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元军与清军能拿下西藏,唐军却不能占领吐蕃?

2024-05-14

1. 为何元军与清军能拿下西藏,唐军却不能占领吐蕃?

西藏位处于高原寒冬之地,虽然秦汉曾经想涉及西藏,但由于此地山高水远且中原人到了之后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也就放弃了向西南扩张。因此西藏高原也算是中原王朝向西南地区扩军事扩张的一个地理屏障。


对于已经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来说,西藏地区并不适合种植,人烟稀疏,占据此地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而隋炀帝也只是将青海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距离西藏还相差甚远。所以导致在唐朝时间,中原王朝对于西藏的了解非常少。而在唐朝之前西藏很少形成统一的政权,自然也就没有力量涉足中原。
隋唐时期西藏地区一些军阀已经逐渐走向强大,松赞干布在13岁继位之后统一西藏各部建立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吐蕃。由于藏人从小靠游牧而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还要面对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造就了吐蕃军人极度彪悍,个人的战斗力很强。
松赞干布所建立的庞大的吐蕃帝国统治范围包括现在的印度尼泊尔以及缅甸的部分地区,四周之内难寻对手。


而恰好当时的唐朝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周边少数民族都不敢挑战唐朝的威严,当时唐朝属于一个典型的超级帝国,当时的松赞干布非常好奇唐朝的实力,所以派遣使者前去长安,希望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
但由于中原王朝从来没有涉足过吐蕃,所以唐朝对于新建立起来的吐蕃政权自然一无所知,唐朝很多官员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一个王朝。之后唐朝为了加强对吐蕃的了解也就派使者到访了西藏,而松赞干布也好生招待了唐朝的使臣。
当时松赞干部想效仿当年匈奴和中原王朝通过结亲的方式换取和平,不过由于中间有人搬弄是非,李世民也就否定了松赞干布的提议。之后松赞干布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便举兵攻打唐朝,随后两家便发生了正面的军事冲突。


作为整个东亚地区实力最为强劲的两个政权,二者在交手之后发现对方都是吃素的,随后双方也就冷静了下来,李世民也同意了和亲一事,之后便发生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但文成公主进藏也只是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后来双方因为西域地区的土地发生的战争。不过强大的唐王朝在与吐蕃的多次交战之中,好像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从头到尾也没有统一吐蕃,与之相对比的是,后来的元朝和清朝都轻而易举地攻入了吐蕃。
出现这种原因并不是唐朝比元朝还有清朝弱,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就是交战双方的情况有所不同。
唐朝与吐蕃交战之时,吐蕃其实正值鼎盛状态,虽然吐蕃当时是靠游牧来积累生产资料的奴隶制社会,但毕竟当时的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集合整个西藏地区的力量与唐朝相对抗。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在唐朝与吐蕃交战期间内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武则天争权以及国家内部权力派纷争,后来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此唐朝自然不可能说集中力量来对抗吐蕃,但尽管如此唐朝依然是胜多败少。
不过唐朝虽说没有彻底打败吐蕃,但连年的战争已经让西藏的百姓不堪重负,唐朝还是成功拖垮了吐蕃。等到唐朝末年的时候,吐蕃已经进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虽然后来曾形成过表面上的统一,但整体的凝聚力已经完全不能和松赞干布统治时期相比了。


宋朝末年正值蒙古军队最为鼎盛时期,西藏各区的割据政权自然也就没办法与其相抗衡,所以元朝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反抗,就将吐蕃给统一了。元朝行、拿下西藏之后为了避免西藏独立对西藏实行弱化统治,并在西藏地区设置吐蕃宣慰司来管理西藏。
在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之后派遣使者去西藏进行了招降。
“惟尔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国一统,恐尚未闻,故兹诏示”“令各族酋长举故官,至京授职”
只不过明朝两次的招降都没有获得西藏政权的认可,于是在1370年明军攻打西藏。当时的元顺帝已经跑到了漠北地区建立的北元,并且在之后没多久得病去世。元朝在西藏设立的官员看到元朝的大势已去,随后也就表示愿意向明朝投降。


明朝虽然没有对西藏进行了全面军事管制,但是在明朝政治以及文化的影响之下,西藏的军事实力已经完全不能和当年鼎盛统治时期相比。
而清朝建立之后,它对于西藏的统治更像是一种继承,毕竟西藏已经认可了中原王朝,而且西藏也根本没有任何可以斗得过清朝的军事力量。所以清朝军队早期进入西藏的时候只是遭到了一些武装僧人的反抗。
清朝统治者在对西藏地区进行了政治军事以及文化多方面的管控后也就实现了全面的归顺统一。


