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比复利思维更重要的是“底层认知复利”

2024-05-16

1. 认知:比复利思维更重要的是“底层认知复利”

  这是智远的第0141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比勤奋更重要的  
     是“底层复利”,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在这个世界上,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千万富翁和普通阶层每个人每天都掌握着24小时的支配能力,贫富差距大的核心原因除了先天性因素外, 还有一项巨大差距就是“思维”。 
   思维决定着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刻的想法以及决定,如果你想自我提升,改变人生轨迹,就一定要不断训练 “自我的思维方式”。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时间和复利,而我觉得决定复利的,除了两者之上,  背后最核心的应该是支撑思维形成的“底层知识体系”与行动层知识体系。  
    简单概括复利思维: 
   找到某件事物的底层规律,使得事物按照一定的指数不断反复增强的思维模式,利用金融场景中的解释方法为 “利息获得利息” ,不断循环的计算,像滚雪球一样倍增。
    复利最著名的案例是在“国际象棋盘”上: 
   从左上角的格子上依次放一粒米,第二个上放两粒,第三个格放四粒,依次类推下一个格是前一个的一倍,直到第64个格,总共可以达到多少粒米呢? 答案是1840亿左右,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经济学家也曾用一个公式来形容复利: (1+r)N ,R代表你做的事情,N代表时间,只要R是正数,即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拉长,就会带来奇迹效应。
      多数人一想到复利,第一思考会放在“金钱”上,从事物本质角度来说复利不单单是“金钱”,在我看来,它的内在核心其实是"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背后是对“知识的认知”。
   一次投入多元持续收益是每个人都想要的,而且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我们花时间做的任何事情都该带着一鱼多吃的“思维”。 
   理解虽是如此,有句老话说的也好, 认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怎么算?如果利用复利思考,答案就是: “沉淀下来什么”。 
    复利的第一步我总结认为是“建立知识体系” ,决定思维是否持续成长,知识体系的输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技术开发一样分为三个层面: 应用层,中台,底层。 
    底层是什么: “一个人知识储备带来的认知升级”
    中层是什么: “基本面扩张带来的能力圈放大”。
    应用层是什么: 能力圈放大后带来的变现方式。
   曾国藩曾经说过, “我在年轻的时候无一日不读书” ,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也曾在节目中表示: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一种时间,都会以另一种形式给自己带来回报”。 
   如果你把这两句话浅薄的理解为鸡汤,那只能说明 “书读的太少”。 
   要知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多数问题,前人其实已经 “给予答案” ,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对应的方法研究透所有的底层逻辑, 而学习阅读对应的书,就可以进化思维认知,从而才能找到相对应的路。 
   从成长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维修大脑”,通过 “新知识的输入”,不断让它成为大脑下一次思考素材的累积 ,从而让知识能够不断以“复利”的速度迭代,最后达到自我认知的提高。
   若我们没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就无法意识到其实身边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沉淀形成复利效应, 而知识体系是支撑大脑运转的一切底层。 
