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2024-05-15

1. 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
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
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
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


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2.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3.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文化自古提倡的一种善,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儒家强调“博学于文”,以重视教育著称。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若要成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质”(质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不过,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儒宗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仁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弟”则是“为仁之本”。在“孝”与“弟”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在这一点上,儒教与基督有很大区别。基督也提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圣经》上记载,基督要求信徒们爱天父和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孔子则认为,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来源的看法与基督有所不同。犹太教和基督认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创造了一切,与天地万物一样,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儒家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基督信徒的婚礼仪式上,感恩与顺服上帝是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则一拜天地(人类和万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夫妻对拜,男女合德。
   正因为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主张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时要在物质上尽力供养,在态度上恭敬和顺,父母过世后依然要如同他们在生时一样供奉祭祀。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同情,宽恕,主张推己及人,仁人爱物,“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又肯定“爱有差等”。“爱”之所以有差等,是由血缘的远近所决定的。最该爱的.是父母(自身生命的来源),其次是兄弟(自身的同胞手足),因而,“孝”与“弟”就是最重要的家庭道德,是一个人能否仁人爱物的根基,也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也弘扬博爱道德,致力于培养“民胞物与”的境界与情怀,不过,儒家认为,要求一个人“爱无差等”,即爱别人跟爱他的父母兄弟一样,是不自然、不合理、不近人情的,因为血缘关系才是最根本的人际关系,“我”的爱是从跟“我”有血缘关系的人依次扩展出去的。
   在与“我”有血缘关系的人中,对生身父母的爱是最重要的。2008年四川大地震,一位正在上课的高中老师在地震发生瞬间不顾学生,只身逃离。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当时的情况,引发强烈谴责,因此得到了“跑跑”的绰号。事后,“跑跑”先生公开声称,如果当时自己的母亲和女儿同时在场,他很可能会救女儿而不是自己的母亲。按照儒家的传统道德理念,在危难中,儿子毫无疑问地应该先救生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生养之恩与生命价值高于女儿。这种把母亲生命的价值放在女儿和自己之后的言论,在传统中国社会无疑会被视为忤逆不孝,这就好像在基督一统天下的时期,有人敢公然宣称不信上帝一样的可恶。
   正因为个体生命来源于父母,在儒家传统中,父母对儿女行使体罚就具有正当合理性。“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棍子底下出好人”,父母既然生养了儿女,当然有权对之实行责罚。对于父母的责罚,儿女应该痛悔己过,顺受无怨。《圣经·旧约》记载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亚伯拉罕毫不怀疑上帝的绝对权威和其要求的合理性,遵照上帝之命,用独子献燔祭。同样,在中国传统孝子们的心目中,生身父母就是自己的上帝,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与绝对权威,父母的任何要求责罚都有其合理性,都应该和婉顺应。
   胡适成名于上个世纪初期全盘反儒家文化的激进新文化运动,他逝世时,蒋介石在挽联中称之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位新文化运动大将是深受传统儒家孝亲宗教陶冶同化的孝子。在《四十自述》一书中,胡适生动描述了童年时代寡母对他十年如一日的孝亲“布道”,以及在做人和学习方面的严格督导,包括犯错时所受到的训责和体罚。中年胡适深深感激母亲,赞美自己的寡母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将自己做人和为学的成就归功于母亲教子有方。青年时期,胡适曾一度因失意而酗酒浪荡,一次大醉后与巡捕争斗被关押了一夜,清醒后,他看着镜中狼狈的自己,想起了在家乡时时期盼他成才的母亲,决心痛改前非。不久,他考取了官费留美,数年后学成归国,迅速在学术文化界爆得大名。胡适广受到异性青睐,在婚姻问题上却惟母命是从,对母亲包办的发妻始终爱护不弃。三岁丧父的胡适对父亲毫无感性印象,却致力于从父亲遗留的文字中追寻其思想轨迹。在《四十自述》中,他称自己明理性重经验的为学路径是步父亲的后尘。他不仅学成后扬名显亲,还整理出版了父亲的全部遗著,晚年在《口述自传》中,他进而大量补述了父亲一生的主要事迹。综观胡适的生平可见,父母在他生命中的地位近乎神明,母亲的“布道”内化为他的人生动力,他的生命可谓是实践父母期待的一生。胡适的作为正是儒宗孔子所主张的君子当“善述父之事,善继父之志”的具体实践。
   因为“孝亲”,孝子必然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荣誉。“孝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儒家认为,生命是父母给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能损毁,应该爱惜。人生一世,要好好做人,努力做事,在家尽孝道,在外行忠信,为父母争气,为祖宗争光。记得曾看到美国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女士的电视访谈节目,赵女士说自己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社会上做事,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动力,那就是要为父母争光。赵小兰是姐妹中的老大,她的几个妹妹也都很出色。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中国传统“孝道”仍然起着作用。
   应该说明,基于父系家族人伦道德的传统,儒家孝道与崇尚个体自由、人权、人人平等的现代世界普世价值有重大冲突,因而,维护父子、君臣、男女三大不平等人际关系的传统儒家“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断裂不可避免,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武断口号并非历史偶然。儒家文化在大断裂后的再度复兴必须经过重大转型改造。不过,儒家仁义道德和孝道的精华,诸如敬爱、感恩、善待和回报生养了我们的父母,珍爱生命,和睦家庭,并从家庭伦理进而扩展到社会,立己立他,尽忠守责,仁人爱物,乃至“治国平天下”,建立和谐社会,因此显身扬名,荣耀我们的父母,等等,无疑应该在充分尊重个体自由、人权与人人政治平等的文化框架内继续在个人生命中发挥作用,为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与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拓展:儒家学说中的孝道名言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3、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6、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4、长幼有序。——孟子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16、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18、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
   本也。——孟子
   19、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20、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2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22、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23、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2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6、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7、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8、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9、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2、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3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出自(春秋)《孟子·离s娄上》。
   34、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4.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孝”观念的起源及内涵