再者,就是科技的进步影响了战争的走势。
比如火炮发明使得中原军队在高原地区的作战能力有所增强,等到元清时期,这些火力武器已经非常的成熟。而与之相对比,藏族的军队虽然勇猛,但是毕竟都是靠着血肉之躯硬扛,面对一些大炮的攻击,自然毫无招架之力。
棉衣的出现增加了中原士兵的抗冻能力,在宋朝之前中原根本没有棉衣这个概念,冬天的时候都是通过穿麻丝填充衣服御寒。所以在士兵到达西藏之后除了出现高原反应之外,还极其容易冻伤。而宋朝之后棉衣的出现使得士兵保暖更有保障,也就更容易应对西藏恶劣的天气环境。
总的来说其实并非是唐朝的军事力量没办法和元清两代相比,而是时代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差异。

为何元军与清军能拿下西藏,唐军却不能占领吐蕃?

2. 元军与清军能拿下西藏,唐军怎么无法占领吐蕃呢?

西藏位处于高原寒冬之地,虽然秦汉曾经想涉及西藏,但由于此地山高水远且中原人到了之后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也就放弃了向西南扩张。因此西藏高原也算是中原王朝向西南地区扩军事扩张的一个地理屏障。
对于已经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来说,西藏地区并不适合种植,人烟稀疏,占据此地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而隋炀帝也只是将青海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距离西藏还相差甚远。所以导致在唐朝时间,中原王朝对于西藏的了解非常少。而在唐朝之前西藏很少形成统一的政权,自然也就没有力量涉足中原。
隋唐时期西藏地区一些军阀已经逐渐走向强大,松赞干布在13岁继位之后统一西藏各部建立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吐蕃。由于藏人从小靠游牧而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还要面对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造就了吐蕃军人极度彪悍,个人的战斗力很强。
松赞干布所建立的庞大的吐蕃帝国统治范围包括现在的印度尼泊尔以及缅甸的部分地区,四周之内难寻对手。

而恰好当时的唐朝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周边少数民族都不敢挑战唐朝的威严,当时唐朝属于一个典型的超级帝国,当时的松赞干布非常好奇唐朝的实力,所以派遣使者前去长安,希望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
但由于中原王朝从来没有涉足过吐蕃,所以唐朝对于新建立起来的吐蕃政权自然一无所知,唐朝很多官员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一个王朝。之后唐朝为了加强对吐蕃的了解也就派使者到访了西藏,而松赞干布也好生招待了唐朝的使臣。
当时松赞干部想效仿当年匈奴和中原王朝通过结亲的方式换取和平,不过由于中间有人搬弄是非,李世民也就否定了松赞干布的提议。之后松赞干布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便举兵攻打唐朝,随后两家便发生了正面的军事冲突。

作为整个东亚地区实力最为强劲的两个政权,二者在交手之后发现对方都是吃素的,随后双方也就冷静了下来,李世民也同意了和亲一事,之后便发生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但文成公主进藏也只是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后来双方因为西域地区的土地发生的战争。不过强大的唐王朝在与吐蕃的多次交战之中,好像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从头到尾也没有统一吐蕃,与之相对比的是,后来的元朝和清朝都轻而易举地攻入了吐蕃。
出现这种原因并不是唐朝比元朝还有清朝弱,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就是交战双方的情况有所不同。
唐朝与吐蕃交战之时,吐蕃其实正值鼎盛状态,虽然吐蕃当时是靠游牧来积累生产资料的奴隶制社会,但毕竟当时的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集合整个西藏地区的力量与唐朝相对抗。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在唐朝与吐蕃交战期间内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武则天争权以及国家内部权力派纷争,后来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此唐朝自然不可能说集中力量来对抗吐蕃,但尽管如此唐朝依然是胜多败少。
不过唐朝虽说没有彻底打败吐蕃,但连年的战争已经让西藏的百姓不堪重负,唐朝还是成功拖垮了吐蕃。等到唐朝末年的时候,吐蕃已经进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虽然后来曾形成过表面上的统一,但整体的凝聚力已经完全不能和松赞干布统治时期相比了。