   我们大脑所学习的过程,是外界信息经过短期记忆(思考)后,进入长期记忆的过程,过程中 短期记忆会把外界信息和“长期记忆的信息”放到一起进行加工,然后存储到长期记忆中。 
   这时,如果你大脑里没有新信息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例如我们第一次读一些 历史 ,哲学书籍,可能就会觉得特别困难,一句话要回味好久可能才理解其本意。
   大脑里面若没有相关内容的基础概念和认知,就无法对新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呈现的形态便是 “难以理解”, 譬如小时候死记硬背的书,复杂的物理公式等。
   如果我们有很多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思考的时候就容易很多,那么学习新东西的速度也会变的很快,这整个的过程是一个正面反馈。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习惯用已知理解未知,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这样。  
   知识的底层是认知世界的方法,从小学到大学摄入脑中的各种知识本质都在教育我们认知周围的一切,这里面包括每一项学科的基础理论。
   虽然它们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变现行为”, 但在步入 社会 后会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更高效率的产生可以变现的实用技能。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有个著名的桥段,孙悟空用棒子在地上画个圆圈,让唐僧呆在里面就不会被妖怪抓走, 孙猴子画的圈就是能力圈,唐僧一出圈就会遭殃。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做的事情都会超乎“认知范围以外”的圈 ,你看到别人开个饮品店很赚钱,自己也想投资,结果开起来后发现人力,房租成本减去后,盈利很少,这一切的过程就是 “出圈” 。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能力出圈又决策正确呢? 最笨的方法便是打造学科的   认知“底层知识体系”   。 
   知识体系就像一张蜘蛛网,在网状上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个“知识点”的串联和它们所起到的作用。
   而自己知识体系的扩张能让碎片化知识也不再成为孤岛,在大脑中从而进行更多排列组合,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好比是“打地基”, 一旦基础打牢,后面的认知升级就不在是“线性的增加”,而是指数的发展。 
   你想做经营,就给大脑摄入经营方面的底层知识体系,你想做市场,就给大脑摄入“底层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分为“底层”与“应用层”两种 ,底层解决的是本质,应用层解决的是方法论,怎么做, 那么为什么学底层知识?核心在于“万物的本质”是相通的。 
   应用层知识体系的广度代表着一个人的能力圈能覆盖的领域,你的知识体系越广,能力圈也就越大,所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
   当自己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升级到“知道自己知道”的时候,自己的认知能力圈便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能力圈背后是知识的储备 ,在你的知识结构中, 学习的底层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与此画等号的是“时间”。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有一个投资理财的规划,每年赚10%左右,年底就会有一个利润分配的问题,通常你会拿出来一部分花掉,然后在拿出一部分继续在投资。
   而花掉的就像是 “应用层的知识” , 在投资的部分就是你的底层知识 ,这个比例在你人生不同的阶段属性也是不同的。
   比如你刚毕业走入 社会 的时候,通过学习完成基础知识储备,然后工作学习应用知识的技能,拿到手固定的工资, 那么“基础知识+应用知识”总和便是你的“能力圈”范围。 
   而随着发展时间拉长,你的底层知识可能是不变的,但应用层知识在不断的增加,比如工作中你学会了怎么做运营,怎么做营销,怎么搞定客户,但这些只能是你能力的表现。
