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笔记

2024-05-17

1. 《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笔记

1、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2、基于人和人关系的感知,来讲怎么做产品:
  
      (1)眼睛发现痛点、找到破局点和敏锐之眼;
  
      (2)动手优化,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
  
      (3)洞察人性的同理心,懂得自己,懂得用户,懂得一个产品上,每个细微的小点 
  
               给到人的满足感、确认感和依赖感。
  
 从结婚教练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产品的专业视角,来训练她的用户如何去看一个人,如何在开始之前就去相对完整的,有框架的去观察一个人,对这个人去进行适配的一个判断,相对完整的度量你对一个人的认识到底有多少。
  
 1.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1)第一层感知层   ( 第一印象)
  
 (2)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职业)
  
 (3)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4)第四层人的能力圈
  
 (5)第五层人的内核,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1.四种最基本的生物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1)愉悦就是被满足。
  
 (2)一种被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
  
 (3)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人的边界就是自己存在感的边界),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焦虑也是一种恐惧。
  
 (4)恐惧是边界,是动力,是痛点
  
 2.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3.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就是痛点。
  
 4.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其实就四个字:直面恐惧
  
 1.潜意识、防御、说服
  
 (1)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
  
 (2)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3)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是选择
  
 2.产品经理: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 上,就是在推开用户。因为意识即防御。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3.销售:突破别人的防御,带有攻击性,适当地给对方压力,抓住对方意识与潜意识的抓手,说服对方。
  
 1.集体就是一堆角色,为了便于管理。形成的五个关键性动作:
  
 (1)确定目标
  
 (2)建立恐惧的边界
  
 (3)放入清晰的标的
  
 (4)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5)不断重复
  
 2.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一堆的应该来预测用户的行为,要做到真正让人毫无压力的很放松的情况下自然的就使用你的产品或者是说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大家可以彼此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都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放弃角色化预期,去接纳真实的人,去角色化的去认识,去沟通,去交互,才能真正的得到感情。
  
  1、良好的产品思维是今天最稀缺的职业能力
  
 2、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用右脑思考,而其他流程管理者更需要动用左脑
  
 3、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4、找到自己,接纳他人
  
 1.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你切入的点是在什么样的一条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面上,以及整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2.面打架的时候,点有红利
  
 1.从你做得到的,能稳定提供的那个点出发
  
 2.在一个点上反复纠结,其实得不出本质结论,不如花时间,从这个点上跳出来,研究一下这个点下面的大框架——线面体。
  
 1.痛点是恐惧
  
 2.爽点是即时满足
  
 3.痒点事满足虚拟自我(什么是虚拟自我?就是想象中那个理想的自己,是你自我想象的一个投射)
  
 1.第一套用户画像:羊群与草地(第一只羊、头羊、狼)
  
 (1)第一只羊是最关键的角色,
  
 (2)第二个关键角色是头羊。
  
 (3)狼:商家是狼/B端是狼
  
 2.第二套用户画像:大明(大明、笨笨、小闲)
  
 (1)大明  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京东,百度)
  
 (2)笨笨  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女人买裙子)(小红书,淘宝)(3)小闲  没有消费需求,就是打发时间的(腾讯,天涯,豆瓣)
  
 1.场景本来就是产品的一部分,场景要能触发情绪
  
 2.规划一个产品,要问自己七个问题:
  
 (1)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痛点,爽点,痒点)
  
 (2)为谁解决了问题,即刻解决了吗?(用户画像)
  
 (3)给多少人解决了问题(市场规模)
  
 (4)目前大家这个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竞争分析)
  
 (5)我的竞争方案为什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赢(看点线面体,看谁给你赋能)
  
 (6)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
  
 (7)当用户遇到这个问题是会想到哪个名字?
  
 1.做产品,首先要考虑的是建设产品的系统能力。
  
 2.产品的本质是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因此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多种方案。
  
 3.选择方案之后,再确定系统需要哪些环节,并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支撑这些环节。
  
 4.做产品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1.互联网里最关键的思维是两点,第一是用户体验,第二是效率。小米就是把单个手机做到了极致,在单点方面,效率非常高,奠定了它的成功。
  
 2.产品的竞争其实就是产品加流量的竞争。当决定做一个产品,准备搭建自己的系统能力时,你先问自己一句“我应该从哪个点来建立我系统性的效率优势?”因为没有效率优势,这个系统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系统。
  
 1.产品设计要直指人心,要让用户被产品的某个高品质的“点”吸引。
  
 2.产品的系统能力、或者说是质量问题,是提高用户体验基础。
  
 3.产品需要不断的迭代。迭代中,次序尤为重要,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预动作。核心功能最重要,核心功能附加的功能没那么重要,可以一步步来。
  
 4.产品细节尤为重要,微信团队就消息是否“显示已读”讨论很久,最终决定不显示。认为显示已读会给用户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1.想要用户做什么事,最好是用舒服的方法去引导用户。
  
 2.从一个最好的内核开始,一个一个动作的持续迭代和一次一次微小的选择,就会成就你的产品以及你的人生。
  
 3.今天你在一个什么样的点位上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持续迭代。
  
 4.平原地带的竞争,一定是体量大的赢,先到的赢,不要命的赢。
  
 1.领导力的核心,是甄别“关键任务”,然后动员大家穿越生死。
  
 2.所有的产品都是某个系统能力的结果,你要做的不是做一个产品,而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然后为你的用户提供确定性。
  
 1.厚积薄发:厚积是系统能力。薄发是表面的呈现,就是用户体验。
  
 2,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
  
 (1)感知层(感知层很重要)
  
 (2) 角色框架层(用于网站是框架,用于人世间是角色)
  
 (3)资源结构层(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4) 能力圈层 : 
  
                           ①我们要做到哪些事情,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②我们不做哪些事情,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5)战略存在层:
  
                           ①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②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3.你对自己的存在战略设计是什么?
  
 你能存在,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续依赖你,真正厉害的人,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做一个产品,让他成为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确定性依赖的存在。
  
 4.百度和Google之争
  
 百度框架的意义就是能让用户在第二个动作得到他要的信息,决不让用户多点一层。就中国市场而言,论能力圈,百度赢,论资源,百度赢。
  
 5.Yahoo为什么输给Google?
  
 在资源一致的情况下,Yahoo在表层的框架层就输了。三个搜索引擎,感知层差别不大,用户体验的差别其实是分别在框架层,资源层,能力圈层。
  
 6.看人的五要素和产品是一样的
  
 没有完美的产品,也没有完美的关系。做一个产品,就是要我做一个东西,让它成为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确定性依赖的存在。
  
 1.用户体验地图,怎么画用户体验地图?
  
 (1)用户画像。第一只羊有完整的了解。
  
 (2)清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
  
 (3)服务用户
  
 (4)用户使用路径
  
 (5) 用户情绪曲线。
  
 2.为什么要画用户体验地图?
  
 为了避免管理员视角,很多初级产品经理都是用管理员视角在设计产品,有什么产品罗列什么,而不是考虑用户要什么。
  
 3.什么是用户故事?
  
