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新时事政治的小论文。要是2010年的时事政治。

2024-04-28

1. 求最新时事政治的小论文。要是2010年的时事政治。

老美军演发生在欧洲责务危急之后,我认为老美的军演的目的是:使欧亚不安全,资金流向美洲,从而促进美国繁荣. 

    从这一观点看,欧洲以后应该还有危急发生,老美不会和我们正面开战的,理由很简单.当年就没打过我们,现在还打,脑子一定进水了. 老美如果扰而不打,结果绝对是赢,亚洲资金会不断外流;如果开战结果胜败难说,个人不看好老美,他们输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我们如果从老美不敢打的思路出发应该逼战老美,迫使他放弃在亚洲搞军演.

如何逼战老美呢.我们应该出兵20W以上 以反恐名义  断掉驻阿富汉18W美军的地面补给道路.   这样以来,这18W美军就是我们手中的人质,老美不得不和我们谈判.

 

以上是中国一平头百姓的愚见,和大家讨论一下而已 .

求最新时事政治的小论文。要是2010年的时事政治。

2. 关于2011年时事的政治小论文,1000字以上

刚好我今天写了一篇,也是时事政治的作业,基本上全部都是我自己写的,希望你能满意!

对于中国目前高铁发展的看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了两位数,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成就堪称举世瞩目。就在前不久,中国经济规模就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切身问题,由之前的着力解决温饱,变成今天追求生活品质,提高幸福指数。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现代化,我们和世界各国一起,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然而,按照人均来计算,中国的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仍然离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继续加把劲,全力发展国民经济。我是一个来自四川的学生,现在在离家两千多公里的上海学习工作,自从父母来到上海工作以来,十年间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往返成都和上海,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和进步。最近这些年来,中国的铁路建设可以说是领跑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成就真的是日新月异,捷报频传。现在,我想谈谈我对中国铁路建设的一点看法。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铁路都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的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体系中,铁路处于骨干地位。根据我所找到的资料,目前中国大量的长距离物资运输和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由铁路承担,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约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3多,完成货物周转量约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没有铁路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的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解决长期起来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问题,从2003年起,中国铁路开始实行跨越式发展。国家投入巨资,掀起全面建设高速铁路的高铁。党的十六大以来短短几年,中国高铁屡创奇迹,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发展总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运营里程最长的时速350公里高铁——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此后,2010年,时速350公里的郑西、沪宁、沪杭高铁和时速250公里的福厦、昌九、长吉、广珠、海南东环线高铁陆续建成通车。从上海到我的家乡四川成都的沪蓉高铁,也在今年年初的1月11日开通运营。还有,中国历史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京沪高铁也已经全线铺通,2天前在山东枣庄到上海虹桥之间开始进行联调联试,并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运营铁路试验最高速,成为中国高铁引领世界的新坐标。
当然我最关心的,自然是从上海到成都的沪蓉高铁(也叫“沪汉蓉客运专线”)。沪汉蓉客运专线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中最长的“一横”,它由上海出发,途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到达成都,全长2078公里。自从它开建以来,我一直都关注着这条铁路的建设进度,梦想着以后乘坐高铁回老家,那样就不用忍受30多个小时的颠沛流离之苦了。今年1月份,我终于等到了沪蓉高铁开通的消息。但是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并不如我之前期待的那样开心,相反有些失望:铁路虽然是修好了,但是在上面跑的火车太“高档”了,不是我这样的学生能够承受的。
此次开通的动车组全程运行时间15个半小时,列车内只设有软座和卧铺两种坐席。据称,该线路目前是国内最高级的车厢,软卧车厢每个铺位都配有独立视频系统,高级软卧更是配有小型会议室,还有沙发、衣柜等设施。如此奢华的车厢,票价自然不菲。相对便宜的二等软座都要501元,而且全列16辆车厢仅有122个座位,剩下的都是贵得多的卧铺,其中普通软卧1035元、1165元,高级软卧2075元、2330元。就这样堪比五星级酒店的票价,还是打折得来的,约为原价的7折。而从上海到成都和重庆的航班,经济舱全价仅在1500元左右,全程不过两个小时。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严重不匹配,至少是有些欠妥的。事实上,由于大量的四川、重庆籍务工人员在长三角地区打工,每年春运期间,上海到成渝方向火车票,在加开多辆临客的基础上还是一票难求。就我所生活的地方来说,周围就有很多从四川老家来沪工作的农民工,每年过年都有很多人回不了家。显然,这样的列车开通后,沪蓉之间的普通列车必然大大减少,这必将给普通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令其要么无法回家,要么不得不选择票价高昂的动车或者飞机。另外,这么昂贵的车票,其上座率必然不高,甚至可能出现车厢空座的情况,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如果能够降低列车的“档次”,在花同样多的钱的情况下,可以服务多得多的普通老百姓,这样一来,长期困扰我们的“春运”难题就可以大大缓解了。
不过总体来说,我对中国高铁的发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眼下,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在即,国家“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网络也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全建好。我真希望接下来陆续开通的高铁的票价不要太高,让更多的人能坐得起高铁!

