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华人华侨回国投资、办学等方面的资料(不要网址,要文字)

2024-04-28

1. 求:华人华侨回国投资、办学等方面的资料(不要网址,要文字)

一、华侨:指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  二、归国华侨:指回国定居的华侨、简称归侨。不论年龄大小和何时回国,都是归侨。来华定居的外籍华人,在恢复中国国籍后,也称归侨。  三、华侨学生:指回国学习未在国内定居的华侨。  四、归国华侨学生:指从国外回来定居就学的华侨、简称归侨学生。不论年龄大小,就读何种学校都是归侨学生。  五、侨眷:指华侨在国内的眷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含媳妇、女婿)、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儿孙女、外孙儿孙女、抚养人和生活主要来源依靠华侨的其他亲属。  华侨回国后,其国内的眷属仍视为侨眷。  外籍华人在华的具有中国国籍的眷属,与侨眷范围相等同(享受侨眷待遇)。  六、外籍华人:指原是华侨或华人后裔,后已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国国籍者(国内有关优待华侨的政策一般可以适用于外籍华人)。  华裔;居住在外国,并且国籍非中国的,有中国父系血统的人是华裔.现在很多南洋,日本或美国的公民,父系血统是中国

求:华人华侨回国投资、办学等方面的资料(不要网址,要文字)

2. 华人华侨回国投资资料

2004菲律宾十大华商企业 
http://www.hsm.com.cn/node2/node2796/node2880/node2926/userobject6ai210071.html

菲律宾菲华商联总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本显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51111/newgx4373de2f-489171.html

菲律宾华商投资蓬莱“康达”水泥工程
http://news.sina.com.cn/o/2003-09-12/0936738378s.shtml

菲律宾华商投资光启教育咨询公司
http://www.china-philippines.com/News/ShowInfo.aspx?ID=5817

侨资企业
http://www.rddb.shanghai.gov.cn/shqb/node113/sqxx/node147/index.html


http://www.sccci.org.sg/

3. 海外侨胞给我们做了哪些贡献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组织起来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
仅据广东省侨务委员会1946年的统计,战时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祖国毁家纾难,他们为祖国捐款、捐物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巨,为华侨爱国运动史上绝无仅有。据统计,战时全世界有800多万华侨,其中有400多万人为祖国抗战捐过款,占当时全世界华侨总数的一半左右。
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胜利的14年中,华侨捐款总额为国币13亿多元。何应钦就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说,1939年全年战费,共开国币18亿元,而华侨义捐可当三分之一。
华侨捐款阶层极其广泛,有富商巨贾、工农大众、文化人士、甚至乞丐、舞女、妓女、囚犯等。
除捐款外,华侨还为祖国抗战捐献大量物品。所捐献的物资从飞机、坦克和各种车辆,到冬夏服装、毛毯、被褥、蚊帐,应有尽有。抗战的头三年,广大侨胞就捐献飞机217架、救护汽车1000多辆、坦克23辆。 
华侨不仅在捐献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而且还通过抵制日货与“不合作运动”,几乎每一个有华侨聚居的地方都有专门抵制日货的组织,直接给日本以经济打击。
华侨还开展了不为侵略者服务、不供给侵略者物品的“不合作运动”。南洋日营工矿企业中的华工罢工停产;旅美华侨组织起来,抵制美国把废钢铁和战需品运往日本。所有这些行动,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支援了祖国抗战。
抗战时期,华侨创办报刊,宣传报导祖国抗战,是他们支援祖国抗战的重要方面。华侨宣传抗战的报刊杂志有70种以上,比较有影响的有巴黎的《救国时报》、纽约的《华侨日报》、旧金山的《世界日报》、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和菲律宾《华侨商报》等。其共同的特色就是突出地报导了祖国的抗日动态,把“祖国消息”和“华侨救亡运动”辟为专栏。
为向全世界揭露日军暴行,宣传鼓动和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关心并支援中国抗战,世界各地的华侨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办报、办电台、演出救亡戏剧和抗日歌曲、演讲、散发宣传品等形式,向侨居地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报道中国抗日的真相,呼吁国际友人从道义上、物资上支持中国抗战,捍卫世界和平。他们还广泛争取侨居国各阶层人士和进步团体,促其主持正义,发挥社会影响,动员本国人民推动本国政府建立反日政治同盟,援助中国抗战。
在华侨们不懈地努力下,援华抗日的舆论响遍全球。许多国家的友好人士,先后建立了一些反日援华联合组织,并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不许出售或运输军事物资给日本的“不供给运动”、“一碗饭运动”、购赠“希望书行动”等等。国际友人的热情支持,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鼓舞了中国人民,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故国故乡,人之所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批华侨青年克服各种阻碍,回国参加建设,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冲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回国效力,不少人成为新中国科技、国防、工业和教育等领域的奠基人和领导者。