宋朝末年正值蒙古军队最为鼎盛时期,西藏各区的割据政权自然也就没办法与其相抗衡,所以元朝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反抗,就将吐蕃给统一了。元朝行、拿下西藏之后为了避免西藏独立对西藏实行弱化统治,并在西藏地区设置吐蕃宣慰司来管理西藏。
在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之后派遣使者去西藏进行了招降。
“惟尔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国一统,恐尚未闻,故兹诏示”“令各族酋长举故官,至京授职”
只不过明朝两次的招降都没有获得西藏政权的认可,于是在1370年明军攻打西藏。当时的元顺帝已经跑到了漠北地区建立的北元,并且在之后没多久得病去世。元朝在西藏设立的官员看到元朝的大势已去,随后也就表示愿意向明朝投降。

明朝虽然没有对西藏进行了全面军事管制,但是在明朝政治以及文化的影响之下,西藏的军事实力已经完全不能和当年鼎盛统治时期相比。
而清朝建立之后,它对于西藏的统治更像是一种继承,毕竟西藏已经认可了中原王朝,而且西藏也根本没有任何可以斗得过清朝的军事力量。所以清朝军队早期进入西藏的时候只是遭到了一些武装僧人的反抗。
清朝统治者在对西藏地区进行了政治军事以及文化多方面的管控后也就实现了全面的归顺统一。

再者,就是科技的进步影响了战争的走势。
比如火炮发明使得中原军队在高原地区的作战能力有所增强,等到元清时期,这些火力武器已经非常的成熟。而与之相对比,藏族的军队虽然勇猛,但是毕竟都是靠着血肉之躯硬扛,面对一些大炮的攻击,自然毫无招架之力。
棉衣的出现增加了中原士兵的抗冻能力,在宋朝之前中原根本没有棉衣这个概念,冬天的时候都是通过穿麻丝填充衣服御寒。所以在士兵到达西藏之后除了出现高原反应之外,还极其容易冻伤。而宋朝之后棉衣的出现使得士兵保暖更有保障,也就更容易应对西藏恶劣的天气环境。
总的来说其实并非是唐朝的军事力量没办法和元清两代相比,而是时代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差异。

3. 为何元军和清军能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从元朝开始,西藏就正式被纳入到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之后的明清两朝,西藏地区几乎都是传檄而定,很少出现较大规模的抵抗。对此,很多人就很好奇,为何最强盛的唐王朝,却反而无法平定西藏地区呢?
其实,最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唐王朝所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西藏,并且恰好又遇到西藏史上最强大的吐蕃王朝,尤其当时的吐蕃王朝也正好处在最强盛时代;反观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它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西藏,所以自然比较容易平定西藏。
第二个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媒介愈发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地区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地域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才成为可能,由此西藏地区才会被长久的纳入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

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下第一个原因:关于这个原因,很多也自然很好奇,为何偏偏是唐王朝遭遇到了西藏史上最强大的吐蕃王朝?简单的看,自然是唐王朝运气不佳,但其实呢,主要是气候原因所导致的。
大家知道,吐蕃王朝是从公元618年开始兴起,然后到公元762年正式崛起,成为能够和大唐帝国争雄的超级大国,再到公元842年突然覆灭,此后一直到公元1239年,这四百年里,西藏地区再也未能建立起一个大的统一政权,它们始终处在一个分裂割据时代,直到被元朝征服。
那么,为什么西藏地区偏偏只在公元6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间里兴盛起来呢?这个还要西藏的地缘说起。

众所周知,西藏地处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极高,不仅常年天寒地冻,而且空气中又缺少足够的氧气。所以长期以来,西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并不太适合人类居住。
当时,西藏唯一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西藏南部,这里是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冲积平原地带,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这四大地区,在当时被称之为“四如”。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西藏,其核心地区就是这个“四如”地区,一个政权只要能够统一“四如”地区,就基本上统一了整个西藏。问题是,在地势奇高、交通困难的西藏,如果想要统一这四块地区,实在太困难。
首先,这“四如”中,拉萨位于正中央,日喀则在西边,林芝在东边、山南在南边。从地缘的角度来说,自然是拉萨最具优势,因为位于中央的拉萨到哪里都最近,可以有效制衡四方。
问题是,由于西藏气候寒冷,生产力有限,拉萨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其他地区并没有多大差别,所以它非但不能制衡四方,反而还让自己处在四战之地。至于其他三个边远地区,由于位置偏远,且人口和经济都没有明显优势,自然更没有能力实现统一。