3. 2011年时事的政治小论文,1000字以上

对于中国目前高铁发展的看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了两位数,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成就堪称举世瞩目。就在前不久,中国经济规模就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切身问题,由之前的着力解决温饱,变成今天追求生活品质,提高幸福指数。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现代化,我们和世界各国一起,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然而,按照人均来计算,中国的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仍然离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继续加把劲,全力发展国民经济。我是一个来自四川的学生,现在在离家两千多公里的上海学习工作,自从父母来到上海工作以来,十年间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往返成都和上海,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和进步。最近这些年来,中国的铁路建设可以说是领跑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成就真的是日新月异,捷报频传。现在,我想谈谈我对中国铁路建设的一点看法。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铁路都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的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体系中,铁路处于骨干地位。根据我所找到的资料,目前中国大量的长距离物资运输和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由铁路承担,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约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3多,完成货物周转量约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没有铁路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的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解决长期起来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问题,从2003年起,中国铁路开始实行跨越式发展。国家投入巨资,掀起全面建设高速铁路的高铁。党的十六大以来短短几年,中国高铁屡创奇迹,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发展总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运营里程最长的时速350公里高铁——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此后,2010年,时速350公里的郑西、沪宁、沪杭高铁和时速250公里的福厦、昌九、长吉、广珠、海南东环线高铁陆续建成通车。从上海到我的家乡四川成都的沪蓉高铁,也在今年年初的1月11日开通运营。还有,中国历史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京沪高铁也已经全线铺通,2天前在山东枣庄到上海虹桥之间开始进行联调联试,并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运营铁路试验最高速,成为中国高铁引领世界的新坐标。
当然我最关心的,自然是从上海到成都的沪蓉高铁(也叫“沪汉蓉客运专线”)。沪汉蓉客运专线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中最长的“一横”,它由上海出发,途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到达成都,全长2078公里。自从它开建以来,我一直都关注着这条铁路的建设进度,梦想着以后乘坐高铁回老家,那样就不用忍受30多个小时的颠沛流离之苦了。今年1月份,我终于等到了沪蓉高铁开通的消息。但是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并不如我之前期待的那样开心,相反有些失望:铁路虽然是修好了,但是在上面跑的火车太“高档”了,不是我这样的学生能够承受的。
此次开通的动车组全程运行时间15个半小时,列车内只设有软座和卧铺两种坐席。据称,该线路目前是国内最高级的车厢,软卧车厢每个铺位都配有独立视频系统,高级软卧更是配有小型会议室,还有沙发、衣柜等设施。如此奢华的车厢,票价自然不菲。相对便宜的二等软座都要501元,而且全列16辆车厢仅有122个座位,剩下的都是贵得多的卧铺,其中普通软卧1035元、1165元,高级软卧2075元、2330元。就这样堪比五星级酒店的票价,还是打折得来的,约为原价的7折。而从上海到成都和重庆的航班,经济舱全价仅在1500元左右,全程不过两个小时。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严重不匹配,至少是有些欠妥的。事实上,由于大量的四川、重庆籍务工人员在长三角地区打工,每年春运期间,上海到成渝方向火车票,在加开多辆临客的基础上还是一票难求。就我所生活的地方来说,周围就有很多从四川老家来沪工作的农民工,每年过年都有很多人回不了家。显然,这样的列车开通后,沪蓉之间的普通列车必然大大减少,这必将给普通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令其要么无法回家,要么不得不选择票价高昂的动车或者飞机。另外,这么昂贵的车票,其上座率必然不高,甚至可能出现车厢空座的情况,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如果能够降低列车的“档次”,在花同样多的钱的情况下,可以服务多得多的普通老百姓,这样一来,长期困扰我们的“春运”难题就可以大大缓解了。
不过总体来说,我对中国高铁的发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眼下,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在即,国家“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网络也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全建好。我真希望接下来陆续开通的高铁的票价不要太高,让更多的人能坐得起高铁!

