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问题,求解答~~谢谢

2024-05-14

1. 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问题,求解答~~谢谢

B  主张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贾德(C.H.Judd)
D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
这个题目出的。。。。。很多人给出答案是B,辐合思维?聚合思维?
和第一题是一个意思。

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问题,求解答~~谢谢

2.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求教~~~

学习单词foot(脚、足)有助于学习football,这里产生的迁移是(A) A.顺应性迁移   B.垂直迁移   C.水平迁移   D.特殊迁移
榜样方法是德育方法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C ) A.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B.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学会如何学习”的实质是(  D ) A.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兴趣                  B.掌握大量言语信息和图像信息    C.学会在适当条件下使用适当策略               D.掌握科学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   
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现象是( A ) A.望梅止渴   B.杯弓蛇影    C.老马识途    D.蜜蜂采蜜
望各路大侠给予指点,最好附上详解~~~多谢!

3. 教育心理学问题求解答

只要简单了解一下三位大师的理论,就很好解释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也就是泛性论。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岁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anal stage):2-3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phallia stage):4-5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潜伏期(latency stage):6岁到1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岁到18岁。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如果是弗洛伊德,他会这样分析:这是丁丁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他想要取代父亲得到母亲,在他现在的年龄看来,只要做到像爸爸那样做就可以取代他了。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同。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其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和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二) 前运算阶段(2~7岁)
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感动运动阶 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前运算阶段,儿童动作内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说明内化,皮亚杰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皮亚杰带着3岁的女儿去探望一个朋友,皮亚杰的这位朋友家也有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婴儿围栏(Playpen)中独自嬉玩,嬉玩过程中婴儿突然跌倒在地下,紧接着便愤怒而大声地哭叫起来。当时皮亚杰的女儿惊奇地看到这情景,口中喃喃有声。三天后在自己的家中,皮亚杰发现3岁的小姑娘似乎照着那1岁多小男孩的模样,重复地跌倒了几次,但她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而是咯咯发笑,以一种愉快的心境亲身体验着她在三天前所见过的"游戏"的乐趣。皮亚杰指出,三天前那个小男孩跌倒的动作显然早已经内化于女儿的头脑中去了。 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而内化事物和动作并不是把事物和动作简单地全部接受下来而形成一个摄影或副本。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西在自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如上例皮亚的女儿并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形成表象。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如果是皮亚杰,他会这样分析:四岁的丁丁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前者的表现在于丁丁完全模仿父亲的行为,认为父亲代表了一种严格的标准。后者的表现在于丁丁不断重复修理这一行为,是表象思维过程。重复则是将修理的动作在大脑中进行再构建的过程,最终将躯体的动作内化为思想。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这八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 ——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显然,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丁丁正处于第二、三阶段,喜欢模仿,并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需求,对任何事情都心存好奇,主要表现在自己学习修理东西,即使修坏了也会非常满足和高兴。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0.htm?fromtitle=弗洛伊德&fromid=122581&type=syn#3_1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0608.htm?fr=aladdin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8642.htm?fromtitle=埃里克森&fromid=2236485&type=syn

教育心理学问题求解答

4.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从前往后看吧 越靠前越好 都是很经典的 对学习很有帮助 但是应付考试的话 什么时候考试再买当时的考试推荐书目吧 现在不着急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
4、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5、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6、[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7、[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0、王耘,叶忠根,林崇德著: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2、燕国材著.教育心理十题.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6
13、施良方著.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0
14、[美]J.D.布兰思福特等著,程克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第一版
15、[美]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16、姚梅林.学习规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17、知识论 (美)齐硕姆(Chisholm,R.M.)著邹惟远, 邹晓蕾译;邹惟远,邹晓蕾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8.8
18、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   刘助柏等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知识发现  史忠植著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21、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22、体育心理学    李薇,李进编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3、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技术成果专辑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冯忠良著.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师大出版社.1992.9
25、张蓁.创造心理探秘.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2
26、董奇.儿童创造里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27、[美]Claire Ellen Weinstein等著,伍新春译.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6
28、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版
29、章志光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30、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31、张奇 著 学习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
32、廖正峰著.教师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11                    
33、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著.北京:开明出版社,
34、刘启珍,明庆华著.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35、骆伯巍著.教学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5.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题,求答案

1.B(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A( 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3.C(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
4,C(出现在奴隶社会后期)
5A(学记还提出了师严然后道尊的观点)
6C
7C
8D
9C
10C
我可是背这个背了半年呢,呵呵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题,求答案

6. 教育学,心理学的简答题如何解答?

当然是简洁明了。给你几个简答题的例子:1、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哪里?
答:(1)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3)课后评价的差异  专家教师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
2、教师成长的历程和途径是怎样的?
答:历程: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基本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地。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
答:(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 型教师(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7. 在线求教育学和教学心理学题目的解答

1.abcd其实都可以 如果单选选b

2.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就我国而言,夏代属于奴隶社会初期,据古书记载,夏代有“序”、“校”,是当时的学校,说明学校教育已产生。
3.皮亚杰的理论 自己看书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认为,思维发展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一是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具有反射,不具备客体永恒性的特点。二是前运算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思维有集中化,不可逆性特点,同时还以自我为中心。三是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有了守恒的概念,可以理解内隐实质的反应,同时思维有了序列化的特征,具有类包含能力。四是形成运算阶段;这时期的儿童存在着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性,具有演绎推理能力。这个孩子感觉到了风,因此他觉得风的形成是由于树的晃动,说明它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也丰富了,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即孩子能感觉出风是由树产生,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心里表象,恰好是直觉的物的图像,也就是孩子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深入了解风的本质,即运算不可逆性,同时他认为风是由树产生的,却又不知树的摇动是如何产生的,即思维只进行了一步,不能深入去挖掘,而且这个孩子能有这种想法,去想象风的产生,应该是对什么都比较好奇的,年龄不应该是很大,懂得也不多,属于比较求知的那种,因此我断定,孩子应该在2-7岁。综上所述,该儿童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

在线求教育学和教学心理学题目的解答

8. 心理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