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观后感

2024-05-13

1. 大空头观后感

   导语:影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时四个性格怪异的男人抓住机会,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捞取了利润,同时他们还试图阻止全球经济的衰退的故事。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大空头观后感,供您参阅。
     大空头观后感1     迈克尔·刘易斯,有着华尔街从业经历的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他的成名之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是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文化的经典名作,2010年的《大空头》延续了刘易斯的一贯风格,同样是描述华尔街“小人物”成功的纪实文学,大胆质疑、抓住漏洞、全力击打、获得胜利,激发人们对资本主义金融文化的反思,高踞年度全美商业图书各大畅销榜首。
     这些“小人物”主要指:三家小型对冲基金的管理人,迈克尔·巴里,斯蒂夫·艾斯曼,查理·莱德利和他的伙伴加米·麦,以及德意志银行的债券销售员格雷格·李普曼。美国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华尔街的各大交易所不停追加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规模,但这一小群人发现了其中的经济学悖论,并对此穷追不舍。他们的调查方式和数据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答案都是:次贷市场的狂热扩张即将到顶,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场空前的大崩溃,因此他们都选择了——做空。
     这个过程,与其说巴里等人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不如说,华尔街“精英”们的盲目更让人惊讶。“怎么可能?绝不可能!”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巴里等人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并不是绝密文档,几乎每个华尔街人都可以看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到其中自相矛盾的各种问题。艾斯曼对标准普尔公司的销售代表提问:“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会对抵押贷款违约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位代表居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们采用的地产市场模型根本不接受负增长。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上涨、不可下跌的。这是一个常识,人人都知道,华尔街人士更不可能不知道。当大多数人抱着侥幸心理,以“皇帝的新衣”的态度对待次贷市场的时候,“草根”巴里们就像那个纯真的孩子,一眼看破了市场真正的面目,并且动手戳破了气泡,所以,他们赢了!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你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眼睛所及,这个时候就不要指望眼睛能帮上多少忙。”精英们不仅缺乏想象力,并且长期在安逸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僵化的定向思维。华尔街从来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地方,在大众眼里,金融精英是聪明、敏捷,可以快速应对突发状况的大人物,但这场危机无情地剥下了他们闪亮的外衣,裸呈出内在的`苍白、软弱、保守,以及贪婪。他们按照制定的模型办事,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且连续的过程,但是,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会发生变化;他们按照评级机构的报告分析,却忘记了长久的合作和利益勾连,早就稀释了这些评级报告的权威性,漂亮的账面信息掩盖了背后隐藏的危险。
     这场金融风暴的祸端,和美联储在格林斯潘时代实施的低息贷款政策有关。无保障收入者可以轻易通过贷款政策获得多处房产,各大银行、金融公司对于账面利润的盲目追求,次贷市场、债券及其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都让身处市场漩涡的华尔街人渐渐迷失,甚至连专业人士都不清楚那些复杂的债券的内涵,更勿论洞察其中隐藏的危险。鲜花着锦和烈火烹油,只有一线之隔。豪伊·许布勒,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最终以90亿美元的巨亏,刷新了华尔街历史记录。为什么一个席位就能亏掉90亿?为什么整个公司都没有人发现许布勒即将犯下的错误?连公司总裁约翰·麦克都回答不了。
     金融危机的幽灵依然在世界上空游荡。回望曾经,最让人百思不解的,或许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沉迷于次贷市场的虚假繁荣?《大空头》是一部视角独特、叙事流畅、思考深刻的成功作品。它并非宣扬新的华尔街神话,作者明确指出,巴里等人也有赌博、投机的动机,他们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遵循了市场的规律。本书不仅揭示了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更阐明了在群体无意识的氛围里,保持个人自由意志和清醒认知,多么重要!
     大空头观后感2     金融术语就不再赘述,想当年我还翻译过雷曼关于CDO和合成CDO的文章,赚些零花钱,现在想来恍如隔世。还是先说说书中我最钦佩的牛掰人物,迈克尔·巴里。
     他最精彩的发言如下:市场上基金经理评估风险的方法非常愚蠢。他们用波动幅度来评估风险。即过去几年间,一只股票或者债券上下波动的情况。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真正的风险是愚蠢的投资决策。富人们中最富有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代表都认为,绝大多数经理人都是很平庸的,比较好的那些经理人能够在低于平均水平的波动情况下,取得平均水平的回报。按照这些人的逻辑,1美元的东西连续3天呈现50美分、60美分、40美分的组合,要低于连续3天50美分的组合。我想说,能够以40美分买入1美元代表的是机遇而不是风险,而且1美元仍然价值1美元。
     书上写他得到的待遇是一片沉默,以及独自一人吃午餐,眼巴巴地看着人们在其他桌子旁边快乐的交谈。
     其实这个问题我早有困惑。那是来自身边最亲近的观察。我部优秀的前同事,邓湘伟,我叫他湘帅就是如此。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基金每天上下波动几bp,他的基金每天波动几十个bp。同一个版面上,谁会愿意自己投资的基金每天波动这么大呢?而看着自己的基金稳定的小幅上升,我总是暗自里沾沾自喜。但是,反过来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在转债上总是挣不到钱,不仅挣不到钱,还总是小幅亏钱。而他的基金,净值在波动后总是大幅上涨。
     我认真地把我的基金的净值走势,波动率,排名和他的基金的净值走势,波动率,排名,以及我敬佩的前老板,国强在的时候基金的走势,波动率,排名放在了一起。当我看到结果时,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惊异和激动。我跑去找湘帅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日波动率,不是要维持一个拒绝赎回的稳定上涨的假象,而是真正在真正赚钱后带来的长期波动率的下降。维持日波动率的努力会让你倾向于趋势投资,而放下赎回压力,执着于创造价值的投资决策,才是保证规模和回报的利器。
     但这个观点后来还是有修正,因为散户更倾向于看重波动率。他们无法承受一段时间的连续下跌。这个现象今年在机构也体现了出来,一个3周左右的波动就会引发赎回。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很好的业绩的基金规模就是涨不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时欠缺表达自己的渠道。
     在现在这个所谓宣传口径下,季报和年报写的越大众化越好,不要发公众号,去外面做演讲的稿子要通过公司内宣传部门审核。很多才华横溢的牛人,去翻看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只有空空一片。这个行业里宣称的是口口相传的内隐知识。没必要,也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感悟告诉竞争对手,更不要告诉一般人。
     开放的姿态和封闭的姿态一目了然。巴里的成功成了异常值。一个神经科医生,通过不断的研究、书写、赚钱,成功地获得了基金投资。而书中显然业内更出名的艾斯曼,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成立自己的第一只基金。“告诉anybody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非常重要,却又没那么重要。这是一个你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告诉自己关注的内容,告诉自己哪些地方你还没有想到。结论不重要,思维的过程更重要。但是,没有什么比感知到有公众监督从而更加细致,比有人反馈这件事情,更好的复盘经历了。这会深深地形成记忆回路,促使做的更好。
     巴里,让我太钦佩了!
     大空头观后感3     看这本书百感交集,不光是因为次贷毁掉了多少人的生活,更是因为这本书里所揭示的术语,对于外行人来看,都是看不懂的黑箱。每我跟别人说我做债券投资的时候,所看到回应的眼神都是要么闪躲(算了,换个话题吧),要么疑惑(这是个什么鬼东西)。3、4年前,我受邀给客户服务部的同事们介绍债券市场。第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何观察债券市场,有哪些指标。这个问题就很难以让圈外的人回答。因为债券市场的成交,特别是信用债市场,单券的成交往往是不连续的,如果你没有一个数据库支持,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认真观察市场,你都很难说得出今天信用债市场是涨还是跌,更不要说对一个老券(发行比较久、成交不活跃)定价了。所以书里讲巴里的老券难以定价我感同身受。任何一个model都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连续的过程。但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通常还具备时间相关性。
     国外的定价问题更大。当我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同事交易,并且听说国外债券交易模式的时候,我惊叫,那就是一个黑箱啊。国内因为有中债登、上清所、交易所三方面的努力,每天都会对全市场进行一个价值的扫描。而国外,只有券商自身对提供服务的组合进行定价估值,而定价估值是要付费的。记得那年我司计划开发一个信用债指数基金,眼见着海外投行拿来国内信用债的定价数据,错到没边没沿儿,那是多么搞笑的事情。
     书上提到的ABX指数,是一个以最活跃的20只CDS产品合成的指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之前中信证券做过一版交易最活跃的20只券的债券指数。我不能不说,选择券种加入指数本身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每天都有成交会带给这些券自然而然的溢价。当然这是对市场变动比较灵敏的数据。因为人们会认为买卖更加方便。但如果你认为活跃券种交易在100元,你的指数外券种就应该交易在100元,那可真的是可笑至极。数据会差的很远很远。