2011年时事的政治小论文,1000字以上

4. 2015年最新时事政治论文

朝鲜问题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国际问题之一,然而从根本上言,朝鲜半岛问题一方面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最终实现半岛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什么样的机制维护现实中半岛的和平、稳定局势的问题.
  建立平衡,目的在“和”;打破平衡,本意为“战”.眼下的朝鲜半岛,各方都想“和”而不想“战”,所以谋求战略平衡是必然之举.
  纵观各方战略博弈,有三种平衡关系至关重要,并且牵动全局.这就是中俄美关系、朝美关系和朝韩关系.“三个平衡”相对独立,相互影响,共同调节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走向.
  第一个平衡:中俄美关系.这三个国家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但又都与朝核问题密切相关.朝鲜作为一个偏于一隅的小国,倘若没有把这三个大国搅和其间,也不可能闹出太大动静.所以说,朝鲜是站在大国的“肩膀上”,创造了小国玩转“大外交”的局面.然而,中俄美的平衡关系,却又是朝鲜“以小博大”的前提条件,如果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朝鲜也就失去了博弈的基础.试想,中俄美若是“一边倒”,朝鲜还能撑几天?反之,这三个大国若是“分庭抗礼”,朝鲜半岛也决无和平可言.正是因为中俄与美国保持了一种“合理距离”,朝鲜半岛才实现了战略平衡,才有可能在经历多次危机的险境中,避免了新的战争发生.
  第二个平衡:朝美关系.朝鲜和美国既是对手,也是“欢喜冤家”,更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方.没有美国的威胁和打压,朝鲜不至于饿着肚子搞核武,此乃因果关系.美国需要保留朝鲜这样一个对手,以获得长期在东北亚保持军事存在的理由,但又不允许朝鲜对自己及其盟友造成重大威胁特别是核威胁,这是一种相互背离的矛盾关系.正因如此,朝美双方都希冀建立于己有利的战略平衡.朝鲜指望以核武为筹码,既能自保,也能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甚至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则意在剥夺朝鲜的核能力,使其重新成为处在弱势地位的对手,所以既不能和朝鲜走的太近,也要防止朝鲜把自己拖入一场新的战争.于是,朝美双方依托“六方会谈”,明争暗斗,讨价还价,甚至不惜各出难题,让“会谈”几度功败垂成.朝鲜和美国这种相战不易,相和更难的较量,正是朝核问题成为“死结”的根本原因.
  第三个平衡:朝韩关系.朝鲜和韩国,虽是同一民族的两个国家,但彼此都有一统半岛的欲望,背后也不乏大国支持.北方统一南方已成历史,南方统一北方也谈何容易,双方即便宿愿难改,毕竟要面对现实.朝鲜敢战,却并无胜算,韩国惧战,但也有破釜沉舟的准备.从实际情况看,南北双方都不想再次陷入战火之中,表面上剑拔弩张,每到关键时刻却总能化险为夷.这不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双方的战略使然,在统一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朝鲜和韩国都乐于维系现在这种“对峙平衡”.朝鲜发展核武,是要弥补常规武器方面的劣势,而韩国坚决要求朝鲜弃核,目的也在于恢复以往的“军事平衡”.尽管如此,只要朝韩双方都不动手,朝鲜半岛就会依然保持危机频仍,但战事可休的局面.
  就目前形势而言,以上“三个平衡”,第一个相对稳定,第二个正在发展,第三个在向稳定方面转化.近期盛传朝鲜要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与此同时美国也宣称要和朝鲜直接对话,无论其前景如何,都是朝美之间的较劲,双方都在继续寻找新的“平衡点”.朝美两国肯定要接近,舍此不足以解决朝鲜的安全顾虑,也很难让朝鲜重开谈判.但朝美也不可能走的太近,因为美国还需要保留这样一个对手,况且还有另外“两个平衡”的制约和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保持朝鲜半岛稳定及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这是多年来始终如一的立场,也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但在建立半岛战略平衡关系方面,中国只可能在“第一个平衡”关系上发挥作用,对另两个平衡关系很难施加直接影响.笔者以为,中国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努力维护中俄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平衡关系,静观朝美和朝韩关系的发展.一旦后两个平衡关系难以建立,或者横生枝节,还是要通过中俄美的共同介入来解决问题,中国应当有这样的耐心.

