资金,为徽商创业提供资本;输送人力,以建立徽商对行业的垄断;利用宗法,来强化徽商的商业组织等。徽州宗族成为徽人外出经商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历史记载的徽商
明人谢肇淘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活跃于明清时代的徽商,足迹几遍宇内,从偏远的沙漠到神秘的海岛,乃至于海外;其资本雄厚,积累了巨万财富,藏镪百万、千万;他们掌握着某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如盐业、典当业等;他们拥有各个商帮之首的地位;他们从明中叶兴起,至嘉靖、万历时达到繁盛,在清代又有一个大的发展,称雄于全国商界数百年之久。
徽商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商业本身,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变迁。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如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等等,显露出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曙光,具有时代转型之意义。在这一时代转型的潮流中,徽商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不只是参与者,更是拓者。即明清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及商人集团的兴起,二者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并非是商品生产发展了,全国性市场形成了,然后才有人集团的兴起。当时,徽商经营的范围甚大,地域极广,影响至深。
“其货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在这一方面徽商等商人集团与有力焉,贡献尤大。徽商乃为这一商品经济发展大潮的领军者,而处于时代发展之前列。
徽商是在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徽商在经济上的成功反过来又在各方面影响着徽州的文化发展,从而造就了明清时代徽州文化的昌盛。经济与文化互动,在徽州历史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徽商取得的财富成为徽州文化昌盛的物质基础。徽商对教育科举、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公益事业等投入了大量财富;还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徽州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包括一批出类拔萃的文化人才,从而铸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
明清时代的徽州文化光辉灿烂、万紫千红。如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刻书、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园林、新安医学,以及自然科学、数学、徽剧、徽菜等,几乎在各个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有的领域臻于极致,后世难以企及。其水平之高、贡献之大,世所公认,它们既有地方文化之特色,同时也是当时主流文化的一个代表,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成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一瑰宝,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徽商的成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明后期文坛领袖、徽人汪道昆说:“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其俗不懦则贾,相代若践更。要之,良贾何负闳儒!则其躬行彰彰矣。”又说:商农“各得其所,商何负于农?”到清代徽州学者俞正燮亦说:“商贾,民之正业。”他们不仅发出了“商何负于农”的质疑,而且正面肯定了商贾本是民之正业,商与农是平等的,从根本上批驳了商不如农的传统观念。
这种文化自觉,显然是对历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否定,是对当时仍在流行的商为四民之末观念的批判,是对几千年来根深蒂固传统的挑战。其意义已不限于地域文化范畴,而是发出了时代的先声。
转型的负面影响
徽商在近代失去了领袖群伦的地位,而徽州社会的转型中,亦步履蹒跚。
尽管如此,徽州文化在向近代转型的进程中仍不乏亮点,值得关注。徽派朴学大师戴震,作为18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其思想显露出的近代气息,具有早期启蒙之意义,已众所周知。
鸦片战争前,俞正燮秉承徽人的刚毅气质和求实精神,发表了许多离经叛道之论,勇于向传统观念宣战,被称为中国思想界三贤之一,特别是其维护妇女权益、主张男女平等的诸多阐发,更展现了朴素的人权观念和平等思想。咸同兵燹后,寄居徽州的学者汪士铎,对早婚等诸多陋习痛加批判,阐述了早期的人口思想;又对儒家仁政、德政进行批驳,而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同一时期,徽籍大臣王茂荫所提出的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切中时弊,见解卓越,阐发深刻,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黄宾虹作为近代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创变,独树一帜,成为继渐江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徽班进京,被公认为京剧发展的源头之一。
在自然科学方面,徽州数学家汪莱成就斐然,他提出的P进位制的理论,实为现代计算机原理之先河。至于徽人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旗手的地位与作用,无需赘言。其主张固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驳和扬弃,然而,从其批判精神来说,却是与朱熹、戴震这些徽州先贤们一脉相承的。而以上这些在徽州文化转型中闪光的人物,也无一离不开深厚的徽州文化沃土的孕育。
回顾徽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磨合,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历经千锤百炼的磨砺,造就了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徽州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宋代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徽州文化又是利用大徽州即本土以外的广阔舞台而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徽州文化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所创造的,是高素质的徽州人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大徽州的广阔舞台,而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徽州文化。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构成了徽学研究的深厚根底。而对徽州文化史的探索,无疑是徽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继大型学术丛书《徽州文化全书》出版之后,多卷本的《徽州文化史》又付梓问世,不啻为徽学研究之一盛事。
(文章来源:徽州门户网)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么起源的?