也正因为类似原因,虽然西藏早在三国时期就已进入农耕文明,但此后四百多年里,西藏始终是四分五裂,没能形成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然而等到6世纪时,也就是隋朝开始,由于中国开始进入最后一个温暖期,导致当时各地的气温普遍要比其他时期高2-3度。
对于寒冷的西藏来说,平均温度提高2-3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业生产开始大幅度提高,而有了充足的粮食后,人口和经济自然都会跟着急速扩张,而有了充足的人口和强大的经济后,对外扩张也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与此同时,气候变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拉萨的优势变得越来越突出。最简单而言,由于西藏的农业产品大幅提高,人们手中有了多余的粮食,商品流通也就变得活跃起来,与之对应就是交通媒介跟着不断发展,各地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紧密。
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拉萨位于中央位置,各地区的人口便逐渐向拉萨汇集,各地运转的物资也都需要经过拉萨,或者在拉萨进行交易,从而给拉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和兵员。据统计,这段时间内,拉萨地区的兵力达到十五万以上,而其他地区却只有五六万而已,至于双方之间的经济差距就更大。面对这样的巨大差距,拉萨统一西藏地区,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于是松赞干布横空出世,西藏很快形成了第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吐蕃王朝。
面对一个强大且统一的吐蕃王朝,再加上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唐王朝虽然强势,但却也无法将其征服。
但从唐朝末年开始,中国又开始进入历史上的第三个寒冷期,由于气温再次降低,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大幅下滑,拉萨的优势也逐渐变得不复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拉萨自然很难再有效控制其他地区,于是吐蕃王朝走向覆灭,西藏又开始进入长达 四百年的分裂割据时代。元明清三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它们面对这样一个西藏,自然比较容易征服。

为何元军和清军能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4.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在唐朝时候,唐王朝建立了疆土面积庞大的帝国,与当时极盛的阿拉伯帝国堪称为世界上两个强大的帝国。可是,国力强大的唐王朝,却被西藏高原的吐蕃威胁着,被吐蕃打得半吊着。
要知道,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寒冬之地。虽然秦汉时候曾经想进军西藏,可惜中原人容易有高原反应再加上山高水远,也就放弃领土扩张。西藏高原也成了中原王朝西南扩张的地理上屏障。

隋唐时候,西藏由分散走向了统一。首领松赞干布在十三岁之后继承皇位,之后统一西藏各个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也就是吐蕃王国。由于藏人一直靠着游牧为生,在成长过程中也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战士都是高大剽悍,战斗力很强。
强大的吐蕃也与大唐王朝有了几次军事冲突,在交战之中,都发现对方也不好惹,不能占对方便宜。于是,就有了文成公主入西藏和亲,为唐朝与西藏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死之后,吐蕃也因为西域问题发生战争,当时唐王朝也不能彻底打败西藏,也没有完全统一吐蕃。相反,元朝与清朝都轻而易举进入了青藏高原,统一了吐蕃,这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也不是大唐实力不够,气候也是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在古代世界气温在九世纪的时候,世界到了一个很特殊的升温时期。由于气温的上升,当时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左右的雪域与荒原,都是水草丰盛的高原牧场,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也刺激了人口增长与吐蕃王国势力的增强。因此,吐蕃王国就在人口与资源丰盛情况下,占领了战略位置很重要的河西走廊,威胁到唐王朝统治。 
在元朝与清朝时候,也处在世界气温的下降期,东亚大陆与其他平原地区,可能受温度下降影响不大。可是西藏高原却由于气候的严寒,失去了水草丰盛的草场与农田,被冰天雪地的大雪覆盖。由于没有畜牧业为基础,吐蕃王朝也走向衰落,面对元朝与清朝等游牧民族骑兵入侵的时候,只能选择投降。

同时,藏传佛教的传入,与起到降低藏人战斗力的作用。至从九世纪之后,吐蕃王国陷入王室权力斗争之中,由于武将割据地方,使得吐蕃内乱频繁,藏人也是苦不堪言。在这时候,松赞干布的藏传佛教传入,也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大多数民众皈依信仰佛教,产生了禁止杀戮与崇尚和平的思想,使对吐蕃不再具有侵略性。这也是为什么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元朝、明朝和清朝,吐蕃容易为纳入到中原王朝统治范围的重要原因。

5.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呢?