5. 求2010政治时事小论文不要多500~600就行

海地地震
中南美国家海地昨天发生了7.0级地震,这是加勒比地区近年来遭遇规模最大的地震。海地首都太子港成为一片废墟,总统府坍塌,数千人在地震中遇难。                  
  随着唐山、汶川两次大地震的发生,中国人对地震的痛苦记忆越发强烈,因此我们也对发生在海地的这一次地震感同身受。更何况在这次地震中,还有8名我国驻海地维和部队成员被埋。他们的命运让国人牵系。在这个时候,发生在中美洲地区的地震,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命题。中国的国际救援队60余人,已于13日晚20点登机前往海地参与救援工作。
  如果说,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一种力量能够让各国民众都站在一起,那这种力量就是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凝聚力。所谓文明,指的并不是堆砌物质和炫耀财富的能力。在自然的力量面前,高楼大厦或许不堪一击。但是自然征服不了人类的友爱和互助。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理解,其实征服自然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互相帮助和扶持的过程。有的时候这个过程很困难,因为危险总是不常出现。比如应对温室效应的努力,有反复也有分歧;但有的时候这个过程也很迅速,因为我们在灾难和死亡发生时,突然发现作为个体,我们还很脆弱。
  因此,是灾难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和守望。感恩是国际合作的责任。我们都还记得,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世界上多个国家的救援队相继前往四川,参与救援工作。而汶川地震后,当时的海地看守政府总理阿列克西、工商部长杜塞等还前往中国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悼念地震中罹难的国人。这说明,一场地震并不只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而是一个世界体系的薄弱环节。举例来说,地震发生的海地,人口密集、首都有60%的房屋因陈旧本来就存在倒塌的风险。
  而守望既是惦念,也是防范。这一点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些年来国际性的防灾减灾呼声日渐高涨,每每发生灾难时,防灾减灾都会作为重要的政策被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灾难总不常见,因此防灾减灾的进度也会随着生活重归平静而怠慢。如果没有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各受害国家不会用极快的速度建立起海啸预警机制。而加勒比海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因为不经常遭遇自然灾害的袭扰,在防范机制上相应落后。
    没有感恩,我们就不会在灾难来临时感同身受;没有守望,我们就不会变得更坚强,更互助。感恩和守望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面对灾难所学到的。

