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上的断乳?

2024-05-13

1. 什么是心理上的断乳?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个就是“心理断乳期”。 

婴儿断乳时的情景是最痛苦的。婴儿会在饥饿中发出任性的疯狂哭叫反抗,张开待哺的小口执拗地寻觅母亲的乳头,而狠心的母亲却一勺勺给孩子喂进他所陌生的食物,孩子一次次倔强地吐出,最后终于进食了。

这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次重大转折——生理的断乳。 从12岁开始,孩子们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开,一直到18岁完成。

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正是这种急于独立的思想,使自己陷入矛盾的冲突之中。一方面自己急于自主、独立,总觉得对父母的依从是一种压力和束缚,因此常有反抗的表示;另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依从性,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或情绪上,都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当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安慰。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状态,在诱惑和挫败面前是很痛苦的。

心理断乳对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疾风暴雨式的,如果一个人不能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这一关键时期,就有可能走入误区,甚至滑入性罪错的深渊。因此这一时期不仅值得家长老师给予特殊关注,也需要每个青少年对自身进行特殊的疏导。“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的典型特点就是变。

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愿意遵从成人的指挥,并且对过去依恋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反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在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有不愿与父母同行外出,许多事情不愿与父母商量,常常为小事与家长顶撞争执,不再依赖父母来维持自己的安定感,开始寻求伙伴朋友关系,扩大社会交往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化心理发展的标志,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心理断乳不是突变的过程,而是青少年对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到独立的较长变化过程。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很容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应充分了解这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独立需要,又给予积极的引导。

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矛盾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理智依从行为。

此外,作为父母亲应该明白,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可以被安排和操控,也无法被预知和制定一生的幸福与苦难。 让孩子成长,成熟,似乎是失去了那种拥有孩子的感觉,这是一个对于父母亲,尤其是母亲来说较为艰难和痛苦的过程,但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和机会。“玉不琢不成器”,有时候,孩子经历一些不能被阻止的苦难,更能够成长和壮大,在以后的人生路当中,也会更成熟,更有经验,更坚强,更勇敢。成长蜕变同若蝴蝶之破茧,痛楚挣扎难言,但不经历此番磨难,成长也便无法显得如此耀眼和靓丽。

拓展资料:

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什么是心理上的断乳?

2. 什么是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期是什么意思
心理断乳期指青少年由于他们身心的发展逐渐试图摆脱成人的监督,成为自己考虑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独立的人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有不愿与父母同行外出,许多事情不愿与父母商量,常常为小事与家长顶撞争执,不再依赖父母来维持自己的安定感,开始寻求伙伴朋友关系,扩大社会交往等。
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化心理发展的标志,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心理断乳不是突变的过程,而是青少年对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到独立的较长变化过程。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很容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应充分了解这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独立需要,又给予积极的引导。
家长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1、理解
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习一 些心理学的知识,必须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2、尊重
家长要多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遭遇困难、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事件和自己的心理,理出一条可行的,能够被孩子接受而不僭越事物行常规则的解决方案。
3、给予空间
让孩子成长,成熟,似乎是失去了那种拥有孩子的感觉,这是一个对于父母亲,尤其是母亲来说较为艰难和痛苦的过程,但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其实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家长的态度问题,很多孩子在心理断乳期中,有些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就容易和孩子起较大的冲突,最终使双方都感觉不适。家长正确的做事态度是给孩子以成长的空间,让他去探索、去飞行、去寻找自己的辉煌、塑造自己的人格。

3. 心理断乳期是什么?

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期是什么?

4. 心理断乳

众所周知,“心理断乳”这个词说的是孩子在成年后,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这个词现在也相当流行,它说的是孩子虽然成年了,但不愿意背负起独立的责任来,还想赖在原生家庭里,继续吃原生家庭的“乳汁”。
  
      S君就是典型的没有完成心理断乳,不管是从大人还是孩子来说,处于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他父母不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忙碌,为子女操劳,为孙子操劳,一辈子什么时候真的为自己活过。曾经跟S君父亲沟通,发现在他内心深层次无比的矛盾。他有自己的空间,但是却不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并要牢牢捆绑住自己的孩子。他自己可以一人住一层楼,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自己的空间,不闻不问家里所有的熙熙攘攘,争争吵吵。他又不给子女独立的空间,口号就是谁要离开就不要再回家。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把孩子困在原地,又不给孩子发展,难道养的是一只金毛?
  