“吐”在藏语是大的意思,与同时期大唐似有比对之意,“蕃”指从事农牧业的地区。吐蕃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强盛之时领土面积远大于如今的西藏,包括青海甘肃新疆一部、印度一部,南诏国也曾是其属国。
(唐朝强盛时吐蕃帝国疆域)
在大唐强盛时,只有吐蕃能与之抗衡。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随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两国相爱相杀纠缠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断。自唐太宗文成公主进藏,到金城公主,大约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安史之乱时,唐朝防守吐蕃的兵力被调走平叛,吐蕃趁虚而入,还曾占长安15天,后来被郭子仪赶走。
青藏高原一直以来都没什么大国势力,不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始终对河西走廊眷顾有加,因为这条商路能带来很多利财富和技术,同时还能控制西域,监视漠北草原强权。对于河西走廊南边的青藏高原,也只有汉朝士兵曾经打到了河湟一带,对于青藏高原内部的部落势力,中原王朝一直不曾与闻。
所以,当松赞干布听说大唐国力强大,派遣使者到长安拜访邻居时,李世民让官员访查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吐蕃国家从哪儿冒出来的。所以,李世民就派了一个使者跟着吐蕃使者回访,看看到底是不是骗子。松赞干布好生接待了使者,然后这个使者也回去如实汇报了,本来正常的国际交往,却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搬弄是非,导致李世民没有答应吐蕃的求亲请求。
松赞干布刚刚统一帝国,国力强盛,没有受过这样的气,因此就派兵打了吐谷浑,还把青海周边的羌族部落都给收了,派了20万军队围攻唐朝的松州。李世民也是马上天子,一看松赞干布这么不上道,就派了侯君集等几员大将带着5万军队增援松州。这一仗打下来,让吐蕃知道了唐朝的厉害,也让唐朝知道了吐蕃不是一个蕞尔小国。于是,双方不打不相识,文成公主和亲,李世民希望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同化吐蕃。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又因为安西四镇给打了起来,主要争端区域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接壤地带。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都是处于攻势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短暂牛了一段时间,还把唐朝的河西走廊占了,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北亭都护府都被吐蕃攻占了。吐蕃的势力达到鼎盛,唐朝的边防线已经退到了距离长安只有200多里地的泾阳。史之乱后的吐蕃帝国)
可是,常年的战争也拖垮了吐蕃的经济,还让吐蕃帝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军阀。吐蕃军阀分为东部军阀、西部军阀。由于唐朝一直在东部保持着战略压力,东部军阀在维州之战中损失惨重,因此西部军阀一家独大,最终控制了帝国实际权力。随后,吐蕃赞普被刺杀,二王争立,吐蕃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直到元朝时期被并入中土。
可见,唐朝时期的吐蕃国力强大,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政权,不是游牧帝国那样能够被一战解决。它的战争持久力很强,与唐朝打的有来有往。很多唐朝名将都在吐蕃那里栽过跟头。像薛仁贵带着5万唐军与四十万吐蕃大军鏖战大非川,结果全军覆没,就可知吐蕃没有那么好打。即便要打,也是要倾尽盛唐全部国力。
可是,吐蕃的土地,都是高原山区,打下来的成本这么高,收益却不成正比。对于唐朝而言,环吐蕃的西川、河西、西域这些物产丰富的地区掌握在手中,就足以对吐蕃形成环形攻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了。万一倾国远征,一旦失利,将会动摇国本,代价太大。当吐蕃分裂时,唐朝也已经是步入残年了,藩镇割据的唐朝也没有能力组织针对吐蕃的灭国之战了。
后来的元朝和清朝,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吐蕃,实力已经不能唐朝时的吐蕃相比。元朝只是击败了一伙武装僧人,然后用一纸书信就招降了吐蕃。至于清朝,他的主要作战对象也不是西藏人,而是在青海地区的蒙古人。在青海击败了蒙古人后,清朝大军政治、宗教、军事三管齐下,西藏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随后,清朝在西藏驻军,直接管理西藏事物。
所以,清朝在收复西藏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类似唐朝那样的大规模战争,经过佛教几百年的熏陶,西藏人也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好勇斗狠的性格,他们视宗教为最大的生活准则,佛教却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可见,李世民当初以文化同化西藏的努力,最终在清朝这里结了果。朝福康安平定尼泊尔)
清朝大规模在西藏用兵是在公元1792年福康安(《还珠格格》中福尔康的原型)带领16000精兵征服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的战争。由于清朝在西藏已有根基,大军所到之处没有遇到大的阻碍,得以顺利进入后藏,兵临加德满都城下。这场战争,也是最有可能与英国人提前开打的战争,因为廓尔喀扛不住清军的攻击,向孟加拉的英国人发出了求援信。如果英国人此时帮助了尼泊尔,可能清朝就会在八旗最后的辉煌时了解到世界大势。可是,英国人拒绝了廓尔喀人,因为英国人认为要跟清朝做生意这件事重要的多。不久之后,他们就派了马嘎尔尼访问北京,还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不过都被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以奇技淫巧的名义给拒绝了。
所以,唐朝之所以没有像元朝、清朝那样攻灭西藏,其实是因为吐蕃在当时太强大了,唐朝虽强,要搞定吐蕃也得损失不少。到了元朝、清朝时,吐蕃地区的气候已经不能承载太多的人口,且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起抵抗力量,清朝攻下西藏的代价并不高。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呢?

