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的传统习俗

2024-05-13

1. 罗定的传统习俗

从节日民俗看,凡是汉民族的重要节日,如元旦、元霄、清明、端午、七夕、盂兰、中秋、重阳、冬至、小年晚、除夕等,也是罗定的重要大节日,其节日的内容、意义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由形式、地域、民情、生活习惯等而形成的表现方式和生活内容而已。当然,在传承中也有不少变异。
 
孟兰节,又称中元节,岭南各地叫“鬼节”,罗定叫“鬼仔节”。中元节以七月十五为正节,佛教《大藏经》中说,目连因母堕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火炭,目连求教于佛,佛令作盂兰盆,用奇果素食放在盘中供佛,然后目连的母亲才能得食。北方中元节一连几天,佛寺均作盂兰盛会,民间挂冥钱衣纸,备素食以供奉祖先。岭南地方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说,宋代末年,人们准备过节时,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从那以后,人们就习惯于七月十四这一天过节了。在罗定还有另一种说法:人们原本在七月十五过节,这天,瑶人都从山上下来,抢走祭祀田头土地社公的祭祀食品,于是,将过节提前了一天,好让瑶人扑个空,从此将中元节改在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家家除祭祖外,还要在田头屋角烧香烧纸衣摆路祭让孤魂野鬼饱食一顿,求得人鬼安宁,俗称为“施幽”。
 
北方祭祀用牛羊,罗定祭祀用鸡,一般人家祭祀都用鸡、猪肉。鸡要整只,要煮熟,祭祀后斩成小块,配以调料,味既美爽滑,又保持鸡的原味,俗称“白切鸡”。由于鸡赋以一种隆重的意义,除祭祀外,待客也用鸡,因此有“无鸡不成宴”之说。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罗定大部分地方以八月十五过中秋,但也有不少地方以八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四日过中秋节的。据说,因为祖先以抬桥为生(有的避讳说祖先抬桥,于是说祖先当官坐桥),因为归家很晚,家家都开台祭神了。而自己什么东西(祭品)也没准备好,因此决定改在十六日过中秋节,后世沿袭流传至今。至于八月十四日过中秋节,则不知甚么原因。中秋节家家拜月光,村中习俗还时兴请月光神,村中大小老幼,夜深人静时围坐“地堂”上,由一人作法请神,据说,月光神可附体,当中被附体的便扮演起月光神角色,一般多为女性,有点像西方的催眠术。除此之外,乡村中还放火明灯(孔明灯),并以村中青壮年组成队伍,争抢降落的孔明灯。抢孔明灯时不受地形限制,因此比抢花炮的场面更为壮观。
 
元霄节,北方十分隆重。元霄节又名灯节,上元节,俗兴上元上灯。罗定习俗,如家中添一男丁,来年正月初二上灯,花灯挂于村中社坛大树上,十六日落灯,落灯时亲戚都来祝贺,并观看“抢春灯”,谁抢到“春灯”则会行好运。
 
与过年有密切关连的节日是冬至日。冬至是夏历24个节气之一,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冬至日太阳射向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后,白天时间便逐渐加长,天气也一天天回暧,所谓“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周历以冬至为正月,是一年之始的岁首某一天。在罗定人心目中,冬至却具有过年的份量,甚至有“冬大于年”的俗谚。农村中对冬至十分重视,家家均举行祭祀祖先活动,而且十分郑重其事,避讳亦与过年一样,喜欢讨大吉利。
 
在婚俗方面,罗定普遍有哭嫁的习俗,一般在迎新日子定下之后,或半月半,或三、五日前,待嫁姑娘便不再在户外露面,整天待在家里,邀集平时友好的姐妹们一起,学唱哭嫁歌,哭嫁大多在出嫁前三天前正式开始,哭嫁时,不仅仅是哭泣,而是以歌曲的形式来哭。哭嫁也有不同的哭法。一种是有韵无词,用哭声的强弱、长短、快慢来造成一种节奏、韵律,间中也有几句唱词,表明一种待嫁在即的难舍难离之情,称为“唱嫁”,可以表现感情强烈,跌岩多变,这种哭嫁喜多于忧,往往会出现哭中带笑的场面。另一种是名符其实的哭嫁。哭嫁本来是一种相传成俗的形式,如不哭不唱,反而不合乎“礼”的反常。一般农村妇女,习惯于这种婚嫁的专制性而视为人之常例,对于出嫁既不高兴,也不反感,认为哭嫁是出嫁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因此就按部就班,依照母亲所教代代相传的唱法、哭法及固定的歌词,必须连唱三天才唱完,俗称为“唱字眼”。字眼歌有唱本,但新娘子对于未来命运一无所知,内心充满着悲苦、恐惧和彷徨的矛盾心境,因而每当唱哭嫁歌时禁不住真情流露,哭父母、哭兄嫂、哭姐妹、哭邻里,甚至一发而不可收,哭嫁妆,哭上桥,唱到感情难以遏制时,便长哭短叹,令听者同情,与之共鸣而同哭,使得本来是人生喜庆大事的热闹场面,往往被一片哭声弄及凄凄切切。第三种是骂嫁。由于对包办婚姻不满而无法摆脱内心积聚的哀怒、愤懑、痛苦的表情,无处申诉,无处发泄,于是便借哭嫁而尽情宣泄。骂嫁的方式,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一个待嫁的姑娘可以有选择骂嫁方式的权利,无论是骂父母、骂哥嫂抑或骂媒人都无可非议,被骂者都绝对不能表示不满,更不能还口,越是骂的恶毒,便越是吉利。哭嫁的习俗,随着婚姻自主、开明而逐渐消亡。
 