2.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么起源的?

如今在安徽可以了见识到徽州文化的,也只能够在我们的徽州。这就是黄山一带,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徽州文化的起源。说起徽州文化,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徽派建筑和徽菜了,还有一些比较具有特色的东西。徽派建筑是最好辨别的,青砖灰瓦,而这个屋顶是最好看的了,就是有一个门楼。



屋顶很尖但是并不突兀,门楼上还有一些花样,门楼是突出来的,超出墙体,俩边有一个弧形往上翘着那种。而这种建筑也是和黄山那边的气候有关系,因为黄山那边地势比较高,经常会形成对流雨,所以屋顶尖尖的方便排水。这些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还有徽商,也是因为生活产生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萌芽,商品销售也渐渐多了起来,而这个时候,我们的黄山这一代因为是山地地形,所以耕地比较少,而这个时候,为了养家糊口男人们不得不出去另谋出路。因为同乡关系或者是亲戚关系,逐渐发展的有规模了起来。

3.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么起源的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 *** 千余年。
  徽州文化,总带着一种风韵!带着一种传奇!究竟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是怎样发展的?
  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
  山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
  虽然山川秀丽,风景绝佳,但“其地险狭而不夷,其土驿刚而不化”。
  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
  徽州人,世世代代勤于山伐,不畏险阻,艰苦劳作。
  徽州人愈发坚忍不拔,培养了气质,缔造了精神。
  水
  徽州山水的灵性,化为徽州人的品格。
  南宋休宁知县祝禹圭说,“山峭厉而水清激,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习尚不能不过刚而喜斗,然而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义为羞”。
  “地理环境对徽州人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者,即是赋予了徽州人一种刚性气质。
  或负豪使气,争为长雄;或刚而喜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
  其为官者,刚正不阿,多为御史谏官;其为学者,空所依傍,独立思考,多有创见。
  正是山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人的骨骼,成就了徽州人的性格。
  文化的融合铸就徽州文化
  秦汉以前,生活在徽州的主要是山越人。
  山越人以伐山为业,刀耕火种,勇悍尚武,是为山地游耕文化。
  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属于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南方越文化。
  另一方面,徽州区域自秦置黟、歙二县,中原汉文化开始渗入。
  至东汉初年,即有中原大族迁徙徽州。
  中国历史上每逢朝代更替,常常发生动乱。
  人民被迫举家迁徙。
  如历史上有名的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以及宋金战争等,这些大动乱都引起了,北方士民大举迁入徽州。
  迁徽后的世家大族仍聚族而居,重视教育,崇尚儒雅,带来了中原文明。
  随着人口繁衍与族群扩大,迁徽士民反客为主,而成为徽州的主要居民。
  在此期间,一些担任郡守的文人名宦,如南梁之任?P、徐?ぃ?瞥??︾摺⒑榫?诘龋?即罅ν菩欣褚堑嘉难а拧保?晌?罩莸纳缁岱缟小S谑牵?性?幕?ソフ季萘酥鞯嫉匚弧H欢?⒉荒芩担?性?何木腿〈?说钡厣皆轿幕??/p>
  唐人吕温说:歙州“地杂瓯骆,号为难理”;瓯骆,即指越人;难理,指徽人争强好胜、健讼喜斗而言。
  徽州难治是出了名的,直到明清仍有此类记载。
  这说明山越文化的影响一直是存在的。
  在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中,免不了碰撞和冲突,但更多的是交融与汇合。
  这种融合是双向的。
  中原文化强有力地影响了山越文化,促其益向文雅;而山越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原文化之中,使之趋于刚健。
  徽州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中,重视教育的儒家传统,崇尚儒雅的社会风气,维系族群的宗族观念,都明显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质;其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等,皆反映出山越文化的元素。
  徽州文化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儒雅风范,又渗透着山越文化的刚强气质。
  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从秦汉至隋唐五代,经过长期的交汇融合,结果演绎成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等,构成了徽州文化的主体,形成了徽州文化的核心。
  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十分繁荣,海外贸易颇为兴盛。
  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徽州的地位随之大幅提升。
  徽州虽不处于江南三角洲的核心地带,但距离杭州并不遥远,“其地接于杭睦宣饶,四出无不通”,宋南迁后,“中兴实为辅郡,四朝涵育,生齿日繁,地利日辟,人力日至”。
  辅郡,即畿辅之郡。
  徽州无疑属于当时江南最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圈之内。
  其后,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徽州在全国经济文化发展坐标中的地位愈益突出,更加重要。
  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局限于徽州本土。
  正如胡适所言,对徽人来说,有所谓的小徽州与大徽州。
  小徽州即指徽州本土,大徽州则指徽州以外的华夏大地乃至海外的广大空间。
  徽州文化既发达于徽州本土,又活跃在华夏大地。
  徽州本土的狭小促成了徽人的向外扩展。
  最初当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而后则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徽人通过经商、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