许多侨胞回国投资或捐款捐物,支持新中国建设,海外侨胞汇给国内眷属的侨汇更成为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外汇资金来源。据统计,仅从1950年初到1954年底,全国侨汇收入总数近7亿美元,约等同于同期中国出口外汇收入的一半。

海外侨胞给我们做了哪些贡献

4. 华侨一词的由来是什么?

华侨一词是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称“华侨”为“唐人”、“北人”、“中华人”、“中国贾人”等。l909年3月,清朝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中国国籍法。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国籍法,承袭了清朝政府上述原则,把定居外国的中国血统居民及其后裔通称为华侨。

5. 潮汕爱国人士

抗日战争时期,海外潮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渠道,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祖国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潮侨纷纷团结在原来的各种社团和新成立的救亡团体周围,积极开展爱国活动。例如泰国的潮州会馆、报德善堂,以及由澄海籍侨领蚁光炎担任主席的中华总商会、曼谷的普宁同乡会等,当时都是组织侨众的重要团体。特别要指出的是,泰国侨胞在蚁光炎提出的“反抗侵略,全力救亡”的号召下,纷纷行动起来,掀起抗日救亡爱国热潮。1937年8月间,在新加坡召开“新马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翌年正式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随后南洋各地华侨相继成立大大小小的筹赈会,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创办报刊学校宣传抗日救亡  泰国是潮人比较集中的侨居地,在文化新闻界涌现一批爱国分子,由于他们的努力,创办了不少抗日救国报刊,如《中国报》、《曼谷日报》、《国民日报》、《真话报》等,在侨胞中影响较大,深受欢迎。此外,有些爱国团体还组织读书会、报告会,以及歌咏、舞狮、潮剧演出等,向各地侨众进行爱国宣传。新加坡的“岭东读书会”通过组织阅读书报,集结了一批爱国青年。越南潮侨张易生在春节期间组织潮州乐队到各地“走唱”。泰国的潮剧团,将抗日救国的真人真事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义演。  另外,侨校也是当时宣传抗日爱国思想的重要阵地,在泰国的新民、崇实、启明学校,越南的新中、南侨等学校,潮人爱国分子许宜陶、方明生、庄世平、苏惠、王贯一等人,都先后在这些学校任职任教,培养出一批爱国侨生,相继回国参加新四军、八路军、东江纵队等抗日队伍。  慷慨捐款捐物支持抗日大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华侨对祖国最大的援助,是在侨胞各个阶层发动大规模的捐款捐物运动,广大侨胞慷慨解囊,踊跃捐助,向国内同胞表示海外赤子爱国心愿。泰国华侨在中国总商会倡导下,成立了筹捐赈款和劝募爱国公债的机构,由潮人著名爱国侨领蚁光炎、陈景川、廖公圃、郑子彬、余子亮等人担任正副会长。各个侨团和爱国团体,纷纷组织了募捐队和义演队,很快在曼谷等地掀起一个集募赈款,捐献药品,征集寒衣的热潮。除侨商献出巨款外,广大华侨群众也月月认捐,小学生自觉节省零花钱,乐意捐助祖国。从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半年之内泰国华侨就捐出240万元以上。据统计,抗战开始后,泰国侨胞的捐款竟达600万元以上,这笔巨款还不包括推销爱国公债和捐献大批抗日物资在内。  在个人捐助方面,蚁光炎多次将自己的捐款汇寄到广东、香港,另又出资购买大批药品和两辆汽车。爱国华侨陈子谷在泰国募捐6万元,连同个人分得的遗产总共20余万,全部捐出。这笔捐款解决了新四军2个月的粮饷及当年的寒衣,叶挺军长称赞他“富贵于我如浮云”。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在1937年和1940年发动募捐活动,分别募集到国币35万元,叻币47万余元,此外,又动员侨胞购买爱国公债65万元。