婚丧嫁娶被称作红白喜事,婚事本来是欢欢喜喜的却被搞得悲悲戚戚,而丧礼本来是惨惨戚戚以表示哀痛之情的,却被搞得热热烈烈,罗定的丧俗喜欢鼓乐开道,吹吹打打,送葬队伍鞭炮齐鸣,鞭炮烧得越多,越表示风光大葬,因此,丧事中都可以见满地铺红。
 
“三岁定亲”是不同于童养媳的习俗,一般是孩子三岁时由父母双方换帖,便成婚约,此后若女方未到结婚时先丧,男方必须将其牌位领回祠堂供奉,她的坟也由男家后人祭扫。此后男方再娶,亦只能算作继室。
 
罗定风俗虽受汉文化主导,但乡村各地,受少数民族影响而异化的风俗仍十分突出。汉族一般妇女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现象十分普遍。在罗定农村,舅权的地位和权威却受到极大的尊重,乡村流行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俗谚。凡是外甥的事,无论大小,舅舅都有权过问,如外甥的婚事、分家、离婚、父母丧葬等,舅舅都要过问参予,如兄弟分家,村中族长都无权过问,但舅父则可以主持公断,这种舅权特重的现象显然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母权的残留和曲折反映,源自于古代百粤民俗,至今广西壮族仍保留着这种舅权特重的母系氏族公社残余。
 
“契大树”和“契石头”是原始宗教色彩浓郁的多神崇拜习俗。民间保留着信巫尚鬼,盲目信仰多神和鸡卜的原始宗教遗俗。人们除了崇拜祖先以外,还崇拜各式各样自创的神灵,诸如山上的巨石、路边的大树,甚至爬行的虫蛇、飞禽走兽、险峻的山峰,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被封为不同威力或作用的灵神,诚心顶礼扣拜。在日常生活中也诸多禁忌。在农村中,生了孩子便要找一大树或巨石“上契”,所有与孩子有关的大小事情,都要给“契爷”或“契娘”烧香还神。这种“契大树” 或“契石头”是古百粤民族遗留下来的多神崇拜习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原始宗教观念。

罗定的传统习俗

2. 罗定习俗?

1、长卷祈福
长卷祈福是广东省罗定市特色春节文化活动,是广东省"一城一特"21个特色春节文化活动之一,是一项公益性活动,群众发起,群众组织,全民参与的春节文化活动。长卷祈福活动相比其他春节活动更显文雅,也可彰显地方文化魅力,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罗定其中一张文化名片。
2、北帝诞庙会

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俗称上帝公、上帝爷或帝爷公。是汉族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其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故兼水神)之道教民间神祇,又称黑帝。
而北帝不仅仅统率所有水域的安全,还是北极星的化身,可指引船只航行于正确方向,不会迷失于海上。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3、泷州歌墟

泷州歌墟自清代同治年间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各地著名的泷州歌手云集羊塘头(现素龙街道凤阳村)古榕周围,吟咏唱和,羊塘头及邻近村庄万人空巷,而榕树周围还有摆卖土特产和美味小吃数十档,生意兴隆,形成歌墟,前来观赏有诗为证:“荷塘古榕凤阳乡,泷州歌妹齐登场,那管身前身后事,满村听唱稻花香。
4、炮会

炮会在罗定市西部大多数镇都有,炮会的仪式内容丰富,由奏乐、祭祖、舞狮、燃炮、放炮、抢彩头等项目组成。炮会的重头戏就是抢彩头,抢到彩头者被人们称为“炮首”,他们将成为下一年炮会的组织者。
5、醮会
醮会是广东罗定地区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活动。醮会很多以庙命名,也有以社坛命名,一般五年一大醮,三年一小醮,每年秋收后的小醮叫禾谷醮。分为搭坛、开坛、行香、行径、祭神等。

3. 罗定的过年过节的风俗有哪些?请详细地解答一下,谢谢!!急需!!