     想想我毕业工作那一年,工作日住单位,周末回家,跟父母住都有很多的不自在。所以,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去另一个地方工作。从我和我妹读初中开始,我们已经完成了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我的父母因为年轻也很好地完成了与孩子的分离。他们已经习惯了子女不在家,他们自如自由的生活,并且乐在其中。我们过年过节回去,打破他们本来的生活节奏,他们反而不习惯。
  
       S君就是典型的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住在家里,大学短暂出去过,毕业后又回到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父母操持,30岁的成年人母亲依然要给他洗衣、做饭、买衣服。母亲享受着这样疼爱自己的孩子,儿子享受着来自母亲的关怀。前两年,学设计,逼迫他承担生活的责任,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没有成长为真的自己。
  
  
                                          
 成长中的三次分离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历程,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我认为这里有三次最基本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出生时,完成了与母亲肉体上的分离。
  
 不过,虽然肉体上的分离完成了,但婴儿仍然会觉得和妈妈共生在一个空间里,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体的,这叫做母婴共同体。
  
 第二次分离是大约六个月时,这时婴儿逐渐发现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他和妈妈是两个人。并且,因为自己的能力也在增强,所以婴儿想脱离对母亲的依赖。接下来到三岁左右,这一时间段被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为“分离与个性化”阶段。分离就是身体上的再次明确分离,而个性化就是心理上的分离。
  
 延伸阅读: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出生在匈牙利,曾在维也纳接受训练,后移民到纽约。她从事有关儿童的工作,以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而著称,她论述了在儿童“分离个体化”时期,所经历的从“自大全能”到“全能感受挫”的成长过程。
  
 按照正常发展,到了三岁时,一个孩童就初步有了自己的个性。这个分离阶段,有一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来表述,叫做“心理弑母”,其实真正的含义是不管妈妈高兴还是不高兴,我都要离开你。
  
 完成第二次分离后,一个人就会从母子共生的小世界,逐渐进入到越来越宽广的世界。
  
 第三次分离的时间段就会拉得很长,可以说从三岁一直持续到十八岁,甚至还要更久,这次分离就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完成这次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如果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就很难活出这份主体感。
  
      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在S君的家庭,他极少地活出了主体感。工作有起色后,才更多地有自己说了算的主体感。原生家庭如刀刻般印在他的心理,难以接受新事物,暴跳如雷,目光短浅。也许,只有工作上有更大的起色,接触到更多的人,更有想法的人,触动他内心的价值观,才会一点点地更换掉原生家庭给他的胎记。
  
       原生家庭的威力,细思极恐。吓得我赶紧去楼下收拾出了一套书房。属于自己的空间,属于孩子的空间。虽然多多少少都有原生家庭的印记,如同蜿蜒的河流流过高山平原的印记,始终冲刷不掉。书的温度,自我的凝炼,与人的沟通交流,一点点朝着向阳绿色的方向行走。

5. 什么是“心理断乳”障碍?

由初中过渡到高中阶段,是以第二性征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生理发育高峰期,心理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此时期青少年是心理状态最不稳定、心理防线最脆弱的时候,无论教师、家长还是社会,都要非常留意,切不可粗心。
这时,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形成心理上的巨大冲击波,昔日心理依赖物没有了,出现在眼前的是变化莫测、波涛汹涌、陌生恐怖的心理海洋。这时,青少年最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无依赖感和不平衡,出现这类心理障碍是常有的事。近几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世界自杀现象中令人关注的一个方面。心理专家将这个阶段称为“心理极限的最后一道门槛”,呼吁社会不要等到青少年跨不过这个门槛,形成恶果之后再去重视,再感震惊。

什么是“心理断乳”障碍?