   那么能力的表现怎么让它变成 “底层” 呢? 答案就是打造成为“高效的体系”, 记住信息时代, 信息反而不值钱,值钱的是对信息的处理效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新手编剧写剧本往往是大俗大雅的模仿前人的套路,你看到后肯定会说: “要是我,结尾一定写的足够震撼”。 
   但一个资深编剧看东西则是采用经典的三幕剧结尾,在第一幕的建构上一般是普通人的视角,然后在把主角光芒露出,提供足够的情节张力,最后结尾。
   同一个领域,新手和专家的知识区别其实是不同的, 新手往往看的是表面特征,专家往往看到的是本质能力 ,所谓的大牛,就是把学习任何事物背后的逻辑,抽成几条公式的能力。
   然后通过归纳成为“体系”进行输出,最后达到放大的效果,把应用层的知识也就变成了“底层能力”,它的能力圈也就不断的增加了。
   随着能力圈的增加,在回归到应用层变现的方式也就多样化了。
   比如从原本的只能靠“单一贩卖时间“工资的形式,发展到了可以多元化售卖时间,例“顾问”“咨询”“培训”,这些都适合素人。
   而有的人则是通过更多的收益,进行资金的再分配。
   例如买股票,基金,开店,小投资,而这一切原理其实就是“底层+应用层知识”的分配的机制, 所以可变现方式少是因为你没有掌握灵活的分配问题与“认知的瓶颈问题”。 
      如果你的底层不够扎实,靠努力的方法给自己带来的复利是很小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不信你可以纵观市场看看。
   从金钱角度,年轻人和中年人相比做“复利”投资,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答案便是 年轻人本金少,财富积累比较慢 , 而中年人收入高,风险成本也相对比较大。 
   你作为一个工作3年的人,每个月收入1.2万,一年便是14万左右,你拿出5万作为股票投资,如果你不小心亏损了一半,也就是2.5万,那么你努力奋斗几个月工资就可以把这个坑给填满。
   但是一个每月收入5万的中年人拿出年总收入的20%作为股票投资,一不小心亏损了50%可能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现金流才能填满这个坑。
   虽然比例相同,同样的亏损,  前者可弥补的核心在于“年轻”可以支配力比较强,后者则是“信心上面的打击”。  
   这个例子可以充分的说明,年轻人的财富积累不仅仅表现在“金钱层面”,还有金钱以外的“知识价值”。
   那么复利要把底层基本功做扎实的核心就在于 “知识价值” 要足够稳,这样你会在要投资的事情面前“少走弯路”。
   在财富投资(股票,基金)复利的表现中,“底层”所代表的便是自己的本金部分,换到其他场景的运用中(工作,成长), “本金便是你的基础能力”。 
   打好基本功,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如何才能让你的基础能力更加扎实呢? 你要先了解某个领域知识的分层,找到有效信息进行学习。 
   我们市面上很多学习都是可以找到源头的,比如你现在所做的任何工种,运营,市场,产品,营销,增长,技术开发等等。
   一手的信息往往比较难找,一般存在某个领域的资深多年研究从业者,博士,学者身上。
   它们还正在被研究,被验证,是新鲜的思考,可能还存在这些“学者”的脑中,笔记本上,并没有加工完成被发布,但新鲜度很高。
    二手的信息一般含金量高,是一手信息的转述 ,比如你看到将底层逻辑的书,比如《国富论》,比如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白皮书”,还有一些是经过系统整理,提炼后的培训教材等。
   而三手的信息往往是 “为传播而简化或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像一些领域类的畅销书籍,已经被改变为“公众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因为被简化,加入了一些大量案例,故事,可能在表达层面就会出现不精准。
   在市场营销圈,多数人都看过一本书叫做“定位”,主要讲的是“满足顾客需求,抢占用户心智,是定位之父特劳特的成名作,美国史上最佳商业案例”。
   在市面上除了这本书以外,还有一些“译意相同”的书籍,本质内容讲的都很相似,而这些书往往是为了让大众更容易理解。
    四手信息是“各种动机充满个人情绪的表达” ,例如你常常看到的各种碎片化公众号文章,标题常为“按照这个方法就可以赚几十万”,也有很多导师解读“一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努力都可以成功等等。
   现在你可以检索下,自己在上面的几种信息中花费了多长时间, 其实任何一种信息都是有效的,核心在于“利用的方式”。 
   若从底层复利的角度来看, 我们更应该掌握“一手信息”,这样加上“应用层”的知识实践,基本功才会更加扎实 ,但一手信息比较难以读懂,这里一般建议选择”二手信息“去学习会更有效些。