  明清时期达到 *** 
  这种交流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在这种交流中,徽州于经济上聚天下之财富,文化上得五方之风气。
  徽商置业四方,称雄宇内,徽人出仕、游学,遍及各地。
  富有特色、独领 *** 的徽州文化也随之传播四海,在各地开花结果。
  徽州成为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交汇之地与辐射中心。
  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繁荣,乃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徽州这个广阔的舞台,有赖于此者至大矣。
  自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至宋代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宋统治者大力开科取士,使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
  徽州人以其文化优势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科举出仕者大增。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两宋时期徽人登科总人数为861人,而在唐五代时期徽人登科者仅10人。
  宋代徽人担任过四品以上官职者达30余人,所谓“宋兴,则名臣辈出”是也。
  徽州人首先在政治上实现了崛起。
  宋代理学的兴盛,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阶段,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之意义。
  理学起于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朱熹为其集大成者。
  朱熹理学甚至影响东亚,远播欧洲。
  以徽州为故里的朱熹及其理学,对徽州本土影响至深至大。
  经过元代的发展,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
  “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徽州人成为践行理学的典范。
  而徽州本是“程朱桑梓之邦”,“婺源之有朱子,犹邹之有孟子、继曲阜之有孔子也”。
  自南宋“咸淳五年(1269)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之后,向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即徽州乃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发祥之地,其所处地位不言而喻。
  宋代以后,徽州迎来的另一个历史发展机遇,则是商品经济的兴盛繁荣。
  宋元以降,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其显著特点是:主要民生用品商品化程度增大;长距离贩运贸易发展;商路增辟和新兴商业城镇增加;大商业资本兴起,等等。
  总括起来即是全国性市场形成。
  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不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一个客观条件,它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机会大致是相同的。
  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徽州人,最后是徽商称雄四海呢?这与徽州文化有密切关系。
  在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的时代,外出经商首先要克服死守故里的观念。
  徽州人能够做到“十三十四,往外一丢”,勇于外出经商,并且成为一种风尚,是很不简单的。
  这种向外拓展的开放精神,正显示了徽州文化的特色。
  当然,徽州人外出经商有地理条件这个因素,由于山多田少而不得不外出谋生。
  但明代各地因饥荒徭役而外出逃生者极为众多,这些人沿街乞讨者有之,为人帮工者有之,充当奴仆者有之,更多的人则是四处流浪,难以控制,史称“流民”。
  终明之世,流民一直是无法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
  而徽州人外出则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因为,徽州文化崇文重教,教育十分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莫不有学有师。
  正是教育的普及为经商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无需赘言,目不识丁是难以外出经商的,即使中小商人,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至于那些在全国性市场环境下从事商贸活动、进行大商业资本运作的富商巨贾,更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
  徽商许多人本来就是儒者,他们以儒家理念来指导其商业活动,贾而好儒,而被称为儒商。
  正如戴震所言,徽人“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富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在徽商崛起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而徽州宗族也有开放的一面,对徽商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他们筹集资金,为徽商创业提供资本;输送人力,以建立徽商对行业的垄断;利用宗法,来强化徽商的商业组织等。
  徽州宗族成为徽人外出经商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历史记载的徽商
  明人谢肇淘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活跃于明清时代的徽商,足迹几遍宇内,从偏远的沙漠到神秘的海岛,乃至于海外;其资本雄厚,积累了巨万财富,藏镪百万、千万;他们掌握着某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如盐业、典当业等;他们拥有各个商帮之首的地位;他们从明中叶兴起,至嘉靖、万历时达到繁盛,在清代又有一个大的发展,称雄于全国商界数百年之久。
  徽商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商业本身,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变迁。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如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等等,显露出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曙光,具有时代转型之意义。