6. 什么是“心理断乳期”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个就是“心理断乳期”。 
婴儿断乳时的情景是最痛苦的。婴儿会在饥饿中发出任性的疯狂哭叫反抗,张开待哺的小口执拗地寻觅母亲的乳头,而狠心的母亲却一勺勺给孩子喂进他所陌生的食物,孩子一次次倔强地吐出,最后终于进食了。
这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次重大转折——生理的断乳。 从12岁开始,孩子们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开,一直到18岁完成。
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正是这种急于独立的思想,使自己陷入矛盾的冲突之中。一方面自己急于自主、独立,总觉得对父母的依从是一种压力和束缚,因此常有反抗的表示;另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依从性,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或情绪上,都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当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安慰。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状态,在诱惑和挫败面前是很痛苦的。
心理断乳对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疾风暴雨式的,如果一个人不能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这一关键时期,就有可能走入误区,甚至滑入性罪错的深渊。因此这一时期不仅值得家长老师给予特殊关注,也需要每个青少年对自身进行特殊的疏导。“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的典型特点就是变。
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愿意遵从成人的指挥,并且对过去依恋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反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在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有不愿与父母同行外出,许多事情不愿与父母商量,常常为小事与家长顶撞争执,不再依赖父母来维持自己的安定感,开始寻求伙伴朋友关系,扩大社会交往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化心理发展的标志,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心理断乳不是突变的过程,而是青少年对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到独立的较长变化过程。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很容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应充分了解这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独立需要,又给予积极的引导。
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矛盾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理智依从行为。
此外,作为父母亲应该明白,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可以被安排和操控,也无法被预知和制定一生的幸福与苦难。 让孩子成长,成熟,似乎是失去了那种拥有孩子的感觉,这是一个对于父母亲,尤其是母亲来说较为艰难和痛苦的过程,但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和机会。“玉不琢不成器”,有时候,孩子经历一些不能被阻止的苦难,更能够成长和壮大,在以后的人生路当中,也会更成熟,更有经验,更坚强,更勇敢。成长蜕变同若蝴蝶之破茧,痛楚挣扎难言,但不经历此番磨难,成长也便无法显得如此耀眼和靓丽。
拓展资料:
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
网页链接

7. 精神断乳是什么意思?

心理断乳期指青少年由于他们身心的发展逐渐试图摆脱成人的监督,成为自己考虑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独立的人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有不愿与父母同行外出,许多事情不愿与父母商量,常常为小事与家长顶撞争执,不再依赖父母来维持自己的安定感,开始寻求伙伴朋友关系,扩大社会交往等。

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化心理发展的标志,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心理断乳不是突变的过程,而是青少年对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到独立的较长变化过程。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很容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应充分了解这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独立需要,又给予积极的引导。

精神断乳是什么意思?

8. 什么是“心理断乳期”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个就是“心理断乳期”。 婴儿断乳时的情景是最痛苦的。婴儿会在饥饿中发出任性的疯狂哭叫反抗,张开待哺的小口执拗地寻觅母亲的乳头,而狠心的母亲却一勺勺给孩子喂进他所陌生的食物,孩子一次次倔强地吐出,最后终于进食了。这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次重大转折——生理的断乳。 从12岁开始,孩子们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开,一直到18岁完成。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正是这种急于独立的思想,使自己陷入矛盾的冲突之中。一方面自己急于自主、独立,总觉得对父母的依从是一种压力和束缚,因此常有反抗的表示;另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依从性,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或情绪上,都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当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安慰。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状态,在诱惑和挫败面前是很痛苦的。 心理断乳对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疾风暴雨式的,如果一个人不能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这一关键时期,就有可能走入误区,甚至滑入性罪错的深渊。因此这一时期不仅值得家长老师给予特殊关注,也需要每个青少年对自身进行特殊的疏导。“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的典型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愿意遵从成人的指挥,并且对过去依恋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反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矛盾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理智依从行为。