大空头观后感

2. 大空头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大空头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空头观后感 篇1     感受
     一看完的时候其实是感觉很shock,同时也因为好奇被解答而感觉满足,果然最爱还是很喜欢像《熔炉》一样的纪录式影片和就像《彗星来的那一夜》的类科幻悬疑片,享受探索真相的过程,不管真假,看完总有所收获。
     内容上
     08年金融危机,是一个永远都能刺激好奇心的题材,这只是我第三次看关于同一个题材的记录片形式,依然刺激。这部影片最大最大的特色是,会有特地说明的部分,而这些部分均是由确确实实那个明星或者博士来解说,重点是非常之通俗,类比的方式能大致上比喻出实际的情况,观众明白是什么意思,才能更充分地感受banker的离谱程度。虽然最后最后的买股票没看懂。当然我也是因为之前看过类似的题材才能在假眼音乐狂热爱好者同银行买保险的时候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虽然有字幕,但相对难懂。我要同屋企人讲是乜意思他们才懂
     形式上
     记录+陈述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从三条主线不同视觉出发,从而体现投资者普遍的心理其实还是挺有感染力的。
     角色上
     演员的演技实力确实无可置疑,从开声的第一下就被迅速带入剧情和那种环境和氛围,每一个角色的特色和性格,非常明显突出,很有张力。
     主题上
     表现出投机者矛盾心情,如果赢了,会有多少人事业,经济有多萧条,但这点并没有刻画好,或许因为文章更多的篇幅其实是借这些明白事理的投机者去呈现出市场的疯狂程度,以及这种经济体系的弊端,基金负责人其实就是以一种问问题,采访的形式去从基础从根本上从底层大众呈现出,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全篇电影带了很浓的倾向情绪在里面,更多像是在指责,缺少了一个深刻的升华。作为“理性人”,每个环节看似疯狂,但却非常make sense。
     总的来说
     内容:9分
     演员:10分
     主题:7分
     因为是一个很尊敬的师姐推荐的,总评11分哈哈。
     大空头观后感 篇2     触目惊心,学到不少金融知识,拍烂了的金融题材,居然还能搞出新意。
     世界金融体系倒塌的前夜,所有的人都在疯狂的狂欢,任由虚假的泡沫越吹越大。他们不是看不见隐藏在这繁荣背后的隐患,他们只是不在意,反正一切都会有人来买单,为什么要在意呢?银行家们将骗局越做越大,最后连自己都纠缠不清。涉及人数空前之广,近乎摧毁世界的史无前例的诈骗案,却只有一个人被逮捕,更多的代价,落到了只是想有个家的普通人身上。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好人,没有赢家,只有投机者和蠢货,这是一场丧心病狂的对赌,所有人从一开始就全盘皆输,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幸免。
     危机过去,改头换面,一切照旧,对过去的错误视而不见,我们尽可以享受这片刻繁华,但那终究只是等待着下一个危机的到来,而这一次,我们是否还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大空头观后感 篇3     如果一件事和钱没有关系,那将毫无意义。
     巴菲特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
     影片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在房地产泡沫时期,所以人享受着经济飞速增长,房价持续走高的感觉,头脑发热,心里膨胀,这个增长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主要讲的这三批人,看穿了这是泡沫破碎前的美好,众人皆醉我独醒。
     影片的拍摄方式看似随意,实则制作精良。剪辑很棒, 三个不相干的故事,相互切换,毫无违和感。因为影片中有大量金融专业的知识,还会,时不时会蹦出一两个人来解释专业词语,便于观众理解。开头贝尔演的金融博士,是一个金融天才,痴迷数据,喜欢用架子鼓来表达情绪。贝尔,一个自带贵族气质的男人,将那种大智若愚,表面呆傻,生活白痴,但心里装着整个华尔街的表现的恰到好处,他不是演,他就是那个华尔街唯一冷静的大脑。卡瑞尔时而狂躁,时而忧伤,时而痛苦,心都跟着走了,跟着他思考,跟着他痛恨这个肮脏腐朽的世界。
     这三批人,没有正常的。要么偏执,要么消沉悲观,要么是投机大胆,悲天悯人。每个演员的演技在线。
     同时间多角度的蒙太奇手法,一边嘲讽华尔街,乃至整个美国体制,一遍又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把纸醉金迷和心怀天下的各类人放在一起,凸显对社会,体制和国家的不满。
     整部影片是用轻松的戏谑嘲讽的口吻演绎,哪怕是塑造复杂杰克的内心,挣扎彷徨,让观众并不那么痛哭,依旧能深刻感受杰克纠结压抑,悲情。在影片最后几分钟,音乐突然戛然而止,开始用图片展示金融危机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冷冰冰的,无声的,表达着无声的愤怒。
     三批人都赢了钱,却赢的很伤心。整个世界的经济坍塌了,那一座座用谎言构筑的海市蜃楼,终究还是败露了,留下一缕青烟,一撮黄土,千万哀嚎的逐梦人。
     大空头观后感 篇4     迈克尔·刘易斯,有着华尔街从业经历的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他的成名之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是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文化的经典名作,2010年的《大空头》延续了刘易斯的一贯风格,同样是描述华尔街“小人物”成功的纪实文学,大胆质疑、抓住漏洞、全力击打、获得胜利,激发人们对资本主义金融文化的反思,高踞年度全美商业图书各大畅销榜首。
     这些“小人物”主要指:三家小型对冲基金的管理人,迈克尔·巴里,斯蒂夫·艾斯曼,查理·莱德利和他的伙伴加米·麦,以及德意志银行的债券销售员格雷格·李普曼。美国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华尔街的各大交易所不停追加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规模,但这一小群人发现了其中的经济学悖论,并对此穷追不舍。他们的调查方式和数据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答案都是:次贷市场的狂热扩张即将到顶,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场空前的大崩溃,因此他们都选择了——做空。