    我们如何找到所需信息的源头呢? 
   首先我们需要 认知到自己需要的是“方法论”层的还是“底层”的 ,底层一般是教科书类较多,专业的理论知识,比如你想学习播音,那么从“大专到本科”一系列的教材值得自己挖掘。
    如果是“方法论”层,则需要在行业内寻找 ,我一般会采用找“牛人”,听“干货”,譬如你想学电商运营,那就找电商圈“运营”厉害的人,去买他的书,听他的课程。
       钱作为复利的结果,只是附和在“某种东西”上呈现的一种方式 ,比如“开门店”,“做公司”,但想经营好它,则背后需要“知识体系“的支撑。
   所以当我们想做任何一种“投资”的时候, 最先应该思考的是“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够不够完善 ,把底层知识做实,然后学习“行动层的知识”相对更容易一些。
      钱要持续增值,就需要把它投入到一个能够持续创造利润的经济中去,那么不管是底层知识还是“行动层”知识想要增值,就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知识体系。
   持续并且稳定的增长,升值,不追求快速的收益,核心避免亏损。
   对于“底层知识复利”的持续,需要做的也是 “小规模” 的学习,核心是 “不间断” ,很多人常常说自己在读书的时候非常有文化,考个本科,读个硕士等,但在毕业以后就不学习了。
   如果结了婚生了孩子,可能有时“孩子”的一道函数题就能把自己给难道了。
   学习不是像电脑下载文件一样,可以进行长期存储需要的时候及时调取,学习的本质其实是 “建立在已有知识” 之间的。
   人的大脑里面大概有一亿多个神经元,当我们在学习和思考新知识的时候,相对应的神经元就会被点亮,当你经常去运用和练习的时候,这些相对应的神经元就会更加牢固。
   甚至有时会变成条件反射,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正正的属于你,反之 如果你只是思考过,却没有经常使用,那么这个知识点相对应的神经元就会很快“暗淡”甚至被“遗忘”。 
   一件事情长期不做,就会脑生。
   金钱的投资也是一样,如果你久久不登录一个“基金”的账号,几年后再去从大脑中调取,可能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最后忘掉了,不但复利没有了,本金可能都找不回来。
   所以不能忘记学过的知识的方法便是 “多练习运用”和“对外输出”的能力 ,为什么要持续学习知识呢?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持续的变现能力”, 用大脑的认知来支撑赚更多钱的思维。 
   最终你会发现,不管是价值,还是财富投资,复利思维背后绑定的是 “终身成长”。 
   很多人的终身学习是伪命题的核心在于 “没有属于自己的体系” ,他们的大脑学习最终就像流沙一样,逐渐被忘记。
   一个正常接受教育的人,它的知识体系建立应该是有“雏形”的。
   工作以后的终身成长, 就是给这个体系不断的输入新的技能层的知识 ,增加其结构的完善性,可随着市场的动态变化,解决更多遇到的问题。
   人最好的底层复利“终身学习”,应该是选择几个 “有价值的长期问题”,持续的深挖 ,比如怎么做好市场营销,怎么做好一个产品经理,怎么做好管理,怎么当好老板,怎么做好财务投资。
   等你十年如一日的都在研究这些问题,你会发现自己更“更加系统的理解”,而这一切越能够保证“你在这个领域稳步的增长”。
   所以千万不要被短期的价值所迷惑,从知识,成长,金钱三者投资角度来说,也许你的初始量不是很多,但不重要,重要的是  “本金增长的能力”。  
    “复利并不是自动化”的过程,而是考验人性的过程。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从今天起你不要喝酒了,每月剩下来的钱10年后你可以换一辆保时捷,请问你愿意吗?
   80%的人都不会这么干,所以“复利的投资” 也是这样,它是一种常识。
    如果所有的复利后期都可以“葛优躺”,那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早就不用学习了 ,他们还费那么大劲学习干嘛呢?难道是自找不痛快吗?
   底层知识的认知比例和金钱的本金是一样的, “底层知识”,相当于你能力范围内的认知,你要不断增加 ,这样投资出去的基金,股票,创业“所做的事情”,你才会有中长期长远的增长。
    而如何持续呢? 则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让自己专注,克服一切让自己“熵增”的杂念,这样才能做时间的朋友,像滚雪球一样,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最考验人的。
     