  在这一时代转型的潮流中,徽商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不只是参与者,更是拓者。
  即明清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及商人集团的兴起,二者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并非是商品生产发展了,全国性市场形成了,然后才有人集团的兴起。
  当时,徽商经营的范围甚大,地域极广,影响至深。
  “其货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在这一方面徽商等商人集团与有力焉,贡献尤大。
  徽商乃为这一商品经济发展大潮的领军者,而处于时代发展之前列。
  徽商是在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徽商在经济上的成功反过来又在各方面影响着徽州的文化发展,从而造就了明清时代徽州文化的昌盛。
  经济与文化互动,在徽州历史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徽商取得的财富成为徽州文化昌盛的物质基础。
  徽商对教育科举、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公益事业等投入了大量财富;还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徽州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包括一批出类拔萃的文化人才,从而铸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
  明清时代的徽州文化光辉灿烂、万紫千红。
  如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刻书、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园林、新安医学,以及自然科学、数学、徽剧、徽菜等,几乎在各个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有的领域臻于极致,后世难以企及。
  其水平之高、贡献之大,世所公认,它们既有地方文化之特色,同时也是当时主流文化的一个代表,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成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一瑰宝,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徽商的成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明后期文坛领袖、徽人汪道昆说:“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
  其俗不懦则贾,相代若践更。
  要之,良贾何负闳儒!则其躬行彰彰矣。”又说:商农“各得其所,商何负于农?”到清代徽州学者俞正燮亦说:“商贾,民之正业。”他们不仅发出了“商何负于农”的质疑,而且正面肯定了商贾本是民之正业,商与农是平等的,从根本上批驳了商不如农的传统观念。
  这种文化自觉,显然是对历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否定,是对当时仍在流行的商为四民之末观念的批判,是对几千年来根深蒂固传统的挑战。
  其意义已不限于地域文化范畴,而是发出了时代的先声。
  转型的负面影响
  徽商在近代失去了领袖群伦的地位,而徽州社会的转型中,亦步履蹒跚。
  尽管如此,徽州文化在向近代转型的进程中仍不乏亮点,值得关注。
  徽派朴学大师戴震,作为18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其思想显露出的近代气息,具有早期启蒙之意义,已众所周知。
  鸦片战争前,俞正燮秉承徽人的刚毅气质和求实精神,发表了许多离经叛道之论,勇于向传统观念宣战,被称为中国思想界三贤之一,特别是其维护妇女权益、主张男女平等的诸多阐发,更展现了朴素的人权观念和平等思想。
  咸同兵燹后,寄居徽州的学者汪士铎,对早婚等诸多陋习痛加批判,阐述了早期的人口思想;又对儒家仁政、德政进行批驳,而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同一时期,徽籍大臣王茂荫所提出的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切中时弊,见解卓越,阐发深刻,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
  黄宾虹作为近代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创变,独树一帜,成为继渐江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徽班进京,被公认为京剧发展的源头之一。
  在自然科学方面,徽州数学家汪莱成就斐然,他提出的P进位制的理论,实为现代计算机原理之先河。
  至于徽人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旗手的地位与作用,无需赘言。
  其主张固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驳和扬弃,然而,从其批判精神来说,却是与朱熹、戴震这些徽州先贤们一脉相承的。
  而以上这些在徽州文化转型中闪光的人物,也无一离不开深厚的徽州文化沃土的孕育。
  回顾徽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磨合,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经济与文化的互动。
  历经千锤百炼的磨砺,造就了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
  徽州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宋代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徽州文化又是利用大徽州即本土以外的广阔舞台而发展起来的。
  归根结底,徽州文化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所创造的,是高素质的徽州人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大徽州的广阔舞台,而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徽州文化。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构成了徽学研究的深厚根底。
  而对徽州文化史的探索,无疑是徽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继大型学术丛书《徽州文化全书》出版之后,多卷本的《徽州文化史》又付梓问世,不啻为徽学研究之一盛事。
  (文章来源:徽州门户网)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么起源的