潮人爱国女飞行家李霞卿在1939年到1940年间,多次飞行访问美洲各地,宣传抗日募款,在一次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抗日期间,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以及香港等地潮人,不只一次捐出巨款,购运大米赈济内地同胞和梓里乡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寇统治造成的严重饥荒问题。此外,泰国陈守明、蚁光炎等人,曾相继到祖国西南各地进行考察,号召侨商在云南和潮汕地区兴办实业,振兴中华。陈守明与蚁光炎分别在西南投资100万元和10万元,实现了投资救国,实业兴邦的爱国愿望。  归国奋勇杀敌事迹可歌可泣  日寇入侵,大敌当前。海外华侨认为“国家兴亡,华侨有责”,不少华侨青年纷纷离开侨居地,踏上国土,自愿参军。当时在南洋各地出现了许多抛弃优裕生活离别亲人回国杀敌,以身许国的可歌可泣动人事例。  从抗战开始,泰国、越南等地潮侨先后分批回国,组成潮侨回乡服务团,机工回乡服务团,归国杀敌义勇军。越南第三批回国服务团33人,全部是潮籍青年。越南华侨青年童军战地服务团全体战士74人,被分派到潮汕各地参加战斗。香港潮州同乡会于1937年也组织服务团回乡开展工作。一部分从泰国被驱逐出境的华侨,回到潮汕后组织了抗敌同志会。与此同时,侨胞还组织华侨救护队和华侨西药服务队到前线救护伤兵,在潮安县当时就有一个“暹逻华侨救护队”。蚁光炎先生在为国内输送抗日青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报德善堂设立一个救护队,为祖国培养一批救护员。对于华侨青年回国的爱国举动,他也竭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时期泰国回国献身抗战事业的学生、工人等总共2000人以上。不少潮籍青年如杨仰仁、陈庭禹、张兴、张辉、许英、王丽等人,在抗日时期壮烈牺牲,献身祖国。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中,海外潮侨发扬爱国爱乡光荣传统,以高昂的爱国热情,从各个方面支援祖国抗战,他们在当时海外华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突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潮汕华侨的爱国史册。  相关资料:部分潮侨抗日救国团体  抗日战争时期,潮籍海外华侨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组成许多抗日救国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主要有:  暹罗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抗联”。1937年7月,暹罗华侨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在曼谷成立。在其影响下,工人、学生、妇女、商人等各界的抗日救国会也先后成立,并进一步组成暹罗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会址在曼谷。主要领导人有许一新、吴曼琳(吴敬业)、许侠等。“抗联”成立后,大规模为中国大陆抗日将士募捐寒衣,募集款项支援八路军、新四军、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  新加坡韩江青年励志社。简称“韩江”。1937年底成立于新加坡首都,召集人陈正贤,会长洪正雄,会员400多人。“韩江”领导社员群众坚持长时间的卖花筹赈,把所得的款项逐月交由新加坡“援四援八委员会”汇寄驻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廖承志收转八路军和新四军;鼓励社员秘密回国投奔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1940年初,“韩江”被新加坡当局查封。洪正雄在日军攻占新加坡时被捕牺牲。  越南南圻华侨救国总会。简称“救总”。1938年春在越南南方堤岸市(今胡志明市)成立,总干事吴曼琳。下辖越南南方20个省、市的华侨救国分会,会员30万人。“救总”成立后,广泛开展义卖义捐义演活动,把筹集到的钱物支援祖国抗日救国事业。(摘自《特区晚报》,罗惠芳 陈佳娜 李焕明 黄瑞燕整理)