在罗定,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为过年时间。这段时间,可以分为年前、过年、年后三个阶段。今天,还大致保留这样的习俗。
年前阶段是从腊月二十三至过年前一天。这个阶段是做好过年的一切准备工作。有这么一个顺口溜“二十三扫屋,二十四磨谷,二十五 洗头,二十六搽油,二十七趁墟,二十八到杀猪,二十九年三十晚。”
二十三扫屋。家家户户打扫房子,洗刷被帐与家具杂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年前小节日。过去,家家户户灶台立有“灶王爷”(俗称“灶头君”),人们习惯于当天砌新灶,杀鸡、买猪肉、烧香拜祭灶头君上天“述职”,祈望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罗定过年习俗的开始。
二十四磨谷。过去,家家户户置有一盘谷磨将谷磨成米。然后用碓将米舂臼,储足整个春节期间(至正月十六)的食用。
二十五洗头。过去,妇女习惯于这一天用茶子麸洗干净头发,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十六搽油。O妇女都用茶子油染发打扮,使头发乌黑发亮。
二十七趁墟。过去墟期统一,腊月二十七是年前最后一个墟期,家家户户都去墟上选购过年所需的食品、用品。
二十八杀猪。农家都在这一天宰大猪,精制成扣肉、肉丸、卤肉,待过年时食用;余下的制成粉肉、腊肉,在正月期间食用。
过年前阶段,除了上述各项准备之外,家家户户还精心制作糯米糍、油糍、米粉饼、鱼丸等传统食品。同时,为孩子做新衣服纳新鞋子并写好春联。
过年阶段——自年三十起至正月初二止。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喜庆、欢乐、祥和。过年阶段分为过年、春节、开年三个段落。
过年时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挂利市钱,杀鸡拜祭太公与社坛公,制作丰盛菜肴,放鞭炮,以驱鬼避邪、除旧迎新。之后,合家围聚在八仙桌旁吃团年晚饭。饭后,大多吃上一些水果、瓜子、甜品之类小食。
晚上,家家户户亲人聚在一起叙谈,厅堂、灶间,每个房子均点上油灯,彻夜通明。
过年这天,不少家庭为孩子挂灯,祈求神灵保佑孩子身体健康、聪明伶俐。灯为走马彩灯,挂在社坛公旁大树上,挂后要拜祭一番,油灯要日夜添油,点至正月十六。
年初一(春节)——是过年的高潮。凌晨,家家户户齐放鞭炮迎接灶王爷上天归来,欢庆他带回吉祥万福,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平平安安。因为灶王爷五更才回,所以鞭炮要一直鸣放至五更。人们一早起床,首先要再燃放鞭炮,二度迎新,然后洗刷碗碟,制作汤丸,拿出糯米糍、米粉饼等甜品摆在桌上(意为一家甜蜜) ,长辈给孩子发利市并共进早餐。
早餐后,长辈带孩子趁墟买些玩具、鞭炮,或拿出自己制作的风筝、陀螺让孩子在晒场玩耍,或带他们走家串户互相拜年,互给孩子利市, 尝尝主家制作的美点,直至中午才回家吃饭。 
午饭后,有的村寨专门请舞狮队前来"采青",有的请八音班(民间乐队)来家中贺新年助兴,以增喜庆、欢乐的气氛。 
晚饭后,大多合家叙谈,也有走家串户拜年的。晚上,家家户户的屋内仍灯火通明,以示喜庆。
年初二——开年日,俗称“小开年”,这天一早放鞭炮,合家吃过汤丸(汤圆)等甜品早餐之后,算是开年了。跟着,打扫厅堂,按习俗是从门口往里扫,忌从里往外扫,意思是大吉大利从门外扫进来,而不要往外扫出去。随后,家人带上猪肉、银面(扎成团状的面条)、糯米糍、油糍、米粉饼等礼品去探望亲戚、朋友。
小开年后,禁忌少了,家家户户的夜明灯也摘了。
年后阶段——正月初三至十六为止。这个阶段主要是年后余庆,年后阶段有忌日,亦有几个喜庆日子。
年初三这天,户主不喜欢亲友、客人到来。如若来了,主家是不喜欢的,客人走时,大多也不给利市,以示不高兴。
年后的喜庆日子:人日——正月初七。家家放鞭炮,合家吃喜庆饭,家家户户均欢迎亲友来探望,以助人丁兴旺。但亲友又都不愿在这一天到别人家去,传说会只助别人,而不发自己。所以,各家只好分头行动,既有人出门探望,又有人在家中待客,你来我往,十分热闹。
做醮(又叫“打醮”、“醮期”)。初九这天,村民聚集于有神灵的山坡或草坪或田野上。该处有事前用竹排栅搭起几丈高的塔形“大炮架”,其四面与中央挂上五长串鞭炮直垂地面。还立有扎上几十把锋利的、刀口向上的、几丈高的“刀山架”。
仪典:一是祭神。由醮会长带头烧香、即席宰杀公鸡,用鸡血拜祭菩萨,杀鸡、猪祭神,祈求菩萨、鬼神保佑村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二是“上刀山”。由有胆量、有杂技本领的男子,光着上身、脚板上刀山。每上一个刀级都要做一个惊险动作,上到顶端时,还要做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技。之后,又一级一级地踏着刀锋下来。有时两三个人同时上刀山。传说这是显示村民不怕鬼神,个个刀山敢上。三是过火海。地上烧着一堆堆熊熊大火,成年男子(也有个别女子)光着脚板踩着火堆走过去(不能跨过)。传说能上刀山、过火海的人就会大吉大利,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四是抢炮。抢炮是做醮高潮,最为热闹。此时,五长串鞭炮齐鸣,惊天动地。鞭炮一完,立即有一个炮圈(钢或铁做的)飞起,男子汉即争抢炮圈。醮会规定:谁抢到炮圈,要回到庙堂跪拜菩萨,烧了鞭炮后才算胜利者。胜者能获得醮会几十担稻谷奖赏,并被委以醮会长的职务,筹办下一期(3~5年为一期)醮会。五是菩萨游行。菩萨游行是醮会尾声。 村民把庙堂所有菩萨(事先已移置醮会聚集点)抬着游行,声势浩大,少则五六百人,多则近千人参加。前面是醮会会长、成员,跟着是八音队、 锣鼓队、舞狮队、罗伞队、彩旗队,中间是菩萨队依次排先后,伴有穿上长衫马褂道服的喃呒(道士、道公)队列,后面又是一队队罗伞、彩旗以及醮会的部分村民。待游完菩萨,醮会所属的各村寨最后又回到庙堂里,把菩萨放回原处。这时醮会长、成员要烧香磕头,隆重祭拜一番,向菩萨谢恩,呜炮,做醮就算结束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过年圆满之夜。传统闹元宵的习俗,至今还在继承发扬。这天家家户户吃汤丸、油糍等元宵品,晚上举办舞狮、舞龙、八音吹奏等活动,充满热闹、欢乐气氛。
落灯——正月十六。落灯节也叫“大开年”,是过年结束日。不管是过年时或正月十五,各家为孩子所挂的花灯均在这天取下,吃过团圆饭后,鸣放鞭炮,过年活动结束了。