 数据是水管里流的水,是一个常态,是一个结果。用户研究不是总结一个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对错,要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4.核心观点:
  
 (1)故事比数据更重要。
  
 (2)一个好产品,从一个好故事开始。
  
 1.服务蓝图的两个核心概念:峰值 终值
  
 服务设计蓝图,就是介绍如何配置资源结构。以及如何在每个用户触达点上来设置角色框架。简单的说,用户体验地图是以用户情绪为中心的而服务蓝图则是以服务流程为中心的。
  
 2.服务蓝图要干什么?
  
 (1)一眼:第一眼让用户看见自己的目标。
  
 (2)一条路:产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
  
 (3) 三个点:峰值,终值和忍耐底线。
  
 3.峰终定律: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之后,所能记住的就是在峰值与终值时的体验,而整个体验过程中每个点好与不好,时间长短,对记忆或者感受都没那么大影响。
  
 为什么要体验峰值和终值?因为平庸的用户体验无法成就你。
  
 4.设计服务蓝图核心就是让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配置你的资源,在关节点上安排角色,保证真题服务路径不崩溃,尽量不压到用户的忍耐底线。集中资源,打造体验峰值。最后在终值。
  
 5.亚朵服务蓝图的十二个端口
  
 (1)预定
  
 (2)走进大堂的第一面
  
 (3) 进房间的第一眼
  
 (4)向酒店提供服务咨询的第一刻
  
 (5) 吃早餐的那一刻
  
 (6) 等人 等车 有地方呆的那一刻
  
 (7)中午 晚上想吃宵夜的那一刻
  
 (8)离开的一刻
  
 (9)点评的那一刻
  
 (10) 第二次想起亚朵的那一刻
  
 (11)跟朋友介绍的那一刻
  
 (12) 再次预定的那一刻
  
 亚朵资源配置与角色工作都是基于这十二个端口。采取“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策略。
  
 6.人们对产品服务的体验,根本就不住全程,只会被这两个关键点影响:一个是体验峰值,一个是体验终值。
  
 1.什么是激励?
  
 完成预定动作,给他满足。并且让他清楚。完成预定动作。就能得到满足。这就是激励。
  
 2.怎么激励用户?
  
 (1)内在激励:让人能够找到感觉,持续深入,把事情做到位的方式。
  
 (2)外在激励:非常强有力的短期改变用户行为的工具。
  
 3.确定就是依赖,不确定,就是伤害,一个确定性的丧失。不论大小,都是非常难受的。
  
 1.名字是召唤世界的咒语
  
 (1)当你起一个名字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是在寻找一句咒语。通过这个咒语,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召唤你的产品,把它从无到有召唤到这个世界上。
  
 (2)名字里的文化势能,判断一个名字是不是有力,在于能在对方心中召唤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人为什么要说话,干嘛要说话,?
  
 说话就是咒语。为了驱动别人,驱动世界。用钱或者权力来做杠杆,咒语的力量就增强了。
  
 3.什么是口碑?
  
 (1)口碑就是把事情做过头。
  
 (2)口碑叫口碑,不叫眼碑。
  
 1.互联网是增量竞争;
  
 2.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3.同维竞争:
  
 (1)先发优势是很高的门槛;
  
 (2)体量大占优,即使后发。
  
 4.小企业唯一活路就是创新,离开存量市场,寻找增量市场。
  
 5.蓝海的意义:
  
     速度第一,快速感染用户铺开市场,让最多用户体验到你,这就是给后来 
  
     者的壁垒也是蓝海的意义。
  
 1.“未来已来,只是分布的不均匀”
  
 2.创新重要的是面对痛苦,起心动念
  
 3.相邻可能: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要素,他可能已经产生并成熟了,只是他正在另外的某个领域被使用着,就看这个已经存在的未来,她会不会撞到你的眼睛里,让你心起动念,这就是灵感的瞬间。
  
 1.互联网商业简单抽象为三个要素:产品、流量、转化率;
  
 2.实体商业简单抽象为四个要素:产品、空间、流量、转化率;
  
 3.新产品一定要有新要素,否则没有竞争力。
  
 4.新要素类型:
  
 (1)在现有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科技等等要素,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改变成本结构。
  
 (2)用整个社会经济升级、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其他领域新要素,变革内在商业逻辑。
  
 1.三级火箭的内容:
  
 (1)头部流量;
  
 (2)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
  
 (3)完成商业闭环。
  
 2.三级火箭的必要条件:
  
 (1)第一级火箭一定要高频应用;
  
 (2)通过第一级火箭获得大量用户之后,要快速展开一个能够沉淀用户的商业情景;(3)操盘三级火箭的人,一定是一个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人;
  
 (4)操盘三级火箭的人,一定是一个狠人;
  
 3.三级火箭是一个成本和可控性平衡后的选择。
  
 1.一个好的组织结构,他的每一个组织部门,都是为了和某一个社会价值网的分支进行对接而设计的;
  
 2.一个失败的企业组织结构,是管理者按照自己的需求设置的。
  
 3.价值网的三个角色:
  
 (1)客户
  
 (2) 对手
  
 (3)投资
  
 4.颠覆式创新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开启了一个新的价值网?你是不是得到“新大陆”?
  
 1.中观套路:从大公司学习做事招数;
  
 2.微观体感:长时间联系,练就高手的判断;
  
 3.宏观能力:带大队伍,打大仗的能力。
  
 1.做内心确定感的事,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2.商业是以利润为中心,人生是以意义为中心;
  
 3.“我自个的能力只能到达那个点,如果我想大成,需要依赖机会、环境、势能。”
  
 所谓自信,是在不断创造与反馈中建立的。

《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笔记

2. 《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笔记

开始吸引我学习这门课的是她对产品能力的定义: 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获得回报。 
                                          
 课程分了5个模块:同理心,机会判断,系统能力,用户体验,创新模式。
  
  1、同理心: 看懂情绪,找到天分
  
 人为了强化存在感会不断扩张自己的能力圈,在不同资源推动下会去到不同的地方,都有触发情绪和推进行动的开关。
  
 把人比作手机,情绪是底层的操作系统,后天学的知识像一个个APP。认清用户要先读懂他们的情绪,如果在爽和恐惧方面无所作为,那它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
  
 微笑会让我们放下防御,重复会改变我们的观点。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要用专业化视角对人和产品做出判断,思考在哪个层面下功夫,然后回到内心,看到自己的天分和用户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人格,不要触发防御意识。
  
  2、机会判断: 从一个“点”,看到一个“体”
  
 找到有势能的面,不要寄希望于点。很多人努力工作好些年的工资远不如几年前买腾讯股票或北上广房子产生的收益大,因为再努力工资只是一个点的努力成果,而后者是附着在了快速崛起的经济体上的线性周期收益。
  
 “场”是时间和空间,“景”是情景和互动。绘制用户画像,抽象出用户标签和模型,把握用户的特点和喜好,在特定的场景触发用户情绪,解决用户的痛点、爽点、痒点。
  
 
  
                                          
  3、系统能力: 组建系统,制造确定和依赖
  
 完成一个产品需要建设系统能力,就像想拥有好身材,就必须得有控制饮食和保持运动的系统能力……
  
  4、用户体验: 让产品拥有效率、进行演化
  
 
  