求2010政治时事小论文不要多500~600就行

6. 2010时事小论文

事件:看报道,某地一12岁男孩因其妈妈非要求他中断玩耍去补习班学习不可,竟爬上楼顶欲跳楼,以此威胁妈妈。相信很多人读罢都会感到紧张和心痛。

评论:生活中,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家长暗自竞争,生怕自己孩子落后,常常早早就让他们读这个班或那个班。要是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没去参加培训班,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在“虚度光阴”。于是,不少孩子整天忙于学习,晕头转向,几乎连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脸上笑容越来越少。
其实,孩子自有其成长规律,大人不应强行扭曲。过多、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会使他们早早失去童真童趣,失去作为孩子应有的天性,这对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还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正如英国心理专家拉里近日指出的,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适度让孩子“虚度光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所以我觉得现在的父母应该适当的放宽对孩子的要求,不要一味的追求孩子的成绩或某一方面的特长。而应该注重孩子心理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才会真正的有利,我们都知道早熟的果子是不甜的,所以没必要强迫孩子,如果给他更多自由的空间,或许他会做的更好。

7. 求 2015年最新时事政治论文

朝鲜问题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国际问题之一,然而从根本上言,朝鲜半岛问题一方面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最终实现半岛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什么样的机制维护现实中半岛的和平、稳定局势的问题.
  建立平衡,目的在“和”;打破平衡,本意为“战”.眼下的朝鲜半岛,各方都想“和”而不想“战”,所以谋求战略平衡是必然之举.
  纵观各方战略博弈,有三种平衡关系至关重要,并且牵动全局.这就是中俄美关系、朝美关系和朝韩关系.“三个平衡”相对独立,相互影响,共同调节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走向.
  第一个平衡:中俄美关系.这三个国家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但又都与朝核问题密切相关.朝鲜作为一个偏于一隅的小国,倘若没有把这三个大国搅和其间,也不可能闹出太大动静.所以说,朝鲜是站在大国的“肩膀上”,创造了小国玩转“大外交”的局面.然而,中俄美的平衡关系,却又是朝鲜“以小博大”的前提条件,如果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朝鲜也就失去了博弈的基础.试想,中俄美若是“一边倒”,朝鲜还能撑几天?反之,这三个大国若是“分庭抗礼”,朝鲜半岛也决无和平可言.正是因为中俄与美国保持了一种“合理距离”,朝鲜半岛才实现了战略平衡,才有可能在经历多次危机的险境中,避免了新的战争发生.
  第二个平衡:朝美关系.朝鲜和美国既是对手,也是“欢喜冤家”,更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方.没有美国的威胁和打压,朝鲜不至于饿着肚子搞核武,此乃因果关系.美国需要保留朝鲜这样一个对手,以获得长期在东北亚保持军事存在的理由,但又不允许朝鲜对自己及其盟友造成重大威胁特别是核威胁,这是一种相互背离的矛盾关系.正因如此,朝美双方都希冀建立于己有利的战略平衡.朝鲜指望以核武为筹码,既能自保,也能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甚至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则意在剥夺朝鲜的核能力,使其重新成为处在弱势地位的对手,所以既不能和朝鲜走的太近,也要防止朝鲜把自己拖入一场新的战争.于是,朝美双方依托“六方会谈”,明争暗斗,讨价还价,甚至不惜各出难题,让“会谈”几度功败垂成.朝鲜和美国这种相战不易,相和更难的较量,正是朝核问题成为“死结”的根本原因.
  第三个平衡:朝韩关系.朝鲜和韩国,虽是同一民族的两个国家,但彼此都有一统半岛的欲望,背后也不乏大国支持.北方统一南方已成历史,南方统一北方也谈何容易,双方即便宿愿难改,毕竟要面对现实.朝鲜敢战,却并无胜算,韩国惧战,但也有破釜沉舟的准备.从实际情况看,南北双方都不想再次陷入战火之中,表面上剑拔弩张,每到关键时刻却总能化险为夷.这不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双方的战略使然,在统一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朝鲜和韩国都乐于维系现在这种“对峙平衡”.朝鲜发展核武,是要弥补常规武器方面的劣势,而韩国坚决要求朝鲜弃核,目的也在于恢复以往的“军事平衡”.尽管如此,只要朝韩双方都不动手,朝鲜半岛就会依然保持危机频仍,但战事可休的局面.
  就目前形势而言,以上“三个平衡”,第一个相对稳定,第二个正在发展,第三个在向稳定方面转化.近期盛传朝鲜要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与此同时美国也宣称要和朝鲜直接对话,无论其前景如何,都是朝美之间的较劲,双方都在继续寻找新的“平衡点”.朝美两国肯定要接近,舍此不足以解决朝鲜的安全顾虑,也很难让朝鲜重开谈判.但朝美也不可能走的太近,因为美国还需要保留这样一个对手,况且还有另外“两个平衡”的制约和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保持朝鲜半岛稳定及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这是多年来始终如一的立场,也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但在建立半岛战略平衡关系方面,中国只可能在“第一个平衡”关系上发挥作用,对另两个平衡关系很难施加直接影响.笔者以为,中国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努力维护中俄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平衡关系,静观朝美和朝韩关系的发展.一旦后两个平衡关系难以建立,或者横生枝节,还是要通过中俄美的共同介入来解决问题,中国应当有这样的耐心.