6.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唐王朝建立了极为庞大的帝国,甚至于能够与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一较高下。但是就是这么强大的唐王朝却一直被一个如影随形的国家所威胁着,这就是来自西藏高原的吐蕃。

以至于唐朝的历史,大多都是在与吐蕃的打打和和中渡过的。那么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强大的唐王朝从未占领吐蕃,而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却能将吐蕃纳入自己的版图中来。
那么今天,今古就为大家讲讲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吐蕃再也不复当年的勇武。
首先,世界高温期使吐蕃自然环境唐朝远好于元朝及清朝
根据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世界气温变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九世纪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升温期。
得益于气温的上升,青藏高原原本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雪域荒原,大多变成了水草丰美的高原牧场,进而使得畜牧业及农业产量大量提升,进而促使高原人口出现巨幅增长。
当人口及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拥有着高原反应的吐蕃人,很自然的就成为了高原的霸主,进而威胁到高原附近的唐王朝,甚至一度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河西走廊。

虽然唐王朝在公元802年,在四川维州将吐蕃十万精兵尽数消灭,进而促使吐蕃王朝的衰落。但是面对高耸的青藏高原这道天然的屏障,最终无法占领吐蕃。
而元朝和清朝时期,正是世界气温下降期,在大陆其他平原地区,这一温度的下降或许影响不大,但是在青藏高原却会非常明显,大量原先水草丰美的草场和农田,逐渐被雪线所占据,失去了农业基础的吐蕃王朝很自然的就开始走上了衰落之路。
当他们面对元朝和清朝这些游牧民族骑兵军队的时候,没有国家实力的西藏高原势力,能够选择的就只有降服了。
其次,藏传佛教的兴起,使吐蕃故地的居民更加向往和平
吐蕃的强大是建立在9世纪时期的掠夺文化所营造的强大奴隶制体制。当时吐蕃曾经四处出战,袭击唐朝、天竺和阿拉伯,他们掠夺的奴隶往往数倍于自己本国的人口。
但是,自九世纪之后,吐蕃陷入内乱,王室斗争激烈,并逐渐演变为武将割据地方的形势,使得吐蕃内部战乱不断,人民苦不堪言。