                                          
 绘制用户体验地图,用讲故事的方式,从特定用户角度出发,记录他与产品接触、互动的完整过程,确认产品的存在价值。
  
 设计服务蓝图,配置资源结构和角色框架,在不突破用户底线的前提下,使用户拥有一个美好的峰值和令人回味的终值。因为人们评价体验的核心要素是最高峰和结束时的感觉。
  
 建立激励机制,完成预定动作给他满足,让用户上瘾。内在激励是让人能够找到感觉,持续深入,把事情做到位的方式。
  
  5、创新模式: 找到创新模式,发现新大陆
  
 未来已来,知识分布的不均匀。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要素可能已经产生并成熟了,你需要捕捉灵感的瞬间。
  
 比如婴儿恒温箱的发明和迭代。婴儿恒温箱的灵感来自于斯蒂芬医生逛动物园时看到了小鸡卵化器。为了让发展中国家具备维护婴儿恒温箱的能力,普莱斯蒂落团队用汽车配件做出了新的婴儿恒温箱。
  
 
  
  
 让我们成为高手、促使我们做决策的事那些微观体感;想要开门立户创业必须有长在自己身上的微观体感。再加上套路和宏观能力,就可能会成为顶级高手。
  
 商业以利润为中心,人生以意义为中心,商业并非人生的全部,做自己真实做到的,找到人生的确定和依赖,因为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3. 《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第18讲笔记(1)

厚积薄发,“厚积”是系统能力,“薄发”是表面的呈现,就是用户体验。 
   
  
 体量差异这么大的情况下,用户体验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同维度竞争的时候,用户体验更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
  
 1.战略存在层,核心层:
  
 A)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B)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得到我们各自需要的东西,我们才能继续做下去。你对自己的存在战略设计是什么?你能存在,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续依赖你。
  
 2. 能力圈层:
  
  A)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B)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能力圈是变化的。如果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就会朝着战略的方向变化、拓展;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的变化就是偶发和随机的。
  
  
 战略要清晰、能力要拓展。说起来,持续清晰的头脑去做,不容易。
  
 以上。

《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第18讲笔记(1)

4. 《梁宁·产品思维30讲》精华总结

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学习这门课的初衷,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牢记初衷,一点一点去兑现。这门课将会教会你怎么看到用户、倾听用户、判断用户、怎么与用户建立连接,并在用户的交互反馈中去迭代和优化。更重要的是这门课将让你找到与现实世界真切连接的踏实感,知道如何分辨要点,找到抓手,建立掌控感,不再茫然和被动。世界如此精彩,我们当然不能置身局外。 强烈推荐大家学习这门课,在此分享一下自己学习这门课的精华总结,全文无水!(附思维导图) 
                                          
  (1)产品能力会给你自信; 
  
  (2)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你: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  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3)普通人成为产品人的过程,就是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4)产品人只认一条——用户驱动。 
  
  (5)产品思维到底讲什么 
  
 1)教你怎么去观察,怎么判断;
  
 2)如何建立一种系统能力,以此去向用户交付一种确定性;
  
 3)如何建立交互能力,接着在不断的连接与迭代中,深化你和用户的关系。
  
  (6)通过这门课,希望助你拥有 
  
 1)一双发现痛点、找到破局点的敏锐之眼;
  
 2)一双动手优化、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
  
 3)一颗洞察人性的同理心。
  
 看一个人,或者看一个产品,可以从由表及里的五层来做观察和判断: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1)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1)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个App
  
 2)内在的愉悦、恐惧是操作系统
  
  (2)一个很重要的词——满足 
  
 1)一个产品好不好
  
 2)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
  
 3)你对你自己的认识——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3)愉悦和不爽 
  
 1)愉悦就是被满足
  
 2)不满足就不爽
  
  (1)愤怒 
  
 1)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2)人的边界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边界
  
  (2)恐惧 
  
 1)本质上,愤怒、焦虑、羞耻感都是一种恐惧
  
 2)恐惧是边界,会困住人的手脚
  
 3)恐惧是动力
  
 4)恐惧是痛点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3)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 / 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 
  
 直面恐惧
  
  (1)用户为什么口是心非? 
  
 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的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
  
  (2)做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开端 
  
 1)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
  
 2)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3)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4)销售是打破用户防御,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3)产品是被动的艺术 
  
 1)因为产品不能像真实的人那样教育用户、说服用户,只能静态地等待用户的选择
  
 2)所以,要做顺应用户潜意识的产品,不要让用户思考,不要激发用户的防御心理。
  
  (4)潜意识如何形成? 
  
 1)童年:童年时与亲近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几乎决定了一生的模式
  
 2)催眠:微笑和重复,绕过防御
  
  (1)我们是怎么被训练成角色的? 
  
 1)确定目标:只能尿在垫子上
  
 2)建立恐惧的边界:尿在别处会被训斥
  
 3)放入清晰的标的:尿在垫子上才是正确的
  
 4)给予红利,产生路径依赖:尿在垫子上就被奖励
  
 5)不断重复
  
  (2)产品经理应如何看待角色 
  
 1)放弃对用户的角色化预期
  
 2)放弃设想用户“应该”怎么做
  
 3)张小龙: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1)左脑和右脑 
  
 1)左脑发达的人
  
 ①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
  
 ② 感受力差,情绪稳定,甚至刻板
  
 ③ 更自律,更易角色化
  
 2)右脑发达的人
  
 ① 感受力强
  
 ② 在已有结论建立新观察
  
 ③ 难以控制情绪,激情,具有人格魅力
  
 ④ 时间观念差,自我且自私
  
  (2)自我与自律 
  
 1)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2)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3)自我者关注自己,自律者关注外部边界和规则
  
 4)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
  
 5)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1)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别 
  
 1)普通人勤恳努力、斤斤计较,在意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点
  
 2)富人善于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2)用“点线面体”思维做产品 
  
 1)从点入手
  
 2)这个点,它附着在哪个面上?
  
 3)这个面在和谁竞争,它能如何展开?
  
 4)这个面是在哪个经济体上?
  
 5)这个经济体,是在快速崛起,还是在沉沦?
  
  (1)女孩相亲三点建议 
  
 1)打扮要女性化
  
 2)不要努力表现自己,平淡如水即可
  
 3)适当时,主动结束约会,如对方不续约,就放弃
  
  (2)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1)做成一件事不在于你多强,而在于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2)人生的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
  
  (1)痛点 
  
 打中人的恐惧
  
  (2)爽点 
  
 用户有什么需求,你能即时满足他
  
  (3)痒点 
  
 满足用户想象中的自己
  
  (1)羊群与草地 
  
 1)首先要有第一只羊
  
 2)这只羊过得很好,得到了即时满足
  
 3)可以引入更多羊,即产品可以推广
  
  (2)大明、笨笨、小闲 
  
 1)百度服务大明,需求明确,对价格敏感
  
 2)淘宝服务笨笨,没什么事就来逛
  
 3)腾讯服务小闲,帮你打发时间
  
  (1)场景 
  
 1)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
  
 2)景就是情景和互动
  
 3)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流量入口
  
 4)互联网商业核心比拼: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
  
  (2)规划产品要问的7个问题 
  
 1)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爽点还是痒点?
  