4.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么起源的

徽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徽州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它是包含了诸如学派,技术和工艺等等,这样许多方面组成了徽州文化。由于之前各个朝代,世家大族的迁徙到徽州,带来了新鲜的文化传承,丰富了徽州文化内涵。
稳定的地缘政治也是徽州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徽商的起源,以及其对徽州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也使得徽州文化得以稳定和发展。
至于徽商,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强制侵略中国之前,是和晋商齐名的商派。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为此浇了水,施了肥。



而微商是指黄山一带的商人,因黄山地少人多,多山林少耕田,土地贫瘠,为了生存当地人民不得不开始做生意,这是一开始徽商的来历。徽商还以其团结,勤俭节约等著名的商业道德得以走的更远。

5. 什么是徽州文化?有哪些特点?徽州文化的成因有哪些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即今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上饶市)。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什么是徽州文化?有哪些特点?徽州文化的成因有哪些

6. 徽州文化具体指的是什么?

系列25 徽商与徽州文化

7. 古代徽商与徽州教育的关系

  你好,
  参考书籍:《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徽州地区开始重视教育,各州县普遍设立官学,私人书院亦相继建立,因而彬彬多文学之士。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州商帮在全国各地占据了重要地位,无徽不成镇。同时,徽州地区的文化和教育,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徽州人“弃儒就贾”,“商而兼士”,“籍群育之力,人文丕振”的现象。
  这种现象,从全国范围看是非常独特的,应该很好地研究。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历史事实大多视而不见,令人非常遗憾。地区开发,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新的经济观念的产生,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教育的外部发展环境与内部组织内容。徽商在中国近世史上持续存在了三百余年,毫无疑问对徽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过巨大影响,也直接对徽州的传统教育发生过巨大冲击,对徽州教育的发展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做前人没有作过的事,是很有意义的。李琳琦同志眼光锐敏,看到了“重在教育”的重要意义,选择徽州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从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入手,把徽商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克服过去单纯从政治、人物考察的局限,跨入从文化学、经济学的综合考察,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可望对教育发展的规律获得新的认识,丰富对教育本质的了解。
  各个社区的经济、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传统与特征,从而其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也可能不尽相同。区域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区域的各种条件在不同境况下发挥作用的程度,从而为未来制定更科学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基本的历史背景。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是中国教育史领域的新拓展。李琳琦同志的《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一书,先走一步首先出版,很有意义。他提取徽州商人作为特定的案例,通过对徽州的学校、疏远、社会教化网络以及专门各案的研究,探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人这个特殊社会团体,其经济活动对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教育产生的冲击,从而反映出地域性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教育上的影响

古代徽商与徽州教育的关系

8. 中国的徽商文化是怎样的?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从实力上来看可以与山西商帮相抗衡。
徽商,即徽州商人,徽商始于南宋(1127年-1279年),发展于元(1271年-1368年)末明(1368年-1644年)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1644年-1840年)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们往往是官、商一体。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以荣宗祖,壮大势力;特别热衷于兴院,开学堂,办试馆,培养封建人才,巩固宗法统治。明、清时,徽州名臣学者辈出,仅仅有五个小县城的进士(中国古代考试中的一个级别)就有2018人,而歙县一地,明、清既有43人列入诗林、文苑,出现过“连科三殿,十里四翰林”、父子同为“尚书”(一种朝廷里的官职)、兄弟两个一起为“丞相”(朝廷中的高官)的逸事,造就了诗书礼仪之风,培育了竞相怒放的徽学之花,给后人留了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