罗定的过年过节的风俗有哪些?请详细地解答一下,谢谢!!急需!!

4. 罗定乡村春节风俗

罗定人的过年习俗  在罗定,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为过年时间。这段时间,可以分为年前、过年、年后三个阶段。今天,还大致保留这样的习俗。 年前阶段是从腊月二十三至过年前一天。这个阶段是做好过年的一切准备工作。有这么一个顺口溜“二十三扫屋,二十四磨谷,二十五 洗头,二十六搽油,二十七趁墟,二十八到杀猪,二十九年三十晚。”二十三扫屋。家家户户打扫房子,洗刷被帐与家具杂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年前小节日。过去,家家户户灶台立有“灶王爷”(俗称“灶头君”),人们习惯于当天砌新灶,杀鸡、买猪肉、烧香拜祭灶头君上天“述职”,祈望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罗定过年习俗的开始。二十四磨谷。过去,家家户户置有一盘谷磨将谷磨成米。然后用碓将米舂臼,储足整个春节期间(至正月十六)的食用。 二十五洗头。过去,妇女习惯于这一天用茶子麸洗干净头发,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二十六搽油。妇女都用茶子油染发打扮,使头发乌黑发亮。 二十七趁墟。过去墟期统一,腊月二十七是年前最后一个墟期,家家户户都去墟上选购过年所需的食品、用品。 二十八杀猪。农家都在这一天宰大猪,精制成扣肉、肉丸、卤肉,待过年时食用;余下的制成粉肉、腊肉,在正月期间食用。过年前阶段,除了上述各项准备之外,家家户户还精心制作糯米糍、油糍、米粉饼、鱼丸等传统食品。同时,为孩子做新衣服纳新鞋子并写好春联。 过年阶段——自年三十起至正月初二止。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喜庆、欢乐、祥和。过年阶段分为过年、春节、开年三个段落。 过年时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挂利市钱,杀鸡拜祭太公与社坛公,制作丰盛菜肴,放鞭炮,以驱鬼避邪、除旧迎新。之后,合家围聚在八仙桌旁吃团年晚饭。饭后,大多吃上一些水果、瓜子、甜品之类小食。 晚上,家家户户亲人聚在一起叙谈,厅堂、灶间,每个房子均点上油灯,彻夜通明。过年这天,不少家庭为孩子挂灯,祈求神灵保佑孩子身体健康、聪明伶俐。灯为走马彩灯,挂在社坛公旁大树上,挂后要拜祭一番,油灯要日夜添油,点至正月十六。 年初一(春节)——是过年的高潮。凌晨,家家户户齐放鞭炮迎接灶王爷上天归来,欢庆他带回吉祥万福,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平平安安。因为灶王爷五更才回,所以鞭炮要一直鸣放至五更。人们一早起床,首先要再燃放鞭炮,二度迎新,然后洗刷碗碟,制作汤丸,拿出糯米糍、米粉饼等甜品摆在桌上(意为一家甜蜜) ,长辈给孩子发利市并共进早餐。 早餐后,长辈带孩子趁墟买些玩具、鞭炮,或拿出自己制作的风筝、陀螺让孩子在晒场玩耍,或带他们走家串户互相拜年,互给孩子利市, 尝尝主家制作的美点,直至中午才回家吃饭。 午饭后,有的村寨专门请舞狮队前来"采青",有的请八音班(民间乐队)来家中贺新年助兴,以增喜庆、欢乐的气氛。 晚饭后,大多合家叙谈,也有走家串户拜年的。晚上,家家户户的屋内仍灯火通明,以示喜庆。年初二——开年日,俗称“小开年”,这天一早放鞭炮,合家吃过汤丸(汤圆)等甜品早餐之后,算是开年了。跟着,打扫厅堂,按习俗是从门口往里扫,忌从里往外扫,意思是大吉大利从门外扫进来,而不要往外扫出去。随后,家人带上猪肉、银面(扎成团状的面条)、糯米糍、油糍、米粉饼等礼品去探望亲戚、朋友。小开年后,禁忌少了,家家户户的夜明灯也摘了。年后阶段——正月初三至十六为止。这个阶段主要是年后余庆,年后阶段有忌日,亦有几个喜庆日子。 年初三这天,户主不喜欢亲友、客人到来。如若来了,主家是不喜欢的,客人走时,大多也不给利市,以示不高兴。年后的喜庆日子:人日——正月初七。家家放鞭炮,合家吃喜庆饭,家家户户均欢迎亲友来探望,以助人丁兴旺。但亲友又都不愿在这一天到别人家去,传说会只助别人,而不发自己。所以,各家只好分头行动,既有人出门探望,又有人在家中待客,你来我往,十分热闹。 做醮(又叫“打醮”、“醮期”)。初九这天,村民聚集于有神灵的山坡或草坪或田野上。该处有事前用竹排栅搭起几丈高的塔形“大炮架”,其四面与中央挂上五长串鞭炮直垂地面。还立有扎上几十把锋利的、刀口向上的、几丈高的“刀山架”。 仪典:一是祭神。由醮会长带头烧香、即席宰杀公鸡,用鸡血拜祭菩萨,杀鸡、猪祭神,祈求菩萨、鬼神保佑村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二是“上刀山”。由有胆量、有杂技本领的男子,光着上身、脚板上刀山。每上一个刀级都要做一个惊险动作,上到顶端时,还要做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技。之后,又一级一级地踏着刀锋下来。有时两三个人同时上刀山。传说这是显示村民不怕鬼神,个个刀山敢上。三是过火海。地上烧着一堆堆熊熊大火,成年男子(也有个别女子)光着脚板踩着火堆走过去(不能跨过)。传说能上刀山、过火海的人就会大吉大利,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四是抢炮。抢炮是做醮高潮,最为热闹。此时,五长串鞭炮齐鸣,惊天动地。鞭炮一完,立即有一个炮圈(钢或铁做的)飞起,男子汉即争抢炮圈。醮会规定:谁抢到炮圈,要回到庙堂跪拜菩萨,烧了鞭炮后才算胜利者。胜者能获得醮会几十担稻谷奖赏,并被委以醮会长的职务,筹办下一期(3~5年为一期)醮会。五是菩萨游行。菩萨游行是醮会尾声。 村民把庙堂所有菩萨(事先已移置醮会聚集点)抬着游行,声势浩大,少则五六百人,多则近千人参加。前面是醮会会长、成员,跟着是八音队、 锣鼓队、舞狮队、罗伞队、彩旗队,中间是菩萨队依次排先后,伴有穿上长衫马褂道服的喃呒(道士、道公)队列,后面又是一队队罗伞、彩旗以及醮会的部分村民。待游完菩萨,醮会所属的各村寨最后又回到庙堂里,把菩萨放回原处。这时醮会长、成员要烧香磕头,隆重祭拜一番,向菩萨谢恩,呜炮,做醮就算结束了。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过年圆满之夜。传统闹元宵的习俗,至今还在继承发扬。这天家家户户吃汤丸、油糍等元宵品,晚上举办舞狮、舞龙、八音吹奏等活动,充满热闹、欢乐气氛。 落灯——正月十六。落灯节也叫“大开年”,是过年结束日。不管是过年时或正月十五,各家为孩子所挂的花灯均在这天取下,吃过团圆饭后,鸣放鞭炮,过年活动结束了