 2)我在为谁解决这个问题?他得到即刻满足了吗?这是用户画像的问题。
  
 3)有多少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市场规模的问题。
  
 4)目前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竞争分析的问题。
  
 5)我的竞争方案为什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你不要简单的看单点的竞争力,而是要看点线面体,谁给你赋能。
  
 6)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需要马上去解决问题,这是场景问题。
  
 7)当用户遇到问题时,他会想到哪个名字呢?
  
  (1)整体流程与确定性 
  
 1)用户不是需要一台打孔机,而是墙上有一个洞;
  
 2)想想你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
  
 3)关键:持续地提供用户可以依赖的确定性
  
  (2)ATM机的确定性 
  
 第一,你的产品在“点线面体”的什么位置?
  
 第二,你提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确定性?
  
 第三,为了保证确定性的稳定提供,你需要的系统能力都要包括哪些环节?你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支撑这些环节吗?
  
  (1)企业是社会效率分工的产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2)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比拼,其实是效率的比拼。 
  
  (3)雷军:互联网思维最关键的两点:用户体验,效率。 
  
  (1)第一个产品版本尽量设计得功能简单、直指人心; 
  
  (2)产品复杂体现出产品经理的不自信; 
  
  (3)产品设计应找到内核,小步快迭代,不是憋大招。 
  
  (1)迭代中,核心功能最重要 
  
  (2)一个产品、一家公司、一个城市都是迭代的产物; 
  
  (3)今天你在一个什么样的点位上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  如何迭代; 
  
  (4)从一个好的内核开始,做好一次次微小的迭代,就能成就你的  产品、你的人生。 
  
  (1)阿里巴巴:领导力就是带领大家穿越生死的能力; 
  
  (2)面对生死考验时,依靠的只能是领导力; 
  
  (3)领导力的核心是甄别“关键任务”,然后动员大家穿越生死。 
  
  (1)战略存在层 
  
 1)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2)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
  
 们?
  
  (2)能力圈层 
  
 1)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2)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3)资源结构层 
  
 毛泽东: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4)角色框架层 
  
 用于网站是框架,用于人世间是角色;
  
  (5)感知层 
  
  (1)用户体验地图:通过画一张图,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特定用户的角度出发,记录下他与产品或服务进行接触、进入、互动的完整过程。 
  
  (2)怎么画用户体验地图 
  
 1)一个画像完整的人物角色
  
 2)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
  
 3)服务触点
  
 4)用户使用路径
  
 5)用户情绪曲线
  
  (3)两个核心观点 
  
 1)故事比数据更重要
  
 2)一个好产品,从一个好故事开始
  
  (1)服务蓝图解决资源结构和角色框架 
  
 1)用户体验地图以用户情绪为中心
  
 2)服务蓝图以服务流程为中心
  
  (2)服务蓝图到底要干什么 
  
 1)一眼:第一时间让用户一眼看到自己的目标
  
 2)一条路:产品要有清晰的路径
  
 3)三个点:峰值、终值和忍耐底线
  
  (1)对用户上瘾机制的设计,就是用产品激励用户; 
  
  (2)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需要交替进行; 
  
  (3)要点在于降低门槛,给用户成就感。 
  
  (1)名字是一句咒语,好名字能召唤出人心底的感情; 
  
  (2)雷军说,口碑就是要把事情做过头; 
  
  (3)口碑,就是替消费者设计一句他们口口相传的时候要说的话。 
  
  (1)互联网不是存量竞争,而是增量竞争; 
  
  (2)俞军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3)存量竞争中,大企业更占优势,创业者只能创新; 
  
  (4)新公司要寻找蓝海市场,寻找没有大佬、用户体验为零的增量  市场。 
  
  (1)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2)创新重要的是面对痛苦,起心动念; 
  
  (3)为某件事感到痛苦,不妨去其他领域转转。 
  
  (1)新要素有两种 
  
 1)现有体验基础上,运用最新科技等新要素,提升用户体验,或改变成本结构。
  
 2)用整个社会经济升级、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其他领域新要素,变革内在的商业逻辑。
  
  (2)实体商业的流量创新 
  
 1)好位置可以通过合作加盟获得,互联网公司为“房东”赋能;
  
 2)用众筹把单纯的“消费者”变成忠实的“投消者”;
  
 3)IP合作,自带流量。
  
  (1)互联网公司的三级火箭 
  
 1)第一级,头部流量;
  
 2)第二级,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
  
 3)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2)玩三级火箭的必要条件 
  
 1)第一级火箭一定要高频使用;
  
 2)通过第一级火箭获得大量用户之后,要快速展开一个能够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
  
 3)操盘三级火箭的人,一定是个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人。
  
  (1)一家企业,成也价值网,败也价值网; 
  
  (2)价值网里有三个角色:客户、对手、投资人,他们既成就了你,也会束缚你; 
  
  (3)一家企业会形成自己正特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组织心智,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人的能力分三种 
  
 1)中观套路:从大公司里学习做事的招数;
  
 2)微观体感:长时间练习,练就高手的判断;
  
 3)宏观能力:带大队伍打大仗的能力。
  
  (1)把本课做成一套扑克牌 
  
 1)大王是确定性,小王是依赖;
  
 2)红桃K是不确定性,黑桃K是点线面体。
  
  (2)马云的组织观 
  
 1)三级组织是共同规则;
  
 2)二级组织是共同利益;
  
 3)一级组织是共同信仰,如共产党早期的故事;
  
 4)顶级组织是至情至性,如桃园结义。
  
  (3)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1)商业以利益为中心,人生以意义为中心;
  
 2)做你有内心确定感的事。
  
  (1)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 
  
  (2)2018年之后,新机会属于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科技公司、新品牌公司; 
  
  (3)中国原生品牌井喷的时代,愿你置身局内。 
  
  (1)赚钱的事,核心是当下的利差,现金现货,将本求利; 
  
  (2)值钱的事,核心是结构性价值,它的兑现时间在某个未来; 
  
  (3)战略能力:能够看清一个更大的时空里,产业结构模式乃至社会结构模式的变化; 
  
  (4)做赚钱的事,还是做值钱的事,都有窗口期,时代总是在变; 
  
  (5)赚钱的事难在收手;值钱的事,难在看清未来的新产业结构,然后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搭建出来。 
  
  (1)原点: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实的原点,找到什么样的事情让你快乐。 
  
  (2)共同体:如何通向成功?首先要不崩溃,其次还要和他人建立互信机制。 
  
  (3)四个层级:动作层(完成动作,优化效率),任务层(协调动作,完成指标),战略层(执行战略,配置资源),愿景层(制定战略,搞定资源)。 
  
  (4)点线面体:你一生的幸福都来自于自我接纳,即使失去一切,还可以从原点重新出发。 
  
  我学这门课的初衷很功利,就是想谋求一份互联网产品专员的岗位,想在产品这个领域入个门,很遗憾,我学完之后,觉得自己差的太多了,一种任重而道远的感觉,想转行产品,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开始的热血沸腾大多都是“无知者无畏”的心理罢了。不过这门课真的是重构了我的认知框架。