潮汕爱国人士

6. 各界人士如何帮助中国革命的成功

华侨在中国近现代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一股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所起作用和所作贡献是巨大的。中国致公党是85年前在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堂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中国致公党的历史也是一部近现代华侨史的缩影,受着华侨眷眷的爱国情怀和拳拳的报国热情的滋养,如今的中国致公党已发展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民主党派和有一定影响力的参政党,这也彰显出中国致公党和广大华侨、归侨与侨眷对国家、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和政治态度。

我们从华侨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历程中可以触摸到致公党发展的脉动。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初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性的民主革命,各地华侨创立了许多的学校与兴办了一批侨报,广泛地对中国的革命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宣传。从兴中会成立至武昌起义的辛亥革命爆发的16年中,孙中山先生直接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共10次,每次华侨都是起义的骨干力量,仅1911年的黄花岗之役中,华侨就占了三分之一。

当时的华侨除了宣传和前线征战,支援革命的主要功绩还在于助饷,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提到:“慷慨助饷,多为华侨;热心宣传,多为学界;冲锋破敌,则在新军与会党。”10次起义中用于购买枪支弹药的开支以及其它活动的经费,总共为港币62万元,其中世界各地华侨的捐助约占80%,可见华侨的“助饷”对于革命能如火如荼进行乃至成功是及其重要的。1910年11月,孙中山先生前往美国、加拿大筹集起义的经费,在温哥华,当地洪门致公堂首捐1万元,并倡建革命救国筹饷局,但当时在加拿大的华侨大多为收入微薄的华工,一时无法筹到足够的款额,在这艰难的时刻,致公人站了出来,维多利亚洪门致公总堂决定将堂产抵押,以最快的速度把从银行借到的3万元汇往香港策划起义的指挥机关统筹部。消息传开后,许多洪门致公堂效仿此举很快筹得5万多元,再加上侨胞个人的捐款,一共达7万元之多。关于这段历史,当年曾随孙中山先生筹款的冯自由,在其所著的《革命逸史》中有详细的叙述。当时,在加华侨近3万人,他们大多加入了洪门致公堂,含辛茹苦购置了安身立命的堂产,然而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他们义无反顾不惜将堂产抵押借钱捐款支持革命,洪门致公堂这种可歌可泣的革命主义情操,至今仍是我们的骄傲和楷模。

