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代表作有哪些

2024-05-13

1. 林海音的代表作有哪些

《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金鲤鱼的百褶裙》、《写在风中》、《春声已远》、《芸窗夜读》、《春风》、《孟珠的旅程》

扩展资料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知名女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林海音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其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对其童年往事的回忆 。林海音自己也出版了其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等作品 。


一、林海音个人资料
中文名:林海音
别名:林含英
国籍:中国
籍贯:台湾苗栗
祖籍:广东蕉岭
出生地:日本大阪
出生日期:191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2001年12月1日
二、林海音个人背景
职业:作家、文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三、林海音个人贡献
代表作品:《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
主要成就: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 、终身成就奖 、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1995年-《冬青树》-台北:重光文艺
1957年-《绿藻与咸蛋》-台北:文华
1960年-《城南旧事》-台北:光启社
1960年-《晓云》-台北:红蓝
1963年-《婚姻的故事》-台北:文星
1965年-《烛芯》-台北:文星
1965年-《金桥》-台北:台湾
1966年-《蔡家老屋》-台北:台湾书店
1967年-《孟珠的旅程》-台北:纯文学
1967年-《春风丽日》-香港:正文
1967年-《我们都长大了》-台北:台湾书店
1967年-《不怕冷的企鹅》-台北:台湾书店
1968年-《薇薇的周记》-台北:台湾书店

林海音的代表作有哪些

2. 林海音的主要作品

至今为止,已出版八十六本书。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 《血的故事》   散文:《 吹箫的人》《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窃读记》。   代表作:《城南旧事》《窃读记》。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1972)、《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书坊边》(1987)。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1955)。   短篇小说集《烛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旧事》(1960)、《绿藻与咸蛋》(1957)。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1959)、《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1968)、《林海音自选集》(1975)、《林海音童话集》(1987)。   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   《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小说:《驴打滚儿》《冬青树 》《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   散文:《秋游狮头山》《吹箫的人》《 悼钟理和先生》《 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童年·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3. 林海音的代表作有哪些

《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金鲤鱼的百褶裙》、《写在风中》、《春声已远》、《芸窗夜读》、《春风》、《孟珠的旅程》

扩展资料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知名女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林海音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其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对其童年往事的回忆。林海音自己也出版了其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等作品。


一、林海音个人资料
中文名:林海音
别名:林含英
国籍:中国
籍贯:台湾苗栗
祖籍:广东蕉岭
出生地:日本大阪
出生日期:191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2001年12月1日
二、林海音个人背景
职业:作家、文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三、林海音个人贡献
代表作品:《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
主要成就: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终身成就奖、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1995年-《冬青树》-台北:重光文艺
1957年-《绿藻与咸蛋》-台北:文华
1960年-《城南旧事》-台北:光启社
1960年-《晓云》-台北:红蓝
1963年-《婚姻的故事》-台北:文星
1965年-《烛芯》-台北:文星
1965年-《金桥》-台北:台湾
1966年-《蔡家老屋》-台北:台湾书店
1967年-《孟珠的旅程》-台北:纯文学
1967年-《春风丽日》-香港:正文
1967年-《我们都长大了》-台北:台湾书店
1967年-《不怕冷的企鹅》-台北:台湾书店
1968年-《薇薇的周记》-台北:台湾书店

林海音的代表作有哪些

4. 林海音的主要作品有?

问题一:林海音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三部短篇小说:《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和四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另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最为著名。 
  
   问题二:林海音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最出名的便是《城南旧事》,还有《冬青树》、《婚姻的故事》、《烛芯》…… 
  
   问题三:林海音的代表作有哪些  《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金鲤鱼的百褶裙》、《我的京味儿回忆录》、《写在风中》、《春声已远》、《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等。 
  
   问题四:林海音的代表作是?  《城南旧事》《窃读记》 
  
   问题五:林海音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林海音的作品及生平 
  zhidao.baidu/...l?si=1 
  
   问题六:林海音的作品及生平  林海音 
  姓名 
  中文名称: 林海音 
  又名: 林含英 
  性别: 女 
  生卒年: 1918―2001 
  国别: 中国 
  籍贯: 台湾省苗栗县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 *** 》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 *** 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 
  
   问题七:林海音著名的作品有什么?  《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穿过林间的海音》 
  
   问题八:林海音的代表作是什么  林海音的代表作是? 
  《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 *** ”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林海音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佳作不断。代表作品有《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金鲤鱼的百褶裙》订《我的京味儿回忆录》、《写在风中》、《春声已远》、《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等。 
  
   问题九:林海音有什么作品  《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5. 林海音的主要作品

  林海音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应该算是1960年出版的小说《城南旧事》了

  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下面为其一些代表作品,望采纳!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1972)、《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书坊边》(1987)。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1955)。
  短篇小说集《烛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旧事》(1960)、《绿藻与咸蛋》(1957)。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1959)、《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1968)、《林海音自选集》(1975)、《林海音童话集》(1987)。
  《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林海音的主要作品

6. 林海音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林海音的作品特点如下:
1、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
2、以世俗的观点来说,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带忧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滚的女人;好似围绕她们周围的,命运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残酷,显然她们是一群被虐待者。
3、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

扩展资料
《城南旧事》不论从那个角度阅读都是很好的作品,有人说它是女性作品,因为里面的主角,比如惠安馆里面的秀珍、宋妈,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特别整个小说的叙述者英子,她还没有受过社会的熏染,用纯洁的眼光看这世界,即使看到一个小偷,也不会有那种我们既定的眼光,直接判定小偷是坏人。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成长小说,每段故事的最后都是别离,最后一段「爸爸的花儿落了」,写道:爸爸去世了,英子也长大了。整部小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可以是青少年成长小说,也可以是儿童读物,或是成年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它是有很多面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海音

7. 林海音的作品有哪些??????????

作者简介:
    林海音,女,小说家,(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出生于日本大阪。5岁随父母回国,定居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北平《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到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1967年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月刊。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城南旧事》,散文集《冬青树》。她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愁,具有典雅柔美的风格。
主意作品有:

散文 :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天桥上当记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老北京的生活 
北京土语辞典 
旧京风俗百图 
唯有寂寞才自由 
日落百老汇 
寂寞之旅 
友情 
寂寞之友 
平凡之家 
教子无方 
爱与牵手 
黄昏对话 
旧时三女子 


小说 :


城南旧事 
婚姻的故事 
晚晴 
阳光 
初恋 
爱情像把扇子 
一件旗袍 
雨 
爱情的散步 
某些心情

林海音的作品有哪些??????????

8. 林海音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姓名 
中文名称: 林海音 
又名: 林含英 
性别: 女 
生卒年: 1918—2001 
国别: 中国 
籍贯: 台湾省苗栗县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