5.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梁宁是谁,课程之前,我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她。冲着一开始,她借相亲模式/结婚教练的故事来讲产品,买了产品思维30讲(暴露了内心深处的想法),听过之后,深感值得。来回听过4遍之后,形成这篇读书笔记。
  
       产品能力是人的底层能力的,并不因为在这个岗位便天然便有,也不因为不在这个岗位而不需要。
  
 1.收获点一,情绪操作系统:
  
    梁宁说,如果把人看作一个手机。情绪是底层操作系统,各种习得技能为app,有人是IOS,有人是安卓,大家版本号也不相同。 后天所得皆为理性,操作系统,内在感受/情绪是驱动一个人的动力。如果被情绪、恐惧、愤怒控制,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再多的app也无用。
  
    所以对每个个体而言,需要及时升级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操作系统。心理学家会用一个词:心理的弹性来形容一个人情绪能力的强大。有殴打孩子、家暴妻女的父亲;稍有不顺极易暴怒的老人家等,他们并不拥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放纵自己的戾气,只会最终导致操作系统的崩溃,即使学会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针对用户而言,驱动用户行动的点是特定场景触发的特定情绪,并不是所广为传播的需求。只有当需求触动到用户情绪点后,用户才会进行需求填充。因为用户并不能分层次说出体验,能够展现的便是用户情绪,所以产品经理需要读懂用户的情绪。
  
 2.收获点二,用户情绪:
  
    梁宁将无数种情绪概况成四种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和满足之间的关系。
  
     愉悦就是被满足,不爽就是不被满足。人作为社会性、物种,需要被满足的点有两个,生存和社会关系被确认。拉动你玩游戏的,是微小的愉悦感;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这两个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愤怒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恐惧是边界被侵犯,但是侵犯的行动人\物特别强大。所以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医疗行业一定是帮人低于恐惧的产品,但是健康管理,在一般时间,远没有到恐惧的程度。】
  
 3.收获点三,发现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给自己满足感,乔布斯为了苹果大会对ppt练习100次,依然乐此不疲。有人照ppt练习3次,就会痛苦。上帝初始化操作系统的密码,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天分所在。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能够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
  
    时间久了,这个点的你,在这个点花很多时间的你自然会与众不同。很多时候,优秀并不是刻意勤奋,而是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感,才能支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理论)。
  
     在接下来个性化越来越突出的时代,找到能够给自己持续满足和愉悦感的事情,尤其重要。什么东西可以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这句话好大)。
  
      找一个人能够懂你的不爽和满足,你也能够懂对方的满足和不爽。人和人之间相处,需要被看到,需要被满足存在感。
  
 4.收获点四,如何相亲:
  
    相亲是一个技术活,如果在短时间内确定对方是一个可以开始长期关系的人,同时让对方产生确定感。
  
    产品经理,或者有产品思维的人会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产品,人也是如此。
  
   看产品有5个层次,人亦如此。详见xmind:产品框架层。
  
 
  
  
 5.收获点五,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曾鸣教授的点、线、面、体的概念。详见xmind:战略选择。
  
 
  
  
 6.收获点六,用户体验的核心要素:   
  
    一直在讲用户体验,而为好的用户体验呢?
  
     最喜欢梁宁产品课程的这一讲:服务蓝图的核心要素:峰值/终值。这一讲,将我学过的《认知心理学》与李少加《进化式运营》中的种种知识点串联相通。
  
      峰值和终值,是由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提出。他发现大家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核心因素决定:
  
      第一个是体验最高峰的时候,无论是正向的最高峰还是负向的最高峰,一定是能记得住的。 
  
    第二个是结束时的感觉。(Peak-End Rule  ) 
  
    梁宁在此处将峰终定律放入产品设计考量中。因为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后,能记住的只有在峰值和终值中的体验。而李少加老师将该理论运用在面试中,给面试官制造惊喜的高峰和精心准备的结束提问环节,或者最后表示自己的决心(超越其他竞争面试者的地方等),给面试官一场印象深刻的面试体验。
  
    因为平庸的用户体验无法成就你。
  
    当然峰终定律也可以使用在一场浪漫的约会中。集中资源,打造体验的峰值,最后再做一个体验终值的美好小尾巴,定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耳。
  
 
  
  
    收获点远不止这六个,最有感触的是同理心模块,最喜欢的是用户体验模块,最受刺激的是机会判断模块。详见xmind。带着梁宁给到的产品系统思维,逐步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不盲从,目标是生产自己的产品思维框架。
  
 梁宁金句:世界如此精彩,我们当然不能置身事外。愿向这个世界交付我的价值,并且获得回报。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6. 万字长文《梁宁产品思维30讲》思考笔记(二)

3.同理心训练:怎么理解愉悦与不爽
  
  
 因为用户是无法像专业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我们要从一开始就读懂用户情绪。我们需要分析用户情绪,先从最底层情绪—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做产品就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满足。"佛学里讲:苦就是不满足,满足是一种匹配,愿望与现实的匹配。改变不满足有三个方向,改变现实,改变愿望,同时改变。改变现实是产品设计和优化的范畴,改变愿望是心里学的领域。大可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厌其烦的做下去?量度一个产品到不到位,量度自己和一个人的关系,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情绪是一个人的内核,产品如果能够解决一直让人们不爽的问题,就可以让人产生爽的感觉。
  
 4.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愤怒和恐惧也是一样,都来自于被侵犯。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人的边界是五个层次的最内核,存在感的边界。愤怒,焦虑和羞耻都是恐惧。恐惧是边界,看到一个人的恐惧,基本上就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恐惧是动力,比愉悦的动力更强劲;恐惧是痛点,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的花钱。如果不跨越一个边界,在同一个恐惧边界内的动作区域里,学再多的知识,并不能让人有多大的变化。而当你自己了解自己的很多行为内在的恐惧后,在看别人,也会分外清晰。"恐惧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一个人的发展边界,这句话很有感触。有时候觉得你无所恐惧的事在别人那里却是无法跨越的鸿沟。看到别人的恐惧我会觉得惋惜,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商机啊,如果能找到某个普遍的痛点,那也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领域了。
  
 5.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以及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认为正确的话。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仪式,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产品是被动的艺术,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就是给自己太高门槛,降低转化率。社交中碰到别人对你建立防御感,你就手足无措,你不远突破社交的防御,也就没法在社交中获得快感,长此以往越来越不爱社交。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作为静态的产品,其实是没有机会说服用户的。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主观愿望过强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但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所以,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和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是完全不同的路数。意识即防御,销售需要显意识,需要主观攻击性,产品经理需要潜意识,需要的是客观自然生长。做产品的时候陷入主观陷阱而不自知,卖产品的时候,又会因为强调产品的辨识度而提高用户的防御意识。这里的本质洞察是:什么力量再驱动用户用产品。是用户自身的愉悦,还是公司等外部压力?
  