     这个过程,与其说巴里等人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不如说,华尔街“精英”们的盲目更让人惊讶。“怎么可能?绝不可能!”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巴里等人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并不是绝密文档,几乎每个华尔街人都可以看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到其中自相矛盾的各种问题。艾斯曼对标准普尔公司的销售代表提问:“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会对抵押贷款违约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位代表居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们采用的地产市场模型根本不接受负增长。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上涨、不可下跌的。这是一个常识,人人都知道,华尔街人士更不可能不知道。当大多数人抱着侥幸心理,以“皇帝的新衣”的态度对待次贷市场的时候,“草根”巴里们就像那个纯真的孩子,一眼看破了市场真正的面目,并且动手戳破了气泡,所以,他们赢了!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你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眼睛所及,这个时候就不要指望眼睛能帮上多少忙。”精英们不仅缺乏想象力,并且长期在安逸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僵化的定向思维。华尔街从来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地方,在大众眼里,金融精英是聪明、敏捷,可以快速应对突发状况的大人物,但这场危机无情地剥下了他们闪亮的外衣,裸呈出内在的苍白、软弱、保守,以及贪婪。他们按照制定的模型办事,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且连续的过程,但是,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会发生变化;他们按照评级机构的报告分析,却忘记了长久的合作和利益勾连,早就稀释了这些评级报告的权威性,漂亮的账面信息掩盖了背后隐藏的危险。
     这场金融风暴的祸端,和美联储在格林斯潘时代实施的低息贷款政策有关。无保障收入者可以轻易通过贷款政策获得多处房产,各大银行、金融公司对于账面利润的盲目追求,次贷市场、债券及其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都让身处市场漩涡的华尔街人渐渐迷失,甚至连专业人士都不清楚那些复杂的债券的内涵,更勿论洞察其中隐藏的危险。鲜花着锦和烈火烹油,只有一线之隔。豪伊·许布勒,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最终以90亿美元的巨亏,刷新了华尔街历史记录。为什么一个席位就能亏掉90亿?为什么整个公司都没有人发现许布勒即将犯下的错误?连公司总裁约翰·麦克都回答不了。
     金融危机的幽灵依然在世界上空游荡。回望曾经,最让人百思不解的,或许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沉迷于次贷市场的虚假繁荣?《大空头》是一部视角独特、叙事流畅、思考深刻的成功作品。它并非宣扬新的华尔街神话,作者明确指出,巴里等人也有赌博、投机的动机,他们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遵循了市场的规律。本书不仅揭示了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更阐明了在群体无意识的氛围里,保持个人自由意志和清醒认知,多么重要!
     大空头观后感 篇5     金融术语就不再赘述,想当年我还翻译过雷曼关于CDO和合成CDO的文章,赚些零花钱,现在想来恍如隔世。还是先说说书中我最钦佩的牛掰人物,迈克尔·巴里。
     他最精彩的发言如下:市场上基金经理评估风险的方法非常愚蠢。他们用波动幅度来评估风险。即过去几年间,一只股票或者债券上下波动的情况。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真正的风险是愚蠢的投资决策。富人们中最富有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代表都认为,绝大多数经理人都是很平庸的,比较好的那些经理人能够在低于平均水平的波动情况下,取得平均水平的回报。按照这些人的逻辑,1美元的东西连续3天呈现50美分、60美分、40美分的组合,要低于连续3天50美分的组合。我想说,能够以40美分买入1美元代表的是机遇而不是风险,而且1美元仍然价值1美元。
     书上写他得到的待遇是一片沉默,以及独自一人吃午餐,眼巴巴地看着人们在其他桌子旁边快乐的交谈。
     其实这个问题我早有困惑。那是来自身边最亲近的观察。我部优秀的前同事,邓湘伟,我叫他湘帅就是如此。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基金每天上下波动几bp,他的基金每天波动几十个bp。同一个版面上,谁会愿意自己投资的基金每天波动这么大呢?而看着自己的基金稳定的小幅上升,我总是暗自里沾沾自喜。但是,反过来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在转债上总是挣不到钱,不仅挣不到钱,还总是小幅亏钱。而他的基金,净值在波动后总是大幅上涨。
     我认真地把我的基金的净值走势,波动率,排名和他的基金的净值走势,波动率,排名,以及我敬佩的前老板,国强在的时候基金的走势,波动率,排名放在了一起。当我看到结果时,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惊异和激动。我跑去找湘帅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日波动率,不是要维持一个拒绝赎回的稳定上涨的假象,而是真正在真正赚钱后带来的长期波动率的下降。维持日波动率的努力会让你倾向于趋势投资,而放下赎回压力,执着于创造价值的投资决策,才是保证规模和回报的利器。
     但这个观点后来还是有修正,因为散户更倾向于看重波动率。他们无法承受一段时间的连续下跌。这个现象今年在机构也体现了出来,一个3周左右的波动就会引发赎回。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很好的业绩的基金规模就是涨不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时欠缺表达自己的渠道。
     在现在这个所谓宣传口径下,季报和年报写的越大众化越好,不要发公众号,去外面做演讲的稿子要通过公司内宣传部门审核。很多才华横溢的牛人,去翻看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只有空空一片。这个行业里宣称的是口口相传的内隐知识。没必要,也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感悟告诉竞争对手,更不要告诉一般人。
     开放的姿态和封闭的姿态一目了然。巴里的成功成了异常值。一个神经科医生,通过不断的研究、书写、赚钱,成功地获得了基金投资。而书中显然业内更出名的艾斯曼,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成立自己的第一只基金。“告诉anybody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非常重要,却又没那么重要。这是一个你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告诉自己关注的内容,告诉自己哪些地方你还没有想到。结论不重要,思维的过程更重要。但是,没有什么比感知到有公众监督从而更加细致,比有人反馈这件事情,更好的复盘经历了。这会深深地形成记忆回路,促使做的更好。
     巴里,让我太钦佩了!