也正是这个时候,之前得到松赞干布的藏传佛教逐渐发挥其宗教安抚作用,逐渐使吐蕃内部逐渐宗教化,在大多数民众皈依藏传佛教,信仰往生崇尚和平、制止杀戮的影响之下,吐蕃逐渐变得更加平和,不具有侵略性。
这也是为什么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元、明、清时期,吐蕃故地会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的缘故之一。
结语
总的来说,吐蕃地区的转变,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不是唐朝不强,也不是元朝和清朝有多么强悍,最重要还是吐蕃自身出现了变化,才有了吐蕃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7.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吐”在藏语是大的意思,与同时期大唐似有比对之意,“蕃”指从事农牧业的地区。吐蕃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强盛之时领土面积远大于如今的西藏,包括青海甘肃新疆一部、印度一部,南诏国也曾是其属国。
(唐朝强盛时吐蕃帝国疆域)
在大唐强盛时,只有吐蕃能与之抗衡。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随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两国相爱相杀纠缠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断。自唐太宗文成公主进藏,到金城公主,大约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安史之乱时,唐朝防守吐蕃的兵力被调走平叛,吐蕃趁虚而入,还曾占长安15天,后来被郭子仪赶走。
青藏高原一直以来都没什么大国势力,不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始终对河西走廊眷顾有加,因为这条商路能带来很多利财富和技术,同时还能控制西域,监视漠北草原强权。对于河西走廊南边的青藏高原,也只有汉朝士兵曾经打到了河湟一带,对于青藏高原内部的部落势力,中原王朝一直不曾与闻。
所以,当松赞干布听说大唐国力强大,派遣使者到长安拜访邻居时,李世民让官员访查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吐蕃国家从哪儿冒出来的。所以,李世民就派了一个使者跟着吐蕃使者回访,看看到底是不是骗子。松赞干布好生接待了使者,然后这个使者也回去如实汇报了,本来正常的国际交往,却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搬弄是非,导致李世民没有答应吐蕃的求亲请求。
松赞干布刚刚统一帝国,国力强盛,没有受过这样的气,因此就派兵打了吐谷浑,还把青海周边的羌族部落都给收了,派了20万军队围攻唐朝的松州。李世民也是马上天子,一看松赞干布这么不上道,就派了侯君集等几员大将带着5万军队增援松州。这一仗打下来,让吐蕃知道了唐朝的厉害,也让唐朝知道了吐蕃不是一个蕞尔小国。于是,双方不打不相识,文成公主和亲,李世民希望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同化吐蕃。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又因为安西四镇给打了起来,主要争端区域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接壤地带。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都是处于攻势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短暂牛了一段时间,还把唐朝的河西走廊占了,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北亭都护府都被吐蕃攻占了。吐蕃的势力达到鼎盛,唐朝的边防线已经退到了距离长安只有200多里地的泾阳。
(安史之乱后的吐蕃帝国)
可是,常年的战争也拖垮了吐蕃的经济,还让吐蕃帝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军阀。吐蕃军阀分为东部军阀、西部军阀。由于唐朝一直在东部保持着战略压力,东部军阀在维州之战中损失惨重,因此西部军阀一家独大,最终控制了帝国实际权力。随后,吐蕃赞普被刺杀,二王争立,吐蕃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直到元朝时期被并入中土。
可见,唐朝时期的吐蕃国力强大,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政权,不是游牧帝国那样能够被一战解决。它的战争持久力很强,与唐朝打的有来有往。很多唐朝名将都在吐蕃那里栽过跟头。像薛仁贵带着5万唐军与四十万吐蕃大军鏖战大非川,结果全军覆没,就可知吐蕃没有那么好打。即便要打,也是要倾尽盛唐全部国力。
可是,吐蕃的土地,都是高原山区,打下来的成本这么高,收益却不成正比。对于唐朝而言,环吐蕃的西川、河西、西域这些物产丰富的地区掌握在手中,就足以对吐蕃形成环形攻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了。万一倾国远征,一旦失利,将会动摇国本,代价太大。当吐蕃分裂时,唐朝也已经是步入残年了,藩镇割据的唐朝也没有能力组织针对吐蕃的灭国之战了。
后来的元朝和清朝,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吐蕃,实力已经不能唐朝时的吐蕃相比。元朝只是击败了一伙武装僧人,然后用一纸书信就招降了吐蕃。至于清朝,他的主要作战对象也不是西藏人,而是在青海地区的蒙古人。在青海击败了蒙古人后,清朝大军政治、宗教、军事三管齐下,西藏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随后,清朝在西藏驻军,直接管理西藏事物。
所以,清朝在收复西藏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类似唐朝那样的大规模战争,经过佛教几百年的熏陶,西藏人也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好勇斗狠的性格,他们视宗教为最大的生活准则,佛教却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可见,李世民当初以文化同化西藏的努力,最终在清朝这里结了果。
(清朝福康安平定尼泊尔)
清朝大规模在西藏用兵是在公元1792年福康安(《还珠格格》中福尔康的原型)带领16000精兵征服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的战争。由于清朝在西藏已有根基,大军所到之处没有遇到大的阻碍,得以顺利进入后藏,兵临加德满都城下。这场战争,也是最有可能与英国人提前开打的战争,因为廓尔喀扛不住清军的攻击,向孟加拉的英国人发出了求援信。如果英国人此时帮助了尼泊尔,可能清朝就会在八旗最后的辉煌时了解到世界大势。可是,英国人拒绝了廓尔喀人,因为英国人认为要跟清朝做生意这件事重要的多。不久之后,他们就派了马嘎尔尼访问北京,还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不过都被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以奇技淫巧的名义给拒绝了。
所以,唐朝之所以没有像元朝、清朝那样攻灭西藏,其实是因为吐蕃在当时太强大了,唐朝虽强,要搞定吐蕃也得损失不少。到了元朝、清朝时,吐蕃地区的气候已经不能承载太多的人口,且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起抵抗力量,清朝攻下西藏的代价并不高。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8. 唐朝为什么无法灭掉吐蕃?