5. 罗定乡村春节风俗

罗定人的过年习俗 在罗定,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为过年时间。这段时间,可以分为年前、过年、年后三个阶段。今天,还大致保留这样的习俗。 年前阶段是从腊月二十三至过年前一天。这个阶段是做好过年的一切准备工作。有这么一个顺口溜“二十三扫屋,二十四磨谷,二十五 洗头,二十六搽油,二十七趁墟,二十八到杀猪,二十九年三十晚。”二十三扫屋。家家户户打扫房子,洗刷被帐与家具杂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年前小节日。过去,家家户户灶台立有“灶王爷”(俗称“灶头君”),人们习惯于当天砌新灶,杀鸡、买猪肉、烧香拜祭灶头君上天“述职”,祈望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罗定过年习俗的开始。二十四磨谷。过去,家家户户置有一盘谷磨将谷磨成米。然后用碓将米舂臼,储足整个春节期间(至正月十六)的食用。 二十五洗头。过去,妇女习惯于这一天用茶子麸洗干净头发,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二十六搽油。妇女都用茶子油染发打扮,使头发乌黑发亮。 二十七趁墟。过去墟期统一,腊月二十七是年前最后一个墟期,家家户户都去墟上选购过年所需的食品、用品。 二十八杀猪。农家都在这一天宰大猪,精制成扣肉、肉丸、卤肉,待过年时食用;余下的制成粉肉、腊肉,在正月期间食用。过年前阶段,除了上述各项准备之外,家家户户还精心制作糯米糍、油糍、米粉饼、鱼丸等传统食品。同时,为孩子做新衣服纳新鞋子并写好春联。 过年阶段——自年三十起至正月初二止。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喜庆、欢乐、祥和。过年阶段分为过年、春节、开年三个段落。 过年时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挂利市钱,杀鸡拜祭太公与社坛公,制作丰盛菜肴,放鞭炮,以驱鬼避邪、除旧迎新。之后,合家围聚在八仙桌旁吃团年晚饭。饭后,大多吃上一些水果、瓜子、甜品之类小食。 晚上,家家户户亲人聚在一起叙谈,厅堂、灶间,每个房子均点上油灯,彻夜通明。过年这天,不少家庭为孩子挂灯,祈求神灵保佑孩子身体健康、聪明伶俐。灯为走马彩灯,挂在社坛公旁大树上,挂后要拜祭一番,油灯要日夜添油,点至正月十六。 年初一(春节)——是过年的高潮。凌晨,家家户户齐放鞭炮迎接灶王爷上天归来,欢庆他带回吉祥万福,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平平安安。因为灶王爷五更才回,所以鞭炮要一直鸣放至五更。人们一早起床,首先要再燃放鞭炮,二度迎新,然后洗刷碗碟,制作汤丸,拿出糯米糍、米粉饼等甜品摆在桌上(意为一家甜蜜) ,长辈给孩子发利市并共进早餐。 早餐后,长辈带孩子趁墟买些玩具、鞭炮,或拿出自己制作的风筝、陀螺让孩子在晒场玩耍,或带他们走家串户互相拜年,互给孩子利市, 尝尝主家制作的美点,直至中午才回家吃饭。 午饭后,有的村寨专门请舞狮队前来"采青",有的请八音班(民间乐队)来家中贺新年助兴,以增喜庆、欢乐的气氛。 晚饭后,大多合家叙谈,也有走家串户拜年的。晚上,家家户户的屋内仍灯火通明,以示喜庆。年初二——开年日,俗称“小开年”,这天一早放鞭炮,合家吃过汤丸(汤圆)等甜品早餐之后,算是开年了。跟着,打扫厅堂,按习俗是从门口往里扫,忌从里往外扫,意思是大吉大利从门外扫进来,而不要往外扫出去。随后,家人带上猪肉、银面(扎成团状的面条)、糯米糍、油糍、米粉饼等礼品去探望亲戚、朋友。小开年后,禁忌少了,家家户户的夜明灯也摘了。年后阶段——正月初三至十六为止。这个阶段主要是年后余庆,年后阶段有忌日,亦有几个喜庆日子。 年初三这天,户主不喜欢亲友、客人到来。如若来了,主家是不喜欢的,客人走时,大多也不给利市,以示不高兴。年后的喜庆日子:人日——正月初七。家家放鞭炮,合家吃喜庆饭,家家户户均欢迎亲友来探望,以助人丁兴旺。但亲友又都不愿在这一天到别人家去,传说会只助别人,而不发自己。所以,各家只好分头行动,既有人出门探望,又有人在家中待客,你来我往,十分热闹。 做醮(又叫“打醮”、“醮期”)。初九这天,村民聚集于有神灵的山坡或草坪或田野上。该处有事前用竹排栅搭起几丈高的塔形“大炮架”,其四面与中央挂上五长串鞭炮直垂地面。还立有扎上几十把锋利的、刀口向上的、几丈高的“刀山架”。 仪典:一是祭神。由醮会长带头烧香、即席宰杀公鸡,用鸡血拜祭菩萨,杀鸡、猪祭神,祈求菩萨、鬼神保佑村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二是“上刀山”。由有胆量、有杂技本领的男子,光着上身、脚板上刀山。每上一个刀级都要做一个惊险动作,上到顶端时,还要做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技。之后,又一级一级地踏着刀锋下来。有时两三个人同时上刀山。传说这是显示村民不怕鬼神,个个刀山敢上。三是过火海。地上烧着一堆堆熊熊大火,成年男子(也有个别女子)光着脚板踩着火堆走过去(不能跨过)。传说能上刀山、过火海的人就会大吉大利,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四是抢炮。抢炮是做醮高潮,最为热闹。此时,五长串鞭炮齐鸣,惊天动地。鞭炮一完,立即有一个炮圈(钢或铁做的)飞起,男子汉即争抢炮圈。醮会规定:谁抢到炮圈,要回到庙堂跪拜菩萨,烧了鞭炮后才算胜利者。胜者能获得醮会几十担稻谷奖赏,并被委以醮会长的职务,筹办下一期(3~5年为一期)醮会。五是菩萨游行。菩萨游行是醮会尾声。 村民把庙堂所有菩萨(事先已移置醮会聚集点)抬着游行,声势浩大,少则五六百人,多则近千人参加。前面是醮会会长、成员,跟着是八音队、 锣鼓队、舞狮队、罗伞队、彩旗队,中间是菩萨队依次排先后,伴有穿上长衫马褂道服的喃呒(道士、道公)队列,后面又是一队队罗伞、彩旗以及醮会的部分村民。待游完菩萨,醮会所属的各村寨最后又回到庙堂里,把菩萨放回原处。这时醮会长、成员要烧香磕头,隆重祭拜一番,向菩萨谢恩,呜炮,做醮就算结束了。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过年圆满之夜。传统闹元宵的习俗,至今还在继承发扬。这天家家户户吃汤丸、油糍等元宵品,晚上举办舞狮、舞龙、八音吹奏等活动,充满热闹、欢乐气氛。 落灯——正月十六。落灯节也叫“大开年”,是过年结束日。不管是过年时或正月十五,各家为孩子所挂的花灯均在这天取下,吃过团圆饭后,鸣放鞭炮,过年活动结束了

罗定乡村春节风俗

6. 罗定的由来

罗定市历史悠久,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  

罗定是抗日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罗定自晋末设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秦属南海郡,汉隶端溪县,宋朝为泷水县,明朝万历5年(1577年)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并辖东安、西宁(今云城、云安、郁南);辛亥革命后废州改名罗定县。1993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2月1日公布了首批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罗定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独特的文化、秀丽的风景而名列榜上。  

历史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罗定属苍梧郡端溪县地。东晋末年,在罗定地设立龙乡、元阮两个县,龙乡治所在今太平镇潭白管理区(关于元阮县城,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和徐俊鸣认为在罗定盆地的西缘)。这是罗定设县的开始。  