     大空头观后感 篇6     看这本书百感交集,不光是因为次贷毁掉了多少人的生活,更是因为这本书里所揭示的术语,对于外行人来看,都是看不懂的黑箱。每我跟别人说我做债券投资的时候,所看到回应的眼神都是要么闪躲(算了,换个话题吧),要么疑惑(这是个什么鬼东西)。3、4年前,我受邀给客户服务部的同事们介绍债券市场。第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何观察债券市场,有哪些指标。这个问题就很难以让圈外的人回答。因为债券市场的成交,特别是信用债市场,单券的成交往往是不连续的,如果你没有一个数据库支持,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认真观察市场,你都很难说得出今天信用债市场是涨还是跌,更不要说对一个老券(发行比较久、成交不活跃)定价了。所以书里讲巴里的老券难以定价我感同身受。任何一个model都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连续的过程。但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通常还具备时间相关性。
     国外的定价问题更大。当我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同事交易,并且听说国外债券交易模式的时候,我惊叫,那就是一个黑箱啊。国内因为有中债登、上清所、交易所三方面的努力,每天都会对全市场进行一个价值的扫描。而国外,只有券商自身对提供服务的组合进行定价估值,而定价估值是要付费的。记得那年我司计划开发一个信用债指数基金,眼见着海外投行拿来国内信用债的定价数据,错到没边没沿儿,那是多么搞笑的事情。
     书上提到的ABX指数,是一个以最活跃的20只CDS产品合成的指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之前中信证券做过一版交易最活跃的20只券的债券指数。我不能不说,选择券种加入指数本身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每天都有成交会带给这些券自然而然的溢价。当然这是对市场变动比较灵敏的数据。因为人们会认为买卖更加方便。但如果你认为活跃券种交易在100元,你的指数外券种就应该交易在100元,那可真的是可笑至极。数据会差的很远很远。
     大空头观后感 篇7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不懂的事情,你自然会多加小心;惹祸上身的是你自以为懂的事。)(By马克·吐温)
     这部获得2016年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其实在电影圈,似乎反应不嘉。毕竟,要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需要了解金融圈那些堆积如山的、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和公式,对于以放松、消遣、娱乐为主题的电影圈来讲,确实很不讨喜。当然,对于电影的意义,远不止放松、消遣和娱乐这一点。而通过电影,去认识和感受不同于平常的经历和生活,是我自己定义的电影的根本价值。
     那么,从我的标准来看,这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高分电影了。
     在电影中,有四组不同的人马,从自身所接触的层面出发,在不同的方向上推进、研究、琢磨,最终发现了那个事实——世界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阶段的崩溃边缘。——这就好比面对一个现在最为流行的词在表达的内容:发现了‘风口’。
     发现这个‘风口’的过程,充满了四组人马各自的曲折,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当不易的过程。而当他们满心欢喜的等待接住这个天大的‘馅饼’时,麻烦才刚刚开始。——关键,就在于‘等待’两个字…经济崩溃,在当时看来是个必然趋势,但是,具体在哪个时间点上崩溃,就没有人知道了。而‘等待’,恰恰是最需要成本的,相当高的成本…它包括资金成本(按月不断追加的担保金)、心理成本(在心理上对于自我怀疑和抗压能力的磨砺)、道德成本(对于做空行为需要面对世俗的排斥和抵触)、司法成本(FBI介入的内幕调查)…等等。
     是的,能扛过这些之后,你就有机会取得你目标的结果了。当然,如果没有扛到最后一步,将面临空手出局,甚至负债破产…而最终是不是真的能实现目标,真的只是一线之隔的事情。
     整部电影,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于这个‘等待’过程的讲述和表达。这是一个对人全方位考验的过程。在找对了‘风口’的情况下,依然要经历这些‘九死一生’的过程,剧中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纠结与彷徨…不断冒出的自我怀疑,不断出现的团队内部怀疑,不断面对的来自外部世界的质疑…这些过程,看得我心如刀绞。——这些,将是我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所必定要面对…那个程度、并且可能是更大的程度。
     其实,根本无所谓风口不风口,因为世界的根本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所经历的所有,就是你自己价值的积累和体现。因为,这些才是实现路径上一定会经历的,这些就是实现路径上需要经历的。——这个世界上能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本来就不多,不经历这些,怎么会轮到我们自己呢?——经历了这些过程之后,如果实在不能实现,那么,你在别的地方也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最艰难的部分,你已经经历过了。
     正因为如此,我认识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了。
     因为,我知道,我的实现只与我自己的积累程度有关,而我自己的积累程度,我自己可控。那么,我的实现,我自己可控。——而这,是一个无比美妙的事实。
     大空头观后感 篇8     首先,是short的含义就是空头的意思,也可称之为泡沫。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在底子上是一个繁荣经济的好idae.但是由于人为的不控制,以及利益熏心政府的不作为导致整个局面的全面溃烂。市场整合起所有的良性债券,整体打包售予其他中小企业以及投资人。信用评信机构的由于不作为是主要的责任人,而银行和及政府就是前期其中的主要利益获得者。把房屋出售给不具有还房贷能力的人,然后给其活期浮动利率怂恿他买大量的房子砸在手里(主要理由是房屋的不断升值加大人内心的贪念,B级债务者本身不具备买房能力的人买了大量的房屋期待获利。中国现在也在这个悬崖边上)。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直接导致无法还贷的人直接破产引起连锁式反应。
     美国华尔街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赌场,他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来博弈这个世界。everying.你可以创造出一个合同框架对赌边上一个无关人等的下一步结局。对此我的感想是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熔炉,你不争你就得死。最后受到损伤的就是那些最底层的人民,而上层建筑丝毫未损。要尽力上游。不要做海中的污泥,食物链的最底层。资本总是虚伪的,不要相信权威要相信事实和数据。这两种东西是不会说谎的。