突厥和吐蕃是大唐最主要的两个边患,其中吐蕃更是与大唐纠缠了二百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大唐,但是先大唐一步走向灭亡。而突厥则是在大唐建立之前就已经强大起来的戎狄国家,其强盛时期的领土胜于大唐帝国,但是盛极必衰,在唐初,东西突厥先后灭亡。

突厥崛起于六世纪,当时的隋朝还没有建国,而在隋朝建国初年,突厥就分裂为东西突厥,一般常说的突厥就是指东突厥,这一支与中原王朝起冲突最多。尤其是隋末时期,突厥在始毕可汗的领导下达到了最强盛时期,更是对中原窥视已久,在众多割据势力中寻找傀儡,提供兵马来干涉中原的战事,当时依附突厥的割据势力不在少数,即便是李渊起事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突厥这个威胁,而派刘文静去与始毕可汗达成交易。
大唐建国之后,突厥更是不断在边境制造动乱,游牧民族民风剽悍,他们打仗比较厉害,在唐初可以说是大唐最头疼的边患,而颉利可汗更是曾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带领大军长驱直入到了渭水便桥。李世民不愿意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与突厥开战,不得不在渭水便桥和颉利可汗签订了耻辱性的《渭水之盟》,颉利可汗满载而归,其强悍可见一斑,但盛极必衰。

突厥内部的动乱越来越厉害,各个部落都不愿意屈服于颉利可汗,再加上突厥爆发了大风雪,严重影响了突厥子民的正常生活,可以说颉利可汗真正遇到了大危机,而这危机正是李世民渴盼已久的。629年,李世民派李靖等人开始了灭突厥之战,战争进行的异常顺利。第二年,义成公主被杀,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国。正是东突厥的灭亡,促使四夷戎狄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而西突厥则是在657年的高宗朝被灭。

突厥被灭不久后,吐蕃强势崛起,成为大唐最为棘手的边患。实际上吐蕃与大唐的第一次交手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之后派使者向大唐求婚,而李世民并不愿意,于是有了后来的松州之战,唐军完胜吐蕃,之后李世民采取羁縻政策,让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但是正是这个决定为未来的大唐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文成公主给吐蕃带去的好处是无法估量的,她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以及农耕技术,让文明在吐蕃大地上生根发芽,这促进了吐蕃的强盛。在文成公主嫁去吐蕃的最开始20年里,唐蕃之间是友好的,但是到了662年左右,吐蕃和土谷浑起冲突,李治站在了土谷浑这一边。吐蕃随即灭了土谷浑和大唐翻脸。
不久之后就是著名的大非川之战,李治的目标是逻娑(即拉萨),但是不得不说,李治实在是看轻了吐蕃,让薛仁贵带着五万大军就想攻进吐蕃的首府,而当时的论钦陵可是带领四十万大军迎战,薛仁贵还没有出发实际上已经注定了会失败,更不用提还出现了战略失误。

大非川之战是唐蕃之战的一个转折点,自此,李治和武则天不得不进攻为主转为防御为主。到了唐玄宗时期,设下了十大节度使防御外敌,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唐蕃之间还是没有输赢。安史之乱的发生,让大唐由盛转衰,吐蕃趁势达到了极盛时期,但是同样是盛极必衰。吐蕃内部出现动乱,在九世纪的中叶,唐宣宗将河湟之地收复,而吐蕃也在动乱中被瓦解。
大唐能灭突厥却灭不了吐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突厥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实际上内部并不统一,全靠武力压制,很容易出现动乱;而吐蕃则是一个完全统一性质的国家,高度集权,且在文成公主的帮助下文明程度很高,不容易出现动乱,能够一直对外。
其二、吐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吐蕃易守难攻,在长距离作战补给线过长的情况下,唐军很不占优势,因此攻下吐蕃并非易事,所耗费的兵力财力难以估量。而更重要的是,攻下了吐蕃之后如何管理这个地方同样是一个难题,大唐皇帝对吐蕃这个地方的土地完全没有兴趣。这样付出很多却回报率极低的灭国战,大唐并不愿意打。

还有一个原因极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突厥在大唐建国的时候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已经进入由盛转衰的阶段,而吐蕃在安史之乱之后才真正强盛起来。突厥在走下坡路,吐蕃在走上坡路。因此并不能认为突厥不够强悍,实际东突厥被灭之后,又在半个世纪之后复国成功。
682年,唐高宗晚期,阿史那骨咄陆带领十七人出走,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了七百人,后又增至五千人,成功复国,这就是后来占据大唐北部大片领土的后突厥。一直到了天宝初期的745年,后突厥才被大唐和回纥夹击而亡。算起来,突厥与大唐之间的征战也有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