求 2015年最新时事政治论文

8. 2011年时事政治小论文,80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让院士制度回归学术本位,不单关系到院士的学术权威、平息一些不必要的学术之争,更关系到学术公平的维护、科学创新的动力

近些年,曾经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们,越来越走近了大众。遗憾的是,不少人“走得近”却非关科学,而是各种攻讦。院士的神圣感正被渐次消解,甚至让人担心院士新闻会越来越多地从科教版做到社会版甚至是娱乐版去了。

最近的一起,是中国农业大学老院士李季伦领衔实名举报另一位资深院士、原农大校长石元春涉嫌利用职权进行学术剽窃。很快,石元春奋起反驳,更有农民站出来为之喊冤。举报者言之凿凿,反驳者义正辞严。这场官司,看来只能有待权威学术调查来澄清是非了。但对圈外的看客们来说,这不过是给诸如“人耳鼠”是真是假、北大著名海归科学家饶毅“意外”落选院士、某院士候选人被妻子举报道德败坏等“院士新闻”又添新料而已。

当然,从积极的意义分析,这足以说明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正逼近象牙塔尖的学术精英。在我国的科学管理体制下,科研所占用的也是公共资源,接受监督无可厚非,这有利于原本神秘的院士遴选以及学术成就走向公开透明,或有利于院士制度以及运作方式更加规范完善。

但是,有关院士的种种负面新闻,也足以引起反思。

前溯到被认为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难题的袁隆平——这位47年来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有“东方魔稻之父”称号、刚刚创造了杂交水稻新纪录的“人民农学家”,十余年前曾经落选院士。忆及此事,宽容的他只是说,两院院士评选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门户之见。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也说,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院士,落选只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一些在海外权威学术团体获评“外籍院士”或获得重量级国际科学大奖的科学家,在国内的院士选拔中却屡屡碰壁,或能说明类似的“历史性误会”,并不鲜见。

为什么院士的学术权威性屡受挑战和质疑?这或许与其间掺杂了过多的非学术因素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院士”这个头衔早已不只是对科学家个人的学术认可那么单纯了。每每到了评选院士阶段,一场集体性的“院外”公关就紧锣密鼓地进行。圈内人心知肚明,每个大学都有一笔专门申请院士的公关经费,这个投入产出是相当“划算”的,一旦产生一个院士,为这所大学带来的社会荣誉、领导认可、附加大笔资金的科研项目,甚至是招生的广告效应,都会纷至沓来。其结果便会出现,本该是最顶尖的科学家群体中,潜规则也在大行其道,而学术净土却不那么干净。

院士制度回归学术本位,这不单关系到让院士的学术成果足以服众,平息一些不必要的学术乱象,更要紧的,是维护学术的公平。因为,已不单纯的院士象牙塔,可能反而镇住了科学创新的强烈冲动,伤害了学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