     写在最后:  
   想拥有复利思维,不如先学会让“思维复利”。
     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 本金等于“能力圈”变现的本事,本金等于“底层知识体系与行动层知识体系”的认知度 ,复利等于 “长期学习的能力” ,理解了真正”复利的底层逻辑“,其他的交给时间来见证它的增长。

认知:比复利思维更重要的是“底层认知复利”

2. 重新认识--人生的复利效应

说起人生的复利效应,其实就是强调积累过程。
  
 在Github看到一句话,突然很有感触。它说,大多数人都高估了他们一天能做的事情,但低估了他们一年能做的事情。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要明白你一天能做的事情是有极限的,所以当你产生了一个欲望,可能几天,一个月,半年都是完成不了,你可能需要坚持一下。
  
 坚持这个词,代表了对时间的挑战。坚持一年,也就是经历了一年的洗礼。经典著作都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考验才流传到现在。你只是坚持一年而已,尝试一下好吗?虽然中间可能会有各种干扰和不确定,但那些都是你坚持过的证明。
  
 经历过时间的历练的事物,有一种独特的美。

3. 人生复利

一说起复利,我想大多人想到的就是金钱复利吧,每个人肯定都听说过一粒麦子复利的故事吧,我也是小时候甚至很早就听说了,可我的人生中又有什么和复利有缘呢?
  
 大家一致能想到的肯定就是金钱的复利,也就是滚雪球。
  
 巴菲特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这里的“雪”就是投资,“足够湿”就是投资收益,“长坡”就是投资的时间。
  
 我们大多数人就知道把钱放到银行里面产生复利,可是这种复利大多人是没能够抵抗了通货膨胀,要不然人人都可以是富翁了。
  
 人生拥有的时间,感情,事业,友情都可以获得复利的,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复利不仅仅是金钱的专利,它还有感情,亲情的复利!
  
 透过窗户看到天上的月亮好圆好亮啊,今天七月十四了,明天就十五了,怪不得呢。
  
 人生有名利双收,才貌双全,花好月圆,原来好事都是成双的。
  
 一粒种子下去,可以收获一棵大树,硕果累累,这不都是要从一开始选好种子,选好地,朝朝暮暮精心呵护才会有复利产生吗?为什么我就单单看到了简单的蛋生鸡,鸡生蛋呢?
  
 什么都要坚持,这才是复利的根本吧!

人生复利

4. 关于复利的一些思考

1.很多事情的成长是非线性的,例如我们希望的结果是每天成长1%,1年成长37倍,但是很多事情都是非线性的,机械式的重复在部分时间会产生变化,但是可能在一段时间里面都会陷入停滞,然后再某个节点产生了顿悟式的增长,可能是螺旋式上涨的。如果用从A到B来进行类比的话,理想情况下你走的是一条直路,每天前进一点点,可以最终到达目的地,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条路可能是崎岖不堪的,有时候是上升,有时候是下降,有时候是停滞,有时候甚至是反方向的行走,所以这种理想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都不会发生。
  
 2.因为未来无法预测,所以我们要拥抱贝叶斯主义者。所谓贝叶斯主义者,就是建立初始假设,但是不断验证和修改更正的过程,积累的经验不一定有用,但是要用于否定自己,不断接近正确。巴菲特这么聪明的人,也会犯错误。但是犯错不可怕,要敢于修复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傻逼之处。
  
 3.复利依赖于本金,一方面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本金,另外一方面我们能够长久进步的前提,是本金不要一次归零,所以不要做那些让你归零的事情。你需要有更多的资产让你保障你一直在牌桌上。
  
 4.能够运用复利的前提是,我们一直在牌桌上玩。因此你需要有一个事情不断产生现金流,让你能够规避风险,而不是被黑天鹅事件导致你归零。
  
 5.警惕简单归因。成功者的方法,我们没法复制,很多事情的发生依赖于时间窗口,例如你用现在的方法论去再做一个淘宝和拼多多,给你一样的资源也做不到了,因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5. 人生复利

“人生复利”实际上应该是两个词,人生和复利,接下来分别和你谈谈这两个词的个人看法。
  
 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近70亿的人口走出了70亿条各异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
  
 走在自己的路上,很多时候总是一路迷茫和自我怀疑,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远不能看到自己的未来。(是真的不能吗?)
  