     大空头观后感 篇9     观看电影《大空头》,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影片中几位主角对经济市场和对有效资讯的洞察。留意细微的数据差异需要强大的洞察力,从数据延伸出对市场经济的怀疑,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断能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留心观察,总能有意外的收获。影片中洞察力在经济模块展现了80级法师的耀眼魔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却是润物细无声。
     生活中我们交朋友,一般都是从打招呼开始,俗称“搭讪”。“搭讪”搭的好,可能会成就一对好朋友或好伴侣,“搭讪”搭的烂,可能会收到别人送你的白眼。怎样才算是好的“搭讪”呢?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可不是溜须拍马。这里说的投其所好是指通过观察,猜测你想要搭讪对象的喜好,例如爱喝咖啡还是白水,爱穿高跟鞋还是平底鞋,爱用苹果手机还是国产机等等。运用洞察力了解这些的目的是为了给“搭讪”一个好的话题,能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这样至少算是开了个好头。如果没能成功开头,那么就自求多福吧。
     开了好头之后呢,双方开始交谈。有时候大家会抱怨A君太不会聊天了,其实就是大家说不到一块儿,互相get不到重点或笑点,导致本该充满愉悦的聊天却充满的了尴尬。A君到底是怎么了?有人说A君情商不够高。情商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其中沟通能力体现的最为明显。所以A君其实是沟通能力需要加血。
     沟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说,一部分是听。能说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一般都充满激情,往往只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语速或词汇量上,滔滔不绝,口沫横飞,但内容不一定可口。会说的人则更注重内容是否抓得住对方的耳朵和心,这类人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说一会儿表达自我,听一会儿读取信息。还有一些人则很善于听,一个聚会只见他们频繁的点头表示认可,偶尔能听见几个词也只是“对、是、嗯”,缺乏有效的交流反馈。因此在生活中大家应该更愿意跟会说话的人交谈。听起来会说话的人用嘴和用耳的时间点都安排的恰到好处,期间再穿插一些槽点,更容易让双方产生意识共鸣,从而使得整个交谈过程显得充盈饱满。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交谈的乐趣,或许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好的洞察力可以帮助我们礼貌地“搭讪”,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地交谈,可帮助我们成为社交场上的高手。因此洞察力便是加满沟通血槽的重要补给。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人都戴着面具,表面上坚强的人心里也许充满辛酸,表面上嘻嘻哈哈的人也许是个抑郁症患者。朋友之所以是朋友,就是因为他懂你,懂你的开心,懂你的忧郁,懂你的迫不得已,在你厚厚的盔甲下面洞察了你的脆弱和孤独。
     那么,你的朋友你又真正的了解TA吗?
     或许,你只看到TA想让你看到的。
     相由心生,知人先知面。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容貌总是会如影随行,与人初次接触、交往,最初的印象都是容貌。容貌不单单是指长相,容貌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容”,一个是“貌”。“容”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坐相、站相以及在坐卧行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举止、情态和喜怒哀乐。比如明星走红毯时的走路姿势、打招呼姿势、拍照姿势,最常见的形容词就是优雅。“貌”广义的说就是我们头部的形象状貌,是五官、眉毛、下巴等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比如“范爷”的高低眉、孙红雷的眯眯眼。古人云:“列百部之灵居,通五府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是说人心里的想法多多少少都会从面部流露出来,隐藏得再深的秘密,也能被发现,只要识人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言辞话语露心迹。语言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表达。一个人不管自己水平如何,口才如何,只要开口说话,借助语言的力量,把自己的意念和心里状态呈现出来,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别人留下印象。可以说,一句话有时候就是你自己的一幅肖像。你可能听过这样的鬼话:
     “今天晚上我要值班不回家了”
     ——可能是真的要值班,也可能是去跟同事打麻将
     “呦,这个宝宝真可爱”
     ——可能这个宝宝真的很卡哇伊,也可能是又多了一个闹心的熊孩子
     “我经常在你这买东西,就不能便宜一点吗”
     ——可能是真的经常来,也可能是第一次上门
     “妈,我去同学家做作业了”
     ——可能是真的去做作业,也可能是去网吧打游戏
     谎言是认识一个人的路障,因为谎言是面具。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就要透过现像看本质,撕掉面具露出真实的面孔。当然,如果你选择无条件信任,也许能得到比揭穿谎言更好的结果。
     行为艺术。知人的基本方法就是听其言观其行。思想主导行为,一般心里想的就会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出来。但有些人的言行不一致,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如果仅仅听其言语,往往会受骗。所以听其言的同时必须观其行。
     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喜欢身体前倾,与对方的距离空间很小,说明他性格相对外向,比较合群,喜欢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反之如果采取保持或远距离交流的人,相对内向,警惕性高,一般不愿意主动与对方交换意见。喜欢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的人,表示对正在探讨的内容有疑惑或者怀疑。频繁整理头发、抠手指、看手表手机的人,表示对相关话题不感兴趣,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处理。这些日常所见,如果大家留心观察,一定都能发现。
     洞察力就像是黑夜里的瞳孔,需要主动地去留意说话者的“容”“貌”、语言、行为,再结合当时的环境背景,猜出真相的六七分,然后再抽丝剥茧的研磨真相。
     在我们周围,有人想要更好的工作,有人想要更好的伴侣,有人想要更大的房子,有人想要更贵的车子,有人想要看一本好书,有人想要去一次海边,你知道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吗?