罗定自晋末建立县治后,地位迅速上升,龙乡建县仅数年,晋康郡就由元溪县迁来龙乡县。自此,罗定太平便成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间,曾一度改设广熙郡,但郡城仍设在罗定。  

到了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曾在罗定县设置一州(泷州);三郡(平原郡、开阳郡、罗阳郡);六县(龙乡县、夫阮县、永熙县、罗平县、开阳县、安南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县制,罗定地设一州四县。24年后,撤州改行郡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镜为中心设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为郡城,永熙郡下辖泷水县、永熙县(均在罗定)、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永业县(今岑溪)六个县。这是罗定历史上最大辖境。  

唐初改永熙郡为泷州,在罗定境内恢复一州四县政制。后泷州一度改名开阳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泷州,所辖泷水、开阳、永熙(后改永宁)、安南(后改镇南)四县,大至包括罗定全部及云浮、信宜、郁南、岑溪小部分地区。北宋开宝六年撤消泷州,四县并为泷水一县,长达六百多年。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7. 罗定为什么叫罗定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
  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
  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历史文化名城 》》》》》》》》》》》》》》 罗定市历史悠久,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
   
  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
  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
  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
  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
  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罗定属苍梧郡端溪县地。
  东晋末年,在罗定地设立龙乡、元阮两个县,龙乡治所在今太平镇潭白管理区(关于元阮县城,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和徐俊鸣认为在罗定盆地的西缘)。
  这是罗定设县的开始。
  罗定自晋末建立县治后,地位迅速上升,龙乡建县仅数年,晋康郡就由元溪县迁来龙乡县。
  自此,罗定太平便成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
  期间,曾一度改设广熙郡,但郡城仍设在罗定。
  到了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曾在罗定县设置一州(泷州);三郡(平原郡、开阳郡、罗阳郡);六县(龙乡县、夫阮县、永熙县、罗平县、开阳县、安南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县制,罗定地设一州四县。
  24年后,撤州改行郡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镜为中心设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为郡城,永熙郡下辖泷水县、永熙县(均在罗定)、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永业县(今岑溪)六个县。
  这是罗定历史上最大辖境。
  唐初改永熙郡为泷州,在罗定境内恢复一州四县政制。
  后泷州一度改名开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泷州,所辖泷水、开阳、永熙(后改永宁)、安南(后改镇南)四县,大至包括罗定全部及云浮、信宜、郁南、岑溪小部分地区。
  北宋开宝六年撤消泷州,四县并为泷水一县,长达六百多年。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
  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
  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罗定先民们在一万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
  他们从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从原始群走向氏族社会;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
  经过数千年德融合发展,成为百越民族的一个成员有着相同图腾信仰,有着共同文化特征。
  到1700多年前德东晋王朝,罗定地区居民仍是越族人。
  故历代王朝在罗定实行越族酋长自制制度。
  到东晋末年,在今罗定设置龙乡、夫阮二县时,县名便是来自越语译音。
  如“夫阮”就是越语“荒地的村”的意思。
  两县的行政长官亦由当地越族酋长担任。
  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居民因战乱灾难大举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之落籍岭南。
  南朝的梁王朝时(约公元502—557年),原籍河南鄢陵,曾任新、石二州刺史的陈法念举族定居罗定。
  他们“以孝义训溪垌蛮族”,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加速了罗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进程。
  陈氏家族一连五代都担任罗定越族酋长。
  和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合称岭南三大酋长。
  以使用铜鼓著称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俚、僚族,主要原因氏分属两大酋长管辖:粤西南路至海南岛的部落尊冼夫人为酋长,叫俚人;西江南岸、高凉以北地区尊陈法念为酋长,叫僚人。
  唐朝,在岭南推行怀柔俚僚的政策,陈氏家族的陈集原官至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上柱国、颍川郡开国公。
  其事迹入载官修的《新唐书》、《旧唐书》。
  唐玄宗开元十六念(公元728念),泷州刺史陈行范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攻占了粤西四十余城。
  唐王朝派宦官杨思 率十万大军围剿泷州,陈行范与六万多起义僚人被杀,许多僚人因此被迫西迁。