 
                                          
 “总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近些年这句话似乎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他们借此发发牢骚,暗自哀叹。
  
 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真的知道?不是天方夜谭,不是灵机一动。
  
 你期望的人生应该要切合实际,逐步实现,譬如我是一名老师,我对职位的晋升不感兴趣但又希望工资能逐年提高,那么,职称晋级就对我很重要(职位晋升和晋级是两种不同的途径)。
  
 如若我讲,我的目标是明年评上高级教师。这样的目标就是扯淡,除了让你终日郁闷,无处着力外别无他用。
  
 为什么?
  
 教师评级从中二,中一再到副高,正高,是需要逐一实现的,而每一级需要的资质也各不一样。
  
 现在我是中二,我最好的办法是,设定中一为目标,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所需资质,保证最短时间达到中一。然后再是副高,正高。
  
 这是最好的办法,是为捷径。
  
 这么说起来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就像我们的成长一般,从一岁到十岁要经过3650天的历练,怎么可能今年你20岁,明年你就25岁?
  
 道理都一样,大家都能白,但换到个人成长方面就不自知了。
  
 希望你能理解。
  
 另一方面 ,要有120%的自信,看到更远的距离。成长从来就伴随着疼痛,目标的达成更是千难万险。
  
 120%的自信是想告诉你,总是在一路荆棘里消磨了你20%的自信,你仍然能投入100%的信心去努力。
  
  设立目标,将目标逐级分解成子目标,逐个击破,你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触及你那个“别人过着的人生”。 
  
 通往心之所向的目的地总是模糊不可见,达到的人更是堪称稀有物种。这一路上尸骨遍野,踌躇不得志的灵魂四处游荡。
  
 为什么会这样?
  
 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总以为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现实是你还得靠闹钟把你叫醒,甚至叫不醒。你总以为你付出了太多,但只要下个软件记录下你点开各种APP的时间你就会明白你到底把时间花在了哪里。
  
 可怕的是不自知。更可怕的是“自以为”很努力。
  
 希望你能反复斟酌这几句话。共勉。
  
 百度百科上解释,复利是指一笔资金除本金产生利息外,在下一个计息周期内,以前各计息周期内产生的利息也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巴菲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复利如此伟大。 
  
 复利的魔力不仅仅提现在金融上,在我们的个人成长中提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只是很多人可能会诧异,我怎么不知道。
  
 大多数感受到复利效应的人基本都在各自的领域有了建树,你之所以诧异,只是因为你还在成本线之下。
  
 如下图所示,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挣扎在成本线下面,永远没有达到那个拐点。
  
 
                                          
 而一旦你达到了那个拐点,就如图看到的,你的成长就会直线飙升,复利效应尤其明显。
  
 你接下来会问,那要怎么达到拐点呢?
  
 这就得回到起初讲的“人生”中提到的,从中二到中一,从20岁到25岁,你始终需要找对方法循序渐进且不间断的坚持。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思考逻辑等能力和我们大脑皮层的灰质沟息息相关,灰质沟越后,你越“聪明”。
  
 而灰质沟的厚度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增加的,更神奇的是你锻炼的前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长期坚持后的某一天开始,它的厚度会迅速增加。
  
 大家都背过英语单词,应该有这样的体会,起初能背10个单词都难,但在老师每天听写罚抄的威逼下你坚持一个学期下来,一天被10个单词?so so so easy.
  
 道理都一样。
  
 以此自勉,你我共勉。

人生复利

6. 重新认识复利思维

复利思维,是我们007的战友们基本都具备的思维认知,我们从很多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关于复利思维的描述,其中最经典的是: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进步1%,一年之后,他的能力会提升38倍。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干过这碗鸡汤,受到这碗鸡汤的激励,坚持学习提升自我。
  
 在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书中再读到复利思维,感受了老师不一样的见解,也重新审视了这个公式中的三个变量,本金、收益和期数。
  
 本金,是过往所有的积累,可能是资产,也可能是自身的能力。本金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善,如果是资产,可能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或者有在年轻的时候就赚取了第一桶金。如果是自身的能力,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
  