3. 《大空头》-总结下

       上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大空头》中的 第一部分,大空头中的四路人马分别都是谁 ,接下来我们本节来分析这四路人马的故事中,我们应该收获那些知识。
  
        金融投资的惊心动魄,想必这场危机中的多空双方都深有体会,无论金融圈内圈外的人,回过头再去看这个故事,都会感慨不已。这种故事这时候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印象,似乎这四路大空头是这场危机中的孤胆英雄,靠着“举世皆醉我独醒”笑傲江湖,而多头则是一些脑子失灵的笨蛋。但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这场金融危机里,为何为出现“ 多头皆醉空头独醒 ”的局面呢?
  
        大空头并不是英雄,多头也不是狗熊,他们都是金融市场里追逐利润的普通市场参与者。本质上多头和空头没有任何不同,区别只在于思维不同,预期不同,所以选择不同,结局不同。市场未来的走向只有一种,一定有人对,有人错。 资本市场的冷酷和现实就在于,最终的结局只有两种,输或赢。 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为自己的判断买单,多头只是输了,如果说有什么特别,那就是这一次,输得元气大伤。我们应该问的是:他们怎么就输了?他们做错了什么?
  
        有人批评那些发放房贷的金融机构,说错在他们不应该向那些还款能力较差的客户发放房贷。但说这种话的人,八成也是外行。贷款是一个是利润率跑赢违约率的游戏,房价一直涨,抵押的房子一直升值,房贷安全,放宽条件又有什么错呢?
  
        有人指责投资银行,说错在他们把住房贷款打包重组,搞出结构化金融产品,吹大了泡沫。但结构化金融只是一种创新的金融产品,是一纸合同,是一样工具,工具哪有对错。投资银行发明了一种新的合约,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是促进了融通,创造了价值,投资银行可不愿意背这种锅。
  
        有的人说那错在评级机构,他们总不冤了吧。把一些实际上不达标的资产评一个高分,开始还用巧妙的方法掩饰,后面干脆硬来,可以说节操扫地。但是他们也有苦衷。主流评级机构有三家,穆迪不给评这个分,人家转身就去找标普,找惠誉给评出来。学生不及格,老师就没有收入,你说那老师会不会硬着头皮给你六十分?大家都要吃饭。多头似乎一直在做无可指责的事,他们真的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之所以会这样,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财富效应显而易见,房价一直在上涨,谁做多头谁赚钱 。你不眼红么?而且,你不做,有的是人做。业绩不好是小意思,很可能分分钟被炒鱿鱼。另一方面,人的本能就是这样的,就是会有从众心理,就是会有羊群效应:大家都这么干,我脑子坏了才会唱反调,都像巴里那样孤僻,像艾斯曼那样倔强的才是不正常吧,我可不是疯子。
                                          
        所以你看,每一个多头都觉得自己没错。因为没错,他们的行为在金融市场这个相互勾连、大而复杂的系统里,还会不断互相强化,慢慢把整个金融系统的杠杆搞得越来越高,让整个金融系统对房价的敏感度,放大到没人算得出来的地步。这意味着房价每上涨一点点,就会随之带来上百倍的收益,但也意味着房价要是跌了,结果也不堪设想。多头就这样在房价坚挺的时候享受着放大了上百倍的收益,每天开心地计算着利润,却从来没有想过,房价一旦跌下来会有什么代价。
  
        这种不相信房价会跌的盲目乐观,就是多头的错,而且大错特错。因为从没想过房价会跌,他们就根本不会不断重新审视市场,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行为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一个简单的道理:“ 一个人要是没有任何成见,就算再笨,也能理解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坚信,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他早已了然于胸,毫无疑虑,那就算他再聪明也无法理解最简单的事。 ”这句话是大文豪托尔斯泰说的,作者把它写在了《大空头》这本书的扉页上。多头的错,就错在他们的自以为是,思维的盲点让他们根本不会去仔细计算和调研市场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最终让他们输得一败涂地。淹死的不是会水的,而是自以为会水的。
  
        而反观空头们,他们其实也不是英雄,他们只是在审视市场的时候发现了房价即将走到尽头,而当那一天到来,市场将会变成多头的灾难。在当时狂热做多的气氛之中,能够发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事。想成为大空头,先得成功发现做空的机会。
  
        如何发现这样的机会?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不是靠拍脑门,而是 要有完善的投资和决策方法 。这一点上,几路大空头各显神通。比如孤僻的巴里,他的投资逻辑是找那些被市场低估的好东西做多,对那些被市场高估,实际上彻头彻尾的垃圾货做空。他关起大门,用他行之有效的分析和计算方法,不断发现潜力股并凭借这个能力成立了的基金。也正是用这一套方法,发现了房地产价格已经严重被高估,决定全力做空。天才偏执狂艾斯曼的投资逻辑和巴里差不多,也是寻找低估的东西做多,对名不副实的东西做空。只不过艾斯曼并不是闭门计算的“宅男”,他的方法是要详细了解所投项目的逻辑,去走访调研,只做自己看得清楚的。当他发现支持房价上涨的逻辑已经漏洞百出,而做空的逻辑日渐清晰,就决定成为空头。
  
       其实,他们两个这一套一点也不新鲜,这种重视分析和重视内在价值的投资逻辑,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价值投资”。这种投资逻辑的兴起,也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19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金融行业深刻反思,市场越来越规范,以前那种多空之间输赢只看谁弹药足的时代彻底翻篇,投资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决策,这时就诞生了价值投资。价值投资的开山的教父,就是本·格雷厄姆。格雷厄姆的弟子和信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亲授弟子,你可能也知道,就是沃伦·巴菲特。
  