  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间改称僮族(今壮族)。
  唐朝末年,原在荆楚地区生活的瑶族大举南迁,徙落今两广各地。
  此后历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罗定地区的居民以瑶族和僮族为主体。
  其僮族,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僮则旧越人也。”
  宋元明时,罗定地区的瑶、僮两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压迫的斗争此起彼落,持续二百多年。
  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罗定瑶民,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
  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
  与此同时,官府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垦荒,大批汉族人纷纷迁居泷江两岸。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罗定围剿瑶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罗定。
  此后,大批 *** 继续迁入,罗定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瑶、僮两族逐渐改变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
  古代罗定虽地处岭南,声名却传播神州。
  历代均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涉足罗定,如唐朝的诗人宋之问、武后宰相张柬之、桓彦范;翁方纲、何仁镜等,都曾避乱或寓居罗定,留下了许多题咏。
  初唐杰出诗人宋之问任泷州参军时所写的《过蛮洞》、《入泷江》两首诗,被收入《全唐诗》中,描写当时罗定少数民族聚居,文身凿齿,瘴疠肆虐、生活贫困的情况。
  陈氏豪族的陈集原在唐武周年间撰写的《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骈文之精华,文笔优美,骈词工丽,后被收入《全唐文》和《广东文征》。
  明万历年以来,出任罗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韬武略,如陈磷、郑人逵、张国经、洪颐煊、宋起凤等,他们启贤兴学,促进了罗定文化教育的发展。
  到民国时,罗定成为广东的文化县之一。
   [编辑本段]西关门户   罗定市是西南诸省区进入广东的门户之一,大西南辐射的窗口,广东的西关。
  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
  改革开放以来,罗定人民同心同德,全力发展经济,特别是1993年撤县建市以后,进一步激发了罗定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增强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投资信心,加快了罗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自然资源丰富。
  全市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锰、铁、锡、黄金、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高岭土、陶土、石英矿等15种。
  农林土特产以玉桂、蒸笼、松香、三黄鸡、豆豉、茶叶、蚕丝、龙眼、荔枝、芒果、木薯等最大宗、最出名。
  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玉桂之乡”,年产桂皮5813吨、桂油450吨,年产值达1.7亿元。
  旅游资源有被称为“岭南第一石刻”的唐代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明朝三元宝塔、蔡廷锴故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聚龙洞、龙龛岩、金银湖、扶合龙湾等风景名胜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地理位置优越。
  罗定连接粤西北桂东南,是广东进出大西南的重要门户。
  工农业基础扎实。
  工企业方面,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万多家,已形成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已建成松脂、肉桂、茶叶、萝竹、水果、蚕桑、塘鱼、蔬菜、三鸟、生猪、肉兔等农业产业化基地,涌现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罗定农工贸实业总公司、罗定玉桂责任有限公司、罗定林工商公司为省级农(林)业龙头企业。
  流通服务业方面,市内有在粤西地区有较大影响和规模的摩托车销售市场,建成了首期投资储量达2.5万吨的广东罗定国家粮食储备库。
  电力供应充足。
  实行水电、火电并举,并与省电联网,全市有中小型水库105宗,有小水电站179座,269台机,总装机容量5.87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度。
  首期规模为2x135MW的粤泷火电厂第一台机组已于2004年2月7日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行。
  该电厂的发电对缓解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用电紧张状况将起到积极作用。
  旅游景区:
  罗定文塔-----位于罗定市城区泷江河旁,三面环水,十分美丽。
  龙湾生态旅游区
  罗定孔子庙
  连州仙境茶园生态旅游区
  连州蒲垌风景区
  连州战斗纪念公园
  苹塘石山峰林风景区
  龙龛岩--岭南第一唐刻
  聚龙洞--亿万年的龙宫
  三元宝塔--广东古塔之最
  博物馆--看战国文物
  蔡廷锴将军故居--抗日名将的家乡
  美食推荐:
  罗定豆豉鸡 罗定皱纱鱼腐 龙湾氹仔鱼刺史陈行范这事最轰动,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
  历代均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涉足罗定,如唐朝的诗人宋之问初唐杰出诗人宋之问任泷州参军时所写的《过蛮洞》、《入泷江》两首诗,被收入《全唐诗》中明万历年以来,出任罗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韬武略,如陈磷、郑人逵、张国经、洪颐煊、宋起凤等,他们启贤兴学,促进了罗定文化教育的发展。
  到民国时,罗定成为广东的文化县之一。
  古代罗定虽地处岭南,声名却传播神州。
  但为何现在的罗定市会在中国,甚至在广东都无人知晓呢?真希望罗定市可以醒悟,重振当日的风采。
  感觉已经沉睡了10了有多了、很多人都这么说,脱离云浮市管罗定市。
  才能摆脱贫穷。
  “脱云、脱贫"
   