 6.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如果你是想做一个能让用户放松使用的产品,或者你想和一个人拥有轻松惬意的亲密关系,那你为什么要给对方那么大压力,让对方来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呢?一种是童年的影响,那时候没有意识建立防御机制,观念会直接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最内在感知、你本能情绪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催眠,本质是绕过防御。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人生是一场角色扮演,演主角、演配角、演什么像什么。从产品经理角度,认知到人生是一场角色扮演,要演好每一个角色,就要在每一个领域建立自己的原则,然后按照原则行事。行:寻找变量,是我让自己改变的一个原则。具体怎么做,请求内测网站的小伙伴给我写一份内测报告,在统一时间发布。产品是“用户驱动”,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用户动力。ToB的产品和ToC的产品很不一样,今天看到角色化这个概念,好像可以来解释这个差异。ToB的产品就是要去总结出某个职场角色所面临的愉悦或者恐惧,然后在产品中设定规则,以帮助这个集体角色的工作,或许是提高效率,或许是降低成本。而ToC的更多就应该去角色化后,再谈用户需求,谈如何满足潜意识的提供快感或减缓恐惧。个人有点集体角色的观念,但感觉还不会特别深,或者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工作中一直没有限定自己智能,做什么事情,为的就是避免自己被角色化。希望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工作的各种角色,也不要限定自己的思维。
  
 7.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你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愉悦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户的愉悦与恐惧,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自我的人长期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自律的人,长期关注的是外部的边界和规则,所以这类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创造力要求对自我有极深的体察和释放,但控制力是自律的体现,是社会化的产物,是对别人的体谅与迁就。自律的人,长期关注的是外部的边界和规则,所以这类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未来需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愉悦和恐惧。
  
 二、机会判断:从一个“点”,看到一个“体”
  
 8.机会判断: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腾讯股票北上广的收益是因为这个点附着于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体验,这是一个线性周期的结果。如果想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成为富人,就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其实这个面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收到点状努力的计时收益,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线性周期的成果回报,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你切入的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你面对的是什么竞争,是来自对手的竞争?还是来自趋势的竞争?所以,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非常重要。你再怎么优化产品、提升效率,一旦点线面体选错了,都是白搭。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入手只能是一个点。但要想清楚,它附着在哪个面上?这个面在和谁竞争,它能如何展开?这个面,是在哪个经济体上?这个经济体,是在快速崛起,还是沉沦?做产品也好,做选择也罢,你做一个点,都要看要附着在哪个面上。而这个面又在哪个经济体上。如果经济体崛起,面也是个朝阳产业,而你在公司里也处于极速提升的业务线里,那你就能享受溢出的红利。
  
  
 9.机会判断:怎样找到有势能的趋势
  
 和相亲一样,从你能做到的、能稳定提供的那个“点”开始。不要憋大招,自古长考出臭棋。如果是需要卯足了劲跳起来才能够得到的一个“点”,其实很难持久。普通人勤勤恳恳、斤斤计较,他在意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点,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雷军曾经告诉傅盛:“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是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每一个人,就只是一个当下的“点”,资源都很有限。一个“点”,你再抱怨,再压榨,也就只是一个“点”的资源而已。反过来要想,把自己最好的“点”都输出了。在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回报给大家什么样的线性收益呢?女孩判断伴侣,产品经理判断产品机会,创业者判断创业方向,这三者的痛苦其实是一样的。我看得上的看不上我,我能做到的又觉得不够。所以,我们为什么第一模块要花整整五讲来说构成了你心智的情绪、潜意识和集体人格。因为你需要知道,这些东西其实只是情绪而已。你在做关键决策的时候,不要被这些小情绪干扰。你要强迫自己,离开牵动你情绪的“点”,去看到“线”的方向,去预测这条“线”的周期,并且明确你自己在周期的哪个位置,是哪个“面”在给你赋能。你要明白外部的势能才是重要的,不要过于苛求那个跟随你的“点”,这才是决策的关键。但这确实很难。比如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为了把自己训练得客观,用了一生的时间。人生的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你的选择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的收益。你个人的努力。在“点”、“线”、“面”、“体”的既定框架内,作为一个“点”的挣扎而已。在能力圈范围内先把事做好,让做的这个点,符合势。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容易被困在当下,死缠着一个点,看不到线面体。区块链肯定是确认无疑的。那我当下的能力圈范围内能做好哪个点呢?继续打磨口语化写作技能,让文章读起来流畅,能把核心知识要点交付到用户手上。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产品知识的学习、输出,做更多的小白入门教程,在时机成熟时,将一块输出产品。
  
 10.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
  
 “对于产品来说,痛点多是指尚未被满足的、而又被广泛渴望的需求。”因为自我实现其实是一条漫长而痛苦的路,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你看到一个人展现出了勤奋、规整、自律,其实这是被一系列的恐惧、集体人格、潜意识压迫,才会呈现出那个样子。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痛点是恐惧,是怕。爽点是即时满足。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就是想象中那个理想的自己。痒点满足的是人的虚拟自我。一个产品可以融合三个点,最重要是找一个点切入。通过这三点对标一块输出产品设计,爽点需要再做进一步开发。痛点、爽点、痒点都是不错的点。这个就看产品经理自己对用户的哪个点感受最深、手感最准
  
 11.两套经典的用户画像
  
 第一套草地、第一只羊、头羊和狼就是一组经典的用户画像。第一只羊来了,吃了你的草,死了。就要停住,去解决草的问题。然后,又来一只羊吃了草没死,但是不开心,这时候还是要停下来,解决草的问题。做产品第一只羊是关键角色。做产品需要磨炼自己的心力,让你的心非常硬,不能自欺欺人,不要骗自己感觉良好。要觉得万一去推广时会有其他的羊喜欢。不能这样,你要从找到第一只羊开始。第二个关键角色是什么呢?是头羊。李学凌说整个生态发展到最后,最核心的就是头羊。整个企业的资源核心就是要去维护头羊,只要有头羊就会有羊群。有时候小羊叫一叫表示不满,我们根本不用管,因为企业资源有限。什么叫头羊?比如说论坛的版主、YY公会的老大、微博的大V、重度用户、淘宝的店主,这些都是头羊基本上所有玩互联网网络效应的、玩社区的,都用这一组用户画像去开启他的生态体系。第二套用户画像有三个核心角色:大明、笨笨和小闲。大明用户极其简单,他要干的事情就是两件:一、搜索自己要的;二、比价格。笨笨有需求,就是我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小闲没有消费需求,就是来打发时间,微信、游戏等就是服务小闲的。百度服务大明,小红书,淘宝服务笨笨,腾讯服务小闲。
  
 12.设计产品时要包括产品的场景
  
 场景的核心是在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要把场景拆开,场和景。“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景”是什么意思?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是在消费产品,其实你是在消费场景。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产品的目的是行动召唤,怎样才能让用户行动呢?触发情绪。写文章要定一个原则,必须触发情绪。咱们之前讲过点线面体,新场景的出现其实也是一个“体”,比如碎片时间就是一个新场景。场景要能触发情绪在移动互联网不成熟之前,我们要乘地铁,会堵车,也要等人。碎片时间本来就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成熟,使你有机会把这些碎片时利用起来。比如“得到”,其实就是抓住了碎片时间和认知焦虑的两大红利,然后成长起来的一只独角兽。互联网商业其实就是三个核心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到处都是屏幕,到处都是网络连接的入口。入口不是场景,它就像是淘宝店家有一个店面,那是一个时间加空间,但不是场景。想要成为场景,它还要能够触发情绪。
  
 三、系统能力:组建系统,制造确定和依赖
  
 13.怎样打造一个产品的系统能力?
  