        那说到意外中彩的两个愣头小子的投资逻辑,就比较“游击队”一点了。他们并不是价值投资者,他们主要是利用了人们对风险常常低估,做空常常会遇到很划算的赔率这一点,几年来一直玩以小博大的游戏。所以这次想玩一把大的,同时请出前辈扫地僧来把关,也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决策方法。
  
        空头方各自用自己的独门秘籍发现了做空的机会,但要是以为发现机会就能赢,就未免天真了。这只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大空头获得巨大回报的关键,是他们对自己投资策略的坚持。很多人之所以已经发现不对劲,却仍然在这场风暴中或者勉强幸存,或者铩羽而归,就是因为没能将投资策略贯彻到底。多头之所以会输,一个原因也是被市场氛围裹挟了。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都沉迷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只有大空头们偏执、孤独地坚持自己的判断。他们就像闻到了腥味的狼,坚决守候,不吃到猎物绝不放弃。
  
       想象一下,如果巴里不是孤僻的巴里,不是压根就不爱和投资人打交道的巴里,不知道他还能不能顶住投资人的轮番轰炸,能不能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等待自己的预言被实现。如果艾斯曼不是一个对逻辑严密性极为挑剔的天才偏执狂,不知道他是不是能顶住上司一轮又一轮的质疑,坚决持有空头。如果两个愣头青不是远离华尔街,没有人不停给他们施加压力,如果他们没有一个扫地僧前辈把关,他们敢不敢玩到最后。
  
         成功总是在事后说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大空头在等待市场验证判断的过程中,非常纠结,非常痛苦。 毕竟,“不动如山”是一种非常反人性的操作。当一个市场所有的人都在说你是傻瓜、是疯子的时候,在日复一日的质疑和压力声中坚持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判断,就需要极强大的内心和定力。当然,正是因为多数人都被市场清洗掉,所以最后大空头,才获得了极高的回报,可以说,这是市场对秃鹰守住猎物的奖励。
  
        总之,大空头赢在能发现市场的机会,也赢在 能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金融市场是一个冷酷和现实的市场,任何一个思维的盲点都可能招致全面的溃败,人性的弱点也常常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如果说这一场风暴有什么值得我们记住,那就是永远保持敬畏,不断反思自我。克服思维上的盲点和人性上的弱点才能成为常青树。总结 《大空头》的故事就介绍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说了一下大空头的来历,讲了孤僻的巴里,精明的李普曼,天才偏执狂艾斯曼和三个游击队赢家,这四路空头是如何发现了市场的机会,继而杀入牌局。他们顶住各种压力,最终在金融风暴袭来恐慌中,因为及早预测了市场的大跌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因为思维上的盲点,相信房价不跌的神化,众多金融机构都盲目持有多头,最终一败涂地。而大空头因为正确地判断了市场的走势,坚持持有空头,最终收获了巨额的利润。
  
        这些带着“高智商”光环的金融玩家们,经过一场次贷危机的风暴,有的从此失业,有的甚至破产,有的债台高筑,也有的,不仅毫发无伤,还获得了巨大了利润。可以说,结局天差地别,成王败寇。并且,输赢之外没有第三种选择。
  
        金融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可能飞黄腾达,也可能一败涂地。有的人甚至把金融市场比喻成“加州旅馆”,说它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虽然来时自由,却永远无法离开。有时候我们也纳闷,是什么驱使这些玩家在金融牌桌上不断下注,是什么将他们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繁荣和危机,却仍然戒不掉、离不开、乐此不疲?这个巨大的力量,就是对利润无休止的追逐。
  
        在金融市场,“贪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义务”,利润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准则。在这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正是资本的逐利和人性的贪婪,让金融市场历经三百多年的喧嚣,一浪又一浪地涨涨跌跌,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风暴,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会有高峰低谷,潮起潮落,却从不会安静,却越来越热闹。熙来攘往的故事还在发生,金钱的故事还会继续。

《大空头》-总结下

4.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这个电影是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改编的。主要讲几个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发了大财。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当时我们路口的四家银行有3家破产被别的银行收购,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银行,我买人寿保险的公司也曾宣布破产,幸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援救才没有倒闭,据说还是因为欧洲几个国家的头脑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求援救那个保险公司的。这个命中率要是我买乐透奖也这样就好了。居然还有人在这个危机时期发大财?我自然对这个电影非常的感兴趣。
这个电影非常的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他意识到,他可以创建信用违约交换市场,让他可以用来与房地产市场对堵,从而从中获利。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 而那些银行,认为住房市场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个对赌激怒了巴里的客户,他们认为他是在浪费他们的钱,要求他停止他的对赌,但是他拒绝了。正当经济倒塌的时候快到了,他的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钱了,但巴里提出暂停提款,引起了投资者们的愤怒。
但是,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时常崩溃了,他的投资产生了489%的利润。
交易员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从他得银行家那里听说了巴里的行动,并很快意识到巴里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决定把自己的股权都放到信用违约交换市场上。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莱尔)偶然的知道了这个计划,并被韦内特说服加入了这个计划。俩人发现,因为不诚实的信用评价人的评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被评成了AAA级,而大量的出售这样的债券(CDO)会造成即将到来的市场进一步的崩溃下去。在拉斯维加斯,鲍姆出席美国证券讨论会,他采访了创造的合成债务抵押债券的商人。他意识到,这些欺诈的问题贷款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鲍姆的业务合作伙伴说服他去通过这个信用违约交换获利。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意外地捡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决定参与这个信用违约交换。由于需要钱,他们争取到退休银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盖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讨厌他们庆祝即将发生的经济崩溃。俩个年轻人终于感到恐惧,于是试图通风报信给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告诉即将到来的灾难。最终,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都他们失去了对这个破碎的系统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资于水,鲍姆拒绝说外界说:“我告诉过你”,他继续着他的职业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盖勒试图起诉评级公司但是失败了。没有人因为在这场CDO泡沫中被逮捕,债务抵押债券很快得被再次销完了。
导演麦凯因导演喜剧电影“王牌播音员”而出名。他以擅长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电影著称。在大空头这个电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玛歌·罗比和塞莱娜戈麦斯直接向观众解释“次贷”。“王牌播音员”里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里马克·鲍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预言家。芬。维特罗克和约翰马克罗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导下研究对冲基金的新手。
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
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
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5.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这个电影是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改编的。主要讲几个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发了大财。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当时我们路口的四家银行有3家破产被别的银行收购,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银行,我买人寿保险的公司也曾宣布破产,幸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援救才没有倒闭,据说还是因为欧洲几个国家的头脑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求援救那个保险公司的。这个命中率要是我买乐透奖也这样就好了。居然还有人在这个危机时期发大财?我自然对这个电影非常的感兴趣。 这个电影非常的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他意识到,他可以创建信用违约交换市场,让他可以用来与房地产市场对堵,从而从中获利。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 而那些银行,认为住房市场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个对赌激怒了巴里的客户,他们认为他是在浪费他们的钱,要求他停止他的对赌,但是他拒绝了。正当经济倒塌的时候快到了,他的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钱了,但巴里提出暂停提款,引起了投资者们的愤怒。 但是,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时常崩溃了,他的投资产生了489%的利润。 交易员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从他得银行家那里听说了巴里的行动,并很快意识到巴里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决定把自己的股权都放到信用违约交换市场上。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莱尔)偶然的知道了这个计划,并被韦内特说服加入了这个计划。俩人发现,因为不诚实的信用评价人的评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被评成了AAA级,而大量的出售这样的债券(CDO)会造成即将到来的市场进一步的崩溃下去。在拉斯维加斯,鲍姆出席美国证券讨论会,他采访了创造的合成债务抵押债券的商人。他意识到,这些欺诈的问题贷款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鲍姆的业务合作伙伴说服他去通过这个信用违约交换获利。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意外地捡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决定参与这个信用违约交换。由于需要钱,他们争取到退休银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盖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讨厌他们庆祝即将发生的经济崩溃。俩个年轻人终于感到恐惧,于是试图通风报信给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告诉即将到来的灾难。最终,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都他们失去了对这个破碎的系统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资于水,鲍姆拒绝说外界说:“我告诉过你”,他继续着他的职业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盖勒试图起诉评级公司但是失败了。没有人因为在这场CDO泡沫中被逮捕,债务抵押债券很快得被再次销完了。 导演麦凯因导演喜剧电影“王牌播音员”而出名。他以擅长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电影著称。在大空头这个电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玛歌·罗比和塞莱娜戈麦斯直接向观众解释“次贷”。“王牌播音员”里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里马克·鲍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预言家。芬。维特罗克和约翰马克罗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导下研究对冲基金的新手。 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 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 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6. 电影《大空头》