华侨们的这些举动在海外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一段感人的篇章。这些事迹生动形象地印证,如果没有华侨从革命一开始就给予支持,辛亥革命是很难成功的。对此,孙中山先生由衷地说出了“华侨是革命之母”这句发自肺腑的心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作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运动犹如一阵阵强大的冲击波,通过各种渠道波及到海外华侨社会中,他们热血沸腾,群起声援,与国内的反帝爱国运动遥相呼应,有力地构成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19年5月9日,由旅居英、法的中国留学生、华侨及某些中国政界人物联合组织的中国国际和平促进会,当出席巴黎和会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抵达巴黎后,和平促进会组织留学生和华侨多人到其下榻处请愿,递交请愿书,并随即召开国耻纪念会,与会500多人,其中有不少欧美各界名人。中国国际和平促进会实际上成为了五四运动期间欧洲华侨开展爱国活动的领导组织。在国内外强大的压力下,尤其是旅欧华侨同胞对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直接施加压力的特殊作用,迫使中国代表不敢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未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标志着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国民党要人张继在谈论到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约的原因时说:“其力乃在巴黎之华工及学生。”从中表现了旅欧同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巴黎和会期间,除了在巴黎的华侨,世界各地的华侨也非常关注和会的动向,并以实际行动声援国内的五四运动。诸如日本华侨和留学生到各国驻日使馆请愿,并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马来亚、菲律宾华侨拒绝参加英、美殖民当局为签订对德条约举行的庆祝活动,及东南亚华侨开展的抵制日货活动等,直接和间接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出卖中国民族利益的卑鄙行径,因而具有更直接、更强烈的反帝爱国性质,坚决地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不言而喻,广大华侨在扩大五四运动的国际影响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祖国抗战捐款的华侨有40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世界华侨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华侨的家家户户。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抗战期间共有华侨团体约3500多个,它们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线,走向联合,将千百万华侨组织起来,上至工商巨贾,下至贫民、乞丐,各阶层人士以义捐、义演、义卖等各种形式慷慨捐款,汇成一股抗日的洪流。仅就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资料显示,华侨捐款约达13亿多元,汇回国内的数十亿侨汇,对支持祖国抗战起了很大作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旅美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亲自发动美东地区侨社成立“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为祖国筹措战费。他竭其所有,尽力捐输,名列纽约地区捐款最多的17位华侨之一,在他的带领下,美洲洪门侨众全力捐助祖国,贡献至巨;而他所在的筹饷总会在八年抗战期间,亦募集了约330万美元的巨款。

同时,有不少华侨青年冲破重重封锁,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战士,涌现出像八路军女英雄李林(印尼归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菲律宾归侨)等一批华侨英烈,堪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仅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侨总会,就在南洋华侨中招募了3400多名汽车司机和维修工人简称“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服务。在当时中国唯一国际通道的滇缅公路上服务的机工有一半以上是华侨,他们为滇缅公路的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神行太保”。南侨机工,是海外华侨以人力和技术进行抗日救国的典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华侨反法西斯生力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贡献最多的一支队伍。

在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致公党中央谴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取消党治,以团结各党各派共组抗战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同时训令:“海内外各处党员,一致参加抗战工作,出钱出力,以尽职责”。各国各地致公党(堂)组织在爱国主义感召下,和广大海外侨胞一起,积极投入了祖国的抗日救亡斗争,决心为抗日救亡的神圣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41年冬,司徒美堂经过香港到达重庆,周恩来在八路军办事处热情接待了他,并就抗战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交谈。他回美国后,积极动员在美爱国华侨从财力、物力上帮助支援八路军、新四军。

四、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赢得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悍然于1946年出动277万兵力,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反攻。1946年11月,回到南京的美国华侨领袖致公党的核心领导人司徒美堂拒绝国民党擅自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愤然赴港。在这个特殊的政治分水岭上,中国致公党代表着海外侨胞明确地表达了反对独裁、反对内战的意愿。1947年,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这一年4月29日至5月1日,致公党在香港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宣布致公党从此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为此奋斗到底。1948年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口号,致公党又单独发表《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宣言》。这是中国致公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标志。《宣言》明确表示“中共在中国革命艰苦而长期斗争中,贡献最大而又最英勇,为全国人民起了先导和模范作用,因此这次新政协的召开,无疑我们得承认它是领导者和召集人”,《宣言》号召华侨同胞将来“回到民主的祖国的怀抱,参与新中国的各种建设,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康乐的国家”。