 投资,每年10%的收益已经是非常难得,按照复利计算,7年的时间,复利和单利,相差30%的收益,这个收益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大,而且10%的收益已非常难得。所以本金才是在这个公式中占比最大权重的变量。我们要提升在场外赚钱的能力,提高可以投入的本金。
  
 复利效应最诱人的地方是收益率,高收益才是复利效益的核心,但是长期稳定的高收益几乎不可能。所以选取投资标的至关重要。
  
 期数谬误。人们对复利公式中的期数,常常有不合理的预估。比如在这个经典的人的成长复利公式中,1.01^365,把期数定义在天,每天进步1%,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先不说每一天的进步是否能复利,单就这个期数按天计算就极其不合理。无论是能力还是资本,都很难成指数级增长。
  
 对复利公式有更清醒的认识,是为了认清现实,对结果有更合理的期待,以及以终为始,知道复利效应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越早开始越好。

7. 如何理解复利?

关于复利这个词,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懒得去查,去看。
  
 也是在最近一段时间,频繁遇到这个词语,好像觉得,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我却不懂。那么,趁这机会,今天,我也来学习一下关于复利的这个事情。
  
 复利,什么是复利?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就是复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复利。
  
 换个日常中人们常听的说法,就是,指数级的运算,利滚利。
  
 再简单一点,举个生活中的例子,高利贷,这个可以算是复利的典型。
  
 复利这个词,在生活应用方面是及其广泛的,比如,个人成长,家庭幸福、资本增长等等。
  
 1.在个人成长方面,就利用时间这个方面,我们拿努力学习来理解一下复利这个词。
  
 学习与不学习,在每天看来,差别微乎其微;
  
 在每个月看来,差距也并不大;
  
 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明显,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同;
  
 而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看来,差距已相当明显。
  
 怪不得人们常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原来这典故的底层逻辑是复利,今天才认识到。
  
 综合来看,在个人成长方面,复利利用的是时间的力量,时间使人成长。
  
 2.在家庭幸福方面,虽然,这方面,我没有经验,但我知道,情感也是符合复利模式的。
  
 3.在资本增长方面,复利的表现,比如理财,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基金、债券、股票这些。
  
 今天,我对复利这个词语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还不错。

如何理解复利?

8. 我们重新理解“复利”的价值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复利只不过是高中数学课本里的一个章节概念而已,做几道应用题之后就再也跟自己的生活全无关系了。别说复利了,事实上,连利息都不见得是每个人都真正完全理解的。
  
                                          
 一笔存款,若是可以获取复利,那么它的增长最终大抵是这样的:
                                          
 于是,一笔借款,若是按复利计算,拖欠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变成永生永世无法偿还。所以借钱还不上,从这个角度看,只能是愚蠢无能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 这话难听,但话糙理不糙。而有钱却赚不到钱,也是一样的原因 —— 只能这么理解。
  
 比如,同样的一元钱投入,即使在相同的时间由于不同利率下产生巨大的差别(见下表)
                                                                                  
 比如,网站的访问量 、公众号访问量。开始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任何的变化,但当访问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你会发现产生惊人的效果(井喷)。
                                          
 现在20%网站占用了80%的流量,而其余80%网站共享剩余的20%流量,说明 强者恒强,弱者越弱。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状态,在数学上称为 幂律分布 ,同时也符合”二八法则”
  
 如果要想有所改变,或者说我们的某些成绩实现复利效果(也可以说指数式增长)
  
 那么从复利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因素有: 利率、周期(执行次数) 
  
 利率,就是做A导致B后,B对A产生多大的强化作用。哪怕是一点点的差别却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每个月所供的房贷,如果有调息就产生显著差别,导致所还的房贷金额是不一样的。
  