 见:梁宁提到两个观点,一是产品要提供确定性,而是不要想着你要做一个产品改变世界,而是想想你能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持续的提供确定性,持续的满足用户就会依赖,不确定的感觉就是伤害。你的产品就是系统能力的自然呈现。感:在做产品时,要在确定性、依赖、这些内核下功夫,而不是在显性的外观上浪费时间。产品要交付一种确定性,用户要的是即时满足,持续地提供用户可以信赖的确定性。昨天有用户反映问题,课程进行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用工具的时候总是卡壳,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昨天和两个用户聊天,他们给了一个方案,做成图文来一步步引导,更清晰直观,这样确定性就更强了。用户每次都能获得一种确定性,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他就会对你的产品产生依赖。思:去年我和王大锤聊天,他说你一旦做公号就不要停更,要给用户确定性。不然,你断更一段时间,从新做起就很难。《反脆弱》这本书讲从不确定性中受益,对于个人,在战略方面要拥抱不确定性,因为你预判不到黑天鹅事件。但是对于服务的用户,要给予确定性。可以再深入思考下去,具体到个人执行层面,写文章、投资、要给自己交付一种确定性。怎么讲呢?写文章罗列好框架套路,往里填充,写标题时不要想,总结几十个好标题,一分钟选择完,马上用,不要耗费无畏的纠结。投资,看好一只股票,长期持有就是一种确定性,短线来回操作就是不确定性,浪费注意力不说,失败的风险会更大。从每一次学习中总结自己的原则,让事情流程化、标准化就是对自己交付一种确定性。了解了确定性这个概念,就要对自己好一点,从今天开始,你今天确定下来做那几件事了吗?有没有标准化、流程化的跑起来。行:搞定小程序,学完一个专栏用自己的方式做个课程,上线小程序音频。
  
 14.系统效率:小米的效率革命
  
 所以做产品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小米是用1亿人民币来研发一款手机,单款小米手机的研发投入可能是同行业的10倍,但是总研发成本,小米却是其他品牌的1/10。所以在这个点上,小米也提升了效率。用这种方法,小米把自己的一个单点做到很强。效率是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产品的竞争是产品加流量的竞争,没有效率优势,这些系统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系统。当决定要做一个产品,准备搭建自己的系统能力时,先问自己一句“我应该从哪个点来建立我系统性的效率优势?”因为没有效率优势,这个系统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系统。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此残酷,在个人成长方面,比拼的也是效率。谁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谁就可以吃到一波红利。如果再懂得暗箱操作,这里的暗箱是指提升效率的工具,那就更快了。所以我们要提高两种效率能力:一是快速学习、学会的能力;一个是高效使用工具的能力。两种都有方法,掌握到最少必要知识,开始向身边的高手请教。

7.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精华笔记 4/6

梁宁,著名产品人,江湖人称中关村第一才女。
  
 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百度顾问,曾任联想、腾讯高管,工作经历横跨 BAT,与京东、美团、小米等企业有长期深度交流。
  
 1、同理心:看懂情绪,找到天分
  
 2、机会判断:从一个 “点”,看到一个 “体”
  
 3、系统能力:组建系统,制造确定和依赖
  
  4、用户体验:让产品拥有效率、进行演化 
  
 5、创新模式:找到创新模式,发现新大陆
  
 6、产品世界观
  
 戳→ 第一部分——同理心:梁宁产品思维30讲 精华笔记 1/6 
  
 戳→ 第二部分——机会判断:梁宁产品思维30讲 精华笔记 2/6 
  
 戳→ 第三部分——用户体验:梁宁产品思维30讲 精华笔记 3/6 
  
 厚积薄发,“厚积”是系统能力,“薄发”是表面的呈现,即用户体验。
  
 很多新的互联网公司虽系统能力不如传统企业,但其抢夺大量用户的优势就是用户体验。
  
  在同一维度内,用户体验是核心竞争力。 
  
   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范围层、战略存在层。  
  
   1. 战略存在,定位于自我认知与他人认同;
  
   2. 能力圈,要做能做哪些事与不做哪些事;
  
   3. 资源结构,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有什么资源;
  
   4. 角色框架,可感受的内容框架与角色包装;
  
   5. 感知层,第一印象的最表层感知;
  
 由内而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究竟是战略关系、长期关系、深度关系、浅层关系与点头之交,涉及到的圈层不同关系深度也就不同。
  
 最核心的一层,在着手做一个产品之前,必须明确定义3个问题,并让整个团队都认同。
  
 要确定两件事:
  
 能力圈层是变化的,如果有清晰的战略, 能力圈会朝着战略的方向变化、拓展 ;
  
 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的战略就是偶发和随机的。
  
 资源的建设,与能力有关,但也与战略有关。
  
 有共同的战略时就会有更多的资源。
  
 框架就是框定每个页面有多少元素,他们的链接规则、调用规则是什么。角色如何包装。
  
 位于最表层, 界面好看很容易得到好感。 但是仍要快速解决用户的问题。
  
  通过画一张图,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特定的用户出发,记录下他与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接触、注入、互动的完整过程。 
  
  告诉产品经理,请按照一个用户使用的路径,把这个产品设计图再画一遍。从一开始用户怎么进入,到每一步怎么体验,最后怎么离开。
   
  
 需要完整了解“第一只羊”;
  
 深入了解需求目的;
  
 从用户接触产品到实现目标之间,会在产品上 有哪些接触 ,即需要在这些地方服务用户;
  
 注意服务触点和使用路径的区别;
  
 场景是要触发情绪的。在整个过程中,用户的情绪如何变化?
  
  把这个用户从接触你的服务开始,到达成自己的目标为止(或者放弃为止),整个流程画一个坐标图,横轴是用户的使用路径与触点;纵轴是用户情绪。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条用户在与你的服务互动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曲线了。 
  
 避免产生管理员视角。很多初级产品经理都只在罗列而不是在考虑用户需要什么。要通过用户体验地图, 让自己以用户的视角来思考,用户能不能一步一步实现目标 ,这个过程是困难还是容易。
  
    当产品经理进行沟通的时候,应该如何描述目标、触点和情绪曲线呢?  应该用用户故事的方法。  
  
 建立用户故事,深入了解用户,比数据更重要。
  
 如果我们只关注数据,而不关注用户故事, 那么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决策是导更多的羊进来。这批被导进来的用户肯定会有问题。 
  
 数据是水管里流的水,是一个常态,是一个结果。数据有时候也会被作假,人们为了证明某个结论而使用特定的数据。
  
  用户研究,重要的不是零散地收集数据,拿数据证明自己的对错,而是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因为老板要观察是你对用户的感觉有多强,你跟用户的关系有多好。 
  