罗定为什么叫罗定

8. 罗定的由来

罗定市历史悠久,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
  罗定是抗日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罗定自晋末设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秦属南海郡,汉隶端溪县,宋朝为泷水县,明朝万历5年(1577年)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并辖东安、西宁(今云城、云安、郁南);辛亥革命后废州改名罗定县.1993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2月1日公布了首批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罗定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独特的文化、秀丽的风景而名列榜上.
  历史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罗定属苍梧郡端溪县地.东晋末年,在罗定地设立龙乡、元阮两个县,龙乡治所在今太平镇潭白管理区(关于元阮县城,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和徐俊鸣认为在罗定盆地的西缘).这是罗定设县的开始.
  罗定自晋末建立县治后,地位迅速上升,龙乡建县仅数年,晋康郡就由元溪县迁来龙乡县.自此,罗定太平便成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间,曾一度改设广熙郡,但郡城仍设在罗定.
  到了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曾在罗定县设置一州(泷州);三郡(平原郡、开阳郡、罗阳郡);六县(龙乡县、夫阮县、永熙县、罗平县、开阳县、安南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县制,罗定地设一州四县.24年后,撤州改行郡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镜为中心设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为郡城,永熙郡下辖泷水县、永熙县(均在罗定)、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永业县(今岑溪)六个县.这是罗定历史上最大辖境.
  唐初改永熙郡为泷州,在罗定境内恢复一州四县政制.后泷州一度改名开阳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泷州,所辖泷水、开阳、永熙(后改永宁)、安南(后改镇南)四县,大至包括罗定全部及云浮、信宜、郁南、岑溪小部分地区.北宋开宝六年撤消泷州,四县并为泷水一县,长达六百多年.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