做金融投资的朋友,这几天的心情波动幅度应当异于常人才叫正常,那么反过来,不是奇人就是大师。
  
 之所以这么说,如果你有关注金融市场,就会知道不管是美股,还是A股,甚至是区块链的货币市场,就剩一个字了,那就是跌。而且是持续的,就像挤泡沫一样,就在你的眼皮底下蒸发了数亿,成就了极小部分人,而绝大数人都在排队等待去顶楼的阳台吹吹风,那绝望的病毒已侵袭大脑,别无他选。
  
 而电影《大空头》就是从成就的极小部分人的视角来关注整个次贷危机的事态,你会看到绝大多数人在危机来之前的幸灾乐祸,以及自以为是的聪明,最重要的是贪婪蒙蔽了双眼,往往是在饕餮盛宴的同时,看似牢固的大厦显现出轰然倒塌的迹象。
                                          
 于此同时,那极小部分人在为众人的不理解买单,被不断的嘲笑,失去合伙人的信任,直到被抛弃,仅剩下寂寞与己相伴同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信不疑,通过自己的原则抛开外界以及市场的干扰,最终得到本就该属于他们的回报。然而他们之所以能提前预判危机,类似于发国难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找到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所以这里没有对与错,只是在这之前做了该有的选择而已。真正需要负责的是那些实践贪婪的人,把他们打趴下了,损害却是国家的利益,更确切的说是平民老百姓的利益。
  
 说到人类贪婪的本性,我们先回过头了解一下金融业。在电影里采用的是比较新颖的形式,让普通观众快速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金融术语。比如打破传统记录片的叙事形式,通过暂停情节,插入意想不到的名人解说,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举例来解释的形式。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还是感觉到不是很懂,于是动手查找了相关的一些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包括电影中没有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概念听起来枯燥无味又复杂,不但有串联还有并联,而且还被无限放大,就像蝴蝶效应,一旦有裂缝,灾难就形成,随着时间而成倍成倍的增大,一直到危机的爆发最终归零。
  
 当然,这些概念在另外一方面也证明金融业在经济体启到的强大作用,以及带来有效的经济发展。在很多人眼里,包括过去的我,都认为金融业是一个不会创造任何财富的行业,就好像是整个社会的寄生虫一般。等你真正进入到这个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你就会发现事实与你想的完全相反,你的生活包括你所看到公司都离不开金融业。
  
 要是没有金融业,就没有苹果公司和微软,就算他们真的能存在也跟我们没有关系,因为他们的发展不会是全球化的。金融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燃料,能把效果放大数十倍。美国经济之所以位居世界榜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地位,目前这里的动荡都会直接影响整个全球经济。
  
 所以,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是电影的最后,还是由美国政府出面拯救这些金融机构,并且花了超过8000亿美元的纳税人的钱。于是,那一部分极少数人在获得巨额回报之后,有的人受不了道德的谴责,而选择了退出金融市场,看起来就像经历了另外一份内心煎熬,远不及众人所期待的那份收获的美好。当然还有的人继续就像寄生虫一样存,继续在金融市场寻找机会。
  
 事实上,真正金融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要知道,这是在人类食物链的顶端行业,全球最聪明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和这些人一起从业并要从他们手里赚到钱,不交学费是不可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成长,对市场产生感觉,不然永远只会是韭菜,不管是短期投机还是佛系投资。
  
 另外这部电影,我准备看第二遍。

7.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非常不错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8.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大空头》是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传记剧情片,由亚当·麦凯执导, 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

影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时四个性格怪异的男人抓住机会,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捞取了利润,同时他们还试图阻止全球经济的衰退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大空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 、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混乱的交易网,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危机的原因和真相。

该部金融喜剧把一堂信息量密集的课程变成一出后现代闹剧,电影在讲述上有种不容忽视的愤怒感,但导演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尽量把节奏放的非常快,就像是一边读着凯恩斯一边骑着摩托车在跳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