 如何判断你跟一个人关系好不好,无非就是你知道多少他的信息,以及他的最新动态信息会有多少跟你同步。你掌握的信息越多,说明你们的关系越好。
  
 一个好产品是从 “第一只羊” 被真正被满足开始的。我们充分认识这 “第一只羊”,能够完全用他的语言说话,你需要了解他的故事。
  
  对经典的用户故事足够了解、足够深入、足够完整、足够洞察,这是判断产品与用户关系的标准。 
  
   一个好产品,是从一个好故事开始的。  
  
 
  
  
 用户体验地图是从用户的角度看,用户在不同点的感受。(以用户情绪为中心)
  
 服务设计蓝图是站在服务提供者的立场,在总体成本控制的范畴内,保证用户的核心体验,并保证服务不崩溃。(以服务流程为中心)
  
  一眼: 
  
 就是产品要第一时间让用户 “一眼” 看到自己的目标。
  
  一条路: 
  
 就是产品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让用户能够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服务,用来达到或者接近自己的目标。
  
  三个点: 
  
  峰值: 第一个是体验最高峰的时候,无论是正向的最高峰还是负向的最高峰,一定是能记得住的。
  
  终值: 第二个是结束时的感觉。
  
  忍耐底线: 用户打开一个页面,如果超过 7 秒就会离开,7 年就是忍耐底线。
  
  峰终定律 (Peak-End Rule) : 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后,所能记住的就是峰值和终值时的体验,过程点的记忆感受影响不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配置你的资源,在关节点上安排角色,制造用户体验,保证整体服务路径不崩溃,使用户有一个美好的峰值和令人回味的终值,全程不突破用户底线。
  
 
  
  
 就是完成预定动作,给他满足。并且让他清楚,完成预定动作,就能得到满足。这就是激励。
  
  人会上瘾是对确定性满足感的依赖。上瘾机制的设计就是对用户激励机制的设计。 
  
 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产品机制,设计一个产品没有激励机制,产品是不完整的。
  
 确定,就是依赖;不确定,就是伤害。
  
  一个确定性的丧失,不论大小,都是非常难受的。 
  
 激励用户,你 需要考虑如何用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来交替地持续激励他 。
  
 设计你的激励系统,设置一系列用户的受激励点给用户成就感,定义他的获得能力,并降低门槛。
  
  内在激励 
  
 是让人能够找到感觉,持续深入,把事情做到位的方式。驱使一个人内心获得饥渴感、满足感、愉悦感的内部因素,就是内在激励。
  
  外在激励 
  
 驱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外部因素,比如获得类似奖金、名誉等奖励,这是外在激励。
  
 是非常强有力的改变用户行为的工具。
  
 受激励点和被激励能力。
  
 激励与对方能力不匹配时,就是无效激励,所以也要定义用户的获得能力。除了外部激励外,用户的 内在激励,除了自己内心原生的,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挤压、激发和认同。 
  
  要想清楚,产品的激励体系是做外部激励还是内部激励,接下来就是设计并不断优化自己的激励系统。 
  
 在腾讯公司,公司的日常氛围中,运营出的产品至上、用户体验至上的企业文化,腾讯上至高管下至员工的 QQ 空间、朋友圈,大家在分享的内容都是各种产品的优化细节。
  
 你发表了一个你优化产品的小细节,一堆朋友、领导都来给你点赞。虽然这个时候没有奖金,但会形成你内心的满足感。只要你发产品优化的信息,就会有人给你大规模点赞,这也是一种确定性的满足,会让你把这个动作强化。
  
 
  
  
 1、《王者荣耀》如何降低激励门槛?
  
 (1) 两根手指就可以玩,一共就三个技能键。
  
 (2) 《王者荣耀》对时间的要求低,6 分钟就可以打一局。
  
 (3) 同时对设备的要求不高,不管你是 iPhone 还是安卓,都可以在同一个大区一起玩。
  
 (4)每日任务。你不要让用户思考,用户不需要想他需要干什么,只需要每天打开把任务发给他。只要完成任务就送经验、活跃度、送某英雄的体验等一堆东西。
  
 这一系列动作就是降低门槛,降低门槛,再降低门槛。
  
  降低动作门槛,设备门槛,思考门槛,降低时间门槛。 
  
 
  
  
 是咒语.通过这咒语,你和同伴一起召唤你的产品,把它从无到有召唤到这个世界上。
  
 人为什么要说话?
  
 说话就是咒语,舒舒服服的,干嘛要说话,说话是为了驱动别人,驱动世界。用钱或者权力来做杠杆,咒语的力量就增强了。 判断名字,在对方心中召唤出什么情感。名字是先于给用户的体验,并存在文化势能。 
  
  名字是连接人和世界的渠道。我们的祖先发明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给万事万物命名的过程。这个命名的过程,也是我们的祖先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
   
  
 你抓住它的特征,就可以与它发生连接。名字是主观,因此它是有情感温度的,是有文化偏见的。
  
 口碑就是把事情做过头。
  
  满意与推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你做到 100 分,提供了与产品描述一致的体验,完全符合用户预期。只能让用户满意。
  
 把事做过头,用户有超级预期,完全想不到,才会有深刻印象,才会有口碑转化的动力,也就是要从满意变成推荐。
  
 名字是给别人使用的一样,口碑也是替消费者设计一句他要说的话。 有好口碑要超过用户的预期。slogan要做到口口相传。 
  
 公司起名更是如此,公司的好名字,简单好记,字面意义跟公司产品有关系更好。
  
 不管是个人或者公司名字都很关键,起好名字是成功的开始。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精华笔记 4/6

8. 读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要看的书、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很奇怪,你会突然特别想起某本书,然后放下手中其他的书,捧起来却发现,好像有特别适合自己当下的内容在等着你。
  
 最近不知怎么想起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虽然图书馆也借了其他的,但是还是在某天把她的音频找了出来,连同音频和文字,反复看了2遍。找到很多特别适合当下的自己立马行动的内容,比如:
  
 1、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一个CEO,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在外部寻求外部势能,为你的组织赋能。
  
 启发:以前也知道外部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当在课中听到梁宁讲从《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还是受到了震撼。如何能够甄别关键任务,寻求外部势能为组织赋能,是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2、用户地图
  
 用户地图是:画一张图,然后呢用一个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特定的用户角度出发,把它从怎么能够与我们的服务去接触,进入我们的服务互动的完整的过程。站在用户视角上,看他一步一步到底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启发:其实来同理心大学学习同理心的学员们,都是有她们的故事和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产品规划要清晰的让学员能知道怎么达成他的目标。在这点上,我们的课程设计和包装是有优化的空间。
  
 3、服务蓝图
  
 服务蓝图:了解决资源结构和角色框架的问题。服务蓝图到底要做什么?其实就是一眼一条路,三个点。一眼看到目标,一路达成目标,峰值、中指和忍耐底线的3个点。
  
 启发:课程里亚朵酒店12个触点的服务设计,让人印象深刻。我也需要好好理顺我们的业务流程。
  
 后面还要再读上3,5遍,边践行边内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