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不竭的竭意思是什么

2024-05-16

1. 用之不竭的竭意思是什么

用之不竭意思是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用之不竭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用之不竭的竭意思是什么

2. 用之不竭的竭是什么意思


3. ‘用之不竭’的 “竭”是什么意思?

用之不竭意思是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用之不竭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用之不竭’的 “竭”是什么意思?

4. 用之不竭的竭的意思是什么

用之不竭_成语解释
【拼音】:yòng zhī bù jié
【释义】:竭:尽。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 用之不竭的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用之不竭意思是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用之不竭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用之不竭的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6. 用之不竭的竭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竭:尽。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成语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成语例句: 天中空气到处皆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近义词: 取之不尽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数量多

7. 用之不竭的竭意思是什么

用之不竭的竭释义:尽。
用之不竭的意思是: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形容非常丰富。
【拼音】:yòngzhībùjié 
【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意思是: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扩展资料:
【近义词】:无穷无尽、源源不断
无穷无尽,读音wúqióngwújìn,汉语成语,指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出处:宋·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翻译:离别的愁绪占据了我的心田,无计消除,哪怕你走到天涯地角,我的心中离愁也无穷无尽,一直将你思念。
源源不断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uányuánbùduàn,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
【反义词】:空无一物
空无一物的意思是空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

用之不竭的竭意思是什么

8. 用之不竭的竭的意思是什么?

用之不竭意思是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用之不竭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