5. 什么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现代意义

1、儒家孝道: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孝经由儒家推广也被人们认可,古代统治者还建立了一套以孝为主体的律法。
古时候,晚辈辱骂长辈,会被当地自订的宗法所判,儿女打父母则是会被官方的律法判罪,罪可致死。又如父母丧亡,儿女需为其守丧三年,为官者则需褪去官服,守丧之后再复职。如此种种,不再多说,但这无一不表明了孝字在古时候的中国多重要。
儒家的孝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占有巨大的作用,为维持社会安定、社会秩序作了巨大贡献。
2、孝的现代意义
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
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
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

扩展资料:
典故: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3、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

什么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现代意义

6. 什么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现代意义

  《为政》○子曰:“孝慈,则忠。”
  今译:当政者如果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就会赢得人民的忠诚。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今译: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译: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寿数的增加,在让人为之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忧惧。
  《先进篇》○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译:好孝敬的闵子骞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非议。
  《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
  《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今译: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去世,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有自尽其身的时候的。
  以孝事亲、以孝奉君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重要传统美德,却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滞后于西方,而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但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孝悌观念的缺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孝道的长短,也不时受到方方面面的论说。不用说,这其中缘由,是非常值得当代中国人加以反思的。
  从以上对儒家孝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的孝道观,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许多传统道德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与抉择。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所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等,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讲,虽然传统的孝道多有时代局限和具体实践上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所以,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来讲,我们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是保存人类,赡养自身。所以,赡养父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这样的赡养中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第三,孝与忠是相通的。在家孝与在外忠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孝子不一定就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问题,旧时代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同样是孝子的必然归宿。第四,孝并非唯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求法治和民主的时代,要想使孝道生机勃勃,必须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当然,孝道不必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对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往往容易与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产生现实的矛盾。所以,要想使传统的孝道美德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必须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责任心放在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于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为此而破裂,影响到社会安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讲诚信和讲信誉的行为准则,其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尽心敬养,甚至不能以礼相待,就很难想像他会做到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也许有人会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该是俗语所说的那样,“父子勤算帐、兄弟算清账”,而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亲情和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孝道的宗旨,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更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真正的孝道永远都是有原则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勤算账和算清账,对谁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必须保证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实现了事业成功,尽孝尽悌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行孝的过程,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辈既不要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要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这就需要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讲规则,都在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孝道,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所以,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新时期的孝道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孝道是要解决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当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责任无疑会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从父母到子女,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如何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他们的父母长辈如何得到孝养,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望采纳

7. 什么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现代意义

1、儒家孝道: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孝经由儒家推广也被人们认可,古代统治者还建立了一套以孝为主体的律法。
古时候,晚辈辱骂长辈,会被当地自订的宗法所判,儿女打父母则是会被官方的律法判罪,罪可致死。又如父母丧亡,儿女需为其守丧三年,为官者则需褪去官服,守丧之后再复职。如此种种,不再多说,但这无一不表明了孝字在古时候的中国多重要。
儒家的孝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占有巨大的作用,为维持社会安定、社会秩序作了巨大贡献。
2、孝的现代意义
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
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
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

扩展资料:
典故: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3、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

什么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现代意义

8. 什么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现代意义

孝论”经典集纳⑤
《为政》○子曰:“孝慈,则忠。”
今译:当政者如果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就会赢得人民的忠诚。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今译: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译: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寿数的增加,在让人为之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忧惧。
《先进篇》○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译:好孝敬的闵子骞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非议。
《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
《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今译: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去世,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有自尽其身的时候的。
以孝事亲、以孝奉君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重要传统美德,却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滞后于西方,而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但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孝悌观念的缺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孝道的长短,也不时受到方方面面的论说。不用说,这其中缘由,是非常值得当代中国人加以反思的。
从以上对儒家孝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的孝道观,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许多传统道德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与抉择。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所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等,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讲,虽然传统的孝道多有时代局限和具体实践上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所以,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来讲,我们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是保存人类,赡养自身。所以,赡养父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这样的赡养中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第三,孝与忠是相通的。在家孝与在外忠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孝子不一定就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问题,旧时代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同样是孝子的必然归宿。第四,孝并非唯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求法治和民主的时代,要想使孝道生机勃勃,必须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当然,孝道不必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对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往往容易与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产生现实的矛盾。所以,要想使传统的孝道美德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必须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责任心放在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于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为此而破裂,影响到社会安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讲诚信和讲信誉的行为准则,其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尽心敬养,甚至不能以礼相待,就很难想像他会做到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也许有人会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该是俗语所说的那样,“父子勤算帐、兄弟算清账”,而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亲情和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孝道的宗旨,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更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真正的孝道永远都是有原则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勤算账和算清账,对谁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必须保证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实现了事业成功,尽孝尽悌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行孝的过程,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辈既不要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要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这就需要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讲规则,都在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孝道,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所以,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新时期的孝道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孝道是要解决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当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责任无疑会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从父母到子女,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如何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他们的父母长辈如何得到孝养,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