 而周期或执行次数,就像往棋盘上放麦粒故事一样,前面几次差别不明显,越是前面越不容易发现,只要执行次数足够多,越往后复利效应才会发挥出来。
  
 反观每次我们学习一门技术或新的知识,往往开始有极大的热情,通过努力付出一段时间后,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变化,导致中途泄气或没有信心,直至最后放下。
  
 那些天天喊减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坚持了一周两周,甚至一月看到体重没有变化或变化太小,索性放弃,开始过去的生活习惯。
  
 把一块冰从零下五度开始加热让它融化成水的实验,直到零度时才发现冰的表面有小水滴出现,开始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加热过程温度上升,冰块开始加速融化,直至全部变为水。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从零下五度到零度时冰块表面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直到温度升到零度时就有小水滴出现。也许你会认为就是这一刻才让冰块发生了变化,因为你看到了明显的变化,所以也就认为这一刻起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从零下五度开始加热升温,冰块内外部就开始发生变化,只不过在零下五度到零度这个过程变化根本不明显,却是能量积累的过程,正是因为不断的积累能量,到零度时刻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没有前面的积累,根本无法把冰块融化。
                                          
 所以那些看不到变化其实也有变化,至少是在积累能量,为达到熔点(零度)作准备,触发了能量积累的临界点,冰块出现明显的变化,也就导致了后面随温度上升加入冰块融化成水。
  
 我们平时的努力,行动,很多时候刚开始一段时间根本感觉不到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积累,要坚信努力付出了就是在积累,终有量变到质变的时候。没有变化说明我们积累还不够,目前的量无法达到变化的临界点。量变到质变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这个意思,否则任何技能和经验的积累都可以速成了。
  
 不过,万幸的、也是公平的是,每个人都一样,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依然存在的 —— 这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实啊!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继承资产,那么就持续积累知识,我们恰恰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且越来越容易、且变现金额越来越大的时代。
                                          
 每天一个微小的习惯,只要你每天坚持,总有价值回报的一天。就像那些长年累月坚持跑步或早起的人,看似跟平常人每多少区别,但那些人的身体健康程度肯定要比一般人好。更何况不少早起的人都充分利用晨间的时间阅读或写作,在时间的积累下,让自己的变化越来越明显。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非从一开始就那么大,而是从对待每一个习惯开始,他们做的就是把简单的习惯不断重复,在时间作用下产生价值。
  
 或许不需要每天进步很大,可能也就是一点点就够了,同样,如果每天退步一点点,产生的效果同样惊人,这就是复利带个我们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复利在日常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真正弄清楚其中意义,恐怕大家都会珍惜每一天的时间,踏实的坚持一些好的习惯,不断的改变自己,成长自己。
                                          
 既然复利能带给我们如此大的回报,我们如何利用这个方法呢。
  
  1、我们应该找到生活中“A导致B,B加强A”的事; 
  
  2、尽可能提高这件事的“利率”,也就是强化作用; 
  
  3、加强这件事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周期或执行次数。 
  
 比如两个人出生条件都差不多,其中一个人每天都很努力学习和提高,而且进步很大,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周期,彼此的差别就会越变越大。每天努力学习和提高就相当于是改变了“利率”的大小,自然在复利结果差别很大。
  
 现在大家都习惯为自己开设公众号,但真正有流量的还是少数,作为普通的我们要想增加流量,需要阅读的人分享出去,带来更多的流量。而这个前提是得有人分享,根本还是在于你的内容有价值,人家认为值得分享。开始像很多人都坚持更新内容,不断的输出,一段时间后看到效果不理想有放弃的念头。其实此刻最应该做的还是踏实是坚持更新,不断的 提高内容质量 (“利率 ”),这个才是触发变化的关键。如果内容质量跟不上,或许一直都不受关注。
  
 今日那些火爆的知识网红们,在知识变现之前,他们踏实的埋头写了很多年,或许那时也不知道能有今日的效果,只不过一味的坚持,刻意练习提高质量,等待机会来了,抓住便是。
  
 所以说,我们要想有所进步和改变,需要用对方法,更需要踏实的践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