1948年8月12日,司徒美堂又以美洲洪门致公党元首身份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国是主张”,指出“当前国内形势大变,谁为爱国爱民,谁为祸国殃民,一目了然”,强调“中国乃四亿五千万人民之中国,非三五家族秘得而私,必须给人民以民主自由”,强调召开新政协、组织联合政府是“解决国内政治问题之唯一良好办法”,表示“本人虽然年迈,但一息尚存,爱国之志不容稍懈”,“愿以八十有二之老年,为中国解放而努力”。10月中旬,司徒美堂在离港返美前亲笔拟定《上毛主席致敬书》,“向出斯民于水火的毛润之先生致敬”,郑重承诺“新政协何时开幕,接到电召,当即回国参加”。

致公党的政治抉择和对中国前途的正确认识,符合且代表了广大华侨的情感、信念和利益。在全国解放前的白色恐怖中,许多华侨毅然决然地回国,在恶劣环境中同反动政府进行英勇斗争,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中间有许多人不幸被捕或牺牲。对华侨的贡献毛泽东在一些场合总会强调华侨在反蒋民主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给予极大的肯定:海外华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之一。

五、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与改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华侨为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而欢欣鼓舞,从各方面支援新中国的建设,更有大批归侨抛弃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毅然回国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力量。“文革”时期,海外关系受到破坏,但是,海外华侨还一直在关注着中国。海外华侨本来就怀有极大的爱国热情,正在他们感到报国无门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了这种热情,他们纷纷投资中国,最先开发中国改革开放这块处女地的就是华侨,这个时期是海外华侨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了他们一个希望和契机,华侨的尝试和收获,渐渐引来了外国人也开始跟着投资中国。因此,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华侨抛砖引玉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同时,中国致公党也把握时机,突出本党“侨”的特性加强与海外华侨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大力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政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积极关心广大归侨侨眷、海外留学人员、海归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努力搭桥引线促成海外侨胞对祖国的投资和贸易。为增强海外华侨的团结和友谊,祖国的和平统一,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许多不懈的工作。

从以上的综述中,我们自豪地看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有致公党人高义薄云的奉献和披肝沥胆的真情。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民族的兴衰荣辱、祖国的繁荣富强中都饱含着华侨的期待和渴望、渗透着华侨的血汗和艰辛、彰显着华侨巨大的作用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些不平凡的历程中,我们能触摸到中国致公党发展的脉搏:在中国革命的每个阶段,华侨是推动革命胜利的关键力量之一,致公党则是这个力量中最坚定的推手。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刻,华侨是坚强的后盾,致公党则能在每次战斗中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在一些重大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关头,致公党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态度和坚持不渝的信念。因而中国致公党能从85年前一个风雨飘摇年代的海外华侨民间组织,到如今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新时期富有生机的进步政党。被万钢主席赞誉为:“爱国的旗帜、华侨的楷模”的司徒美堂是中国致公党发展历史中真正的标志性人物,本党前主席罗豪才对司徒美堂的一生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司徒美堂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所走过的道路,正是千千万万爱国侨胞所走的历史道路的高度浓缩和生动体现。”罗主席的话从另一侧面诠释和肯定了致公党成长的道路和与中国共产党以沫相濡的政治态度。

在纪念党的85华诞之时,世界华侨华人的分布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华侨祖籍地从沿海到内陆的快速扩展,侨乡遍及全国;老华侨及其后代的绝大多数已是我们“嫁出去的女儿”,落地生根,且根深叶茂,不断地架设起“婆家”与“娘家”友好往来、合作共赢的“桥”;“新华侨”在更宽广的地域和领域显现着更为独特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中国致公党正面临着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如何应对新“侨情”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致公党党员要有更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更坚强的“致力为公”的使命感,放眼社会民情和世界风云,更努力地学习“侨”的知识,更用心地了解“侨”的现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为“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做出新的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继续发挥我们致公党独特的作用。

7. 谁知道归国华侨“侨胞之家”工作职能 、活动内容、活动制度。?

回答如下,根据每个的回答理解而不相同。大家还是都看看评论吧!不清楚的可以都问问

谁知道归国华侨“侨胞之家”工作职能 、活动内容、活动制度。?

8. 海外侨胞热爱祖国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